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MisswangTop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江浙話。

    語言簡介

    1.保留古漢語全濁聲母。

    2.具有古漢語整齊八聲調。

    3.保留古漢語平仄音韻。保留全部入聲。

    4.保留古漢語中強制性的規則連續變調。

    5.保留古漢語尖團分化音。

    6.保留鼻音、邊音聲母有緊喉和帶濁流的區別。

    7·母音、子音較多。

    8·無輕聲。無多音。無兒化。

    9.語言習慣差異。無異化。

    10.區別於普通話的字音

    10·古吳越語

    古代南遷到江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吳越族原住民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吳越語成分,多表現在詞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吳語日常用語這些詞到底是古漢語的來源,還是古百越語底層詞彙遺存,又或者根本就是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借入了古漢語的這些固有用詞而導致人們認為粵語中的這些底層詞彙是古百越語的來源,目前已無從考證。

  • 2 # 譯路若揚

    衡量一種動物是不是人,那就要看兩點:第一,會製造並使用工具;第二,有語言表達交流能力。

    同樣道理,衡量某一種方言是否接近古代漢語,那就看他是否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兩大基本要素:第一,完整的入聲系統。這一點,吳語粵語都具備。第二,成對的清濁音系統,這一點,吳語具備,粵語的b、d、g濁聲母則全部變成了清聲母。所以,毫無疑問,吳語是最接近古代漢語的。

    吳語語音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吳語繼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以保留全部濁音為最主要特徵,聲母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四類,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吳語具有仄音之一的入聲韻。吳語保留平仄聲律,繼承中古漢語整齊四聲八調,平上去入四聲因聲母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

    就算日常口語,吳語寫出來也比粵語更象古代漢語,文言文基礎好的人或許聽不懂吳語,但看吳語口語寫的文章,是基本能看懂的;但是換成粵語的你再試試呢?

  • 3 # 醉紙_MeterAcher

    粵語是個卵子的古漢語,瘴氣之地蠻夷之窩,放置明朝,兩廣地區都是非中原蠻夷之地,有何臉面說自己粵語是古漢語?

  • 4 # 百草霜伏龍肝

    提此問題和回答問題的幾乎都傻了 我們的古代也是幅員遼闊 一方水土一方人 會有各種各樣的方言 今天沒有哪個有資格能自稱是最古方言

  • 5 # 鐳射冰束

    印象流,應該是吳語吧!

    粵語能有如今的語言地位(在海外,很多時候通常被認為是中國的一個獨立語言),大概是有那麼2個原因。

    ……

    1、地理因素。

    天高皇帝遠,古代任何朝代的首都都在中原腹地,且大部分都在較北方,所以很多時候,就是中央集權管不到,語言上也就任其獨自發展。

    2、香港,特別是香港媒體。

    要知道,新中國成立至今,因為推廣普通話的關係,大多數地區的方言,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弱化。

    然而,粵語卻感覺上影響較小。

    這當然不是因為廣州的廣府白話,而是由於香港的關係。

    無論是英治時期還是特區時期的香港,一直都與與內地隔離,且把香港粵語的地位拔得很高。

    如此一來,粵語就能跟著時代進步,獨立於普通話。

    這就意味著,隨著時代進步而出現的各種新名詞,可以透過香港的各大媒體,在第一時間找到合適的粵語稱謂/說法。

    媒體傳播的力量是巨大的。

    吳語會弱化的最關鍵點,大概就是缺少這一點吧!

    很多時候,一旦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直接就用普通話完事了。

    久而久之,現在要說一口純正的蘇州話、上海話,在基礎層面就不可能了,夾雜著普通話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為什麼同為吳語,當年民國時期的上海話,影響力馬上就能超過蘇州話?就是當時的上海話能跟上時代,與時俱進。

    所有新鮮事物的詞,都能在第一時間翻譯成上海話的版本,那個時代所有事物都能用上海話描述,甚至普通話裡都沒的東西,上海話裡就有了。這情況,幾乎與四小龍時期的粵語情況相同。

    類似於,香港有種什麼東西,叫什麼什麼,你們內地人不知道吧?之類的,在那個年代好像還挺常聽到的。

    嗯……

    一下子岔出去得有點遠。

    回過頭,再說說為什麼覺得這個答案是吳語吧!

    具體歷史考證,在其他答案裡已經很詳細了。

    這裡就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就像上面所說,粵語能有如今的地位,全是大概近150年裡發生的事情所造成的。

    再往前的歷史中,兩廣地區幾乎就是文化上的盲區,語言亦是。

    然而吳語區,則在上海攪動近代歷史的風雲之前,就已經有蘇杭這兩座一線城市了。

    有城市,就意味著人口的聚集,意味著會產生濃烈的文化。

    咱現在,哪個不想去大城市生活呢?古代人也一樣啊!

    不說別的,咱的語文課本上有多少朝代的多少文人墨客,都是為西湖和姑蘇城而如痴如醉?

    再由已知的歷史來看,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北方遊牧民族把漢人打到南方,這些漢人大機率會逃到江南地區吧?

    魚米之鄉呢!誰不想過好日子?

    所以事實上,如今江浙地區朋友的祖先,就是曾經生活在北方的漢人;

    而如今的吳語,其實就是當時多次從北方南下的漢語,當然也幾經融合。

    當然,也有一大批逃到兩廣地區的漢人,他們說的語言,倒也不是粵語,而是後來演變成了如今的客家話。

  • 6 # 北海扶桑

    廣府百越土著人是歷史上公認的越人(粵人),以前越字和粵字是同一個意思,廣府百越馬來人構成很雜,比如這個廣東疍家人,以前清朝和民國的時候廣州等地江上密密麻麻布滿了疍家人的船隻,就廣州沿江城市裡疍家人數保守估計有50萬人,他們並無宗祠,沒有教育,俗稱下九流,世代居住在海上和江河上,直到新中國建立,人人生而平等,慢慢才陸續上岸,廣州地區疍家人上岸後陸續在廣州的番禺,南沙,黃埔,越秀等地安家落葉。疍家人(廣府人)和疍家話(廣府話)就成了廣府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要提醒一下,比如福建疍家人講閩語,主要是閩東語,每個地區疍家人都有點區別,但兩廣地區疍家屬於廣府人和廣府文化。

    比如這個洗姓,廣府文化俚族姓氏,以前洗姓是俚族人洗夫人的姓氏,並非漢姓,洗姓出自:冼(Xiǎn 洗)姓:姓氏名稱,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據《姓氏尋源》載:“南海番禺多冼(又作洗,Xiǎn 音顯)姓,蓋高涼夷酋姓也。二、遷徙分佈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

    還有獠人這一分人,僚人在元末明初主要生存在嶺南等地。後稱百越夷蠻,《通考輿地考》說:“自嶺而南,當唐虞三代蠻夷之國,是百越之地。”因此,人們通常將古代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稱為“百越”。

    廣府人長相好多是不具有漢人長相的,如唐宋史記載為嶺南地區多為俚人獠人,而且人數不少多達幾十萬之多,而且唐宋那時嶺南地區語言不通,歷史上名人多次諷刺為蠻語,唐代 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譟,今聽之怡然不怪,已與為類矣”——【與蕭翰林書】。

    歷史上廣府馬來人跟南下中原漢人有很大區別,廣府人真是無知而且無恥之徒,廣府人清朝還稱土著,但是改革開放後大規模想洗白自己百越土著民的身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速路和高速路有什麼區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