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蝸牛老四

    凡事都是有兩面性的

    我先說說正面的

    1.使得往後各朝代不再把目光全部放在西邊以及北邊,開始重視海洋,蒙元征伐日本,明初鄭和的下西洋(其實在我自己看來不僅僅是宣威)以及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都是在重視海洋對於本土的影響

    2.開始重視商人的力量,資本的流通或多或少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3.程朱理學的確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國家的統治

    負面影響

    1.一句與士大夫共天下,一篇勸學讓文人士大夫發現政治還能這麼玩,在以後得日子裡無一不想著君王無為而治,自己調和陰陽,與君王的爭權奪利直接導致了東廠與西廠的誕生,以及後期的東林黨人亂政,對就是亂政,眾正盈朝,毫無用處,讓野豬皮奪得了大好河山

    2.一句東華門外唱名者才是好男兒抽走了漢人武將數百年的脊樑骨,武將基本就成了文人的家僕

    還有些坐在地鐵上旁邊大媽一直在咳暫時想不到,以後再補

  • 2 # 彩虹騎士1899

    我簡單談一下我的看法

    政治:重文輕武 守內虛外 更戍制 都對以後的軍事政治產生重大影響 中央權力加大 地方勢力削弱 又在中央權力中相權被分割的二府三司制也被後世繼承

    經濟 商業發展 城市功能的變化 紙幣的出現都為明朝資本主義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文化:世俗文化興起 小說流行 題材也更多反映市民,人們的社會群體取向下移 讀書風氣盛行

  • 3 # 無慾金剛

    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以文制武這個思路,雖然有過短暫的朱元璋父子的躍馬揚鞭,但更多的是繼承了以文制武這個思路,導致了民族性的文盛武衰

  • 4 # chenqiuyua

    首先來說說宋的特點是什麼,宋是所有朝代之中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宋也是少有的沒有重農抑商的,商業非常繁榮。但是這也導致了宋的軍隊實力不夠強。之後明代其實和宋有很大的不同,完全是兩種風格。明吸取了宋滅亡的教訓,走起了重農抑商的老路,並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只有這種中央集權的農業型國家能更好的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宋的刑不上大夫,不殺進言之人的傳統被明繼承了,文人的氣節也被繼承下來了。

  • 5 # 芝士書圈

    宋朝實行的是自然生息的開放市場的經濟政策,治世倡導道教中的“無為”思想,這樣的市場經濟當然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而任何一個史實都告訴人們高度開放自由的市場會給國家帶來多麼大的財富。宋朝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巔峰,四大發明中三大發明皆普及或發明於宋,國內文人學者學院數量數倍於唐朝。

     同漢朝和唐朝統治者相比,宋朝皇帝在對外關係方面顯然十分被動。他們並沒有發動大的戰役,恢復帝國在歐亞大陸中心地區的疆土。相反,宋朝第二任皇帝只想從遊牧民控制下收復北京和長城之間的領土,但他卻慘遭失敗。他的繼承者便放棄了對這一地區的要求,甚至每年向遊牧民“送禮”,這實際上是變相的納貢。因此,宋朝從未收復滿洲的東北領土,也沒收復西北領土;而西北地區可提供到達西方的陸上通道。   這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遊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當宋朝皇帝輕率地試圖收復東北領土時,災難降臨了。來自滿洲北部的新入侵者,擊敗了在東北地區居統治地位的遊牧民,宋王為之鼓舞,決定收復此地。他利用這一表面上的機會,派兵進入滿洲。結果,非但沒有輕易取勝,反而慘遭失敗,從而導致了中國北部大規模的入侵。宋朝防禦土崩瓦解,朝廷只得留在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因此,宋朝的後半期,即從1127到1279年被稱為“南宋”。前半期,即960至1127年被稱為“北宋”。   宋朝最初未能收復邊沿諸省,後來又丟失了北半個中國,這遭到中國後來歷史學家的嚴厲譴責。這種批評雖不可否認,但中國文明有許多方面在唐、宋幾個世紀中達到頂峰,這也是事實。文化領域尤其如此。在這幾個世紀中,出現了佛教經文和儒家經典的大百科全書;許多學者撰寫的各朝歷史內容全面;偉大的詩人和藝術家的傑作大批湧現;寫在書卷上的書法藝術同繪畫一樣受到高度評價;精美的瓷器幾乎如玻璃一樣薄,一樣透明;印刷術的發明價值連城,被利用來複印和發行大禮佛經:科學技術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進展。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的意義。商業革命的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的生產率顯著提高。技術的穩步發展提高了傳統工業的產量。

    同樣,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此外,宋朝興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擴大了水田灌溉面積。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   生產率提高使人口的相應增長成為可能,而人口增長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還增加了貿易量。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   對外貿易突飛猛進,這一點比國內貿易更為顯著。國漢代起,中國對外貿易的規模已相當大。到了唐朝,尤其最宋朝,對外貿易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這一貿易迅速發展的基礎,當然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生產率。航海技術的改進——其中包括指南針,帶有可調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最後,穆斯林商人和水手從事貿易的積極性,也加快了對外貿易的發展;當時,他們是亞洲諸海的偉大創業者。   

    結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陸路;首次成為中國同外界聯絡的主要媒介。當時,中國的經濟居主導地位,這可以由以下事實看出來:中國的出口品大多是製造品,如絲綢、瓷器、書畫等;而進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礦石和馬匹等。最後應該指出,宋朝時期,華人首次大規模從事對外貿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國中間商。因而,宋朝時的中國正朝成為一個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但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這一潛在的可能從未實現。此外,同樣重要的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生產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卻對西方社會生產了爆炸性的影響

  • 6 # 今古雜誌

    宋代,是歷朝歷代經濟文化水平最發達的時期,是國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榮鼎盛朝代;宋朝歷史對後世朝代和世界的影響極其深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武可定國,文能安邦”的治國思想得到了最好的證明: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登基之始,就確立了“以文治國”的“祖制”,改革科舉制度,為北宋朝堂廣納人才,對北宋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北宋以前的朝代,莫不是“以武為先,重武輕文‘’,到了宋代,一改“先例”,‘’重文抑武,以文治國‘’,將北宋王朝的物質建設和文化教育推上了歷史的巔峰,國民生產總值佔有世界總量的百分之60,居於世界首列。

    但是,由於宋代“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的國策,雖然造就了‘’國內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局面,卻導致了“武力積弱,軍無良將,不力外敵”的結果,被覷覦已久的北方之敵乘虛而入,導致北宋、南宋王朝的相繼覆滅。

    宋朝的興亡,說明了“只文不武‘’、或‘’只武不文”的思想均難保‘’社稷永存和民族興旺‘’,是後世朝代和歷史教科書上最好的“借鑑”!

    第二、宋代文化的空前繁榮,對後世影響深遠:

    宋代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處在一個“古文言”向“現代白話文”的轉變時期,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也是“詞、詩、文”作品數量最大,作者最多,語言藝術成就最高的時期,元、明、清小說戲曲的大發展,莫不受宋代文化的影響。

    第三、‘’以法治國、民主治國‘’的方略初見雛形:

    宋代法律體系相當健全,並制定了“刑不上進言之人”的制度,民可以“暢言”,官可以“秉公”,不需要畏懼權貴甚至君主,這一風氣盛行朝堂內外……最有影響的一個案例‘’十三歲女殺夫案”,因該案牽涉許多“情理”上的細節,許多官員站在該女立場,形成當時以王安石和司馬光為首的兩派不同意見,曾經引動宋神宗數次下詔親自過問,均沒有影響審案官員對該案的裁判結果;後來適逢“朝廷大赦”之年,方能保下“該女”一命,另結婚生子;遺憾的是,18年後,心胸狹隘的司馬光上位出任宰相,為報當年“爭論失敗之恥”,直接提審該案,判“該女”死刑,立即斬首。

    第三、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世界的影響廣泛:

    宋代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逐漸推廣使用,並傳播到了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繼而逐漸被世界各國使用,促進了文化傳播的速度和數量,並被歐洲工業革命時期運用到了工業生產模式,促進了印刷業和新聞業等方面的大發展,直到現代電腦排版技術的出現和推廣之前,近千年的時間裡,活字印刷術一直在文化印刷界佔據者主導地位。

    第四、“火藥”的推廣和在軍事上的運用,對後世朝代和世界的影響可謂是“空前絕後”:

    “火藥”的出現,萌芽於隋唐,最初源於古代“煉丹士”配製丹藥時偶然所得,但並沒有引起重視,最初僅僅在“雜技表演”和“節日煙花”上偶爾出現;到了宋代,由於科技的發展,製造技術的創新,火藥被帥先運用到軍事領域,確立了人類社會從“冷兵器時代”向現代火藥兵器時代轉化的‘’起點‘’。

    第五、宋代相當開放的對外邦交政策,樹立了“大宋帝國”在世界的影響,將中華文化推廣到了世界各地!

  • 7 # 沉映香

    很多人說起宋朝,都帶有揶揄之意,比如重文輕武,對外太慫,花錢買和平,從未真正一統天下等,相比漢、唐、明等王朝似乎差得太遠了。

    但我們絕不能忽視宋朝在維繫中華民族認同感上的重要作用,它就像是堅強的火種,力保中華不滅。

    唐朝時,北方少數民族一直對中原形成強大的威脅,安史之亂是這種矛盾的爆發,並最終導致了藩鎮割據。

    唐朝滅亡後,五代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所建立,漢族的儒家王朝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階段,宋朝的崛起,得以延續了儒家傳統。

    由於石敬瑭的賣國策略,幽雲十六州被契丹佔據,宋朝從一開始就處於極為不利的局面。宋朝要麼和契丹拼個魚死網破,要麼維護中原安寧。

    最終,宋朝統治者選擇了後者,與契丹和平相處,並創造了封建社會最為燦爛的經濟和文化。毫不誇張的的說,沒有宋朝的這種民本理念,中原百姓不知道要遭遇多大的劫難。

    契丹之後,女真族、蒙古族相繼崛起,就是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之下,宋朝依然堅持了200多年。

    正是宋朝凝聚了強大的向心力,在蒙古統治期間,漢人的反抗從未停止,這也為明朝的復興奠定了精神基礎。沒有宋朝,明朝就是無根之水。

  • 8 # 神龍之子孫

    宋朝的疆土小軍力弱,又簽訂了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對外拓疆擴土不積極,在軍事上我們宋朝的老祖宗不是很牛逼,甚至有點二逼。

    說句老實話,感覺老外比較喜歡宋朝,因為宋朝比較接西方講的近代的民族國家。美國孟菲斯大學教授孫隆基說道:“在我們探討宋朝是否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標準,例如:市場經濟和貨幣經濟的發達、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與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國家的成形,以及國際化,等等。這一組因素,宋代的中國似乎全部齊備,並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陳寅格、錢穆也都認為,宋朝是中國文化的巔峰時期。但在毛澤東眼中的"宋祖"趙匡胤"稍遜風騷",因為他是武將出身。在漢唐時期中原王朝不斷透過武力與和議維持著與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對峙局面,趙匡胤建立了一套不同於漢唐的體制,改變了開拓向外、宣武播文的方針。代之為強內虛外、沉潛向內為特點的重文輕武的文治靖國策略。在"文治靖國"的方針支配下,專制政權的獨裁和殘忍有所消解,士人大談建國治國方略,產生了范仲淹、王安石等具有偉大思想和理想的改革家。當時各種思想得以相容幷蓄,並形成了多種學說。

    商品經濟比以前高度發展,商業、手工業地位提高,人民有了更多自由選擇生存的機會,商人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財富和政治的關係更加緊密,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得以全面的向精深化方向發展,造紙、印刷、紡織、製陶、醫療、遠洋、天文、物理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水平。詩詞、戲曲、繪畫、書法全面趨於精熟。百姓也善於從平常的職業生產中發現創造的樂趣,製造出的北宋五大窯系及南宋官窯精美的瓷器,還有畫金剌繡等美麗的作品。

    中國四大發明有三大發明就是在宋朝這裡產生的,就是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這三個發明對世界影響巨大。1620年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在《新工具論》中指出:“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狀態都改變了。”宋朝的文化和科學技術都是世界尖端。

    古代商人的地位處於"士、農、工、商"四民之末,和奴婢、囚徒差不多。《漢書·食貨志》說封建王朝奉行 "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市井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的政策。古代經濟發展一方面受儒家的這種貴義賤利的義利價值觀的制約,另一方面每年的賦稅、徭役又使農村沒有太多的剩餘產品進行商品交換,形成了落後的小農意識的自然經濟。城市也只不過是為皇家、官員、地主服務的封建城鎮,不象歐洲中世紀那種工商業者的自治城市。

    華人直到唐代還崇尚門第,九品士庶待遇各不相同,有功者有封邑之租蔭及子孫,可以不和小民爭利。商人和一般的土財主一樣,在人們的日常評價體系中,比農工和工匠都不如,這也是中國 "仇富" 的傳統。

    宋太宗把經濟權力盡收於官府,士大夫須兼營農桑之業方能養家,所以中國古代的農業在宋朝達到了頂峰,為大力發展商業提供了基礎,商人資本迅速膨脹。宋代人注重水利發展,改善耕種工具,改善糧食品種,《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也就是有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代替了牛耕鞅馬,梯田耕作,糧食一年幾熟,還不斷開荒,加大了耕種的面積,據記載,到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達到耕地面積頂點七億畝,農民糧食多了,自然會拿去賣。農業走向了專業化和商業化,通商賺錢和享受生活了,因為當時朝廷的政策對經濟干預不大,所以商人自由度提高了,城門關得晚,又開得早,而且宋朝的交通非常好,廣佈橋樑,海上的通商航道也非常多,所以通商的人源源不斷。許多絲織品,茶葉,瓷器輸向日本,東南亞。而阿拉伯商人與宋朝商人是交易得最多的。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五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載:開封城內 "資產百萬者至多, 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唐代李華在杭州剌史廳壁記裡描述的杭州 "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家"的情景在宋代才真正形成。宋朝人民生活極大提高,市中心空前繁華,各類酒坊、食肆、妓院、賭場等。據說那時候的人重女輕男,因為娛樂業如此發達,老婆,小妾,歌姬和舞姬需要的女人數量何其壯觀,老百姓生了個女兒就不愁沒有工作做了。而朝中有這麼多有錢人,著名的辛棄疾家裡就有三十多個舞姬和歌姬了,那時候的男人還當真是十妻九妾呀。每個人都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好不痛快!

    《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惟北瓦大,有勾欄一十三座”,分別演出雜劇、雜技、相撲、傀儡戲、說書、講史等,晝夜不輟。”娛樂專案繁多。宋朝的人還很注重房子就裝修與裝飾,稍微有錢點的人家小院裡就會有小橋流水,假山亭子等賞心悅目的景色。據昊自牧夢梁錄載:臨安 "商賈買賣者十倍於昔"。

    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以食為天"。美國生態人類學家尤金•N. 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中說,宋朝時期,中國的農業和食物最後成形。食物生產更為合理化和科學化。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食物很簡樸,但到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

    紹興二十一年(1151)十月,高宗皇帝趙構臨幸清河郡王張俊府第,張俊大擺筵席,侍奉高宗,成為中國歷史上有選單可查的最豐盛的一桌筵席。這個飯局,跟著宋高宗一起來的有一批大小官員,其中著名的有秦檜,陪同的還有6名南宋高階官員,其他中下級的官員101名。其他跟班、儀仗、警衛都還沒算。

    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不僅列舉了席間的200多道菜,連上菜的順序也記錄了下來,其中41道菜使用魚、蝦、蝸牛、鵝、豬肉、羊肉、鴿肉做成,使用煎、烤、炸、煮等方法;另有42道菜為水果和蜜餞,9道菜為各種材料熬成的粥品,29道菜為乾魚,還有15種飲料、19種糕餅、59種點心。

    從周密的食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正式吃飯前先上瓜果、蜜餞招待。這份吃喝單子,在“再坐”前,不是正式吃大菜,是開胃的預吃,那個排場,有7道,每道有8到12個品種加“再坐”後的3道,總計有10道這樣的在前面鋪排,上百個品種。除了應時瓜果、乾果,也有葷的開胃小吃。乾果,除了一種“林檎旋”不知何物,其他當今市場上都還有。水果中荔枝、金橘、綠橘,有的是時令新果,有的不是,要儲藏起來的,如藕片等。

    下酒的15盞是正式大菜。這裡共30個菜,都是葷的。這些菜餚,高宗每樣嘗一筷,不都撐著他了?這部分菜,約有三分之一強是河鮮。宋高宗趙構在文化品位上還是高出常人一籌的。他吃什麼,不吃什麼,主家肯定事先打聽得一清二楚。這頓飯以河鮮、清淡為主,品鮮為上。

    鮮魚也就是鯽魚,蛤蜊、水母都可以上桌宴請皇上。15盞最後一道菜是血粉羹,應該是一道湯,華人看來在宋朝開始就是後喝湯的。這份選單充分證明了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所說的,13世紀的杭州菜的做法與今天區別不大,如果說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當時的菜餚似乎比現在更加豐富多彩。

    主菜中安排插食,就像現在上飯店點菜要安排幾道點心一樣,如炙炊餅、炙炊餅臠骨。不過奇怪的是這份食單中沒有提到茶。

    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來(但也有部分人家只吃二餐),這隻有在農業產量大為提高、食物變得豐富並且有了夜生活之後,才可以實現的。宋人對於飲食是非常講究的。富貴人家,“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為了嚐到新鮮,不惜金錢。

    城市下層人也能從飲食店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據《夢粱錄》記載,“更有專賣血髒面、齋肉菜面、筍淘面、素骨頭、麩筍素羹飯,又有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鯗、燒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之粗飽,往而市之矣”。

    《東京夢華錄》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鋪,其中酒樓和各種飲食店佔了半數以上。《清明上河圖》描繪了一百餘棟樓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確認出是經營餐飲業的店鋪有四五十棟,也差不多接近半數。南宋筆記《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粱錄》也收錄了一大堆臨安的飲食店與美食名單。臨安的每天早晨,“買賣細色異品菜蔬”的小商販“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氣象,殊可人意”(《夢粱錄》)。蔬菜是宋人餐桌上的常見食材,學者的考證指出,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種非常豐富,約有四五十種,與今日市場上的蔬菜種類大體差不多。

    如果是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似乎北方居民只能靠窖藏蔬菜過冬。但是詩人梅堯臣就寫了一首《聞賣韭黃蓼甲》,說,“百物凍未活,初逢賣菜人。”原來,這位賣菜人利用糞土熱力與保暖作用,培育出鮮嫩的韭黃、蓼甲:“乃知糞土暖,能發萌芽春。”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讓宋朝人在餐桌上的選擇機會比之前任何時代都要豐富。

    對美食的講究,促使宋代誕生了花樣繁多的美食,《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夢粱錄》“分茶酒店”條、“麵食店”條、“葷素從食店”條,《武林舊事》“市食”條,都羅列有一個長長的美食、小吃、點心名單,抄也抄不過來。火腿、東坡肉、涮火鍋、油條、刺身等,都發明或流行於宋代。烹、燒、烤、炒、爆、溜、煮、燉、滷、蒸、臘、蜜、蔥拔等複雜的烹飪技術,也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

    其實在南宋末年,吳自牧創造了一句後來著名的格言——“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米在當時才剛剛取得這樣突出的地位(而且這個米字確實是在說稻而非統稱糧食)。只有在宋朝,醬才最終明確地指謂醬油;而遲至唐朝,它還很可能至少是在文學作品中被理解為各種酶酵素。在較早的朝代,人們尤其未把醋列為必需品。茶在唐朝是稀罕的奢侈品,甚至在北宋也不常見。以芝麻、紫蘇屬和大麻榨成的油,在南宋時期普遍多了。

    茶在宋初仍是奇特的奢侈品,不過到了宋末,即使在窮人家也成了必需品。然而,尚茶之風與其他優雅的生活藝術一起,得到了極大發展。歐陽修、陸游和蘇東坡這類詩人對泡茶用的水錶現出極大的關心;陸游在旅行期間為此而努力尋找名泉。茶葉生產高度商業化,這種經營性農業迥異於農民的自耕自給。

    宋朝人口流動較頻,來京常住與暫住的異鄉人都得尋個棲身處。因此,成為都城的房東就等於手持一張長期飯票。蘇東坡的一個堂兄長住開封,因有數間屋宅出租,日子過得優哉遊哉。宋仁宗的重臣夏竦,見租賃業前景大好,就在京城廣置地產,大辦旅館,成為汴京最有名的“包租公”,“故相夏竦,邸店最廣”,日入極豐。

    然而,夏竦還不是京城最大的業主,比起“店宅務”還差得遠。店宅務原名“樓店務”,是經營各地公有宅地的“房管局”,負責房屋的租賃、修繕、管理諸務。公用宅地的出租房即為我們現在的“公租房”。宋代公租房以其較低廉的租費,吸引了大批次平民入住。據官方統計,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開封府共徵收134629貫的年租,開封樓店務所管的房屋計有26000餘間,依此可算出,開封府官舍的月租約在450文上下。

    據程民生教授的《宋代物價研究》記載,宋代普通百姓日收入約是100文,上焉者或達300文,而北宋的單日最低生活費約為20文,算下來,一個5口之家只要有2個有收入之勞力,刨除必要的開支,每月還能節餘3貫即3000錢,支付京城400到500文的公家租金當是綽綽有餘的。看來,在非科考黃金時段,宋房租並未成為普通百姓不可承受之痛。

    除此之外,宋朝君主屢降德音,降詔減免公房租金,其事屢見於史:北宋嘉祐年間,京師大疫,宋仁宗詔免樓店務租金;北宋治平年間,宋英宗降諭:“以後每逢災年,除開倉放糧外,公房房租一併減免”;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宋高宗下諭:“以久雨,放臨安府內外公私僦舍錢三日”……宋廷適時推出的房租減免政策是切實有效的,它使得貧無恆產的小民不至於在悽風冷雨、洪水暴雪中流離失所。

    對於宋代房租尚未貴得離譜的觀點,我們亦可徵之於元末明初成書、以北宋末年為時代背景的《水滸傳》。古典小說雖不可當真史看,卻能反映古代社會的一些側影。《水滸傳》人物武大郎,別看他矮小懦弱,卻能光靠賣幾籠蒸餅,而在山東清河縣租上一棟獨門獨戶的兩層小樓,還能將潘金蓮養在家中,供得起她的脂粉錢。除《水滸傳》外,歐陽修筆下也記載了一戶賣餅人家的房租,他們每月只需交180文的房錢,“第四等一戶開餅店為活,日掠房錢六文”。

    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商人和官吏的聯絡日益增多,交往日趨頻繁。關係也從之前的對立慢慢的和平演變成相互依賴、利用的關係,開始官商勾結。在朝廷 "通商惠工" 政策下,社會等級逐漸淡化,商人變成了 "同是一等齊民",商人子弟中的"奇才異行者"也可參加科考。

    但由於宋朝實行 "不抑兼併" 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的政策,世風日下,坑蒙拐騙增多,市場交易缺乏誠信。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帶來思想意識的突變,迅速衝擊了封建尊卑等級制度,社會風氣的劇變使追財言利不再被人所恥笑。

    魏晉時僧人主要從事翻譯經典、解釋教理,成立各種宗派。到了唐五代,那些佛教經典翻譯解釋得差不多了。唐入宋,整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佛教身處其中也不能免,逐漸世俗化、庶民化,這是宋代佛教之特色。

    而南宋周密的《癸辛雜識》裡有一則《尼站》,說當時杭州附近有一座名叫“明因寺”的大尼姑庵,凡是有權勢的大和尚來庵裡了,晚上必會叫年輕的尼姑提供服務。庵里尼眾非常煩惱,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和尚,越來越頻繁的“來訪”,庵裡想出了一個法子,專門弄了一間“貴賓房”,名曰“尼站”,安排那些曾經有過行為不潔的尼姑住進去,以備不時之需。

    在商業經營上,宋代寺院和僧人更是無所不用其極,行業涉及冶礦、制墨、紡織、造船,甚至開旅店、賣豬肉、開妓院,還開創了中國最早的彩票行業。所以當時的高僧居簡不得不慨嘆和尚們都競相逐利:“僧者,佛祖所自出。今也貨殖,賢、不肖無禁。”

    不過宋代的寺院、僧人的社會活動,絕不只是經商逐利,或談談情愛,它們的另外一大部分是進行社會福利、社會救濟,比如災荒之年放粥賑災,提供寺院為避難所,平時也參與到濟貧、慈幼、醫病、助葬,以及修路、造橋、建浴室等各種各樣的公共工程。可以說,在宋代所有形式的社會救濟形式中,都能看到僧人的身影。

    秦漢以來,薄俸一直是個問題,為增加官員的收入,隋唐採用"公廨田"、"公廨錢"。即財政撥錢給各官署,由官署經營商業和放高利貸以自養。中國古代社會到宋朝發展到了頂峰,宋代官員最多,俸祿也相對於其他朝代最優厚,而且宋朝官員還可以經商為個人致富 。

    北宋初年按官品頒發俸祿,而臨時差遣以"使"名義執行另外任務並不改變俸祿標準,幹多幹少一個鳥樣。宋嘉祜年開始實行俸祿以官品為主,差遣職務為輔的給祿制,以便發揮"使職差遣"官員"治內外之事"的積極性,多勞多得,解決了官員"名與實殊"的矛盾。

    據史書記錄,宋朝官俸發放、有錢、有綾絹、有祿粟、隨員用人也有衣糧、還有職田、還有各種包括賜宅第在內的賞賜。官署有公使錢,類似今天的小金庫,專門用官員的福利,如楊州官署的官員們每月集體宴飲有五次之多。

    據《萍州可談》記載:杭州城極為繁華,因此北宋中央派赴該路的監司,大多在城內設立辦事處,這個去了那個又來,以至杭州政府得專門安排一員副職陪他們吃喝玩樂。蘇軾任杭州通判時,就扮演過這個角色,因為不勝酒力,疲於應付,發牢騷說杭州通判這個差事是“酒食地獄”。由此可見,基層官員應付公務接待、疲於奔命時是非常痛苦的。為了減輕這種痛苦,官員們各出奇招。還是這個蘇軾,據說在他任地方官時,一旦遇到公務接待的宴飲,都要召“小姐”來,讓赴宴的領導的注意力都轉移到“女伎絲竹之聲終日不輟”上,自己趁機休養精神。

    另據記載:"荊湖、嶺南民輸稅須大錢,民以小錢二或三易大錢一,官屬以奉錢易於民以規利。詔自今吏受民輸,但常所通行錢勿卻,官吏毋得以奉錢換易。"說明北宋官吏的俸錢屬於專門鑄造,形制較大,質量也優,用現在話說:含金量高!

    縱觀中國古代歷朝官員的俸祿,以宋朝最為優厚,明代俸祿最薄,官員待遇最差,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官吏貪汙六十兩銀子即剝皮充草,並設皮場廟,以震攝現任官員,其手段之殘酷為歷朝所罕見,但根本無法遏制貪官,真是想貪汙地獄都鎮不住。反觀宋朝沒有采取任何殘忍的手段,貪汙案例卻比明朝少。

    宋代科舉制度更加完善,科舉取士名額遠超唐代,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取士近萬名,而且一旦入弟也不用考察,殿試後即可授官,這種選仕方法稱為"正奏名"。除了"正奏名"以外,宋朝在科舉制中還創造了"特奏名"和"奏蔭"方式。"特奏名"也叫"恩科",就是對屢考不中者,根據他的前後幾次考試成績情況,編入另冊上報,來個很簡單的殿試,年老的可以免考。宋朝貢舉共取士約十一萬人,"正奏名"六萬人."、特奏名"五萬人。"特奏名"在登科總數上並不少,並且與正奏名一樣均有入仕機會。還有一大批人連"特奏名"也沾不上,又設了"奏蔭"制來眷顧他們。

    宋朝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許多條件,平民有更多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許多入不了朝堂的文人,便去做行吟詩人,寫詩超過萬首的文人不在少數,宋代人將儒、釋、道融為一體,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成熟的頂峰和極限。宋太祖立不殺文臣的規矩,從政為官的環境也比較寬鬆,所以官員們在朝堂上說話辦事都比較意氣用事,敢於大膽向皇帝進諫並據理力爭,許多人因此一生仕宦浮沉,幾起幾落,如同家常便飯。王安石改革時,將個人安危和利益置之度外。蘇軾一生都在患難中度過,但他從來不接受教訓,照樣敢說敢幹。

    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辦案的一幫官吏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但殺還是不殺,神宗一時舉棋不定。關鍵時刻,資深元老王安石上書說:“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據說,蘇軾最後能保住腦袋就取決於王安石這一句話。須知,他們二人是政敵。

    宋朝的科舉使官吏的隊伍急劇膨脹, "真宗鹹平四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餘人,所減如此,未減者可知也,"趙翼"州縣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吏何得不苟進,官何得不濫除?"官太多國庫收入就不夠發吏祿之費,自仁宗時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後,每個皇帝都在裁減冗員上花過力氣,但大都無功而返。

    范仲淹搞慶曆變法,重要內容之一是反腐敗,挖出不少貪官,抄家查辦時家屬子女哭哭啼啼的,有些辦案的官員就手軟了,皇帝也猶豫了。到底還搞不搞了?范仲淹力排眾議,一句話擲地有聲:“一路哭不如一家哭!”堅定了動搖者的決心,鐵腕反貪,真抓了不少蛀蟲,吏治官風大為好轉,人心亦為之一振。

    宋朝皇帝對於其他國家持以委曲求全的態度,每年交一大堆歲幣還有朝貢的物品給其他國家。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國策,即所謂:“重文教,輕武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八),而且不因言獲禍,招文官的數量比武官要多得多,都去競選文官,有素質的軍隊少如何平天下。皇帝就只是單純地害怕陳橋兵變再次發生,就下遺囑說不要再動用武力,防止有人再次擁兵自立。所以皇帝就認為貪官也不夠一個武將的危害大,不讓武官獲權,完全沒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甚至還派不懂兵法的文官和太監做監軍。

    軍隊的素質得不到提高,而朝廷也不注重,腐敗現象日益嚴峻,有識人士王安石意識到宋朝的狀況,意識到宋朝軍隊只是浪費錢財,更大呼“倘不能理兵復古制,則中國無富強之理也。”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產生,簡單地說就是從裡到外的大改革,按照他的改革的確是有望改善宋朝的狀況,改革牴觸了許多大財主的利益,而變法裡存在的弊端使貪官更加猖狂,害民擾民,最終改革失敗。

    宋朝的文人官太多原因在於,籠絡天下人歸於一官道是宋朝的治國"主體思想"。皇帝把官位引作釣鉤,使"英雄豪傑皆汩沒消靡其中而不自覺"。"覬覦一官.老死不止","使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於盜賊奸宄",把天下人捆在官階上,使他們少起異心,然後再將他們鎖在一張牽制的網上,這才是宋朝官制的一大特點,它和宋朝的科舉制度一樣,都是皇帝的"御天下之妙術"而已。

    宋朝成為現在許多知識分子心中的"伊甸園"。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內患大為減少,但子孫一代比一代文弱,卻不是他所能預料到的,先被契丹人欺負,後被女真人驅趕,最後被蒙古人擊滅。忠臣陸秀夫在廣東崖山抱著小皇帝跳海,在我們眼裡只有悲情,沒有悲壯。

    歷史學家克羅齊曾經說過,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他的意思是說當代人都會自覺不自覺的以今天的眼光,都會自覺不自覺的站在今天的現實去考慮歷史的事件,以選擇對今天有用的東西。研究宋史的張邦煒教授曾經感慨說:“從前人們往往一提到漢朝、唐朝,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講到宋代,就貶就抑:積貧積弱。”其實何止是“從前”,直至今日,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宋朝仍然被當成是一個窩囊的王朝。

    宋朝明明是文化大國,不過他們卻搞錯了次序先後,單純地害怕武官的造反,而忽略了當時最重要的軍事建設。最後的靖康之恥也揹負罵名,使人痛惜。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的宋朝軍事水平也十分發達,那麼對於歷史的進展,對於後世的我們會造成什麼影響,這真是不得而知了。

  • 9 # 心向青山

    1,科舉,誕生於隋唐,在宋朝真正成為取士的途徑,世家大族的時代一去不返。

    2,漢唐宋明四朝,只有宋朝真正善待了開國功臣。不僅如此,終宋一世,大宋善待文人,不殺上書言事之臣,是文人的天堂。300年後,陸秀夫、文天祥們以死報答了大宋善待文人之恩。

    3,漢唐宋明四朝,漢唐對外開拓進取,宋明則內斂,這一局面自宋太祖始。趙匡胤一開始便玉斧一揮放棄了雲貴,終宋一世未收復燕雲、遼東、河西。

    4,宋之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均在黃河流域,宋以後,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地區,而政治中心北移至北京。

    5,宋之前,士人出將入相是常態,文武不完全分明。宋朝開始,科舉取士、重文輕武、以文抑武,從此武人地位底下,這也是宋明均亡國、而漢唐分裂的重要原因。

    6,宋太祖武人出身,卻文人治國,軍事孱弱,完全改變了華人的性格,對後世影響巨大,宋朝是中國古代的分界點。

    7,宋朝在寬鬆的文化環境中誕生了程朱理學,融合了儒釋道,結束了中國歷史上的佛學時代,復興了儒家。

    8,宋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卻用錢買和平,為後世尤其是今天提供了前車之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很多元素能進行核聚變,為何人類只造了氫彈,而不造別的彈,如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