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懷影視娛樂
-
2 # 紅衛
《血戰鋼鋸嶺》的背景是日軍已經窮途末路,但對於美軍登陸作戰的戰力,本土日軍從心裡並不懼怕,日軍已經退無可退,身後就是自己的本土,所以日軍必須消滅正面登陸的美軍。日軍當時的武器已經不能殲滅從海上登陸的美軍,所以只能把美軍放到自己的陣前來徹底消滅,消滅美軍的有生力量,以期打垮美軍進攻計程車氣,從而徹底讓美軍失去對佔領鋼鋸嶺的信心。
所以是日軍有意的把美軍放進來、放近來,以期用近戰方式阻止美軍佔領陣地,所以日軍並不砍斷繩索,而是有意讓美軍爬上繩索,從而讓登上繩索的美軍在日軍提前預備的陣地前送死。
電影中,日軍達到了這一目的。這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心理戰。日軍很狂妄,目的是妄圖徹底打消美軍登陸日本本土的計劃。實際日軍是達到了這個目的,最後導致美軍並不敢再冒然以海軍陸戰隊方式登陸日本,從而轉向對日本本土投擲原子彈的方式結束了對日戰爭。
-
3 # Ghoul內幕
先來看看兩張血戰鋼鋸嶺的圖片!!是的,割了還可以站在涯邊,看著美帝戰列艦重炮,招呼弟兄們說,看,讓炮彈飛一會。
爬繩索之前是狂轟濫炸,他們不可能冒著炮火去割繩索吧 ?!電影裡有鏡頭,幾個日本兵追到繩索邊,立刻被山崖下的美軍掃死了,美軍當然更希望他們來懸崖邊,消滅起來更容易!!繩索捆綁,你有注意到它的捆綁法嗎?還有纜繩的質量問題,繩索直徑多粗,現場它的繩索長度,面積也很深,很寬,沒有那麼容易割斷的,再說割的時候不擔心有阻擊手嗎?!現場還有其它士兵把守呢!?
再一個,不割斷繩索,小日本是打算和老美大兵們血戰到底,死磕到底,同歸於盡,島國的軍隊一向視為玉碎為最高榮譽,所以守島司令官牛島滿陸軍中將決定作困獸之鬥,已提前下了死命令,不準守備部隊後撤,執行玉碎戰鬥。 其實,當時的情景是,日軍也無地方可撤,就決心死戰到底,儘可能多地殺傷美軍。影片中的那個陣地,因為美軍只能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所以投入的兵力有限,每次頂多2-3個連,所以基本上都被日軍成建制殲滅,或連隊建制基本被打殘。 將美軍放近了打,日軍憑藉明堡、暗堡等交叉火力點,相互支撐,相互掩護,在先期,基本打掉或打殘了美軍成建制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的部隊,就沒有必要去直接割斷懸梯上的繩索了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殘酷的沖繩戰役擺在了人們面前,但是“鋼鋸嶺”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恐怕相當多的人看完電影后仍然是迷糊的,尤其是那個傳奇的“斷崖繩網”,引發了許多爭議。
“鋼鋸嶺”按照日本的說法叫“前田高地”,這裡屬於沖繩島南部的“浦添市”,“前田高地”南邊是那霸,東邊是西原町,北邊是宜野灣市,地處沖繩島中南部交界,因為山嶺上有個聚居地叫“前田集落”而得名,其實沒有什麼戰略價值。不過沖繩戰役時日軍將“指令本部”放在了首裡城,南部又是日軍主力部隊所在,那霸的港口和機場又在隔壁,這一塊區域後來構成了沖繩戰役中最慘烈的三角地帶,除了“前田高地之戰”外,還有“嘉數高地之戰”、“西原高地之戰”等血戰。
上圖.沖繩戰役美軍南下的節奏,前田高地是必經之路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日軍在沖繩一戰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戰術素養,實際上一開始美軍就掉進了日軍的節奏裡,《鋼鋸嶺》那種問題,正是日軍故意構成的戰術優勢。
日軍指揮官牛島滿大將從一開始就沒打著什麼存活的希望,他是“玉碎”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從1944年8月8日擔任日第32軍司令官開始,他就已經開始擬定通過沖繩島大規模消耗美軍的計劃。
為此日軍將沖繩島的險地幾乎都進行了軍事化改造,製造了各種土木工事以及坑道、地道,將沖繩變成了一個大“殺陣”,誓要將此化為美軍的肉磨子。連參加過南京大屠殺、武漢會戰、徐州會戰,被稱為“帝國雙壁”之一的第九師團(金澤師團)都被牛島滿拉進了32軍佈防。
上圖.牛島滿
這支從中國東北抽調,本來預計送到塞班島與美華人決一死戰的甲種師團,擁有非凡的死戰傳統和惡戰技術,他們加入沖繩的防務後,亦成為牛島滿最為倚仗的主力軍,整個沖繩的殲敵計劃都以配合第九師團為主,第九師團也因此將中國戰場學到的經驗帶到了沖繩,在島南構築了許多坑道陣地。
按照牛島滿的設想,第九師團將在沖繩島的南邊設防,由他們在灘頭扛住美軍,達到阻敵、陷敵、疲敵的目的,配合其他部隊最大限度殲滅美軍。
但是日本軍部卻臨時出了個騷主意,他們以“臺灣軍力空虛”為由,將沖繩島上正磨刀霍霍的第九師團突然調走了,牛島滿為此氣得發瘋,差點就抽刀子上東京砍人了,連日軍內部也形容這是“參謀本部的馬鹿行為”。
結果就是:第九師團丟下已經佈置好的一切被送往臺灣,沖繩的陣地成了一個大爛尾工程。
上圖.最具代表性的其實是“嘉數高地”和“西原高地”,這裡日軍靠著並不多的部隊,打散了美軍一個坦克營
沒辦法的牛島滿只能收縮防線,將預備灘頭阻擊的部隊撤往了城市和“前田高地”這樣的丘陵工事陣地。困獸猶鬥的牛島滿在條件最不利的情況下,仍然完成了沖繩島戰役的戰略調整,將依靠灘頭和縱深防守的策略,修改成“依託地理優勢與堅固陣地堅守,時間上拖延每一刻,空間上利用每一寸”的新玉碎打法;他本來的意思就是靠消耗美軍最大程度守衛沖繩,無非換種方法讓美軍流血罷了。
這種收縮陣地,構建殺戮陣地的做法,便產生了《血戰鋼鋸嶺》影片中的那些情形,日軍有意識的將防守陣地放在一些具備天然地勢切割的位置上,而且也不怎麼理會美軍的推進。如“前田高地”這種地形,美軍每次能填進來的兵力有限,又不可能靠坦克或絕對力量一鼓而下,更不放心繞過去讓日軍控制制高點,完全就是逼著美軍硬來。
第九師團南面修築的陣地起了很大作用,如“前田高地”,它位置有限,步炮協同無法展開,坦克、戰防炮等直射火力上不去,唯有靠不停的轟炸,炸完了再上人,人打不下再炮轟,不停的施展添油戰術。而這偏偏是牛島滿最想要的結果,他本來就不是單純防守,而是抱著同歸於盡的目的;日軍的戰略是殺一個不賠,殺兩個賺,以巨大的人員傷亡逼迫美國談判,延緩日本被攻克的時間,好謀求國際局勢的變化。
上圖.沖繩美軍登陸時的場景
沖繩戰役時,美軍選擇了他們最擅長的“蜂腰部登陸”策略,從北谷町處登陸,隨後一路向北拿下了沖繩市和嘉手納,一路南下準備分食這邊的日軍,結果一頭撞上了牛島滿的主力陣勢,由此爆發了“嘉數高地戰”和“前田高地戰”。
擋在美國大軍必經之路上的“前田高地”隨即成為最前線,正如牛島滿計劃的那樣,此地突然變高的丘陵和垂直的崖壁阻擋住了美軍的大兵團推進,機械化優勢完全無法展開,不得不依靠士兵們翻越和衝擊那些高地工事。
與《血戰鋼鋸嶺》電影那誇張的戰場描述不同的是,“前田高地”並不大,它充其量就是如今公園裡的一座小山,總體海拔只有160米,範圍也非常狹小,注意看旁邊有幾個學校操場,大致可以感受“鋼鋸嶺”的大小。
至於電影中這個高度嚇死人的繩梯嘛,它當然也是經過了電影藝術加工的,鋼鋸嶺的崖壁可不是這樣裸露的斷崖,它其實沒電影裡那麼高,當然,也確實很難爬。
可以看看實際這道崖壁的模樣,有沒有想去把梅導抓住打一頓的衝動?說好的100米高崖呢?
實際上日軍在前田高地使用的戰術並不稀奇,他們充分利用了山背的階梯高地,還有隱藏的暗堡、地道、藏兵洞,將登山的美軍放到陣地前開闢的“殺地”進行殲滅。美軍爬上來之後,等於進了日軍的預設陣地,來一批死一批,而美軍炮火一來,他們就迅速進入掩體躲避,反正打炮的時候美軍根本沒法突擊。
上圖:“鋼鋸嶺”的現場樣貌,注意“needle rock”,每個陣地中間的低地都是殺場
上圖.今天的“鋼鋸嶺”,美軍曾經希望從150山爬上去,但被重機槍給打跑了
日軍除了在幾個高地拒守外,依靠輕武器為主的日軍根本不可能對下方美軍發動逆襲,那樣反倒會因為表面陣地人員過多,在美軍炮火下遭受過大損失,倒不如維持“美軍攀巖——日軍殲滅”的節奏,畢竟“玉碎”不等於白送。
後世北韓戰爭中,上甘嶺的志願軍也採取了差不多的策略,在美軍極度強勢的單純炮火轟炸下,高地上的人員繼續死守表面陣地毫無意義,損失非常慘重。所以志願軍採取了“反斜面坑道戰術”,只在表面陣地維持少量觀測人員,美軍突擊時才快速進入陣地,對登山的美軍進行殺傷。
上圖.修築了地道的前沿制高點“為朝巖”,美軍稱之為“needle rock”(針尖石)
實際上崖頂的環境也比電影中更加惡劣,美軍採用了從南坡翻越上頂,繼而向為朝巖方向攻擊的打法,位置到是選的不錯,上去就具備一定的高度優勢,起碼不會讓人從更高處掃射,這也是我們看到的搭繩網的地方。
這裡注意,老王再一次提及“不要拿電影當真”,美軍攻打鋼鋸嶺並非就電影裡那幾個片段,電影只是為了宣傳美國軍醫的個人傳奇,所以對整個前田高地戰描述的並不全面。
前田高地的日軍主要是62師團的11、12、14大隊,這個師團其實是中國山西建立的“治安部隊”,說白了就是對付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的三流部隊。他們1943年5月建軍,讓八路軍蹂躪得欲生欲死,長期都是分散作為“炮樓部隊”存在,1944年時戰事吃緊,他們被調往河南打湯恩伯,表現的也非常一般。
上圖.62師團的暗堡
牛島滿開始沖繩的防禦規劃後,62師團這種魚腩部隊當然不可能放到關鍵的地方去,因此第九師團留下的陣地便成了他們的安樂窩。這支炮樓守備部隊擁有非常強烈的“防禦不足綜合徵”,所以他們透過經驗繼續加強了陣地,整的還頗有晉察冀軍區地道戰的風範。
在“嘉數高地戰”中,62師團表現的非常頑強,他們引誘美軍透過谷底衝擊山稜,繼而透過交叉的火力點將之成片的殲滅。相當多的經驗被帶到了“前田高地”的作戰中。
上圖.為朝巖陣地的路徑,這裡既是日軍的主陣地,也是觀察陣地
1945年4月26日“前田高地”的戰鬥打響後,美軍最初希望佔領的是具備制高能力的“為朝巖”,結果日軍在這裡架設了碉堡和重機槍,美軍的人梯的登頂宣告失敗。
同時美軍還選擇了攻擊150山打入前田集落,以設立一個前進基地,但是他們好不容易爬上山後,立即遭到150山與152山的覆蓋式打擊,頓時潰不成軍,只得選擇了撒煙霧彈逃離。
上圖.鋼鋸嶺俯瞰圖
美383團的進展倒比較順利,他們從最西邊的山坡爬了上去,先後佔領了152山和150山,但美華人的行為引起了牛島滿的注意,他迅疾要求24師團進行增援,夜間對首裡城北面美軍實施偷襲。因此在山南有腹背受敵危險的美軍不得不停止了攻擊,他們以150山為界,隔著“浦添古城殘跡”的低地與日軍對峙。
這一對峙就是4天,美軍沒有寸進,但他們把763坦克營和713噴火坦克營的坦克搞了上來,從山坡上開到了150山前。27日新的攻勢展開,383團與381團發動大舉進攻,但坦克表現的並不算好,噴火坦克只消滅了一些暗堡即告損壞,美軍也沒拿下150與152山之間的低地。
上圖.“鋼鋸嶺”上713坦克營的噴火坦克
28日,美軍又發動了進攻,戰場主要以“前田集落”東側的建築物為主要爭奪物件,雙方甚至進行了刺刀肉搏,美軍最後不敵發狂的日軍敗退。29日雙方繼續發生了你來我往的衝擊,美軍383團L連計程車兵佔領了138山,有個叫“加布裡埃爾·查韋”(Gabriel chavez)計程車兵捏著手榴彈與峰頂日軍火力點同歸於盡,日軍藉助狹窄的山稜發動了反衝擊,但美軍已經將坦克開上了138山,日軍在美軍噴火坦克反擊下傷亡慘重。
上圖.發生激烈戰鬥的前田集落的“公寓營區”
這天的戰鬥也讓美381團徹底被打殘,據統計受傷人員1021人,4天內陣亡536人,有些排僅剩5-6人,戰鬥力僅剩40%。
這樣就是《血戰鋼鋸嶺》中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看到的場景,96師381團筋疲力盡的敗退,而道斯所在的77師307步兵團接過了繼續進攻的任務。
日軍當然也沒有鬆懈,牛島滿督促的24師團增援部隊往前田高地派去了整個32步兵聯隊,以替換死傷慘重的62師團殘部。
上圖.A、B兩連進攻路線
道斯的307團也就是這時候開始打崖壁的主意,1營在30日當天搞到了4個50英尺的長梯,並向海軍借來了5個貨物網,希望靠這種東西直接爬上高地與日軍決一死戰。在30日黃昏,美軍307團1營A、B兩個連分別從東側的“為朝巖”和西側的“浦添古城殘跡”前發動了繩網攀巖,其中“為朝巖”的部隊依然被頂部的碉堡所阻,而B連卻成功的利用繩網攀上了戰術地點,並送上了兩個排的兵力,但只維持到午夜,就讓日軍給殺了下來。
就這樣,“繩網陣地”成了美軍唯一的突破口,美307團1營連續9次透過繩網爬上去,又9次被日軍趕下來。無處不在的暗堡、藏兵洞和灌木成了美軍最頭痛的問題,而狹窄的陣地又發揮不出火力優勢,往往最後就是日軍殺到近前,然後白刃戰將美軍打退結束。
上圖.電影中救人的道斯
這即是我們在《血戰鋼鋸嶺》中看到的戰鬥場景,美軍被打退後,大批傷兵被丟在了原地,日軍為了躲避美軍的炮火,也沒多大閒工夫整治他們。最後主角道斯選擇了留在崖頂,並透過人拉肩扛的方式救出了75人。
實際上當時美軍在150山附近有坦克,他們專職用白磷彈攻打疑似的日軍陣地,5月2日某輛坦克就因為連續朝一個暗堡口中灌了6枚白磷彈,炸出的煙霧讓美軍觀察到30多個連通的地道口在冒煙。美軍還有火炮和炮兵觀測員被送到山頂,用來射擊旁邊的首裡城。
對於當時的日軍來說,他們只能把美軍趕到繩網近前,然後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撤退。“前田高地”在日軍手中,但整個山嶺卻已經有一半被美軍掌握,所以割斷那個繩網沒有任何意義,崖壁只要在美軍手中,繩網就會不斷的被架設起來,倒不如以此為防禦重心,不斷消耗美軍的力量。畢竟日軍依仗的殺傷方式是暗堡、火力點加地形優勢,而非純粹面對面的硬拼。
戰爭綿延到5月初,一直打到5月4日,307團1營將大量迫擊炮拖上山,透過炮火阻斷了山稜日軍的增援,繼而用工兵爆破硬是摧毀了日軍200英尺長的一段主坑道,由此日軍喪失了峰頂的火力優勢,得不到人員增補的暗堡系統宣告失能。輕鬆下來的美軍佔據了絕對優勢,在日軍拼死反撲中一舉拿下600個人頭。
5月5日的進攻中,美軍透過噴火兵、工兵層層推進,迅速的清繳了這片狹窄戰場的殘敵。隨著暗堡和坑道被逐次拔掉,慌神的日軍展開了數次大規模的突襲,但西坡美軍往山頂堆了3個營,這已經不是靠刺刀衝鋒能解決的了。美軍307團在這場戰鬥中爆發了強大的戰鬥意志,殺紅眼計程車兵在山上不要命的射擊和爆破,主攻的1營從800人打到僅剩324人,1天半有8個連長負傷,作戰之頑強為美軍歷史少有。
最終日軍62師團和32步兵聯隊殘部只能撤退,“鋼鋸嶺”的結局以美軍佔領為朝巖而結束。此後62師團跑到了喜屋武半島被美陸戰2師殲滅,32步兵聯隊的殘兵後來躲到了國吉臺的巖洞中苟活,最後的50名士兵於1945年8月22日投降美軍,之後燒掉了自己的軍旗。
這就是整個“鋼鋸嶺”的故事,日軍一開始就打好了“每人消滅一個米國鬼畜”的戰爭動員,存著消耗美軍的打算,所以他們更願意留著繩網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但不可否認,也正是因為這些從海軍借來的繩網,美軍才得以打開了僵局,一次又一次的爬上崖頂,最終與東坡上來的坦克部隊聯合殲滅了日軍。日軍割掉繩網沒意義,也沒那能耐。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近年來少有的優秀戰爭片,一直有些疑惑的日軍是為什麼不把繩索割掉,或者隨便在那裡佈置幾個兵,再埋上地雷那美軍估計也夠嗆呀?
回覆列表
《血戰鋼鋸嶺》其實真的是近年來少有的軍事題材的優秀影片,更難能可貴的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更加讓人不由得心生敬佩之情
一個原本拒絕服兵役的青年人,一個不得已服了兵役,又被各種瞧不上的人,最後確成了大家都敬佩的英雄
只是劇情上有些地方有些許疑惑,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點,就是作為唯一能夠爬上鋼鋸嶺的那個繩索日軍為什麼不去割掉,或者隨便佈置幾個兵再埋上點地雷,美軍要想上去是夠嗆的,也有人說,作為唯一上鋼鋸嶺的道路,如果鋸斷後,日軍就無法掌控美軍的動向,四面八方都有可能是美軍進攻的方向,這樣也就變被動了,真的如此?
當然有些人會說,劇情不能夠太合理,要不然就沒法往下拍,作為我們這樣子的吃瓜群眾都能想到的問題,導演肯定也能夠想到,只是如果稍微做些說明,會不會好一些呢
真的是有些疑惑的,有哪位高人能夠幫忙解惑一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