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86549091155

    春秋五霸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公;

    戰國七雄的故事: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結成聯盟,打敗了齊、秦、楚等大國,成為較強盛的國家。

    後來這個聯盟破裂,齊國、秦國興盛。

    戰國中期,魏國軍隊攻打趙國,趙國請齊國幫助退兵。魏國內部空虛,大軍事家孫臏帶領齊國的軍隊直接去打魏國的首都。魏國軍隊本已攻破趙國首都,聽見自己的國家情況危急,便急忙從趙國撤軍去救魏國,剛走到半路,就遇上了埋伏的齊國軍隊,齊國軍隊堵住魏國軍隊,打了個大勝仗。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例——“圍魏救趙”。

    兩年後魏國進攻南韓,齊國的軍隊在孫臏的指揮下圍魏救韓。齊軍假裝後退。第一天撤出後營地留下的爐灶足夠做10萬人的飯;第二天留下的爐灶只夠做5萬人的飯;第三天留下的爐灶減少到只夠做3萬人的飯。

    魏軍從爐灶的數量推測,以為齊軍大量逃亡,於是挑選了精銳計程車兵,追趕齊軍,一直追到馬陵(今天的河南省境內),結果被埋伏在這裡的齊軍徹底打敗。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兩次戰役後齊國取代了魏國稱霸中原。

    戰國後期,秦國越來越強盛,其他6個國家都不能單獨抵抗秦國,於是就想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

    秦國為了打敗其餘的六國,挑撥六國之間的關係,促使他們都和秦國親近。各國為了自身的利益,一到關鍵時刻常常不能齊心合力,結果給了秦國機會。秦國先後征服了其他國家,並滅了周王室,統一了中國。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

    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

    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明朝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後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華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瞭價錢後,就買了一個,開啟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

    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

    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

    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裡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

    ’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

    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

    ’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

    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

    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託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

    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

    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

    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

    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Sunny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

    “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課改下應該怎麼樣樹立正確的課程觀50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