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泉鎮地處惠來縣東南部,距縣城7公里,東鄰前詹鎮,西接東隴鎮和南海經濟開發區,南臨南海,北連華湖和惠城鎮。倚山面海,屬沿海丘陵地帶。區域面積5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8公里,有耕地17740畝。2007年底,全鎮總人口9.31萬人,總戶數18255戶,其中非農業人口6.96萬人。 神泉港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對外通商港口,彙集縣內龍江河、雷嶺河、鹽嶺河三大河流,系粵東地區最大的天然良港,被廣東省列為一級漁場,是國家一級漁港。 海產品主要有魷魚、墨魚、帶魚、龍蝦、馬鮫魚、石斑魚、鮑魚、金龍魚等。 著名景點 有多處名勝古蹟,其中較著名的有:海角甘泉、海市蜃樓、玉華寶塔、通天古井、煙墩望海、漁船晚歸、玉笏朝天、書院青松、沃角炮臺、鰲頭塔、天后宮、澳角老嬸房、媽祖石雕像等。 澳角炮臺 澳角炮臺 澳角炮臺位於惠來縣城南二十里的澳角鄉西北。東至溪東炮臺5裡,西至神泉炮臺5裡。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為防倭寇而建。設定炮6尊,營房7間,專防外委一員,臺兵18名。炮臺朝東,面臨溟渤。炮臺四周貝灰夯築,上有城堞、炮眼及人行通道。牆高5.8米、厚2米,人行道1.3米,總面積312平方米。現四周仍完好。 華家媽祖像 惠來地處粵東沿海,海岸線長81公里,沿海村莊30多個,村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莆田遷徙而來。沿海特點與莆田湄州島緊密相連的親緣關係,是媽祖文化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自南宋慶元六年(1200)便有福建莆田移民在神泉港建媽祖廟奉祀媽祖至今,數百年來,媽祖文化透過媽祖信仰者運用廟宇奉祀媽祖這一特殊的傳揚方式,讓媽祖文化在惠來大地上生根、發芽、成長。 華家媽祖像 玉華寶塔 “玉華寶塔”佇立於甘泉南邊約200米處,建於清代,是一座七層八角形實心塔,是漁船歸航的標誌。遠遠望去,就像一支如椽大筆,在藍藍的天宇上寫下瑰麗的詩篇。塔門留有清惠邑縣令王瑋撰寫的對聯:“瀉影入滄溟,靜浪恬波,早見鯨潛鯢伏;高標出雲漢,捫星摘鬥,佇看鳳起蛟騰。”塔下新建八角形墩臺,周圍回欄繞築,景地幽雅。 海市蜃樓 沿玉華寶塔的水泥路向西,迂折朝南,再向西,便是西港碼頭。據說這裡是看“蜃樓海市”的最佳地點。有書記載,神泉鎮的蜃樓海市是中國三大蜃景之一,常於春夏之交出現在神泉港西南海面上。 據說,2005年3月的一天下午,在西南方向的港面上出現一大片橙黃色的彩雲,徐徐向東飄來。突然,一些彩雲變成帆船,乘風朝這裡駛來,那些帆船後來競湊在一起,變成一座拱形的大橋,橋上有霓虹燈在閃爍,來往的車輛疏落有致。其後,幻景變化萬千,異常美麗。 南岸觀月 西港碼頭南面是港灣,港彎過處是南岸。與大海親密接觸,赤著腳踏在軟綿綿的沙灘上,腳底下傳來了海的呼吸。掬一捧海水對潑,別有生趣;摟一縷海風入懷,豪情頓生。 神泉鎮舉行活動的圖片(11張) 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日趨高雅,“南岸觀月”遂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神泉的一新景觀。 煙墩望海 每年中秋之夜,神泉鎮及周邊鄉鎮的人們,男女老少相攜坐輪渡,帶著煙花紅燭、水果飲品、魷魚脯、月餅等至南岸。有的在沙灘上圍沙牆,點燃煙花燭火,品酒談心;有的在海邊戲水踏浪、拾貝殼、賞月觀海,共享天倫之樂。青年男女在此約會,向“月娘”祈願。中秋夜,成為神泉及周邊鄉鎮年青人的“情人節”。 看海的另一妙處在神泉西南高地的煙墩。登臨這裡,南眺大海,別具一番境界。只見煙波浩渺,翔鷗點點,船隻隨波起伏。漁船出海時,千帆競發,如出征的軍艦,浩浩蕩蕩;漁船入港時,如萬馬奔騰,又如鋪天蓋地的將士凱旋而歸,景象非常壯觀。登高眺海,使人眼界開闊,心曠神怡,浮想聯翩。這就是“煙墩望海”。 海角甘泉 位於神泉鎮區東南角,宋時是海灘上一個淡水泉眼,明時砌成泉井,其時潮汕神童蘇福為它題寫獨腳聯“抉(快)取攜而不竭任滷浸鹹蒸獨標平淡”,一時成為絕對,擴大了此泉影響,並被人們編造出許多神奇傳說,使此泉演變為“神泉”。清乾隆間知縣王瑋在井旁建亭,將蘇福獨聯刻在亭柱上,並樹碑撰文。清代歌詠神泉詩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產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稱。 特色產品 神泉鎮 曾經白蘿蔔是非常盛產的,而且由於地質,白蘿蔔也甚美味;綠豆餅;海產品等。
神泉鎮地處惠來縣東南部,距縣城7公里,東鄰前詹鎮,西接東隴鎮和南海經濟開發區,南臨南海,北連華湖和惠城鎮。倚山面海,屬沿海丘陵地帶。區域面積5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8公里,有耕地17740畝。2007年底,全鎮總人口9.31萬人,總戶數18255戶,其中非農業人口6.96萬人。 神泉港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對外通商港口,彙集縣內龍江河、雷嶺河、鹽嶺河三大河流,系粵東地區最大的天然良港,被廣東省列為一級漁場,是國家一級漁港。 海產品主要有魷魚、墨魚、帶魚、龍蝦、馬鮫魚、石斑魚、鮑魚、金龍魚等。 著名景點 有多處名勝古蹟,其中較著名的有:海角甘泉、海市蜃樓、玉華寶塔、通天古井、煙墩望海、漁船晚歸、玉笏朝天、書院青松、沃角炮臺、鰲頭塔、天后宮、澳角老嬸房、媽祖石雕像等。 澳角炮臺 澳角炮臺 澳角炮臺位於惠來縣城南二十里的澳角鄉西北。東至溪東炮臺5裡,西至神泉炮臺5裡。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為防倭寇而建。設定炮6尊,營房7間,專防外委一員,臺兵18名。炮臺朝東,面臨溟渤。炮臺四周貝灰夯築,上有城堞、炮眼及人行通道。牆高5.8米、厚2米,人行道1.3米,總面積312平方米。現四周仍完好。 華家媽祖像 惠來地處粵東沿海,海岸線長81公里,沿海村莊30多個,村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莆田遷徙而來。沿海特點與莆田湄州島緊密相連的親緣關係,是媽祖文化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自南宋慶元六年(1200)便有福建莆田移民在神泉港建媽祖廟奉祀媽祖至今,數百年來,媽祖文化透過媽祖信仰者運用廟宇奉祀媽祖這一特殊的傳揚方式,讓媽祖文化在惠來大地上生根、發芽、成長。 華家媽祖像 玉華寶塔 “玉華寶塔”佇立於甘泉南邊約200米處,建於清代,是一座七層八角形實心塔,是漁船歸航的標誌。遠遠望去,就像一支如椽大筆,在藍藍的天宇上寫下瑰麗的詩篇。塔門留有清惠邑縣令王瑋撰寫的對聯:“瀉影入滄溟,靜浪恬波,早見鯨潛鯢伏;高標出雲漢,捫星摘鬥,佇看鳳起蛟騰。”塔下新建八角形墩臺,周圍回欄繞築,景地幽雅。 海市蜃樓 沿玉華寶塔的水泥路向西,迂折朝南,再向西,便是西港碼頭。據說這裡是看“蜃樓海市”的最佳地點。有書記載,神泉鎮的蜃樓海市是中國三大蜃景之一,常於春夏之交出現在神泉港西南海面上。 據說,2005年3月的一天下午,在西南方向的港面上出現一大片橙黃色的彩雲,徐徐向東飄來。突然,一些彩雲變成帆船,乘風朝這裡駛來,那些帆船後來競湊在一起,變成一座拱形的大橋,橋上有霓虹燈在閃爍,來往的車輛疏落有致。其後,幻景變化萬千,異常美麗。 南岸觀月 西港碼頭南面是港灣,港彎過處是南岸。與大海親密接觸,赤著腳踏在軟綿綿的沙灘上,腳底下傳來了海的呼吸。掬一捧海水對潑,別有生趣;摟一縷海風入懷,豪情頓生。 神泉鎮舉行活動的圖片(11張) 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日趨高雅,“南岸觀月”遂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神泉的一新景觀。 煙墩望海 每年中秋之夜,神泉鎮及周邊鄉鎮的人們,男女老少相攜坐輪渡,帶著煙花紅燭、水果飲品、魷魚脯、月餅等至南岸。有的在沙灘上圍沙牆,點燃煙花燭火,品酒談心;有的在海邊戲水踏浪、拾貝殼、賞月觀海,共享天倫之樂。青年男女在此約會,向“月娘”祈願。中秋夜,成為神泉及周邊鄉鎮年青人的“情人節”。 看海的另一妙處在神泉西南高地的煙墩。登臨這裡,南眺大海,別具一番境界。只見煙波浩渺,翔鷗點點,船隻隨波起伏。漁船出海時,千帆競發,如出征的軍艦,浩浩蕩蕩;漁船入港時,如萬馬奔騰,又如鋪天蓋地的將士凱旋而歸,景象非常壯觀。登高眺海,使人眼界開闊,心曠神怡,浮想聯翩。這就是“煙墩望海”。 海角甘泉 位於神泉鎮區東南角,宋時是海灘上一個淡水泉眼,明時砌成泉井,其時潮汕神童蘇福為它題寫獨腳聯“抉(快)取攜而不竭任滷浸鹹蒸獨標平淡”,一時成為絕對,擴大了此泉影響,並被人們編造出許多神奇傳說,使此泉演變為“神泉”。清乾隆間知縣王瑋在井旁建亭,將蘇福獨聯刻在亭柱上,並樹碑撰文。清代歌詠神泉詩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產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稱。 特色產品 神泉鎮 曾經白蘿蔔是非常盛產的,而且由於地質,白蘿蔔也甚美味;綠豆餅;海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