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娛小胖
-
2 # 戀金術
事物總是從簡單向複雜發展的,電影也不例外。
觀眾眼界更高,簡單敘事無法滿足
這種在懸疑片領域是重災區,其他型別電影也存在,電影工業發展到今天,觀眾各種套路看多了,難免審美疲勞,懸疑片反轉少於倆次就覺得不夠懸疑,一些普通的愛情套路,歡喜冤家呀、英雄救美呀,觀眾看到都會覺得老套俗氣,所以導演編劇們就想把電影拍得有深度一點,一不小心用力過猛,就拍得看不懂了。
電影不止是敘事性的,也是藝術性的
讓人難以理解的電影裡文藝電影最多,藝術這種東西真的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藝術家才少而珍貴,拋去那些故弄玄虛的,真的藝術電影可能普通大眾看不懂,票房不好,但還是需要保護的,需要鼓勵導演們去拍攝。
國內外文化差異,造成理解壁壘
中國有很多優秀的電影電視劇,比如《甄嬛傳》《哪吒》等對外輸出後反響一般,很多人就說中國電影還是不行啊吧啦吧啦,但其實是文化差異,外華人理解不了中國的神話,有很多話中的典故我們自己一聽就懂,老外就看得很奇怪。同理,英美國家可能歷史沒有我們悠久,但人家也確實有自己的一套文化,我們是不太瞭解的。我之前看《都鐸王朝》,開始不瞭解英國史,就看到那個國王離婚結婚,再離婚結婚,挺狗血無聊的,而且英國國王為啥要自稱“法國國王”??後來我硬著頭皮百度,查書,瞭解了都鐸王朝的歷史和歐美王室的八卦,再看這部劇,就覺得這劇真的是太太太好看了。
-
3 # 大象電影廳
我覺得主要還是文化差異,養成的不同的思維方式。自身的文化和生活經驗也重要,還有就是電影表達方式不一樣也會影響!
-
4 # 柒柒影視
很正常,因為你看電影的時候字幕和畫面不能同時兼顧,看句子了就影響看畫面,光看畫面就看不到字幕。再加上看外華人大家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臉盲,所以看不懂很正常。而且大多英劇美劇劇情想傳遞的道理很奇葩,以我們的思維難以理解,心會有排異心裡,更加難以理解劇情。這個跟智商沒關係,我本人在看實習醫生格蕾的時候也只能看懂一半,很多劇想傳遞道理都不能理解。
對於電影是故事的藝術品,一部電影一個故事。
-
5 # 小色吆影
說到國外的電影,我們都會想到歐美的好萊塢,好萊塢一直是世界大片的發源地。無論是影視水平還有科技水平,都是世界的佼佼者,影片場面震撼無比,相比故事情節就跟簡單化,這也是我們都追隨他的原因。
但是有些國外的劇情影片,還有好多科Phantom片,都非常的燒腦,讓好多觀眾朋友很費神的去觀賞,最終還是稀裡糊塗的,特別是科技化的時代影片,往往看到的熒幕都是新鮮場景,讓人不能理解,再結合故事結構的複雜邏輯,不縱觀整部影片是根本無法讀懂的。最讓我們熟知的高分影片比如"禁閉島"、"盜夢空間",都是"小李子"的經典之作,看一遍基本是很難讀懂的。
那麼總覺得有些影片難懂的原因有哪些呢?第一、邏輯思維的不同。看同一部影片,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跟認知,特別是故事情節比較複雜的電影,大家可以各抒己見,發表自己觀點看法,最終也不得而論,只能說是,觀點越多,越難以理解。
第二、思想觀念不同。西方世界的思想觀念跟我們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有時候思想觀念的認知決定了進入影片的切入點,這時候就會出現站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看電影的情況,自然有的人就無法理解、無法讀懂影片。
第三、理解認知不同。面對邏輯性極強的影片時,個人的理解能力直接決定你對影片的認知。很多電影本身劇情曲折,故事情節複雜,加之普通人理解能力的侷限性,憑藉自己觀影短暫的一晃而過,無法給情節一個正確的理解定位,只能越看越迷糊,越看謎團越多。
第四、傳統習俗文化的影響。國外的電影都有自己國家區域的思想元素在裡面,我們不是生活在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人,就像一個局外人一樣無法揣測和琢磨。加之很多影片都是根據真實事蹟和小說故事或者是當地的神話傳說改編而來,跟我們完全是兩個世界的生活,無法融入也在情理之中。
回覆列表
電影是敘事藝術,而敘事一般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講故事,一方面是如何講故事。
因此,看不懂的電影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懂內容,一種是不懂形式。其中不懂形式帶來的觀影體驗更差,因為它直接導致了內容也變得費解,大部分譭譽參半的作品都是在形式上的獵奇。
然而面對同樣的故事,優秀的導演總是樂於去尋求不一樣的講故事的方式,正是這種方式使電影不同於小說,在故事主旨上有呈現出更多層次的可能,達到1+1>2的效果。
在電影中,實現這種效果的就是蒙太奇。
《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
正如著名電影藝術理論家謝爾蓋·愛森斯坦所說,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像二數之積。
蒙太奇是法語中“剪接”的意思,到了前蘇聯被髮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即把兩個不同鏡頭拼接在一起,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特定含義。
這種含義的形成使電影剪輯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導演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在一起,使之產生各種聯絡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形成影片。
簡單來講,蒙太奇就是導演選擇如何連線排列鏡頭來講故事的方式,觀眾需要發揮一定的想象力找到兩個鏡頭之間的邏輯關係,並體會到如此連線的深意,才能聽懂這個故事。
電影《火車進站》海報
電影在誕生初期其實並不需要觀眾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世界上的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只是盧米埃兄弟帶著攝影機和膠片在月臺上站了幾分鐘。當攝影機被擺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把人的動作從頭到尾一氣拍完,是不需要考慮蒙太奇的。
電影《火車大劫案》劇照
這樣的東西雖然簡單易懂,但顯然不具備故事該有的起承轉合與趣味性,於是1903年《火車大劫案》誕生,埃德溫·鮑特把不同背景,包括站臺、司機室、電報室、火車廂、山谷等內景外景裡發生的事連線起來敘述一個故事,蒙太奇技巧由此開始。
在電影誕生的這一百多年來,對蒙太奇的運用不斷突破,導演們不再只顧著講故事,而是更多的考慮如何講故事。當講故事的方式變得不再傳統,就需要觀眾花費更多的腦細胞。
電影《雲圖》
《雲圖》就是一部將蒙太奇運用到極致而讓人懵逼的作品。
整部電影分為六個故事,時空跨度從中世紀歐洲,一直到幻想中的烏托邦,且人物龐雜。
在原著小說中,六個故事按照1-2-3-4-5-6-5-4-3-2-1的順序排列,而電影版對此進行了重新剪輯拼貼。將每個故事攔腰切斷成更多的小片段,再將小片段中相關的部分拼接在一起。
比如,第四個故事中,老人站在桌子上大喊“help”直接連線上具有相同意義的戰役片段;第六個故事中,太空船的遠鏡頭和第一個故事中的十九世紀航海船遠鏡頭的相互對照。
為了呼應“輪迴”的母題,影片每隔半小時會運用旁白、音樂等視聽手段使六個故事交匯,用類似交響樂的技巧將其融為一體,節奏抑揚頓挫,從而產生每個故事彙總後的共鳴。
此外,《雲圖》還將人物作為蒙太奇,透過化妝技術,14個主要演員出演了65個角色,跨越性別和種族。而透過人物體格特徵、語言和意識形態上的共鳴也可以勾勒出連線各個片段的暗線。
《雲圖》的多線索平行敘事,將不同故事中相似的情節、畫面、人物、道具作為時空之門,帶領觀眾在六個故事中來回穿梭。六個看似獨立又彼此聯絡的故事,通過蒙太奇的手法相互交錯呈現,構成了《雲圖》波瀾壯闊的史詩感。
因為故事本身的複雜性,電影版的《雲圖》必然要採用複雜的形式,再加上三位導演的天賦異稟,知難而上,絕不滿足於小說原本的架構,於是經過了真正的神剪輯後,呈現出現在這樣一部讓很多人看不懂的佳作。
諾蘭的《敦刻爾克》
而有的電影明明講述的是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也能通過蒙太奇的手法使敘事變得複雜,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難以猜度。
比如電影《敦刻爾克》,講述的是一個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戰爭史詩,而諾蘭就是有辦法把你拐進電影院,還能讓你出來的時候懷疑自己上了假學。
導演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將三條故事線:陸軍士兵湯米在防波堤上經歷的一週,英國平民道森在海上駛過的一天,英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法里爾在空中為撤退護航的一小時,迅速而頻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
其中一條線索的發展影響著另外的線索,各條線索相互依存,最後匯合在一起。這種剪輯技巧極易引起懸念,造成緊張刺激的氣氛,使原本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陳詞濫調重新煥發光彩。
《敦刻爾克》可以說是諾蘭的電影裡最不燒腦的一部,士兵們被圍困,渴望逃離,幾經輾轉,安全撤退,故事的條理一目瞭然。可是諾蘭表示,《敦刻爾克》的敘事結構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複雜的。透過這樣的設計,他想反映出人們銘記和敘述事情的具體方式。
看慣了《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的觀眾很多不解,諾蘭為何會選擇這麼一個“安靜”的題材,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玩不出什麼花樣來的戰爭片,諾蘭卻從敘事層面做了最大的嘗試和突破。
他很少按照時間順序陳述事情,《敦刻爾克》也不例外,它打亂了同類戰爭片的自然節奏,改變了觀眾熟知的傳統劇情推進模式。
影片營造的緊張感,不是透過以往常用的恐懼或血腥場面,而是透過敘事節奏、不斷加速的劇情發展以及相互重疊的懸疑設定創造出來的。相比於不明覺厲的神作,觀眾不用再冥思苦想,而是能夠單純地感受影片的複雜情緒和宏大場景。
看懂好故事
其實無論運用了怎樣高超的剪輯手法,導演的初衷都是用最合適的方式為觀眾講一個好故事,蒙太奇首先要讓觀眾看懂。
但藝術總是高於生活的,還有那麼多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只能說導演也一直對他的觀眾寄予著厚望。
與諾蘭有過三次合作的希裡安·墨菲說:“諾蘭的理念很簡單——我們知道作為觀眾的你和我們一樣聰明,我們也知道你能跟上劇情的節奏。”
你只能選擇跟上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