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安8476447605365

    攀比風,源於自己的心態。人與人不可能各項條件都相同,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你是把有沒有錢當成人物的唯一標準了。

  • 2 # 夏晨淸渢

    攀比心理在現今社會也是一種現象,我覺得很多人都有過。有的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學習或考學不如別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心理上也會產生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學生看到別的同學穿新衣服挎新書包等也會產生攀比心理。

    但攀比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只要引導恰當,會成為孩子的一種動力,促進孩子的學習,激發孩子的鬥志。當孩子考試成績下滑的時候,家長就幫助孩子分析原因,也可以拿同學的進步點來激發他們,讓他們樹立信心,暗下決心,比進步比學習,力爭趕超其他同學。

    當然,一味的攀比害處也很多。平時要正確引導克服孩子在物質上的攀比心理。家長除了言傳身教外,要時時處處在大小事情上做好疏導工作,樹立孩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小做起,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與別的孩子的長處作比較,避免增加孩子自卑心。

    下面我講一件我經歷的事:

    我在讀中學時,看到別的同學穿迪卡中山服特別上檔次,就問家裡要,後來家裡向生產隊(那時村民小組叫生產隊)借了20元買了一件。後來才知道那件衣服20.3元,這20.3元,在當時一個勞動日價值不到3毛錢的年代,需要父親三個月的勞動。這件事一直讓我自責,讓我愧疚,幾乎在心裡壓了我幾十年。現在分析一下:首先,是自己攀比心理作怪,根本不具備穿那件灰色迪卡中山服的條件,卻伸手向家裡要錢去追求奢侈,這是虛榮的表現;其次,父母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不該由著我,寵著我借錢去滿足我的願望。

  • 3 # 教育處處春

    對於一個在校生來說,能認識到攀比之風,並感到深受其害,覺得這是歪風邪氣很好。那麼怎麼才能改變呢?首先接受所不能改變的,改變所能改變的,那麼只能改變自己了。

    第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業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先,不算是好漢。

    眼觀世界,關注國家,面對自我。每個18歲到60歲的人都應該自食其力。用自己對社會的貢獻來獲得相應的收入。有了自己的收入要計劃打算付出。

    為什麼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呢?因為他們的成果都是靠自己,一滴汗一滴血,奮鬥出來的。他們深深知道上邊那一句話,奮鬥之歌。

    一滴糧食方知來之不易,他們會去參加攀比嗎?他們會被花而不實的機會誘惑嗎?

    從來就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幸福永遠都是靠自己的雙手拼打出來的。

    第二,實幹家不會被華而不實的攀比誘惑。實幹家比得是,創造核心科技。

    有了自己奮鬥的目標,有了頑強拼搏的精神,他們就不會被浮華的攀比所誘惑。他們沒有時間欣賞浮華的燈紅酒綠。他們拼的是怎樣拿下科技攻關專案?怎樣攻克科技難關?這樣的攀比,有什麼不可呢?

    第三,正確的攀比使人奮發有為。錯誤的攀比,使人墮落下去。

    錯誤的攀比,就使人墮落下去。比吃得好,比穿的好,比玩得好,可是不顧家庭收入的情況過度消費,讓父母不堪重負,你的逼,有什麼值得高興呢?到頭來還是一個敗家子,啃老族,長不大的巨嬰,這是不是墮落呢?連自己都養不活,還這怎孝敬父母呢?

    所以一個人要有骨氣,要不被攀比之風所誘惑,要比出自己的氣質來,要比出自己的奮鬥有為來。

  • 4 # 祥子哥9P2h

    學校和老師有一定的責任!畢竟老師和學生接觸的時間,比家長還要多,不能只把成績看在第一位,自古以來就有“教書育人”這一說法。只教書不育人怎能為人師?。有一些老師本身的做法,就已經違背了道德和人性,比如上課不教重點,交錢補課才教重點,教師節收禮物,給少給多對待學生就不一樣,節假日組織去旅遊,有的收費不是多一點點,多收了家長敢怒不敢言,而有的家長為了迎合老師,背地裡還給紅包。這樣的做法已經潛移默化的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金錢至上”。

    在這上面,家長和老師扮演了不同而又重要的角色。社會的影響只是很小的一方面,這時的孩子還都沒有走上社會,只會學習模仿。孩子的未來要靠老師和家長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營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本文不針對任何一個人或單位,請勿對號入座)關注@農村祥子哥 送免費設計頭像和圖片

  • 5 # 小匠之說

    我覺得無論在哪個學校,都會有一些攀比之風存在。這些攀比之風不僅存在於同學之間,也存在於學生的家長之間。

    這些行為往往是受錯誤的思想引導而產生的。

    作為一個學生,面對這樣的環境保持理智清晰的思考狀態很重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以及他們攀比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更要思考這些行為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當你思考了,你就會有答案了。

    我只能說,無論處於什麼環境當中,都要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不要人云亦云,把精力專注於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

  • 6 # 陳讓的成長記錄

    攀比不僅僅是在校園在社會也是一樣,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一種心理、一種行為,就是刻意將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條件等方面與別人進行比較,並希望超越別人的一種心理狀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的生活、學習條件越來越好,但個別學生不顧家庭的實際情況盲目攀比,異化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心理負擔,同時又給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經濟負擔。因此,家長和學校對學生在校園裡學生之間的攀比現象已經成為熱點問題。有的現象折射出成人世界的庸俗和醜陋,透視出青少年群體中的失落和迷茫,這些現象形成了校園生活中不和諧的音符。譬如,有的學生沉溺於物質追求,在同學之間比生活條件,看誰吃得好、看誰穿得俏、看誰花錢闊綽、看誰髮型新潮;有的學生對家境津津樂道,比誰的家庭金錢多、比誰的父母權力大、比誰家的轎車檔次高、比誰家的房子面積大;有的學生與明星比派頭,有的學生與大款比享受。凡此種種,都表達了這樣一個問題:他們所攀比的是“不該比的東西”,對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學生來說,熱衷於物質與享樂的追求,必將導致品行的變異。

    畸形的攀比可能導致青少年沉淪,而良性的攀比則能使人奮發,學生之間互相競爭、你追我趕、不甘示弱的現象構成了校園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譬如,在學業上,有的學生敢與“尖子生”比,為了能夠超過他人,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並腳踏實地付諸行動;在品德上,有的學生把標兵、模範作為自己做人的楷模,比做人的本領、比對集體的奉獻、比各自的理想,在與同學的攀比中展示自己的特長,彌補自身的不足。從根本上講,這一類攀比體現了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也就是現代人所追求的敢於競爭、善於競爭的心態。這種攀比是青少年積極成長的催化劑,體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

    青少年學生的攀比主要有如下特點:

    其一,頻發性與廣延性。學生之間的攀比幾乎是無時不有,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是在比的過程中成長;攀比的內容與形式也極其多樣,涉及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有縱向攀比和橫向攀比,有外在攀比和內在攀比,有物質攀比和精神攀比,有積極攀比和消極攀比等。

    其二,自我炫耀性。由於青少年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的快速發展時期,與別人比的過程也是張揚自我的過程,對許多學生來說,在攀比中能夠炫耀自己的知識、能力、人品乃至外貌特徵、物質財富和人緣關係等。

    其三,從眾與受暗示性。許多學生,尤其是年幼的學生難以理解攀比的真諦,在與他人攀比的過程中具有較大的從眾性,同時,由於缺乏明確的目標導向,攀比行為常常受外力左右,順應他人的意志。

    其四,情境性與互動性。青少年學生的攀比行為常常受情境左右,一種競爭的情境可能快速激起他們攀比的慾望,當然攀比的行為也可能事過境遷。由於受情境的影響較大,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顯出來,在人際互動中攀比。

    在青少年人生髮展程序中,“比”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在於“怎麼比”和“比什麼”。積極攀比所秉持的是一種“求上心態”,比別人的長處、比自身不同發展階段的進步、比志氣、比內在的美、比精神的富足,在這樣的攀比中,青少年會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加速社會化的程序,在不斷進取中健康成長。消極攀比所秉持的是一種“浮躁心態”,比別人的短處、陶醉於自身的優勢,比外在的浮華、比物質的富有,在這樣的攀比心理支配下,青少年會沉溺於外在的追尋,喪失理想和志氣,在攀比中助長物質的慾望和心理的虛榮、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因此,青少年攀比心理既需要養成、激發,也需要消解和控制,從而把攀比引向積極向上、追求內在精神的正確軌道上去。

    二、學生攀比的形成機制

    攀比是社會現象的一種,也是社會眾多現象的綜合反映。因此,可以從社會、家庭、學校、學生個人等方面對攀比現象進行歸因。

    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快速發展與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的變化直接導致人們的生活觀、消費觀、價值觀以及自我發展觀等方面的變化,學生之間的攀比正是眾多社會現象的反映。從積極方面來看,全面競爭的社會增強了青少年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其父輩相比,這一代人顯然更能適應競爭的環境,他們敢於同別人比,也善於同別人比,在比中成長,在比中進步。但是,社會生活中的不良因素也侵擾著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一代,一些庸俗的、腐朽的、落後的、醜惡的現象成了少數學生追逐的物件,中國社會中正流行一種“物質攀比病”,穿名牌、開名車、抽名煙、飲名酒、住豪宅等成了一些人生活的目標,成了相互攀比的內容,在潛移默化中腐蝕青少年的心靈,以致於校園生活中出現了諸如鬥富比闊、羨權慕貴、傍款追星等不良的攀比現象。只要社會上流行此類現象,校園生活中就會留下它的影子,因為學校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場域。

    學生的攀比與家庭生活常常具有直接關聯,每一個學生都來自家庭,每一個學生都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長對學生的教養方式以及對待攀比所持的態度都是學生攀比現象的動力源。其一,家長的期望。家長的攀比心理常常透過自身的期望傳遞給孩子,如果家長持有一種積極的攀比心理,他們就會鼓勵孩子不要滿足於現狀,不甘落後於他人,與同學比學習、比品德、比進步、比奉獻;如果家長持有某種消極的攀比心理,就可能把自身的期望集中於孩子的內在修養和學業追求之外,譬如,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在學習上“壓倒”別人,為的是將來能夠做大官、掙大錢,能夠給家長爭面子、出人頭地,這種期望心理支配下的攀比極有可能變味和走樣。其二,家長的表率。攀比存在於各種人群之中,家長也不例外,絕大多數家長都歸屬於一定的社會群體,在自己所屬的社會群體中,他們也在相互攀比,而家長的攀比行為也有意無意地影響孩子,成為仿效的物件。一些家長在社會群體中勇於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斷進取的行為無疑會對孩子產生榜樣的力量;而一些家長畸形的攀比行為,如比誰的官大、比誰的錢多、比誰的車好等,也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其三,家長的態度。這裡指的是對待攀比的態度也影響孩子的攀比行為。譬如,有的家長不願與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靠誠實勞動取得成功的人比,而熱衷於與那些靠歪門邪道、投機取巧獲得“成功”的人比,後者成了他們追捧的物件,這將給孩子的攀比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校園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部分,學校在不同側面、以不同形式演繹社會生活中的故事,學生攀比現象與校園生活中有意、無意的導向密切相關。其一,校風與班風。校風與班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好的校風影響下,學生之間會形成比學習、比生活、比德行的良好風氣;在不良的校風影響下,一些學生就可能形成比物質享受、比金錢消費、比權勢大小等不良風氣。班風是校風的一部分,是每一個學生直接面對的情境,班級同學之間的影響更直接、更具體、更有效。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是班級同學之間相互攀比的積極形式。其二,同輩群體。在青少年學生的同輩群體中,相互攀比的現象尤為突出,在這樣的群體中,學生之間的聯結是基於共同的生活經歷、共同的志趣愛好和共同的價值定向。群體成員之間的攀比是全方位的:有學業上的攀比,以學業好的學生作為趕超物件是常見的攀比形式;有志趣上的攀比,如,比個人所崇拜的偶像,誰的偶像影響力大,誰的偶像特徵明顯,誰的偶像更有魅力等。其三,學校導向。前兩個方面對學生的影響是基於潛移默化,而學校的導向則是有意識的行為,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激勵措施等都能夠影響學生,導致攀比行為。

    社會、家庭、學校的影響最終體現在個體的心理上,就學生個人而言,攀比現象與持有什麼樣的心態直接對應,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心理直接影響攀比行為:

    一是自信心理。充滿自信的學生最喜歡與他人競爭,學習上喜歡與高於自己的人比,德行上喜歡與先進比,比的過程自然會促進自己進步。

    二是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學生也喜歡與他人比,由於自己的表現在同學中處於不利位置,通常他們不願與學業好的學生、德行先進的學生比,而喜歡與落後的學生比,以求得心理平衡。

    三是補償心理。有的學生與人攀比,其直接動機是求得心理的補償。一個家庭經濟不寬裕的學生,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疾苦,反而與人比物質享受;一個學業不良的學生,不在學業上提高自己,而與人比闊氣、比交友、比網戀。這些都出於補償心理。

    四是虛榮心理。在學生的盲目攀比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虛榮心在作祟,在學習生活中,他們特別愛面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所謂“面子”,常常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與人比不該比的東西,與人比自己無法勝任的東西。

    五是功利心理。有的學生斤斤計較於物質上的攀比,是由於他們只考慮功利化需求,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功利關係,而精神的追求是虛幻的。

    六是模仿心理。對於年齡幼小的學生來說,攀比常常緣於模仿,別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別人沒有的,自己也要設法擁有。在這種心理的直接支配下,學生的攀比行為也愈演愈烈。

    三、學生攀比的教育引導

    根據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的理論,“比”是一種近乎本能的活動,人是在不斷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怎樣使這種“比”指向積極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負面影響,這是一門學問,也是教育者的職責。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作為引導學生攀比的參考:

    1.把攀比引向競爭意識的提升

    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不顧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只是憑一時衝動或是受某種外力的支配而盲目地與別人比較,這類攀比是消極的,對學生的成長是有害的。而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旨在提高自身的知識、能力和品德,透過比較促進自身問題的改善和精神的成長,這類攀比就是積極的,是值得提倡的。

    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和人們交往頻率的加快,人與人之間攀比的機會愈來愈多、面也愈來愈廣,攀比也愈益突破傳統的“比”的內涵,正日益向培養競爭意識提升,即在引導學生積極攀比的過程中,更應該強調競爭意識的培養。所謂競爭,就是在比較的基礎上相互爭勝,競爭的根本目的在於超越自己,它能夠激發個人的學習熱情和工作效率,從而推動個人的發展。但由於競爭具有強制性、排他性、嚴酷性等特點,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就可能由良性競爭轉化為惡性競爭。因此,在由攀比引向競爭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態和良好的德性。

    2.把淺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層的內在攀比

    一般來說,年齡較小的學生攀比的內容更多地集中於表面的、外在的、物質的、即時的東西,如,從比吃、穿、用到比成績、比分數、比名次、比交友。這些都是外在的攀比,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隨著品德修養的提高,學生攀比的內容會逐步向內在的、深層的、精神的、長久的方向發展,如比知識、比智慧、比品格、比奉獻,這類攀比是教育所追求的,也是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成長的。當然,攀比現象由表及裡的變化不是必然的,需要教育者設計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攀比的願望,從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從根本上講,把淺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層的內在攀比就是引導學生“向上攀比”,如果一個人一味地“向下攀比”,即拿自己與“較差”者相比,就會陷於淺薄和萎縮;而“向上攀比”則是與“較好”者相比,它能夠比出風格、比出水平、比出進步。正如古人所言:“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比於善者,自進之階;比於惡者,自退之原也。”[2]攀比的真諦即在於此,學校生活中之所以會出現種種不良的甚至是惡性的攀比現象,根源就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攀比的內涵,為攀比物件表面的浮華和榮耀所迷惑,而不能領略其內在的真諦,這正是教育引導所要關注的。

    3.在營造攀比氛圍中培植攀比興奮點

    在學校教育中,營造良好的氛圍、利用攀比的積極因素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積極的攀比樹立了良好的奮鬥目標,能夠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積極的攀比形成了一股進取的動力,能夠催人奮進;積極的攀比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鏡子,能夠讓學生在比較中領悟自身的得失。因此,營造積極向上的攀比氛圍是教育者的重要職責之一,從校園的物質情境建設到制度建設以及形成人際關係氛圍,都應該朝著有利於激發學生知、情、意、行的方向營造,其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整體情境中培植學生攀比的興奮點。

    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與人“比”的慾望,只是有的人沒有真正理解攀比的內涵,使得攀比的興奮點發生偏移,熱衷於物質的、淺層的、外在的、暫時的攀比,教育者有責任把那些偏離了的攀比興奮點導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與此同時,要培植新的攀比興奮點,一方面,對那些沒有興奮點的學生,應該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為他們樹立比學趕超的“靶子”,使他們的生活、學習有計劃、有目標;另一方面,對那些雖有興奮點但強度不夠的學生,應該進一步強化攀比的力度,使他們願意與他人比,敢與他人比。學校有一種積極的攀比氛圍,學生有各自的攀比興奮點,形成“點”與“面”的良性互動,以“面”促“點”,以“點”帶“面”,學生的精神狀態就會煥然一新。

    4.讓學生在積極攀比中不斷超越自我

    攀比的目的不在於“比”,也不在於比什麼,而在於透過“比”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促進自我反思,在此基礎上不斷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首先要解決的是“敢比”問題。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要鼓勵學生敢於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強、比自己先進的人比。如果對高於自己的人只是持有“仰慕”心理,而不敢同別人比,就難以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其次要解決的是“會比”問題。“怎麼比”常常困擾著不少學生,總是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就會形成自卑心理;總是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比,就會形成自負心理。因此,應指導學生在攀比中找到最佳的參照點,在看到自身長處與不足的基礎上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關鍵是要解決“自比”問題,即在攀比中要善於自己與自己比。要引導學生拿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比,拿自己的今天與明天比。在攀比的過程中,關鍵不在於別人怎麼樣,而在於自己怎麼樣,即在昨天、今天、明天的背景上,找準自己最佳的座標,在不斷超越自己現有狀況的基礎上與自己比,在比中求進。

  • 7 # 教育ABC

    這是個普遍的校園生活問題。既然你已經認識到這是歪風邪氣,說明你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沒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辦法也很簡單:直接無視。人比我不比,做好你自己。就好。

    首先,攀比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人活得很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人的鬥志。

    如果你心理足夠強大,也可以比一把,不過不要和那些同學比吃穿,和他們比成績比進步。這樣往往能逼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從這個角度來說對自己成長是有好處的。

    生活方面的攀比,會讓你攀得高摔得重,比吃穿就是拼爹,你沒足夠富有的老子,你就得校園貸,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所以這方面還是不要比了。有句話說人家騎馬你騎驢,路上遇到個挑擔的,生活方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即可。不過無論穿什麼衣服,都要整整齊齊、清清爽爽。

    其次,不要和別人比,和自己比。

    和別人比,越比越氣父母、家庭,和自己比,越比越氣自己。氣自己就能激發鬥志,氣父母就會沉淪世俗甚至陷入校園貸的泥潭。

    學習上和別人比,生活上和自己比。比不過別人生活的地方不妨學習下阿Q,比不過別人學習的地方就學拼命三郎,迎頭趕上。這樣越比自己越優秀,還順便把壞事變成了好事。

    最後,人世間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只要你不和別人比吃穿,即使學習方面沒比過人家,你也對得起自己了,畢竟曾奮鬥過。

  • 8 # 師曰教育

    怎麼辦?當然是杜絕攀比,端正態度,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從問題本身來看,以一個在校學生的身份意識到攀比問題是歪風邪氣,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就應該從學生本身出發。給出適合的建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十分恰當地形容此時問題中在校學生的狀態,主動自覺地意識到自身有問題的時候,才是幫助他糾正這個問題的最恰當時間。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大部分沉迷於攀比之中的學生並沒有意識自覺的攀比心理是錯誤的,所以在整治歪風邪氣的過程中明令禁止一些事情並不難,難的是如果讓身陷攀比之中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出現了問題,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樂於攀比的學生都是執著地選擇自己想要看到的東西,而不是大家希望他看到東西。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攀比是一個環境效應,有攀比心理,是因為有攀比的氛圍。那麼為了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需要尋求環境主導著的幫助。在班級內就要尋求班主任的幫助,及時剎車攀比心理,樹立爭取的價值導向,以學習和理想對抗攀比心理!

    其次求助父母幫助。很多攀比心理不得不說帶有父母的嬌慣,糾正自身攀比心理的過程是需要父母支援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在糾正攀比心理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從自身出發。認識到了問題就要從自身出發來改變這件事情。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給出幾點建議。

    一、善於結交有著爭取價值觀的朋友,原理阿諛奉承、攀比成風的朋友。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都在說這個問題。

    二、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學生以學為主,身為學生,獲得別人認可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學習取得領先,做別人學習上的榜樣。

    三、做一個內心強大的強者。只有內心的強大,善於剔除負面影響,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的人才是更容易成功的人。

    “認識到錯誤,是走上成功的第一步!”你已經走出了第一步,希望你可以堅定的走下去,做人生的強者。

  • 9 # daolaodexingfu09

    身為一個在校學生,深刻體會到攀比的風氣,並認為是歪風邪氣,提問該怎麼辦?

    坦然面對,為我所用。這就是正確答案。

    所謂攀比,不能是洪水猛獸。把攀比風氣作歪風邪氣看,有點兒小題大作了。仁者見知仁,知者見智較恰當。若與核武器比較,也就小巫見大巫了。看名字,核武器一一超,超,超級殺人玩意兒!!!攥在帝國主義手裡就是殺人兇器。可以侵略他國領土,威脅、奴役他華人民,作威作福。握華人民手裡就是護身法寶。可以抵制霸權主義核威脅,可以同單邊主義作鬥爭,保衛國家安全,保障人民幸福,促進世界和平,實現中國夢。因此,我們擁有核武器。

    究其實,這就是攀比!也可以說是謀取發展,也可以說是競爭。有什麼不好嗎?答案是肯定的!

    攀比,詞典裡的解釋是“援引事例比附。”說白了就是看到了別人有了好的東西希望自已也有。在校學生攀比什麼?無非家境、消費、學習和人脈,等等。怎麼不能比呢?怎麼不能攀呢?常言說,有比較,有鑑別,才有進步嘛!關鍵在於我們立足點在哪裡和攀比什麼。

    朱元璋應當是攀比的大家!他從放牛娃攀比地主老財生活想吃上燒餅,他成為起義軍首領與陳友諒攀比軍威大振而成為創業帝王,在整個過程中,無處不是攀比的神功。

    我們立足自身實情去比,比心氣,比付出,比未來!就是腳踏實地攀比,也值得攀比!

    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流行一句話叫作“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用在我們這裡就是說,在校生的家境現實是不可選擇的!城市就城市,農村就農村。家庭富就富,窮就窮。你無能為力,丁點兒的抱怨都自找難受,與事無補。需要的是你要堅定不移攀比的心氣,力爭由你改變家庭狀況,後來居上,讓他人仰鼻息於你!一味罵爹怨娘,就走歪了攀比的道!

    人傢俬車接送上放學,咱徒步,環保口號不說,但咱鍛鍊了腿腳就賺了;穿衣何必名牌,只要冬暖夏涼就好;至於吃的,在吃飽的基礎上儘量吃好就行。

    要相信,你們的消費已超出了父母經濟能力。但是你們的任何不足,在父母那兒就是剜心疼痛,他們早已痛徹自己的無能,所以才砸鍋賣鐵供你上學!希望你們不再重複他們的人生!看過電影《中國母親》的人,有誰不為兩次賣血供四個兒女讀書的偉大母親痛心!要銘記一一可憐天下父母心!

    所以要相信你的父母是天下最好的父母!他們也和你一樣喜歡攀比,並且希望透過你的努力,把你攀比的事例成為自已的現實!

    攀比去吧,孩子!這是父母的希冀!

    至於學習,這就更值得攀比了!為什麼別人比咱成績好?為什麼他是班級第一?他為什麼比我還努力?

    吃糠咽菜的游擊隊,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不是打敗了吃香喝辣的反動派,洋槍洋炮的蔣匪軍嗎?說穿了就是理念支撐。就是“完全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著人民利益工作的。”做為一名在校生,為什麼不能為自已的攀比去付出去努力呢?

    攀比去吧,可愛的在校生們!瞄準自已看好事情,堅定正確的方向,奮力拼搏,去實現、超越你攀比的目標吧!

    至於人脈攀比更不必垂頭喪氣。現實的人脈資源狀況不容小覷,但主體框架,技葉生成還是要靠自已。要想夢想成真,受人重視,你就得具備值得重視的條件。你就得用知識文化武裝自已,用昂揚奮發的學習態度創造成績拔尖打扮自己,用友愛協助的團隊精神參與社群組識,並積極付出成為出色的骨幹成員,在1攀比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否則,視攀比如虎狼聞之色變,一味定性為“歪風邪氣”而畏首畏尾,完全失去“出汙泥而不染”潔身自好。在攀比面前垂頭喪氣,喪失積極進取精神,不去作為,不敢作為,那就註定一敗塗地。“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們必須辨證看待攀比風氣,發掘其積極因素,用樂觀的態度讓學校生活富有生趣。

    總之,我們要積極面對攀比風氣,立足自身條件積極攀比,利用攀比風氣的激勵因素,摒棄家境、生活水平的負面影響,奮發圖強向未來,透過積極進取消彌與人差距,從今日起,快樂生活每一天。

  • 10 # 凌晨兩點靜悄悄

    自從有了財富收入的差異,攀比就結伴而生。富人作為領頭羊,吃穿用度享受著,而部分不願承認窮的人就事事模仿著,裝作不輸的樣子,孰不知內心有多糾結,實在不行,來個高仿滿足虛榮,至於是騙別人還是騙自己,不得而知。而若不願攀比,那就只能一切從簡,做個承認貧窮的另類,承受諸多鄙視不屑的目光。年輕人看事追求表面,多選擇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在花唄借唄中焦頭爛額。作為窮人,無論哪種選擇都艱難。

    我有一個朋友,他從小就是孤兒。上中學時,沒有任何經濟來源,連破舊的衣服都短缺。學校裡,最不缺的是書本紙張以及各種紙箱,他總是笑嘻嘻上門收集,然後送到廢品回收站賺取辛苦錢。不怕髒不怕累,哪還顧及什麼形象。後來聰明人指點迷津,吃飯時食堂最為繁忙,何不幫一下忙。於是,每每飯點,食堂總有他忙碌的身影。不避諱同學的指點,親自為同伴打飯,說說笑笑間化解尷尬。這一幫,從中學幫到了大學。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還從中學到了大廚的本領。從刀工到火候,以食材到烹飪,蒸煮煎炸,都練了手。大學畢業,先是廚師,後是總廚,然後獨立開店當老闆,如今生意興隆。誰能想到西裝革履的老闆是當初衣不蔽體的窮小子。

    所以,作為在校學生,別人攀比不攀比不重要,也與你無關。而你最重要的是幹正事,學習,實習,甚或創業,為了今天掙銀子或者明天掙銀子。擁有銀子,是擺脫貧窮,避免陷入不得不攀比被動局面的唯一方法。

    其實,攀比,真得沒必要。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羅振宇的騙局,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