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口水雜談

    “智聖”諸葛亮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釋出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臺。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定“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並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曆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輔佐劉備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了“跨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國方略。他儒法並用,以法治國,執法必嚴,賞罰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賢;他審時度勢,不斷的調整內政外交政策;他重視農業生活,安撫流亡,輕徭薄賦,發展社會經濟;他親率大軍北伐,革新武器裝備,發明了孔明燈和木牛流馬等。他的一生充滿了智慧,為中國曆朝歷代所推崇成為智慧的化身。

  • 2 # 兔牙傳說

    “智聖”諸葛亮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釋出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臺。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定“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並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曆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輔佐劉備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了“跨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國方略。他儒法並用,以法治國,執法必嚴,賞罰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賢;他審時度勢,不斷的調整內政外交政策;他重視農業生活,安撫流亡,輕徭薄賦,發展社會經濟;他親率大軍北伐,革新武器裝備,發明了孔明燈和木牛流馬等。他的一生充滿了智慧,為中國曆朝歷代所推崇成為智慧的化身

  • 3 # Zh上善若水W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等。曾發明、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之所以被後世尊為是智聖,不僅是因為他有智慧,而關鍵是其品格高尚,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完美形象。他符合一切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個文人知識分子、政治家的要求。所以被愛戴千年。今天我們在瞭解或學習歷史時,完全不必在意諸葛亮是否真的能做到算無遺策,人格是否真的完美無缺,毫無瑕疵。

    諸葛亮等等眾多的歷史人物是中華民族中的傑出代表,作為身處戰亂頻仍時代,東漢王朝的社會精英,其一生秉持忠誠、正義的理念,並富於智慧和學識,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化身,是古代社會里所湧現出來的民族精神的楷模。

    曹操身上確實有被過於黑化的部分,歷史上的曹操與文學戲劇中的形象相差甚遠,矯枉未必得過正。但為什麼一定要把諸葛亮從神壇請下來?他的政治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彰顯其智慧、忠君、愛民、仁義,在他的身上虛偽最少,他的人格正是一個偉大民族,幾千年以來,可以生生不息、延綿不絕的精神追求!

    在歷史的輪迴中,蜀漢政權最終是失敗了,但是它君慈臣忠,施行仁政,其存在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卻仍然是民族的財富。在歷史上蜀漢並無汙名,而且其中的大多人物均是正面形象,劉、關、張、趙、馬、諸葛、姜,在歷史上皆有廟供後人祭祀,其中關羽和諸葛亮都被尊為大神,其餘為小神。

    把諸葛亮拉下神壇,諸葛亮被比喻成和曹操一樣的人物,陰險而奸詐,渴望權力甚至於想要受封十錫。九錫就是篡權的前奏,這意味著什麼?言下之意,諸葛亮其實是和曹丕一樣的心思。諸葛亮迴應李嚴的一句笑談之言,居然成為其野心勃勃的證據,而被打入無底深淵!這其實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別有用心。

    現如今,諸葛亮,關羽,趙雲,漢武帝,李世民,岳飛等全成為被黑的物件,秦檜、洪承疇之流反而有冤要申,他們搖身一變後,成為國家的功臣,其所作所為是為了實現和平、為國家統一而作出傑出貢獻之人。完全是黑白顛倒,這些人想做什麼?

    關於諸葛亮,後人也有評語說,“諸葛一生唯謹慎”,謹慎是此所長,也是其所短。然而,僅僅依此來觀察諸葛亮的北伐多數勞而無功是遠遠不夠的。蜀漢地處偏僻的川中,雖說沃野千里,但進出川道路都很艱險,出兵北伐並不佔地利之優勢,防守自保反而足足有餘。

    蜀漢軍隊的特點是善於山地作戰,而不善於野戰。往往是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這與其軍隊的實際戰力是相適應的。野戰需要的是大量的戰馬及充足的後勤補給,但蜀漢軍隊多以山地步兵為主,騎兵並不佔優。說諸葛亮不善於領軍,其實也是妄談,司馬懿曾經在觀察過蜀漢軍隊的營寨後,發現感嘆,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 4 # 上帝右手903

    諸葛亮被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演繹神化了,也被後世持“蜀漢”正統論的歷代統治階級及學者拔高。說諸葛亮是“智聖“顯然與客觀史實不符。其理由概括如下:

    首先,諸葛亮在決定蜀漢歷史走向的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的兩大戰役中,並沒有什麼高明的見地。相反,二大戰役均以蜀漢的失敗或失利而告結束。這說明諸葛亮不是“智聖“,與“智聖”不配。

    其次,諸葛亮在劉備打敗曹軍取得漢中之後,並沒有及時阻止劉備自詡“漢中王”的舉動。過早暴露了劉備稱帝的野心。從此,得罪天下英雄。這竟成了孫權背信棄義,聯合曹魏偷襲荊州的直接原因。

    再次,諸葛亮在處理劉封、孟達不救援關羽的問題上,方法也不能稱為高明。不僅逼反了孟達、處死了劉封,還丟失了上庸、新城等三郡。此外,北伐不敢用魏延“子午谷”奇謀之計,顯得過於保守謹慎。等等。這些都說明諸葛亮“智聖“不配。

    終上所述,說諸葛亮是“智聖“顯然名不符實。所以,杜甫在評價諸葛亮時說:“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是很有道理的。

  • 5 #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諸葛亮被後世尊為智聖,這個稱號諸葛亮當之無愧!而且他整整一生都保持著高智慧,是其他人無與倫比的。諸葛亮無論是在正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文學傳記,都享有崇高的智聖的稱號。

    諸葛亮生於亂世,自小目睹國家危難,人民遭殃的苦難景象。作為一個有理想抱負的政治家,他自比管仲、樂毅,希望寄託於自己出將任相,建功立業,而從他跌宕起伏的光輝人生,他被後世尊為智聖主要表現這幾方面。

    冷眼看天下。

    諸葛亮隱居隆中,躬耕於南陽,居住於臥龍崗,聞達不求於諸侯。諸葛亮看似樂耕種田,實則時時關注時局的發展,觀察天下大事,每天抱膝長吟《梁甫吟》,就是真實抒發自已悲天憫人的情懷,心懷治世的壯志凌雲。

    諸葛亮在荊襄地區是名人,他有自已的文化朋友圈,當時他受到天下名士司馬徽的賞識,與當地學士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徐庶皆是好友,他們學各有所長,術有專攻,但唯有孔明胸懷大志。他們聚會在一起,常常縱談天下,討論國家大事,等等對局的看法。這裡常有真知灼見,思想的火花,是諸葛亮思想理論發展平臺。

    諸葛亮背後有紮實的政治基礎。岳父黃承彥是沔陽的名士,亦是荊襄地區有威望計程車族,與荊州刺史劉表是連襟,蔡瑁是荊襄首屈一指的實力權,是他女兒黃月英的舅舅,這些良好的政治關係為諸葛亮提供了真實的情報資訊,成為諸葛亮探討時局,觀察天下的視窗。

    諸葛亮要實現恢復中原,匡扶漢室的美好願望,必須時刻關注時局的發展變化,朝廷上下、各地諸候重要人物的政治動向,以及每個政治集團的內幕活動。這些為他研究時局和天下形勢,提供了穩妥的資訊保障。

    諸葛亮心懷壯志,在一片寧靜的田野莊稼地裡,用一雙冷靜而深遂的眼晴,深刻又清晰的頭腦觀察著天下,在這個動亂的世界裡,尋覓一條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待時局有變,即將出山。而這時諸葛亮才二十多歲,就用高超的智慧為自己鋪墊未來。

    慎重選主。

    據說諸葛亮在和夫人黃月英評論天下英雄人物時,在談起曹操和孫權時,諸葛亮常皺起眉頭,而說起劉備則會喜形於色。諸葛亮肯定是要出山的,造福於國家和人民,選擇品德兼優的老闆一起創業,成為重中之重的選擇。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則漢賊,諸葛亮志向是匡扶漢朝,與曹操勢不兩立,諸葛亮絕對不會同流合汙。孫權身邊圍繞很多拔尖人才,況且他弟弟諸葛均已經在那裡為官做事,也不是他理想中的人選。

    劉備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漢景帝閣下玄孫,世稱劉皇叔,是天下聞名的英雄,而且寬厚仁愛,以德作為行為準則,受到天下人的敬仰。劉備無論身份還是名聲,都是自己不二人選。

    諸葛亮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此生追求的目標,他自身品德高尚,更希望找一個志趣相同,人品俱佳的老闆,一起打天下。慎重選主,表達諸葛亮從一而忠的高風亮節,也是他不同於別人的智慧的表現,看看三國有多少人選主不謹慎,這個不行又換下一個,甚至有人還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

    擇時而出。

    諸葛亮自稱臥龍,他像一條潛龍潛伏在地中,鍛鍊自己,磨鍊自己,時機不到他不會出山,沒選好老闆他不會出山,這就是他最有智慧的表現,這種智慧是超人一籌的,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真正做到這一點,真是沒有幾個人,擇時而出表現是自己對時局看透,出來肯定就會不鳴則罷,一鳴則驚人,能力挽狂瀾,為迷茫的大家指出一條光明大道。

    局勢的迅速發展,已經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出山了。一是劉表逝世,曹操已經收復中原,南下奪取荊州之勢,荊州危在旦夕。二是劉備已經四十六歲了,混了一輩子還是一事無成,悔恨交加,而曹操打荊州更有滅劉備的思想,一切都在弦上。

    《隆中對》三分天下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我想這句話是對諸葛亮最好的詮釋。孔明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自古至今有幾人能及。聞名天下的隆中對是諸葛亮最高智慧的體現。

    劉備是英雄,他有英雄之志向,有英雄之氣魄,但他沒有英雄之地,即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那就無法發展壯大,只能顛沛流離,四處投奔他人。劉備有帝王之術,有皇親國戚的背景,有善於用人識人的能力,有良好的聲譽,但他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即沒有一條成才之路。所以他四十六歲了,還是一無所有,在他勢窮力孤之時,孔明給他指出一條康莊之路。

    劉備三顧茅廬,以虔誠之心感動了孔明,劉備、孔明就在這南陽臥龍崗旁邊的三尺茅廬裡,兩人一見如故,傾心相談,孔明為劉備制定了宏偉藍圖,治國政治綱領,創業真經。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三足鼎立之勢,已是天下大勢所趨。

    孔明的《隆中對》推出,徹底改變天下的形勢,也徹底改變了劉備的命運,從此,劉備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由弱到強,敢於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如果沒有孔明的《隆中對》,劉邦的前途很難讓人想象。《隆中對》是蜀漢和劉備數十年的基本國策。一直作為政治綱領指導著蜀漢發展壯大。一個人的眼光能夠看二三十年,這個人不具備高智慧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一生保持名節,清正廉潔,鞠躬盡瘁,成為古今完美的賢者。

    諸葛亮治國嚴謹,理政愛民。他創造了一個廉政的蜀漢政權機構,大家以他為榜樣,為官清正,勤勉節儉,諸葛亮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廉政時代。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正,這在同時代是讓人大開眼界,不可思異的事,他治軍嚴明,以信為本,讓大家心悅誠服。

    諸葛亮除了俸祿,沒有多餘的財產,直至死都是如此,甚至死時,他囑咐家人下葬時,只須挖一個洞,棺木能放進去就足夠了,自己穿平常的衣服即可,也無須放其他配葬物。

    諸葛亮一生保持潔身自好,正是他明智的地方,看看古今那些愛權愛財,魚肉百姓的人,那個不留下千古罵名。而諸葛亮的明智,讓他萬古流芳。

    上面分析是關於諸葛亮在正史記載智慧的表現,諸葛亮在文學、影視、民間傳說更是神乎其神,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智鬥司馬懿等等,這些不只是智聖的表現,更是超越了神仙,這些真假暫且不談,但足以說明諸葛亮智聖的形象深入民心,人人推崇備之,幾千年來常勝不衰。

    中國歷史幾千年,具備高智慧高智商數不勝數,但他們表現只是一種,只是在某一方面有超過常人。而諸葛亮整整一生,無論在政治、軍事、戰略、文學、書法,還是在做人的品德,為人處事,都表現了高智慧高情商,甚至達到完美的境地,諸葛亮尊稱為智聖,當之無愧,情之所至,理所當然。

  • 6 # 搖滾九天

    “智聖”諸葛亮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釋出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臺。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定“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並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曆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輔佐劉備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了“跨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國方略。他儒法並用,以法治國,執法必嚴,賞罰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賢;他審時度勢,不斷的調整內政外交政策;他重視農業生活,安撫流亡,輕徭薄賦,發展社會經濟;他親率大軍北伐,革新武器裝備,發明了孔明燈和木牛流馬等。他的一生充滿了智慧,為中國曆朝歷代所推崇成為智慧的化身。

  • 7 # 下午世界

    其實,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面這麼厲害,多半都是因為羅貫中對他投入了太多筆墨以及太多的藝術渲染,就比如說諸葛亮的出道之戰,火燒博望坡,可實際上歷史當中的火燒博望坡跟諸葛亮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因為那時候諸葛亮根本就還沒出山,這件事是劉備所幹。

    真正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像三國演義當中那樣厲害,但也絕對算得上是一代賢臣,萬古留名的好相國。

    諸葛亮自幼飽讀詩書,才智過人這點跟三國演義並無區別,但區別在於諸葛亮並不是像三國演義當中那樣運籌帷幄,千里勝敵,當時天下三分,雖然後主劉禪軟弱乃至於無能,但諸葛亮其實在蜀國的後期作為也實在有限。劉備死後,大權可以說完全移交到了諸葛亮手中,而諸葛亮卻並沒有更好的運用這份大權,單單說馬謖鎮守街亭失敗這件事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且當時劉備死後,蜀國的國力十幾年內居然毫無提升,反而有衰減之勢。

    諸葛亮在蜀國後期,做錯的最大一件事就是不該不信任魏延,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定會謀反,其實魏延的謀反不如說是諸葛亮的苦苦相逼所造成,諸葛亮看輕魏延,一直把他當做外人來看,而且還時常讓手下人提防魏延,試想您若是一個公司員工,您老闆天天這樣對您,您肯定也會心有不滿,最後一有機會自然會跳槽,所以說,魏延謀反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諸葛亮對他的不信任,而不是像三國裡說的那樣有反骨,若是單單從一塊骨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性,那也不會知人知面不知心了。

    再說諸葛亮最厲害的那場赤壁之戰,其實赤壁之戰更多的都是周瑜的功勞,諸葛亮也就是幫忙添個彩頭,出謀劃策一下,借東風這件事更是無稽之談,太過玄幻,毫無科學性所言,而三國志當中更是根本沒有提到過借東風這件事。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嚇走過司馬懿,這件事在中國野史以及三國演義當中的筆墨都十分重,可翻遍正史你都無法查詢到跟此相關的記載,所以這件事是真是假還真是有待考究,不敢說一定是假,但多半也不會是真事。

    而諸葛亮到了蜀國後期也因為自己太德高望重,畢竟他是劉備時期存活下來的最元老的元老,所以幾乎諸葛亮提出的意見手下的人都不會也不敢去反對,這就造成了諸葛亮很多時候下出錯誤的決定,前文提到的馬謖鎮守街亭跟魏延謀反這兩件事可以說就是諸葛亮做錯的較為嚴重的兩件事。

    小說畢竟只是小說,三國演義當中的諸葛亮雖然很討喜,可歷史上的他卻還是有著人的缺陷,不能十全十美。所以說,讀完這篇文章,您可能會顛覆對諸葛亮的認知。

  • 8 # 手機用7589633134

    明代的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曾說:“聖人不責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為聖。”

    意思真正的聖人,不會太過斤斤計較,有包容心,不以嚴格的要求來衡量每一個人,所以在他眼裡,每個人都是聖人。

    你若能做到,每個人在你眼裡,都是聖人,那麼你也能成為聖人。

    要不孔子就是聖人,人稱“孔聖人”,這與他主張的仁義,包容,善良,孝道,遵從有關。

    說到“聖”,不免讓我們聯想到“醫聖”張仲景,“藥聖”孫思邈”,“兵聖”孫武,“武聖”關羽,“酒聖”杜康,“書聖“王義之……等,好多“聖”。

    既然“聖“這麼多,我們就論一下“智聖”,”智聖“又包括,諸葛亮,與東方朔,他們兩人都是”智聖“。

    所謂“智聖”,這個人肯定,聰明絕頂,思維敏捷,善於應變,絕對超越常人的匡世奇才,再有高尚的,正義的,無私的,絕對完美的一個人,才能稱謂“智聖”。

    “智聖”有兩人,我們今天只說諸葛亮。

    首先,諸葛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他的政治才能表現在,還末“出山”便知三分天下,具體的“隆中對”中:“佔居荊州,再圖益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則霸業可成。”

    其實他為劉備,指明瞭方向,知道該怎麼做,下一步怎麼走;後來正是按照這樣的謀劃方針,才一步步的建立蜀國,實現三國鼎立的局面。

    其次,諸葛亮,還是有名的軍事家,特別善用“火攻”。

    諸葛亮,“初出茅廬”,博望坡一把火,燒得夏候惇的十萬精兵,死傷無數,大敗而歸,而諸葛亮手下,才幾千人,這是典型的“以弱致強,以少勝多”,為此曹操大罵:“諸葛村夫,欺我太甚!”,此役,為諸葛先生,樹立了口碑,揚起了“威風”,也是關羽,張飛徹底地服氣。

    後人有詩讚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

    第三把火,火燒赤壁

    第四把火,火燒藤甲軍

    第五把火,火燒上方谷

    相傳,曹操一生,最怕火,幾乎談“火”色變,可能與諸葛亮的兩把火有關吧。

    孔明先生不但善用火,“孫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計”,那也是用得“爐火純青。”

    象“失街亭”用了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二計“空城計”,生生地騙過司馬懿,具說,這一計只能用一次。

    後序,“七擒孟懷”,用了“欲擒故縱”,七擒七放,終於是孟懷服氣。

    收姜維,用了第三十三計,“反間計”,才逼姜維不得不降。

    可見諸葛亮,熟兵書,懂戰策,說他是軍事家,無可厚非。

    最後要說,諸葛亮還是發明家,散文家,以及書法家。

    以上是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孔明燈”,以及“諸葛連駑”。

    諸葛亮的散文有“隆中對”,“前出師表”,及“後出師表”,還有“誡子書”。

    諸葛亮集: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書法家,及散文家於一身,而且,待人謙恭,任勞任怨,勤儉為民,禮賢納士,治國有方,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到死都沒什麼家產,可見他,品德高尚,“兩袖清風”;這樣一個人,不是“智聖”,誰又能配“智聖”?

    諸葛亮“智聖”之名,當之無愧!

  • 9 # 探心

    單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來看,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智聖。幫助實力最為縮小的劉備,與其他兩國制衡,各種計謀的創新,用人,識人的精準,兵法的使用,都恰到好處,甚至多次以少勝多的戰績,令曹操,司馬懿,孫權,周瑜都極為嫉憚,這樣的智慧恐怕在三國的小說裡,堪稱無敵。但從三國志的歷史來看,諸葛亮不過是個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智商當然不差,眼光也很獨到。但三國志的歷史上,頂尖的智力高手,恐怕還有很多,至少在用兵上,司馬懿的計算就高他一籌。而郭佳雖然早逝,但想必論用兵,識人,也與諸葛亮有的一拼。

  • 10 # 逍遙碧雲天

    諸葛亮,後世尊之為“智聖”,如何?劉備從桃園三結義始,因為其仁義加之皇叔的招牌,麾下逐漸擁有關羽、張飛、趙雲三員萬夫不擋之勇的猛將;可是一直也未曾擺脫寄人籬下的窘境,敗亡至新野,幸得徐庶,有了可以與強敵一戰的軍師,卻又被曹操賺走。所幸三顧請得諸葛亮,隆中對策定三分。東結孫吳,攻取荊州,西收益州,北奪漢中,可謂節節勝利,戰績輝煌。蜀地經濟繁榮,百姓欣戴。其用兵韜略、治軍才能,以及經濟方略皆可謂卓著無倫。 可惜,關羽大意失荊州,至使蜀漢一下丟掉了三分之一的領地,更失去多位戰將,元氣大傷。隨後,劉備夷陵大敗,更讓蜀漢陷入生死存亡之險境。幸有諸葛亮在劉關張皆亡的情勢下,力挽狂瀾,穩定了局面。又南平夷越,展開北伐。雖錯用馬謖,坐失北伐良機;然而智者千慮,總有一失,也是在所難免! 總覽《三國志》,諸葛亮除了具有傑出的軍政才華,還具有物理機械方面的非凡才能。譬如製作元戎、木牛流馬等。如此在軍政文理眾多領域展現出大智慧者,試問在中外歷史上還能找到第二個嗎?後世尊之為“智聖”還有什麼可質疑的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供讀三年花掉一套房的首付錢,這真的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