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牧漁子

    如果繼續由廉頗堅守,也不能擊退秦軍。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秦趙之前比拼的是綜合國力,而非一將之力。

    第一階段上黨之爭

    戰爭是由上黨引起的。本來上黨屬於南韓的一個郡,本和秦趙無關。但屬於戰略要地。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兵攻打南韓,南韓欲獻上黨求和。但上黨的郡守不幹,直接邀請趙國出兵佔領。於是秦趙圍繞上黨展開了激戰。

    第二階段丹河對峙

    趙軍駐軍長平來安撫上黨逃過來的百姓,王齕帥秦軍大舉進攻趙國。這時候,廉頗奉王命帥軍抵抗。不過廉頗知道直接和秦軍正面衝突一定沒有勝算,故而戰法保守,邊打邊退,有能使用的防禦線儘量使用起來以消耗秦軍的戰鬥力,最終退守丹河。秦將王齕攻至丹河後,就沒有再前進一步。這個時候,廉頗利用有利地形和秦軍周旋,雙方各有攻防。但雙方大軍相持時間太長了,從秦軍攻長平已經有三年左右時間了。古代打仗,不光打人數,還要打士氣、打後勤、打國力等。趙國開始撐不住了,畢竟人口和耕地都沒有秦國多,此時的秦國早已拿下巴蜀地區這個大糧倉。故而趙王不滿足於廉頗消極抵抗,因為前線的壓力已經讓他無力支撐。所以深知趙王心思的趙括被任命為前軍統帥。

    第三階段長平決戰

    這段我不展開敘述了,跟廉頗沒有關係。

    首先,不是趙國隨心所欲換將,而是趙國國力不濟,無法支撐戰爭消耗,想盡快結束戰爭,而廉頗更本不同意主動進攻,他深知道秦軍的虎狼之師會帶來什麼。而此刻,趙國連向鄰國借糧都借不到了。

    其次,即使趙國沒有撤掉廉頗,廉頗領軍仍然無法擊退秦軍的進攻。秦軍可以說當時是舉全國之力攻趙。趙軍的物資供應早已不能滿足前線需要。如果廉頗主動出擊,也許面對“人屠”白起,結果和趙括一樣,毀了一世英名。如果繼續保守抵抗,當後勤補給出了問題時,也一樣一潰千里。

  • 2 # 時光工坊

    那我們說說邯鄲保衛戰吧!長平之戰後,趙王重新啟用了廉頗,幾乎全國動員,保衛邯鄲,可以說非常悲壯。此戰,秦國國力消耗大損,兵力損失三十萬,嚴重的影響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此戰趙國獲勝,雖然有很多因素,也說明幾個問題。其一,廉頗作為一個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能力頂尖的沒有問題的。其實人家在長平守了三年也沒有出任何問題。其二,趙華人的血腥,動員能力還是非常突出的,這場戰役是趙國上下一心動員,團結取得的重大勝利。其三,其它幾國其實也不想看到趙國倒下,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只是趙國實力還強大時,不想過早介入。其四,秦國的實力雖然很強大,但也不是強大到直接秒殺對手,它也害怕消耗,也害怕巨大損失,它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說,當年的長平戰役如果廉頗繼續為帥,結果肯定只有兩個,一是趙國防線依然牢固,秦國抗不住消耗撤軍。二是,秦國為了面子,全面進攻,雙方來場大血戰。趙國佔據有利地形,還有四十多萬精銳,就算秦軍取的勝利也只是慘勝,必然傷亡慘重損失巨大,也不可能全殲趙軍。趙軍繼續撤往下一道防線,秦軍也無力繼續進攻,其損失甚至會比邯鄲戰役損失更大,其結果也只能退兵。

  • 3 # 德齡小居

    回答題主所問,堅守壁壘是無法主動擊敗來敵的。不考慮實際情況下的趙軍補給困難,而秦軍糧草充足的事實,僅憑防守,趙軍根本無法掌握戰場主動。

  • 4 # 周文友1

    看了很多人的文章都說不能,我想說他們就是趙括,只會假如,紙上談兵,當然他們實際上還不如趙括,趙括好歹還能熟讀軍書。

  • 5 # 使用者94738516596

    長平之戰作為影響秦趙兩國命運的一戰,也是作用整個戰國局勢的一場戰爭。以我們後來人的角度來看的話,趙國確實是必敗的一戰,無論從軍事,經濟,將帥,統治者等等各個方面來說的話,秦國確實更勝一籌。但是我們要知道戰場上的事是瞬息萬變的,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之前的陰晉之戰魏軍以五萬破50萬秦軍不是沒有發生過,在之後的項羽滅秦之戰,鉅鹿一戰以數萬破王離的20萬大軍,在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太多了。

    長平之戰總體來說,秦國的綜合實力確實強一些,但是趙國不是沒有勝算的。但是個人覺得趙國要想勝利不是堅持到最後,拖垮秦軍,而是一開始一擊制勝。

    前期是秦將王齕,王齕的能力肯定是有的的,但是和白起相比起來肯定還是不行的,而且這個時候秦軍才二十萬,遠沒有後期的60萬之多,後期秦趙兩國陸陸續續的加兵,最後才到秦國60萬,趙國也增加到45萬。

    趙國如果稍微有點眼光,就應該在秦國攻打南韓野王的時候,就應該部署兵力在趙國和南韓邊境上,其實誰都知道秦國不是為了一個小小的野王去和南韓開戰的,而是上黨,秦國東出必須要佔領上黨,那麼一旦秦國佔領野王,上黨歸屬趙國之後,趙國就應該馬上出兵,等到秦軍來佔領上黨的時候,一舉拿下秦軍。這個時候我覺得趙括的計策還是可行的,一擊制勝。而不是一直和秦軍對峙,廉頗的想法是很好的,等秦軍自行撤退,但是沒有考慮到秦趙兩國的綜合實力。

    等到兩國對峙三年,兩國國力都消耗的差不多了,但是秦國的實力比趙國略勝一籌,趙國完全就是被拖死的。這個時候的秦趙兩國,和冷戰時期的美蘇確實差不多的,蘇聯也是被美國活活的拖死了。

  • 6 # 手機使用者6750929175

    完全可以!如果趙王是個戰略眼光遠大的國王話,完全可以守住!因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首先國王一定是個具有大做為的王,其次是糧食問題,短期中期對秦有利,秦國打南韓,準備了差不多一年的糧草,沒想到碰上實力跟秦國差不太多趙國,便想一鼓做氣拿下趙國,廉頗是個名將,當然知道秦國武器先進,戰素素養很深,硬碰硬當然打不過,於是就只堅守,不出戰,任憑秦國如何挑釁,就是不出戰!於是雙方對峙了近三年,秦軍也攻陷趙幾處領地,廉頗就是不戰!這個時候雙方的國王顯示出了不一樣的戰略眼光!秦國派白起做主將,白起接手後,想出了各種辦法,廉頗就是不戰,白起沒辦法,用了反間計準備讓趙王上當換掉廉頗,趙王要是有點戰略眼光的話,不換廉頗,繼續再堅守大半年,形勢馬上大變,因為千里征戰,已經耗盡了秦國的幾乎所有的糧食,秦國六十多萬人馬,一天一斤,一年近二千萬斤糧,三年六千多萬斤糧,其他的各種費用已經讓秦國吃不消了,就算從巴蜀籌糧,當時糧食產量最多最好的畝產二百多一點,,那是最好的土地嘔!平均下來一百來斤,能產多少斤?就算一百萬畝,一億多二億不到,那還是年份好的年頭,這樣的年頭十年能有一二年就不錯了,籌二千萬斤,不可能,那樣的話第二年就要鬧飢塃,恐怕一千萬斤,需要幾百萬人運,四川當時人口恐怕就二三百萬左右,需要幾萬人運,還要分好幾次,四川是天下路最難走的了,一路下來運到長平恐怕最多就是一二十萬斤了,還不夠六十萬人一天的口糧!再返回總不能空肚皮往回走吧,還要到拿糧給運糧隊,再富裕的國家也承受不起這樣連續三四五年的折騰吧?反觀趙國雖然也要承受幾年的折騰,但是趙國路程近,最多三百里,近的幾十裡,損失比秦國小的多。趙王只要算通這個脹,廉頗將繼續帶領趙國守下去!秦國多待一天,要付出巨大的損失,這個損失是秦國承擔不起的!只要趙國再守頂多半年,秦國只有二條路可走,要麼速戰速決,要麼趕快走,否則趙國都不用動手,拖死秦國!

  • 7 # 375度222792039

    事實上長平之戰之後引發了邯鄲之戰,秦國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只是後來恢復了快,而六國不同心而已。不然即使因為地形滅不了秦國,合六國之力拿下關中,佔領關中,秦國就廢了,這就是為什麼劉備最後無法統一的原因,缺關中,在蜀國出不來。秦國和劉邦有蜀,可以防守和休養,同時也有關中可以進軍中原,劉備沒有,所以出不來,耗死了自己,當然主要是失荊州的原因。

    所以六國合力拿下關中不難。關鍵是怎麼分,楚國老遠分不到好處,肯定不出力,其他人也不好分,所以秦國大統在三家分晉就註定了。

  • 8 # 楊朱學派

    長平之戰,如果趙軍一直任命廉頗為主將,很可能全殲60萬秦軍。

    首先要說一點,趙軍的戰鬥力被低估。我認為,在同等數量的部隊下,趙軍的戰鬥力比秦軍強1.5倍。理由如下:

    在長平之戰前,秦趙爆發閼與之戰,秦軍八萬大軍攻趙。 趙王詢問廉頗,是否有把握戰勝秦軍。廉頗表示,閼與地形狹窄,不利於大軍展開。只有五成勝算。建議放棄閼與。

    趙王徵求趙奢的意見,趙奢也認為只有五成勝算。但兩軍在閼與狹窄之地交戰。兩軍沒有迂迴之地。任何計策都用不上,雙方只有硬碰硬。好比兩隻老鼠在通道里打架。哪支軍隊戰鬥力更強,更英勇。就能取勝。

    趙王任命趙奢擔任主將,在閼與之戰中,全殲八萬秦軍。趙軍傷亡很小。

    閼與之戰後不久,秦軍為報閼與之戰失敗之仇,大舉進攻趙國幾地。廉頗帥軍救幾。再次大破秦軍 。

    長平之戰前,趙軍百戰百勝。廉頗更是從無敗績。從秦趙將軍表現來看,趙軍的戰鬥力略強於秦軍。

    長平之戰爆發後,王屹帥60萬秦軍對廉頗的45萬趙軍。 戰況大概如下:

    四五個月後,秦軍攻破一道趙軍防線。取得一場戰鬥勝利。再四五個月後,再攻破趙軍一道防線。後來,廉頗麾下的幾名校尉和前鋒主將陸續戰死。 趙括任主將後,連續取得幾場勝利。殲敵30多萬。說明了什麼?

    說明趙軍雖然前面有幾次失利。但局勢卻對趙軍有利。而秦軍卻渾然不知。趙軍在一多年裡,打的幾次敗仗都是廉頗編織的陷阱。只能說廉頗太老辣,他的計謀騙過了所有人,包括王屹,白起,秦王和趙王。 趙括只所以能消滅30萬秦軍,而趙軍傷亡不大。只有一種可能。

    秦軍在與趙軍展開大決戰時,除了正面與趙軍對決外,秦軍左右兩翼遭到了趙軍的夾擊。但並未合圍,否則秦軍就會60萬大軍被全殲。 如果趙軍不換帥,廉頗肯定會再打一兩場敗仗。繼任的趙軍前鋒主將很可能再戰死。等廉頗反攻決戰時,絕不會只消滅30萬秦軍,而是利用地形優勢(丘陵加平原),把60萬秦軍包餃子。歷史就要改寫了。

    還有續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後,45萬主力被消滅。燕國帥20萬大軍阻伐趙,欲收復當年被廉頗攻佔的城池。趙國任命廉頗為主將,帥5萬大軍抵抗。廉頗殺燕軍主將,斬首十幾萬。燕軍幾乎全軍覆沒。燕國求和,廉頗不許,燕國只好割讓城池,俯首稱臣。廉頗才收兵。

    如果長平之戰,趙軍一直不換帥。廉頗定能消滅60萬秦軍,繼而滅秦。屆時,廉頗將代替白起,成為戰國第一戰神。但趙王不能明察秋毫,趙括自以為是,紙上談兵。誤國誤民。

  • 9 # 42256015

    廉頗主將頂多是戰和或者失敗,但絕對不會如此慘敗。

    趙國不可能勝利這點毋庸置疑,否則趙王不會急於決戰,當時趙國後勤壓力不足以支援長期戰爭,再加上燕國當時後方騷擾趙國趁火打劫使得趙國無可奈何,才換將與秦軍決戰。

    如果是廉頗,估計不會匆忙應戰,畢竟當時秦軍也壓力徒增。

  • 10 # 歷史子午線

    公元前260年,位於太行山脈的丹河河谷中,絕望充斥著趙軍營地,因為他們已經被包圍了整整四十六天。而這支軍隊的統帥趙括在等待來自邯鄲的救援中已經崩潰,在接到軍營裡因斷糧發生的吃人事件後,這位年取得的軍官明白最後的時刻已經來臨。這一次他決定親自出擊,四十萬趙軍中抽調出最後的精銳,跟隨著趙括走出軍營列成四個攻擊隊形,向阻擋著他們回家道路丹河河谷上的秦軍發起衝擊,嚴陣以待的秦軍對於趙軍衝擊的迴應就是手中強弓勁弩射出的利箭,最終在傾盆箭雨中趙括猝然倒地。在這場左右戰國局勢的血腥衝突中,最終以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拉下了帷幕。在這場戰爭中犧牲的不僅是天文數字計程車兵,還誕生了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紙上談兵’。顯然這個成語來自於導致趙軍全軍覆沒的將軍趙括,在戰爭中他的主動出擊導致趙軍被白起一分為二困死在丹河河谷。已至後世認為如果趙王沒有聽信流言將廉頗換下,秦軍絕無可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果。

    廉頗這個與同時代的白起被司馬遷列入史記中的戰國四名將,雖然在異國他鄉中等待趙國的任命中死去,但這位曾在北方列國的軍事衝突中威名遠揚的統帥,在長平之戰中初期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在他最初的計劃中,趙軍依靠長平丹朱嶺的險要地形,用 堅硬岩石構建起長達百里的防禦工事,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秦軍在攻取上黨的必經之路上,遇到天險和人工構築起的防禦陣地,在那個缺乏攻堅器械的年代將會付出怎樣的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為皇帝“殉葬”的妃嬪,為何雙腿會分開?她們死前遭遇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