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貓談史

    謝邀,這個問題我覺得問的很好,關羽張飛都是三國之中蜀國的猛將,他們的一生非常的波瀾壯闊,但是二人卻有著非常悲慘的結局,關羽由於輕敵敗走麥城,導致被殺,張飛也因為之後的毆打士兵事件被手下殺害,可以說死的非常憋屈呢。那麼關羽和張飛兩人的後代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相對於關羽來說,張飛的後代結局還算不錯

    張飛的後代大多數都得到了善終,而且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根據歷史記載張飛這輩子有四個孩子,分別是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張飛的長子張苞完美的繼承了張飛的英勇無畏。他在蜀漢後期是一位非常勇猛的軍事指揮官。在與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中從沒有缺過席位。但不幸的是張苞英年早逝,令人遺憾。

    張飛的第二個兒子張邵在當時也很有名氣。當時劉禪稱帝,他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能力獲得了劉禪的賞識而且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在當時他是蜀漢數一數二的文臣。相對來說,兩個兒子真給張飛張臉。

    張飛的兩個女兒也不簡單。他們是劉禪的妻子。而且在後宮之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兩人一生得到了劉禪的寵愛,在蜀漢亡國之後,她們二人也跟隨劉禪到達了魏國,最終得以善終,可以說有著一個完美的結局了。

    關羽的後代非常不幸

    關羽的子孫後代下場就比較悽慘了,首先關羽跟他的長子關平一同被俘,最終慘遭殺害,好在次子關興得以倖存,關興和張苞二人成為了蜀國後期武將的“中流砥柱”,人稱“小關張”。但是關興跟張苞一樣英年早逝。更慘的還在後面,蜀國滅亡之後關氏一族被龐德之子龐會斬盡殺絕,可以說非常的慘烈,這全拜關羽所賜。

    至於為什麼關張後代的結局為何截然不同,我個人覺得張飛的命可能更好一點吧,關羽雖然義薄雲天但是一生桀驁不馴得罪了太多的人,估計這也為之後的慘案埋下了伏筆。

  • 2 # 代駕界的彭于晏

    說白了就是做人和家庭關係的原因,關羽一生做人過於耿直,誰都不放在眼裡,對於帶兵打仗過於狂妄自大,以至於犯下許多大錯

    比如說大意失荊州,悲哉關公!其實在這個重大的歷史變故面前,關羽無疑是個失敗者,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大意失荊州,未必都是他的錯。他的上一級的領導劉備包括諸葛亮也應承擔一定責任。

    關羽也沒有什麼後臺也得罪過不少人,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

    而張飛性格忠厚仗義,為人處世讓人敬佩,而且張飛家裡個個親戚都是皇親國戚,是有後臺的人物,所以最終也洛個好的結果!

  • 3 # 亭殿閣

    年少時候,每個少年心中大概都有過一個英雄夢,幻想過自己是手上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白馬斬顏良,襄樊敗於禁 ,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關羽,又或許是那當陽擋曹軍、取西川、宕渠大勝的張飛。然而,少年終究會長大,昔日的英雄夢也漸漸褪色,也在成長中發現心中的英雄,他們的人生不僅只有傳奇,也有暮年悲涼,這樣的宿命大多數人無例外。

    眾所周知,關羽大意失荊州,腹背受敵中兵敗被殺;張飛則被部將範強、張達所殺,遺恨千古。不過,雖然關羽和張飛都是含恨而去,可他們的後代命運卻不相同,根據記載,關羽絕後,而張飛的後代卻一直備受重用。那麼,生前同樣威震華夏,勇冠三軍的兩人,為何死後子孫命運如此不同呢?筆者認為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探討。

    先說關羽,首先關羽並非無子,而是在關羽死後,他族人被滅,其次,即使族人被滅,表面上關羽絕後,實際上依舊有人存活下來了。不同於一些傳聞中的陰謀論,滅關羽全族的並不是蜀漢之人,根據正史《三國志》記載:“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可見,滅關羽全族的是龐會。而龐會之所以滅關羽全族,筆者認為是為父報仇,在《三國志》中曾有記載如下:“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由此可見,關羽與龐德曾有交鋒,同時《三國志》中還記載道:“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諡。鍾會平蜀,前後鼓吹,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也就是說,龐德死於關羽之手是個定論,在這樣的定論之下,後來龐會滅關羽全族並不難理解,畢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然而,正如前文所言,這種滅全族是表面的,事實上關羽還是有後人存活下來了的,根據地方誌記載,當年呂蒙攻陷南郡,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兒子關樾隱入鄉間,改姓“門”隱居過活,直至晉滅吳之後才複姓“關”。

    說完關羽,再談張飛,如果說關羽的後代是不幸的,那麼張飛的後代則是十分幸福的。首先,張飛二女嫁給劉禪,姐姐貴為皇后,在她去世後,妹妹成為皇后,張飛可以說是一門兩後,榮寵不斷;而張飛兩子張苞,張紹,前者英年早逝,後者備受蜀漢重用,即使後來蜀漢被破,劉禪投降,張紹作為一直跟隨後主的忠臣,也被魏國封為列侯,在史書中記載道:“艾得書,大喜,即報書,遣紹、良先還。及歸魏,紹封列侯”。

    關羽與張飛後代截然不同的命運,一方面也許是天意,畢竟誰能想到,後來劉禪投降,關羽後人還會遇到龐會;一方面又或許是人為,關羽英勇無敵,卻未必有張飛深謀遠慮,張飛兩個女兒嫁入皇室,兒子又備受重用,換言之,他從五虎將一躍成為了皇親國戚,後代生活自然有了保障,而關羽,他顯然沒有想到過這些,他是屬於戰場上廝殺的勇將,卻不是心思縝密的政客。

    張飛和關羽後代命運的不同,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透過他們的命運,也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張飛與關羽。論名氣,民間瞭解關羽勝過張飛;論英勇,關羽的忠勇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而,也許是亂世之中,一將功成萬骨枯,無形之中,關羽也樹敵頗多,不僅如此,由於性格弱點,關羽從未想過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相比之下,張飛顯然是想到了這些,所以他會謀篇佈局,他明白亂世天下,他既要守護天下,也要保護家人,百年之後,千年之後,他的名氣或許不如關羽,他的身影也黯淡在關羽名字之下,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的後代善始善終,或許,這也是張飛與關羽的不同吧,關羽是屬於天下的英雄,而張飛他是一個家族的英雄。

  • 4 # 歷來現實

    關羽、張飛,都是三國時期蜀漢鼎鼎有名的大將,與劉備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結義兄弟。

    這兩人資歷相當,感情甚篤,也常常被並稱。兩人都在劉備之前去世,不過幾乎是同生共死的兩人卻難以預料自己的後人在後蜀漢時代,際遇卻十分不同。   

    關羽後代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長子關平,在《三國演義》中說是義子,實為誤傳,其人確實是關羽的長子,最後在關羽兵敗麥城的時候一起被殺。

    次子關興,演義中是諸葛亮北伐時的重要將領,而正史中其實是蜀漢官員,弱冠就官至侍中、中監軍,可惜也英年早逝。

    女兒民間傳說名為關銀屏或者關鳳,就是那句有名的“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中的關家姑娘,為蜀漢的南征事業嫁到俞元。

    而只有關興留下了嫡庶兩個兒子,嫡長子關統繼承關興爵位後早卒,弟弟關彝則又把爵位繼承下來,最後在魏國攻陷蜀漢時為魏將龐會所殺,可以說這就基本絕了後了。   

    而張飛後代則有兩子兩女。

    長子張苞,和關興據說關係很好,兩人本都寄託著蜀漢年青一代的希望,結果也早夭,張苞的兒子則是在魏國攻陷蜀漢時為鄧艾所殺。

    兩個女兒先後做了劉禪的皇后,姐姐先進宮,死後妹妹就進宮接著做皇后。

    而張飛的次子張紹就不一樣了,他在魏國滅蜀後歸魏,還封了列侯;張飛的小女兒也跟著劉禪一起去了魏國。

    張飛身後算是保全了家族,甚至物質上過得還相當不錯。   

    這是為什麼呢?兩位名將,一個身後家族滅絕,一個家族安然無恙。

    看似這是後代的造化,但其實根源在關張生前就已經埋下了,這種子在魏國發了芽還結了果。   

    倘若沒有魏國,其實關張二人的後代在蜀漢混的都挺不錯。

    雖然關羽的孫子早逝,但也娶了蜀漢的公主,跟張飛的女兒做蜀漢的皇后是一個道理;兩人的兒子也都在蜀漢年紀輕輕身居高位,畢竟出身非常相似:父親是蜀漢的元勳,家族在蜀漢自然受人尊重,和劉氏皇族的關係也自然非比尋常,武將帶出來的兒子也都在功業上差不到哪去。

    然而這兩個家族對魏國的關係和態度連同影響卻大不一樣,所以在鄧艾、鍾會大軍伐蜀的時候,兩個家族的命運陡然分開。   

    關羽生前曾經搞過一場水淹七軍,魏國的于禁在那次被打得屁滾尿流,而魏將龐德為捍衛魏國軍威,也為了給自己正名,拒不投降,被關羽所擒也立而不跪,最後被關羽斬殺。關氏與龐氏可謂就此結下了血仇。

    所以後來鄧艾伐蜀時的魏國將領中,有個人叫龐會,這個人幹了這麼一段事:

    “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三國志》)”

    龐會在鄧艾、鍾會伐蜀的時候,順帶血洗了關氏,把自家的仇報回去了。   

    但張飛的後人就不一樣。

    同樣是在伐蜀,張飛的次子,時任侍中的張紹跟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當時被後主“私遣”,就是悄悄派去見鄧艾——商量投降的事;順帶心酸的是,張苞的兒子也是張紹的侄子張遵,在魏滅蜀之戰時,與鄧艾交戰,戰死。

    鄧艾得到後主的訊息後大喜,張紹也作為這場歸降的功臣封了侯;更不提跟劉禪一起的張皇后了,那時候的女子大多時候也不過是丈夫的附屬,劉禪已降,她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不過除了兩族與魏國的關係不同以外,也還有值得推敲的原因。

    畢竟其實不止張飛,趙雲、黃忠等蜀漢大將的後人也沒有被魏國過於為難。與蜀漢將門有血仇的肯定不止龐會,但伐蜀時龐會卻能報仇——這也許不僅僅是龐會自己的決定。   

    站在魏國高層的角度而言,這次是與蜀國的一次清算,儘管報仇也帶來不了多少實際意義,畢竟真正的威脅:關羽、張飛、趙雲早就是一抔黃土,但那些身負仇恨的將門後人,三國時期家族與家族之間的世仇,可能還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交代。

    那麼,蜀漢將門中,首當其衝的關氏也就成了一個開刀物件——當年的關羽稱堪稱蜀漢諸將之首,斬殺眾多曹魏名將,甚至一度逼得魏國面臨遷都的危險,威脅最大,名氣也最傲。斬殺關氏,也是折斷了蜀漢最鋒銳的利器。

  • 5 # 李子木家

    年少時候,每個少年心中大概都有過一個英雄夢,幻想過自己是手上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白馬斬顏良,襄樊敗於禁 ,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關羽,又或許是那當陽擋曹軍、取西川、宕渠大勝的張飛。然而,少年終究會長大,昔日的英雄夢也漸漸褪色,也在成長中發現心中的英雄,他們的人生不僅只有傳奇,也有暮年悲涼,這樣的宿命大多數人無例外。

    眾所周知,關羽大意失荊州,腹背受敵中兵敗被殺;張飛則被部將範強、張達所殺,遺恨千古。不過,雖然關羽和張飛都是含恨而去,可他們的後代命運卻不相同,根據記載,關羽絕後,而張飛的後代卻一直備受重用。那麼,生前同樣威震華夏,勇冠三軍的兩人,為何死後子孫命運如此不同呢?筆者認為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探討。

    先說關羽,首先關羽並非無子,而是在關羽死後,他族人被滅,其次,即使族人被滅,表面上關羽絕後,實際上依舊有人存活下來了。不同於一些傳聞中的陰謀論,滅關羽全族的並不是蜀漢之人,根據正史《三國志》記載:“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可見,滅關羽全族的是龐會。而龐會之所以滅關羽全族,筆者認為是為父報仇,在《三國志》中曾有記載如下:“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由此可見,關羽與龐德曾有交鋒,同時《三國志》中還記載道:“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的墓賜諡。鍾會平蜀,前後鼓吹,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也就是說,龐德死於關羽之手是個定論,在這樣的定論之下,後來龐會滅關羽全族並不難理解,畢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然而,正如前文所言,這種滅全族是表面的,事實上關羽還是有後人存活下來了的,根據地方誌記載,當年呂蒙攻陷南郡,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兒子關樾隱入鄉間,改姓“門”隱居過活,直至晉滅吳之後才複姓“關”。

    說完關羽,再談張飛,如果說關羽的後代是不幸的,那麼張飛的後代則是十分幸福的。首先,張飛二女嫁給劉禪,姐姐貴為皇后,在她去世後,妹妹成為皇后,張飛可以說是一門兩後,榮寵不斷;而張飛兩子張苞,張紹,前者英年早逝,後者備受蜀漢重用,即使後來蜀漢被破,劉禪投降,張紹作為一直跟隨後主的忠臣,也被魏國封為列侯,在史書中記載道:“艾得書,大喜,即報書,遣紹、良先還。及歸魏,紹封列侯”。

    關羽與張飛後代截然不同的命運,一方面也許是天意,畢竟誰能想到,後來劉禪投降,關羽後人還會遇到龐會;一方面又或許是人為,關羽英勇無敵,卻未必有張飛深謀遠慮,張飛兩個女兒嫁入皇室,兒子又備受重用,換言之,他從五虎將一躍成為了皇親國戚,後代生活自然有了保障,而關羽,他顯然沒有想到過這些,他是屬於戰場上廝殺的勇將,卻不是心思縝密的政客。

    張飛和關羽後代命運的不同,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透過他們的命運,也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張飛與關羽。論名氣,民間瞭解關羽勝過張飛;論英勇,關羽的忠勇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而,也許是亂世之中,一將功成萬骨枯,無形之中,關羽也樹敵頗多,不僅如此,由於性格弱點,關羽從未想過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相比之下,張飛顯然是想到了這些,所以他會謀篇佈局,他明白亂世天下,他既要守護天下,也要保護家人,百年之後,千年之後,他的名氣或許不如關羽,他的身影也黯淡在關羽名字之下,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的後代善始善終,或許,這也是張飛與關羽的不同吧,關羽是屬於天下的英雄,而張飛他是一個家族的英雄。

  • 6 # 不沉的經遠

    蜀漢滅亡時,關羽後人被滅門,而張飛後人僅有孫子張遵戰死疆場,關羽和張飛的後人結局不同,是因為龐德之子龐會借滅蜀之機為父親報仇所致。

    關羽率軍攻打襄樊時,擊敗了曹仁和于禁,于禁和曹仁的部將龐德被關羽活捉,龐德因為不肯投降,還破口大罵,激怒了關羽,最後被斬首。

    不久之後關羽也兵敗身亡,他的長子關平和他一同遇害,而次子關興此時在益州,所以倖免於難。關興和他的嫡子關統都去世比較早,在蜀漢滅亡時,根據史書記載,關家此時當家的是關興的庶子關彝。

    據裴松之所注《三國志》轉引《蜀記》的記錄,龐德的兒子龐會跟隨鍾會、鄧艾伐蜀時,趁機為父報仇,殺了關羽全家。

    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不過這應該僅僅是龐會的私人復仇而已。

    根據《三國志》記載,在劉禪投降以後,鄧艾為了收攬人心,所以“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並沒有採取暴力行動。魏蜀兩國征戰多年,彼此之間都死了很多人,如果一一細究,那麼勢必會引起蜀軍恐慌。所以鄧艾也不會允許部將私自去報仇的。

    但是後來鍾會陷害鄧艾,說他要謀反,鄧艾被捕下獄。隨之鐘會又想起兵造反,結果失敗,被亂軍殺死。隨即衛瓘又派遣遣田續等人殺死了鄧艾。魏軍兩個主將全部死去,大軍失去控制,大開殺戒。

    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在這幾天裡投降的蜀漢官員遇害的很多,所以龐會應該就是乘這個時間帶兵實施了復仇。而張飛的家人運氣比較好,躲過一劫。

  • 7 # 書見古今

    看小說的話,他們的結局應該差不多。但是實際上張飛並非粗人,而是出身特別良好的家庭。張飛畫的一手好畫,其中以畫美人為最好,想不到吧。張飛實際也是個美男子,而不是小說中滿臉鬍子拉咋的粗漢。張飛的女兒做了張皇后。張飛的生存智慧遠勝關羽。關羽一直是個直男,跟對了人這也是福氣,但是家族的長久生存不是一直靠福氣的

  • 8 # 雲子落

    孫權偷取荊州,關羽從襄城撤退,並不驚慌!早已派使向大哥劉備彙報,打算堅守麥城,吸引吳軍圍城,等待大哥援兵,裡應外合,全殲吳軍主力,奪回荊州!再攻襄樊,取南陽,直搗許昌!

    襄陽到麥城三百多里,關羽走了七天!是為大哥馳援爭取時間!曹兵識相,也不追擊,過了襄樊不再尾隨!前面吳兵也是敬而遠之!關羽要突圍,無人敢擋!想取關羽人頭的吳將,還沒有生出來!誰料關羽呆在麥城不走了,讓吳將膽大起來,調來數百倍兵力圍之!沒人敢攻城,準備餓死關羽!

    一個多月了,大哥杳無音信!麥城彈盡糧絕!士兵餓跑差不多了,僅剩下三百多人!這夜關羽將北伐前諸葛亮傳書點燃,上面明明寫著趙雲會助防荊州,當時還奇怪怎不是三弟!如今什麼都明白了!

    關羽面帶微笑,對著二百多名壯士,說:“時不予我,功敗垂成!面對重重圍困,願隨我往者,不求得生,但求成義!”

    “大漢前將軍關羽,出戰!”

    “大漢裨將軍關平,出戰!”

    “大漢前部都督張南,出戰!”

    ·······

    關羽以忠誠漢室,情溢兄弟,而名垂千史!我曾多次去過洛陽的關林,在那裡的關氏後人的店鋪裡,買了關羽持刀讀春秋的銅像,以表達對英雄的敬仰!從未想過,這個關羽後人還有真偽嫌疑!

    一段時間,得閒對三國感興趣,就看到不斷有人在重複“關羽後人被龐德兒子滿門抄斬”,以及“關羽後人比張飛後人慘”流言!似乎不證明一點關羽倒黴或吃虧的樣子,總有一部分人心裡就不舒服!賢能遭人妒,俠義受人害!這種人,古今中外,歷來有之,這就叫“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一、“龐會滅關門”不太可靠

    龐會滅“關氏滿門”一事,在陳壽著《三國志》中並無記載,該傳言出自裴松之在《三國志》中註解,說來自晉史學家王隱所著的《蜀記》!陳壽在蜀晉兩朝都曾做官,均不得志,後經十年寫就《三國志》。如果真有龐會滅關羽滿門,憑著他的正直剛毅,而且幾乎是當事人,焉能一筆不留!

    二、“龐會滅關門”孤證不立

    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由於晉朝是謀權篡位上臺的,說實話比曹氏還不地道,所以說對三國那段歷史,是能模糊就模糊,能戲說就戲說,將所有人都說成汙點,就能襯托司馬家族的撥亂反正!

    王隱就是晉朝史學家,所寫的《蜀記》,帶有明顯的貶蜀偏魏尊晉思想,這就使得這個記載,不怎麼靠譜。隨“龐會滅關門”似有出處,屬於孤證,難令人信服。

    三、龐會沒有機會關門

    鄧艾帶領兩萬人偷渡陰平,奔襲成都!鍾會得知,Superb田章、田續等將領從德陽亭趕來支援,實屬搶功,或許包括龐會!老謀深算的鄧艾,在綿竹與諸葛瞻交戰,就讓田章、田續等鍾會部將,迎敵消耗,又以作戰不力,捆綁退給鍾會!可見,龐會沒有機會第一時間進入成都!

    斬殺諸葛瞻,誘降劉禪,鄧艾獨自和平接手成都!因待蜀國文武官員太好,還被鍾會參上一本!你說,龐會屬於鄧艾政敵鍾會手下小將,即便後期有機會進入成都,敢違背鄧艾撫蜀大計,公報私仇,滅了關門,鄧艾還不立刻斬之!

    再說,司馬昭也絕不容許龐會如此造次!兩軍陣前,損兵折將,這是常事。如果龐會不顧國家安危,亂報私仇,再度激起蜀國民反軍變,司馬昭不給他來個滿門抄斬嗎!瞧瞧鄧艾與鍾會的下場,借龐會幾個膽,也不敢貿然帶兵去滅關門!何況龐德被斬,只有前朝魏家領情,對於新朝司馬家族,那不過是區區往事!

    文章寫到這裡,我也如釋重負,似乎終於搞清楚,所謂“龐會滅關門,關羽沒後人”,不過是場虛驚,只是西晉放蕩不羈文人的酒後戲言,或者馬屁文筆。蒼天有眼,豈能讓英雄落淚,俠義蒙垢,忠勇承羞呢!對著書架上正在夜讀的關羽銅像,似乎更加堅定相信,忠門光大,精神永存!

  • 9 # 南柯夢說

    《三國演義》中自桃園三結義開始,劉關張就一起為了興復漢室而努力,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也做到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劉備的兒子劉禪繼承劉備蜀國的皇位,而張飛的次子張紹在蜀國滅亡之後還封了列侯,反觀關羽之後卻慘遭滅門。

    為何同是天下有名的赫赫武將,關羽跟張飛的後代結局卻大不相同?

    其實這一切都跟關張生前埋下的因,最終因蜀國滅亡而結下不同的果。

    關羽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長子關平,在《三國演義》中為關羽所收義子,但也有人說那確實是關羽長子。在與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中了吳國的計策,與關羽一同被殺。次子關興,在演義中是諸葛亮北伐時的重要將領,但據《三國志》記載,是蜀國官員,弱冠之年就官至侍中、中監軍,可惜英年早逝。

    《三國志關羽傳》載:“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

    而關興在死前留下了兩個兒子,長子關統在繼承關興的爵位不久後就死了,接著其弟弟關彝把爵位繼承了下來。

    而張飛後代則有兩子兩女。在《三國演義》中長子張苞與其父一樣與關興關係友好,跟隨諸葛亮數次北伐,最終病故。而在《三國志》中則寫著早夭。

    《三國志張飛傳》載:“長子苞,早夭”

    次子張紹,後來因勸說後主劉禪投降而被封為列侯。

    導致關張二人後代結局不同的決定因數就是魏國的入侵。

    倘若沒有魏國的入侵,以關張的威名及貢獻,其二人後代也能活的很好。可惜,魏國入侵,把一切都引導到不同的局面。

    關羽在蜀國劉備取得漢中的時候,率領荊州兩萬多人,毅然發動北伐。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差點遷都。而這一結果則是導致關氏與龐氏有不能調和的血仇。這也是導致關羽後代盡被滅的原因,因為跟隨鄧艾伐蜀的就有龐氏之人。所以在蜀國都城破滅之際,為報其父龐德被殺之仇,龐會殺光了關羽的後人。

    《三國志》載:“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這也是當年關羽所種下的因所開出來的果。

    反觀張飛後人,時任侍中的張紹跟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被後主派去會見鄧艾,相議投降之事。鄧艾得知劉禪的主意後大喜,而作為投降功臣的張紹得以被封為列侯。

    其次張飛的女兒是劉禪的妻子,一旦動了張氏其他人,難保不會出現節外生枝的事。這對於接管剛剛投降的蜀漢,百利而無一害。所以張飛的後人不但不能動,還要好生照顧。

    重要的是張飛的妻子可是夏侯氏,可以說跟魏國之間有斬不斷的聯絡。而夏侯氏有怎麼會眼睜睜的看著親家被滅門,而鄧艾及其將領也非庸人,明知張氏跟夏侯氏有很深的關係還去動他。所以最終張氏之人得以保全。

    當然這一切也有可能是司馬氏的計策,面對剛剛投降的蜀國,如何才能有效的快速平定治理,無外乎打一棒再給一個甜棗。在蜀國內部必定有企圖復國的人,他們必定要找以為領頭羊,而劉關張的後代就是最好的選擇。但當時他們知道後主劉禪跟張紹主張投降,不能託付重任。剩下的就只有關羽後裔,畢竟當年關羽可是義子當頭,受萬人頌拜的。而司馬氏也是看中這點,秘密讓龐會在蜀漢城破之際滅了關羽後代,這樣反叛勢力沒有了要推舉的人,慢慢就會自動瓦解。

    各種因果糾纏,最終導致關羽跟張飛的後代結局各不相同。

  • 10 # 娛樂and八卦

    關羽的後人在蜀國劉禪投降而滅亡後,被龐德的後人所滅門。

    事情的起因是:關羽在荊州北上進攻曹操控制的襄陽、樊城期間,曹操令于禁、龐德率軍南下抗擊關羽。

    龐德十分自信,並在曹操面前誇下海口:”那關羽是人,我也是人,我何懼之有!為何不問問那關羽懼我否!“

    兩軍第一次對戰時,龐德上前對戰關羽,結果戰關羽不過,便拍馬而走,回頭一支毒箭射中關羽左臂。

    關羽頭陣失利,回營後冷靜下來。又前去觀察地形,便思得一計。引漢江水將處於低窪地區的曹軍全都淹成了落湯雞。這就是威震華夏的“水淹七軍”。

    于禁被捕後投降關羽,而龐德寧死不降,被關羽用青龍偃月刀所斬殺。所以龐德後人在蜀國滅亡後為龐德報仇,把關羽後人滅了族。

    其實關羽當初過五關斬六將已經得罪了不少魏國將領,而且關羽性格高傲,又殺了龐德。所以龐德後人可以說是非常痛恨關羽了。

    張飛的女兒在蜀國滅亡後隨劉禪前往洛陽,得到善終。孫子也在洛陽被封為列侯

    為社麼張飛後人的命運與關羽截然不同呢?

    首先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被劉禪冊封為皇后。張飛的孫子張紹與劉禪同為主張投降魏國的投降派。在蜀國滅亡時隨劉禪一起投降魏國。這是張飛後人被分封的主要原因。

    其次張飛的妻子是夏侯霸的從妹,而夏侯霸是夏侯淵的次子,夏侯淵又是曹操的族弟。這樣說起來張飛還是曹操的堂侄女婿呢。所以張飛與魏國又有這樣一層關係。當時雖然是司馬氏執掌著魏國的大權,但朝廷仍然姓曹。司馬氏當然也會顧及到這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幾首江湖風的歌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