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嶺161707473

    從正史記載,只有曹操曹孟德才是在真正維護國家利益。

    第一,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還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也罷,總之曹操在世時,把獻帝迎到許昌,讓天子和文武百官總算不用顛沛流離,天子也有了該有的待遇。

    第二,曹操曾經說過,如果不是自己,這世上不知道幾人稱孤幾人道寡,這句話還真沒錯,曹操一輩子征戰,平定北方,開荒屯田,讓飽受戰亂的北方慢慢恢復了元氣。同時又派兵守邊,多次打敗企圖擾邊的胡騎。

    第三,曹操終其一生最終沒有謀朝攥位。反觀劉備,在還沒有探聽清楚漢獻帝是不是真的死了,就迫不及待的稱帝。而孫權集團,長期以來就一直想的是偏安東南。

  • 2 # 星夜的眷戀

    魏,蜀,吳,三方都不是正義之師,唯有一人是漢王朝的忠義之士。

    劉備利用漢室宗親的身份來籠絡人心,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來穩固自己的皇權,孫權坐江東虎踞之勢,也想著分一杯羹,都想為當皇帝統一天下!大家都認為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身為漢室宗親的一份子,當然會想著光復大漢王朝,恢復劉氏正統。只不過人們把劉備方"正義"化罷了,相對而言,曹操更不輸於劉備,而且,作為一個梟雄劉備輸給了曹操,在教兒子方面更輸給曹操 不能說誰正義,都是為自己而戰!

    三國中唯一不含私心,只想著光復大漢的那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荀彧。

    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荀彧的理想就是輔佐曹操這樣一位英雄把國家重新平定下來,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這是荀彧一生最大的理想。

    荀彧作為大漢王朝的死忠份子,曹操或許也曾經是,所以荀彧早年輔佐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平定割據,恢復漢室的統治,某一時期他們曾經是志同道合的,但當曹操權力愈發強大,野心更是不斷膨脹,這時,曹操就不再想屈居人臣,而想取而代之,當荀彧察覺出曹操的野心後,自然十分難過失望,兩人遂漸行漸遠,曹操曾試探眾人對他稱帝的態度,但荀彧表示反對他稱帝。

    他們一起走過最黑暗,體驗到最絕望。他以為他是他夜空的星,霸氣的王佐。他以為他是他忠貞的主,王道的周公。可惜他們都錯了,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忠節,荀彧高估了曹操的操守。彼此都是太過聰明的人,洞察人心,算盡天下,卻唯獨看不清自己,算錯了對方。

    數遍三國中曹魏,劉蜀,孫吳三家陣營都是為自己而戰,唯有荀彧這一個人是屬於匡扶漢室忠於漢王朝的一方。

  • 3 # 萌哥蛋蛋看世界

    個人觀點:

    是否為維護國家的正義之師?如果按照單純以血統來論,那劉備帝室之胄應該是三國裡比較正統,延續漢王朝江山。但是從維護國家統治角度出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統一北方結束北方割據局面,確實對國家做出了積極貢獻。歷來權臣和姦臣很容易混為一談,但是奸臣做的都是奸事(貪汙腐敗、禍亂朝綱等等),而權臣中卻有部分行的確實是利國利民之舉。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評判標準也不同,但是人民的生活如何?卻是最好的衡量標準。

    一、東漢為什麼滅亡?東漢晚期政權滅亡已是必然。

    東漢自光武帝劉秀建立,雖經歷了“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的大治之世,但後來宦官和外戚勢力互相傾軋,進行了無休止的爭鬥亂政;這裡也順便提一下,東漢後期大多皇帝都是年幼繼位,然後太后臨朝,那太后必然任用自己信任的孃家的家族兄弟,這樣外戚就開始掌權;然後皇帝長大後必然想奪權,皇帝就依靠自己身邊的宦官剷除外戚奪權,這樣一來宦官又開始得勢。這樣就陷入一惡性個迴圈之中。

    朝政都是無休止的爭鬥,而且土地私有化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農民喪失生計來源。而朝廷更是腐敗透頂,公開標價買官賣官,終於導致了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軍中很多都是貧民和饑民),黃巾軍不到一個月時間就佔領了黃河流域許多地盤。而朝廷為了消滅黃巾軍讓地方州郡自行募兵守備。後來雖然黃巾起義被平定,但朝廷並沒有出臺好的撫民政策,朝政依舊腐敗。地方武裝勢力也隨之興起,形成割據勢力,中央對地方也就徹底失去控制。

    二、曹魏實行的政策;

    1、實行屯田制: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東漢末年,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為目的而建立的一種制度。其中兵屯好處很明顯,不打仗和操練的時候就去開荒種田,相當於充分利用勞動力。曹魏屯田有民屯和軍屯兩種。民屯每50人為1屯,屯置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不隸郡縣。收成與國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屯田農民不得隨便離開屯田。軍屯以士兵屯日,60 人為1 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曹魏屯田對安置流民,開墾荒地,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曹操統一北方創造了物質條件。

    2、實行租調製: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租谷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也有利於大族豪強庇廕佃客。同時曹操更是加重對大族豪強兼併行為的懲罰。

    3、從曹操時的“唯才是舉”原則,到魏文帝官員選用上實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九品中正制大體是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小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定品第高下,上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上報司徒;司徒再加稽核然後交尚書選用。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將各地流亡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表內詳記年藉各項,分別品第,並加評語。小中正襄助大中正稽核後將表呈交中央,中央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九品中正制比起東漢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縱仕途與單純以封建道德為標準的“舉孝廉”,無疑是一個進步。

    4、大力興修水利設施等,恢復發展農業生產,並卓有成效。

    三、蜀漢的興起與消亡;

    劉備在入蜀前,諸葛亮、法正等都說這裡是“民殷國富,沃野千里,戶口百萬”。可見前期蜀漢經濟和百姓生活確實不錯,而且劉備入蜀後,由於諸葛亮出色的治理能力,整個蜀漢前期,百姓生活都是三國中最富足的,史載蜀漢“軍資所出, 國以富饒”。但由於蜀漢數次起兵勞師遠征,所以隨著戰爭的推進,蜀漢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而曹魏和東吳卻經濟逐漸恢復。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己也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天下三分,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諸葛亮死後蜀漢宦官當道,加上後主“頻出遊觀,增廣聲樂”,加大了皇室的支出,蜀漢大量人口逃亡他國。東吳使臣見到的蜀漢百姓是“民有菜色”,東吳的張梯就曾說“今蜀閹宦專朝,民勞卒弊,因危而伐,殆無不克”,預言蜀漢不久必亡。

    四、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魏(220年-265年):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建立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到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蜀漢(221年-263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十一月,魏將鄧艾兵至成都,劉禪出降,蜀亡。

    吳(222年-280年):起初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為吳王,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公元280年(東吳天紀四年,西晉咸寧六年)西晉滅吳,孫吳末帝孫皓投降,被遷往洛陽。至此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

    西晉(266年—316年)司馬炎於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新政權,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

    古今多少興廢事,分合興替,正如“你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也眼見他樓塌了。”

  • 4 # 富小博

    三國時期,正時東漢末年,三方勢力到底誰是維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是什麼?

    維護漢朝,很遺憾,都不是。

    維護人民,他們基本做到了。

    孫權——只想做江南諸侯

    首先說孫權,三國當中吳國可以說是出場率比較低的了,其實前期的孫權,備受各方豪傑的推崇,周瑜曾贊他擁有“神武之才。曹操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感慨,劉備有“吾不可以再見之”的讚歎。按照歷史描述早起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作為上位者除了擁有深謀遠慮外,還能審時度勢,下聽臣辯,極具君王之才。

    但晚年的孫權,性情大變,言行舉止好似昏庸君主一般,極度敏感、猜疑成性,並十分容易產生焦慮和妄想,由此他越來越獨斷專權,使東吳的穩固局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誤信公孫淵、又好神仙術,先後廢了第二任太子孫和,賜死了四子魯王孫霸,這些都與早期的他有天壤之別。

    北伐之路——打完就走

    孫權不僅沒有維護漢朝的意願,就連統一中原的大志也沒有,在歷史當中多場戰役中,孫權大多打完就班師回朝,無論勝敗,就算御駕親征也是如此,而且江南多水路,水軍比較強,因此當時大多是水路進攻。這些從軍事較多看貌似沒什麼問題,可要是真的想要北伐,統一中原,就必定會打仗搶地,訓練陸軍,以備來日。可見孫權並無此心,並從他晚年的變化來說,他只想做一個割據一方的諸侯罷了。

    曹操——統一北方,從未放棄一統中原

    提起曹操,很多人都會說曹操是“漢賊”,在戲曲中曹操形象也是白臉奸臣。被稱為“漢賊”則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這麼做,從董卓到曹操,天下是他們自己打下來的,憑什麼拱手相讓,而且歷史大多替君王打下天下的大多沒有好下場,就算是為了自保也會這樣。

    曹操從未稱帝

    在曹操取得北方後,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獻帝都許後,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國家的權利。平定中原後,接著被封為司空,做了“三公”。曹操做了丞相、當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獻帝只好依他封其為魏王。但終究曹操還不是皇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曹操稱王也是為了權利進一步的集中,讓政策更好的實施。

    有人說曹操不稱帝完全是處於政治利益的考量,確實有其中的道理。但他已經走上了“董卓”的道路,到最後稱王,說明他不就怕天下人對他的評價,雖然他已經將權利都掌握在手中,只差一件黃袍加身,但他最終還是抵制了誘惑。

    但不得不說,他在歷史上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曹操統一北方,任用有賢能的人才,推行一系列的法制政策,興修水利等措施,使在他統治下的黃河流域在當時較其他地區安定很多。曹操從未放棄一統中原的大志,只是天意莫測,最終他還是沒能實現他的雄志。

    劉備——興復漢室,假仁假義

    劉備一直是打著“興復漢室”的旗幟,還是“漢室宗親”,以此籠絡天下豪傑。

    劉備此人先後投靠過很多的人,可不管投奔誰,他從來就沒有真正的降服過人,他不斷的投靠別人的目的無非就是要發展自己的實力,最終他成功了!成為了蜀漢的開國皇帝!

    劉備稱帝

    在三國志中是這麼描寫劉備稱帝的,劉備當時認為已經到了稱帝的時候,決意要稱帝,當時什麼還有三位謀士對次表示不贊成,誰料劉備差人將這三位謀士降級處理了。

    首先是費詩,他本是劉璋手下一個縣令,劉備入川時率眾來降,並得到重用,當年劉備稱漢中王,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並列為將軍,關羽不服與黃忠並列,最終就是被費詩說服。費詩反對劉備稱帝的理由是:天下尚未一統,聯合天下討伐曹操才是首要任務。結果劉備不但沒有聽進費詩的勸告,還說他是忤逆,將他貶到永昌為從事。

    其次是雍茂,他曾經擔任劉備主簿,是劉備的親信,劉備要稱帝時,雍茂建議他廣羅人才,結果被劉備當成反對他稱帝,於是就把他殺了。

    還有一位是劉巴,劉備稱帝時,他本欲建議緩稱帝,但看到費詩與雍茂的下場,劉巴選擇了沉默,並且還為劉備起草登基詔誥,劉巴本就是清高自傲之人,結果做了委曲求全之事,劉備稱帝第二年,他就鬱鬱而終。

    劉備身世——真是皇親國戚?

    劉備一直說自己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這是真的嗎?

    劉勝子女太多,沒人知道哪一位。劉勝作為漢朝親王,漢武帝的異母弟,在封國唯一貢獻就是“造人”,為劉邦造了很多後裔。據史料記載,劉勝子女多達120多個孩子,按劉勝48歲就去世的來算,從十多歲就開始有後代,那每年就有三個孩子出生,可見劉勝是劉邦後裔中生育能力最強的一位。

    劉勝雖然子女多,但襲封他爵位只有一個兒子。據史料記載,劉勝的中山國傳六世,公元前54年,懷王劉修去世後,由於沒有子嗣繼位,中山國除掉,從此該封國就沒有了。此時正是漢平帝在位時,大權被王莽掌握。

    史料不可能對劉勝的每個孩子都要面面俱到記載,除了記載襲封爵位的皇子外,其他孩子留個名就不錯了。所以關於劉備的身世真假,那時沒人去考證,也考證不出來。並且家譜也被.王莽破壞,更是無從查起。

    總結

    “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真正的歷史不是小說,三國演義是非常成功的歷史小說,裡面為了劇情需要將劉備刻畫為一個“英雄”,把曹操視為“奸雄”,但那不是歷史。

    維護國家利益究竟究竟是維護誰,維護漢朝,很遺憾都不是,維護人民,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都做到了,縱觀三國,即使再亂也沒有被外族侵略欺壓。

  • 5 # 大國木劍講歷史

    小孩分對錯,成人看利益

    曹操孫權劉備在不同人眼中都是正義之師,也可以說他們三個人都是叛軍勢力不是正義之師,下面看他們三家為什麼都不是絕對的正義之師。

    曹操

    曹操作為宦官之子,早年做過西園八校尉。是三個人當中起點最高的人,曹操早年間也是一個為了匡扶漢室而奮鬥的好青年。一切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第一。但人總是會變得曹操經歷很多事情之後發現維護漢室現在的局面根本不可能,有實力的諸侯根本不想匡扶漢室,自己只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維護國家利益。

    於是曹操在天子最危險的時候將天子接到了許昌,一開始曹操是為了國家利益而戰。隨著曹操因為漢室在自己手上,自己憑自己的智慧和手下的努力不斷把征伐諸侯,統一北方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名臣。

    這時曹操發現自己的功勞太大了,對漢朝有著功高震主的作用,這時的曹操變了。他害怕自己像前朝的霍光一樣。大權獨攬活著顯赫一時死後身死族滅。為了自己的手下和家人曹操從“奉天子以令不臣”變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曹操的權力夠大,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各路諸侯。從當時百姓眼裡曹操統一天下減少戰亂的正義之師,但從劉備孫權治下的百姓眼裡曹操是給他們帶來戰爭和死亡根源。

    再說說劉備,劉備這個人作為漢室血脈一心想恢復的是漢室統治,讓漢朝從新在他的帶領下成為第二個“文景之治”讓黎民免於戰亂之苦,劉備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之後才在蜀中站穩腳跟,準備北伐匡扶漢室也用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來招攬人才,自己打下來的基業還有漢室宗親的合法身份當然和曹操水火不容。

    但這兩方眼中對方都不是正義之師,一個為了恢復自己祖宗的基業再創輝煌,一個為了自己後代還有天下。兩個人都在為各自的目標而戰,分不清誰是誰非在曹魏的眼裡劉備是破壞國家分裂的小人,在劉備的眼中曹操的擾亂君臣倫理的小人。曹操創業剛開始的時候屠了徐州,劉備後來攻入益州大肆搶劫益州的府庫。看似兩個人都是破壞國家的亂臣賊子,實則兩個人都沒有什麼正義邪惡的區別都是相愛相殺。

    再來說三國裡最沒有存在感的孫權代表的東吳,東吳既沒有劉備的宗室身份也沒有曹操的手握天子的合法地位,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割據勢力。但你能說東吳就是三國裡最大的反派最得國不正的國家嗎?

    東吳的基業是孫家三代用血和火打下來的,孫權沒有原因和資格就把江東給曹操和劉備兩方。東吳也想著北伐統一天下,隆中對的想法最早也是魯肅提出來的。他們也想維護國家統一和利益,也不想過著偏安一隅的生活。

    所以綜上所述,這三方既是維護國家的正義之師,也是讓國家分裂的反動勢力。沒有什麼對錯。三方的出發點都是讓天下統一,但因為各自的利益而互相戰爭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 6 # 熊聖聖的後花園

    首先問題所說的三國時期,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偏安一腳,劉備霸據西南的時候。此時漢室已經落寞變成了擺在朝堂上的傀儡,但是漢室的合法性還是存在的。

    孫權從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匡扶漢室,他更多的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佔地為王的地方性政治武裝團伙。所以孫權沒有任何方面稱得上是維護國家的正義之師。

    再從劉備說起,首先是擁有劉皇叔的身份,後又有天子衣帶詔相授,之後發跡霸據西南一方,又無時無刻的打著抗曹迎天子口號鬥爭。就從曹丕未稱帝之前來看,劉備憑著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以及傳說中的衣帶詔,還是很得民心的。算得上是維護國家的正義之師。

    然後再說曹操,都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畢竟天子是在曹操的控制範圍內的,不管曹操如何征戰也好侵略也好,只要求得天子一紙詔令下來,一切就變得合情合理合法。這時,真正的反賊就變成了劉備,孫權了。雖然劉備口號喊的好,但是終不及一紙詔令的權威。在政治的角度上,曹操才是名正言順的正義之師。

    不過這一切都在曹丕稱帝后打破了。漢室不復存在,魏國政權確立。劉備稱帝,蜀漢政權確立。孫權稱帝,吳國政權成立。到了這時已經完全沒有了漢室的概念。每個人的野心都暴露出來。其實哪裡有什麼正義之師,都是打著正義之師旗幟的野心梟雄而已。說到底匡扶漢室只是口號。漢室式微之時就已經沒有了所謂的正義之師。只有軍閥割據。

  • 7 # 袁衛宇

    曹操、孫權及劉備這三位梟雄,都沒有維護國家的意願,因為他們很清楚,東漢已經無藥可救,所以都沒有去拯救東漢,他們都在發展自己的勢力和地盤,都沒有管東漢的死活。

    雖然在《三國演義》裡極力把劉備打造成維護東漢的英雄,把曹操抹黑成篡漢的奸雄,但是真實的歷史,絕非如此。

    曹操,平定北方、發展生產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以為曹操是個十惡不赦、大逆不道、篡奪漢室的奸賊,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文治武功,遠遠超過劉備和孫權。

    曹操的軍事生涯非精彩,他平袁紹、敗袁術、誅呂布、討張繡、破馬超、掃韓遂、定劉表,徵匈奴、降烏桓。基本上平定了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官渡之戰是曹操軍事生涯最關鍵的一戰,大獲全勝。

    (袁紹)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紹及譚棄軍走,渡河。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

    當時烏桓盤踞北方,對中原威脅特別大,曹操主動出擊,大破之。

    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萬口。速僕丸,烏延及遼西、北平諸豪等棄其種人,走遼東,遼東悉斬,傳送首級,其餘遺迸皆降。

    同時曹操在自己的管轄區域內,積極發展經濟,恢復生產,促進民生。百姓曹操採納手下謀士的建議,利用剿滅黃巾軍所繳獲的物資,在許昌招募流民屯田,當年就立竿見影,效果非常好,糧食大豐收。於是曹操在他控制的州郡設定專門的官吏,管理屯田事務。百姓受益良多,曹魏的百姓,是魏蜀吳三國中生活水平最高的。

    雖然曹操沒有積極挽救東漢,但對漢獻帝可以說是恩深義重。當時亂世,很多人餓死了,但是曹操卻一直養著漢獻帝。漢獻帝的衣食住行,都被曹操承包了。沒有讓漢獻帝餓著或者凍著。

    劉備,借漢室後裔之名,行發展壯大自己之實

    劉備自稱是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然而卻拿不出十足的證據。退一萬步講,劉備即便是劉勝之後,問題也非常多。

    首先劉勝兒子眾多,是西漢最能生的王爺,但是繼承他爵位的人只有一個,就是劉昌。劉昌之後,中山王的爵位又傳了幾代,到劉修時,因為沒有子嗣,中山國被廢除。從劉勝受封中山王到東漢末年,這中間隔了三百年,而且中山國早就廢除了,誰還承認所謂的中山王后裔?

    這個劉昌也不是劉備的直系祖先,頂多是劉備直系祖先的兄弟,劉備的祖上並沒有繼承中山王的爵位。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是給自己臉上貼金。

    劉備明面上認漢獻帝為老大,但是從來沒有向漢獻帝彙報過工作,漢獻帝幾次遭遇威險,劉備都沒過問,都是曹操救的漢獻帝;劉備自詡漢室正統,然而東漢末年出現嚴重的危局,他卻絲不關心,他關心的是自己的地盤,要多大才行。他一直在努力發展壯大自己的地盤,至於東漢的生死存亡,劉備不care。

    漢獻帝禪讓給曹丕之後,人活得好好的。劉備非要說漢獻帝被曹丕害死了,在成都遙祭漢獻帝之後,匆忙稱帝。有官員反對劉備稱帝的,或被貶,或被殺。

    孫權,偏安一隅,自得其樂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東吳都是魏蜀吳三國中的配角,而孫權也是曹操、孫權及劉備這三位梟雄中的配角。

    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他和歷任東吳統治者一樣,想的都是怎麼保全江南這塊地盤,至於統一天下這事,誰愛幹誰幹吧。所以,你不能指望孫權去維護國家,拯救東漢,那也太扯淡了。

    孫權一直把江南視為自己的地盤,而不是漢獻帝和東漢朝廷的地盤。在江南這塊半壁江山裡,孫權在這裡當著土皇帝,快活得不行。至於漢獻帝是生是死,東漢是存是亡,孫權也是沒空關心。

    孫權很清楚自己的實力,所以他積極維護和劉備的關係,共同對抗曹操。以免江南這塊寶地被曹操搶走了。不過後來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主動進攻東吳,大敗而歸。但是後來諸葛亮派人出使東吳,表達和好意願時,孫權欣然同意。

    至於和曹操、曹魏的關係,就沒那麼友好了。孫權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和曹操幹過幾次架,互有勝負。後來曹操死後,曹魏建立,曹丕兩次征討孫權,沒有取勝。

    曹丕之後,曹魏沒再主動進攻孫權,但是孫權卻幾次乘著曹魏內部不穩,渾水摸魚,進攻曹魏,均被曹魏擊退,被湊得鼻青臉腫,往後沒再打曹魏的主意。

    有意思的是,孫權曾經寫信給曹操,勸曹操稱帝。曹操看完後,拿給眾人看,他笑著評價說,孫權這是要把他放在火上烤。

    孫權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有實力也沒有興趣統一天下,更不能關心東漢、維護國家了。他只想做一個割據江南的土皇帝。

  • 8 # 歷史這樣說

    曹操、孫權和劉備是東漢末年爭鹿的群雄中,笑到最後的人物,從三人前期表現來看,似乎都在維護東漢王朝,但程度輕重不一。

    接下來,悅史君從三人的各個不同階段,來說明這個表面簡單、實際上很複雜的問題。

    曹操是東漢大臣曹嵩的兒子,董卓進長安後,曹操拉了一支隊伍,加入討伐董卓行列,但很快就成了給自己爭地盤。

    後來漢獻帝流離失所,曹操趁機把他接到許昌,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便利,曹操就處處以漢獻帝為名,對外征戰。

    劉備是西漢皇族後裔,在打擊黃巾軍時起家,但一直在各個大軍閥間搖擺,直到赤壁之戰,與孫權聯手打敗曹操。

    劉備的口號也是為漢朝,時時刻刻稱呼曹操漢賊,給自己爭地盤,但對割據一方的孫權相當容忍。

    孫權接過父兄的衣缽,繼續割據江東,他對東漢朝廷無感,只是跟劉備發生衝突時,才向曹操稱臣,名義上是對漢。

    曹操在漢獻帝面前大權獨攬,但他始終不稱帝,在拿到足夠多的權利後,明確把機會留給子孫,算是保全了自己漢臣的名分。

    劉備在取得益州和漢中後,自稱漢中王,後來曹丕稱帝后,乾脆以漢獻帝被害,自己當了皇帝,這當然不是維護東漢,而是公開自立門戶了。

    孫權曾勸曹操稱帝,在曹丕、劉備稱帝后,都表示認可,這說明他根本就不在意東漢朝廷,最後也公開稱帝。

    綜上,悅史君認為,曹操這個漢賊,才是最做足表面功夫的,劉備其次,孫權算是割據如一了。

  • 9 # 逍遙歷史學

    三國時期的曹操,孫權及劉備,到底誰是維護國家的正義之師?小編覺得這三位都不是在維護漢朝的正統,而是藉助漢朝的名譽。進而壯大自己的力量罷了。那下面小編給大家說一下他們三位。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這個被世人公稱漢賊——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滿。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和毛略加,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攜天子,令諸侯。對面消滅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了。匈奴不化先輩的統一的中國的北方,並實現了一系列政策,恢復生產和社會秩序,闊掉同潛心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等等。是中原社會逐漸穩定,經濟出現了轉變。劉備及漢昭烈帝字玄德。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劉備前半生因自身實力有限,再捉活的轟佔主,屢屢受到失敗,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元素劉彪的眾多諸侯,但因其始終能堅持以德服人的準則,受到海內外名士的尊重。至此,徐州的陶謙,金座,劉表都放棄讓自己兒子繼承基業,轉而讓劉備集繼承。經過不懈努力,劉備與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了金卓。川蜀等地,最後關羽被動物傷害,劉備不聽勸告職業。大軍攻殺東吳,結果夷陵失敗,病逝於白帝城。其實劉備一直說,解救漢獻帝,恢復大漢江山。但在公元二年曹操病逝後,劉協被曹操控制,隨後被迫禪讓。但劉備知道後,並沒有去解救漢獻帝,而自己稱帝了。孫權字仲謀,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的基業。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家五年,孫策遇刺身亡,松全季市長是成一方諸侯。竟然13年與劉備建立宋劉聯盟於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24年。孫權派呂蒙成功取劉備的荊州,土地面積大大增加。但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導致群下黨爭,朝角不穩。公元252年病逝。所以最終小編認為,魏蜀吳三方並不是,匡扶漢室。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執天下牛耳。劉備在漢獻帝被迫禪讓後,自己在蜀漢成立,就原本背棄了自己的仁義之舉。而東吳孫權,他並不像世人所說的那樣,只想守住江東一方,而是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因為面向北方是要有一座監場合肥,每一次攻打均沒有效果,合肥徵兵可以有七八路,而攻他的邪路只有兩條,所以這是東吳挺進北方的理由。

  • 10 # 史頌

    一句話回答:這三家很奇怪,都說自己是繼承漢室,所以,他們說啥是啥吧!

    其實無論是《三國志》的尊曹貶劉,還是《三國演義》的尊劉抑曹,都沒有說誰是“正義”之師。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正義”,正義在詞典中的含義無非是,公正、正當、公道、有利於人民。

    誒?這樣看東吳做的不錯啊,三國時期江東地區的百姓是經歷戰亂最少的,可以說幾十年內已經達到安居樂業的水平了。

    想了很久,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從這個角度來回答比較好,“正義”不會單獨存在,一定會有“不正義”與之相對。我來問魏蜀吳三家誰是正義的,大家可能會猶豫一下,但是要說誰是“不正義”的,那麼回答一定是“沒有”。確實,哪一個政權也沒有乾燒殺搶掠的事情,即使攻佔了別人的地盤,做的也大多是安撫民眾的工作,幾個政權都想要長久的發展下去。

    最後是維護國家,維護的是那一朝的國家呢?如果說是漢室,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漢朝是姓劉的,所以一定是姓劉的是維護自家利益的(雖然劉備這個皇親國戚離皇上有點遠,但好歹姓劉)。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一定希望祖宗留下的基業讓自己家族的人繼續傳承下去,而不希望落入外姓人之手。從這個角度來看蜀漢是略站一點優勢的。

    綜上所述,三家無所謂正義,和維護漢朝,為了自己的利益你爭我奪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士老闆:我可以給KD頂薪和更多爭冠機會!若阿杜執意要走,他離開的原因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