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滄海lili
-
2 # 道中道道而道
楊修小聰明,司馬懿則是大智若愚
楊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楊修學問淵博,極聰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用人方面,曹操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思維超前的人,在封建階級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戰亂時期,他能三次下達“招賢令”,放低姿態吸納英才,實屬不易。很多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小輩,跟隨了曹操後,自身的本領和潛能才能挖掘出來,比如著名猛將於禁、張遼等等,可見曹操看人眼光之狠之準。那麼,如此惜才如命的曹操,本該善待甚至是優待自己的文臣武將,何以最後殺了楊修呢,如果非要殺,為什麼殺的不是司馬懿呢?
這是個問題,而且歷來被很多三國迷們關注,我們先來看看楊修到底是什麼人吧,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看來,楊修是個頭腦極其靈光的人,在曹操手下官任主簿的他,想來該是非常受器重才是,何以最後落了個殞命的下場。
受《三國演義》影響,不少人認定,楊修之所以有這般下場,純屬“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人喜歡耍耍小聰明,曹操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把門拆了,曹操在酥餅盒上寫“一盒酥”,楊修隨即將酥餅分給了眾人,曹操將“雞肋”作為漢中爭奪戰撤軍的口令,楊修馬上令士兵收拾行裝。總之一句話,楊修雖然瞭解曹操,但是他把曹操心裡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想法,公之於眾。所謂伴君如伴虎,楊修這番該是在劫難逃。
但是話說回來,愛才如曹操,想來也不該因為這些瑣事而要了楊修的命,事實上,真正讓曹操起了殺心的,是楊修的政治立場。楊修的政治立場源自於其父,其父楊彪系屬正統的儒學家,自然與改革派曹操格格不入,而且當初曹操建立政權的時候“挾天子以令諸侯”,更為楊彪等人不恥,後來甚至發展為於曹魏政權作對,想想之前的崔琰、許攸、婁圭等人,雖不乏曹操舊部,但因其忤逆,最終都沒有好下場,楊修處處耍小聰明揭曹操之短,能長命麼?
另外,楊修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在曹操現則接班人的時候,他站錯了陣營,楊修選擇輔助曹植,並且經過精心策劃,奪嫡大戰中曹植佔了上風,歷史記載“(曹)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也就是曹植幾次差點成了太子,而對立面的曹丕,得到了司馬懿、陳群等一眾謀士的支援,幾番明爭暗鬥,曹丕佔據了主動,隨後楊修等人破釜沉舟,不惜採用誣告陷害的方式,最終慘敗。曹丕稱帝后,以楊修為首的曹植智囊團還有活命的機會麼?
好了,重點來了,楊修既然可以殺,那麼司馬懿呢,哪怕曹操已經洞悉了司馬懿的狼子野心,“司馬懿鷹目狼顧,不可賦予兵權,久必成國家大患”但依然沒有對司馬懿下手呢。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司馬懿本人,能忍。幾十年如一日的隱忍,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低調的掩飾自己的內心,讓曹操幾乎找不到可以正大光明幹掉他的理由,這一點,楊修實不如司馬懿。
再者,司馬懿從屬於曹丕陣營,而曹丕又是曹操既定的接班人,曹操自然有所顧慮。更為重要的是,司馬懿聰明,不是楊修那樣的小聰明,而是智者才有的大智慧,曹操雖然對司馬懿心存芥蒂,但是考慮到自己自後,曹丕遇到難以決斷的軍國大事,他第一個想到與之商量探討的人,就是司馬懿,惜才的本性讓曹操捨不得殺司馬懿。曹操最想到自己的兒子,孫子都活不過司馬懿,可謂人算不如天算,曹操一個凡人怎麼能算的過去未來呢?
-
3 # 逍遙0529
楊修才華外露,不知隱藏,加上曹老闆本身就是個猜疑心極重的人,不知收斂鋒芒的楊修殺生之禍是遲早的,而司馬懿則完全相反。
楊修參與立世子的黨爭,歷朝歷代,選接班人都是個敏感的事,楊修和曹植一派也是曹老闆所知道的,而司馬則不同,雖然幫助過曹丕,但在曹操生前從來沒和曹丕接觸過近。
楊修好嘴炮,多次不給曹老闆排面,禰衡之死就是他的前車之鑑。
-
4 # 客家小火
其實司馬懿和楊修兩人都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個有才;另一個有謀。但是結局是天壤之別,為何?
楊修也是有背景的人,父親是太尉楊彪,早年跟曹操隨軍做主薄,此人傲才視物聰明過頭同時沒有懂得一點收斂,經常幹超出曹操授權之意的舉動,沒有城府。更要命的是在曹植與曹丕的太子之爭中毫不掩飾地支援曹植,此時太子人選並不明朗,也得罪不少朝野同僚,為他人所嫉恨。《後漢書》有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內外,事皆稱意.”,最後曹操扣他一個死的罪名也不奇怪了。
反之司馬懿,出生同為世族大家,身處亂世尤其在曹操這樣的雄才大略的老闆手下做事,格外懂得隱忍自己,甚至功名身退,工作上也兢兢業業,司馬懿是真正的權謀家,忍常人所不能忍,曹操後來也明白司馬非人臣,司馬懿裝的境界實在太高了,最後也沒理由拿他開唰!
最後,司馬代魏三家歸晉成了大贏家!
-
5 # 慶陽親王
性格決定命運!
楊修是聰明,司馬懿是智慧;
楊修是外向,司馬懿是神龜;
楊修是閃電,司馬懿是烏雲;
楊修心直口快,反應靈敏,本來就是中樞管理人才;而司馬懿作腔作秀,心黑腦毒,本來就是中樞毒草。
然,歷史就是這麼經典,精英總有天妒,黑手總能翻雲。不是司馬懿本事大,曹家幾代君王、乃至大部分朝士都看出司馬這點小心思,乃翁晃有天助,愣是每每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而,楊修本來是曹營的希望之星,有他來克司馬氏,實在是曹家之福。然光茫之星,總是鄖落過早,令人扼腕。
噫噓,愰惚空靈,在下這能這樣結語:
一切都有天意!
-
6 # 品茗聽雨1982
這個問題,首先看看兩個人的家庭。楊修有很好的出身,他父親楊彪為列三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在三國時期當官,可以說是一個家族門閥的時代。一個位列三公的官二代當自己的下屬,本身就讓曹操所忌憚。在這個大前提下,楊修幹了點什麼呢???三國志裡曹操寫給楊彪的信中說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意思是說楊修倚仗著父親家族顯赫的權勢,常常與曹操不一條心。要想加以糾正,卻看他頗懷怨恨,勸之不思悔改還變本加厲...這是他第一條取死之道。
楊修第二條取死之道,眾所周知,楊修有兩個好朋友,一個禰衡,一個孔融,他的這倆好基友都幹了點什麼??禰衡因為不滿曹操,裸體擊鼓,讓曹操發配到劉表哪裡陰死了,孔融更加二,仗著自己孔氏嫡孫身份,處處和曹操對著幹,最後落個夷三族。楊修在這期間,不但不勸說自己的好朋友,反而和他們串通一氣,能不讓曹操恨他入骨?(試想自己的下屬帶著他倆基友天天給你這個領導找麻煩,你會待見他麼?)
楊修第三條取死之道,參與世子之間的鬥爭。。在正史裡,曹植能透過曹操的考驗,是楊修幫助的。曹操得知發怒,命令虎賁殺了楊修。(這點我要說下,三國演義中雞肋事件,正史中沒有記載。)
楊修的身份也是他第四點的取死之道,楊修是袁術的外甥。。
好了,我們在反觀司馬懿,司馬懿有才華的,前期因為看不起曹操出身,沒有應徵去做官,曹操做丞相以後,司馬懿才被迫做官,最後因為擁護曹操稱王被重用。。其實司馬懿是很好總結的,他的一生,一直在隱忍。司馬懿成功的秘訣,就是隱忍,加長壽。所以,司馬懿成功了,而鋒芒畢露的楊修死了,才華橫溢的郭嘉,因為不長壽也沒幹出多大成就!
-
7 # 放棄的回憶
這個問題,到底是問楊修與司馬懿誰更聰明?還是想問曹魏政權怎麼沒有幹掉司馬懿,反而被其篡權?這裡回答一下,為什麼司馬家族能夠代魏建晉?
東漢末年,是中華文明從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向南北擴張階段邁進的一個歷史時期,隨著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的來臨,新的文明中心在崛起,傳統的文明中心在衰退,在隋唐大運河修建之前,傳統的文明中心衰弱,無力統御全國,所以才導致三國以及南北朝長時期的分裂割據。
傳統的文明中心因為文明底蘊較為雄厚,新的文明中心還未徹底成長,所以總體實力上要比新的文明中心要強一些。
當傳統文明中心擊敗了一個新 的文明中心,那麼就要抽調足夠的力量去整合,這就給了傳統文明中心內部其它政治勢力取而代之的機會。
除了晉朝代魏而建,還有隋朝代周而建,兩者的情況差不多。
什麼是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與南北擴張階段區別在哪裡?敬請關注青青說文明史,專注解說地理環境對文明興衰程序的影響。
-
8 # 古代發現者
很多人都會羨慕聰明的人,一般人一個小時才能想明白的事情,聰明人只需要幾分鐘甚至更短。而正是因為聰明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因此才顯得很難得,惹人羨慕。可是有句話告訴我們,聰明也並非是一件極好的事情,自己的人生很可能就被這一份聰明給耽誤了,就比如楊修。可是,同樣很聰明的司馬懿卻與楊修的結果截然不同,這又是為什麼呢?
司馬懿和楊修都很聰明,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局?
一個聰明的主公不會輕易的殺死一個有能力並且對自己有幫助的大臣,但是楊修還是死了,並且是被自己的主公處死的。
有人說是因為楊修站錯了隊。那不殺司馬懿就是因為司馬懿站對了嗎?那我們就先說說站隊的事。
看過三國的人應該都知道,楊修和司馬懿都是曹操非常愛惜的人才。兩個人的知識水平應該是不相上下,有時候能看出楊修比司馬懿還要更聰明許多。關於站隊,也就是曹操在選擇太子的事情上。司馬懿勸曹操立曹丕做太子,而楊修和曹植的關係比較好,所以楊修認為曹植更適合當太子。曹丕和曹植都是自己的兒子,都是一樣的對待,給他們的都是一樣的愛。怎麼可能說楊修選曹植就會死呢?除非中間還有其他的不為人知的事,不然這個說法肯定是站不住腳的,最起碼也不能作為曹操處死他的藉口。
司馬懿和楊修都很聰明,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局?
那站隊說不通就從其他方面來說說為什麼楊修會死吧,其實都是他自己作的。
其實楊修和司馬懿的能力不分上下,有些方面比起司馬懿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一個故事大家應該知道,有一天,有人贈給曹操一份酪,曹操吃了一點點,命令隨從取來筆墨,在蓋子上面題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等到到了楊修這裡的時候,拿起來就吃了,大家都很驚訝。楊修說:主公的意思是讓我們每個人吃一口,你們有什麼疑問嗎?這件事情給我們很多啟示。1.他提醒我們不要太想出風頭,要懂得審時度勢,切忌恃才放曠,懂得怎麼樣處理人際關係,才能有所作為!2.要懂得知人,不要在無論什麼人面前都逞能,鋒芒畢露,忘乎所以。在奸詐的曹操之類的人面前,還是收斂點好。關於楊修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曹娥碑等。
所以楊修這樣的人,愛出風頭,自以為是。曹操這麼有心機這麼聰明的人怎麼可能會留下這樣一個人?
司馬懿和楊修都很聰明,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朝堂之中的明爭暗鬥,楊修和司馬懿的爭鬥。像楊修這樣愛顯擺,情商低又不會交朋友的人自然是鬥不過司馬懿的,司馬懿也是有心機城府之人,並且任命尚書檯,門生故吏遍佈朝野。他和楊修同時作為曹操的愛將,當然互相都想擠兌對方,獨得恩寵了,可惜楊修不是對手。
總結一下就是,楊修是有才,可要和一樣有才的司馬懿爭寵,加上平時自己愛作,導致曹操心中早就有些不滿,殺他是遲早的事情,只是曹操在等待一個時機而已,而太子之事也就是這個時機了!
-
9 # 道學講堂
楊修招搖大禍至 司馬韜光終代魏楊修招搖大禍至 弘農楊氏顯赫門,四世太尉至楊修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為袁氏。文學家。 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推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人丞相府倉曹屬主簿。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楊氏家世為漢名門,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並駕齊驅,聲名顯赫。書中記載“自震(楊震)至彪(楊彪),四世太尉。” 楊修最早是曹操的主簿,才華和天份都很高,工作中常常和曹操心意相通,這段時間,連續湧現出門裡添活、絕妙好辭、一人一口酥等等典故。 楊修的政治地位也隨之上升很快,有對曹操的政策不理解或者有疑問的也去求教於楊修。 此刻的楊修可謂前途大好。 看看下圖就更明白了
一,楊修犯了古代皇室權利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臨機處事能力。故意讓兩人出城辦事,卻在私底下令門吏不得讓二人出城。結果,曹丕出不了城不得已退回覆命,而曹植卻在楊修的指點之下,殺了阻門的門吏。楊修私猜聖意、枉費曹操選儲君的考核。使的曹操異常憤怒,說不定此刻曹可能己有殺修棄修之心了。 此外,楊修亦和建安才子曹子建互相吸引,逐漸成為曹植陣營中的一員。曹植等人身邊其實是一個鬆散的文學聯盟,他們在一起縱酒吟詩、放浪形骸也讓曹操頗為不滿,楊修如果能夠很好的去韜光養晦,註定也能平平安安,但他太鋒芒實在畢露了,竟然陷入了曹家皇權競爭的旋窩中,更可怕的是還站錯了隊,臨萬丈深淵而不自知。
二,楊修多次猜中曹操心思,且張揚不改其性,終被厭惡至殺。如:闊門。闊門事件。曹操讓人造一座花園,造好後,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後在門上寫上了個“活”字就走了,結果是“人皆不曉其意”,楊修卻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麼,只有楊修看明白了門上的字的含意。並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訴了別人。曹操知道後,心中便對楊修有“忌”了。 如:一合酥。 塞北送來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盒酥”三個字,楊修見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答:“盒上寫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豈敢違反?”曹操雖嬉笑,而心惡之。明顯的自以為聰明,在曹操面前賣弄,其實這正是曹操深為厭惡的原因。 如: 夢中殺人。曹操為了防止別人暗害自己,便對別人說自己夢中好殺人,讓大家不要在自己睡著時接近自己,並裝模作樣的殺死了一個替自己蓋被子的近待。結果是“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而又只有楊修瞭解曹操的意圖,並對別人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知道後更是“惡之”。 如:雞脅 。曹操在攻打漢中之時,一直攻不下來,但如果撤軍,卻有怕被人嘲笑,面子過不去。當晚正好部下送來碗帶有雞肋的雞湯,並問夜裡暗號,曹操見狀感嘆到說:“雞肋!雞肋!。” 楊修知道後,就對夏侯惇說出曹操內心的想法,夏侯惇隨後就讓營中士兵們開始收拾行裝,並準備撤兵。曹操夜裡尋營發現異常,知道是楊修亂猜己意,就以“亂造謠言,擾亂軍心”的名義把楊修殺了。但最終曹操還是退兵了。
三,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衝突。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袁術的外孫,而政治觀念上,楊修又與孔融、禰衡等是一派的,加之楊修堅持儒學思想愚忠漢室,這不僅與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觀點從根本上是對立的,同時對具有“寧叫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的思想的曹操來說,楊修之死就難逃定數了。從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楊修對曹操意圖確實有著特殊的洞察力,但這恰恰是楊修最弱的政治命門。
妄猜雞肋擾軍心、積禍上身命運終當楊修再一次從一根“雞肋”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圖,並毫無顧忌的將之告訴夏侯惇後,夏侯惇亦贊“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楊修放肆且準確的掌握曹操的心理動態而不加節制。就會導致曹操秘密一覽無遺。曹操終於對楊修忍無可忍,以“亂我軍心”為名將之處死了。 楊修被殺絕不僅僅是才華被嫉,更為重要的是進入了奪嫡之亂中。楊修的死是為聰明所累。仗著自己聰明過人而行為舉止輕狂,曹操下令處斬楊修之時,楊修亦說:我等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註定的結局就是:“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曹植傳
據說,楊修被殺後,有一天,曹操碰到楊修的父親楊彪,問道:“楊公為何瘦得成這個樣子?”楊彪回答說:“ 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意思是說,我慚愧沒有金日磾那樣的遠見,(金日磾的兒子,為漢武帝所喜歡,稱為弄兒;後來漸漸長大了,有一天,金日磾遇見弄兒在殿裡同宮女戲耍,他怕將來連累自己,便把弄兒殺死了)而又還有老牛舐犢的愛子之心呀。曹操聽了,當時很有點下不了臺。
司馬韜光終代魏司馬八達名聞天下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司馬懿兄弟八人皆是當世才駿,世稱司馬八達。當時曹操久聞司馬懿的驚世之略,便派人請他出仕。但司馬懿數次推辭曹操的徵辟,最後曹操只能強行命令他出仕。
謀略深遠、沉穩應對、不動聲色曹操雖懷疑司馬懿可能具有不良心機,但屢次試探都沒有試探出來(傳說中的司馬懿有狼顧之相)。 畢曹操一生大雄大奸,曹操是更厲害的政治家,同時還是統帥大軍的軍事家。但對司馬懿還是有所期待,就讓司馬懿做了曹丕的老師及幕僚。 曹操在世期間,司馬懿絕不敢有反叛之心,他很懂得低調行事掩藏心思, 雖有驚世才能,也絕不敢在曹雄的眼皮底子下興風作浪。只能是曹操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曹操即使想殺了他,也找不到任何藉口理由(傳說郭嘉病重時勸曹如不用馬,就殺馬以絕後患),況且還有曹丕力保,因為司馬懿深諳只有隱藏才華才能全命,曹操在世時不懷有半點野心,日後也許還能夠有一鳴驚人機會。 不得不說這個司馬懿還是真的是很聰明很聰明的。
站對隊伍、遠避災禍、奠定勝基在關鍵時候,司馬懿顯然是站對了隊伍,成為了曹丕的重要親信,司馬懿、陳群、吳質和朱鑠被稱為太子四友。在外圍還有華歆、賈詡的暗中幫助, 如果曹操在這個時候殺掉了司馬懿,那就只能說明曹操在立儲之事上還依然猶豫不決,同時也會給曹植一派系莫大的信心,如殺馬,可能還會在政權交接產生大的動亂。
所以,綜上所述,曹操才會只殺了招搖惹事的楊修,而只能莫視了時時刻刻都在夾緊尾巴、裝聾做啞的司馬懿,但是造化弄人,日後作亂代魏之人,恰恰正是此刻夾著尾做人的司馬懿!
正所謂:韜光養晦必是成大事的格局!諸君以為如何呢?
列位看官,從古至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談到楊修與司馬懿這二人都是才華絕倫之輩,但命運浮沉又是如此的不同,那麼,我也就順便說說曾經牢牢掌控此二人命運的雄才大略的歷史人物——曹操。
話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豪強爭霸、群雄逐鹿。其中一位大英雄卓而不群,挾天子以令諸侯,令天下英雄側目、賊盜皆寒。其唯才是舉的納賢之策,更是取得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納賢之勝景。其摩下猛將有曹洪、曹仁、夏候淵、典韋、許諸、張遼、徐晃等,謀臣有荀彧 、郭嘉 、荀攸 、賈詡 、司馬懿、楊修、許攸等,可謂攬盡天下英才。這個大人物就是歷史上彼為爭議,長期被視為能臣與奸雄的雙料人材曹操。東漢未年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這期間誕生了無數志在稱霸天下的人物,而其中又當屬曹操最為出色,畢竟最終三分天下也是他建立的魏國打下的堅實基礎。
曹操生平: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廟號太祖。 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據說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後成為曹騰養子並改姓繼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他父親是大宦官的養子,而這宦官的曾祖父服侍過四任皇帝,所以地位也很高,曹氏一門也因此成為具有門閥級別的大家族。曹操在年輕的時候有點不學無術、又彼喜歡遊歷,以至於別人認為他不會有出息,就是一個紈絝子弟而已。 但是沒人知道,曹操心中其實有著的更為遠大志向。
初試鋒芒:當時天下混亂、起義不斷,漢朝己有了分崩離析的前兆,曹操早早就察覺到了這個趨勢,他不喜歡研讀儒家經典,也不在乎暫時的功名,只是專心學習研究孫子等兵法,為將來帥兵打仗打下了堅實基礎。後來他被派到洛陽做官,他在任職期間主張亂世使用嚴刑峻法,並打造了十多根五色棒子懸掛在自己衙門,宣告有犯重法的人就直接用棒子打死,為此,懲治了不少作亂違法之徒,致使他管理的地方敢以身試法的少了很多,但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的權貴。
嶄露頭角:公元184年黃巾軍開始起義,曹操朝廷委派為騎都尉,跟隨皇甫嵩去攻打黃巾軍,曹操的軍事才華也得以初露,他在兗州以少勝多大敗黃巾軍,因戰功顯赫,升遷封為濟南相。在濟南期間,繼續推行嚴刑峻法,一下子就罷免了七八成不稱職的官吏,嚇得那些平時行為不檢點的官吏,一個個全都偷偷的逃走了。
挾持漢帝:不久,靈帝去世,宦官作亂並殺了大將軍梁冀,董卓奉命進趁機專權,擅廢帝王,己有不臣之心。曹操在擇機刺殺董卓失敗後,急忙逃出京城,跑回陳留召集義軍徵逆,聯合加入袁紹的隊伍對董卓進行反抗。曹操在不斷的征戰中,逐漸成為實力較強的大軍閥之一,又聽從荀攸計謀審時度勢迎漢獻帝於許昌,雖然口頭上打著漢獻帝的名義說是匡扶漢室,但實際上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表面上看對皇帝忠心耿耿,暗地裡卻把漢獻帝玩弄於鼓掌之中,才子禰衡看不慣曹操的假公濟私,便在京城甚至是丞相府裡破口大罵,曹雖表面上說是不予計較,但是背後裡卻借劉表等人之手除掉袮衡以絕後患。
官渡之戰:當時,北方袁紹的實力最為雄厚,袁曹二人爭霸已是箭在弦上。 曹操經過征戰,使劉備和張繡都投到了曹營,袁紹則憑藉祖上的威望,在河北亦屯兵數十萬。公元200年,袁紹派顏良首先向曹操發起進攻,袁紹由於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在戰爭一開始就搶佔了上風,曹操軍被迫退至官渡,兩軍主力在此相遇,大決戰的續幕就此拉開。由於曹操軍整體處於劣勢,如何出奇制勝、攻其不備成曹操為之苦思冥想的大問題,恰好天助曹軍,許攸其得不到袁紹重要,而棄袁投曹,一是把袁紹軍隊部置和盤托出,二是獻奇計奇襲於烏巢,曹操大喜用許攸之計燒了烏巢斷了袁軍糧草,並利用了地形等優勢,以少勝多最終大敗十倍於自己的袁紹,不僅從此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而且使曹操迅速躍升成為當時天下第一流的諸侯。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曹操人生中最慘的一次敗仗,也使的曹操想在短時間內一統天下的願望破滅了,當時,曹操帶著號稱百萬之眾的軍隊逼近東吳,東吳各方勢力都十分惶恐不安,張昭等大臣甚至建議向曹操投降,但周瑜、魯肅、黃蓋等等大臣卻主張力戰,這時,劉備也派諸葛亮渡江前來聯吳抗曹,並“舌戰群儒”勸說孫權堅決對抗曹軍。最終,孫劉形成聯軍,在赤壁用火攻之計迎戰曹操。黃蓋的苦肉計加諸葛亮的借東風,使得曹操水軍船隻大部被燒燬殆盡,將士也戰死無數。曹軍殘兵只得狼狽逃竄,若不是華容道上關羽念想起當年曹操厚待的舊情,曹操也一定會被劉備軍擒殺。
三國鼎立:赤壁之戰後,曹操雄踞北方對峙孫劉,三方雖互有攻伐,但都很難徹底消滅對方,遂形成了三家鼎立的局勢,雖然此時名義上還是漢家的天下,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了,曹操審時度勢亦無稱帝之意,並且把東吳的勸進戲虐為:這是把他放在火爐子上面烤。隨著曹操去世,曹丕逼獻帝退位而稱魏帝。劉備與孫權在吳蜀也相繼稱帝,魏蜀吳三國之鼎立正式形成。
雖然終曹操一生都沒能夠完成其統一全國之大業的宏圖大志,但是最終的天下統一、結束混亂的大部分基礎還是由曹操首先奠基的。
曹操思想:完成一統天下的偉大事業,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可以說是曹操最大的心願。曹操在《修學令》中這樣寫道:“喪亂以來,十有五年,後生者不見仁義禮讓之風,吾甚傷之。”可以看出,曹操對於仁義禮讓的重視的程度是不言而喻。
打敗袁紹後,曹操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免去百姓一年的租稅。曹魏還下令屯田,軍民屯田對安置流民,開墾荒地,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曹操統一北方創造了物質條件。曹操還具體規定:“自項以來,軍數徵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哉?等等,亦體現了曹操的仁政愛民、褒揚忠正、體民疾苦、移風易俗、重振秩禮、結束紛爭及實現四海統一的宏偉願望的,這都是儒家思想在曹操身上具體的表現。在曹操的思想中,既有“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根本自利性,也有嘆百姓流離失的悲憫。當年,曹操替父報仇悲憤交加進攻徐州時,就傳令三軍,待攻陷城池後就把全城人殺盡殺光,以致曹操大軍陷城之處盡戮守城軍民,並挖掘城外墳墓。但當他在行軍途中目睹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時,卻又動了悲天憫人之真情。
用人方面,曹操的人才策略可以概括為“網天下人才,唯才是舉,知人善任,擇人任勢”。只要有才能,不管其出身,甚至不考慮其思想品德,他都大膽地使用。這又是墨家思想的具體表現,在曹操的思想中還可以看出法家的思想的成分。曹操的《明罰令》有這樣的話:“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可見,做為一個有帝王思想的軍事戰略家和政治家,曹操究其一生其思想中儒道法墨是兼而有之的。
曹操文才: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作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一方面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另一方面也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詩人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
《蒿里行 》漢 · 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短歌行》 漢 ·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觀滄海》漢.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歷史評價:曹操去拜見喬玄,喬玄對他說:“如今天下將要戰亂,能夠安定天下的豈不是你嗎?”曹操遂視喬玄為知己。後來喬玄讓曹操去找高人許劭,許劭給他“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曹操大笑而去,從此“奸雄”的名稱也不脛而走。
但歷史終究證明曹操是有大功的人,在他的治理下進一步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曹操雖處東漢未年,政治腐朽,社會黑暗。但經過曹操的屯田政策,中原局面大好。官渡之戰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曹戎馬倥傯之間筆耕不輟、詩興大發,營造出一大批具有建安風骨的人才,曹操一生雄才大略、雄心壯志,為人坦蕩愛惜人才,對於曾對己造成損子亡將的張秀也輕仇恨給予重用,的確有成大事的寬廣胸懷。
由於《三國演義》小說中極力刻畫了“奸絕”、“義絕”、“智絕”,作者羅貫中評價曹操: “治世之能匠,亂世之奸雄。”毛本《鄴中歌》說曹:“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曹操人物複雜多變性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和觀點對其人物所處歷史背景進行系統整體的分析,才能得出真實形象。”易中天先生也專門對曹操進行評價,說他是可愛的奸雄,並且這個奸雄更多的還是“雄”。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吟誦曹操《觀滄海》一詩後,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且不論世人如何評價曹公,但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幾乎成了為曹操一生的定論。
-
10 # 金陵有點兒美
楊修多為才智,有文人傲骨,恃才傲物之風;司馬懿則為謀智,有老謀深算,洞察人心之能。兩人的性格、價值觀、成長環境十分的不同,因而造成了兩人最終走向上的差異。其實在從司馬懿的角度看楊修就和曹操看楊修一樣,是一種文人的愚蠢。但怎麼說呢,沒有誰比誰更聰明,兩人都是各自領域內的聰明人,但是我們讀者更多是從政治和歷史的角度看楊修,覺得他小聰明而已。
回覆列表
楊修不懂得隱藏自己的能力,經常破壞領導的權威性。這樣的人在哪裡都沒有活路。司馬懿就特別會隱藏自己,為達目的特別能忍能讓。這樣人家不好找理由收拾他,從而他笑到了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