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東歷史
-
2 # 老修談
歷史事件,要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看待,分析。
漢初,由於秦末的動亂,社會經濟破壞嚴重,以至於皇帝乘馬車,全國連四匹顏色相同的馬都找不到,無奈只有採用黃老學說,休養生息。
經過七十多年的修養生息,漢朝積累了實力和大量財富,但是,國內依然存在諸侯王國問題,外部面臨著匈奴的威脅,而漢武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積極有為的君主,於是,就改變原來的黃老之術,推行積極有為的儒家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一家獨大,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並且被後世所繼承沿用,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這是當時的時代所需要,對中國封建王朝的穩定和統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也有很多弊端,就是這種學說成為文化專制的手段,愈往後期負面影響來愈大,逐漸走向僵化,鉗制和禁錮了民眾和讀書人的思想,使得中國近世不斷落後。
-
3 # 讀史解惑
雪峰居士首先說問題的答案,好。理由且聽居士娓娓道來:
第一,對漢朝來說。漢初雖然採取無為而治黃老之術治國,但是沒有明確將其立為治國思想;同時也沒有禁止諸子百家,沒發生過秦始皇焚書坑儒那事兒。所以,漢初,整個國家先秦諸子的各種思想也慢慢得以恢復、發展。因此,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面對匈奴的威脅是戰還是急需忍讓,國家意見不一。思想如果不統一,漢武帝強行採取戰爭必然也會遭到失敗,因此漢武帝在實行推恩令後,又開始了全國思想的統一,就是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而儒術強大的生命力以及治國學說也非常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漢武帝以儒術統一全國思想,為其對匈奴開戰打好基礎。因儒術對統治階級的利益更大更好,後代之人都是統一用儒術為治國思想,從此中華民族具有了魂。如果說三皇五帝是根,那麼儒術就是中華民族的魂。從此,在這個魂魄下,文明傳承不斷,綿延不絕,海納百川!
第二,對後世來說。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明傳承是世界公認的古老文明唯一不曾傳承斷絕的國家。為什麼不曾斷絕?難道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古印度一樣沒有遭受外敵入侵嗎?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在中國歷史上,發生國多次外敵入侵的事件。比如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地區,就是少數民族政權輪番更替的戰場,史稱“五胡亂華”,但儒家學術依然活躍在這些政權當中;宋、遼、金時期,宋偏安一隅以儒術正統稱之,而金據北方更是以正統自居;元統一全國,也是尊儒家為治國思想;清入關承祖制,尊儒家為治國思想。這些都是因為儒術的存在,儒術的先進性,是中華文明在戰爭面前得以儲存下來,被統治階級繼續扶持、弘揚。
以上足以證明,儒家思想在維護國家統一、文明傳承方面的貢獻無與倫比。如果沒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話,那麼後世將無法有統一的思想,一個民族沒有凝聚力。而我麼中華民族之所以有這麼強大的凝聚力,就在於我們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是為血脈相承。另外,儒家學術也跟中華民族一樣,同樣海納百川,能夠容納一切使其自身發展壯大。但是不得不承認,儒家學說經過宋代程朱理學的加強,禁錮人的思想變成主要缺點,這也是清末時期國家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被控制,被統治階級運用到極致。因此不得不否認,儒術也有糟粕。但我們不能否認儒術的精華,尤其是孝、禮、仁、忠,可謂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為準則。
-
4 # 相思非酒歲月成空
漢武帝所做的一切,有好也有壞。
首先,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國家思想輿論,使得專制大一統成為了主流的思想和意識形態!
這也是為何中國兩千餘年來,封建王朝更迭,卻總是能夠統一的原因。
因為儒家思想推崇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南地北,無論是什麼人,都將統一視為人生最高理想。
同時也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要知道一個國家的不穩定,首先在於這個國家的思想不統一。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明顯的消極之處就是使得中國封建王朝久而久之,在儒學的鼎盛發展之下,成為了一潭死水。
所以說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好有壞,這關鍵要看題主你是怎麼去看待他!
以上觀點僅代表本人,若有不足,還請斧正!
-
5 # 白馬嘯長安
對於統治是有好處的。思想差異太多,容易分裂。有些就是南轅北轍的東東,讓人無所適從。有些學說,也實在不利於統一的國家。有些是空耗時間。儒家學說強調了秩序,仁義禮智信,這對於良性社會的建立有好處。每個社會都要有正確的、合適的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走得遠。秦朝的敗亡,難道與它的價值觀沒關係嗎?漢武帝的舉措,是有利於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和其它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配套推出,有利地穩定了人心,增強了國力,為進一步的霸業打了基礎。
-
6 # 冷清先生
漢朝立國之初,以道家和法家為尊,以道家“無為而治”為理念,繼承秦法而治國。漢武帝繼位後,權利掌握在竇太后手中,漢武帝為從竇太后手中奪權,必須削弱道家法家的勢力。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就聽從董仲舒的建議,啟用一批儒家學者。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司馬遷寫《史記》,為了拔高儒家的一個偽命題,漢武帝任用儒家,但並沒有廢除百家。相反,公元前139年,竇太后又把漢武帝任用的一批儒生罷免,建元二年,竇太后罷逐王臧、趙綰、太尉竇嬰、丞相田蚡。漢武帝啟用儒家,不過是和竇太后權力鬥爭的手段,漢武帝從來沒有真正的全面實行過儒家的治國理念。
無論西漢、東漢,都長時間的對匈奴用兵,而對外用兵的政治理念,絕對不是儒家思想,也不是道家思想,“對外用兵、軍功授爵”,這個理念完全來自法家,起源於“商鞅變法”。漢武帝啟用儒家,不過是為了奪權,再就是裝典門面。漢朝從來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受重視,起源於三國時期,曹丕為了抗衡和利用士族,就搞了一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理論指導思想,出自儒家的禮儀教化、尊卑有序。直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建立,儒家思想方才成為主流思想。即便是如此,唐朝初年追認老子為祖先,說明唐朝初年的治國思想理念,仍然是以道家、法家為主,因為唐朝初年也一直大規模對外用兵。
儒家思想非常的保守,不適用於戰亂和對外用兵,只適用於穩定的國家狀態。儒家思想的等級觀念,以及教化百姓的理念,非常有利於穩定而不思進取的統治階級。一個國家一旦被儒家思想統治,這個國家的百姓就被“愚化”和“奴化”,老百姓被儒家等級制度所控制,愚昧而奴化的人民只能愚忠於統治階級,儒家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是一種禁錮人民的精神枷鎖。
全面實行儒家思想,就是北宋時期,被儒家思想控制的北宋,統治階級不思進取,而人民麻木不仁。北宋對內實行高壓統治,對外屈膝投降,每年高達30萬兩白銀、25萬匹絹(摺合150萬兩銀),榨乾了人民的血汗,徹底搞垮了北宋的財政和經濟。北宋在內憂外患中,在靖康之亂中轟然垮塌。
南宋殺岳飛後,每年向金進貢歲幣25萬兩、絹20萬匹絹(摺合白銀120兩)。全面接受偽聖人朱熹的“程朱理學”,“程朱理學”不但控制人的思想,還摧殘人的身體。朱熹認為:若要國家穩定,必須家庭穩定;而家庭若要穩定,女人必須穩定。國家穩定的基礎就在女人身上,三從四德、三綱五常,這些變態的儒家理論被炮製出來,摧殘人性、摧殘身體的開始給女人裹腳。
從給女人裹腳開始,儒家就徹底變態了,漢族人不但被精神閹割了,而且身體也徹底殘廢了。中國的衰退,開始於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儒家的奴化思想對人民進行精神閹割,而對統治階級實行腐化墮落,最終造成全社會的垮塌。
滿清統治下的大清王朝,就是離我們最近的例子。統治階級被腐化墮落到,“寧予友邦、不予家奴”,戰無可用之兵。被滿清利用的變態儒家思想,把人民徹底教化為“麻木不仁,形同走肉”的愚民。從1840年開始,對外戰爭每戰必輸,數不清的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幾百萬土地,賠償了十幾億兩的白銀
儒家思想具有兩種功效,少吃則是心靈雞湯,可以保養身體淨化心靈;多吃則是精神鴉片,直接摧毀人的意志和身體。
-
7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團結與統一來自於共識,而非思想的好壞,先進與否!即使是當今世界也有很多思想不被全世界認同,但在特定群體中,認同度極高,形成了一個牢固的內部社會,例如基督教國家、穆斯林國家、印度教國家、佛教國家……。
這些國家即使陷入動亂,即便千瘡百孔,也沒有導致社會解體!因為有共同的價值觀、世界觀丶人生觀作為牢固的紐帶去維繫社會!
可以說中華文明從漢朝開始獨尊儒術至今,儒學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儒學在思想上或許不是華夏文明中最前沿、最進步的。但是儒學著重點在人倫道德,著力於人心人性,在普羅大眾中,極易產生共鳴,符合各階層人士的心理訴求,使華夏曆史中,主體思想首次取得各階層人士的共識,使華夏社會首次凝結成了一個精神整體,幫助華夏文明和華夏民族,經受了各種考驗,使華夏文明延續至今!
中國道家文化,是華夏文明之源,屬於高大上的文化,一般人只能仰望,而無法領悟,所以難以產生認識上的共鳴,這可能也是道家衍生的道教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
中國墨家學說,只注重科技探索和奮鬥,只講人的奉獻,而不注重在人性本質上的探討,可以說是思想先進,認識落後,註定不會為各階層人士普遍接受!
至於法家學說,只講利益和恫嚇,不注重,甚至是蔑視人心人性,對人倫道德不屑一顧,所以以法家學說為立國依據的秦朝,發展快,也死得更快。
至於工農商兵等學說就更無法統一人心了。
所以漢朝獨尊儒術是必然,可以說沒有儒學,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的機率要小得多,即便是僅僅受到儒學浸潤的日本、北韓、越南也受益良多,其國脈也歷經了千年,遠超不受儒學影響的地區!
可以說作為農業文明的漢朝,獨尊儒術,在當時來說是一種進步,可以說世界上沒哪種學說比儒學更適合於農業文明社會、更好的作為精神紐帶去維繫好社會。
只是在現代工業文明時代,儒學也需要發展,更需要自我成長,大儒需努力,儒者應自強。
-
8 # 凌崖的江湖
一言以蔽之:對朝堂之上的統治是好的,但對儒家本身而言,是不好的。
1、思想上統一的需要
真正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治國方略的是在武帝時代,武帝雄韜偉略,胸懷天下之志,那麼首先必須要做的一點,就是要將全華人心給統一起來。不然你信奉這家學派、他服膺那家思想,如何能保持步調一致,全國上下力往一處使呢?
這時既有儒家這種主張“春秋大一統”、“仁義禮智信”、“尊卑有序”的思想能夠作為鼎力支援,那何不取而尊之呢?最簡便易行、直截了當的做法,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間沒有商量的餘地。不過這背後,畢竟尊與不尊,尊什麼與不尊什麼,最終得利的還是在朝堂,也完全在朝堂的掌控之下。
“獨尊儒術”,這對於國家大政方針的施行是大大有利的,也能在施行過程中慢慢將其中不利於統治的一些方面給慢慢剔除掉,剩下的,只是有利的部分,對統治而言,這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此時的儒家,在帝王眼裡,不過是個適時而必要的工具而已。
當然,即使那時把獨尊的儒家換成其它家,也同樣不過是個工具。
2、從此食人之祿,為人發聲
儒家作為一種思想、一種學派,要想得到良性發展,首先最必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自身的一種獨立性,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既被人“獨尊”了,還給了很可觀的俸祿,那就要替人發聲,將自己學派的思想慢慢向官家靠攏,但在此之前的儒家,那都是要盡力爭取讓官家向自己的思想靠攏的,剔除掉官家“不仁”、“不義”的方面與做法。
比如孔孟時代,為什麼孔夫子明明身負大才、有“天下大賢”之名,卻還是累累若喪家之犬呢?因為他心中有對於“儒”字的堅守,看到君王不合於道的地方,他不願屈從!當然孟子也一樣。可一旦“獨尊儒術”之後就不行了,天下已是一家,何況已給了你這麼高的地位與財富,你不圍繞著朝堂來發言怎麼行呢?哪怕朝堂之上有再多的不對,你也得盡力維護不是?
這裡面其實缺少了點東西,非常重要的東西。
還有,一個學派的良性發展需要與其它學派的不斷切磋、碰撞,這樣才能不斷充實自己,隨著時代的發展彌補自身此刻的不足,這跟“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道理是一樣的。“罷黜百家”了,只有儒家了,那離自我的封閉與消退也就不遠了。雖然此後的千年裡儒家也偶爾會出一些宗師級的人物,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試圖重回儒家根本的理想與道德,但畢竟難挽根本之大勢。
“獨尊儒術”之後的儒家,得了個挺顯耀的名兒,卻失去了更寶貴的實。
或許“獨尊儒術”不論對朝堂之上還是儒家而言,都是好的,但不該“罷黜百家”,武帝時省勁了,卻把儒家帶進了漩渦。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世界,因繁花而美麗。
-
9 # 夏呀呀喲
我認為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是非常適應的,自秦朝以來,當時的各個國家都已經是傷痕累累,民生得到了很大的創傷,項羽就是以推倒暴政為名,就百姓於水生火也,才能的到,民心獲得勝利,但卻野心他的婦人之仁,被劉邦機緣巧合下獲得了天下,當時的劉邦經歷過七國戰況,又深知百姓之苦,道家的無為而治,法家在秦國的實施秦國的失敗而失去,在一次登上的機會,而儒家以“仁”“禮”為準則的標準正是能夠讓當時百姓安居樂業,遠離戰爭合併發展的新約學術!所以為了順應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獨尊儒術變成了漢朝誕生的關鍵!
-
10 # 三國大英雄
董仲舒在景帝朝時期就是個很有學問的學者,而且董仲舒讀書非常刻苦,群覽百書,知識淵博。有個有名的典故“目不窺園”就是指董仲舒。漢武帝繼位以後,下詔推舉賢良方正,得到漢武帝的重視,流傳下“天人三策”。他認為一個王朝的開始,一定要改變制度。新王改制解決了西漢王朝的合法性。由於董仲舒是屬於公羊派的春秋,他們把大一統看的非常大、非常重要。這一點呢?又是非常迎合漢武帝的心理的。漢武帝可以在大一統的理論下,公開的搞他一套的中央集權,這給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的依據。三策最重要的建議,就是建立太學。推舉賢良的制度,並把它制度化。給漢武帝選拔出良好的人才。董仲舒提出的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的具體做法,又迎合了漢武帝的想法。
我們現在一提到董仲舒,就會想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所以漢武帝馬上採納董仲舒的獨尊儒術。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了漢武帝登基以來,最想解決的難題。所以深得漢武帝的信任。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後世中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正是這一點,讓後人不解。這個建議與西漢王朝的統治格格不入,而漢武帝卻積極採納呢?因為董仲舒的這個儒學,是經過改造的,他融合了以前的儒學、道家以及法學的精華。而董仲舒的大一統,講仁義這一思想最適合他的統治。這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用儒家思想實現了他一生的政治理想。
儒學思想影響了中國社會2000多年,它的正面作用在於對我們這個國家的穩定,對我們這個中華民族的統一貢獻是極大的。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沒有出現多大的分裂,對我們民族的凝聚起了很大作用。併為我們各個時期培養的應有的人才人物,造就了中國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價值觀念的經典,這個貢獻非常之大。
當然,這個儒家思想作為一個封建階級的統治思想,也有著它的負面影響。你儒家地位提高了,其他諸家就小了,導致了文化專制。限制了其他學派的發展,特別是到了後期出現了更大的負面影響,表現出消極的一面。
回覆列表
老實說,我是支援的。雖然儒教到了清末開始不行了,出現了它的侷限性。但我覺得儒家是我們這麼一個大一統民族能夠維持如此大的一個版圖的最大的原因。
在古代通訊、科技等都不發達的基礎上,天高皇帝遠的,再加上各有各的風俗,很容易出現叛亂。但我們有一個偉大的思想基礎,君臣,父子,那是我們社會關係的基礎,而且背叛這種關係,被認為是不道德,不合理,會被千夫所指的。
皇帝選拔官吏也是以孝,以徳,以忠為基礎。
儒家是適合了當時的歷史環境的,經過了近兩千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