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元的天下
-
2 # 衝仔學歷史
最早的水滸故事的雛形作者應該是民間藝人。
《水滸傳》的成書歷程
梁山這個地方有山林的庇護,便於藏身割據,因此梁山是綠林草莽的雲集地,而且頗有尚武之風,所以就成了豪俠故事滋生的中心,這也是水滸故事的最早雛形。
北宋滅亡後,杭州成了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大量從北方逃難過來的藝人匯聚於此。在各個娛樂場所裡,南北方各種娛樂形式輪番上演,空前繁榮。就在這個時期,水滸故事廣為流傳。所以,我們現在聽到的很多水滸故事,是那些說書的老藝人們流傳下來的。
到了元代,杭州出現了“水滸戲”,這就使得水滸故事立體的展現在世人面前。最主要的是,元代已經有了《大宋宣和遺事》這本著作。這本書把三十六個水滸英雄故事串聯在一起了。這就是現在《水滸傳》的基本架構。
到了元末明初,《水滸傳》在杭州宣告問世,這就是最早的《水滸傳》版本。作者以 《大宋宣和遺事》為藍本,把三十六位英雄增加到一百零八位。把民間的英雄傳說和故事都加了進來,進行加工整理。最終完成了這部曠世鉅著。
-
3 # 飛天ZY漫雪
史書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宋江一夥三十六人在山東叛亂。官兵為之震動,宋江等人的事蹟被傳奇化,成為英雄說話,在民間廣為流傳,且被大眾所愛,後來又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終成為大規模的說話。由此可知,民眾對宋江等人的行為產生共鳴,將其所作所為視為英雄行徑,為其喝彩,並經此發洩了心中的鬱悶。民眾對此故事的喜愛,正反映出他們對舊時腐敗官僚政治的憎恨。水滸說話,通行於北宋未年至南宋初年,以此為主題的戲劇也逐漸風行。後人更予新增枝節,除原先的36人之外,又產生出許多英雄豪傑,經整理而成為一百零八條好漢。這些多彩多姿的說話,今後人增減取捨後,若於明初變成讀物的形式,即今日通行的《水滸傳》。至於作者,則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施耐庵,有人說是羅貫中,又有一說,則謂羅貫中改寫施耐庵的原作,然而在今日,此係施耐庵所作。從書場裡走出來的小說家,施耐庵,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小說家,《水滸傳》成為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施耐庵,元代東都人,元末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之際,施耐庵曾參與張士誠為首的反叛。《水滸傳》,全書描述眾英雄好漢,在無數英雄的打鬥中,由叱吒風雲而趨向窮途末路的悲劇故事。這部情節曲折生動的古典名著,流傳千古,經久不衰。
-
4 # 沅汰
《水滸傳》的真正作者當然是施耐庵,羅貫中參與篆修。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中最早的白話小說,《水滸傳》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殿堂,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雖然各朝代多次將其列為禁書,但老百姓卻一直爭相傳頌,文人知識分子對其評價也甚高。但流傳如此之廣、影響力如此之大的鉅著,關於其作者是誰,卻有多種說法。
四大名著都誕生於明清之際,遠的距今六七百年,近的不過兩百多年,不光《水滸傳》,其它三部作品的作者同樣也有存疑。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其實究其原因,道理也很簡單。近代以前,社會主流一直認為小說是上不了檯面的小道,是旁門左道,只有詩文才是光明正道,所以,作者自身也很低調,不願意過多暴露自己是作者的身份,羞於直接留下自己的名字。
另外,也和小說本身的發展演變有關。像《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都經歷了幾百年民間集體創作的過程,經歷了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作者也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創作,所以相似的內容和故事有多個版本,元雜劇更是有許多和《水滸傳》中相似的戲目。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據說此人非常有才,詩詞歌賦、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無所不精。羅貫中也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他在戰亂中認識施耐庵,兩人以師徒相稱。
現今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殘本(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所題署的“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篆修”。明確表明施耐庵是作者,羅貫中是編者。另外,高儒的《百川書志》也記錄“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所以,施耐庵的著作權應該非常明確,羅貫中參與了創作和編輯,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智慧的結晶。
-
5 # 大獅
若問及誰是《水滸傳》的作者,想必大多數人一下就會想到施耐庵,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也曾這樣告訴過我們,以至於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作者就是施耐庵。
《水滸傳》大致說的是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等一眾好漢聚義梁山泊,打起替天行道的旗號,最終被朝廷詔安,徵大遼、討方臘,損兵折將,最終宋江被奸佞所害的故事。
關於宋江其人,歷史上確有記載,說的是山東人宋江等三十六條好漢聚義的故事,其真人事蹟在南宋時期即在民間有所流傳,說書人將其編撰成評話,在原本故事上加以杜撰渲染後在鬧市街井之中講給歇腳之人,因此傳播甚廣。
時至宋末元初之時,民間出現一本叫做《大宋宣和遺事》的書冊,其中講述的便是宋江故事的大致輪廓。元代雜居之中,便有了許多關於梁山好漢的故事,但無一例外都是當時的藝術家憑空想象加以杜撰,並非真實歷史。
相傳元末明初之時,興化人施耐庵將長期流傳自民間的梁山故事加以整理,透過其藝術加工,完成了章回體小說《水滸傳》,全篇一百回,又名《忠義水滸傳》。“明末五子”之一的胡應麟在其著作《少室山房筆叢》中有過描寫,認為《水滸傳》系施耐庵所著。由此,人們才認為原作者就是施耐庵。
但是,有關施耐庵是否是《水滸傳》作者的問題,其實自明代至今都有人提出質疑。明朝初年有檔案《前朝志拷》記載《水滸傳》作者實為羅貫中。指出羅貫中在創作曠世鉅著《三國演義》在前,完成了《水滸傳》在後。而當時施耐庵的身份是羅貫中的先生(老師),施耐庵為其做過修改,並且有意抹去徒弟的名諱,使得自己成為當仁不讓的原作者。這一點非常類似清代晚期那位偽聖人康有為盜用梁啟超的著作,借他人之名炒作自己。不過也有人認為施耐庵並非有意借他人之名提升自己,而是胡應麟的誤寫使其誤打誤撞掛上了作者名銜。
縱觀羅貫中一生的著作,除了《三國演義》之外,還有《三遂平妖傳》以及《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等,筆者從舊書攤找到過一本章回體小說,名叫《粉妝樓全傳》,署名作者同樣為羅貫中。也就是說羅貫中一生之中著作大量文學作品,其中以章回體小說最為拿手。而施耐庵卻鮮有著作,人們對其最熟悉的莫過於《水滸傳》。
早在明朝嘉靖殘本《天都外臣序本》中,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關於《忠義水滸傳》的作者問題,其上寫明“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但是明朝高儒的《百川書志》中又寫明“錢塘施耐庵為本,羅貫中編次”,郎瑛的《七修類稿》中,也寫明“施耐庵為首,羅貫中為次”。顯而易見,大家都認為,這套書的原作者是施耐庵與羅貫中合作編寫,而非施耐庵一人所為。因此,只署名施耐庵一人名諱是不正確的。
《水滸傳》作為一套鴻篇鉅著才子書,自古被人研究閱讀,但是它同《西遊記》與《紅樓夢》一樣,其作者身份都是令人懷疑的,自古至今有關學術論文的剽竊數不勝數,往往最終人們發現一些所謂的大德大賢都是欺世盜名之輩。至於《水滸傳》的真實作者是誰到目前已經不重要了,愛誰誰吧,只要書好就行。不管是誰寫,書能寫的這麼高妙,後人打心眼裡對其佩服,古人在天之靈也便得到安慰了。
-
6 # 貽生
《水滸傳》小說的作者施耐庵,羅貫中在宋元以來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話本,雜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經過加工再創造而寫成的。它是一部描寫元末明初農民革命的長篇小說。
-
7 # 腿哥看劇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作者眾所周知是施耐庵,由於施耐庵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任職兩年後就選擇辭官回到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一部名叫《江湖豪客傳》的小說。小說終於脫稿了,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但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書名為《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裡‘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傳》。
不過上面那也只是其中一種說法,最貼切的應該是施耐庵創作,羅貫中做了一些整理。
-
8 # 顫動的丹田
先是羅貫中將說書、戲劇中的水滸故事採訪、編目、集中成冊,算是採編整理並進行了一定的發展創作,初步形成一部小說;後來施耐庵對這種眉目清楚條理分明的完整冊子打磨、推進、去毛刺,進行了相當程度的藝術再創造,提高成為了真正的文學著作。其實對羅貫中進行再加工的本子不止一個,而以施耐庵的本子最好,因此能夠廣泛傳播,流傳於世。《水滸傳》的作者,應該說是羅貫中與施耐庵聯合,創作出了一部既具有很高藝術水準、又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長篇小說。
羅貫中的生平不見史傳,一些零星記載也互相矛盾。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祖籍太原,在杭州生活過。
施耐庵生平不詳,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錢塘(今浙江杭州)生活。
這兩位偉大的作者沒有留下關於自己的個人資訊,卻為後世的無數觀眾帶來了彌足珍貴的精神寶貝!
-
9 # 瀚瀟文化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型別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
作者爭議:《水滸傳》的作者據傳為元末明初施耐庵,並由羅貫中加以潤色及編排,實際參與創作者跨越了從宋元到明末的數百年,包括了民間說書人、文人、書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積型的長篇文學作品。從早期刊本的署名上看,明朝萬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陽餘象鬥雙峰堂刊本《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題羅貫中編集,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從其他文獻中的記載看,郎瑛的《七修類稿》中曾經說過:“《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書本。”高儒《百川書志》記載:“《忠義水滸》一百卷。錢塘施耐庵書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耐庵)、羅(貫中)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羅貫中作。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蹟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施耐庵故里江蘇興化新垛鄉施家橋村有墓園、紀念館。現有《施氏家簿譜》存世。根據上述記載,施耐庵的生平整理如下:施耐庵(1296年-1371年),揚州府興化人(今江蘇興化人),原名施彥端,又名子安,字彥端,原名耳(一說名耳),別號耐庵。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裔,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不久任錢塘縣尹,因替窮人辯冤糾枉遭縣官的訓斥,遂辭官回家。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等十八名壯士率壯丁起義反元。張士誠敬其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為軍幕,施耐庵抱著建造“王道樂土”的宏遠計劃欣然前往,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後因施耐庵幾次諫勸,張士誠都不予採納,於是憤然離開平江,並作《秋江送別》套曲贈予同在張幕的魯淵、劉亮等人。此後,浪跡江湖,替人醫病解難。後入江陰祝塘財主徐騏家中坐館,除了教書以外,還與拜他為師的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作,蒐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義的故事,為撰寫《江湖豪客傳》準備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滅張士誠後,到處偵查張士誠的部屬。為避免麻煩,施耐庵徵求興化好友顧逖的意見,在白駒修了房屋,從此隱居,專心於《江湖豪客傳》的創作。《江湖豪客傳》成書後,定為《水滸傳》。 -
10 # 舞詩鋒銳
長篇小說《水滸傳》,明人高儒《百川書志》著錄其所見本,題為“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一般認為系在民間傳說、話本、戲劇所提供的水滸故事基礎上,再創作而成,主要作者是施耐庵。今之最早的本子為一百回。明萬曆年間出現一百二十回本(增入田虎、王慶故事)。明末清初金聖嘆刪改本為七十回(實有七十一回)。
《水滸後傳》,明末清初陳忱作。共四十回,是《水滸傳》的續書。
回覆列表
若說《水滸傳》作者是誰,當然答施耐庵,其實不然。
首先現今流傳的版本有簡繁本之分,其作者也有不同說法。
中國言實出版社版《水滸傳》
簡本《水滸傳》少有細節描寫,文字粗略。與繁本相比卻多出平王慶,平田虎兩大故事情節。
流行的繁本文學性強,情節生動,人物傳神。在大聚義之後,又有徵討遼平方臘後事情節。該版本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兩種。
此外流行的金聖嘆七十一回本,到大聚義為止,由繁本刪節潤色而成。不同於正本,讓盧俊義做了個108將全部被俘後惡夢結束。
除了施耐庵,關於作者說法歷來不一,包括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等。宋代說書技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說,很快就被說書人採納來素,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
南宋羅燁《醉翁談錄》就記錄了《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小說篇目。《石頭孫立》也可能是水滸故事。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一種觀點認為認,該書並非施耐庵或某一位作者單人創作,是參考借鑑史籍戲曲,名人筆記和一些流行短篇小說,集結而成的小說。郎瑛《七修類稿》中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意為有舊本,故曰為編。然而無論借鑑參考,還是摘錄潤色,作者創造性加工,功不可沒。
《水滸傳》作者,傳統學界素有"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的編次”之說。
此說最早見於明代高儒的《百川書志》,書中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在學術界當中,最受認可的則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合著,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後三十回的行文有所不同,更為流暢細緻。另一種稍微不同的觀點是,《水滸傳》為施耐庵所寫,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
電視劇《水滸傳》中,作者一欄也寫的是兩人名字。
《水滸傳》裡有不少情節與《三國演義》相似,隱約可見羅貫中的筆法。除了《三國演義》,他還寫了《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通俗小說。以他的水平寫個小小水泊梁山沒問題,《水滸傳》中有多篇讚詞,據考證來自羅貫中的另一部小說。
他們都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施耐庵年長羅貫中大概二三十歲,包括《施耐庵墓誌》在內的諸多史料記載,著名學者紀連海說:二人為師徒關係。所謂名師出高徒,史上最牛師生,亦師亦友,一起交流探討的可能性很大。
倘若真是師父一人所著,羅貫中真是名如其人,千古第一的大腕,四大名著,就佔了一半了!
愛書的元元,感謝閱讀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