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夏目歷史君
最大的原因是受到了制約,黃皓是有後臺的。
一、三國末期,蜀漢宦官黃皓專操弄威權,排擠忠良,一有不順他心的他就要陷害。比如劉禪的弟弟劉永看不慣黃皓,就被疏遠了;而正直的羅憲不依附黃皓,就被髮配到巴東地區去了。
黃皓禍國殃民,陷害忠良,連在前線北伐的蜀漢頂樑柱姜維都受到他的排擠,蜀漢亡國和黃皓拖不了干係。
鍾敬伯曾評價到:西蜀基業,百計而得之,百戰而守之,卒為黃皓所蠱,使與漢火俱燼。不過這裡就有個問題了,其他人怕黃皓還說的過去。姜維是大將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不能殺了黃皓,還怕了這一小小的宦官呢(後來為躲避黃皓,跑去沓中屯田)?
二、有人說黃皓深得後主信賴,後主只信黃皓,在後主心中姜維是沒劉禪重要的。我覺得這不太有說服力,我覺得如果一定要讓劉禪在姜維和黃皓之間選一個的話,他肯定是會留下姜維的。
姜維實際上曾勸說過後主劉禪殺黃皓,但劉禪以黃皓只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還要黃皓向姜維謝罪拒絕了姜維。從這可以看出,劉禪覺得黃皓只是一個小人物,他成不了氣候,影響不了大局,沒有必要殺。而要黃皓向姜維認錯,則是說明了姜維在後主心中的地位。劉禪雖不願意北伐,但還是不討厭姜維的,姜維這種重臣是黃皓比不來的。
所以說黃皓深得後主寵愛,姜維不敢惹,是不靠譜的。若姜維硬要劉禪在二者之間選一個的話,和劉禪說不殺黃皓,自己就去死的話,黃皓是鐵定被殺的。因為姜維在後主心裡像一個國家,姜維在,國就在,黃皓則像陪自己長大的親人,一個國家和一個親人,孰輕孰重,我想劉禪再傻也會選的。
三、姜維不怕黃皓,也敢殺黃皓,先斬後奏,我想後主也不敢咋滴,但他還是不能殺黃皓,因為黃皓後面有人。
當時蜀漢在陳祗死後,大權落入姜維、諸葛瞻、董厥、樊建四個輔政大臣手裡,姜維不是單獨掌權,他是受到制約的。
而諸葛瞻和董厥覺得蜀漢衰微,並不支援姜維北伐,黃皓是反對姜維的一切,北伐當然也不同意了,他們有共同目標,自然就會相互扶持,所以諸葛瞻和董厥是支援黃皓的,黃皓專政擅權,諸葛瞻和董厥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做沒看見。另一大臣樊建雖表面支援姜維,但比較佛性,並沒有對姜維有實際性幫助,而是中立。
四個輔政大臣裡,一箇中立,兩個支援黃皓,姜維一個人獨木難支。姜維要殺黃皓,諸葛瞻和董厥就極力的保黃皓。兩個重臣都反對姜維,姜維自然殺不了黃皓了。董厥和諸葛瞻甚至曾上表後主,任命他為益州刺史,收回姜維兵權,遷就黃皓。姜維也怕諸葛瞻、董厥為阻止北伐和黃皓再聯手陷害自己,當然就跑去外地屯田了。
諸葛瞻和董厥為了阻止北伐心情可以理解,但庇護錯了人,讓黃皓作威作福,為亡國埋下隱患,確實讓人不敢苟同。
當時姜維不敢殺黃皓,甚至還怕黃皓,黃皓的後臺很關鍵。
-
3 # 青言論史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挺逗的,歷史上權宦那麼多,要是能被一個大將軍輕易幹掉,那還有那麼多禍國殃民的太監嗎?姜維雖然是蜀漢政權的大將軍,但他也實在沒那個能力殺掉黃皓。而且殺掉黃皓,也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
縣官不如現管,閻王易躲小鬼難防,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姜維雖然官拜大將軍,但是他基本上一直都在邊境鎮守,負責對魏作戰,並不像東漢時期的大將軍那樣是最高執政者,他自己也不是外戚。他的這個大將軍,不是總理,而更接近於國防部長。
而黃皓就不一樣了,他是天子近臣,最信任的大太監之一,豈是姜維一個武將說殺就殺的?如果姜維帶著人進宮要殺黃皓,怕不是馬上就被扣了個犯上作亂的帽子,自己就先被弄死了?
姜維確實是想殺黃皓,但是他只能勸皇帝劉禪動手,那麼劉禪是什麼態度呢?
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三國志(裴注)-姜維傳》
阿斗認為黃皓就是個小丑,根本不足為慮,還勸姜維也別慌。而姜維已經看出黃皓的黨羽密佈宮內,害怕自己失言被殺,所以只能退席。後來劉禪讓黃皓去找姜維溝通,結果姜維更怕,主動請求去外地種麥子去,不趟這攤渾水了!
所以,姜維不是不想殺黃皓,而實在是他沒權力、也殺不了黃皓啊!
-
4 # 山色歸讀
當蜀漢丞相費禕遇刺身亡之後,當年由費禕越級提拔的陳祗代替董允為侍中,後加封尚書令、鎮軍將軍。掌握了蜀漢內政實權的陳祗雖說才幹、人品一般,是一個憑藉“多技藝,挾數術”、對上逢迎劉禪所好,對下勾結宦官而上位的重臣,所以他後來實際上與“黃皓互為表裡,黃皓得以干預朝政”。
很多人都知道黃皓這個三國時期蜀漢禍國殃民的宦官,史載他“便辟佞慧,甚得劉禪喜愛”。蜀漢故丞相名臣董允在世時,恪守正直,他每每正顏厲色地匡諫劉禪,多次責備黃皓;因此黃皓十分懼怕董允,始終不敢幹政。
董允謝世後,接替他的侍中陳祗為人諂媚,接納黃皓,慢慢讓他逐漸得以干預朝政。特別是陳祗死後,黃皓從黃門令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迷惑劉禪,操弄威柄,獨專國政,最後導致了蜀漢的覆滅。黃皓其人阿諛獻媚,非常受劉禪寵信。
於是賢人漸退,小人日進。蜀漢大臣要麼依附、交好黃皓,要麼隱退。大將軍姜維在侯和再敗於鄧艾後,蜀中對其頗有不滿,黃皓早已想將姜維拿下,一度想換上自己的親信——右將軍閻宇。
早已對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不滿的姜維得到秘報,勃然大怒,向後主劉禪上奏,直言要殺掉黃皓。
劉禪的回覆耐人尋味: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並語含機鋒地反問:“過去董允對他切齒痛恨,我常常感到遺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皇上的調子雖低,但是隱含的壓力讓姜維膽寒:難道你比過去的董允丞相還有能力、更權威?他尚且能講究我給我留下這個倖臣,你想怎麼樣呢?
姜維本非蜀人,中途因歸降而託身蜀國,加上連年征戰,功績不顯著,所以頗遭保守反戰派的非議。當時蜀國後主劉禪無能,諸葛瞻、董厥和樊建等掌權,姜維常年征伐在外,宦官黃皓是天子近臣,整日陪侍左右,隨時可以進獻讒言。黃皓想尋機廢掉姜維,扶閻宇掌管軍政大權。諸葛瞻、董厥等本來一向對姜維好戰無功頗有微詞,一度想召還他做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姜維由此看出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對此感到非常害怕,恐怕自己在朝中遲早會遭到暗算。在秘書郎郤正的指點下,姜維上奏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作為大將軍的姜維帶重兵在外,別人不敢輕舉妄動,或可倖免於難。這實際上是名為屯田,實為避禍。
-
5 # 坐看雨收雲散
謝邀,黃皓是《三國演義》中,劉禪的心腹宦官。歷史上有沒有真"實的黃皓,其實無關重要。沒有黃皓做劉禪的心腹,還會有其他人是劉禪的心腹。黃皓代表的是一股勢力,這股力量是蜀漢皇權勢力的組成部分。劉禪看其在位四十七年的穩定朝局,並非傳說中的無能之輩。前期固然有孔明的竭力扶持,後期呢?那可是憑自已的能力掌控蜀漢政權,使蜀漢內部能夠穩定,其能力也是不容小看!
諸葛亮五丈原歸天,蜀漢大權徹底歸劉禪所控,劉禪能夠重用姜維這樣的帥才,可見劉禪的眼光不俗。姜維經多年征戰,功勳卓著,儼然是諸葛亮的化身。當然劉禪不願意再次受到別人的挾制,黃皓就是劉禪的代言人。他說出了劉禪心聲,所以受到劉禪的極力維護。其實劉禪見姜維權勢越來越大,更是心存忌撣,維護黃皓就是給姜維一個警告。
姜維雖是大將軍,但是根底不穩固。朝廷上自已的同盟者少,不像孔明資格老,有根基,對蜀漢政權有絕對的控制權。姜維對於劉禪來說,不是心腹。劉禪也是因姜維的才能而不得不用之。姜維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劉禪一阻攔殺黃皓,姜維也只好放棄殺掉黃皓的念頭。君臣猜忌是做臣子的不幸,姜維只好沓中屯田避禍。
-
6 # 平安讀歷史
首先,姜維是手握兵權的大將軍,似乎可以帶兵衝入宮中殺掉黃皓,但是這只是理想狀態下的想象而已,帶兵殺進宮中是一件什麼性質的事情?這是逼宮、謀反呀,一般敢幹這樣事情的人都被貼上了亂臣賊子的帽子,如曹操、司馬昭等。尤其是姜維這樣從魏國投過來的降將,一直努力表明自己的忠心,如何敢幹這樣的事情。
其次,黃皓是劉禪私下最信任的宦官,在東漢時代,宦官作為皇帝的親信,很多都是權傾朝野,他們很多時候作為皇帝的一支實力用來平衡朝廷各種勢力。劉禪也用黃皓來對蜀漢的朝堂勢力進行平衡,以利於他對蜀漢朝廷大局的掌控。這樣一個在朝廷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人,不是姜維能夠輕易殺的。
還有,當時由於姜維數次北伐中原,勞民傷財,也沒有取得什麼進展,已經引起了後主和很多朝廷重臣的不滿,此時如果姜維鋌而走險去殺黃皓的話,恐怕會使自己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因此,姜維明白自己所處的不妙形勢,於是向後主自請屯田避禍。
-
7 # 小弟木村
1。姜維不是蜀國本地人。姜維本來是魏國天水人,自幼習文習武,少年時期就展示了非凡的才幹,諸葛亮第一北伐,姜維擊敗了趙雲,魏延,諸葛亮大為震驚,於是,親自帶兵收服了姜維,從此姜維在蜀國得到了步步提拔,在諸葛亮手下擔任大將,最後諸葛亮去世,在蔣琬,費禕的限制下,沒有機會出兵,最後在費禕去世後,掌握蜀國軍權,擔任大將軍職位。但是並不是本地人,所以受到限制。
2。黃皓不僅僅只是一個宦官那麼簡單,黃皓是有實權的,董允死後,由費禕提拔的陳詆上位,此人才幹不僅不如董允,而且陽奉陰違,實在不是一個好人,他和黃皓狼狽為奸,導致把握了蜀漢政權,他們不僅僅只能把握政權,對把握軍權的姜維大為不滿,於是在劉禪面前大加詆譭,導致劉禪對姜維產生懷疑。
3。姜維九伐中原寸土未得,而且空耗國力,引起群臣和大眾的不滿,得不到支援,讓劉禪大為惱火,而且姜維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北伐是根據國情,而且軍政大權全部由諸葛亮決斷的,姜維只有軍權,政權在奸臣手裡,導致姜維北伐受限,所以姜維勸劉禪殺黃皓的時候,劉禪說黃皓只是小小宦官,不至於大將軍動手,未殺,姜維恐懼,於閬中屯田。
-
8 # 魚包同學
謝官方邀。先說清楚黃皓這個人,咱們再聊黃皓和姜維的關係。
黃皓,劉禪一生唯一的朋友黃皓因劉禪而興,因劉禪而榮,所以我們瞭解黃皓要先說劉禪。
劉禪從出生之時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的一生,幼時至少經歷過“長坂坡之役”、“孫夫人私攜”兩次生死危機,直到客居成都,方才有了立足安睡之地。
劉禪的一生是極其缺少安全感的,幼年喪母,少年喪父,亞父諸葛亮則一方面太過嚴格,一方面太忙,沒有時間教育和陪伴,劉禪更多時候面對的就是諸葛亮安排的侍中,董允,這更是一個一絲不苟,嚴苛強硬的監督者。董允是一個非常稱職的“皇家監管機器”,但是由於董允的存在,劉禪只會覺得更加孤獨,更加沒有安全感,於是黃皓出現了。
劉禪在皇宮裡面對著,益州集團(吳太后團隊為代表)和荊州集團(張皇后集團為代表)的明爭暗鬥,面對著小國弱民的內憂外患,面對著董允冷冰冰的臉,他需要一個朋友訴衷腸,敞心扉,而這就是黃皓的作用。
黃皓的性格是擅體察人心,阿諛奉承,對於人品和國家來說這都是缺點,可是對於缺乏存在感、安全感的劉禪來說,這實實在在是大大的優點,即便因為董允的存在,黃皓的位置只不過是“黃門丞”(雜務小官),但是黃皓和劉禪的私人情感已經捆綁在一起了,劉禪不能沒有黃皓,不能失去這個唯一可以談談心,吹吹牛的朋友。
黃皓,為什麼和姜維苦大仇深?黃皓開始對蜀漢的朝政有影響力,始於景耀元年,黃皓正式官封“中常侍、奉車都尉”。黃皓利用自己位於皇帝身邊,強勢的話語權,先後處理了不滿自己的劉永(劉禪的弟弟)及能力突出的羅憲(此人後成為西晉重臣),接下來,黃皓“劍指”姜維。
姜維在這一時間段,手頭只有一件事,就是不斷北伐找出路,其中勝多敗少,但是傷亡的規模,錢糧的損耗非常大(比諸葛亮的北伐差距在這裡),於是蜀漢朝廷對姜維的態度也是又愛又恨,一方面希望他能夠以軍事帶給困守的蜀漢以出路,一方面害怕他將蜀漢的府庫掏空。
就在這個時候,黃皓提出了自己的意思,那就是將強硬北伐派姜維換成保守防禦派閻宇,閻宇其人屬於黃皓的裙帶關係,二人此時在蜀漢朝廷的命運捆綁在一起。
並且蜀漢朝廷中,反對姜維的不僅僅是黃皓,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262年,姜維北伐敗回,衛將軍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
黃皓與姜維的明爭暗鬥是私心和國權的鬥爭,是保守派和北伐派的鬥爭,而諸葛瞻和姜維的鬥爭是內政穩定和軍事征服哪一方面更重要的鬥爭。
姜維為什麼處理不了黃皓?黃皓是亂政的一部分因素,這一點滿朝文武皆知。可是因為黃皓和劉禪的關係,怎麼應對黃皓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黃皓的斤兩,劉禪是非常清楚的,作為皇帝的助理兼秘書兼好友,黃皓的意思會不會就是劉禪的意見?打狗畢竟還是要看主人的!
處理弟弟劉永會不會就是劉禪的意思,只不過讓黃皓出來做“壞人”而已。其餘事情一併可以如此考慮。從這個層面上講,和黃皓為難與公然造反無異。
於是大家的處理辦法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奉承迎合,比如閻宇;第二種是庇護放任,比如諸葛瞻;第三種是不合作不見面不妥協,比如姜維。姜維的選擇就是遠離朝政、遠離黃皓、屯田在外,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最終一場蜀漢的生死浩劫即將到來。
蜀漢滅亡時,姜維、黃皓都得以為國殉葬,只不過,姜維是為國之再造,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而黃皓是因為禍國亂政被凌遲之刑,剮盡了最後一塊肉。
-
9 # 明明的意思
姜維為什麼要殺黃皓?這首先就是一個問題。其次姜維如果可以任意斬殺皇帝身邊的宦官,那麼他和袁紹、曹操等人又有什麼區別?
演義的說法深入人心,但從史料上來看,劉禪並不昏庸,諸葛亮也僅僅只想當一個權臣。諸葛亮死後,劉禪立馬將諸葛的集權重新分割了,重新實行軍政分開的權力制衡體系。姜維雖然是蜀漢的大將軍,但權力遠遠比不上前面的費瑋、蔣婉等人。無他,身份使然。姜維是降將出身,被諸葛大力栽培成為蜀漢後期重臣。但他本人在蜀漢並沒有任何根基,甚至因為北伐的原因和蜀漢內部很多勢力有矛盾衝突,益州本地出身的張翼等人甚至要架空姜維,停止北伐。所以反對姜維的不是一個人,而是蜀漢內部反對北伐勢力的全面反彈。
可以說此時的姜維能夠自保,繼續擁有軍權就不錯了,避禍沓中屯田本來就有這個意思在內。如果姜維動了殺黃皓或者別的什麼人的心思,還不如直接扯反旗來的乾脆利索,至少可以死的轟轟烈烈。
-
10 # 洛水清風
公元262年,帶兵在外的姜維回到成都。此時的蜀漢朝廷已是烏煙瘴氣,混亂不堪,而造成這這種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宦官黃皓。姜維不顧勸阻,上書劉禪,請求處死黃皓。
此時黃皓絕非當年的小小宦官,自蔣琬等一班忠臣良將病死後,他已發跡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儼然是劉禪的左膀右臂。劉禪如何捨得殺他,只是輕描淡寫說一句:黃皓不過一小人,不必太在意,還當眾讓黃皓向姜維謝罪。皇上不點頭,姜維總有天大本事,也不敢擅殺黃皓,那不等於造反嗎!
後來,姜維發現黃皓在朝中的勢力盤根錯節,大臣多依附於他,深感久後必回禍害於自己。就向劉禪請求沓中屯田,從此再也不敢回到成都,這就為蜀國以後的滅亡埋下伏筆。
劉禪為啥如此寵信黃皓,除了黃皓善於阿諛奉承外,還和劉禪特殊遭遇有關。
自劉備死後,劉禪就成為蜀國的第二代皇帝,可偏偏遇上強勢的丞相諸葛亮。他雖名為皇帝,實際上等同於傀儡,朝中大小事務皆取決於諸葛亮,劉禪能不窩心嗎!那時,只有小宦官黃皓是他最好的安慰人,好不容易熬死了諸葛亮,可接下來的蔣琬、費文偉等重臣也比諸葛亮差不到哪去。幸虧劉禪年輕,終於熬到出頭的日子,終於等到真正掌管乾坤的這一天。對於和自己共患難的黃皓,自然不能虧待,自然要委以重任。
所以說蜀國的滅亡,不在姜維用兵無方,而在於劉禪的昏庸無能,在於黃皓的禍亂朝綱。
回覆列表
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姜維身份太過敏感,二是黃皓乃是天子近臣,三是朝中局勢複雜。
姜維身份敏感我們知道,姜維是魏國降將,在蜀國根基太淺,而在諸葛亮死後,劉嬋實際已經將很大一部分權力收了回來,因此姜維權力的主要來源就是皇帝。而且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忠君思想的影響還是比較嚴重的。所以,姜維想要殺黃皓肯定不能擅自動手,必須經過皇帝劉嬋。姜維也曾上奏劉嬋請求處死黃皓,可是劉嬋竟然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由此可見劉嬋對黃皓的所作所為是知道的,但卻對此並不在意,有他護著,想殺黃皓已經是難上加難。
黃皓乃是近臣歷史上為何屢屢出現宦官弄權,因為宦官有著一個天然優勢,那就是他們乃是天子近臣,天子和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超越了任何人。姜維身為武將經常帶兵在外,可是黃皓卻經常在天子眼前晃悠,他說的話顯然比姜維作用要大,在黃皓掌握權力之後,圍繞在他身邊的臣子那是相當多的,已經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而姜維在朝中的根基與黃皓相比就要淺的多。因此,黃皓在朝中的影響力是要超過姜維的,一旦無法透過劉嬋處死黃皓,姜維可以說拿黃皓毫無辦法,而黃皓卻可以透過不斷進讒言除掉姜維。
朝中局勢複雜諸葛亮死後,除了劉嬋之外,朝中權力主要集中在四個人手中,姜維身為大將軍,手握兵權;諸葛瞻則是諸葛亮的兒子,影響力同樣極大;樊建和董厥則統領朝政。
諸葛亮死後,姜維想要再次北伐魏國,卻遭到了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的反對,在這件事上,幾人的政見發生了衝突。
黃皓和姜維產生矛盾,諸葛瞻和董厥卻站在了黃皓一邊,反過來聯手對付姜維。樊建雖然不滿黃皓玩弄權柄,卻也僅僅是置身事外不和黃皓來往而已,並未幫助姜維對付黃皓。
如此一來,朝中四個大臣,兩個站在了黃皓一邊,一個置身事外,姜維怎麼和黃皓鬥?同時劉禪有了樊建和諸葛瞻的支援,自然就更加強硬的保黃皓,反而讓姜維差點丟了命,只得跑出去躲避。
黃皓擅權不過是諸葛亮死後蜀國內部混亂的一個縮影罷了,姜維已是無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