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卓先生的帽子

    1.

    ---來自泰劇《天生一對》

    2.

    ---來自電影《遇見你真好》

    3.

    ---來自電影《頭號玩家》

    4.

    ---來自電影《怪物史萊克2》

    5.

    ---來自電影《神秘巨星》

  • 2 # 齊子姆魯

    一個好的影評 會有對電影背景影射的社會現實有著深刻的認知。

    會對事件的發展有著清楚的認知。

    會對感情戲的交流有著細膩的感受。

    會理解導演的一幀一幕有著內心的贊同與理解。

    會明白弦外之音。

    曲高而不合寡。

    市井而不豔俗。

  • 3 # m甜橙影視

    好的影評應該是看完電影經過思考後真實的所想所感,不一味的跟從主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會,每個人欣賞電影品味電影的角度可能會不同,所以影評的角度深度也會不同。但是現在水軍太多,好的影評往往被埋沒在水軍中。簡單來說,好的影評要走心。

  • 4 # 儒雅隨和的CAT

    客觀真實吧,至少讓人讀起來感覺你是真的有話要講,而不是應付了事。再有就是能切合劇情進行合理的推測,不要過度解讀。

  • 5 # 九月1006427841

    個人認為影評,就是對電影的評價。可以深入,可以淺顯。

    但是好的影評,應該涉及多個方面。

    首先,影片所發生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物設定。

    其次,要考慮的演員的演技成熟與否,是否有進步,是否能夠很好的刻畫人物形象。

    第三,影片的配樂,剪輯是否優秀。

    第四,故事情節是否緊湊,不贅述,不多餘,邏輯是否合理。

    第五,有沒有反應一定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是否折射出了作者或者導演·編劇的觀點等。

  • 6 # 瘋帽電影

    1.影史。

    電影這門藝術從誕生到現在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從第一部無聲電影到現在的電腦高科技製作電影,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形式上,電影都經歷了飛躍的發展。從之前的地下室小作坊觀影變成現在的主流娛樂方式,瞭解世界電影的發展史對於一個影評人必不可少的理論知識,只有對發展史熟稔於胸,影評人才可能從電影的宏觀和縱向上看待一部作品,寫出的影評才能引人深思,比如當下這部電影是處在世界電影的什麼位置,有何種影響,屬於何種流派,這些都是優秀的影評所具備的,而不至於言之無物。

    2.電影語言

    什麼是電影語言?電影是導演透過鏡頭、燈光、佈景、演員、故事劇本等要素所傳達給觀眾們的一門語言,一種表達方式。

    所以一篇好的影評,應當涉及到電影中這些要素裡最精彩,最獨特,最出眾的其中幾點。好萊塢大片中的特效肯定有值得說的東西,好的劇情片也一定有優秀的劇本和敘事方式,比如諾蘭導演的敘事手法就常常帶有迷惑性,透過深入解讀,影評也能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它的精妙之處,豈不美哉!

    3.獨特的觀點和見解。

    一部好的電影,往往能在影迷看完後引起爭論和深思 ,那麼影評中的觀點肯定就百花齊放,各有見地。如果一篇文章人云亦云,那麼看的人也會覺得食之乏味。當你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並清晰的表達出來,那麼這篇影評一定能讓人眼前一亮,之前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關於結區域性分,就顯得十分有趣,影評中各種分析層出不窮,看得人興奮異常,這就是好的電影和好的影評所能帶給大家的美妙感受。

  • 7 # 小凱聊影視

    首先是影視作品本身就具有不小的吸引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催生不少影評,那麼在這當中就會有一些佼佼者凸顯而出,它們具有自己對電影主觀意識的看法,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會結合時代背景和人物刻畫對影視作品做出很好的評判,影評製作人本身需要具備一些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能個向人們傳遞出影視作品中的正能量的東西!影視作品本身就是生活的寫照

  • 8 # 前進呀

    這標題的秩序倒過來也行。我是把專業的電影人,藝術院校的研究者、以及影評人,統稱為一個職業觀眾。

    職業觀眾和普通觀眾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把電影當作打發時間的工具,也不將它為情感共鳴的器皿。普通人看電影,是要找到自己。而職業觀眾,是要找到別人。人生,就是一個尋找別人的過程。

    先說一下成為職業觀眾前,要作哪些儲備。

    如多方面學養的積累、最起碼的是擁有相當數目的看片量,你只有在電影的海洋裡遨遊過,你才能知道水的深淺、礁石和暗流又藏在何處。而哲學、歷史、文學和其它姊妹藝術等等,你瞭解的越多,越便於你與電影作更深切的會晤。你才有資格說,某個電影在影史,或某段影史究竟該佔據什麼地位。

    另一個,則是對人事人情的感受力,一個對周圍的環境常常誤判的人,把好心當成驢肝肺,是很難看清一個電影最重要的呈現,最微妙的表達。

    當你成為一個職業觀眾,你才有能力判斷一個影評的好壞。對電影,你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斷,你才能在他者的觀點下,有所修正或排斥。你才能知道哪篇影評是言之有物的,哪篇影評是在譁眾取寵。

    說到我自己,確定下對電影的意趣之後,我就在看影評。當時民間影評沒有像現在這樣洶湧,我看的基本都是學術期刊的文章。給我印象深的有美國電影的大拿邵牧君、因前蘇聯電影於我是關鍵性的開蒙,戴光晰的文章也經常看。

    寫中國電影的如鍾大豐、陸弘石等,後來也與這二位名家相識。予我促進最大的是戴錦華,現在她的文風和見識,已不如當年那樣給我以強烈的震動。吃水不忘挖井人,仍對她心存感激。她寫的關於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和《放大》的論述,在我還沒有看過這兩部電影之前,我就反覆研讀過。而她對《戰地浪漫曲》和《卡門》的評析,則讓我對這兩部電影有了一看再看的經歷。我從來不認為戴錦華的文章聱牙詰屈,相反,她讓我明白,一部值得反覆觀察的電影,正因為它有著許多曲徑、方能通幽。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他也寫中國電影的評論,例如他在說《一個和八個》時,說那一張張低照亮絕不俊美的面龐,充滿了生命的質地。日本還有一位電影理論大家--蓮實重彥,他的底子其實更厚一些,能從很多意想不到的維度切入到影人影事,也是位電影教育家。像黑澤清、周防正行都是他的弟子。

    《一個和八個》

    最讓我激賞的電影評論者是法國大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他所著的《我生命中的電影》,我一捧起來就不願意放下。私以為,他的影評比他的電影還要好。他行文隨意,充滿激情。特呂弗非常自信,他強烈的主觀色彩是建立在龐雜的客觀實踐之上的,所以,絲毫不輕佻。我想他評述的影片(而不僅僅是影片的作者),大概會為能擁有這樣一個真正富有趣味、激情四射又兼具洞察力的觀眾而感到萬分幸運。

    有時,我與一些導演聊不屬於他們的作品時,往往有著異乎尋常的收穫。很多導演本身在現實中就是極優秀的評論家,不說法國《電影手冊》所孕育出的那些彪柄史冊的袞袞諸公了。單說中國的第二代導演,如費穆、朱石麟、桑弧和張駿祥。這些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電影大家,都有過寫影評的經歷。

    而我最崇敬的中國導演之一孫瑜,他在清華大學就讀時,就因參加校內的影評大賽奪得名次之後,才徹底萌生了拍攝電影的志趣。而我最喜歡的中國女導演張暖忻,她和她丈夫李陀(著名電影理論)共撰的《電影語言的現代化》。是一部至今都有巨大影響的學術佳作。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如陳國富、樸贊鬱、翁子光等等。國內也有一些民間影評人走上了導演之路,不再贅述。《小城之春》

    說到如今活躍的影評人,我也不知道我說是不是很合適,我和他們很多都是要好的朋友,我也算是舉親不避“嫌”了。

    稍微點幾個名吧,像衛西諦,他是中國最早的那批最早的網路影評人。他是我見到的民間影評人裡,文筆最好的一位,寬厚平和,不故作驚人之語,卻能在關鍵處勾連電影與人那份密不可分的關係。

    梅雪風,是我的老鄉,他的強項是勤于思辨,豐厚的雜學修養,使他的影評很難合乎俗流,卻能與真愛電影的人靠得很近。

    還有一位是開寅,筆名叫九隻蒼蠅撞牆,他由於系統的學過哲學理論,見解在一些困在一知半解中不能動彈的人看來,是有些清奇了,但於我,常有醍醐灌頂之感。

    每與這三位聊電影,都是快意人生之事。有時,他們的口頭表達比他們的書面陳述還要誘人。他們人也比他們熱愛的電影還要有趣。雖然他們的趣味不是那麼直接明瞭,但時間一長,便可意會。當然,還有一些了,篇幅所限,就不枚舉了。

    目前國內學術圈的影評,值得恭維的少之又少。杜慶春對電影的認知,常常能活躍我的思維。他現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電影前期的孵化上,倒也使得他對電影的洞見更為別開生面。還有一位是從事獨立影展的張獻民,他有好多年沒有寫影評了。他一落筆,那叫一個生輝、俏皮生動,滿是思想的火花。

    還忘了一位,是香港的湯禎兆,我個人極其欣賞。他的主攻方向是日本電影,他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研究者之一。他跟我一樣,都非常喜歡成瀨已喜男。湯禎兆用詞考究,讀他的文字,常讓我覺得我和他看的不是一部電影,這也促使我試著依循他的思路,將那電影,再溫故一番。

    就說這麼多吧,沒提及的只怕更多。總之去看,去寫,真沉浸進去,還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還想說的話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是不可能一眼就看穿的。由人去進行的電影創作和製作也是如此。人生是場修行,看電影,也應如此。有句話,我重複過很多次,再說一遍。作為一個職業觀眾,不要急於從電影中謀得共鳴,要從電影中,看到一個更遼闊的天地。只有不斷的接受與你的經驗、情感無關的事物,你才能成長,才能豐富。也只有豐富,你才有細膩的能力。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搞笑a我是認真的

    前陣子看的《攀登者》挺好看的,還有點感動。《攀登者》是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劇情冒險電影 。影片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成員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完成華人首次登頂珠峰的故事。

    《攀登者》是中國產電影在此類題材上的突破,論特效水平和專業程度,不輸給《垂直極限》和《絕命海拔》。而且影片還讓觀眾看到了兩次登頂,從1960年的3人到1975年的9人,那種偉大的使命感和堅忍不拔精神的傳承,意義超越登山運動本身。李仁港把擅長的動作戲集中在了吳京身上,危險處命懸一線,緊迫感撲面而來。虛構的兩段情感戲見仁見智,與其說是想讓人物更豐滿,不如說是補充了氣象、醫療和後勤等支援團隊的形象,歷史上他們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真實的歷史只有比電影更艱苦,更加悲壯,當年克服萬難的攀登珠峰,每個人都揹負著巨大的榮譽感,“唯有犧牲多壯志”,前仆後繼勇往直前,這在電影中多次出現,令人淚目。

    劇本結構上,“保護攝影機”才是整部影片自始至終的核心情感,60年的遺憾到75年來彌補。由此關聯起張譯與吳京、井柏然之間的對手戲,也構建起了角色的性格和命運,所有的拼搏,所有的犧牲,都是為了看到隊友們登上珠穆朗瑪峰,把五星紅旗插在我們自己的珠峰頂上。大家怎樣認為呢?歡迎點贊留言哦。

  • 10 # 娛樂教頭

    關於·《我不是藥神》

    關於·劇情與角色

    關於·藥價

    關於·創作

    關於·楊新鳴

    關於·王傳君

    關於·譚卓

    關於·所有演員

    文章約5800字,閱讀大約需要15分鐘

    壹:關於·《我不是藥神》

    (英文名:Dying to survive,翻譯回來應該是:向死而生。)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我最喜歡看的開頭,因為真實,往往比虛構更復雜而豐富。

    尊重真實的一個細節:2002年,舊版鈔票與新鈔混用。

    這部電影能在全國上映,至少在民生問題上,朝堂的態度還是開明的。

    本來就該這樣:大家就事論事,尊重事實和情緒,而不是給造謠者刻意煽動情緒、導致事實扭曲。

    根正源清,才有此氣度。首先必須為中華今日,先輩們的努力致敬。

    說回影片本身,劇本、選角、鋪排、剪輯甚至配樂都是很考究——

    貳:關於·劇情與角色

    甯浩和徐崢,是拍小人物在影圈成名。

    我特別喜歡高曉松的一句話:歷史是廣大的底層人民造就的,而不是誰寫了《管錐編》。

    所以當你看當年周星馳,會覺得小人物的無厘頭很俗,卻很真實。

    如今看這部電影,主角程勇,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實。

    開場10分鐘,清晰看到一個油膩中年男子的日常——妻子離異,用移民爭奪撫養權;父親病重在床,兒子窮家富養。

    他像極了我們身邊某位大叔——中年危機。

    危機,危險也意味著機會。

    不逼到死路,他不敢走私。

    他不發狠,呂受益也不敢跟著買藥,也就拉不到思慧和神父入夥了。

    這20分鐘,像極了多少草根出身的創業者。

    然而,半路殺出真的賣假藥的。

    我本以為神父也跑去買了解藥,畢竟他平時唯唯諾諾,年紀又大,容易被蠱惑(我們身邊不缺好心大叔大媽被騙)。

    誰知,他是去砸場子。

    掐架伊始,黃毛最為衝動,一腳當先;

    思慧雖為女流,卻緊隨其後;

    反倒是呂受益和程勇,一個比一個怕事。

    這也經得起推敲,因為後面散夥時,黃毛最先走,扎得滿手血、思慧隨後、神父告別、受益墊底。

    每個人個性都十分鮮明,看得出人物的小傳幾經推敲。

    程勇是本片主角,也是最複雜的人物——

    他有好色的一面,幫思慧出了氣、硬賴著去她家想發生關係;

    他又有良心發現的一面,當小女孩睜眼看他時,他反倒像被欺負的一方,捂著自己發福的軀體,就像想捂住自己猥瑣的想法一樣。

    所以思慧才會在明示可以換個地方而程勇仍堅決告辭後,驀然微笑。

    如果是真的油膩,哪會怕?

    說到底,他不是壞人,但是個俗人。

    故事的線索由這樣一個人串起來,更具說服力。

    劇情急轉直下,雖然之前一直低調,但鬧了一場。

    斷了江湖人財路,張長林找上來,一為尋仇,二為求財。

    我在明,人在暗。

    上有老,下有小。

    誰願意錢沒賺夠,人進去了?

    連脾氣最好的呂受益,也被他一字“滾”,罵出了店。

    再見之時,呂已重病,不忘口頭禪“吃橘子”(橘子富含維C、抗癌)。

    他以為躲了撤了可以一了百了,卻眼見活過來不願自殺的呂受益,賣了房(換了房子)、又自殺身亡(很可能是不想讓兒子給自己做幹細胞移植)。

    弟妹滿滿一杯酒的敬謝,變成悽愴的跪求、悲慟的逐客令。

    黃毛在角落吃著橘子,四目相對,無言錐心。

    迎面的眾生,口罩能擋細菌,卻不能擋住求生的眼神。

    (剛開始,程勇逼著眾人脫下口罩,煙霧繚繞;後來他看到病人主動掐滅煙。而呂受益和他說話從不戴口罩。)

    他曾逃跑,又回來了。但黃毛不信他,直到他定價“五百”(刨去路費,沒有利潤)。

    既然自己已經衣食無憂,就不再賺病人錢。病人為高價所迫,怎會不知?

    於是“二次創業”,可偏偏,法不容情,法海不懂愛、也不能懂愛。

    當病人老奶奶求曹警官放過藥販子時,曹斌面色如常,卻要洗臉清醒,而鏡中的屬下尚有淚痕。

    張長林回來接著訛錢,還哂笑程勇“治不好窮病”,轉眼被抓,死活不肯供出程勇。

    既因程勇多給了他十萬“跑路費”,又因看到程勇無私做事。

    當曹斌循著蛛絲馬跡去盤查程勇,程拿著雪茄,一口一個好處和利益。曹哂笑離去。

    這就是程勇最好的保護傘——多面性。

    當所有人以為他還是唯利是圖的商販,他卻因故友的離世和心底的善良驅使而償債。

    而最後落網身亡的是剃光黃毛的黃毛。

    曹斌抱著人求醫,一灘血中悲慼、歉疚、悔意叢生。

    程勇來醫院尋人,得知死訊,憤而怒吼“他只有二十歲,只想活著,他有什麼錯、他有什麼錯...”

    要知道,電影出場,也是眾人攔著,曹斌放言警告,程勇像耗子見了貓。

    而如今,電影近尾聲,眾人強按著,程勇毫無懼色,恨不得以命相拼。

    這個設計很符合倆人的身份、情境與心境。

    這部戲,這場戲,最佩服徐崢,無比的真實(據說拍到凌晨五點多,才突破瓶頸)。

    人到中年,可以長胖、可以頹唐、可以泯然於眾、可以有小心思,但不可以沒了良知。

    他發了火,曹斌引咎辭職,人卻死了。

    死在太平間的一個格子裡,死在朋友深夜的痛哭裡,死在了本該回去的故鄉里。

    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成了程勇自己的讖語。

    經歷了兩次死別,聽到藥物停產,程勇放手一搏,寧願虧錢也要買藥。

    卻人贓俱獲,認罪伏法。

    夾道歡送,依然三年有期。

    入獄,最放心不下兒子,囑託轉告“爸爸不是壞人”,曹斌終於知道他為何肯鬆口送兒子出國,還不想喝酒了。

    結局是完美的。

    或者說,影片用近乎白描的方式講述劇情本身。

    影片中,雖然由頭是高價藥,但製藥公司、警方、“走私”代理、病人四方都是各謀所需。立意持正,未偏頗煽情。

    如果,眾病人求生不算煽情的話。

    叄:關於·藥價

    藥讓人活,價讓人死。

    現在很多人學了薛兆豐的經濟學,從哈耶克到凱恩斯,可以說出幾百個專業術語來。

    其基本主張是,允許廠家、商家多賺錢,才會研發新藥以供後世享用。

    這派治國理念,源於英國——允許富人更富,窮人才能跟著沾光。

    但我不得不做個討厭的人,他們說的可能不對。

    若爭是非,按哲學的“無知之幕”蓋上雙眼,當你不知道自己是病人/家屬還是製藥商,選擇高價還是低價?

    為何有些藥過了專利期,還依然高價?為何格列衛當時在大陸要高於周邊國家一倍?

    若不爭是非,只論成效。哪一種可以讓民怨沸騰,哪一種可以讓政府不散攤子?

    無謂的爭辯改變不了什麼,真正可敬的是那些做深入調查和行動的人們。

    影片並未堵死製藥商的嘴,借高管之口,也說出研發的艱難,難道只有高價出售這個法子麼?

    影片一句“他只有二十歲,只想活下去,他有什麼錯...”

    對啊,他有什麼錯?

    我們這群馴順的良民,開口都先恭恭敬敬說一聲“領導”,哪怕吃窮了家、治病賣房,也只是顫顫巍巍求人讓自己活下去而已。

    可是“肉食者鄙”,他們眼中的法、政績、業績決定了屁股坐哪兒,而屁股往往決定腦袋。

    如果你同情弱者了,那好,慈不掌兵、請你接受處分、離開、再換人上。

    你說這是經濟學問題,那是你經濟學理論學得太好,恰恰沒把經濟學剖析的人性學透。

    醫療和教育,如果僅以盈利為目的,自然還會有人間倫常慘劇發生。

    美國早已鑄就“私營非盈利”體制已逾百年,可供參考。

    君不見,XX家族把接生技術隱而不宣,以為專利,期間家族生意好了,有多少嬰兒喪生?

    君不見,青黴素不爭產權,可救活多少性命?

    我們不是排斥醫生賺錢,但是我們的命,值多少錢?

    肆:關於·創作

    既沒有這麼多苦大仇深的場面,主角也沒入獄。

    所以陸勇先生不願成為“油膩”、“走私”的熒幕形象。

    陸先生的擔心大可不必,看完電影就走的觀眾,不會去搜原型。願意深究真相的,不會誤會原型。

    如果連這點創作都抹殺,莫言就不敢在《蛙》裡把姑姑寫成那個形象了,更別說在另一部小說裡讓自己父親蒙受負面評價。

    如果只是簡單的自己治病,沒有一波三折,恐怕少了很多的衝擊。

    演員們的表現簡直可用“無可挑剔”形容。

    因為演的都是角色,忘了演員本身,看不出斧鑿痕。

    演技是為劇情服務的,龔蓓苾在《獨自等待》裡已經令人驚豔,這次客串也演得很自然。

    劇本很紮實,人物性格、來歷簡潔鮮明,剪輯也相當見掌鏡功底。

    在閃轉的鏡頭裡簡介劇情,必有中或印的歌曲做背景樂,一曲終了、交待完畢,毫無拖沓及倉促感。

    劇情安排出意料外、入情理中,無違和感。無怪內評期(電影業內人提前觀影、評價,以助宣傳)許多大咖揚言評分在8.5上。

    有人說這是《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的中國版,而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辛德勒名單》的中國版。

    都是唯利是圖的商人,蛻掉逐利的習性,人性盡顯。

    好比諸葛亮抱著琴、彈唱葬歌《梁甫吟》時,一份悲天憫人的情懷足以比肩管仲樂毅。

    中國的熱點事件向來層出不窮,甚至一度說“微博治國”。

    那可想而知,在資訊沒有發達的年代,多少人被遏制至死。

    前不久跳樓輕生的“甘肅女生”,幾年前有毒的奶粉,樁樁件件,哪個不值得反思。

    (對所有自殺傾向的人,他們認為死了才有希望,就像跳下高樓的女生,死後才有學校檢討、罪犯伏法。人活著的時候你們都幹嘛去了?!

    難道我華真如譚嗣同所說,只有發生命案,人民才不致麻木?)

    如前所述,真實比虛構更豐富而複雜。因為虛構的人物,只能抽選幾個特質、簡化,甚至規避審查的風險。

    想象是美好而簡單的,而現實常常不能匹配,且複雜多變。

    我們都想活在有病能治的世界,但一切都只能慢慢來。

    可是那些病人等得到這一天麼?

    當你從事醫護行業,很多事力不能及,很多病無能為力;

    當你從事司法行業,很多事力不能及,很多案情法兩難。

    難道我們就此撒手了麼?

    改變現狀,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

    如果事態往好的方向發展,哪怕只有一點點,都是好的(就像總局的審片尺度)。

    世無險阻,何來人傑?

    這樣的事件,走一步是一步,每一步都是賺到的。

    這樣的電影,拍一部是一部,每一部都是撿到的。

    伍:關於·楊新鳴

    楊先生名字帶“新”,卻是十足的老演員。

    他就是那種,見到過、戲好,又叫不出名字的演員。

    一搜才知道,他演過《戰長沙》。

    一部豆瓣9.1分的電視劇,連霍建華在這部戲裡,也沒有半分偶像包袱。導演是後來拍《琅琊榜》的孔笙。

    他在《戰長沙》裡飾演唯唯諾諾的酸腐先生,也是極真實而動人,不劇透,如果沒看過的同學,可以抽空看看,想必不會失望。

    其他好劇好戲如《北平無戰事》、《大秦帝國》等,居然還演過《無人區》!《無人區》裡的形象簡直和平時演的差很大!

    他總說“God bless you”,散夥時卻對程勇說“願主保佑你”,那一刻,他多希望對方聽得懂自己的話。

    陸:關於·王傳君

    查主創陣容,王傳君讓我眼前一亮。

    他的畫風原來是這樣的。

    我不是《愛情公寓》的粉絲,因為它大量抄襲《老爸老媽浪漫史》和《老友記》橋段,被發現後,還稱是“致敬”。

    但像我這麼庸俗無聊的人,看完了前四部(以供我更好地跟哥們吐槽,好讓他不要沉迷)。

    看過美劇的通常不會喜歡《愛情公寓》,沒看過美劇的通常就是神迷。

    人對給自己帶來快樂的第一個人和事物總是帶有感恩之心的。所以大家都沒錯,而是“抄襲”變“致敬”的一大票從業者錯了。

    王傳君,在《愛情公寓》裡飾演傻乎乎的漫畫家關穀神奇,火了。

    他出道的時候是2005年,為搶進度,演的戲被他人配了音。

    開始有點紅是在2007年《加油!好男兒》,位列前十(印象是第七名)。

    那個綜藝節目是伊能靜當評委,當時最火的是喬任梁,而李易峰、馬天宇、井柏然、付辛博等人都是透過這節目出道。

    由於當時喬的電影有兩部在映,我都看了。

    彷彿就還在身邊會說會笑的人,突然離世。

    從那以後,凡是《好男兒》出道的,我都關注。

    王傳君當是最不起眼的一個。

    論名氣,不敵“喬峰”之喬任梁;

    論樣貌,“喬峰”之李易峰政委有頂配貓式美顏;

    論抖包袱,《愛情公寓》的陳赫號稱綜藝一哥。

    而真正成熟的人,只和自己比較。

    所以最欣賞的,反而是這位平平無奇的王傳君。

    今年聽到新聞,他拒演了《愛情公寓》;

    《羅曼蒂克的消亡史》有葛優、章子怡,居然也有他。

    看一個人想成為什麼人,一半看他選了什麼,另一半看他拒絕了什麼。

    他選擇了演戲,真正有張力的戲;

    他在所有人捧著說“我喜歡”的時候,赫然寫出“我不喜歡”;

    他選擇熬了兩天不睡、困到脫相,演出病入膏肓的狀態;

    所有人覺得他不懂人情,但這些人真的懂人生嗎?

    這樣的演員是最容易火的,就像當年史泰龍拒演了很多爛片一樣。

    全世界可以有很多偶像,但史泰龍只有一個。

    生命多麼寶貴,喬任梁28歲離世時盡是惋惜。

    都知道這輩子很短,要珍惜,第二天醒來,是否真的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奮鬥?

    名利場中,向來無英雄。唯有做到想象的自己,才叫成功。

    柒:關於·譚卓

    譚卓竟然演過《Hello,樹先生》,而我沒認出來,只覺得像苗條版的郝蕾。

    由於個人的偏好,《Hello,樹先生》被我認為當年度最佳影片。

    我不代表大多數,大多數也不代表我。

    七年了,七年了,譚女士又演了一部好片子!

    《我不是藥神》裡以樓外只能隱隱聽見酒吧的音樂,厚幕一掀開,鼓譟和年輕美貌的身體四周環繞,穿過人群,最豔的脫衣舞娘,就是她。

    演這一幕電影語言,曲筆迂迴,又全無贅筆。

    和臺上的狂野不同,臺下憔悴素雅,言辭溫婉。說到底,大家都是小人物。

    那就一起賣藥吧,等賺了錢,程勇特意在酒吧團建,砸錢讓經理跳舞。

    從閃爍的燈光中,看到平日低眉順眼的她,撕心吶喊、眼神發光、眼角餘淚。

    我們不知道她身為女人,經歷過怎樣的拋棄,才到如今獨自帶女兒,賣舞為生;只知道她生活不易,活著不易。

    所以她半是感激,半是依賴,雖不願意、也答應和程勇在一起。

    這一串戲下來,人物就活了。

    譚卓的表演,在那兩滴噙淚和一抹低笑中,深入人心。

    上豆瓣才知道,譚女士2009年出道,就靠《春風沉醉的晚上》入圍戛納女主角(可惜未獲獎)。

    捌:關於·所有演員

    徐崢、週一圍和黃毛(章宇)、王佳佳和王硯輝等主演和群演的演技都讓人難忘。

    王佳佳演的呂夫人,出場一杯滿敬酒,瘦而不弱;

    跪倒在車前時,無助悲喊,為婦為母而剛韌,卻絕望抓心;

    在病房外,一抹光打在中間。

    左邊徐崢聞聲色變、皺眉躲閃;右邊王佳佳表情木然、目光朝下,似哭無淚。

    這是經歷過多少次,才換來這種心如死灰。

    黃毛的不苟言笑、性情暴躁、在開啟心扉後的頑皮,都讓人揪心。

    剛剛開場還以為他騎著單車可以溜之大吉,卻意外摔倒,至今想起都想笑。

    淚中帶笑,樂中生悲。

    真的很久沒有這種觀影體驗了。

    黃毛造型原型

    不得不佩服徐崢和甯浩這麼多年的選角功力,包括週一圍。

    週一圍和徐崢在戲裡是一種較量關係,類似綠葉紅花。

    周演的警官越沉,徐演的商販就越有力。

    除了最後一鏡,曹斌一襲勁裝帥氣出場,其他時候,他都在隱忍。

    對領導,他忍;對病人,他忍;對入獄的程勇,他還是忍。

    這些忍,都代表一件事,他努力讓不得不做的事,變成可以不做,或者可以不自己做的事。

    這些忍,恰恰在懷抱屍身時,無所遁形。

    他的沉默和爆發,是最讓人感動的,至今想起,淚眼朦朧。

    這部戲,最受煎熬的是程勇和曹斌。

    明寫程勇,伏筆曹斌。從他們各自的視角里交疊,真相才更全面。

    誰都沒有錯,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不得已,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蘑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