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族
在雲南省石屏縣北部的哨衝、龍武、龍朋三個鄉鎮,居住著全世界僅有的3萬多花腰彝人。花腰是雲南彝族尼蘇支系的一部分,花腰並非自稱,是他稱。因婦女們的服飾色彩豔麗,精美大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腰彝族”,俗稱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區特有的土掌房。其牆壁和屋頂用土夯築而成,冬暖夏涼,且屋頂家家相連,上一家房頂即可跑遍全寨。
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夫一妻制”、嚴格實行“同宗不婚制”和“三年不落夫家”制。花腰彝人自古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就算在舊社會有錢有勢的“子瑪”、“色頗”也不例外,這一點和漢族的三妻四妾有明顯區分。同宗不婚制用花腰人的諺語“再缺糧食,甜蕎苦蕎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綿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結婚。”來說明非常生動,姨表兄弟姊妹之間的通婚、戀愛和性關係,都將被視為亂倫,按習慣將予以嚴懲,有甚者將按宗法被處死。花腰彝人青年男女有社交自由權利,主要表現在“吃火草煙”等習俗。舊時,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辦,父母同意後再推八字,向婦方家送聘禮。現雖然可以自由戀愛,但舊制的形式仍然存在。而“三年不落夫家”制則是花腰彝人區別於其他彝族支系婚俗的最大特點,這種婚俗現雖然已不是普遍現象,但仍然存在。
花腰彝人一般先舉辦婚禮,而後擇日辦理國家結婚手續。在男女雙方婚禮的當夜,小伴們鬧過洞房後,新郎就得離開。次日新娘由女伴護送回家,從此就開始了“三年不落夫家”的生活:三年內,女方除了喪失戀愛的權利外,仍可以自由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名義上已成為別人的妻子,實際上卻對夫家的生活不聞不問,三年後才可以“歸家”,正式為人妻、為人母。
花腰歌舞
在四絃琴引頭下,花腰歌舞曲調流暢歡快,歌詞豐富,歌以合節,腹前擊掌、頓足踏地、腰略彎,集體圍火而跳。花腰歌舞曲調分為72調,多為情歌和敘事長詩,它的舞蹈保持了漢代以來的原始的踏歌遺風,音樂曲調優美動聽,旋律節奏感強,有演唱、對唱,邊舞邊歌等形式,舞蹈人數不限。
花腰歌舞唱的是四三拍子,跳的是四二拍子,這在世界音樂舞蹈中是獨具特色的。
上面動作簡單,但舞步變化較快,步子小且快,由順腳、合腳、叉腳三類組合。如果是節慶日,他們便必跳“阿索喂”。“阿索喂”屬藉助唱腔取調名的一種歌舞形式,演唱時邊歌邊舞,圍圓跳躍,故又名“大團樂”舞。而每當夜幕降臨,姑娘、小夥子們便圍著篝火跳起了“雜弦調”,這種調分慢調和快調,節奏輕鬆,活潑有規律,邊歌邊舞。這種歌舞形式曾被中美文化交流中心的專家稱為「作曲家憑靈感無法創作的優秀民歌」、「具有世界性的民族音樂精品」。
花腰彝族
在雲南省石屏縣北部的哨衝、龍武、龍朋三個鄉鎮,居住著全世界僅有的3萬多花腰彝人。花腰是雲南彝族尼蘇支系的一部分,花腰並非自稱,是他稱。因婦女們的服飾色彩豔麗,精美大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腰彝族”,俗稱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區特有的土掌房。其牆壁和屋頂用土夯築而成,冬暖夏涼,且屋頂家家相連,上一家房頂即可跑遍全寨。
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夫一妻制”、嚴格實行“同宗不婚制”和“三年不落夫家”制。花腰彝人自古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就算在舊社會有錢有勢的“子瑪”、“色頗”也不例外,這一點和漢族的三妻四妾有明顯區分。同宗不婚制用花腰人的諺語“再缺糧食,甜蕎苦蕎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綿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結婚。”來說明非常生動,姨表兄弟姊妹之間的通婚、戀愛和性關係,都將被視為亂倫,按習慣將予以嚴懲,有甚者將按宗法被處死。花腰彝人青年男女有社交自由權利,主要表現在“吃火草煙”等習俗。舊時,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辦,父母同意後再推八字,向婦方家送聘禮。現雖然可以自由戀愛,但舊制的形式仍然存在。而“三年不落夫家”制則是花腰彝人區別於其他彝族支系婚俗的最大特點,這種婚俗現雖然已不是普遍現象,但仍然存在。
花腰彝人一般先舉辦婚禮,而後擇日辦理國家結婚手續。在男女雙方婚禮的當夜,小伴們鬧過洞房後,新郎就得離開。次日新娘由女伴護送回家,從此就開始了“三年不落夫家”的生活:三年內,女方除了喪失戀愛的權利外,仍可以自由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名義上已成為別人的妻子,實際上卻對夫家的生活不聞不問,三年後才可以“歸家”,正式為人妻、為人母。
花腰歌舞
在四絃琴引頭下,花腰歌舞曲調流暢歡快,歌詞豐富,歌以合節,腹前擊掌、頓足踏地、腰略彎,集體圍火而跳。花腰歌舞曲調分為72調,多為情歌和敘事長詩,它的舞蹈保持了漢代以來的原始的踏歌遺風,音樂曲調優美動聽,旋律節奏感強,有演唱、對唱,邊舞邊歌等形式,舞蹈人數不限。
花腰歌舞唱的是四三拍子,跳的是四二拍子,這在世界音樂舞蹈中是獨具特色的。
上面動作簡單,但舞步變化較快,步子小且快,由順腳、合腳、叉腳三類組合。如果是節慶日,他們便必跳“阿索喂”。“阿索喂”屬藉助唱腔取調名的一種歌舞形式,演唱時邊歌邊舞,圍圓跳躍,故又名“大團樂”舞。而每當夜幕降臨,姑娘、小夥子們便圍著篝火跳起了“雜弦調”,這種調分慢調和快調,節奏輕鬆,活潑有規律,邊歌邊舞。這種歌舞形式曾被中美文化交流中心的專家稱為「作曲家憑靈感無法創作的優秀民歌」、「具有世界性的民族音樂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