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也可以說是以故事為形式的教學活動,故事不僅內容含豐富的各方面知識,而且有較為標準的語言形式,使幼兒極易接受。同時故事作為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在極易接受的同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個向幼兒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發展語言的重要文學形式。
但是,有的老師講故事幼兒愛聽,效果很明顯,而有的老師講故事幼兒卻不愛聽,收效甚微,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給幼兒講故事其實也是一門學問。要想自己講的故事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同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選擇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瞭,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準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透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準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物件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參與性。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四、融合遊戲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遊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遊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說話慾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遊戲,並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遊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後,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遊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鬆、自然的環境。
五、善於啟發誘導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增進幼兒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給幼兒以多方面的啟迪。比如在講前、講後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麼","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麼",待幼兒回答後再問"以後會怎麼樣"、"會得到什麼結果"等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並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得到提高的。
幼兒老師講好故事的技巧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氣氛,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環境的整潔,身邊不要方多餘物品,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同時要安排好座位,老師與幼兒儘可能坐得近些,使每個幼兒都能看清楚教具和老師的表情、動作,老師也能邊講故事邊與幼兒交流。此外,老師還要講好開場白,一般可用有感情的語調,與幼兒進行簡短的談話,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願望。
例如,在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時,我首相出示三隻蝴蝶和三朵花的圖片,問幼兒:“孩子們,喜歡這些蝴蝶和花兒嗎?”得到幼兒肯定的回答後,我接著說:“現在老師要給你們講一個關於蝴蝶和花兒的故事。那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呢?聽完故事你就知道了。”這樣簡短的幾句話,吸引了幼兒,他們很想知道個究竟,就會集中注意地聽故事了。
二、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述故事。
為了正確表達好故事的內容,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老師在講故事時,必須充滿感情,並努力把故事講得生動、流暢,使幼兒隨著故事情節的開展,與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興、著急或難過,如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首先,語言要口語化,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能聽得懂,喜歡聽。
其次,要把故事講得生動而有感情。老師要努力在講上下功夫,要深入到故事情境中去,將自己同故事中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才能將故事講得繪聲繪色,使幼兒聽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比如,在講《小兔乖乖》這個故事時,老師用稚嫩的聲音、較快的語速,活潑的語調錶現小白兔,用好聽的聲音、中等的語速,親切的語調錶現兔媽媽,用粗啞的聲音、兇狠、虛假的語調錶現大灰狼,使幼兒一聽,就能將故事中的角色分開,感受到小兔的可愛聰明,兔媽媽的親切溫和又充滿智慧,大灰狼的兇狠。
另外,老師在講故事時要對新詞作適當講解。講述過程中遇到幼兒比較陌生的詞句,老師要作必要的解釋,但是講解要儘量簡短,以免打斷幼兒聽故事的思路。
再有就是要關注幼兒,吸引全體幼兒認真聽故事。只要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故事,一般能吸引幼兒饒有興趣地聽故事。如果發現有個別幼兒不注意聽,老師儘量不要輕易中斷故事,同時應及時根據不同情況做出靈活處理。例如,用手勢、注視等暗示他們;提高或降低聲音以引起個別幼兒注意;邊講故事邊走過去,幫助幼兒把手裡的東西放進口袋裡;或讓不注意聽的幼兒回答故事中一個簡短的問題(我常用這個方法,目的不是讓幼兒單單回答問題,主要是讓幼兒注意力回到聽故事上)。千萬不要因為個別幼兒不聽而中斷講述,更不要採取訓斥的方法,以致影響全體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破壞故事的完整性。
三、適時運用直觀教具。幼兒年齡小,思維具有形象性,講故事如能和演示教具相結合,就能使幼兒具體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印象。演示教具應注意:講述第一遍故事時不易使用教具,主要要求幼兒集中注意力聽故事,感知故事的內容和語言,避免因教具而分他們的注意力。當幼兒初步瞭解故事內容後,老師可運用教具講第二遍故事,使幼兒直觀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第三遍講述時,幼兒邊聽邊操作教具,即興故事表演,再現故事情境。
四、故事講述時適時提問。老師在講故事時,提問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而且可以吸引幼兒注意力。比如講到重點情節處,為引起幼兒注意,加深印象,插個問題讓幼兒重述一遍或自問自答。如講《三隻蝴蝶》,當講到三隻蝴蝶向白花求救遭到拒絕後,三隻蝴蝶會說些什麼?讓幼兒來猜,因為有了前兩次的遭遇,幼兒複述前兩次遭到拒絕之後說的話,自然能夠想到三隻蝴蝶第三次遭到拒絕後的表現,讓幼兒體會三隻蝴蝶互相關心和愛護,這樣有助於理解相親相愛的含義。故事講完後,及時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回憶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主題,學習故事中的語言。故事中有大量生動優美的詞句,幼兒可欣賞和模仿。老師可以透過提問促使幼兒有意注意和記憶。再給幼兒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後,可以問幼兒:“故事中那些話很好聽?”幼兒就會回憶三隻蝴蝶反覆說的一句話“我們三個是好朋友,相親相愛不分手;要來一起來,要走一起走。”幼兒感受到故事中語言的美,就會促使他們去學習、模仿。
總之,作為幼兒教師,要想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幼兒喜歡聽,並對幼兒產生良好教育效果,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從而得到提高。
幼兒老師講故事的訣竅
在幼兒園,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故事像一隻神鳥,張開彩色的翅膀,載著孩子們飛向廣闊、新鮮而神奇的天地。給孩子講故事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那麼,怎樣才能講出幼兒喜歡聽的故事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根據需要,靈活選材。首先要注意選取那些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的故事。其次還要注意適合幼兒年齡心理特點。再次要注意配合政治、時事、紀念日、教學日等內容,有時也利用當日發生的事情,進行選材講故事。鑑於此,近來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我選擇了名著《三國演義》的故事書,運用以上的方法講述,孩子們很喜歡,對三十六計也略有所聞了。為了糾正孩子們做事隨意、不認真傾聽的習慣,我重點把諸葛亮這個人物進行了誇張講述,每次都強調“為什麼諸葛亮能成為一個人人尊敬、欽佩的人”,原因在於“他善於觀察和思考,做事認真”。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改進的意識,並且希望自己成為“小諸葛”。 四、要掌握好故事的難易程度。
要根據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年齡大小、興趣愛好、選擇與之吻合的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故事來講。孩子在二三歲時,往往對動物特別感興趣,因為他們認識了許多動物,就可給孩子選擇講一些動物童話方面的故事,可以選擇內容簡短、情節簡單的,如龜兔賽跑;再到內容稍多、情節稍複雜的,如“鴨媽媽找蛋”。到孩子三四歲時,則可講些動物童話故事,內容就更長了,情節也更復雜了,如“誰給貓兒系鈴鐺”。透過這些故事,使孩子逐漸懂得了做事不能驕傲,也不能馬虎。男孩和女孩對故事的興趣也不同,對男孩,可多講些威武雄壯的英雄故事,對女孩,可多講些人情味濃的抒情性故事。
二、對故事進行分析加工。1.名稱加工。有些故事中人名、地名太多,孩子聽起來容易搞亂,也記不住。在講述時,可以把不必要的人名、地名去掉或變換一下,如講到哥弟三人的時候,就用老大、老二、老三,這樣一聽就清楚。與此同時,還要注意豐富發展兒童的詞彙,可以將口語和書面語兩者有機結合。前面出現書面語,後邊接著對它解釋,將解釋貫穿在故事講述中,讓小朋友體會,從中學到新詞彙。我在講《三國演義》的時候,特別注意解釋得兒童化,讓孩子能理解。2.形象化加工。利用形象化加工,可以把一些平鋪的敘述改編成人物的活動和對話。例如,故事裡說: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塊兒出去,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裡去睡覺。不如改成:小花一看見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頭從水裡伸出來:“什麼事呀?”“小青蛙,這麼冷的天,別在水裡游泳了,上來跟我一塊兒玩去吧!”小青蛙一聽,呱呱呱地笑起來:“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裡睡覺,明年春天再見吧!”
三、講求方法和技巧。1.用聲音塑造形象。根據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個性特徵和環境變化,應選擇恰當的語音、語速、語調、口氣等角色語言和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如:表現孫悟空說話時,可以用爽快、乾脆的語調,聲音尖一點,節奏快一點。讓幼兒一聽,噢,這就是機智勇敢的孫悟空。表現豬八戒時,可用慢一點的節奏,厚一點的聲音,表現他憨實的性格。《小馬過河》裡的小松鼠性急熱情,老牛溫和老成,小馬天真幼稚,老馬耐心嚴格。講述時,對他們的聲音設計應該是小松鼠說話快而尖細,老牛慢而渾厚,小馬聲音稚嫩,老
馬老練沉穩。一般說來,刻畫人物還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動:驕傲的人說話盛氣凌人,謙虛的人說話平穩;奉承拍馬屁的人說話低三下四,病危的人說話斷斷續續;強健的人說話鏗鏘有力等等。用聲音塑造人物形象,就是要求講述人抓住人物的個性心理,儘可能符合生活真實,活靈活現地把人物形象展現在孩子面前。2.巧用停頓。故事中,短句可以一口氣說下去,遇到長句或者幾個句子,中間就要適當的間歇。故事中的停頓,主要是根據故事內容的需要而決定的。為了突出某個詞意或某種感情,需要作一個停頓。如《白雪公主》中有這麼一段:王后聽說白雪公主還活著,氣得直咬牙齒:“哼,哼,誰比我美麗,我就得害死誰!”讀王后的話,應該在“我”後面作強調停頓,並插入急吸氣,吐粗氣,表現王后氣急敗壞,毒辣兇狠的形象。有時講故事講到關鍵的地方,也可以停頓下來,提個問題,啟發幼兒思考。3.藉助態勢語。有時為了更好地講出故事的效果,需要藉助一定的態勢語。這種無聲語言,可以增強故事的感染作用。態勢語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和身勢等等。
四、要掌握好故事的難易程度。
五、要把握好講故事的時間。
給幼兒講故事,堅持每天一次。二三歲時,每次一般不超過10分鐘;四五歲時,一般也不要超過15分鐘。因為幼兒每天玩的內容不能很單一,也不能一個內容持續時間太長,否則孩子就沒興趣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故事講完後,可讓孩子自己仔細想想,並試著講講,當孩子講不出時,可幫助孩子一道回憶,不要輕易說孩子笨:“怎麼馬上就忘記了?”也不要這樣威脅孩子:“你不講給大家聽,以後就不講給你聽了。”
六、要力求做到繪聲繪色。
在講故事前,先要做些準備,自己要選講的故事,自己一定要先熟悉內容和情節,同時確定演示手段。這樣,講起來質量才高,效果才好。給幼兒講故事,不僅要把人物、情節講清楚,還要語言生動,表情逼真,繪聲繪色,聲情並茂,進入角色,故事才富有遊戲性。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增強故事對孩子的感染力,才能激發孩子的感知、聯想,加強記憶。正像只有老師上課前要備課一樣,父母給孩子講故事,也要先備備課。幼兒故事一般都帶有表演性,透過語言和動作演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講小白兔時,語言歡快,兩手放在頭兩側展示小白兔的兩隻大耳朵、把小白兔活潑可愛的形象表現出來。講大灰狼時,語言粗暴,臉部要把大灰狼的猙獰面目表現出來。這就給孩子腦子裡留下了小白兔和大灰狼一好一壞的深刻印象。再如,學老爺爺說話,聲音粗、動作慢;學小朋友說話,聲音脆、動作快。學悲傷情節時,聲音低、速度慢;講高興情節時,聲音大、速度快。繪聲繪色地講,孩子就能入迷。
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也可以說是以故事為形式的教學活動,故事不僅內容含豐富的各方面知識,而且有較為標準的語言形式,使幼兒極易接受。同時故事作為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在極易接受的同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個向幼兒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發展語言的重要文學形式。
但是,有的老師講故事幼兒愛聽,效果很明顯,而有的老師講故事幼兒卻不愛聽,收效甚微,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給幼兒講故事其實也是一門學問。要想自己講的故事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同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選擇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瞭,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準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透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準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物件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參與性。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四、融合遊戲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遊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遊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說話慾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遊戲,並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遊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後,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遊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鬆、自然的環境。
五、善於啟發誘導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增進幼兒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給幼兒以多方面的啟迪。比如在講前、講後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麼","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麼",待幼兒回答後再問"以後會怎麼樣"、"會得到什麼結果"等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並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得到提高的。
幼兒老師講好故事的技巧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氣氛,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環境的整潔,身邊不要方多餘物品,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同時要安排好座位,老師與幼兒儘可能坐得近些,使每個幼兒都能看清楚教具和老師的表情、動作,老師也能邊講故事邊與幼兒交流。此外,老師還要講好開場白,一般可用有感情的語調,與幼兒進行簡短的談話,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願望。
例如,在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時,我首相出示三隻蝴蝶和三朵花的圖片,問幼兒:“孩子們,喜歡這些蝴蝶和花兒嗎?”得到幼兒肯定的回答後,我接著說:“現在老師要給你們講一個關於蝴蝶和花兒的故事。那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呢?聽完故事你就知道了。”這樣簡短的幾句話,吸引了幼兒,他們很想知道個究竟,就會集中注意地聽故事了。
二、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述故事。
為了正確表達好故事的內容,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老師在講故事時,必須充滿感情,並努力把故事講得生動、流暢,使幼兒隨著故事情節的開展,與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興、著急或難過,如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首先,語言要口語化,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能聽得懂,喜歡聽。
其次,要把故事講得生動而有感情。老師要努力在講上下功夫,要深入到故事情境中去,將自己同故事中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才能將故事講得繪聲繪色,使幼兒聽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比如,在講《小兔乖乖》這個故事時,老師用稚嫩的聲音、較快的語速,活潑的語調錶現小白兔,用好聽的聲音、中等的語速,親切的語調錶現兔媽媽,用粗啞的聲音、兇狠、虛假的語調錶現大灰狼,使幼兒一聽,就能將故事中的角色分開,感受到小兔的可愛聰明,兔媽媽的親切溫和又充滿智慧,大灰狼的兇狠。
另外,老師在講故事時要對新詞作適當講解。講述過程中遇到幼兒比較陌生的詞句,老師要作必要的解釋,但是講解要儘量簡短,以免打斷幼兒聽故事的思路。
再有就是要關注幼兒,吸引全體幼兒認真聽故事。只要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故事,一般能吸引幼兒饒有興趣地聽故事。如果發現有個別幼兒不注意聽,老師儘量不要輕易中斷故事,同時應及時根據不同情況做出靈活處理。例如,用手勢、注視等暗示他們;提高或降低聲音以引起個別幼兒注意;邊講故事邊走過去,幫助幼兒把手裡的東西放進口袋裡;或讓不注意聽的幼兒回答故事中一個簡短的問題(我常用這個方法,目的不是讓幼兒單單回答問題,主要是讓幼兒注意力回到聽故事上)。千萬不要因為個別幼兒不聽而中斷講述,更不要採取訓斥的方法,以致影響全體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破壞故事的完整性。
三、適時運用直觀教具。幼兒年齡小,思維具有形象性,講故事如能和演示教具相結合,就能使幼兒具體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印象。演示教具應注意:講述第一遍故事時不易使用教具,主要要求幼兒集中注意力聽故事,感知故事的內容和語言,避免因教具而分他們的注意力。當幼兒初步瞭解故事內容後,老師可運用教具講第二遍故事,使幼兒直觀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第三遍講述時,幼兒邊聽邊操作教具,即興故事表演,再現故事情境。
四、故事講述時適時提問。老師在講故事時,提問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而且可以吸引幼兒注意力。比如講到重點情節處,為引起幼兒注意,加深印象,插個問題讓幼兒重述一遍或自問自答。如講《三隻蝴蝶》,當講到三隻蝴蝶向白花求救遭到拒絕後,三隻蝴蝶會說些什麼?讓幼兒來猜,因為有了前兩次的遭遇,幼兒複述前兩次遭到拒絕之後說的話,自然能夠想到三隻蝴蝶第三次遭到拒絕後的表現,讓幼兒體會三隻蝴蝶互相關心和愛護,這樣有助於理解相親相愛的含義。故事講完後,及時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回憶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主題,學習故事中的語言。故事中有大量生動優美的詞句,幼兒可欣賞和模仿。老師可以透過提問促使幼兒有意注意和記憶。再給幼兒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後,可以問幼兒:“故事中那些話很好聽?”幼兒就會回憶三隻蝴蝶反覆說的一句話“我們三個是好朋友,相親相愛不分手;要來一起來,要走一起走。”幼兒感受到故事中語言的美,就會促使他們去學習、模仿。
總之,作為幼兒教師,要想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幼兒喜歡聽,並對幼兒產生良好教育效果,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從而得到提高。
幼兒老師講故事的訣竅
在幼兒園,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故事像一隻神鳥,張開彩色的翅膀,載著孩子們飛向廣闊、新鮮而神奇的天地。給孩子講故事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那麼,怎樣才能講出幼兒喜歡聽的故事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根據需要,靈活選材。首先要注意選取那些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的故事。其次還要注意適合幼兒年齡心理特點。再次要注意配合政治、時事、紀念日、教學日等內容,有時也利用當日發生的事情,進行選材講故事。鑑於此,近來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我選擇了名著《三國演義》的故事書,運用以上的方法講述,孩子們很喜歡,對三十六計也略有所聞了。為了糾正孩子們做事隨意、不認真傾聽的習慣,我重點把諸葛亮這個人物進行了誇張講述,每次都強調“為什麼諸葛亮能成為一個人人尊敬、欽佩的人”,原因在於“他善於觀察和思考,做事認真”。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改進的意識,並且希望自己成為“小諸葛”。 四、要掌握好故事的難易程度。
要根據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年齡大小、興趣愛好、選擇與之吻合的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故事來講。孩子在二三歲時,往往對動物特別感興趣,因為他們認識了許多動物,就可給孩子選擇講一些動物童話方面的故事,可以選擇內容簡短、情節簡單的,如龜兔賽跑;再到內容稍多、情節稍複雜的,如“鴨媽媽找蛋”。到孩子三四歲時,則可講些動物童話故事,內容就更長了,情節也更復雜了,如“誰給貓兒系鈴鐺”。透過這些故事,使孩子逐漸懂得了做事不能驕傲,也不能馬虎。男孩和女孩對故事的興趣也不同,對男孩,可多講些威武雄壯的英雄故事,對女孩,可多講些人情味濃的抒情性故事。
二、對故事進行分析加工。1.名稱加工。有些故事中人名、地名太多,孩子聽起來容易搞亂,也記不住。在講述時,可以把不必要的人名、地名去掉或變換一下,如講到哥弟三人的時候,就用老大、老二、老三,這樣一聽就清楚。與此同時,還要注意豐富發展兒童的詞彙,可以將口語和書面語兩者有機結合。前面出現書面語,後邊接著對它解釋,將解釋貫穿在故事講述中,讓小朋友體會,從中學到新詞彙。我在講《三國演義》的時候,特別注意解釋得兒童化,讓孩子能理解。2.形象化加工。利用形象化加工,可以把一些平鋪的敘述改編成人物的活動和對話。例如,故事裡說: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塊兒出去,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裡去睡覺。不如改成:小花一看見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頭從水裡伸出來:“什麼事呀?”“小青蛙,這麼冷的天,別在水裡游泳了,上來跟我一塊兒玩去吧!”小青蛙一聽,呱呱呱地笑起來:“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裡睡覺,明年春天再見吧!”
三、講求方法和技巧。1.用聲音塑造形象。根據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個性特徵和環境變化,應選擇恰當的語音、語速、語調、口氣等角色語言和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如:表現孫悟空說話時,可以用爽快、乾脆的語調,聲音尖一點,節奏快一點。讓幼兒一聽,噢,這就是機智勇敢的孫悟空。表現豬八戒時,可用慢一點的節奏,厚一點的聲音,表現他憨實的性格。《小馬過河》裡的小松鼠性急熱情,老牛溫和老成,小馬天真幼稚,老馬耐心嚴格。講述時,對他們的聲音設計應該是小松鼠說話快而尖細,老牛慢而渾厚,小馬聲音稚嫩,老
馬老練沉穩。一般說來,刻畫人物還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動:驕傲的人說話盛氣凌人,謙虛的人說話平穩;奉承拍馬屁的人說話低三下四,病危的人說話斷斷續續;強健的人說話鏗鏘有力等等。用聲音塑造人物形象,就是要求講述人抓住人物的個性心理,儘可能符合生活真實,活靈活現地把人物形象展現在孩子面前。2.巧用停頓。故事中,短句可以一口氣說下去,遇到長句或者幾個句子,中間就要適當的間歇。故事中的停頓,主要是根據故事內容的需要而決定的。為了突出某個詞意或某種感情,需要作一個停頓。如《白雪公主》中有這麼一段:王后聽說白雪公主還活著,氣得直咬牙齒:“哼,哼,誰比我美麗,我就得害死誰!”讀王后的話,應該在“我”後面作強調停頓,並插入急吸氣,吐粗氣,表現王后氣急敗壞,毒辣兇狠的形象。有時講故事講到關鍵的地方,也可以停頓下來,提個問題,啟發幼兒思考。3.藉助態勢語。有時為了更好地講出故事的效果,需要藉助一定的態勢語。這種無聲語言,可以增強故事的感染作用。態勢語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和身勢等等。
四、要掌握好故事的難易程度。
要根據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年齡大小、興趣愛好、選擇與之吻合的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故事來講。孩子在二三歲時,往往對動物特別感興趣,因為他們認識了許多動物,就可給孩子選擇講一些動物童話方面的故事,可以選擇內容簡短、情節簡單的,如龜兔賽跑;再到內容稍多、情節稍複雜的,如“鴨媽媽找蛋”。到孩子三四歲時,則可講些動物童話故事,內容就更長了,情節也更復雜了,如“誰給貓兒系鈴鐺”。透過這些故事,使孩子逐漸懂得了做事不能驕傲,也不能馬虎。男孩和女孩對故事的興趣也不同,對男孩,可多講些威武雄壯的英雄故事,對女孩,可多講些人情味濃的抒情性故事。
五、要把握好講故事的時間。
給幼兒講故事,堅持每天一次。二三歲時,每次一般不超過10分鐘;四五歲時,一般也不要超過15分鐘。因為幼兒每天玩的內容不能很單一,也不能一個內容持續時間太長,否則孩子就沒興趣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故事講完後,可讓孩子自己仔細想想,並試著講講,當孩子講不出時,可幫助孩子一道回憶,不要輕易說孩子笨:“怎麼馬上就忘記了?”也不要這樣威脅孩子:“你不講給大家聽,以後就不講給你聽了。”
六、要力求做到繪聲繪色。
在講故事前,先要做些準備,自己要選講的故事,自己一定要先熟悉內容和情節,同時確定演示手段。這樣,講起來質量才高,效果才好。給幼兒講故事,不僅要把人物、情節講清楚,還要語言生動,表情逼真,繪聲繪色,聲情並茂,進入角色,故事才富有遊戲性。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增強故事對孩子的感染力,才能激發孩子的感知、聯想,加強記憶。正像只有老師上課前要備課一樣,父母給孩子講故事,也要先備備課。幼兒故事一般都帶有表演性,透過語言和動作演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講小白兔時,語言歡快,兩手放在頭兩側展示小白兔的兩隻大耳朵、把小白兔活潑可愛的形象表現出來。講大灰狼時,語言粗暴,臉部要把大灰狼的猙獰面目表現出來。這就給孩子腦子裡留下了小白兔和大灰狼一好一壞的深刻印象。再如,學老爺爺說話,聲音粗、動作慢;學小朋友說話,聲音脆、動作快。學悲傷情節時,聲音低、速度慢;講高興情節時,聲音大、速度快。繪聲繪色地講,孩子就能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