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哥來盤道

    《你好,李煥英》是由賈玲自導自演,沈騰、陳赫、張小斐主演的喜劇電影,這幾個名字一出來,我都已經開始笑了,果然這個劇組從臺前到幕後歡樂超多,劇組的服化道很是用心,公雞掛曆、花襯衫配喇叭褲、橘子汽水都勾勒出濃濃的80年代摩登風潮,賈玲和沈騰的組合堪稱神仙組合,兩人在影片中搞笑互動,也讓這部電影受到好評,票房一路攀升,那麼中國產電影這幾年好劇層出不窮,我們就來看看2020年我覺得比較好的幾部。《八佰》

    管虎導演作品,作為疫情後首部公映的大製作,《八佰》肩負著“救市”的重任,市場觀影熱情不高,畢竟電影動輒千萬甚至過億的投資,片方不見兔子不撒鷹,《八佰》也不負所托,預售1.8億,最終拿下了31.1億的票房,是2020年全球票房冠軍。

    電影改編自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戰:四行倉庫保衛戰,對外號稱八百人是震聲勢,實際是謝晉元帶領的88師524團的423名戰士,2017年有一部表現淞滬會戰的《捍衛者》,但預算太低,只能簡單操作,《八佰》投入8千萬美元,相當於5億多人民幣,劇組生生的挖出一條蘇州河,在兩岸蓋起了二百畝建築,充分的預算支撐下,氣氛質感、濾鏡都是工業級的戰爭型別片標準。

    四行倉庫之戰並不是淞滬會戰最慘烈的。那為什麼要拍它呢?因為夠荒誕。看看地圖,倉庫的位置很微妙,幾十米外就是公共租界,老蔣就是打給對岸的英美觀察員看,因為美看到了世界。就看到了,可以說是一場戲,為十一月的九國談判爭取政治籌碼。你想象一下那個場景,蘇州河兩岸,一邊在血肉橫飛的打仗,另一邊卻燈紅酒綠、歌舞昇平,天堂地獄皆在人間,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戰爭的荒謬,太有戲劇張力。

    這一仗在戰略上雖談不上多重要,但打出了華人的國家認同,加上新聞報刊的渲染,中國不亡,中華必勝成了民眾的普遍共識。八佰的鏡頭主要對準了基層士兵,用兩個小兵的視角將戰爭引出,他們是從全國趕來增援上海口音天南地北,日軍壓境,市民烏泱烏泱的往租界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導演這次要解決的主要是群象塑造,但也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前半段的中心人物是歐豪扮演的端午,他跟小湖北被抓,壯丁到戰場送人頭,不想也不會打仗,滿腦子想的只是回家種地。端午身上的成長空間是家國意識的崛起。

    本來要跟張譯扮演的老算盤當逃兵,但渡河過半發現日本人偷襲,放心不下小湖北,於是捨命發警報。當聽到對岸的同胞喊自己英雄時,萬物體驗到一種莫可名狀的崇高感,找到了比自己的生命更大的東西。我個人很喜歡這個設計,由於倉庫旁邊有爆炸物,日軍沒有用重武器,他們舉著鋼板掩護,要在倉庫的外牆埋雷開閘,戰士奮力反擊,但打不透鋼板。

    於是鄭愷扮演的陳樹生綁著手榴彈縱身跳入敵群,丈夫許國不必相送。此處不設編劇的杜撰演繹,現代四行倉庫紀念館就有這一幕的重現啊。喂。呃啊。嗯啊。然後戰士們每個人大喊著自己的名字與故鄉一躍而下。不遠處對岸的民眾看到四行倉庫邊騰起一片片雪霧,所有人都看傻,這一段真是太頂了,悲憤之情溢位螢幕。

    《樹上有個好地方》

    《樹上有個好地方》,張忠華導演作品,這部電影估計看過的同學不多,他沒有走院線,直接上線流媒體。導演張忠華出生於八三年的六一兒童節,後來他也專注於少年兒童劇本,零六年的《紫陀螺》完成得極為出色。樹上有個好地方,是那種看完讓觀眾心底泛起美好情感的電影。上世紀九十年代,陝西的一所普通鄉村小學,男主有個奇怪的名字巴王超過。這個名字可大有寓意,他爹姓巴,他娘姓王,秉承男女平等的理念。乾脆一塊起了,並希望兒子能超過所有人。

    但這娃卻只有調皮搗蛋一項,技貫全村,天天與校長鬥智鬥勇,不過巴王超過自己倒沒當回事兒,啥事都摻和摻和,包括上課回答問題。有一天巴王超過在村口發現了一棵歪脖子樹,就先到先得,簡單的裝修了一下,把怕老師家長會沒收的針頭、線腦藏在上面,DIY了個鞦韆,這棵樹成了他嘴裡的"好地方"。嚴厲的語文老師眼看要生孩子,就讓正在上大學的妹妹粉題代課,巴王超過覺得這個老師有些不一樣,他願意跟孩子交心,上課坦誠親切,下課打成一片。電影此處用了一首趙雷的民謠,渲染師生共樂的氣氛。要降服調皮的孫猴子最好的辦法不是壓制,而是放權。

    粉提老師,讓總喜歡偷看小人書的霸王超過當了圖書管理員,責任感蹭蹭往上漲,從此建立秩序,有借有還。這個小演員真是太有靈性了,除了童趣,片中還有一層性萌芽的意味。

    某天粉提老師的男朋友到來,巴王超過竟然吃上了無名醋,也學著大人的樣子在頭上抹滿了髮膠,託尼老師直呼專業。最動人的一幕是有一天去找老師,屋裡沒人,他就拿著相機亂比劃,此時老師和男友進來嗷嗷,超過慌忙躲在床下。先前老師的床壞了,巴王超過去找木匠老爸要了一堆木屑的墊床,在這兒剛好派上了用場,神來之筆啊。

    因為一場搞砸的惡作劇超過誤傷了粉提老師。父親拿著電鋸將好地方變成了樹墩子,這個夏天他收穫了滿滿的成長與教訓。電影有一些反思教育模式的意思,但表現得很溫情。巴王超過把寶貝埋在土裡,旁邊的樹墩上長出了新芽,那個心中的好地方並沒有消失。

    《奪冠》

    奪冠。陳可辛導演作品,體育型別是中國產稀有品種,好萊塢單美式橄欖球就能拉出一長串佳片。此外還有棒球、籃球、冰球。對吧。美國競技體育產業空前發達,故事素材自然就多。我現在有印象的中國產體育類電影,一個手都能數過來。

    最早一九五八年謝晉導過女籃五號,八一年的沙鷗、兩千年的女帥男兵,再就是林超賢島的《破風》與《激戰》。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經歷了改名風波,春節檔消失,一眨眼被拖到了國慶。女排是中國體育的金字招牌,五十年代起步,成績一直不溫不火。

    一九七六年重組,袁偉民成為新女排首位主教練,也就是吳剛扮演的角色。一九七八年,一位年僅十八歲的天津姑娘入選國家集訓隊,她叫郎平。一九七九年,二十二歲的陳忠和作為陪打教練入隊,奪冠裡重點表現的鐵三角及其一九八一年女排一鳴驚人,在第三屆世界盃上以七戰全勝的成績力壓東道主日本,拿到了隊史的首個冠軍。

    片中中也重點表現了這一幕,真真是萬人空巷看女排,彼時剛改革開放,開啟國門一看,我們已落後於時代,華人骨子裡嚮往卓越,事事爭第一就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刺激。此時中國女排橫空出世,肩負著民族熱望拿下了世界冠軍,而且打敗的還是宿敵日本。我們真是太久沒有贏過了。經歷一代人,這句話半點不誇張。此後女排又連奪四冠,成就五連冠偉業。尤其是主攻手郎平,以鐵榔頭的外號名滿天下。這次導演陳可辛做出了大膽的嘗試,除了郎平、袁偉民、陳忠和,其他的姑娘全是正經八百的排球運動員,確實也很難找到十幾個腿長一米就會打排球的專業演員。

    其中扮演青年郎平的正是郎指導的親閨女白浪。看得出姑娘們很盡力,但畢竟不是專業演員,運動戲無可挑剔,文氣就弱了一些,陳導只能把氣壓在吳剛、黃渤與鞏俐身上。奪冠的敘述框架就是幾場關鍵的比賽,穿插著訓練與文戲,時間橫跨三十年,有些資訊點只能用字幕交代。

    每場比賽都有力道、有懸念。里約奧運會打巴西的那場,我當年還看了現場直播,競技體育的魅力不是摧枯拉朽,而是交替領先,過癮。除了運動戲到位,家國情懷這塊當然也是加分的。中國足球無論踢得多麼爛,大家還是看我們並不是多愛看球,而是愛中國,希望祖國能贏,奪冠中最讓人欣喜的是對女排精神的闡釋,這才是陳導的核心表達。

    八十年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四個字,為國拼命。把誰放在當時的位置上,想要出成績也只有拼命練這一招。營養裝置梯隊。比起西方強國,我們什麼都沒有,捨得一身剮才能把強隊拉下馬。第一批女排姑娘就是在殘酷的條件下拿到了五連冠,他們每個人都值得一枚戰鬥勳章。

    當代的觀眾也能以平常心看待勝負,因為咱各方面都開始變得卓越,體育不再是落後的安慰劑。陳可辛透過對郎指導的細緻刻畫,詮釋了新一代女排精神。郎指導是經歷過浴血奮戰的,他最明白為冠軍論的優劣。國爭光與享受運動的快樂之間並非不可調和,贏了你與集體同榮耀,輸了,總結經驗教訓,下次做得更好。

    這種重新詮釋是我覺得奪冠裡最好的部分。這才是擁有全方位自信的新一代中國運動員。

    《金都》

    金都,黃綺林導演作品。黃綺林是當下香港風投最近的編劇之一,金都是他的長篇處女作,簡單的故事,不簡單的表達,算得上近些年很走心的港片兒。

    金都是坐落在香港彌敦道的一家商場,主營婚慶用品,從這個場景大致就能判斷出影片的主題了。阿芳在一家婚紗店工作,每天都能看到喜笑顏開的新娘,但年過三十還沒出嫁,她並非單身狗,與隔壁婚慶攝影店的小老闆阿榮相戀多年,暫時租居在一棟小公寓裡,雖然談不上大富大貴,卻也舒適溫馨,兩人最近也正在談婚論嫁。

    阿榮對阿芳很體貼,但他是個媽寶男,控制慾超強,阿芳在他們母子之間基本沒有話語權。原來十年前阿芳剛踏入社會時,窮的一批,連房租都交不起,於是透過中介與一個想拿香港友居身份的大陸人假結婚。

    本來商量好幾年後分數攢夠了就離婚。大家方馬上去相關部門查詢,發現自己還是已婚狀態,現在連中介也找不到那個叫楊樹偉的大陸仔。此時阿榮剛剛在眾目睽睽之下跟阿芳求婚,弄得她騎虎難下。以阿榮的小氣性格,如果知道阿芳是再婚,肯定會抓狂。

    就是那個叫楊樹偉的大陸仔也在找阿芳。這裡導演安排了一個很戲劇化的橋段。他們真就碰上了。小夥兒倒是挺慘的,說你只要配合我,拿到永居權,離婚沒問題,還願意再追加幾萬塊。這樣吧,之前中介已經收了我十萬塊錢,我不管他給你多少錢啊,我這樣我再補你五萬好吧?

    楊樹偉也是一個不想承擔任何責任的小夥兒,在福州老家有個女朋友,她不想被婚姻束縛住,他的目的是以香港身份為跳板移民美國。他覺得加州就很自由,萬事俱備。還差一分阿芳寫給老公的親筆家書。正是這封信出了岔子,阿芳在試禮服時,阿榮偶然間翻到了信,和預料的一樣,他果然情緒失控了。

    阿芳與阿龍的多年感情在爭吵中磨折殆盡。電影獨到的地方是設計了雙重成長線,像兩臺逆向行駛的車,阿芳千方百計的想結婚。到臨門一腳卻害怕了。楊書偉千方百計想自由,後來卻選擇承擔責任,留在家鄉。幾個月後,阿芳在商場碰到了來買奶粉的楊書偉,兩人剛好逆行到幾個月前出發的地方。

    《金都》刻畫了現代都市人的婚姻困境。

    不光是女性,到了年紀就要結婚生子,是一種普遍的群體壓力,不按照這條路走就像做錯題的小學生,身邊的每個人都想來糾錯。阿芳問阿榮為什麼要那麼急著結婚?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反正大家都這樣,導演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立場。

    婚姻也許就像阿芳買的那隻小烏龜一樣,從一個牢籠換到另一個牢籠,自由與束縛是一道無解的人生難題。

    《我和我的家鄉》

    我和我的家鄉,N個導演作品。去年一部我和我的祖國引爆國慶檔,雖然還是國家民族的大概念,但切入點夠小巧,引起觀眾的普遍共鳴。

    還是老配方,五組導演各管一攤,國內的一線明星差不多到齊,主席寫過一首七律《回韶山》,其中一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我和我的祖國大致映照著前半句,而我和我的家鄉則聚焦日月換新天,被無數仁人志士保護得很好的中國正發生翻天覆地的鉅變。

    開場一首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在我心中這是非官方的國歌。每個華人的記憶裡都有一條河,那代表著故鄉。五個短篇各有風味。這次沒有歷史大事件,更多對準普通人的日常。甯浩去年與葛大爺合作,贏得滿堂彩,今年繼續講北京的故事,這次聚焦北漂的異鄉人。

    一天,遠房老舅來訪,說自己的甲狀腺出了問題,但沒有醫保,不敢手術。張北京親情上頭就說你用我的卡,剃個禿瓢悄默聲得去,誰也看不出來。演老舅的是《平原上的夏洛克》裡。把唾沫當髮膠用的狠人佔義,北京好人是典型的甯浩風格,以誤會為切入口,把真情核心托出。主題是城鄉醫療。經過十幾年的投入,新農合已基本覆蓋所有農村人口,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葛大爺是萬能的,他無論演什麼,怎麼演,老中青觀眾都能接受,這就是實力。

    天上掉下個ufo,陳思成掌勺。中秋之夜,貴州黔南的阿福村驚現ufo,全國上下引起震動。《再見科學》欄目的老唐和小琴兩名記者聞聲而來,要查明ufo的真相。渤哥演一個民間野生髮明家,特色是發明廢品,應該是照著刑部尚書耿哥設計的。貴州以前是地無三尺平的老大難窮省這兩年發展很快,那些讓人望之生畏的山間高架橋是奇蹟般的存在。阿福村離著名的天眼望遠鏡只有十五公里遠,隱隱蘊照著科技興國的主題。但我對ufo最無感,鬧得太過頭了。

    徐崢導演的最後一刻很好哭。與子女住在歐洲的範老師犯了阿爾茲海默症,只剩下二十多年前在望溪村教書的回憶。

    兒子沒轍,就打電話給望溪村的村長,希望幫助場景還原一下一九九二年那間破舊教室裡的最後一刻。範老師曾是村裡唯一的老師,語數外全能,把十年最好的青春留給了鄉村教育。當年破衣爛衫的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了棟樑,從而引出有笑有淚的故事。

    範偉演得非常出色,雨中送顏料的那場戲讓我渾身起雞皮疙瘩,幾個笑料也很不錯。

    繼祖國裡被宋佳嫌棄,雷佳音此次又中招了。回鄉之路的故事發生在陝西毛烏蘇沙漠,曾是個人人都像。逃離的不毛之地。從小在這兒長大的喬樹林,剛上來是個油滑商人,師姐燕妮是風頭正勁的帶貨主播,喬樹林就拼命的舔,希望佔個坑賣自家的沙地蘋果。這段兒的人物心理弧線幅度最大,前半段橋樹裡滿嘴跑火車,很油膩,後面大愛無疆,原來所有的市儈鑽營都是面具。

    鄧超是個好演員,只要有空間他就能發揮。最感動的莫過於結尾以及現實生活裡防風治沙、造福一方的英雄們。

    神筆馬良陣容主要是麻花戲,沈騰、馬麗挑大樑。開頭幾分鐘觀看,一般覺得故事太扯了,一個機關女畫家放著著名的美術學院不上,非得下鄉扶貧,沒想到後面越來越好,笑果頻出。

    沈騰不愧是長在笑點上的男人,麻花最好的作品效果也就是這樣了,而且立意很高。之前四個大都跟溫飽有關,而神筆馬良上升到了美育,誰說農村不需要美?以後提起農村,不止是天然淳樸,還有精心設計出的美景。馬麗最後的那句我的丈夫選擇了偉大的事業,我真的被感動了。

    麗最後的那句我的丈夫選擇了偉大的事業,我真的被感動了。

    家鄉和祖國是連在一起的,華人對沒有國就沒有家這句話印象最深刻。國家強了,家鄉自然會更好。每年的巨量轉移支付、精準扶貧、各種振興中西部的計劃,國家沒有忘記幾十年前對人民的承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宮鬥家世籤籤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