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eteryeung

    1、明朝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霸主,他在整個東亞的政治秩序中處於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天下秩序的維護者。要維護明朝在東亞建立的朝貢制度,明朝必須有所表現,不然難以服眾。

    2、北韓是明朝屬國,認明朝正朔,用明朝年號,是明朝化外屬民。既然是明朝認命認可的國家,明朝就有義務保護北韓政權的存續。不然明朝其他屬國也將離散,明朝主導的地緣政治也將不復存在。

    3、日本一直是明朝最主要的海上挑戰者,他一方面參與明朝主導的朝貢貿易,另一方面卻破壞朝貢貿易,縱容海盜破壞秩序。而日本也是東亞地區除明朝外最大國家,在豐臣秀吉統一戰國日本後,大量軍隊無用武之地,他便動了入侵北韓的念頭,但是豐臣的目的不僅僅是吞併北韓,而是透過北韓跳板進攻明朝,這是明朝所絕對不能允許的。而豐臣的想法明朝洞若觀火。明朝在日本各藩都有情報人員,而中日互市貿易很多,往來商人都是明朝刺探。

  • 2 # 岷山之客玉

    之所以明派軍入朝打擊倭寇,一是保護屬國,二禦敵於國門之外。日奴口號是借道伐明,實則是假途滅朝,進而窺視神州!

  • 3 # 了之禪師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不管援朝還是徵朝,對統一的中央政權來講都不是一個艱難的決定。隋、唐如此,明清如此,近代也是如此

  • 4 # 木易中則歷史堂

    原因主要有幾點:

    一、唇亡齒寒,北韓是明朝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戰略盟友,如果北韓被日本入侵,並且擊敗,絕對會威脅明朝東北地區利益。

    二、明朝傳統的政治體制是朝貢體系,明朝是北韓的宗主國,日本入侵北韓,是在挑戰明朝的朝貢體系,挑戰明朝在東亞地區的霸主地位。

    三、倭寇問題,一直騷擾明朝沿海,明朝也是藉此打擊倭寇。

  • 5 # 大獅

    明神宗一生之中有三個壯舉,其一平定浡拜叛亂(隸屬蒙古韃靼部)、其二援朝抗日、其三平定楊應龍叛亂,在歷史上稱之為“萬曆三大徵”。

    其中以萬曆援朝之戰最為著名,時我大明王朝派遣天兵援助北韓李朝擊潰日本豐臣政權所派遣遠征軍,最終助其贏得勝利,日軍潰敗而逃。

    此戰由日本大名豐臣秀吉引起,於1592年派兵入侵北韓,因北韓與大明是宗主國關係,大明為君,北韓為臣,臣子有難,君主不能不管,故而北韓求援於大明。明神宗深知日本素來狼子野心,早有進攻大明的企圖。

    此時的日本已經進入戰國末期,士卒連年征戰,因此十分驍勇。而北韓一方卻缺兵少將,並且因宮鬥導致時局不穩,北韓出兵之前,已經與北韓內應暗中勾搭連環,意圖推翻北韓李朝,建立新政權。到那時日本就可以以北韓為跳板,進攻明朝。唇亡齒寒,如果坐視不理,北韓一旦被吞沒,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這一戰不得不戰,不可不戰,神宗遂下諭旨派出大軍援助北韓。此戰,雖然損兵折將許多,但是卻保住了臣子之國,也保住了大明的顏面,更奠定了東亞300年的新格局,推遲了日本侵華之野心。

    《明史》將此稱之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在戰爭進入末期之時,豐臣秀吉突然死去,日本軍隊無心再戰,迅速退回本國,不久後,採取溫和態度的德川幕府建立,自此暫且擱置侵犯鄰國的野心。

    但此戰對大明來說也帶來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遼東軍精銳的損失殆盡,新的兵源補給不上,而此時的後金滿清正在悄然崛起,最終明王朝還是被滿清給徹底擊敗。

    但當時明神宗顧不了這麼多,如果大明袖手旁觀,也許滿清未必能這麼順利進關。但如果做視日本攻下北韓,將來日本必定在東亞做大,到那時明朝還是要打。早打和晚打都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明神宗很為難,這一仗不得不打!

  • 6 # 萬里長空夜未央
    關於這場戰役

    明神宗朱翊鈞,我們更習慣稱他為萬曆皇帝,他指揮的抵抗豐臣秀吉發兵侵略北韓以及奴兒干都司的北韓之役,維護了明朝作為宗主國的權威,熄滅了日本實際最高掌權者,豐臣秀吉企圖稱霸亞洲的野心之火。

    這場三國之間的戰爭,在北韓王朝稱壬辰倭亂,丁酉再亂,今天的北韓與南韓都統稱為壬辰衛國戰爭;在日本,桃山時代稱之為唐御陣或高麗陣,江戶幕府、明治時期稱北韓征伐,今天則按天皇年號,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1591年(壬辰年),日本太閣(卸任關白)豐臣秀吉以“假道入唐”(唐,即代指中國)為名義,致函北韓國王宣祖李昖,表示將於次年春天假道北韓進攻明朝,要求請予協助。在久未獲答覆後,豐臣秀吉於1592年突然派兵入侵,北韓節節潰敗,並向宗主國明朝求救。隨即明朝指示派兵前來支援。

    圖一:神宗顯皇帝御容,現收藏於臺灣省故宮博物院

    明朝出兵北韓的原因分析

    1. 行使宗主國外交權

    根據北韓歷史記載,當時境內戰火紛飛,已近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之下,只能求助天朝出手。

    備邊司啟請移諮遼東請援。 時, 上下憂惶, 未有定計。 李恆福獨力言曰: “今八路潰裂, 無望收拾圖全。 夫以孔明之智, 見先主無託身用武之地, 則請救於孫氏, 卒成赤壁之捷。 今我無復可為, 不如具奏天朝, 請兵來援。” 堂議皆謂不然, 概言天朝必不肯來救。 假令來救, 當出遼、廣兵馬。 遼、廣兵, 胡㺚類也, 必見橫暴。 今只有平安一路乾淨, 復為漢兵侵擾, 公私則必赤地乃已, 此策甚迂也。” 會李德聲追到, 議與恆福合, 遂共力爭於朝堂。 大臣以二人望重, 始聽許論啟。 上從之, 即遣人移諮遼東, 告急請兵。 此, 請援天朝之始也。——《北韓王朝實錄·宣祖大王實錄》

    大明這邊,收到附屬國的告急,出兵本在情理之中。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就如同江湖上的帶頭大哥,得知自己的小弟被人海扁,當然要出面幫著打回來,不然沒有面子。

    五月,倭犯朝鮮,陷王京,朝鮮王李昖奔義州求救。——《明史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神宗一》

    2. 萬曆意識到日本有進犯中國的野心

    根據《明實錄.神宗顯皇帝實錄》的平倭詔描述:

    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

    明朝已經清楚日本此次入侵北韓,是有以北韓半島為跳板,向大陸進逼的意圖。

    因此,拒敵於國門之外,而非放任不理,使未來戰火燒過鴨綠江,在萬曆而言是事在必行。

    個人認為,大明當時的情況,和358年後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何時的相似。

    順便介紹一下萬曆三大徵的另“兩徵”:

    播州之役,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平定播州(今遵義)土司楊應龍之亂

    (注:楊應龍從萬曆十七年開始叛亂,期間中有時叛時降)

    寧夏之役,萬曆二十年(1592年),平定哱拜之亂的寧夏(今銀川)之役

    (注:哱拜,明朝蒙古人,因得罪部落貴族降明,任寧夏總兵標兵參將,致仕後又因私怨與軍餉問題,殺寧夏巡撫黨馨等官員)

    最後是彩蛋時間

    1. 豐臣秀吉:當現實閃瞎了理想的眼……

    在統一日本之後,豐臣秀吉著手實現稱霸亞洲的事業。他先後派遣使者前往北韓、琉球、呂宋(今菲律賓,時為西班牙殖民地)、高山國(臺灣大肚王國)、暹羅、瀾滄王國、大越、廣南、占城、莫臥兒帝國、葡屬印度(今印度果阿)及葡屬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要求他們向日本稱臣並協助日本攻打大明。不過,沒有一個國家理會他。琉球王尚寧派人向大明報告了此事,建議明朝提前防備。暹羅王納黎萱則計劃派兵幫助大明,不過最終沒有實行。

    北韓戰事不利,豐臣秀吉羞怒交加之下,於慶長三年九月十八日(1598年8月18日),留下一首辭世歌后,病逝於京都伏見城內。其歌內容如下:

    隨露珠凋零

    隨露珠消逝

    此即吾身

    大阪的往事

    宛如夢中之夢

    2. 《明實錄.神宗顯皇帝實錄》,平倭詔全文:

    萬曆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戌,以平倭詔告天下。

    詔曰: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北韓,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兇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盪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

    於戲,中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諮爾多方,宜悉朕意。

  • 7 # 千山暮雪M102

    縱觀日本自豐臣秀吉完成統一之後的每一次侵略都有個很有意思的規矩,那就是自日本出兵佔領北韓半島,之後再侵佔東三省然後佔領全中國最後打到印度。實現其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而這個計劃的第一步就是佔領北韓。佔領了北韓等於有了侵略中國的跳板和後方基地!明朝不乏智謀之士不會看不出日本的狼子野心,故而出兵討伐拒敵於國門之外是最明智的選擇!建國之後的抗美援朝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第二個原因是道義上的援助。北韓自建國開始就與大明朝建交。連“北韓”這個國號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欽賜的!每一個北韓王繼承王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嚮明朝皇帝請封,以確立其合法地位。北韓一直以來都是明朝的藩屬國,也就是小老弟。現在小弟被人欺負了,當大哥的自然要為小弟撐腰,找回面子!別說硬氣的明朝了,就算是清朝末年,滿清自己都被列強虐得體無完膚了,北韓在受日本欺負向大哥求援的時候,不也是毅然決然的派兵入朝作戰!這就叫血可流,頭可斷,大哥的規矩不能亂!頭可斷,血可流,大哥的面子不能丟!

  • 8 # 華豎

    為什麼要幫助北韓打日本,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很有意思的,其實答案應該和中國為什麼抗美援朝差不多。

    自從商朝箕子到北韓後(避禍還是被封有爭議),北韓逐漸開始與中國大陸之間有了聯絡。而到了西漢漢武帝時,北韓捕殺漢朝來往於兩地的商人,引起漢武帝震怒,大舉攻伐北韓並取得勝利,將北韓之地盡收囊中,設立了四個郡守,直屬中央,這標誌著北韓正式劃入中國版圖。後來,中國不斷出現朝代更替,國內動盪不已,北韓四郡內部也是紛爭不斷,不斷地謀求獨立。到隋唐時,朝廷多次征討北韓,但均告別失敗。後來,唐朝就成認北韓的番屬國地位,北韓每年還是稱臣納貢,這種關係一直到清朝末年。

    而日本在經過了長時間的國內的混亂與整合後,從唐朝開始就不斷向大陸進犯,因為中國較為強大,只能從北韓半島下手,還出現了日本對北韓的大規模移民,但均因為中國的出兵或後援其大陸戰略屢屢受挫。

    明神宗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在統一了全日本後,野心不斷膨脹,看到北韓和中國的國力衰弱,就開始發動征服北韓的戰爭。1592年,宇喜多秀家率兵20萬征伐北韓,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都城漢城與陪都平壤,並一路打到了鴨綠江邊。在此情況下,明神宗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率兵四萬餘人,進入北韓抗擊日軍。經過6年的戰爭,日本兵敗,遂嚮明朝求和。

    為了這場戰爭,大明朝可以說集全國之力,耗銀近800萬兩,出兵14萬,付出不可謂不大,犧牲不可謂不多。

    那麼,大明王朝為什麼花這麼大力氣去救援北韓呢?這和豐臣秀吉的野心有關,在豐臣秀吉1592年發動北韓戰爭時,攻勢很猛,北韓幾盡亡國。豐臣秀吉的如意算盤是先打下北韓,再打下中國,最後打下印度,建立一個超級大帝國。在攻打北韓很順利的情況下,更是張狂的很,提出了要遷都北京的提議。面對此情此景,大明朝怎麼想,大明朝怎麼做?只能全力以赴去幫助北韓了,因為幫助北韓就是幫助自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大明王朝才不惜一切代價去援助北韓一同抗日。

    再者,中國好歹是北韓的宗主國,每年都接受北韓的歲貢等,大明王朝的顏面還是要顧忌和保全的,單憑這一點也是要幫助北韓的。而這一打,日本老實了近400年,再沒有侵犯過北韓,直到甲午中日戰爭,兩國間強弱易手,戰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北韓落入日本之手,中國也從此陷入了屈辱的泥潭。

    歷史是驚人的相似,在400多年後的1950年,北韓再次發生戰事,中國仍然是選擇了出兵援助,只不過對手換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又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為中國贏得了難得的和平機遇。鑑於此,出兵援朝你說是道義還是利益呢?

  • 9 # 米南德王問道

    明神宗出兵北韓對抗日本入侵,主要就是兩個原因:

    1 北韓危機遼東和北京的安全形勢

    2 明神宗有足夠的錢來打這場戰爭

    以上任何一個條件不充分的話,萬曆北韓戰爭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首先從地緣安全形勢來說,明朝在將北京作為首都後,就必須關注遼東的安全。在此之前,北京所在的幽雲地區本身就是中原王朝的一個邊境堡壘。即便是在明朝初年,也只是一個重要的邊區重鎮。至於遼東就是邊緣的邊緣。半島則是邊緣的邊緣的邊緣。

    但既然北京成為了首都,那麼遼東就成為了前線,而半島成為了前線的一個側翼。豐臣秀吉在侵入北韓之前,就有徵服明朝的口號。明朝對於無論知曉到什麼程度,都會出兵北韓。這絕不是簡簡單單的宗主國維護藩屬安全,而是直接保護遼東這個重要前線基地。否則你不能解釋為了西北地區的哈密就沒有類似的待遇。

    其次,萬曆執政時期恰恰是明朝最有錢的時候。經歷了隆慶開關與各地邊區貿易管制的有限放鬆,明朝順利的加入了大航海時代開始後的全球經濟體系。依靠體量優勢與朝廷把控的幾個口岸,吸納了不少白銀作為收入。這些白銀中的大部分來自美洲的西班牙銀礦,還有部分來自日本的石見山銀礦。

    正是因為有這些財政積累,萬曆朝才有足夠的軍費進行三大徵作戰。在衛所兵制度已經形同虛設的年代,及時用各類募兵部隊頂替上去。相比之下,一味強調閉關鎖國的嘉靖朝就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不僅各地邊區都有叛亂和邊患,朝廷在彈壓過程中也非常吃力,經常陷入兵力不足的困境。

    所以,如果上述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出現變化,這場戰爭就可能發展成另外一個樣子。例如明朝可能對北韓的死活並不十分關心,或者即便是出兵也僅僅是保護北韓王室有一隅之地立足。

    參考萬曆時代前的百年曆史,明朝完全可以對馬六甲棄之不顧,也完全可以在發現力不從心時甩掉哈密這個包袱。萬曆北韓戰爭若是沒有足夠資金支援,也可能最後成為雙方以漢江為界的妥協局面。

    當然,也是因為萬曆三大徵的消耗,讓明朝的資源再次出現下跌趨勢。這就為後來的後金崛起埋下了伏筆。同時也為由後金崛起引發的農民軍四起做好了準備。從這點來看,或許沒有足夠的資源反而對明朝來說是一件更有利的事情。

  • 10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北韓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緣地位,中朝邊境長達一千多公里,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當年甲午戰爭日本也是先戰領北韓,引發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也是先戰領北韓,以北韓作為跳板然後佔領東三省,發動侵華戰爭,可見北韓對於中國有多麼重要,對北韓發動戰爭就是對中國宣戰,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萬曆年間的北韓戰爭,就是大明援期抗日戰爭,400年前的北韓半島的戰爭,是中,日,朝.第一次大規模戰爭,主要是日本的權臣豐臣秀吉派兵侵略北韓,當時北韓是大明的宗主國,所以向大明萬曆皇帝,明神宗請求派兵救援,日本當時要佔領北韓,並妄圖把北韓變成日本的殖民地,豐臣秀吉在北韓戰爭未期死了,他死後不久日本軍隊從北韓撤走,當時大明舉全國之力,前後共動用大明白銀800萬兩,大明出兵10萬軍隊,戰爭非常堅苦,最後打敗了日本的侵略,所以萬曆北韓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漢民族最後一次出兵揚威國外,也是大明鐵騎對陣日本強兵悍將的戰爭,當時豐臣秀吉野心很大,想建立亞洲大帝國,所以首先要征服北韓,再征服中國,然後在征服印度,建立日本.中國.北韓.印度亞洲帝國,所以豐臣秀吉在1592年出兵20萬征討北韓,大明在李如松率領敢死隊中朝並肩作戰與日軍展開激戰,中朝軍隊一舉攻克平壤,殲滅日軍一萬多人,從根本上扭轉戰局,日軍退守釜山,北韓大部分被收復,1597年豐臣秀吉又派日軍侵略北韓,明神宗萬曆皇帝派兵部尚書邢玠率兵援朝,在中朝軍隊打擊下日軍損失慘重,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軍開始撒軍,中朝軍隊在北韓南部海面攔擊日軍,在海上同日軍決戰,北韓名將李舜臣,中國年己72歲老將鄧子龍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中朝將領奮勇殺敵,這次大海戰共擊沉曰船900艘,全殲日軍於海上,鄧子龍李舜臣壯烈犧牲,這場戰爭從根本上打敗日本妄圖建立亞洲大帝國的夢想,日本也從來沒有放棄建立亞洲大帝國的夢想,所以忘戰必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駱駝祥子七到十二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