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與我同行9

    貝多芬生平簡介

      公元1770年12月16日~公元1827年3月26日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偉大的樂聖”之稱。1770年生於德國波昂市,祖籍佛蘭德。

      其祖父及父親均供職於科隆選候。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

      他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習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

      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

      但貝多芬並未被艱難困苦的適遇所屈服,他設法在波昂大學旁聽哲學課。他醉心於誦讀和研究古代神話、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他對莎士比亞、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

      他雖然沒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賦,也沒有莫扎特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學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輩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平等、博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

      1790年他創作的大合唱《約瑟夫二世之死》,把約瑟夫二世當做人民的救世主來讚頌,這一方面表現出他對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出貝多芬早年對改良主義的不合實際的幻想。

      這部作品也是貝多芬把聲樂和交響樂溶為一體的最早嘗試。

      1792年,貝多芬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援下,來到維也納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鋼琴家出入維也納的貴族門庭,

      並受到貴族們的熱情接待和保護,他也曾一度產生過對上流社會的幻想。但是,貝多芬所處的時代畢竟與海頓、莫扎特的時代不同,時代賦予貝多芬更成熟的資產階級自覺性和個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開始就不甘願做貴族門的奴僕,而是要與貴族們有平等的地位。

      後來貝多芬漸漸發現自己的資產階級理想和當時的封建社會有著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開始面臨耳聾的威脅,使貝多芬很快增長起一種對現實不滿,對個人命運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

      病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而長期隱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脫開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於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了他在創作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熟時期。

      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力極為旺盛,表現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作品。貝多芬成熟時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邏輯——“透過鬥爭,得到勝利”,

      在這一時期中逐步得到確立,英雄性、群眾性的交響樂新風格形成了,革命的內容、戲劇性的交響樂發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種重大革新等等,在這一時期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1802年到1815年間有時被稱為是貝多芬創作生活的中期。在這期間,他的失聰症在不斷加劇,從此便深居簡出。他那日漸嚴重的失聰症使人們形成了他是一個厭世者的錯誤印象。他曾同好幾個妙齡少女有過海誓山盟,但最終卻似乎都在不幸中結束。他終生未娶。

      1815一1819年是貝多芬經歷的四年危機時期。當時,歐洲陷入了反動的封建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殺,黑暗籠罩著歐洲大陸。

      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思想較為複雜,他的自信和堅定被失望和動搖所襲擾;創作上的英雄風格向抒情性風格轉變;作品很少,大部分時間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編歐洲各國的民歌上。

      這充分說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共和主義者是有其歷史侷限的。然而,貝多芬最後終於從沉默中掙扎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時期。從1819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鬥爭中來。

      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絃樂四重奏,乃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貝多芬從小就表現出了音樂天賦,他的處女作是在1783年發表的。他年輕時訪問過維也納,在那兒結識了莫扎特,不過他們的交往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

      1792年,貝多芬返回維也納,在一段時期裡求教於海頓(享有“交響樂之父”之稱的德國作曲家)——當時維也納首屈一指的作曲家“音樂神童”莫扎特在此年去逝。

      貝多芬在維也納——當時世界音樂之都度過餘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杏花開的多結果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