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昌影劇

    趙雲作為劉備創業集團最早的F4成員,堪稱完美戰將。他官職從最初的主騎(警衛隊隊長)到翊軍將軍(御林軍將領,雜號將軍),再到中護軍(禁軍統領)、徵南將軍,再到後主時期的鎮東將軍、永昌亭侯等。其一生都為蜀漢兩代君主保駕護航,單騎救主、漢水破曹,勸諫歸田百姓,勸諫先主不伐吳,後世多稱其有大局觀之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最完美的人物,其常勝將軍之形象亦廣為流傳。

    但趙雲一生官居低位,後期投靠劉備的馬超、黃忠等之官職均高他幾級,甚至還混不過魏延,以致很多人均認為趙雲不被劉備重用,生前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趙雲為何在劉備集團中看起來不那麼受到重用?且生前沒有得到符合他地位的待遇?這些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論過,此不贅述。我們今天談談為什麼劉備這樣對待趙雲,趙雲還對劉備不離不棄,一生追隨其左右呢?答案就在趙雲與遼東太守公孫瓚的一段對話!

    趙雲初率領義軍追隨白馬將軍公孫瓚,此時另一諸侯袁紹受封為翼州牧(當時地方最高軍事行政長官),公孫瓚很擔心他治下的州民投靠袁紹,見到趙雲前去投靠他,心理非常高興。但為了測試一下趙雲,就開玩笑問趙雲:聽說你家鄉的人都向著袁紹,你怎麼偏偏獨自回心轉意,來投靠我呢?趙雲回答說:現在天下紛紛擾擾,我也不知道誰真誰假,誰對誰錯,老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中,我們那個州的義士,就是看誰能施行仁政了,並不是在袁紹方面有所輕忽而特別傾向於您。這個回答跟趙雲一生誓死追隨劉備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來分析下趙雲的話,意思是說,“我們看誰施行仁政我們就跟誰,沒有厚此薄彼”。趙雲之所以會說這麼說,是因為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百姓餓殍遍野,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趙雲雖然出身低微,但是受到當地百姓擁護,且他文武雙全,又胸懷大志,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而在當時紛亂的社會中,很多諸侯軍閥只想擴大自己地盤,不顧百姓死活。因此,趙雲說誰施行仁政,他就帶領他的部隊跟誰。而我們知道,三國之中,一代梟雄劉備時常把仁義掛在嘴上,且政治抱負是匡扶漢室,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這就與趙雲的理想抱負大同小異。因此,志趣相近,理想抱負類同,這就成為劉備和趙雲兩個個體有交集的基礎,也是趙雲一生誓死追隨劉備的思想基礎。公孫瓚因做不到這點,所以趙雲就離他而去,轉投劉備了!

    總結起來,實際上就是,一是劉備當時以仁義著稱天下,符合趙雲及其鄉人的擇君標準;二是劉備的目標是匡扶漢室,解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符合趙雲及其鄉人的人生理想目標;三是劉備的人格魅力感染著趙雲,符合趙雲的道德榜樣。這個因素非常重要,因為,用兵法說,攻城略地,以攻心為上。劉備之所以在三國紛擾之中,以織蓆販履為生而最終稱霸一方,建立蜀漢,“攻心為上”這個策略他可謂是運用得爐火純青。樊城兵敗時,他扶老攜幼;趙雲單騎救主時,他愛惜百姓甚於兒子!

    此外,還有一個小細節,表明趙雲會追隨劉備一生。事情也是發生在趙雲和劉備投奔於公孫瓚期間,即當趙雲因兄長去世離開公孫瓚時,劉備曾久久握住趙雲手,流淚連連,捨不得與趙雲分開(現如今看來,似乎基情滿滿!),劉備的這一舉動也是深深感動了趙雲。因此趙雲當場就表情心跡:我永遠不會忘記您的恩德的(終不背德)。

    當然,趙雲之所以一生誓死追隨劉備,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除了前文我們說的這個理想目標和政治抱負類同導致兩人情趣相投,志向相近,關係密切外,還有劉備對趙雲的信任。表現為趙雲一開始就擔任劉備的主騎(警衛隊隊長),而後遷為牙門將軍、到劉備稱漢中王時晉升為翊軍將軍(御林軍將領,雜號將軍),再到劉備稱帝時的中護軍(禁軍統領)、徵南將軍等官職可以看出,因為要當領導的警衛人員,非心腹勇武之人不可勝任。

    上述兩點因素,“縱橫國史”認為是趙雲即便自身官職低,沒有享受到應有待遇,仍然誓死追隨劉備一生的最重要原因。而這個原因,從劉備和趙雲同時投奔白馬將軍公孫瓚時就已經打下了基礎

  • 2 # 碼字的蝸牛

    正史《三國志》中記載趙雲很少

    就寥寥幾段話而已,開篇就說是常山真定人,後來公孫瓚讓劉備去防禦袁紹時,趙雲跟隨劉備走了。而後就是當陽長坂坡,趙雲保護劉禪和甘夫人,皆免於難。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三國志》

    反而是《資治通鑑》中描述比較多些,可那時候已經是北宋時期了(司馬光著)。

    常山趙雲為本郡將吏兵詣公孫瓚,瓚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雲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劉備見而奇之,深加接納,雲遂從備至平原,為備主騎兵。

    《資治通鑑》裡的說法是,公孫瓚曾經問過趙雲,為什麼常州的人都去投靠袁紹了,怎麼就你投靠俺呀?趙雲回答“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趙雲意思很明確的,我投奔的不是你,追隨的是“仁政”。

    只是公孫瓚並非仁政所在,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公孫瓚為了武力,並不理會百姓生死,還心眼小,只知道懲罰,不知道獎賞。後來又因為政見不和,殺了劉虞。

    劉虞是誰?

    漢室宗親,比劉備還根正苗紅,曾任職幽州牧,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公孫瓚把他殺了。不僅僅是趙雲離他而去,也奠定了公孫瓚後來與袁紹爭霸時戰敗的結局。

    而劉備曾經在公孫瓚底下做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裡也明確說了,公孫瓚讓劉備去防禦袁紹時,就因為公孫瓚並非是他心目中的“仁政所在”,故而跟隨劉備走的。

  • 3 # 壹段冷幽默

    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

    趙雲在跟隨公孫瓚的三年時間裡,與公孫瓚一起剿滅黃巾叛亂,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俘虜七萬餘人,獲得車甲財物無數,使得公孫瓚威名大震。之後,被委派給劉備做幫手與袁紹交戰無數,但一直沒有得到公孫瓚的信任和重用。

    正在此時,傳來了家兄逝世的訊息,趙雲也覺得在公孫贊手下難以施展畢生的抱負,加上對公孫瓚這個主公的一些做法有些不認同(193年,公孫瓚擊殺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隨藉此離開公孫瓚,一直在家休養7年(其實古代父母喪,守孝三年即可,兄長的喪期更短)也不出仕,一直等到199年先主公孫瓚兵敗自焚而死後,才重新出仕投靠名聲“仁義”的劉備,可見其忠義無雙。

  • 4 # 韶華傾夢

    趙雲,別稱“常勝將軍”,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其實,趙雲不是棄公孫瓚而投劉備,而是回鄉為兄守喪,七年後才與劉備於鄴城相見罷了。再者說,當時的公孫瓚已經不在人世了,趙雲屬於自由之身,何有汙點之說。具體分析如下。

    早先效命於公孫瓚,且不得其重用。

    公孫瓚雖然出身低微,但因其傑出的才能,使得他年少成名。雖然在一些資料上,並沒有記載公孫瓚的出生時間。但是,我們根據其死於公元199年,第一次帶兵出征差不多是公元178年。按照男子帶兵出征的年歲為十六七歲來算,公孫瓚到自焚也只不過四十來歲。

    可以說,這麼一位年少成名,一改自己出生卑微狀況的武將,其內心是非常自傲和有著強烈的自尊心的。而其能得到太守的賞識,以及娶得太守的女兒,其也必有過人之處。

    在這種基礎上,趙雲被常山郡的人推舉出來做首領,並得到幾百義從的跟隨。以公孫瓚的才幹,他不可能看不出趙雲的不凡。但是,因為他內心的自傲,使得他認為就算趙雲再怎麼被推舉,也不可能比得上自己。要不然,公孫瓚也不可能在趙雲率眾來投時,大煞風景的說出了“趙雲是迷途知返”的糊塗話。

    可以說,之前的趙雲是十分崇拜公孫瓚大戰異族,揚名立萬的本事的。但是,趙雲崇拜的公孫瓚卻只讓他任了白馬義從的一位小小隊長。趙雲蹉跎了很多年,只有在公孫瓚和袁紹競爭冀州的時候,才與先登死士鞠義大戰一場,開始真正的登上歷史舞臺。但之後不久,趙雲又開始被“雪藏”了。

    為兄守喪,且對劉備直言“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

    在公元193年左右,趙雲的兄長去世,得知訊息後,趙雲向公孫瓚請辭,願回家為兄長守喪。

    要知道,古代人們對於道德標準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而且在東漢的時候,也有舉孝廉一說。能被舉孝廉的人,要麼是孝順親長之人,要麼是廉能正直之人。況且,趙雲的父母早逝,僅靠兄長一人拉扯大。所謂長兄如父,趙雲對於兄長的敬戴是他人難以比較的。

    因此,趙雲請辭回家守喪一事,公孫瓚根本無法阻止。畢竟這是一件大事,且受人尊重。再者,公孫瓚雖然看好趙雲,卻不重用趙雲。

    而在趙雲請辭之後,劉備曾經找到過趙雲。在劉備看來,趙雲這一別,肯定是很難再相遇了。而劉備之前很看重趙雲,一直想挖公孫瓚的牆角。但是,無論劉備怎麼看好,也不能明確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只能表面上流露不捨,在送別時一直拉著趙雲的手。

    對於劉備的厚愛,趙雲也十分的感動。但是,自己要回鄉為兄長守喪,而且還剛剛請辭公孫瓚,根本不適合有投靠的想法。所以,明白劉備意圖的趙雲,也只能說出“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

    因此,這時候的趙雲,根本不是棄公孫瓚而不顧,而是有事不得不請辭。

    守喪期過,公孫瓚已亡,況且良禽擇木而棲。

    在趙雲為兄長守喪的時候,公孫瓚和袁紹兩個諸侯一直大的不可開交。但很可惜的是,公孫瓚僅有的那塊小地盤,根本打不過兵強馬壯的袁紹。況且,有著四世三公這塊招牌的袁紹,一直不斷的憑藉著袁家的門生,以及自己盟主的背景去收攏人才。

    所以,在兩者相爭之後,公孫瓚被逼的起火自焚。而這期間,趙雲還是沒有外出尋找諸侯投靠的。

    等到趙雲有再次出仕的想法時,加上公孫瓚已亡,根本就不存在背叛公孫瓚而投劉備的說法了。再者,在戰亂的年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出人頭地。所謂君主擇臣,臣子也在覓諸侯,只有兩者相互都看好對方,能真正的把力往一處使,才能真正的有前途。

    總而言之,說趙雲其公孫瓚而投劉備這一說法根本是荒謬之談,是不準確的。趙雲投劉備,只不過是有劉備之前的摸底,再加上兩人有共同的價值觀罷了。

  • 5 # 牡丹梅花鑫森淼

    趙雲跟隨劉備是在公孫瓚死了以後的事,不存在趙雲背棄公孫瓚。

    趙雲本領高強,他第一次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時候是在第七回。袁紹用計騙公孫瓚和他一起攻打冀州牧韓馥,許諾打下冀州以後平分冀州的地盤,公孫瓚因為袁紹是十八路諸侯的盟主,所以他聽從袁紹調遣出兵攻打冀州,可是袁紹背後卻派人密報韓馥,說公孫瓚要打冀州,韓馥請袁紹到冀州同治州事。

    韓馥部下棄職而走的有三十多人,只有耿武和關純留下,兩人被顏良殺死。袁術到了冀州奪了韓馥的權,韓馥非常懊悔,投奔張邈。

    公孫瓚以為袁紹會兌現承諾和他平分冀州地盤,讓弟弟公孫越來見袁紹,袁紹叫公孫越回去叫公孫瓚來,半路上,袁紹派人假扮董卓家將殺了公孫越,公孫瓚生氣和袁紹打起來。袁紹手下的文丑非常厲害,公孫瓚手下的將軍沒有一個是文丑的對手,公孫瓚大敗。

    公孫瓚的馬失蹄,文丑準備下手殺公孫瓚的時候,趙雲趕到,他和文丑五六十回合不分勝負,因公孫瓚援軍趕到,文丑走路離開,趙雲救了公孫瓚。公孫瓚問趙雲的姓名,趙雲說:“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

    趙雲的這段話,說明趙雲要輔佐的是一個有忠君救民之心的主公,他看透袁紹不是這樣的人,所以離開袁紹,轉投公孫瓚。

    公孫瓚同樣也不是趙雲眼中忠君救民的主公,趙雲這樣的猛將的到來,公孫瓚並不完全重用,讓趙雲領軍在後。袁紹手下有幾個猛將:顏良、文丑、麴義,公孫瓚的將軍嚴綱被麴義殺死,加上顏良、文丑,公孫瓚大敗,麴義追趕公孫瓚的時候,遇上趙雲,趙雲幾個回合就殺了麴義。趙雲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袁紹大敗。

    袁紹的將軍顏良趕到救援袁紹,趙雲保護公孫瓚退走,劉、關、張趕到,袁紹敗走。

    這次見面,劉備就非常喜歡趙雲,但趙雲沒有離開公孫瓚。

    董卓看到袁紹和公孫瓚不和,他的謀士李儒建議董卓拉攏袁紹和公孫瓚,假借漢獻帝的詔命,派遣使者讓袁紹和公孫瓚講和,袁紹和公孫瓚都聽從董卓,公孫瓚派使者送信給袁紹,兩邊講和。公孫瓚推薦劉備為平原相,劉備和趙雲分手,趙雲對劉備說:“某曩日誤認為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劉備說:“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

    趙雲這時候已經徹底看穿公孫瓚,公孫瓚吃了袁紹這麼大的虧,還能沒理由地講和,而且還是屈服於董卓。但趙雲這時候還是沒有離開公孫瓚。

    孔融請太史慈求救於劉備共同救援陶謙,劉備向公孫瓚借兵二千,借趙雲為將。曹操退兵以後,趙雲還回到公孫瓚的身邊。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第二天,劉備聽聞公孫瓚被袁紹打敗的訊息,公孫瓚先殺妻子,然後自縊身亡,全家都被火焚。公孫瓚的兵馬全部歸袁紹,但趙雲沒有跟隨袁紹。

    趙雲投靠劉備的時候是在公孫瓚死後。當時關羽離開曹操,和劉備剛剛會合。關羽經過臥牛山的時候,遇到周倉和裴元紹,兩人都是黃巾餘黨,兩人都要投奔關羽,關羽先收留周倉,讓裴元紹暫時帶著人馬繼續駐紮在臥牛山,裴元紹很不高興。

    關羽和劉備會合以後想招降臥牛山,派周倉到臥牛山。周倉看見趙雲殺死裴元紹,佔住臥牛山山寨,周倉和趙雲交手,被趙雲打敗。劉備猜到是趙雲,相見之後,趙雲對劉備說:“雲自別使君,不想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袁紹屢次招雲,雲想紹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後欲至徐州投使君,又聞徐州失守,雲長已歸曹操,使君又在袁紹處。雲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欲奪吾馬,雲因殺之,藉此安身。近聞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實。今幸得遇使君。”

    劉備說:“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捨之情。今幸得相遇!”

    趙雲又說:“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

    這番話,說明劉備和趙雲都是相見恨晚,趙雲跟隨劉備是在公孫瓚死了以後的事,並不存在趙雲背棄公孫瓚。趙雲自從跟隨劉備,一直是忠心耿耿,別無二心。他和關羽、張飛、諸葛亮一樣,即便是在劉備最難的時候,跟著劉備顛沛流離也在所不惜,心甘情願。

  • 6 # 中行偃1

    答:如果有汙點,那還叫什麼完美呢!

    然而,人無完人,趙雲最大的汙點就是跟隨了劉備!

    幾乎每一個人在看趙雲的言行舉止時,都認為趙雲低調,包括我在內。如此的低調的趙雲為什麼會對劉備提《雲別傳》: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劉備真的按照趙雲說的去做了嗎?劉備佔據益州後,急需與蜀中大族豪強結納關係,因此群下勸劉備迎娶劉璋舊將吳壹之妹吳氏,但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劉備認為自己與劉瑁同族,這麼做有違禮法。法正進諫道:“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晉文公逃難到秦國時曾娶了親侄晉懷公子圉的妻子懷嬴。法正認為晉文公尚且可以娶親侄之妻而未遭到禮法的抨擊,何況於劉備與劉瑁之間還不是親戚關係。劉備遂納吳氏為夫人。其後,劉備賜予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四人黃金各五百斤,白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作為諸將中最高賞賜。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諸位,劉備可以娶劉瑁的老婆,法正給合理的解釋了;(趙)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遂不娶國色樊氏!這件事情獨獨趙雲拒樊氏在先、劉備娶吳懿的妹妹在後!趙雲能不能瞧得起劉備???

    劉備把最高獎賞分給了諸葛、張飛、羽名將、法正……沒給趙雲!趙雲心裡是什麼滋味???!不過我也不能胡說,趙雲未必就是想要?至少趙雲的話和放屁沒什麼兩樣!劉備該封賞的一個也沒少。“先主即從之”不是在撒謊嗎!

    還不如,“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這樣的話,趙雲就可以要了!奪取益州誰的功勞最大?憑什麼諸葛、張飛拿最高獎賞?《華陽國志·劉二牧志》: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巴西。亮定德陽。張飛➕諸葛=趙雲!

    轉念又一想,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趙雲還能是完美將軍嗎?劉備漢中王的進諫表上沒有趙雲的名字,究竟是因為趙雲的官職太小呢?還是趙雲根本就不承認劉備是漢中王。

  • 7 # 萍風竹雨123

    古人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趙雲,棄公孫瓚而投劉備,實在是明智的選擇,這種選擇不但不會損害他的完美形象,反而為他的完美形象添上了一筆慧眼識主的光輝色彩。

    趙雲一開始跟著公孫瓚混的,當時公孫瓚是能征善戰的將軍,也是雄霸一方諸候,因此有許多英雄投靠公孫瓚,就連劉備也是依靠公孫瓚,但是公孫瓚卻除了能征善戰之外,卻不識人,無胸懷。趙雲剛一出場,戰平了河北名將文丑後投偉靠了公孫瓚,但是卻不得公孫瓚的重用,而且對趙雲心懷猜忌。因為趙雲是常山人,而常山屬於袁紹的地盤兒有一次打完仗後,公孫瓚問趙雲:“你為什麼不投靠近在咫尺的袁紹,而偏偏捨近求遠來投靠我。”另外,公孫瓚因為是小妾所生,內心自卑,對那些出生高貴的人會猜忌疏遠,而趙雲偏偏出身常山世家大族,因而公孫瓚很難真心接受趙雲。基於以上兩點,當劉備提出向公孫瓚借將,公孫瓚欣然將趙雲借了出去。

    正是劉備這一次借將,趙雲在與劉備共事的過程中,看到了劉備的心胸與壯志,為自己的何去何從指明瞭方向。後來趙雲因兄死,而辭別公孫瓚回家。再次出山時便投奔了劉備。

    趙雲氣公孫瓚投靠劉備,一是因為公孫瓚的不容而不得已,並且是先辭去公孫瓚。這就相當於現在的辭職跳槽,也算是光明正大的,算不上背主。因而根本無損於趙雲的形象。

  • 8 # 奇葩歷史大觀

    趙雲外號常勝將軍是蜀漢的五虎將之一,雖然趙雲非常的強大,但是他並沒投奔劉備,只不過是回鄉守喪,7年之後和劉備再次相見,當時公孫瓚已經離開的人是趙雲屬於無主之人,所以說沒有汙點,

    趙雲早先效命於公孫瓚,但是得不到重用。

    公孫瓚雖然出身低微,但是因為他的才能他很早就出名了,一些資料上並沒有記載公孫瓚的出生,但是他死於199年,第1次出兵的年紀也不過十六七歲,可以說這麼一名年少出名的將領,內心是非常有自尊心的,

    並且他得到了太守的賞識,娶了太守的女兒飛黃騰達,而趙雲則和攻城戰的出身類似,是被常山郡推出來作為首領的人。

    得到幾百個人的相隨,公孫瓚當然也看出來趙雲是一個不凡的人才,但是他內心是自傲的,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於是他認為趙雲再怎麼強大也是不可能比。

    公孫瓚得糊里糊塗的認為趙雲是迷途知返,顯然是打了趙雲的臉,可以說趙雲本來是非常的崇拜公孫瓚的,但是公孫瓚賞識他,只是讓趙雲擔任了一個小隊長,

    趙雲蹉跎了很多年,在公孫瓚的爭霸的時候才出現了一線轉機,和先登死士大戰一場,真正的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不久之後趙雲又不受重用,被人雪藏了,

    他回鄉為兄受守喪,古人對道德標準是非常的嚴格的,東漢中國古代社會一直保留著許孝廉的說法,能被舉孝廉的人顯然是非常孝順的人,趙雲的父母早逝僅靠他的兄長養大,所以說長兄如父,趙雲的兄長死去之後,他理應為兄長守孝。

    對於趙雲的請求,公孫瓚顯然沒法阻止的,畢竟這在古代社會是一件大事。趙雲辭職之後,劉備也想找過趙雲,劉備覺得以後肯定非常的難再遇到趙雲了,公孫瓚雖然不重用趙雲,但是劉備知道趙雲是一個人才一直想挖公孫瓚的牆角,但是劉備再怎麼示好也不能明確的來挖牆腳,只能暗示一下趙雲。

    臨別的時候拉著趙雲的時候,對於劉備的厚愛,趙雲也是非常的激動,但是他要回鄉為兄長守喪。所以說趙雲不得不回家了,

    趙雲在為兄長守喪的時候,公孫瓚和袁紹兩個諸侯打得火熱,很可惜公孫瓚的小地盤很快就不保了,畢竟他的兵馬完全不是袁紹的對手,袁紹的門生眾多,兵馬強大,兩者相爭之後,公孫瓚最終自焚而死。

    在戰亂年代出人頭地的機會非常的多,所謂良臣擇主而事。劉備和趙雲惺惺相惜,有相同的價值觀,等到水到渠成之後一切也就自然而然的。

  • 9 # 海賊說歷史

    趙雲一生忠心不二,他的人生沒有汙點。

    的確,趙雲曾經追隨過公孫瓚,因為公孫瓚當時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可是趙雲在他的手下一直沒有受到重用,而且提出的建議都會被駁回,趙雲逐漸看清了公孫瓚自負的真面目。儘管如此,趙雲也沒有背叛他,他是因為要給兄長守喪才離開公孫瓚的。

    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趙雲再也沒有回到公孫瓚陣營,而是轉而投靠了寬厚仁愛的劉皇叔,成就一代傳奇趙子龍的一生。

    綜上,趙雲沒有背叛任何人,趙雲的一生沒有汙點!

  • 10 # 劉坤忠120

    劉備鞭笞都郵後,與關張投奔同窗好友公孫瓚。相識公孫瓚屬下校尉常山趙子龍,甚是投緣,相談甚歡。趙雲一身武藝,一杆槍如梨花飛舞,有萬夫不當之勇,在磐河救過公孫瓚,但得不到重用。也許是趙雲不是士族出身,之前沒有名望之故吧。後公孫瓚舉薦劉備為平原相,劉備趙雲依依而別。劉備與公孫瓚部將田楷抵禦袁紹,劉備兵力不足,向公孫瓚借趙雲一用,公孫瓚爽快答應。劉備趙雲進一步相互瞭解,相互敬重愛惜。後劉備南下徐州,與趙雲難分難捨,趙雲知道公孫瓚不是雄才之主,對劉備心有嚮往。。。趙雲因兄去世,回家赴喪。一晃幾年過去,袁紹進攻幽州,公孫瓚兵敗自焚身亡。劉備在袁紹處再遇趙雲,二人情腸牽掛,格外興奮,計議脫離袁紹,趙雲終身追隨劉備。趙雲在公孫瓚處雖不得志,對劉備只是尊重仰慕,是朋友情誼,公孫瓚生前他不背故主,在趙雲人生是沒有汙點的,之後跟隨劉備,是良臣擇主而事。趙雲一生輝煌,奠定了一代良將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追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