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用書生76267237

    本不想回答這樣的問題,但又覺得不回答,別人可能會有錯誤的認識,故簡單說下:事物是普遍聯絡的,也是相互影響的。所以師生是相互的關係,學校和老師也是相互影響的。如果二者是正能量的關係,就相互促進,反之,就惡性迴圈。所以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並且孔子之後,只出現了二個半繼承了孔子學說的人。不是師不高,實在是生不行。藤野是魯迅的老師,在日本是一普通醫生,但因為魯迅,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不是藤野不好,是在日本沒有遇到好學生或好學校。所以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道理一也。世界上本沒有拉圾,只是資源錯配而已。所以人人才嚮往共產主義社會: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 2 # 學在淮安

    我是一名學校的老師,透過從教幾十年的經驗來說,這個問題我非常有感觸,名校、名師,老師和學生,這個具體都有哪些關係,其實本質上3者是分開的,並沒有依附關係。

    一、名校,不僅考驗的是學校的硬體,還包括老師的教育水平和學習的管理與服務。

    二、名師,其實很多學校所謂的名師,都是從教幾十年才獲得的好名聲,名師也是德才兼備的老師才可以的,當然也有很多老師,很年輕,比如張雪峰等,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也成為了名師,名師不一定在名校,還有很多優秀老師在鄉下教書,我相信他們更加配得上名師的稱號。

    三、老師和學生是相互依附的,好老師一定會教出好學生嗎?其實,老師和學生更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好老師可以培養出部分好學生,同時,好徒弟可以更加促進老師的名聲。孔子弟子很多,鬼谷子弟子也很多,還有古代當官的,很多都是弟子出名了,老師才漸漸被人知道,原因是老師一般都比較默默付出,不追名逐利,所以弟子在各個行業出名了以後,老師也就跟著被扒出來了。

  • 3 # 許願城英漢教學群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之下,肯定優秀學生成就了名校和名師!因為我們的各種學校,它是分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而這個學校不是靠拼搏得出來的,而是靠上級劃撥的優秀的生源。

    比如說,如果你的學校被上級劃分為重點學校,那麼你就可以優先錄取最優秀的學生。就拿高中招生來說吧,如果你的學校是重點中學,那麼你的學生最低分的那一名,也要比別的學校最高分的那一名的分數要高。而且有些學校還可以透過面試,錄取上那些不單是各科成績好,而且臨場表現也優秀的學生。

    這還不算,因為他們招收到好的學生,他們高考的成績一定會好,所以他們就可以招收到很多優秀的高價生。這些高價生,本來很多就應該是別的學校的優秀學生,現在被他們用另一種方式一網打進了。

    這種迴圈還造就了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其他學校的一些比較優秀的老師也會嚮往這樣的學校,上級部門也會給這樣的學校開綠燈,讓他們從下面要人。於是,這種學校就會顯得不但學生強大,而且老師更強大。

    強大的學生,造就了強大的老師,相反,不怎麼優秀的學生,或者是根本不想學習的學生,往往會讓大部分老師無所適從。同時,也會讓很多的老師感到無奈,最終顯得碌碌而無為。就是一個不太有人提起的理念,實際上那是真的

    那麼非重點學校有沒有優秀的老師呢?那是肯定的。在非重點學校,在入學的時候沒有一個學生是比得優秀學校的學生強大的,更要命的是,這些學生的學科成績還非常不均衡,比如說有些有些學生語文是110分,但是數學課可能是30分!但是到高考的時候,這些非重點學校,往往也能造就本地區的單科高考狀元!這樣的老師一旦到了名校,有了更優秀的學生,他們不久之後就會成為名師啦。

    相反,有一些名校的名師,功成名就之後,到普通的學校去進行示範課,儘管有很多老師都能傳達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也可以在那一節課中把學生調動得熱熱鬧鬧,但是內行人一看就看出來了,那種教學沒有可操作性,沒有可持續性。如果給他們連續的上這個班一個星期或者是一個學期的課,他們還是不是名師就知道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這個觀點,也就是說,非重點學校的名師要比重點學校的名師,更加值得尊敬。

  • 4 # 寡言云淡風輕

    對於題主的兩個問題怎麼說呢?

    我個人認為:事物的聯絡因時間、地點、環境等方面影響著——隨之變化而變化。

    題主提到的“名校、名師、學生”三方誰成就了誰?

    我認為不存在誰成就誰的問題:

    1、關於名校。眾所周知,過去許多名牌大學慢慢排名落後頭了,是因為沒名師了,有出息的學生沒有了?

    2、關於名師。一個出名的老師,是這個名師多年努力工作,長期積累經驗,善於創新,形成一套能讓學生更容易接收知識,接受教育的教育教學方法,漸漸地被學校、老師、學生認可的老師。這樣的老師在哪個學校任教都有威望,都能教出好學生。

    3、至於老師和學生,聯絡就比較緊密。“名師手下沒弱兵”是不可能的!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不也才七十二個。但名師班級會多出一些有成就的弟子的,當然,有許多有成就的學生並不是名師教過的學生。可這個教出過有成就學生的老師並沒有成為大眾認可的名師。而名師教出許多有出息的弟子,會使這個名師更響亮。

    總之,名校、名師、學生,三者之間不因誰成就了誰。

    以上只是個人粗淺的觀點,不當之處請指正之,並且請見諒。

  • 5 # 心如明鏡臺10

    中國自古就有句評價師生關係的話,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那是說,考上狀元的學子,都是普通教書匠教出來的,而狀元當老師,卻沒有哪個能教出的學生再考個狀元,這雖然是個歷史事實,但可以肯定,假如讓孩子認一個文盲當老師,是絕對考不上狀元的。所以,誰成就了誰,??應用是伯樂跟千里馬的關係。

  • 6 # 教育問道

    這個問題提得有思辨性!其實無論是名校還是名師,老師還是學生,都是相互促進,共同成就的關係。

    什麼是名校?簡而言之,就是多出人才,出優秀人才的學校。怎樣多出人才,出優秀人才呢?需要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硬體)、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軟體)。學生們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受到校園文化的薰陶,在老師的帶領下,茁壯成長,成為優秀人才。在學校教育中,教學相長,師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優秀的老師教出了優秀的學生,優秀的學生成就了老師的名望,師生的成績又成就了學校的輝煌。

    簡而言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學校是教育的環境,它們相輔相成,才構成了名校效應。如果將其割裂開來,只強調某一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失偏頗的。

    名校之“名”,名在管理,名在文化,名在師生;名師之“名”,名在教學有方,科學引導;學生有“名”,名在適應環境,虛心求教,成為棟樑!名副其實,方為實名;名不副實,徒有虛名耳!一所學校之所以有名,有優良傳統的積澱,有改革創新的舉措,有培養人才的實效。

    名校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在先進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以教育教學為中心,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辦出人民滿意的教育!

  • 7 # 苗山風物視角

    狹義上,所謂學校的底蘊,就是其所擁有的體系化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模式和對學生的合理正向激勵,以及全體教師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的奉獻習慣。

    這套體系由一代代教師總結、完善、共享和堅持。在這套體系培養下,絕大多數普通學生都能鍛造自己的學習品格,挖掘自己最大的潛力,成為最好的自己,何況層層選拔出來的尖子生?所以,名校更容易出成績,鞏固繼續招錄優秀學生的良性迴圈。

    很多人質疑名師只能教尖子生和內心要求上進的學生,這是毫無道理的。名師日常多數情況下只能面對尖子生和上進生,當然能事半功倍地出成績;如果面對的是差生,差生轉化率仍然要高於一般老師,所以沒事就別丟擲那種“有本事來我們鄉帶幾個清華生出來!”之類的酸話。

    相信在通用方法論指導下和一貫的刻苦鑽研精神支撐下,名師很快就能適應新的教育物件,拿出新的教育教學措施。

    為什麼?因為名師在名校運營行體系中成長,透過環境氛圍、以老帶新、自己鑽研,已經掌握了最有效、最合理、最實用的通用教育教學方法。

    見多了公辦名校獨霸教壇多年,後來受招生政策或更換校長影響,淪落為普通二流三流學校的例子。森哥認為,那是因為老名校挺不過陣痛,導致人心散了,陷入了缺乏優質生源的惡性迴圈。

    名校需要一個強大的靈魂和大腦-----校長。但凡數十年屹立不倒的名校,你什麼時候見過他們調整校長。

    回到題目:

    第一,當然是名校成就了名師。見多了外地私立學校動輒數十萬年薪來柳州挖柳高、鐵一教師的案例,什麼時候見過同樣薪酬來挖鄉鎮中學教師的?

    第二,老師與學生相輔相成。優秀學生在名師指導下,成長得更好,絕對雙贏,名師出高徒和高徒出名師沒有一點違和感。

  • 8 # 三味聊教育

    關於“名校”“名師"的關係問題,“三味”是這樣看的:

    名師成就了名校,而相對優質的生源又成就名師。三者對教學效果又會形成一種良性迴圈。

    "三味"從本市一所私立“名校"的建校史談談這個問題:該私立學校的建立人在建校前期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購地、建校舍、買先進教學裝置。到開班之初時,以優厚的待遇在全市內網羅名師。開班後的前幾年,由於名聲尚未開啟,並未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優質生源並不多,教學質量自然不突出。校方為儘快破除這個"窘境”,維持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毅然決定用免除學費和獎學金等優待措施吸引優質生源,學校並派出人員到各地學校去招生優秀學生。實施這一措施不到三年,該學中考、高考成績得到快速提升,名聲大振。於是,它便成了本市有名私立學校。

    從該私立學校的"發展史"可以看出:

    學校設施再齊全再先進(實際意義並不大),如果沒有優秀的師質隊伍是不行的。同樣,如果"名師"面對的是“劣質”生源,照樣會力不從心。

    “三味"並不否認名校、名師對學生的重要意義。但是在當下“唯升學率"論英雄的"應試教育"下,如果教師的智慧和水平僅僅帶給學生的只是進步(哪怕再大),並不能讓學生升學(特別是升入名校),那麼,教師的付出也是白搭。

    這也正是“普通學校"老師難成"名師"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普通學校”並不缺乏優秀教師,但由於缺乏優質生源,他們便與"名師"稱號無緣。

    相反,如果名校的"名師"下鄉到“普通學校",由於沒有高升學率的支撐,也將落入"普通教師"之列。

  • 9 # 文軒閣

    這問題有點類似“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說婆有理。似乎沒有標準答案。的確,名師和名校,學生和老師都是不能割裂開來的。

    1、先有名師,才有名校。

    任何一所學校在初創之時,不可能就是名校,因為那時候基礎為零。靠什麼發展成名校呢?靠一大群老師的紮實工作,無私付出,讓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越來越高,聲譽越來越好,逐漸的有了“名氣”,進一步最佳化發展,逐漸成為名校。在這一大批老師中必定有人出類拔萃,成為名師。

    比如,黃岡中學,先是有一批愛崗敬業,業務精湛得老師,讓高考成績令人刮目相看,讓奧賽成績讓人無可比肩,才造就黃岡中學的名聲,可以說就是一批好老師成就名校,而之後其中一部分老師成長為名師。

    名校的名氣起來之後,會擁有很多別的學校沒有的資源,因而生活在名校的老師更容易成長,名校的老師也更容易出名,出了名的老師也可以再次提升學校的名氣,他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彼此促進,良性發展。

    2、老師成就了學生。

    習總說過,“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可見老師的重要。

    筆者當年以超一中32分考取師範學校,我至今也感恩當時的一個好校長,一批好老師。因為有兩個小學時候和我成績差不多的同學在另一個學校連一中都沒考取。可見我能考取,不是我的智力好,而是老師成就了我!

    貧瘠之地很難長出參天大樹,只有在營養豐富的土地上科學培育才能有更多的棟樑之才。學校老師是土壤的根基,沒有好老師,你就是智力再好,也很難成才。

    當然,一所學校的學生優秀人才眾多,也反過來為母校揚名。

    沒有好老師,再漂亮的學校都不可能成為名校,沒有好老師,再聰明的孩子也不可能成才。

    “國家的振興靠教育,教育的振興靠教師”,歷史告訴我們,什麼時候當老師真正有了幸福感,什麼時期就容易出更多的大師!你說呢?

  • 10 # 鳴人給路飛上課

    第一,學校和名師。二者相互促進。名師是什麼概念,是職稱還是教學成績?如果是職稱的話,我們還得另說。比如,河北省的國家級特級教師主要在哪裡?我想大部分都會說在衡水,不是的,大部分在張家口。在衡水的很少。職稱的評定是很麻煩的,需要到處講比賽。衡水地區的老師沒有多少時間,張家口地區的教學壓力和教學環境相對輕鬆。用職稱去判定名師,不大靠譜。

    從教學成績的角度看,名師大部分在名校裡。名校給老師提拱了最好的舞臺和環境,給老師最多的鍛鍊機會,能夠讓老師在短時間內有很大的發展和促進,而且學校也需要推出一些名師來提高學校的影響力,名師也需要名校來給自己鍍金。比如衡中,很多衡中的老師工作幾年後,就跳槽去南方了,到了南方的私立學校裡搖身一變,河北名師,衡中出來的能不是名師嗎?這就是典型的名校出名師。

    第二,老師和學生。學生可以成就老師,老師對學生多促進作用,這種作用是不對等的。學生可以促使老師成為名師,老師有時不能讓學生那麼優秀。

    全國著名的教師王金戰老師,為什麼如此有名,除了教學思想先進,最主要的就是他的教學成績,當年他帶的那個班,03年高考,他的班一共55個人參加高考,其中37人考上了清華北大,10人考上國外的名校如劍橋和牛津等,王老師一站成名!此後,再也沒有如此輝煌的成就了。

    名師,名校,學生三者之間相互促進,三者之間沒有絕對的依賴關係,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發生的偶然事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為什麼能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