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西瓜爆炸

    孔乙己》,成功塑造出了一個可笑而又可憐的小人物孔乙己的形象。無獨有偶,由此上溯二百多年,吳敬梓先生則以他諷刺的筆墨創作出一部反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力作——《儒林外史》,塑造了許多被科舉制度的怪圈拖累、扼殺的讀書人的集體形象。范進則是其中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孔乙己和范進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一定的位置,既然要讓他們進行“對話”,那麼,作為旁觀者的我就應該一分為二地客觀公正地去作一番評判。

    一、 落魄的童生和瘋癲的舉人

    孔乙己和范進都是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讀書人,都是不會營生的犧牲品。但作為兩個形象,他們之間存在著更多的差別。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1、 清高和自卑的比較

    孔乙己雖然未曾進學,卻頗有幾分清高,喜歡孤芳自賞。孔乙己雖然餓得臉色青白,卻始終不肯脫下又破又髒的長衫,對自己認識幾個無用的廢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個讀書人而自命不凡,別人取笑他時,他還要強辯幾句:“你怎麼這麼憑空汙人清白……”,當別人問他“當真認識字麼?”他卻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同時,他還固守“君子固窮”的道德理念。以上諸多分析都可以說明孔乙己自視清高。

    而范進卻懦弱猥瑣,甘受屈辱,自卑自賤。他懼怕胡屠夫,無端遭受辱罵,卻連連說道:“岳父見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盤纏時,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卻只能忍氣吞聲、卑怯畏縮。范進的自卑自賤的性格在隨著他考中舉人的程序中逐漸減弱,這也只是針對胡屠夫、眾鄰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們可以推斷,在高官面前,范進仍然會是一幅卑怯畏縮的奴才嘴臉。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確地認清自己,把自己的缺點當作寶貝,並固守不變,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而范進則只記住了八股文章,並鑽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賤中苟喘,成為人們批判的物件,腐儒的代名詞。

    2、 迂腐和圓滑的對比

    孔乙己是迂腐的,這主要表現在他的話語之中。孔乙己的語言是很有特色的,動輒“之乎者也”。在給小孩子們分茴香豆時,他有一句經典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陳腐的語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現。孔乙己抱著過時的陳腐的觀念不放,生活在一個激昂不安卻已前進的社會里,難免不會顯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為一個典型的抱殘守缺的形象。

    與之相對的范進卻表現出了圓滑的性格,范進的這一性格特點主要表現在與張鄉紳的交往中。當范進中舉之後,張鄉紳前來攀附,說了這麼一番話:“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范進的回答是:“晚生僥倖,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其實范進明智張鄉紳的攀附之詞是無稽之談,卻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門下”給予了認同。這正是范進世故圓滑的表現。這在范進以後的行事中仍然隨處可見。

    孔乙己的迂腐是腐朽理念的表現,也是自抬身份的行為。而從范進的圓滑中可見他城府頗深,諳熟官場陋習。

    3、 善良和虛偽的對比

    孔乙己雖然有諸多缺點,然而這個人的性格卻有善良的一面。關於這一點可以從他給孩子們分茴香豆這一情節中看得出來。對於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仍然從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決難有這樣的行為。另外,他教小夥計寫字也是出於真心實意。

    范進的表現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當范進在胡屠夫受銀假作謙讓時,明知從此再不會要他接濟,卻說了這麼一句話:“眼見得我這裡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這就充分說明範進是虛偽的、狡詐的。這一性格仍然貫穿他的一生。在他母親死後,一次與張鄉紳到高要縣打秋風,在宴席上不肯用銀鑲杯箸,以證明他對母親的“孝順”,卻在燕窩碗裡揀出一個大蝦元仁子送到嘴裡。這恰恰說明他是虛偽的。

    孔乙己的善良為自己贏得了同情,而范進的虛偽則招來了指責。

    4、 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經的對比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其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他的窮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無所寄託的表現。在這種狀態下,他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並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別人的取笑聲中自我解嘲,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這是來自心靈深處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價值的徹底崩潰後的結果。

    范進在科舉考試中屢考屢敗,心靈已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考試失敗一次,壓力就膨脹一倍,一旦僥倖成功,這一事實強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經,當下意識的痛苦一旦解脫,他就完全失掉全部精神。才會出現那種瘋癲的狀態。這說明範進的神經是脆弱的,精神是麻木的。

    孔乙己和范進是兩種性格截然不同的人,這與兩個人精神狀態有很大的關係。

    二、 主顧的涼薄與市儈的狂迷

    兩文都對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批判,這是不須質疑的。這也與作者的觀念有關。同時,兩文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進行了批判,但存在著細微的差別。

    1、 挖劣根性和批科舉制的區別

    在文章的主題方面,《孔乙己》一文傾向於對國民劣根性和社會的冷漠的批判。而《范進中舉》則側重於批判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

    魯迅的小說和雜文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夠挖出國民的劣根性,並就造成社會病態化的原因進行分析,以達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孔乙己》一文只是借用了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來作為主人公,以闡發他的小說的一貫的主題。孔乙己的人生經歷離不開笑。短衣幫的笑,掌櫃的笑,小孩的笑。正是在這些笑聲中,孔乙己一步步地與人們疏遠,他走向了孤獨。他也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可沒有人讓他這麼做,就連小夥計也在虐殺他。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孔乙己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社會不肯接納他,不肯認同他。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的社會啊!人與人之間又是多麼冷漠!

    《范進中舉》則主要批判封建科舉制度。整部《儒林外史》都反映了這一主題。閒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這樣記載:“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手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這說明小說的主題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並旁及當時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同時,吳敬梓又是一個十分憎惡當時士子熱衷科名的人。這在各方面都為小說的主題確定了一個方向:“批判封建科舉制度。”

    2、 主顧的鬨笑和胡屠夫的滑稽

    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寫到鬨笑。孔乙己在鬨笑聲中出場,又在鬨笑聲中死去。孔乙己的存在只是起到使“店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的作用。“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咸亨酒店裡的酒客們的冷漠和麻木,正是魯迅所針砭的病態社會的毒瘤。當孔乙己不知去向時,掌櫃的只記得“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的債務,而沒有人去關心孔乙己。逐漸地,孔乙己已被人們遺忘了。作者對病態社會異化了的人們對不幸者無動於衷的涼薄進行了解剖。

    胡屠夫對范進的態度在范進中舉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前後判若兩人。胡屠夫的前倨後恭的態度以及鄰居對范進的態度的改變說明了整個社會都在追求功名富貴。作者不惜以諷刺的筆觸來進行刻畫,就是為了達到批判的目的。

    所以說從主顧和胡屠夫等次要人物的態度上同樣可以判斷出文章的主旨。

    3、 一根棍子和一個巴掌

    孔乙己終於被丁舉人打折了腿。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卻得不到人們的同情,反而成了被取笑的材料。且不說丁舉人如何歹毒,只要看一看人們的勢利眼,你便會明白魯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了。

    一根棍子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將他送進了墳墓。然而,一個巴掌打醒了瘋癲的范進,將他推向了富貴的寶座。我認為范進發瘋這一情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他讓中舉的范進跌進塘中,披散頭髮,一個新中的舉人老爺變得一身淋漓,兩手黃泥。作者讓他吃盡苦頭,出盡洋相,仍不解恨,再安排胡屠夫用他油膩的巴掌狠抽了他一個嘴巴,方才醒來。這同時說明作者討厭科舉,作者讓中了舉的范進醜態百出,其目的在於諷刺范進之類的讀書人,在於批判封建科舉制度。

    孔乙己和范進都信奉封建禮教,遵循科舉考試,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一個是落魄的童生,一個是瘋癲的舉人;一個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成為人們鬨笑的物件,一個享受榮華富貴,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爺。真是科舉考試造人啊!但無論兩個人的最終結局如何,他們都是悲劇人物,他們都是社會悲劇的產兒。他們的可悲在於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脫離了本我,失去了自我。後來者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最奢侈的消費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