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原名“盩厔”,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所代替。“盩厔”二字十分古老,歷史與文化含義也十分厚重,只是遠隔時日被歷史完全淡出,由此而發生的誤解與歧說都在情理之中。 要說清“盩厔”來歷,還得從早周、西周的相關史料和近代以來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說起,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2世紀,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擾,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1147)率族人從豳地,今彬縣、旬邑一帶遷徙到“岐山之陽,渭水之將”的周原地區。周原以渭河一衣帶水,分北原與南原,竹峪南原及其周邊都是他的領地。古公利用這裡優越的自然條件,擴充套件疆域,發展農業,建立姬姓方國,準備實力實施滅商大業。《詩經》中就有“后稷之孫,實為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的記載。 古公經營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跡掛一漏萬,有這幾件: 一是建造祭祀父輩先王諸盩的宗廟。《詩經》中有“古公亶父,掏復掏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的記述。“盩廟”曾是早周和西周早期王室貴胄祭祀祖先的地方。據扶風齊村出土的《簋》記載,周厲王12年,王曾率文臣武將、社會賢達來“盩先王宗室”搞過一次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諸盩宗廟遺址,在今竹峪鄉西盂村東約300米處、今稱殿子疙瘩的地方,據有關方面考證,漢唐時代有過修葺。現在這裡古宮殿遺址象跡也十分明顯。因諸盩宗室及其地域是古公紀念生父諸盩的地方,我們就有理由質疑,竹峪之“竹”是“諸”之誤。 二是開鑿石門,打通南原進出南山的通道。“石門”,硬是在石山上開鑿了一個石洞,在鐵器尚不發達的早周,古公精神難能可貴。《周至縣志》記載:周至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鑿石門”的傳說。泥峪石門遺址尚在。南原一帶還有“周亶王,佔龍脈,這裡將出三石(音擔)六鬥菜子顆的官”的傳說。 三是古公從岐周北原向南原移民。地名是歷史的腳步聲。至今南原一帶的許多村落名稱雖說不無偶合之處,而與北原村落名稱有不少相似或者相同。 四是文王姬昌在這裡創業時,建有姬亶廟。姬亶廟實為古公亶父廟,在今竹峪鄉姬亶廟村北50米處的高地之上,該村至今仍有亶(今訛為“淡”)姓和姬姓後裔祖祖輩輩在這裡居住。姬亶廟是古公亶父在這裡足跡、功業的綜合含概,是歷史、文化的凝固與彰顯。而歷史文化的悄然流失也是一件憾事。本人在這裡考察時,就村名來歷曾詢問過一村民,得到的回答卻令人失望:甘肅麥客在這裡吃了一頓雞蛋麵,這個村名就叫起來了。多麼輕鬆,又多麼悲涼! 諸盩廟、姬亶廟相距不遠,都是建在溝壑旁的梁皮之上,廟基高抬,座南向北,背靠秦嶺,俯拾渭水。站在廟臺向北遠眺,南原、北原巍偉對峙而呼應;盩廟、宗廟相向輝映而矗立;豳地邈邈,周原歷歷,雲蒸霞蔚,莽莽蒼蒼,天高物阜,虎踞龍盤。 古公死後兒子季歷繼位,不久被商王文丁殺害,後由季歷子姬昌繼位。文王在位50年,對竹峪南原情有獨鍾,在這裡繼續移民,發展農業,壯大國力。南原東端另名昌公原,據說是以文王尊諱而命名。文王在昌公原下勘址移民還留有美妙的傳說。相傳文王踏勘地形時雪地黃昏,前面隱現一人,連喊幾聲無有應答,近前一看“哦,原來是個啞柏!”啞柏其名便從此鵲起(據《周至縣志》)。
周至原名“盩厔”,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所代替。“盩厔”二字十分古老,歷史與文化含義也十分厚重,只是遠隔時日被歷史完全淡出,由此而發生的誤解與歧說都在情理之中。 要說清“盩厔”來歷,還得從早周、西周的相關史料和近代以來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說起,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2世紀,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擾,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1147)率族人從豳地,今彬縣、旬邑一帶遷徙到“岐山之陽,渭水之將”的周原地區。周原以渭河一衣帶水,分北原與南原,竹峪南原及其周邊都是他的領地。古公利用這裡優越的自然條件,擴充套件疆域,發展農業,建立姬姓方國,準備實力實施滅商大業。《詩經》中就有“后稷之孫,實為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的記載。 古公經營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跡掛一漏萬,有這幾件: 一是建造祭祀父輩先王諸盩的宗廟。《詩經》中有“古公亶父,掏復掏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的記述。“盩廟”曾是早周和西周早期王室貴胄祭祀祖先的地方。據扶風齊村出土的《簋》記載,周厲王12年,王曾率文臣武將、社會賢達來“盩先王宗室”搞過一次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諸盩宗廟遺址,在今竹峪鄉西盂村東約300米處、今稱殿子疙瘩的地方,據有關方面考證,漢唐時代有過修葺。現在這裡古宮殿遺址象跡也十分明顯。因諸盩宗室及其地域是古公紀念生父諸盩的地方,我們就有理由質疑,竹峪之“竹”是“諸”之誤。 二是開鑿石門,打通南原進出南山的通道。“石門”,硬是在石山上開鑿了一個石洞,在鐵器尚不發達的早周,古公精神難能可貴。《周至縣志》記載:周至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鑿石門”的傳說。泥峪石門遺址尚在。南原一帶還有“周亶王,佔龍脈,這裡將出三石(音擔)六鬥菜子顆的官”的傳說。 三是古公從岐周北原向南原移民。地名是歷史的腳步聲。至今南原一帶的許多村落名稱雖說不無偶合之處,而與北原村落名稱有不少相似或者相同。 四是文王姬昌在這裡創業時,建有姬亶廟。姬亶廟實為古公亶父廟,在今竹峪鄉姬亶廟村北50米處的高地之上,該村至今仍有亶(今訛為“淡”)姓和姬姓後裔祖祖輩輩在這裡居住。姬亶廟是古公亶父在這裡足跡、功業的綜合含概,是歷史、文化的凝固與彰顯。而歷史文化的悄然流失也是一件憾事。本人在這裡考察時,就村名來歷曾詢問過一村民,得到的回答卻令人失望:甘肅麥客在這裡吃了一頓雞蛋麵,這個村名就叫起來了。多麼輕鬆,又多麼悲涼! 諸盩廟、姬亶廟相距不遠,都是建在溝壑旁的梁皮之上,廟基高抬,座南向北,背靠秦嶺,俯拾渭水。站在廟臺向北遠眺,南原、北原巍偉對峙而呼應;盩廟、宗廟相向輝映而矗立;豳地邈邈,周原歷歷,雲蒸霞蔚,莽莽蒼蒼,天高物阜,虎踞龍盤。 古公死後兒子季歷繼位,不久被商王文丁殺害,後由季歷子姬昌繼位。文王在位50年,對竹峪南原情有獨鍾,在這裡繼續移民,發展農業,壯大國力。南原東端另名昌公原,據說是以文王尊諱而命名。文王在昌公原下勘址移民還留有美妙的傳說。相傳文王踏勘地形時雪地黃昏,前面隱現一人,連喊幾聲無有應答,近前一看“哦,原來是個啞柏!”啞柏其名便從此鵲起(據《周至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