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就要充滿歡樂

    助聽器有迴音,耳悶是因為外耳道被封閉而引起的骨導聽閾降低的現象——堵耳效應。在助聽器佩戴中易引起佩戴者耳內悶漲感、自己說話聲音空洞不適或響度過大,低頻相對較好的人多有此現象。

    堵耳效應的產生是由於外耳道被封閉而造成骨導聽閾變好的現象。這一效應在純音測聽中會造成低頻骨導聽閾下降,在助聽器中會造成佩戴者感覺耳部悶脹、自己說話的聲音空洞不適或者響度過大。如何將透過骨傳導方式到達耳道的低頻聲音能量有效地降低或透過耳道釋放出去是助聽器技術面臨的問題。下面我們來談談堵耳效應的原理、以及在助聽器選配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消除堵耳效應。

    堵耳效應的原理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實驗來驗證堵耳效應的存在。在安靜的地方,發一個持續的“eeeeeeeee”音,然後用食指堵住外耳道,重新發這個音。可以很容易地感覺到,當耳道被堵住時“eeeeeeeee” 音聽起來更響了。這種現象就是由於堵耳效應引起的。

    用耳機、耳模或ITE助聽器將耳道塞住,會在外耳與耳機(耳模、ITE)間或外耳道內形成一個密閉的含氣的空腔,從而使該耳的骨導聽閾級降低,這一效應稱為“堵耳效應”,堵耳效應的產生與聲音的骨傳導機制和顱骨本身的聲學特性關係密切。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產生的聲音,比如言語聲、咀嚼時下頜運動或在堅硬的地面上跑步產生的聲音,等等,除可透過顱骨振動直接傳入耳蝸外,也可透過聽骨鏈等中耳結構及顳骨的鼓部傳入外耳,引起外耳道軟骨的振動,當外耳道開放時,這一振動能量可以透過開放的外耳道被釋放出去,所以人們察覺不到體內的聲音。可是一旦外耳道被護耳器、耳機、手指等堵住,這一振動能量被存留在外耳道內,封閉的外耳道內就會產生額外的聲壓,這部分聲壓透過氣導機制到達內耳。由於軟骨的振動能量主要集中在125-500 Hz 低頻範圍內,所以低頻骨導聽閾會因此而下降。在測骨導純音聽閾時,確定掩蔽級就應考慮堵耳效應這一因素。

    堵耳效應存在時,人們會感覺自己就像是在水桶中說話一樣,聲音變得空洞或者甕聲甕氣,音量也變高了。由此可見,佩戴護耳器非但不能消除自己大聲喊叫的影響,反而會使之聽起來愈發響亮。

    在說話或咀嚼時,顱骨振動的方式類似於鍾或者空碗受到敲擊時產生的振動。從振動源發出的聲波圍繞顱骨產生駐波,這些駐波具有特定的波節和波腹。顱骨是由許多密度和振動特性彼此不同的骨片組成的,因此顱骨的振動實際上比單純的敲鐘產生的振動要複雜得多。由於每個人頭顱的形狀、大小、骨片的強度以及其他一些特性各不相同,堵耳效應在不同個體之間有很大差異。此外,刺激的型別,刺激的部位以及刺激的強度都決定著感知的強度。這是由於共振的存在。當使物體以其固有頻率振動時便會產生共振,此時的振動衰減最小。顱骨的固有頻率在言語頻率範圍內,這就是堵耳效應對感受自身言語聲影響較大的原因。

    如果是耳內機可以增加通氣孔,耳背機可以把耳塞稍微往外拉一點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