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老大159957934
-
2 # 漁岸踏歌
斯時,蜀漢國內經濟凋敝,民怨四起。劉禪寵信黃皓,自己又無力對抗諸葛亮,乾脆沉溺酒色,一切交由諸葛亮打理。諸葛亮無法理順朝政關係,經濟又不是自己的長項。尤其是劉禪對自己陽奉陰違。諸葛亮乾脆帶著軍隊,騷擾魏國邊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來可以轉移國內矛盾。二來可以為自己博取眼球。六出岐山,給蜀漢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
3 # 使用者7625424046502
諸葛亮北伐真正目的在於以攻為守戰略,蜀國在三國中從人口、疆士、程濟、軍事等方面是最弱的一個,如果圖安逸無進取就會自生自滅,所以諸葛亮在世時他一直是貫徹聯吳抗魏之策,主動進攻,騷擾魏國,這樣才能殘喘存生。
-
4 # 荒村釣叟
記得以前聽老梁進過,四川盆地號稱天府之國,氣侯宜人,物產豐富,是個安逸的地方,如果長久不出兵,士兵容易懈怠,戰鬥力減弱,喪失警惕性,俗話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所以要經常拉練一下士兵,提高他們的戰鬥力!
-
5 # 晝錦還鄉
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之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完全掌控了蜀漢政權!那時的蜀漢已經今非昔比,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要落後魏吳兩國!
以諸葛亮的聰明睿智,難道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他之所以北伐,有兩個目的!其一,光復漢室。劉備的一生的願望就是一統中國,復興漢室!可惜中道崩殂,諸葛亮繼承遺志,統一中國,完成劉備的夙願,是畢生追求!因此,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儘管自己的實力不如人家,但“明知不為而為之”,不去嘗試,怎麼知道結果,就算失敗,也是無怨無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絕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為了畢生追求,必須全力以赴!
其二,就是北伐雖然失敗,但是給了魏國一個訊號――我蜀漢地方雖小,人口不多,但也不是好欺負的!這樣就造成魏國不敢輕易對蜀漢發動戰爭,保持蜀漢相對的穩定!從效果來看,自從諸葛亮北伐以來,魏國都是處於防禦狀態,並沒有主動進攻,直到晉代魏之後,弱小的蜀漢才被攻擊!
-
6 # 仗義鼠輩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千秋忠烈,是的,我無法用其他詞語去形容諸葛亮,他也許不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甚至他自己在《後出師表》中都表示“況臣駑下,何能必勝”,但正是蜀漢偏安一隅的現實與興復漢室的理想,碰撞出了千古無二的諸葛武侯。
歷史上不止一個學者詬病武侯窮兵黷武,甚至劉禪賜予的這個諡號都意味深長,“闢土服遠曰武”,可諸葛亮僅僅是收復叛亂的南中。但請試想,荊州失陷,關羽敗亡,蜀漢僅存益州,南中,領土面積甚至不如東吳。然而魏有天下泰半,吳有長江天塹,假以時日,蜀漢以一州偏遠之地必然成為三者中最弱小的,此時不趁魏國虛弱以攻為守,力圖庸涼,結局,只是劉璋第二,坐困愁城而已。
武侯擅權麼,也許是的,從《出師表》中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來看,似乎諸葛亮並沒有把劉禪當做君主,甚至可以說像一個即將遠行的父親囑咐兒子一般,後世以此為據,疑諸葛亮有異心,甚至於網上有所謂“南諸葛,北司馬”之說,言之鑿鑿。
純屬汙衊,首先諸葛亮不像司馬懿一般經營自己的勢力。證據之一,武侯逝世時,其子諸葛瞻位不過騎都尉,次年升羽林中郎將。而司馬懿,其在世之時,次子司馬昭已經封安東將軍持節總督淮北軍事。這足見諸葛亮絕無異志了。
武侯掌權,只為穩定,益州派系林立,許靖等人為首的益州本土勢力,李嚴為首的東州派系,以及隨先主入蜀的荊州派,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洶湧,否則也不會發生建興九年李嚴假傳聖旨以至功虧一簣的遺憾。
人們普遍認為奸臣弄權,可忠臣若不掌權,何以壓制朝堂,李嚴未必是奸佞,但站在他的角度,諸葛亮大權獨攬是亂政擅權。可越是如此,諸葛亮越是需要大權獨攬,外患未除,蜀漢實在經不起內耗。政治就是如此,立場不同,所謂的忠誠,也可能是互相猜忌甚至敵對。
想像一下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前,他一定去宗廟拜祭過劉備,我猜當時他依然是羽扇綸巾,一如隆中初見,不會用華麗的詞藻行文,僅就故人一般。
“主公,老臣又來了,這是第五次了吧,此次臣欲出武功,並已聯絡東吳共擊曹魏,孫權將親率十萬之眾攻合淝,長安,近在咫尺了。
主公記得正方麼,日前他親赴軍前,告誡李豐恪盡職守,莫學他自己。老臣差一點就要勸陛下收回成命起復正方兄,可老臣不能啊,臣不是恨他,即便是他疑心臣,換做臣,昔日雲長擅起荊州之兵,臣何嘗不憂心忡忡?當年慮項王未滅,韓信又來,一如當日的正方啊。可此例一開,國法無存,主公,臣絕不可為啊。
陛下近年來倒是愈發得成熟了,記得當年我對主公說陛下處死了子初麼,那時的陛下,意氣風發,不可一世,老臣明白,什麼面非受履之地,卒非笞妻之人都是幌子,陛下意在警示老臣而已,可如若老臣有異心,豈非自取其禍?可三年前陛下罷黜正方時,老臣只看到了痛惜,悔悟和慚愧,臣當然知道真正心懷芥蒂的是陛下,今日亦然,但相比當日的張揚,今日的內斂才是王者之資,倒是頗有主公您當日許昌學圃之風。
陛下介懷的是老臣大權獨攬,老臣明白,可老臣如何放權?那時,臣才明白當日曹操為何說無他一人,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不過啊,老臣比他曹阿瞞幸運,瞻兒資質有限,且對仕途不甚上心,陛下又頗具高祖之風,想來定不會有晚節不保之虞了。
子龍也走了五年了,他見了主公定是抱怨老臣輕慢他年老吧,煩請主公替我轉達一句話,臣百年之後,親自向他賠罪。如今,昔日的同僚,只剩文長一人,臣自知時日無多,本有意讓文長總督兵馬,可惜文長武略有餘,與同僚卻是勢如水火,數日前在相府,與楊儀竟然鬧得拔刀相向,哎,如此怎可託付大事。
遍觀諸將,只有伯約可繼我之後,一來他文韜武略皆備,二來,伯約本是降將,與諸文武皆無過犯。且他為人忠厚謙遜,無論文長還是文偉都對他讚許有加,由他掌兵,總不至於禍起蕭牆。美中不足便是尚需歷練,主公啊,您保佑臣再多撐些時日吧。
主公,時辰差不多了,此次出征,臣勢在必得,待克定禍亂,收復長安之後,若陛下容留老臣,老臣便再用這風中殘燭為陛下照幾年前路……若不然,勞主公備下好酒,老臣便去與益德,雲長,子龍,士元,孝直一醉方休。
若有來世,臣依舊在隆中恭候主公。”
-
7 # 娛樂K8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有其重要戰略意義。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一出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司馬懿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1] 。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1] 。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
8 # 小時大彬
其實六出祁山,並不是諸葛亮為了光復漢室。諸葛亮的計劃是大軍出隴右,沿祁山而進,大家要注意他的目標不是直取長安,而是先取西涼,再回過頭取長安.這個計劃的可行性有四點:其一,地形較複雜,便於隱蔽行軍;其二,西涼是曹操晚年才吞併的,統治較薄弱;其三,馬超馬岱的西涼舊統治勢力還和當地土豪大家有聯絡;其四,西涼兵微將寡,單獨抵禦不了諸葛亮大軍的進攻,而長安援軍要增援必要過祁山沿線,便於諸葛大軍的攔截.
如果是先取長安而後取西涼行嗎?答案很簡單:不行!如果直攻長安的話,能否取的長安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市暫且不論,就是僥倖攻下來,下一步就會陷入曹魏的河南方面軍與西涼方面軍的夾擊中,諸葛兵少於曹魏,結果肯定是失敗無疑。
其實,各位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早在劉備稱帝前後,北伐的第一個目標就定位在西涼了.如不是西涼,劉備為什麼只封馬超為涼州牧,而別人都未封其餘的州牧;劉備取西川后按與東吳的條約是還荊州,而他賴著不還荊州的託詞就是取涼州後還荊州,這兩方面印證著取中原的總計劃是要先取西涼,再攻長安,而後出潼關取中原.諸葛亮再此後的六出祁山,目標大抵是如此.他在執行劉備的計劃而已.
這時,魏延獻上了一個相當大膽的建議:自己帶5000精兵翻越秦嶺出子午谷,10天到達長安。如果能攻克長安,那麼關中地區可以一舉平定。長安守將是靠父親是夏侯淵和是曹操的駙馬這兩個裙帶關係爬上來的夏侯懋,未必有真才實料,如果偷襲的話有成功的機會。但是“成功”拿下長安能再“成功”守住嗎?首先,以蜀漢成都有4萬的防守兵力來看,以魏國的國力長安守兵也不會少於4萬。
那麼即使偷襲,以長途跋涉精疲力盡的5000兵偷襲有堅固防禦的8倍於自己的兵力,成功的機率會有多大?即使攻克長安,魏國馬上調集部隊對長安反包圍,來個裡應外合,5000兵恐怕要全軍覆沒了。也就是說:在兵力不佔優(但也別差的太離譜),其實是兩國綜合實力差別太大的情況下,魏延的計劃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一直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擺在晚期諸葛亮面前的情況是,蜀漢實力過於弱小,而想要實現克復中原是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的,需要蜀漢幾代人的奮鬥方可,就像昔日大秦帝國一樣,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不再克復中原,而在消弱曹魏實力,增長蜀漢實力,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會走祁山這條路。
漢中和關中被秦嶺所隔,諸葛亮北伐的出兵路線只能在於秦嶺中的幾條路線,而祁山可以說是最繞的一條路,之所以選擇兵出祁山,一點是祁山這條行軍路線正好沿著西漢水,利於後勤補給亦可在兵敗後快速撤回漢中,更重要的是攻佔曹魏的隴右之地,獲取人口資源,在軍事態勢上,有可形成對曹魏的夾擊態勢,攻佔隴右之後休養生息,逐漸蠶食曹魏領土,循序漸進克復中原。
-
9 # 土8哥boy
不光是為了光復漢室,同時也是轉移蜀漢內部的矛盾。
1.因為蜀漢政權面臨著諸多困境。首先是外交上的危機。自劉備跟孫權打了一仗之後,孫劉聯盟就破裂了。這樣三個政權中實力最弱的蜀漢,就沒有一個盟友了。另外,劉備原來一直以漢室宗親的身份自居,但他在漢獻帝沒死的情況下“強行”稱帝,這樣致漢獻帝於何處。正統的皇帝沒有死,劉備就稱帝,如此就不再正統了,完全淪為一個地方性政權,那麼號召力也就沒有了。反而名義上因漢獻帝“禪讓”而得帝位的曹魏政權,看起來更正統一點。
諸葛亮從劉備手裡接過的蜀漢政權,外部條件就是如此糟糕。那麼內部怎麼樣呢?蜀漢政權的內部很不穩定,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劉備是怎麼拿下益州的。益州原來是在劉璋的手裡,劉璋也是漢室宗親,你劉備號稱“劉皇叔”,你不去打孫權打曹操,卻打另一個漢室宗親,這顯然不太令人信服。所以,劉備偷襲劉璋,取得益州後,內部很不穩定,好多人心裡不服。劉備還沒死,益州的一個郡守就起兵叛亂了。等到劉備去世後,南邊的三個郡也叛亂了,並且那些少數民族也不安分起來。
蜀漢政權內部矛盾比較多,其次,還跟劉備早期的創業模式有關。劉備剛開始是加入模式,他先後投奔過很多人,如:公孫瓚、呂布、袁紹、曹操、等等。那時,他的活動範圍大部分都在中原,這時候跟著他的是:關羽、張飛、趙雲等中原勢力;後來在徐州,就有加入了糜竺等人組成的徐州勢力;在荊州又添加了:諸葛亮、黃忠等的荊州勢力;佔領益州後,則加入了李嚴等劉璋的舊部,組成了益州勢力;當然還有蜀地的本土勢力。另外還有什麼勢力都不是的,民主人士如馬超等。每個勢力集團都有不同的利益和想法,這使得蜀漢政權內部結構非常複雜。
2.在劉備還活著時,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打著“復興漢室”的口號,來統一大家的思想。但是,隨著劉備的稱帝和去世,這兩個口號就沒法喊的那麼響亮了,這使得各個勢力集團各有想法。
諸葛亮先解決相對容易的外交問題。他首先以公開信的方式大罵曹魏是篡漢的國賊,然後又稱蜀漢就是要“復興漢室”,馬上會討伐你們這些國賊。同時,諸葛亮又派使臣跟東吳重新簽訂盟約。當外部矛盾解決了,那麼就要解決內部的矛盾了。這個時候諸葛亮就必須得堅持蜀漢是漢室正統,這樣才能凝聚人心,那麼既然是正統,就必須要“復興漢室”,也就必須要北伐。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透過北伐,使國家長期處於對外戰爭的狀態,可以轉移內部矛盾,並且對內進行壓制。在這個過程中,他必須要儘量做到公平公正,這樣才能讓所有的人心理平衡。因此諸葛亮對內實際上用的是嚴峻的刑法,對外軍事方面則是採取小心謹慎的態度。諸葛亮知道如果有大的失敗,可能會打破內部暫時的平衡,這是蜀漢政權所承受不起的。
這也許就是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吧!他承受不起一點點失敗的可能,要麼不勝,要麼必勝,絕對不能失敗。但諸葛亮死後,後來人則完全放棄了北伐,也放棄了嚴刑峻法的治國方式。他們認為北伐太耗國力,應該休養生息,但結果是蜀漢很快滅亡。
-
10 # 使用者9387875416876
注意劉備白帝城託孤。三國只是歷史。諸葛亮師傅水鏡先生姓什麼,姓司馬啊。三國誰得江山,司馬老賊啊。曹操誰搞跨的,周俞誰氣死的。再想想誰推薦諸葛亮的。只是一盤棋罷了。莫介懷
-
11 # 飄雲千里
諸葛亮伐魏自然是為了恢復漢朝天下,只不過是“知不可為而為之”而已。蜀漢政權以大漢正統自居 ,如果坐視曹魏篡權這樣的行為毫無反應,那不是讓人懷疑你漢政權的合法性了。
諸葛亮之所以以弱小去討伐強大的敵手,也是沒辦法的了,趕鴨子上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精神是可嘉的,值得敬佩。
-
12 # 白開水
六出祁山是以攻代守的無奈選擇,劉備伐吳失敗註定了蜀漢政權的覆滅,因為蜀漢在三國中是實力最弱的一方,根本沒有失敗的資本,結果劉備猇亭大敗,蜀國精銳盡失,已經沒有與其他兩國抗衡的資本,如果死守西川,只能被動挨打,誰也救不了。六出祁山,以攻代守還可以苟延殘喘,如果蜀漢政權勤修德政,或許還有等待曹魏政權失誤的機會,可惜的是諸葛亮一出祁山沒有選擇冒險的軍事戰略,而後來的幾次又碰到了棋逢對手的司馬懿,司馬懿戰略沒有犯錯,諸葛亮只能功敗垂成。
-
13 # 完顏佚名
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之重:輔後主興漢室。那時蜀與東吳結怨,曹魏大軍還咄咄逼人。在這個非常時期,他穩坐釣魚臺安居平五路。這個時期,諸葛亮如果沒有遠大志向,守四川看住這個家,憑他的智慧和蜀道的險要以及現有的兵力,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可他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呢?那是為報答先主的知遇之恩。輔後主是他的日常工作,也是重點工作。興復漢室是他追求的終極目標。所以他六出祁山,就是為了實現既定目標而奮鬥。
-
14 # 悠閒似水流年
應該考慮是執行隆中決策,而隆中決也許是共同商議而下,必須執行,先帝劉備身前決定,眾將皆知,諸葛不好更改?關公兵敗麥城,劉備伐吳,蜀漢沒有實力北伐,北伐己形成腹背受敵。也有可能是以伐代守,自強不息,用蜀都外圍防禦。在北伐中,魏有比諸葛亮略遜色一點高手司馬懿,不與蜀軍正面衝突,目的是:蜀有山川之險蜀道難,運輸糧草困難,待到糧盡彈絕,拖跨蜀軍,不攻自破。六出祁山,失去銜亭,戰將病死,魏又散佈流言買通黃皓,"後主劉禪下詔招回,成了得不償的消耗戰,最終造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而告終。下更為定。
-
15 # 水沐年華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等等,光復漢室一生所願,想畢他沒什麼個人野心,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
1、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役於伐魏前線五丈原大營,這不僅對蜀漢伐魏不利,且對蜀漢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損失。 。
2、在三國鼎立中蜀漢政權相對而言,形成氣候晚於曹魏、孫權。夷陵之戰後,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
3、“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
4、後主昏暗,後防空虛,縱使姜維在前線拼命作戰,終難挽回危運,
5、北伐戰事中,關鍵深刻用人失誤,馬謖失街亭,李嚴誤軍糧, 失之難以挽回。
6、攻佔隴右後,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地,往往糧盡兵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
-
16 # 天山月3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名義上是為了踐行當年隆中決策的戰略大計,當然也算得上恢復漢室天下的重要戰略構想。但以諸葛亮的眼界已看出統一中原,恢復漢室的目標已是不太可能了。蜀漢屢次北伐的實際目的是為了以攻為守,一是依仗著諸葛亮本人知兵,二是趁打天下的將士尚在壯年。三是為防止魏兵來犯。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有一個原因,哪就是拼作一死報先帝。諸葛亮曾受劉備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也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如果蜀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將士意志衰退,一旦魏國來攻,蜀國就難保。六出祁山雖說勞師耗糧,但確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權。也就是為了幾次伐魏才使得諸葛亮嘔心瀝血,耗盡了全部精力,以致英年是逝。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對此曾賦詩評曰:"鐵馬雲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樵周是老臣。"
回覆列表
主要是對劉二世有所交代,在隆中對中牛逼吹大了,對治理國家發展經濟又不是強項,但又自知不是司馬的對手,司馬又得靠諸葛而壯大,諸葛是做的自保騷撓遊戲而已,個人愚見無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