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白兔修車

    讀王勃《滕王閣詩》《滕王閣序》有感

    滕王閣由唐高祖李淵第22子李元嬰於653年任洪州都督時所建。王勃作此詩及序時洪州都督為閻公(閻伯嶼)。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他在寫此詩及序時,年僅二十七歲。此詩作於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而王勃生於649年,死於676年,也就是說,此詩和序不料卻成了死於溺水的王勃的絕世之筆。從序中亦可判斷其“弱冠”之齡,有云:“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此作品是王勃在滕王閣的盛宴上應新洪州都督閻公之邀即興所作。作此詩勃並未有時間多加斟酌,但其中卻不乏千古絕唱。比如“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再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直令人拍手叫絕。可以看出王勃的文學造詣在少壯年時就已經達到極高的境界了。史上記載其十四歲就中舉及第,世人驚為神童,十七歲就在沛王李賢處任侍讀。

    本序開篇即描寫滕王閣的地理位置,以及當時滕王閣的勝景和洪州都督閻公宴請賓客的盛況。雅集中不乏英雄才俊,多有達官貴人,詩如“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其後轉為抒情,言其境遇,志向,人生觀,及對世事的感慨。

    此詩流傳千古,被後人讚譽至極。但王勃當時的成就並不如後人追捧的那樣榮耀,寫此詩及序時僅在遭遇除名後四年(勃於公無672年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王勃作此詩及序的態度十分謙遜恭謹,反映了其良好的修養,亦或許是王勃為人處事的態度,亦或許是其對自己所處境遇的詮釋。詩如“童子何知,躬逢盛餞。”“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敢竭鄙誠,恭疏短引。”

    詩中多處以古喻今,例如“徐孺下陳藩之榻。”“賓主盡東南之美。”“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勃行文旁徵博引,諷古頌今,有賴於其滿腹經綸,博文強記。

    王勃當時的境遇不佳,四年前,也就是公元672年,時勃23歲,王勃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受累被貶為交趾令。王勃在序和詩中都發出了時移事易,世事無常的感慨,自怨自艾,對命運也頗覺無奈。人生挫折和坎坷仕途使王勃的文筆略帶一種少年老成的風範。詩如“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嗚呼,勝地不常,勝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等等。

    然而,王勃對自己所處境遇的態度,雖然悲其不得志,卻也有著自勵自勉的堅強。詩和序都表達了其不移少壯之志的堅定的決心。詩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北海雖賒,扶遙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道出了勃遇困境而不挫其志的大丈夫胸襟。詩句也流露出了王勃在面對困境時的樂觀和豁達心態,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猶歡。”

    那麼王勃的志向是什麼的?與許多文人志士一樣,依舊是博取功名,入朝為官,甚至不惜棄筆從戎。他非常期待得見天子,大展宏圖,就象司馬相如一樣,見了漢武帝之後,得天子之歡心,一躍飛昇。詩如:“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懿之長風。”因此,勃有意藉此詩博得知音,獲得薦舉,因列席而座的不乏達官貴人。他於是著意透露了自己鬱郁不得志和期待伯樂識馬的情懷。詩句如:“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此序和詩確實獲得了他人的喝彩與垂青,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不禁拍手稱讚天才之筆。

    整首詩借景抒情,氣魄豪邁,情感真切,令人感動。至於此詩給王勃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有沒有使他得到如他期待的好的機會,誰也不得而知了。因王勃在當年,也就是公元676年,在探父途中,死於溺水。終年27歲。生命之短暫,成就之大,在名人史冊上也是屈指可數的。正如其所呤:“嗚呼!勝地不常,盛宴難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的結婚習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