臺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7000年前起到大約400
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的漂流到臺灣來,成為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居民。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洋人航行到遠東地區進行殖民、貿易活動,臺灣由於位於東亞陸域與海域交點,同時也是東北亞海域與東南亞海域交會之處,遂成為當時在東亞海域活動的東、西方各勢力的交集點。
17世紀前期,荷蘭人進駐安平(今臺南) ,建立據點,開始在臺灣進行傳教、貿易及各項生產活動,並招募大陸沿海地區的漢人來臺墾殖,開啟臺灣多族群歷史的開端。其後,在短暫的鄭氏政權時期及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漢人移民逐漸增加,在臺灣形成漢人社會。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浪潮下,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在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間,臺灣社會逐漸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脫離異民族殖民地統治。20世紀後半期,在歷史的交錯中,臺灣歷經了經濟奇蹟與政治民主化的過程,舉世矚目。臺灣的歷史發展不論從臺灣本身的發展脈絡或放在世界的歷史脈絡來看,都有其特殊之處,也吸引著世界各國曆史學者的關注。
簡介
臺灣島
屬大陸島。處於東海大陸架南部邊緣。兩億多年前古生代晚
期,地殼運動奠定了臺灣島的地質基底。4000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地殼受擠壓褶皺上升,形成最初臺灣山系;約250萬年前,地殼繼續褶皺上升,構成臺灣島的現代地形。第四紀冰期海面下降與大陸相連,間冰期水面回升,覆成海島。
島上多山,山地和丘陵佔全島面積2/3。分佈於東部和中部,自東向西有臺東、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條平行山脈,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以中央山脈為主分水嶺。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約佔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3500米以上山峰有30餘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中國東南部第一高峰。丘陵多圍繞5大山脈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豐原、嘉義丘陵和南部的恆春丘陵,海拔約在600米左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是北部的重要屏障。
平原多在西部。臺南平原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面積達4550平方千米,為島上農業興盛、人口密集、城鎮較多地區。南部屏東平原和東北部宜蘭平原亦為重要農業地區。狹長的臺東縱谷平原介於臺東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是東部南北天然交通孔道。盆地主要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和中部埔里盆地群。
海岸較為平直,岸線長1139千米,東部從三貂角至旭海為斷層海岸,雪山山脈北端、中央山脈北端和南端,臺東山脈直逼岸邊,峻峭聳立,海底急劇傾斜,離岸數千米,水深即達一二千米;除北部有較大的宜蘭平原外,僅在花蓮、臺東等地有小塊沖積平原。北部從三貂角至淡水河口為峽灣海岸,多岬角灣澳。西部從淡水河口至枋寮為沙質海岸,岸線平直,沙灘綿長,較多地段便於登陸;灘塗寬廣,多沙洲、湖,尤以大肚溪口至曾文溪口一帶海埔新生地增長迅速。南部從枋寮至旭海為珊瑚礁海岸,多陡峭崖岸,前有裙礁,南端鵝鑾鼻與貓鼻頭間有較低平的南灣。
全島河流共151條,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別向東、西流入海洋,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險灘瀑布,富水力資源,不宜通航。以中部濁水溪最長,發源於合歡山,西流入海,長186千米,流域面積3155平方千米。河長大於100千米的還有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皆西流入海。天然湖泊很少,著名的有日月潭。
地跨北迴歸線南北,終年受黑潮影響,屬南亞熱帶和北熱帶溼潤氣候,高溫、多雨、多風。年平均氣溫由北而南為21~25℃,7月平均約28℃,1月14~20℃;山地氣溫隨高度而遞減,3000米以上山地冬季有積雪。年平均降水量東、中部在2000毫米以上,東北部的火燒寮多達6300毫米以上;西部沿海一帶較少,多在1500毫米左右。降水量與季風有關,北部冬季多於夏季,南部適相反。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南風和西南風。夏、秋季常受熱帶氣旋影響,以7~9月最盛,平均每年有3.5次8級以上熱帶氣旋登陸本島。正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頻率較高,以花蓮及其附近海底最多。東岸屬不正規半日潮,大潮差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屬正規半日潮,潮差中部最大達4.2米,兩端為2.6米。北港溪口以南大部為不正規半日潮,潮差1~2米。其中岡山至枋寮段為不正規全日潮,潮差較小,約為0.6米。
本島西南有澎湖列島,東北有釣魚列島,周圍尚有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島、和平島、龜山島、綠島、蘭嶼、七星巖、琉球嶼等,連本島共86座島嶼。
地理
全島周長原為1139.25公里。面積3.578萬平方公里; 此外有海
埔新生地38.85平方公里及屬島74.80平方公里。海岸線共長1239.58公里。島形南北狹長,北起富貴角,南至鵝鑾鼻,長約394公里(舊作385公里)。島中部東西最寬,自濁水溪口西南海岸東至秀姑巒溪口約144公里。
臺灣島佔臺灣省全省面積逾99%。全島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約佔30%,餘皆為山地和丘陵所盤結。其中100~500米約24%,500~1000米約14%,1000~3000約31%,3000米以上僅約1%,但超過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餘座,故臺灣島亦被稱為“高山島”。西依臺灣海峽(屬於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東瀕太平洋;東北與日本琉球群島為鄰,距沖繩島約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里
臺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7000年前起到大約400
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的漂流到臺灣來,成為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居民。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洋人航行到遠東地區進行殖民、貿易活動,臺灣由於位於東亞陸域與海域交點,同時也是東北亞海域與東南亞海域交會之處,遂成為當時在東亞海域活動的東、西方各勢力的交集點。
17世紀前期,荷蘭人進駐安平(今臺南) ,建立據點,開始在臺灣進行傳教、貿易及各項生產活動,並招募大陸沿海地區的漢人來臺墾殖,開啟臺灣多族群歷史的開端。其後,在短暫的鄭氏政權時期及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漢人移民逐漸增加,在臺灣形成漢人社會。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浪潮下,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在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間,臺灣社會逐漸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脫離異民族殖民地統治。20世紀後半期,在歷史的交錯中,臺灣歷經了經濟奇蹟與政治民主化的過程,舉世矚目。臺灣的歷史發展不論從臺灣本身的發展脈絡或放在世界的歷史脈絡來看,都有其特殊之處,也吸引著世界各國曆史學者的關注。
簡介
臺灣島
屬大陸島。處於東海大陸架南部邊緣。兩億多年前古生代晚
期,地殼運動奠定了臺灣島的地質基底。4000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地殼受擠壓褶皺上升,形成最初臺灣山系;約250萬年前,地殼繼續褶皺上升,構成臺灣島的現代地形。第四紀冰期海面下降與大陸相連,間冰期水面回升,覆成海島。
島上多山,山地和丘陵佔全島面積2/3。分佈於東部和中部,自東向西有臺東、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條平行山脈,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以中央山脈為主分水嶺。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約佔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3500米以上山峰有30餘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中國東南部第一高峰。丘陵多圍繞5大山脈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豐原、嘉義丘陵和南部的恆春丘陵,海拔約在600米左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是北部的重要屏障。
平原多在西部。臺南平原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面積達4550平方千米,為島上農業興盛、人口密集、城鎮較多地區。南部屏東平原和東北部宜蘭平原亦為重要農業地區。狹長的臺東縱谷平原介於臺東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是東部南北天然交通孔道。盆地主要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和中部埔里盆地群。
海岸較為平直,岸線長1139千米,東部從三貂角至旭海為斷層海岸,雪山山脈北端、中央山脈北端和南端,臺東山脈直逼岸邊,峻峭聳立,海底急劇傾斜,離岸數千米,水深即達一二千米;除北部有較大的宜蘭平原外,僅在花蓮、臺東等地有小塊沖積平原。北部從三貂角至淡水河口為峽灣海岸,多岬角灣澳。西部從淡水河口至枋寮為沙質海岸,岸線平直,沙灘綿長,較多地段便於登陸;灘塗寬廣,多沙洲、湖,尤以大肚溪口至曾文溪口一帶海埔新生地增長迅速。南部從枋寮至旭海為珊瑚礁海岸,多陡峭崖岸,前有裙礁,南端鵝鑾鼻與貓鼻頭間有較低平的南灣。
全島河流共151條,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別向東、西流入海洋,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險灘瀑布,富水力資源,不宜通航。以中部濁水溪最長,發源於合歡山,西流入海,長186千米,流域面積3155平方千米。河長大於100千米的還有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皆西流入海。天然湖泊很少,著名的有日月潭。
地跨北迴歸線南北,終年受黑潮影響,屬南亞熱帶和北熱帶溼潤氣候,高溫、多雨、多風。年平均氣溫由北而南為21~25℃,7月平均約28℃,1月14~20℃;山地氣溫隨高度而遞減,3000米以上山地冬季有積雪。年平均降水量東、中部在2000毫米以上,東北部的火燒寮多達6300毫米以上;西部沿海一帶較少,多在1500毫米左右。降水量與季風有關,北部冬季多於夏季,南部適相反。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南風和西南風。夏、秋季常受熱帶氣旋影響,以7~9月最盛,平均每年有3.5次8級以上熱帶氣旋登陸本島。正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頻率較高,以花蓮及其附近海底最多。東岸屬不正規半日潮,大潮差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屬正規半日潮,潮差中部最大達4.2米,兩端為2.6米。北港溪口以南大部為不正規半日潮,潮差1~2米。其中岡山至枋寮段為不正規全日潮,潮差較小,約為0.6米。
本島西南有澎湖列島,東北有釣魚列島,周圍尚有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島、和平島、龜山島、綠島、蘭嶼、七星巖、琉球嶼等,連本島共86座島嶼。
地理
臺灣島
全島周長原為1139.25公里。面積3.578萬平方公里; 此外有海
埔新生地38.85平方公里及屬島74.80平方公里。海岸線共長1239.58公里。島形南北狹長,北起富貴角,南至鵝鑾鼻,長約394公里(舊作385公里)。島中部東西最寬,自濁水溪口西南海岸東至秀姑巒溪口約144公里。
臺灣島佔臺灣省全省面積逾99%。全島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約佔30%,餘皆為山地和丘陵所盤結。其中100~500米約24%,500~1000米約14%,1000~3000約31%,3000米以上僅約1%,但超過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餘座,故臺灣島亦被稱為“高山島”。西依臺灣海峽(屬於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東瀕太平洋;東北與日本琉球群島為鄰,距沖繩島約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