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請叫我秦瘦
-
2 # 晨寶一鍋
一、鄭成功的軍隊有25000多人,相比之下,分佈在熱蘭遮城,赤嵌城等地的荷蘭侵略者分別僅有800到1200人,實力具有壓倒性優勢。
二、從父親鄭芝龍一代,鄭家經營海上貿易,兼做海盜,對於臺灣有一定經營,且有馳騁大海的能力。
-
3 # 望妳心似蓮花
在1661年,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人東征臺灣,結束了荷蘭殖民政權的統治。如此偉業讓鄭成功名垂青史,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沿海活動,曾經兩次攻擊澳門未果。1622年,他們在澎湖築一堡壘,想與中國通商,但是澎湖是明軍巡防的地方,雙方短兵相接。結果是荷蘭按照明朝要求和默許退居"化外之地"的臺灣。荷蘭人到了臺灣,沒有修工事,因為面對的都是原住民和未經武裝的漢人。怎樣拓展與明朝的貿易才是首要的。隨即,在一個名叫大員小沙洲(今臺南安平)上修建了根據地,取名熱蘭遮城。
1660年,鄭成功兵敗南京的訊息傳到臺灣,此時的臺灣一片風聲鶴唳。有人出賣情報給荷蘭人,說:三月月圓,鄭成功就要發兵攻臺。荷蘭人對此情報高度重視,全臺灣上下全部進入戰備狀態。同時,荷屬東印度公司長官向巴達維亞求援,要他們抽調援軍。最後巴達維亞向臺灣增兵六百人,由範德蘭指揮。但是他們有兩個任務,一個是助臺灣方面協守臺灣,另外一個是在確保臺灣安全的情況下進攻澳門。
但是範德蘭到了臺灣以後,把協守臺灣的任務一拋腦後,全力往澳門進發。還跟臺灣方面的駐軍不歡而散,帶走了所有隨行軍官和大小軍艦,只給臺灣就下了幾百駐軍。最後鄭成功為逼荷蘭人投誠,鄭成功威脅臺灣駐軍攻破熱蘭遮城後屠城,荷蘭人不得已開城投降。雙方談判時,鄭成功直言不諱,臺灣一直都是中國領土,只是前面借給荷蘭用用,現在華人自己要用了荷蘭應當物歸原主。還說你們荷蘭人不配跟我講條件,論兵力,你們不足我的千分之一。雙方後面也確實打了幾場大小不一的戰爭,雙方互有輸贏。鄭成功贏的也不甚輕鬆。畢竟荷蘭方面援軍都在沿海地帶,兵貴神速。
於1662年2月1日,雙方正式簽署協議,鄭成功同意讓臺灣的荷蘭人包括戰俘安全離開。荷蘭人則把他們的公有財產留給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艱苦鏖戰,鄭成功全面收復了臺灣。
-
4 # 吉祥ROY
公元1661元4月2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精兵數萬,在金門料羅灣誓師祭江,然後乘坐戰船數百艘,浩浩蕩蕩,乘風破浪,去收復被荷蘭殖民軍侵佔了38年的祖國寶島臺灣,龐大的船隊到達赤嵌城北邊的鹿耳門海面,然後繞過激流險難躲過暗礁沉船,出敵不意的在禾寮港登陸,(在今臺南近)臺灣人民看到鄭成功的先頭部隊登陸後,立即端著吃的喝的趕來慰問,臺灣青年自告奮勇,協助士兵登陸,在人們的大力協助下兩小時內,鄭成功的陸軍順利的佔領了灘頭陣地,艦隊也完成了作戰準備,為了阻止鄭成功部隊繼續擴大,挽回敗局,駐臺長官急忙組織力量,從海上陸地同時發起反擊,在海上,荷蘭殖民軍的四艘戰艦與鄭成功的60艘大型帆船,雙方搶炮齊發,搖旗擊鼓。開始時有幾條鄭將軍的船隻被擊穿,但英勇無畏,訓練有素的水兵們毫不退縮,他們前仆後繼,用大炮向敵艦猛轟,荷蘭殖民軍,見事不妙,連忙調轉船頭,開足馬力奪路而逃,在陸地上戰鬥進行得更為激烈,敵軍指高氣揚的擺好陣勢一邊衝鋒一邊放火槍,敵軍以為只要放一排槍,打中幾個人,鄭成功的部隊就會嚇的四散逃跑,但是,鄧成功的部隊毫不懼色,他們有的拿著弓箭,有的雙手拿著大刀,低聲彎腰,冒著密集的火力,奮不顧身地向敵人衝去,把剛才還是耀武揚威的荷蘭軍只打的爆頭鼠竄,落荒而逃,最後躲在堡壘裡,再也不敢露頭,接著,鄧成功部隊包圍了赤嵌城,城防司令見救兵無望,於5月4日掛起白旗,宣告投降,隨後,鄧成功又下令水路大軍包圍了熱蘭遮城,並在海上連續擊敗荷蘭殖民軍由巴達維亞派來的援軍,經過數日的圍困,城內,荷蘭殖民軍彈盡糧絕,軍心渙散。鄭成功認為,奪城時間成熟下列發起總攻,鄭軍一舉攻克熱難遮城的外圍據點,烏特勒支堡,並直逼城下,荷軍見大勢已去,卻不得不於1622年1月27日宣佈投降,並於2月1日帶領殘兵敗卒列隊向鄭成功獻上投降書,從此被荷蘭殖民主義者佔據了38年之外的臺灣寶島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
5 # 雨夜v風聲
在1661年,鄭成功親率兩萬五千名部下,分乘百艘戰船,從福建金門出發,攻打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臺灣。
開戰後,鄭成功的軍隊先是擊沉了荷蘭人的主力戰艦,然後把荷蘭人的岸上據點團團圍困起來。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662年2月,荷蘭殖民者走投無路,眼看救兵沒來,宣佈投降。
這場戰爭既收復了寶島臺灣,也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經營。
-
6 # 歐篤篤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絡。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託”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託”號擊沉。
與此同時,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
-
7 # 晨鏘鏘
1661年4月,由500艘船、40000人組成的鄭氏艦隊離開金門,向臺灣島進發。1662年2月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
客觀原因:荷蘭殖民者對鄭軍輕而無備,陸海戰術都很差,使局面一步步惡化(當然這種心態可以理解,自從達伽馬到達印度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殖民軍都很少遭到亞洲當地人的致命威脅)。
鄭軍登陸後不久,揆一在陸軍力量對比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不是集中兵力守城,而是命令貝德爾上尉率250人主動出擊,鄭軍僅正面迎戰的就達到了4000人,此外還派出700人包抄其側後方。揆一在城牆上看到了這支包抄部隊,急令貝德爾撤退,而貝德爾卻認為“華人都是膽小鬼,只要用火槍打死幾個就會逃散”(《被遺誤的臺灣》),執意接戰,由此可見荷軍輕敵到了何等程度。結果可想而知,這250名荷軍基本飛蛾撲火,貝德爾以下118人陣亡。熱蘭遮城一共有1100人,貝德爾這次出擊帶走了城內1/4的人員,只算精銳戰鬥人員可達一半以上,有生力量遭到重創。
1661年6-9月,巴達維亞總督為解熱蘭遮之圍,派出9艘軍艦和725名士兵馳援臺灣,這支艦隊其實力量很可觀,如果使用得當的話,是有可能扭轉戰局的。但荷蘭人急於給熱蘭遮解圍,並沒有用這支艦隊襲擾或切斷鄭軍的後方補給線,丟掉了殖民者一貫的遠洋海戰的優勢,而是駛入近海和鄭軍艦隊決戰。結果,2艘軍艦被擊毀,1艘擱淺,陣亡128人,負傷上百人,被俘42人(同樣據《被遺誤的臺灣》)。雖然海戰中鄭軍的損失稍微大一點,但這種損失比例不是荷蘭人經受得起的。此後荷軍再無力發動反擊,艦隊司令此後也很快棄臺灣而逃,熱蘭遮守軍聽到訊息後士氣大跌。
主觀方面來說,鄭軍其實一點都不土,經過鄭氏多年經營,無論是陸軍還是水師,紅衣大炮的裝備量、裝備率都相當可觀。如果有立足點的話,或許放到30年戰爭的德意志小邦裡都是小強一枚。起初由於熱蘭遮是歐式要塞,攻之極難,所以鄭軍的火力並沒有很好的體現,但是到了1661年12月德籍中士拉迪斯逃往鄭軍之後,將城防部署和盤托出。鄭軍立刻調整了部署,轉為主攻與熱蘭遮成掎角之勢的制高點烏得勒支碉堡。1662年1月25日發動總攻,一天之內打出2500發炮彈,其中1700發射向烏得勒支碉堡,幾乎將其完全摧毀。由此可見鄭軍火力之猛(陳錦昌《鄭成功的臺灣時代》)。
總得來說,鄭軍實力可觀,又準備充分,調整及時;荷軍實力不如鄭軍,又輕敵大意,戰術毛躁,最後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臺灣的荷蘭駐臺末任總督揆一,回國後因為”投降叛國“被送上軍事法庭審判,被軟禁於班達群島長達8年,才被家人用重金贖回家鄉阿姆斯特丹。他寫過一本回憶錄《被忽略的福摩薩》,他在書裡是這麼描寫鐵人軍的:
“敵人計程車兵使用各種各樣的武器。一些士兵背上挎著弓和箭;另外一些除了左臂一塊盾牌外,右手一把利劍外什麼都沒有;而許多士兵雙手都揮動著令人生畏的戰劍,裝在半人長的木棍上。每個士兵的上身都穿一件鐵甲來護身,就像屋頂的瓦片環環相扣。他們的手臂和大腿是裸露的。”
鄭軍中的鐵甲部隊很明顯。
“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隊長,隊長掌管隊伍並促使他的隊伍向前,迫使他們向敵人的隊伍進逼。他們彎著頭,把身體藏在盾牌裡,以激烈和不屈的勇氣,向對方進攻,像是家裡還有一副多餘的軀體似的。他們不斷地向前進逼,儘管很多人被擊斃,他們想都不想,仍然像瘋狗一樣向前衝,也不向四周看看有沒有同伴跟上。”
另外,當時親歷了臺灣戰役的荷蘭土地測量師菲力普.梅的日記中,也記載鄭軍“行軍時擊鼓吹管,有人騎馬,有人步行,頭盔光耀照人,手持大刀,無數的絲旗幡旒沿路飄蕩。”
《從徵實錄》中記載鐵人軍:“每班帶班長六員,配雲南斬馬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夥兵三名,挑帶戰裙、手臂、披掛隨後,遇戰便穿帶,行伍免勞頓。”
根據各方描述,我們可以總結出來,首先鐵人軍一身鐵甲,使用的武器除了標誌性的斬馬刀,還有弓箭和藤牌和腰刀。
-
8 # Aries雋
明軍第一批入臺2萬5千人。打了幾個月,傷亡太大,鄭成功又從大陸福建增調2萬人。 荷蘭守軍不到一千人,援軍500人遇到颱風沒登陸
鄭成功軍隊巔峰期號稱17萬人,南京慘敗之後,減少了一些,但十一二萬還是會有的。
但鄭軍入臺的,是最精銳的部隊,精華中的精華,即使如此,第一批入臺的兩萬五千人打荷蘭900多人,打了半年多,還是攻不下,士兵傷亡和病死者無數,只好又從大陸調了幾萬援軍過去。
-
9 # 刪繁就簡347
鄭成功,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鄭成功帶領部隊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是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1659年,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只能固守海島廈門、金門。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給養問題,鄭成功決定收復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的臺灣島。
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人、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
荷蘭在臺島西南有兩大防禦要塞:
一個位於大員的熱蘭遮城,
一個位於臺江內陸赤崁地方的普羅民遮城。
鄭成功大軍在一個海水漲潮的夜晚,經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並於禾寮港登陸,意圖先求取防禦薄弱的普羅民遮城。
鄭成功隨後在臺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沉荷軍艦赫克特號,取得臺江內海控制權,並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
不幾天即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
鄭成功大軍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點之後,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
因為考慮兩萬多大軍的糧餉排程問題,沒有做持久戰的打算,因此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但荷蘭軍隊拒絕投降,鄭成功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極頑強抵抗,鄭軍損失慘重。
鄭成功大軍強攻不下,鄭成功就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徵收錢糧,對熱蘭遮城改採長期包圍的戰略。
鄭成功寫了一封信給荷蘭殖民頭目臺灣總督揆一,信中有這樣幾句話:“然臺灣者,早為華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但是,揆一仍然企圖據險頑抗,鄭成功命令大軍把赤嵌城嚴密包圍起來,發炮向城裡進攻。城裡的漢人也給鄭成功傳遞訊息,殖民者的命運完全控制在鄭成功的手中了。
赤嵌城被圍困了七個多月,最後敵軍水源被鄭成功切斷,揆一隻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
但是荷蘭不甘心,從巴達維亞調遣的援軍抵達大員,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軍艦以外,增援部隊亦為熱蘭遮城帶來大量補給品與火藥。
當時鄭成功的軍力在分散臺灣各地,駐守於大員以及普羅民遮城市鎮的軍力預估不到三千,遂使荷蘭軍重新燃起反撲的希望。
當時停泊於外海的荷蘭援軍遭遇強風侵襲,被迫離開大員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風雨;其中荷蘭軍艦Urck號不幸擱淺,船上人員皆遭鄭軍俘虜。
由於老天幫忙,鄭成功的軍隊獲得了戰備的時間,待荷蘭軍艦於八月回到大員海域時,鄭軍雖未能調回多數兵力,卻已然完成作戰的準備。
荷、鄭兩軍於臺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並奪取船隻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鄭成功又炮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
1661年十二月二十日敵人在投降條約上籤了字,揆一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中國領土臺灣。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
10 # 耗子尾汁好滋味
近代以來殖民者在遠東一直是失敗的,從屯門到西草灣到雙嶼到走馬溪等等代表著葡萄牙人的完敗。十六世紀末,伊比利亞人在日本還丟掉了長崎教會領,這塊說真的本子應該好好感謝下猴子。
荷蘭人在中國沿海是一連串的失敗下退往臺灣,在中荷澎湖之戰的時候,荷蘭人是抽走了臺灣駐防兵力以加強澎湖,當時的澎湖是在荷蘭人哪裡是比臺灣重要的,在中國的軍事打擊下,荷蘭人退往臺灣另立據點,這是荷據臺灣的背景。
鄭氏戰前因為和滿洲交戰,軍事實力收到了極大損害,荷蘭人黑鄭氏戰船隻有兩門炮,其實已經說明了鄭氏早前失敗的巨大損耗,而且這個白皮的抹黑也直接證明了當時的記錄,鄭氏在徵召商船——因為明清商船武備額定標準是載炮兩門。
鄭氏艦隊出現的時候,荷蘭人是懵逼的,但是上面已經說了,鄭氏已經窘迫到拿低火力的商船做戰船用,那麼實際上人數也沒25000人,除了揆一之流的自辯+汙衊,比如《被遺忘的福爾摩薩》之流,其實荷蘭人在戰後巴達維亞登記下的鄭軍士兵人數是12500人,鄭軍各部兵力都被詳細分列說明了。
鄭氏登陸不久,荷蘭人試圖打反擊戰其實在戰術上沒有問題,北線尾之戰被現在的一群傻缺惡意做成脫節的,荷蘭陸軍登陸後針對的是陳澤部,荷蘭瞭解的陳澤部士兵(戰兵)為750人,僕人750人(輔兵),合計1500人。與此同時出戰的是三艘炮艦在北線尾沙洲西側,即北線尾外海,內海臺江有領航船掩護側翼,也就是說,明面上的荷蘭250人或者240士兵(戰兵),在外海有三條炮艦掩護,在內海有領航船一條炮擊,荷蘭人明面上按其標準下計程車兵(戰兵)240對750,在看似兵力劣勢下,對當時的鄭軍在火力上是壓倒性優勢的。荷蘭人的戰術是海陸並進,在壓倒性優勢的艦炮掩護下,消滅或者驅逐北線尾上的鄭氏軍隊。
然而,荷蘭人最佔優勢的海戰首先失敗了,陳广部聯合陳澤部一起出擊,海戰中赫克託號爆炸沉沒,剩下兩條船逃亡外海,登陸荷軍喪失了最大的側翼火力優勢,隨後在數量眾多的輕型火炮射擊下陣型崩潰,本來在臺江內海進行火力支援的領航船成了救援船,這是北線尾之戰。這場戰鬥不是單純的陸戰!不是單純的陸戰!不是單純的陸戰!重要的話說三遍。請不要把荷蘭人當智障。
接著北線尾之戰勝利,鄭氏軍隊推進大員市鎮,開始對熱蘭遮城炮擊,按荷方記錄,鄭方射手炮術精湛,在射速上超過荷蘭炮手,按荷蘭自述,鄭方炮擊兩輪之後荷方炮手才射擊了一輪。但是鄭方有個習慣性問題,在佔據優勢的時候容易……浪。跟在南京一樣,懟在熱蘭遮城近郊的鄭方攻城炮壘沒有步兵掩護,被荷蘭人借勢反擊了一波,造成幾門最大口徑的火炮遭到腐蝕炮膛,其餘火炮被釘了火門。
軍事上浪出問題的鄭氏,後勤上浪的更厲害,沒兩天斷糧了。於是鄭氏下令各部屯田以及向土著徵糧,重心轉向屯田和徵糧的鄭氏自然不願在構造堅固的城堡下面徒耗人命,於是改為圍困,鄭大木自己帶了三百來人的近衛蹲紅毛城,大約兩三千人在大員市鎮圍困熱蘭遮,其他的都派出去“友好”徵糧了,然後在飢困和土著襲擊下損失巨大。這是對峙階段。
隨後,巴達維亞派來的援兵到了,那會要是一來不停歇直搗鄭大木,鄭大木跟他三百來近衛大概可以打出GG思密達了。隨後雙方懟了個臺江內海之戰,然而佔據火力優勢的荷蘭人又可恥的失敗了……然後艦隊司令又跑了。
不想拖下去的鄭氏開始再次準備攻城,這次把炮擊方向換到烏得勒支圓堡,按鄭氏俘獲的荷蘭人描述,投入戰鬥的大口徑火炮超過了50門,鄭方將火炮抵近到圓堡一百米內射擊,當天擊毀了圓堡,佔據了這個所謂的制高點……荷蘭人在撤離前爆破了圓堡……嗯……這是個比熱蘭遮城二層及以上結構要矮的“制高點”。
然後打不下去就投降了唄……按鄭軍表現的火力,梅氏說鄭大木大口徑火炮24磅+光他爹在澳門鑄了150門……他知道的這批他爹鑄造的150門中有43門運抵臺灣,他本人親眼見到新運到的24及28磅炮22門。50門打成這樣,鄭大木他爹150門剩下的再繼續運來那麼自然就打不下去了,無論真的是不是有150門,單憑炮擊烏得勒支圓堡表現出來的鄭軍火力,已經可以一點點把熱蘭遮敲碎了。
鄭大木早期輕視了荷蘭人,企圖接著突襲一舉拿下熱蘭遮,沒有準備充分的重火力,且糧食嚴重缺乏,對戰爭程序過於樂觀,且對荷蘭人的抵抗和土著的不合作沒有心理準備。荷蘭人對鄭氏奪取臺灣的決心評估不足,且在最有火力優勢的海戰中遭到兩次失敗,這兩次反擊失敗導致喪失了本就不多的有生力量,並嚴重打擊了士氣,最終只得黯然收場離開臺灣。
你要問鄭大木怎麼做到的,按荷蘭人嗶嗶最多的,是他有精良的大口徑攻城火炮和優秀的炮手……
其後是悍不畏死計程車兵,精良的盔甲防護,滿天遍野的箭雨,數量空前的小炮。
-
11 # 雞毛飛上天1227
鄭成功的軍隊一說有2萬5千人,一說是1萬1千人。考慮當時滿清從遼東到廣東的沿海遷屆,明鄭軍隊被封鎖的困境,人員物資補充異常艱難,不計代價一味強攻不太現實,攻城的最多也就三五幾千人,而其他人員輔助圍城、就地屯田的策略也是及其明智的。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臺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臺灣。
回覆列表
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
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赤嵌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
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絡。
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託”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託”號擊沉。
與此同時,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擴充套件資料:
鄭成功領有臺灣之後,建立了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也帶來一波漢人移民潮。鄭成功雖然在攻下臺灣的同一年逝世,但繼位的鄭經與鄭克塽持續統治臺灣21年。
並在陳永華的規劃之下,引進中國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奠定了臺灣在日後成為一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社會,而不僅僅是另一個海外華埠。因此有學者形容此役“決定臺灣爾後四百年命運”。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方面,失去大員這個據點之後,“東南亞—大員—長崎(日本)”的商路中斷,對中國貿易量也急遽減少,損失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