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181221852

    古代詩歌的體裁常識

    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透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後,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後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

    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於南朝。梁 、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曾輯錄唐人絕句萬首,約佔現存唐詩總數1/5。除李白、王昌齡、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名篇,並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絕句大都配樂歌唱,如王維《渭城曲》、李白《清平調》、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使用紅木傢俱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