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月燈明2018
    【《祭侄文稿》:一曲悲鳴,情感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大唐轉折的歷史見證】

    顏真卿在歷史上的名氣是很大的。

    一則是因為他出生於詩禮傳家、名臣輩出的顏氏家族;

    二則是因為他“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曾經為大唐王朝的中興浴血奮戰,立下豐功偉績;

    三則是因為他身上凝結、洋溢著儒家思想的精髓,心手合一,創作了許多法度森嚴、筆力遒婉、正氣軒昂、雄渾雍容的書法精品,開創了大唐一代新的書風;

    四則是因為他留下了廣獲歷代書家高度稱頌、可作後世書家為人寫書的標杆的《祭侄文稿》。

    細細品味《祭侄文稿》,我們會越來越被作品中充盈的忠貞之氣、悲憤之情、心手兩忘的線條之美所深深感動。

    透過《祭侄文稿》,我們可以走進《祭侄文稿》誕生的那個時代,走近顏真卿,重溫儒家溫良謙恭、磊落巍峨的精神。

    一、《祭侄文稿》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祭侄文稿》雖僅僅234個字,但堪稱一部濃縮了眾多資訊與激情的微型文獻,極具史料價值。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在安史之亂中為國捐軀的侄子顏季明所撰的祭文,開篇就明示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一下就將我們拉回到了那個特殊的時代,讓人很容易想到昔日安詳、繁華、富足的大唐此時正戰火紛飛、百姓罹難。

    《祭侄文稿》還能讓人深深感受到安史之亂這個重大歷史事件對大唐王朝、對中國歷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安史之亂不僅使大唐王朝走向分崩離析,也改變了當時許多重要歷史人物,如李白、杜甫、王維等人的命運,對中國此後的文人思想、社會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短短祭文文稿,應時、應景、應情、應需,生動地展現了一個時代,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二、《祭侄文稿》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祭侄文稿》躍動著濃濃深情,洋溢著韻律之美、線條之美,一直以來都被書家視為顏真卿草書的頂峰之作,並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並列,稱其為“天下行書第二”(元代鮮于樞《祭侄文稿》跋)。

    顏真卿在創作《祭侄文稿》時,由於心情悲痛,無意於點化,沒有任何矯揉造作,完全是真情傾瀉,自然成書。整幅書作,雖有多處塗改,但其快捷的行筆、迅變的節奏和不時出現的濃急筆墨、粗獷的筆觸,一如飛流直下,將當時壓抑、悲愴、激憤之情自然地傾瀉於宣紙之上。整幅書作猶如一首大氣磅礴的悲情英雄交響曲,節奏起伏波瀾,充滿悲傷、追念之情,蕩氣迴腸。

    顏真卿在創作《祭侄文稿》時,完全沉浸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之中,對親人的緬懷之情由壓抑到恣意外化,最終完全遺落在宣紙之上了,真可謂“筆落驚風雨,書成泣鬼神”。

    “它的塗抹殘破反映了一位書法家極端狀態下的意識,在悟知人性的深層蘊蓄,促進非常規下的技法迸發。……它的審美價值,就是非常規下書寫帶來的真實。”

    《祭侄文稿》雖然在書寫風格上,與顏真卿一貫的追求法度精神相區別,但一以貫之的是忠義賢良、社稷重臣以書法寄託心志的儒家美學思想和用世精神。

    三、《祭侄文稿》具有極強的人文薰陶功能

    《祭侄文稿》凸顯了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內涵和凜然正氣。

    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用重墨體現的不是父陷子死時的悲壯場景,而是顏氏家族的忠勇報國之志和厚德仁愛之心。

    他在祭文中兩次悲痛寫下“嗚呼哀哉”,為顏氏家族痛失一位英俊後人、國家失一未來棟樑而“震悼心顏”、悲淚長流,深刻體現了顏真卿對生命的珍視。

    顏真卿在祭文中體現出來的剛正不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格,和他在心情極度壓抑悲憤之時創作仍不忘避諱、空行或加重筆墨以示尊重等細節,都深深體現了顏真卿“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追求。

    這正是我們當今中華和平崛起所需要重構的精神社會的精髓——熱愛國家,積極進取,崇尚私德修養,構建和諧社會。

    《祭侄文稿》折射出中國古典儒學人文主義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具有現實主義、倡導仁愛、提倡禮治、重視道義、強調學習、倡導誠信的特徵。

    顏真卿的一生,無論書法還是為人為官,都在踐行著儒家的社會理想以及“匡時濟世”的人生終極價值追求。

    他的《祭侄文稿》,以其激憤澎湃的思想感情與跌宕起伏的書法形式和諧完美的融合,令後人高山仰止,也讓無數後人從中汲取書法美學和做人的精神。

  • 2 # 曾國華書法

    天下三大行書,1,《蘭亭序》,2,《祭侄文稿》,3,《黃州寒食詩》。

    因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隨唐太宗李世民的去世而隨葬於地下,所以說,存在於世的顏真卿書《祭侄文稿》也就成了在世第一書了。

    顏真卿《祭侄文稿》可以說是唐代書法的最高代表。富有真實情感的真跡傑作書法與顏本人平時的書品有很大區別。

    《祭侄文稿》同時具備了文物、藝術、鑑定和精氣神等很大價值。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帶著衝動、宣洩、傾訴和激憤的心態下書寫的。並不在意技法運用,全是激情奔湧,情興湧到即筆到。運用疾書噴墨抒發憤懣情緒,書寫狀態正好切合當時心情,悲憤情緒才得通暢。

    正是因為思緒的猶豫,矛盾,複雜和躁動集合一起,才造就了凝重,沉重,飄浮和許多殺紙枯筆等豐富筆法。正象文稿內容一樣,豐富了書法藝術內涵。

  • 3 # 如石書藝

    最近, 臺北故宮將顏真卿《祭姪文稿》出借日本展覽,引起顏真卿熱。

    《祭姪文稿》只是稿本,是顏真卿無意於書的墨跡,卻受到歷代的高度重視和評價,視為書法珍寶。那麼,從書法藝術角度看,究竟有哪些值得傳承和吸取的書法藝術價值呢?

    大家都知道,顏真卿的書法成就楷書最高。王羲之之後,初四家的行楷書風格,延續了“二王”書風,但已缺少王字氣格,且個性風格都不明顯;而顏真卿的楷書,史稱為“顏體”,他的楷書豐腴雄渾,寬博恢宏,骨力遒勁,這種風格正如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

    顏真卿的行書以“三稿”(祭姪文稿,,爭座位帖和告伯父文稿)為代表,藝術風格雷同,其中《祭姪文稿》最為典型。

    古人說:“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告為官方行文,字型大多為“官閣體”,書簡為應急之需,興起之筆,頗能自然放縱;而此稿是在無法無心,達到心手兩忘之境界,奇巧妙意皆為渾然天成。

    故《祭侄文稿》,是顏真卿書法畢生功力之體現,落筆點畫線條圓渾厚實,中鋒運筆,是顏真卿楷書筆法的體現;起承轉合、轉折、提按、正側鋒參合,完全不露痕跡,是為此稿典型筆法,在忘我的悲憤情緒之下,法中無法,法無定法。

    明白了上述道理,才能看懂此稿的藝術風格。在似乎看不到點畫筆法的書跡中,彷彿能聽到顏真卿奮筆疾書筆鋒觸紙的聲音,能看到滿紙的筆勢飛動。如圖一中的“輕、車、都”三字,不見起承轉合,抑揚頓挫,一招一式,一個個墨塊似的字跡,正如元陳深有評“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結體更為放縱,猶如神來之筆,無拘無束,完全拋開工整、均勻和端正,字的大小、粗細變化強烈,尤其到第十三行開始,筆畫突然變粗,節奏加快,筆勢振盪劇烈,字跡越加潦草,字型開始傾斜,許多字的結構已突破極限,幾乎連作一團,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不能控制內心悲痛之情,如圖二。縱觀全篇,章法上沒有任何故作姿態,信馬由韁,一瀉如注,如圖三。

    《祭姪文稿》不是簡單的顏真卿筆墨打動人心,更重要的是在於其背後的愛國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內涵;在於它記述了慘痛的歷史片刻,表現了顏真卿的真情,彌補了正史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 4 # 樂享齋

    顏杲卿是書法家顏真卿的堂兄,安史之亂時任常山郡太守,與其子顏季明守常山,曾設計取安祿山部將李欽湊首級,擒叛將高邈、何千年,有勇有謀,受到唐玄宗嘉賞。

    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圍攻常山,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季明被殺,顏杲卿被押到洛陽,不久遇害,年六十五歲。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結果在尋得顏季明屍體時僅剩頭顱,其兄顏杲卿的遺骸也蕩然無存,只找回一隻腳及數縷頭髮。

    顏真卿悲憤交加,揮淚寫下《祭侄文稿》。

    這篇《祭侄文稿》其實是一幅草稿,文字時有扭曲,還有30多次塗改,卻被元人鮮于樞(著名書法家)譽為“天下行書第二”。到底它有何魅力呢?

    不同於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瀟灑飄逸、自然天成,《祭侄文稿》字裡行間的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其行筆也不似《蘭亭序》的纖細輕盈,而是時快時慢,隨性自然,生動多變。

    《祭侄文稿》字與字之間上牽下連,似斷非斷。有的細筋盤行,鋪毫直下;有的斷筆狠重,戛然而止。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間,有的彼此黏連,密不透風;有的漸次獨立,疏可走馬。

    如此種種虛實相間、深淺不一的筆法和節奏上的變化都展現了作品豐富的層次,再加上這本就是草稿,其特有的率性造成書法家在用筆上“不拘小節”,也使得整體結構偏於鬆散,但這正是顏體稿書的特有風格——形散而神斂,別有意味。

    《祭侄文稿》通篇塗改處雖多,但整體用筆仍縱情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也沒有停歇,更顯得蒼勁流暢。

    我們不妨結合顏真卿的楷書對比著看,顏真卿的楷書端莊雄偉,嚴謹至極,就像一個人攥緊拳頭蓄著一股勁兒。

    而其行書則是把這股勁兒自然而然地使出來,不拘筆墨,行雲流水。

    結合《祭侄文稿》的寫作原因,我們可以想象顏真卿當時行文時的沉重心情,但初時情緒還相對剋制,筆法也自然流暢,然而隨著文章的展開,悲痛之情再難抑制,至十八行“嗚呼哀哉”三字情緒外放,寫到“首櫬(chèn)【指盛裝顏季明首級的棺木】”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及至末尾,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血淚交合,情難自禁。

  • 5 # 興平南郊竇文海

    謝謝邀請:首先,顏真卿時代距現在一千多年,隨便一個唐人真跡即使藝術價值不高,其文物價值也一定不菲;其次,顏真卿忠義貫日月,人品受推崇,加分;再者,祭侄文稿,是在失去賢侄的情況下,飽含悲憤之情書寫的,是一篇祭文,也是一段歷史的記述,具有史學研究價值;最後,這篇祭文的書寫,筆墨之間,情緒宣洩得體,大量渴筆的運用,時而凝重,時而激越,甚至有圈塗的痕跡,不做作,反映了魯公當時真是的心態。加之顏真卿具有雄厚的書法功底,整幅作品藝術價值很高。所以被後世評為繼王羲之蘭亭序之後的“天下第二行書”。不過在我看來,幾千年中國書法史,書法瑰寶,數不勝數,優秀行書的作品可以見到的也不計其數,非得要分誰第一,誰第二未必科學。當然,我說這話,並不是有心詆譭顏真卿的歷史地位,平心而論,我很敬重顏真卿,也非常推崇祭侄文稿!

  • 6 # 文刀砍樵

    前段時間臺灣蔡英文政府為抗衡大陸的國際外交,竟然導演了一出數典忘祖、啼笑皆非丶令全世界華人所不恥的拙劣表演,即為了媚日邀寵,不顧歷史恥辱,將臺北故宮的鎮宅之寶一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跡,在日本展覽。 一、《祭侄文稿》為顏魯公悼惜反抗安史叛亂、誓死不降而被叛將殺頭的侄子顏季明所作,通篇悲憤難禁、正氣磅礴、大義凜然的氣勢,令讀帖者血脈噴張,有如身臨。

    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與蘇東坡的《寒食帖》被歷代書法家尊奉為行書藝術史上的三大巔峰,歷朝累代都有對該三大行書帖的優勝評比排名,大都認為,單從藝術上來評價的話,大抵按上面排序列為一丶二丶三名,但尊為第一的《蘭亭集序》真跡已絕,據傳為唐太宗私藏隨葬,現留傳在世的一二頂尖摹本,普通人都難睹真容,(有逸趣傳聞,毛主席當年曾向某民主人士借閱時,都在借條上寫明某月某日準時歸還,歸還時間將到未到時,某某便討要,主席笑答:時間未到君來討,是你失信囉)一一《蘭亭集序》手稿真跡難覓了。

    三、那麼留傳在世的第一行書原稿就非臺北博物館的《祭侄文稿》莫屬了,如此瑰寶,凝結著中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捨生取義慷慨赴難的民族氣節,卻被臺北當局拿去媚日結歡,實在是寒了全體華人的心啊,關於臺灣獨派的用心險惡,限於篇幅不另加抨擊,單就《祭侄文稿》的藝術價值說幾點淺見:

    結體 結體寬博,平正奇險,形成了閃放外收的顏氏風格:

    線條 筆鋒圓轉,力透紙背,起落迅疾,堅決果敢

    章法 恣意靈動、寬綽疏朗,自然天成

    墨法 渴筆枯潤自然,幹練流暢,揮灑自如。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讓人身臨其境,義憤填膺。

  • 7 # 野馬陳埃

    臺灣借給日本的《祭侄文稿》,背後是怎樣的故事和情懷?

    2019年1月,一件轟動文物界的事情登上微博熱搜。

    臺北故宮外借國寶——顏真卿的書法《祭侄文稿》給日本展出,不僅在展出時無特別保護,且日本方利用《祭侄文稿》發展周邊文創,如醬油碟、仙貝包裝紙。

    《祭侄文稿》有多珍貴?它究竟寫了什麼?它的外借和發展周邊,究竟為什麼被兩岸文人如此批判?

    今天我來講一講《祭侄文稿》背後的故事。

    《祭侄文稿》全文如下: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閒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一字亦不辨)爾(“爾之”塗去)幽宅(“相”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看不懂沒關係。下面是譯文:

    唐肅宗乾元元年,是戊戌年,農曆九月初三,顏季明的十三叔,佩帶銀質印章和青色綬帶的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刺史,授勳上輕率都尉和晉爵為丹陽縣開國候的顏真卿,現在要用清酒和美食來祭掃贊善大夫顏季明侄兒的亡靈。祭詞如下:

    季明你這孩子生下來就十分出眾,平常能表現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好像是我們宗廟中的重器 ,好像是生長在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樹,我們對此常常感到欣慰萬分。正期盼著你能生活幸福、走上仕途、報效朝廷,誰料想逆賊安祿山乘機挑釁,起兵造反!你的父親顏杲卿竭盡全力,在常山做太守,我顏真卿在朝廷做事,也在平原都擔任太守。我的仁兄因為愛護我,讓你給我傳話,你既然已經回到常山,於是土門被奪回。

    土門開啟後,安祿山的威風大受挫折,王承業這個逆臣擁兵不救,讓常山被圍攻,你和你的父親先後被殺。鳥巢被打落,又怎麼會有完卵存在呢?我真想問問蒼天,這樣的災禍你不悔恨嗎?又是誰讓這場災禍發生呢?我又想到你遭此橫禍,身首異處,就算是上百個完整的軀殼都贖不回你的身體啊!

    我承受上天的恩澤,被派去蒲州做牧守,親人泉明,再至常山,帶來盛裝你首級的棺木,一同回來。我心中撫卹、思念的神情摧毀著我的心智,讓我心靈震顫、容顏變色。請你等待一個遙遠的日子,選一塊風水寶地為墓穴。如果你的靈魂泉下有知的話,不要埋怨在此地靈魂無依無靠,漂泊為客!享用這些祭品吧。

    千百年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軾的《黃州寒食詩稿》,被後人尊為“天下三大行書”。

    向來第一家喻戶曉,第二無人問津,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蘭亭集序》,可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又有多少人知曉它這背後的故事呢?

    顏真卿生活的唐代不像李白一般,有盛唐的月光和美酒相伴,他生活的年代唐朝正急轉直下,被一片刀光劍影包圍。

    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年,顏真卿在蒲州任平原太守,他深謀遠慮,早就對安祿山的詭計心知肚明,他早早地高築城牆,做好軍事防守,安史之亂的那把火燒遍大唐時,只有顏真卿和他的堂兄顏杲卿(時任常山太守)在頑強抵抗,不肯投降。

    也許是一次次的抵抗實在抵不過一波波不斷絕的進犯,常山眼看危在旦夕,此時叛軍頭領史思明帶領的軍隊兵臨城下,史思明念及顏杲卿是個可用之才,對其勸降,可顏杲卿不為所動,還大義凜然地怒斥叛軍,史思明於是抓來他的兒子顏季明將他殺害。

    顏杲卿悲痛萬分,可還是全力抵抗。可六天六夜後,守軍彈盡糧絕,他還是被叛軍俘虜了。即便是到了安祿山面前,顏杲卿還是堅持氣節、決不投降,並對安祿山破口大罵,安惱羞成怒,將他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了下來,最後拔出了他的舌頭。顏杲卿最終死無全屍。

    顏真卿無法沉浸在哀慟之中,繼續揮劍平叛,他將一腔悲憤全部化作戰場上的激昂,在他的帶領之下,不少郡縣又歸順於朝廷。顏真卿和顏杲卿兄弟二人,在安史之亂的平叛中所做出的貢獻非常之大,幾乎改變了唐朝歷史的走向。

    兩年之後,逆賊平定,顏真卿才有空來到常山戰役的遺址,派人挖掘自己堂兄和侄兒的遺骨,最終只找到了顏杲卿的部分屍骨,和侄兒顏季明的頭骨。

    看著親人殘缺的遺骨,顏真卿想起曾經美好的過往,想起這幾年征戰的痛苦,想起家園被犯,骨肉分離的絕望,終於揮筆寫下了這幅《祭侄文稿》。

    人們第一次看見《祭侄文稿》時,總是奇怪,為何塗塗改改、字不成句的一篇祭文也能被推崇備至。可瞭解它背後的故事就會明白,此稿實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寫就,不顧筆墨工拙,沒有任何矯飾,字句隨著顏真卿的情緒起伏自然流淌而出,單純是他的精神和平時功力的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

    此稿中很多筆法、文字的修改都是因為顏真卿在寫作途中真情流露,手寫的速度趕不及情感和思緒的噴湧,他的激憤、他的沉痛,都隨著字跡的破碎、停頓,墨色的逐漸枯澀,在紙上展露地淋漓盡致。

    說到此處,大家一定明白,《祭侄文稿》不僅僅是一篇難得的書法國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它所蘊含的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愛國情操給每個華人心中帶來觸動。不得不提的是,唐德宗建中四年,顏真卿被奸臣陷害,奉命前往叛軍軍營中傳達聖意。顏真卿在叛軍面前,不卑不亢,動之以情,曉之以大義,最後被喪心病狂的李希烈縊殺,死時已經是七十六歲高齡,白髮蒼蒼,身形佝僂,卻有一根寧折不屈的民族脊樑。

    幾經輾轉,這幅飽蘸民族血液寫就的國寶流落到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又將外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做展覽,此舉不僅對文物本身有著極大的破壞,又被民眾認為是“獻媚”。日方還將發展許多《祭侄文稿》周邊產品,字字泣血的名篇被印在醬油碟和包裝紙上,叫我們如何不心痛,不憤慨。

    臺灣名嘴黃智賢在微博發文稱其喪權辱國、禍國殃民。細看來,《祭侄文稿》通篇只有二字“氣節”,可如今我們的氣節被雙手捧上,送到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日本人手中,何等可笑,何等悲哀。文忠公一家為民族大義而死,只為成全一段氣節,若文忠公泉下有知,看見自己的泣血之書被日本人用來包裝零食,不知作何感想。

  • 8 # 林慶逢358

    《祭侄文稿》享受著千年精闢的藝術讚譽。我堅持我一貫的評價:顏真卿在無創作狀況下,一邊組織文字,一邊使用一支平常的毛筆,僅僅透過運筆的提按頓挫加速度書寫出來的書體,就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恩怨情仇。感動著讀者。顏氏一門忠烈為家國,在《祭侄文稿》的筆畫結體上展示得淋漓盡致,國仇家恨透過《祭侄文稿》的書法表情達意地渲洩出來,居然達到驚天地泣鬼神令人震撼之地步,這真是開天劈地第一書帖,彰顯了中華漢字,中華書法的神奇魄力。若無顏真卿這件《祭侄文稿》出現,恐怕至今還無人能接納漢字與書法這一無與倫比的神奇。我從未聽聞過世界上還有其它文字,能透過書體形態,讓讀者刻骨銘心地感受到人類的愛恨情仇。《祭侄文稿》做到了。文稿的書法是有生命的,你可以感知到生命在吶喊在呻訴…。透過閱讀《祭侄文稿》,後人還真實地直視"安史之亂"那一段殘酷歷史,文稿比正史昭示得更有血有肉。《祭侄文稿》不但擁有高超的書藝價值,它的這一份歷史價值也同樣珍貴。顏氏一門的愛國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是偉大的。

  • 9 # 晉風

    謝邀。大家知道,王羲之以志氣和平、不激不厲、閒雅遒勁、風規自遠的書風,在東晉首創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創新高峰。其代表作品《蘭亭敘》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但令人扼腕的是其真跡已入昭陵,空留馮承素摹本傳世,不能不說是中國書法的一大遺憾!

    距王羲之四百多年後,在大唐盛世,中國書法史上又一位偉大人物出現了,這就是顏真卿!之所以說他偉大,是他有別於二王餘緒歐虞褚薛,能“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陶鑄萬家,隱括眾長,與少陵詩,昌黎文,皆同為起八代之衰者,於是卓然成為唐代之書“(馬宗霍語)。創造出代表有唐一代雄強博大、渾厚陽剛的書法新風。

    一是它的人文精神。中國的處世之道,除了老莊和佛教之外,更主要的還是以儒家勇為進取的用世哲學主導著一代又一代華人。而《祭侄稿》以文字為載體,筆墨為形式,既表達了血濃於水的親情,又抒發了為國愛民而勇於犧牲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骨子裡崇尚的精神,所以也就引起了一代又一代華人心靈的共鳴和呼喚。

    二是它的藝術價值。顏真卿《祭侄稿》,從學術上說只是生活當中的一篇實用文草稿,並不像現在書法家用什麼空間切割等故意沒計的書法作品。但它以自身魅力已成為我們書法審美極力追求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他是顏真卿無意於書、直抒胸意的真情流露。由於情緒激動,他書寫時寫錯字都未停筆,於是圈圈塗塗反覆修改,反而取得了虛實相生,輕重緩急的筆墨表達,臻美於無意於書而能妙的藝術境界。加之《祭侄稿》是遺世真跡,所以顯得尤為珍貴。

    三是它的文獻價值。做為唐朝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顏真卿在安祿山叛亂後,同其兄顏杲卿父子挺身而出,與叛軍進行了生死卓絕的鬥爭,親身體驗了國仇家恨的艱難困苦。而《祭侄稿》正是記錄了侄兒季明因抗擊逆賊慘遭砍頭殺害的過程。真實的情感、自然的書寫,一同他的《祭伯父文稿》、《爭座位稿》,成為後世研究唐朝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總之,顏真卿和他的《祭侄稿》所散發出來的人文精神和藝術光茫,不僅成為書法史上的一個絕唱,而其蘊含的愛國情懷,更會感動和激厲一代又一代人!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10 # 三禾日72

    顏真卿,名中的“真”字,就是他人格的寫照。對國之忠,對君之誠,對親之摯,對敵之恨,拳拳切切,乃至“真”之卿!

    作為唐代楷書大家之一,其行書《祭侄文稿》,因寄哀思於字裡行間,寄疾痛於點畫之中,寄悲憤於塗抹、提按、頓挫的輪動轉換,將一洩千里的情緒渲洩在援筆作文的這一獨特的藝術活動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充分詮釋了“書,心畫也”的論斷!

    該作品與王義之《蘭亭序》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蘭亭序》表現的是怡情,《祭侄文稿》表現的是悲緒;《蘭亭序》符合孫過庭《書譜》“五乖”書論,而《祭侄文稿》則打破“五乖五合”之說,在悲憤交加、情不自禁時亦能創作出如此奇絕之書,確屬天造!

    再之,在歷代傑出書家之中,《祭侄文稿》是唯一儲存下來的真跡,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雖言“第二”,實則不分伯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鼠農曆1984.05.04與屬虎1986.03.13,2009年農曆8.26結婚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