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水彭于晏a

    1、孤軍深入、勞師遠征 魏軍孤軍深入,不得地利,糧草不濟,阿斗哥其實這時可以以逸待勞,堅守不出,直待姜維回朝勤王,前後夾擊,便可一舉殲滅魏軍。

    2、成都天險,易守難攻 當初他爹進川在有諸葛亮及五虎上將輔佐還花費三年時間,可見成都之險有多險,李白更有詩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以啊憑藉著成都的地勢鄧艾想打贏這一場得有多難。

    可惜,阿斗還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即使守住了一時也守不住一世。

  • 2 # 三國逐鹿
    劉禪不投降蜀漢能否得救?

    蜀漢後期,劉禪聽信讒言,寵幸黃皓,黃皓獨攬朝政,大肆剷除異己,忠臣良將大多被陷害,就連姜維也到沓中屯田,躲避黃皓鋒芒,蜀漢由此走向衰落。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鄧艾率領三萬人,由狄道向甘松、沓中進攻姜維,諸葛緒率領三萬人馬,由祁山向武街、陰平切斷姜維的退路,鍾會親率主力大軍十餘萬,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三個方向進攻漢中。

    然而鄧艾想出奇謀,從陰平小道攻取綿竹地區,並在此斬殺諸葛瞻父子,兵臨成都。劉禪自覺大勢已去,率蜀中文武百官投降鄧艾,蜀國滅亡。假如鄧艾兵臨城下之時,劉禪堅守待援,蜀國還有希望嗎,筆者認為,蜀國也必然會滅亡,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蜀漢已經日薄西山,人心不齊,無力再戰。諸葛亮先後六伐中原,基本都是無功而返,勞民傷財,損耗巨大,蜀國自已經之戰以來已經是民貧國困,人丁稀少,諸葛亮北伐又讓蜀漢雪上加霜。諸葛亮死後,姜維掌握軍政大權,又先後進行了九次北伐,把蜀國的國力已經掏空殆盡,可以說司馬昭伐蜀之時,蜀國再也沒有像樣的軍事人才和能征善戰的武將,更沒有人力無力支援一場大規模戰爭。

    再者蜀漢人心不齊。劉備所帶領的荊州軍已經消耗殆盡,此時在沒有什麼勢力能和益州軍團抗衡,而益州人大多不願意為蜀漢做犧牲品,他們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已經深惡痛絕,因此益州人士十分厭戰,大多都要求投降,劉禪雖為一國之君,但卻沒有人擁護,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失去民心的劉禪再戰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其次魏軍兵峰正盛,所向披靡,蜀軍根本無法抵擋。先說姜維,他是蜀國唯一能征善戰的將軍,但姜維改變了漢中的防守戰略,沒有在險要的關隘佈置重兵,而是企圖把魏軍引入漢中復地決戰,因此在鍾會十萬大軍進攻漢時,在秦嶺天險並沒有遇到抵抗,鍾會大軍直撲漢中,姜維兵微將寡,根本無力抵抗。最主要是姜維把主要兵力都放在沓中,雖然姜維繞過諸葛緒的防線,但軍隊卻被阻擋在劍閣,漢中已經失守,姜維已經被鍾會死死纏住,根本不可能回援成都。

    能夠救援劉禪的只有南方的幾個藩王,但他們也是各懷鬼胎,並不是齊心協力,行軍速度也不快,最主要的是軍隊也就幾萬人,要解成都之圍,也基本上不可能。城內的幾萬守軍,都基本是益州本土人士,不願再戰,更不願為蜀漢為劉禪流血犧牲了。基本上可以說劉禪已經沒有可用之兵。

    再次劉禪昏弱無能,根本不是鄧艾的對手。劉禪已經很多年沒有管理朝政,有的官員很多年都沒有見過劉禪,比如劉禪的弟弟劉永就是這樣,宦官黃皓獨攬朝政,只會阿諛諂媚,奉迎討好,剷除異己,就連鄧艾兵臨城下,百官們也是被矇在鼓裡,再加上劉禪並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更不可能指揮作戰,成都的守衛也只是一個擺設。

    假使能抵擋鄧艾,鍾會大軍一到,成都也必然不保,因此蜀國此時已經腐朽不堪,根本無力再戰。總而言之,即使劉禪不投降,也沒有可能得救,蜀國也會快速滅亡,最主要的是,魏軍一但攻克城池,劉禪必將粉身碎骨,因此劉禪選擇投降也是明智之舉。

    你是如何看待劉禪不戰而降的?

  • 3 # 四馬奔程

    我認為如果劉禪不投降,堅守待援的話,最終能夠得救。魏軍雖然十多萬大軍來勢洶洶,但是姜維早有對策,姜維自知不能與其硬碰硬,下令大軍退守劍閣,依山傍險進行死守。顯然姜維的策略是有作用的,鍾會、鄧艾大軍與蜀軍在劍閣僵持不下,託的魏軍幾乎要放棄。魏軍此次出征的目的只是想轉化朝廷的內部矛盾,並沒有想一舉攻下蜀國,作為統帥的鐘會認為目的已經達到,而且確實蜀國之地易守難攻,決定引軍北還。可是鄧艾不死心,想要最後一搏,出奇兵走小路,一路上鑿山,搭橋,困難重重,最後終於來到了蜀國的都城。可是人雖然到了,但是戰鬥力並沒有那麼高,奇襲必然不能攜帶太多糧草和攻城裝備,當時鄧艾的軍隊乾糧所剩不多,就連鄧艾自己都感嘆有可能被活活餓死。再加上連日來的奔襲,士兵減員嚴重,戰鬥力也急劇下降,如此疲憊的軍隊有什麼可怕的呢?

    假如劉禪堅守待援,城中物資充足,況且城中還有軍隊,一方面可以派出軍隊攻打鄧艾,不求全殲,至少可以持續降低魏軍的戰鬥力;另一方面,姜維必定會引軍來救,到時候兩面合圍,鄧艾軍隊只有死路一條。只可惜劉禪選了下下策,最終落得個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

  • 4 # T型男神

    最可恨的是諸葛亮,第一:馬謖再錯也不該斬,要殺馬謖,也得治諸葛亮用人不當之罪,當時蜀國已經人才凋零,再怎麼也應該給馬謖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第二,自己死就死了,臨死之前還要設毒計殺魏延,魏延其實就是脾氣不好,跟其他人關係不好,一點反叛的跡象都沒有,大軍後撤等於把魏延拋棄了,魏延要反直接就可以跑了,何必還要再去追大部隊呢?最後落得個身死滅族的下場,千古奇冤呀。

  • 5 # 文龍93207942

    那時候要有手機的話,劉禪是不會投降的。關鍵是資訊不通啊!鄧艾突然兵臨城下,整個成都全以為劍閣天險被突破,姜維全軍覆沒,那可是蜀漢最後的全部精銳啊,還等哪裡的援軍呢?諸葛膽父子又把成都能打的力量都搭上,不投降等人家屠城嗎?

  • 6 # 初心如舊

    面對兵臨城下的鄧艾,劉禪如果堅守,有沒有可能得救?(無)

    這要看劉禪的決心,以及用人是否得當。劉禪的決心包括撫卹陣亡將士;公告黃皓罪行,並公開斬首示眾;親自上城檢閱守城軍士,啟用主戰正直將領;徵召周圍郡縣勤王兵馬;懸賞徵召敢死勇士守城;飛報姜維緊急軍情等。如果這些都能切實做到,等待姜維,甚至東吳救援大軍是完全可能的。鄧艾的大軍,經過七百

    多里高山峽谷的跋涉,江油,涪城兩場廝殺,已經是強弩之末,而成都是都城,城防有一定基礎,不會一攻就破。外圍附近哪怕有一家勤王,都能遲滯鄧艾攻勢,姜維接到急報,一定會佈置好劍閣防務,安排得力助手守好劍閣隘口,然後親領大軍馳援成都。劍閣到成都一帶,如果是騎兵,很快就能到達,問題是劉禪需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給予姜維充分信任,並切實檢討自己失誤,重新迴歸親君子,遠小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當

    時,東吳是孫休執政,從辰亡齒寒角度考慮,已經派出丁奉為主將,丁封,孫異為副,率五萬大軍分三路來援。雖有說法,這是吳企圖乘機佔便宜,但於情於理,在此情況下,東吳真想撈一把可能很小,因為如此下一個就是東吳。這樣,在姜維救兵,東吳援軍,勤王兵馬,成都守兵合力攻擊之下,鄧艾必敗,劉禪得救無疑,蜀國不說長遠,延續一段甚至晚於東吳亡國,是完全可能的。(14:24)(無)

  • 7 # 言說科技

    竟然拋給了我一個歷史問題,本人也是個歷史迷,就來說說見解。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古人都有一句話: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些大勢是不可阻擋的。

    魏國鄧艾幾千兵士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蜀國劉禪在徵求了多方意見之後決定投降。即使等待抵抗,也不可能得救,南方的霍俊之子霍弋曾要派兵救援,但是因為之前劉禪聽信黃皓讒言,最終不及救援,同理,被迫害的姜維屯田,且被鍾會牽制在劍閣。

    就算幾路大軍來成都救援,蜀國也必將滅亡。原因有四。

    第一,成都益州派早對荊州派系不滿,堅決主張投降,這要怪諸葛亮,他沒有劉備那樣的用人氣魄和策略,重用馬謖、廖立等荊州籍的文臣武將,打壓蜀川籍的人才,如李嚴、孟達等。益州派“早有異心”。

    第二,連年北伐,致當時的蜀國國力嚴重衰弱,民生凋敝,府庫空虛,民心盡失,並非小說中說的人人愛戴諸葛亮。

    第三,蜀國小朝廷人心渙散,奸臣當道,有時候往往一個人就可以決定歷史的走向,比如任用宦官黃皓,打壓忠臣等。在朝大臣只能自保。

    第三,即使這次僥倖等到大軍救援,也只是苟延殘喘,蜀國無大將之才,經濟、軍事遠不及魏國,甚至東吳,大勢已去,為了百姓和各方的利益,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 8 # 大霖論歷史

    先分享觀點,筆者認為,劉禪如果堅守待援不僅可以得救而且可以全殲鄧艾!

    魏國出動18萬兵力兵分三路由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別統領,鍾會一路是主力,一共12萬走大路從漢中直接扣開蜀國北大門,諸葛緒作為偏師一支配合主力作戰。鄧艾獨自領兵3萬從隴西攻擊沓中,牽制蜀國大將軍姜維這一戰略兵團。

    鍾會所部魏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佔領漢中,但是又被巍峨雄壯的劍閣關擋住。不僅如此,在沓中的姜維也迅速回師東進並擊敗諸葛緒,搶在鍾會之前進入劍閣,而蜀漢內地的援軍也全部到達劍閣。這樣一來,如果三路魏軍想要從大路深入蜀漢腹地,就必須首先透過劍閣。而現在蜀軍主力雲集劍閣,顯然不僅僅只是為了堅守,而是準備依託天險在這裡與魏軍大戰一場。而魏軍十幾萬大軍深入山川險地,距離始發地——關中相距千里,龐大的後勤補給僅僅靠金牛道上幾個搭在峭壁上的棧道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魏軍要麼迅速攻克劍閣,全殲蜀軍主力,然後直下成都。要麼是出奇制勝,趁著蜀軍主力聚集在劍閣,成都空虛之際,出奇兵拿下成都,摘取蜀漢心臟。但前提都是必須速戰速決!

    但是現在劍閣這蜀漢第一天險雲集了蜀軍大部分主力,又是頭號戰將姜維統帥,短期內想從這裡突破顯然是不可能的。即便僥倖攻克劍閣,那麼姜維依然可以退守雒城,當年劉備圖川曾在這裡與劉璋所部大戰一年多,還搭上了副軍師龐統的性命,險些功虧一簣。因此,魏軍就只能從另一條被蜀軍忽視的天險——陰平道突擊成都,至於能不能成功就看上帝的意思了!

    鄧艾親率本部三萬人從漢中德陽亭進入陰平道,開始了一場死亡之行。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高山密林懸崖峭壁之間穿行20多天,行程700多里。好在沒有遇見蜀軍阻擋,成功的繞過了蜀軍重兵佈防的劍閣、雒城,進入成都平原,而且打敗了從成都北上的蜀將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

    此時蜀漢心臟雖然受到直接威脅,但是自戰爭開始蜀國就進行了總動員和積極的外交活動。蜀國南方的建寧郡太守霍弋已經率南方軍準備完畢,隨時可以北上增援,北面姜維如果率軍南下,眨眼功夫就能到達。成都城內的軍民也完全有堅守城池的實力,周圍多數城池依然在頑強堅守,國外吳國的援軍也在晝夜兼程開進之中。所以鄧艾雖然兵臨成都,實際上也陷入了重重的戰略包圍之中,可以百戰百勝,卻不敢戰敗1次。

    因此,劉禪如果率軍民堅持,那麼魏國這次伐蜀行動只能是在付出重大的傷亡後以失敗告終。

  • 9 # 桃桃說三國

    面對兵臨城下的鄧艾,即使劉禪選擇堅守待援,想必也難以得救。

    首先,當鄧艾與鍾會兵分兩路攻打蜀漢,鄧艾偷渡陰平,兵臨城下,而此時蜀漢主要兵力都由姜維統率與鍾會對峙,無法脫身援救成都。而自諸葛瞻戰死綿竹,成都守軍軍隊實力無法與進攻勢頭強勁的魏軍相抗衡。

    其次,人心渙散,特別是當鄧艾攻陷綿竹,諸葛瞻戰死後,朝中文武人心惶惶,一時亂作一團,沒了主心骨,面對敵軍侵犯,他們潛意識裡認為蜀漢要亡,所以在建言獻策之時,都是建議劉禪如何逃亡,而不是如何去堅守抵禦待援。

    再次,劉禪雖名曰“扶不起的阿斗”,被後世所詬病,但劉禪不失為一個好皇帝,當時鄧艾大軍兵臨城下,但劉禪深知,如果奮起抵抗,最大的受害者是百姓,成都城也必將遭到難以想象的重創,即便得以等到姜維的援軍,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但也熬不過魏吳的再次攻打。劉禪作為一國之主,沒有哪一個君主願當亡國奴,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的決策關乎著整個國家,全部百姓的命運,所以劉禪沒有拿百姓做賭注,而是選擇投降保全,實屬無奈之舉,也體現其愛民之心。

    蜀漢之都雖說處於易守難攻之地,但再怎麼易守難攻也敵不過末年的人心渙散,特別是面對敵軍來襲毫無章法,有的只是逃亡保全自身之策!

  • 10 # tyre123

    攻城要有攻城器械吧 有了器械還得有足夠的箭需要火力壓制吧 否則只是攻城就變成了被屠殺 但一旦開始攻城 箭消耗量是極大的 就隨身帶的能有多少 能撐幾個回合 箭頭是鐵製的 哪裡補充去 攻城很耗兵源 就那點兵 能撐起攻城戰嗎 必輸無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線安裝時,母線在絕緣子上的固定不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