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認為一般一般,尚沒有莫言作品的文學價值高。對否?
8
回覆列表
  • 1 # 一支沉默的筆

    就文學價值而言,《史記》當然大於莫言作品。《史記》的文學價值,是各大高校考研常考的題目。下面就依據馬積高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提供一篇較為標準的《史記》文學價值分析。

    一、《史記》的文學成就突出表現在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

    司馬遷寫人物,最善於抓住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行動,進行細緻描寫,以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徵。如《項羽本紀》寫項羽一生,除開頭一段寫他起義前的幾件小事之外,突出寫他參加反暴秦鬥爭的八年曆史。這八年之中,又突出寫他三件大事:鉅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歷史人物生平復雜,往往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全面介紹則影響人物性格突出,略去一面則影響歷史真實。為解決這一矛盾,司馬遷巧妙運用互見法來調節二者關係。互見法是將一人的某些事蹟分散到其他傳記中去敘述,以便在主傳中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如《項羽本紀》突出描寫鉅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三個關鍵歷史事件,而項羽在政治、軍事方面犯的一系列錯誤,甚至個性中殘暴嗜殺的一面,則分散在《高祖本紀》、《陳丞相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篇中補敘出來。司馬遷有時也描寫一些似乎離主要事件較遠的瑣事,看似閒筆,無關宏旨,卻在展現人物性格上起著重要作用。如《酷吏列傳》寫張湯兒時與老鼠的故事,對其思想性格描寫有極大渲染作用。《史記》寫人物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它既不平鋪直敘介紹梗概,也不靜止地介紹人物言行,而是透過許多緊張鬥爭的場面,將人物置於複雜的矛盾鬥爭的尖端,表現各自性格特徵。二、司馬遷選擇怎樣的人、怎樣的事寫入傳記,這體現著司馬遷獨特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趣味。“愛奇”是司馬遷重要的審美標準。司馬遷的“愛奇”,首先表現在對歷史人物的選擇。《史記》中的人物大致可分三類: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個人品質又特別卓異,或常遭不幸有不服從命運安排的人物;對歷史發展雖有貢獻,但個人品質又不好的人物;本是平庸之輩,但憑著某些特殊表現,博得統治者歡欣而取得尊官厚祿的人物。其次,表現在對歷史題材的提煉。既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司馬遷對入選人物不是有事必錄,而是加以提煉,突出其非常之事。其審美標準還表現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史記》在故事情節安排上,常常使之帶有傳奇色彩。如《鴻門宴》、《竊符救趙》、《完璧歸趙》等,曲折生動,動人心魄。此外,還體現在人物的悲劇結局。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不僅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而且多帶有深沉的悲劇色彩。三、《史記》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善於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神情和性格特點。

    如劉邦、項羽在起義前都見過秦始皇,都說了一句表達觀感的話。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說:“嗟呼,大丈夫當如是也。”一個強悍直爽,一個沉穩蘊藉。

    四、《史記》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也極為精準傳神,往往用極少的語言,就能渲染出環境氣氛或人物情態心理。在敘述和議論中還常常引用民謠俗諺。

    如《李將軍列傳》引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李廣“木訥少言”而受人尊敬,都精煉深刻。

  • 2 # 元元的天下

    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離騷”,可不是浪得虛名。

    雖然以史為記,對於史學的價值不必言說,常道文史不分家,陳忠實《白鹿原》上就有這麼句: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反過來說司馬遷在一部史書中,也描繪了無數鮮活的人物形像。準確的說《史記》更像一本歷史人物傳記集。其文學性不啻於任何名著。

    如寫石慶的:

    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

    廖廖數十字,小事為例把石慶伴君如伴虎的心理和小心翼翼樣子,躍然紙上。

    比如荊柯刺秦,用了三千多字,而《刺客列傳》全文五千餘字,寫了曹沫、專諸丶豫讓、聶政、荊柯五人,主次分明,人物形象鮮明,事件過程完整,整個故事波瀾起伏,扣人心絃,有情有義的俠客荊柯從此深入華人心中。

    同樣的還有項羽,若無太史公妙筆生花,將之列入《本紀》,寫盡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情節,怎會讓千古女詩人李清照概然寫下:"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千古名句?

    《古文觀止》有二百多篇文章,《史記》一書的文章就有十五篇。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文章四大家中的三家都以司馬遷為師。

    至於和莫言相比,古人和今人相較,實在不妥。魔幻現實主義同歷史現實主義比高下,如同弓箭與長矛相比,孰是孰非要看競技環境了。

    作為當今久負盛名的作家嚴歌苓,也這樣評價《史記》:

    對於《史記》,從我個人立場,我更看重它的文學價值。

    由此可見司馬遷不僅是太史官,文學家之名也是受得起,《史記》完全可以當小說名著讀的。

  • 3 # 閒看秋風999

    《史記》全書五十二萬言,上起傳說中的五帝,下迄漢武帝末年。記述了三千餘年的歷史。

    除了《史記》中史料價值不可估量以外,司馬遷對於中國文學的發展,應該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

    自司馬遷後,歷朝歷代的史家們記錄本朝或者前朝史實多采用司馬遷式的散文體。(起居錄除外)

    漢語中“文章”這種文學一詞最早見於《史記》,而“文章”這一文學體裁也是自《史記》以後才日臻成熟並開始流行的。

    如《史記·儒林列傳序》:“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

    由於辭賦和散文的發達,東漢時代產生了文章的概念,人們往往以司馬相如和司馬遷為文章家的代表,文章家就是文學家。

    司馬相如是漢武帝時代的著名的辭賦家;司馬遷也寫過辭賦,但更加著名的作品則是《史記》的傳記散文。

    所以說司馬遷開創了中國古代散文一個新的歷史時代。

    《史記》流佈以後,在歷史學和文學的發展史上發生了長遠、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4 # 枕濤1

    這人是誰呀?怎麼腦殘弱智到這種地步?中國可以沒有莫言,但唯獨不可缺少《史記》。這兩者不可比擬。莫言即便獲諾獎,那也是幾個外華人評委的偏愛。莫言別說與以往文學大家不可比擬,就是在當下文壇也是一般而已。像他類似作家少說也有十餘個。而巜史記》是中國史學文學的祖宗,是中華民族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是後人只能仰視而無法逾越、無法攀登的高峰。

  • 5 # 儒客非儒客

    1.以題主所釋,我認為,司馬遷與莫言有四大不可比:一是時代不可比。司馬遷是漢代人,正是中華原創文明的發展重要時期,《史記》是中華文明在史學方面樹立的第一里程碑。而莫言的小說是當代現代主義文學取得階段性成績的標誌。二是社會環境不可比。司馬遷處於的是一個農耕文明時代,其資訊欠缺、知識稀有、社會結構是金字式的——社會精英政文史一體化,而莫言則是一個分科精細、協作完備、資訊發達、社會結構扁平的後工業化時代的傑出小說家。三是分科不可比。且不說前者是文言文寫作,後者是白話文寫作。且不說前者是一種文體的開創者,後者是一種文學風格的代表者之一。單從分科角度,司馬遷的《史記》是偉大歷史作品,文學只是其附加值。莫言的作品是小說,藝術是主體,所謂虛擬的私人心靈史是附加值。四是影響不可比。《史記》的影響是全民族的,己經兩千年了,而且還會延續。莫言小說只能是某一方面有較廣泛的讀者群,對後世的影響和價值還須時間檢驗。

    2.《史記》的文學價值。一是開創了一種成熟的文體,即記傳體,被後世為史者、為文者廣泛效仿。二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即對悲劇英雄的歌頌,己經完全脫離了成王敗完寇的功利主義,使歷史開始閃爍人性的光芒,文學進入了新境界,如對項羽,又如刺客列傳。三是開創了傳承千秋的文學風範。那就是迴歸記錄本質的精煉與樸素,那就是文以載道。應該說,莊子的空靈、深刻,司馬遷的樸實、有力是中國傳統散文靈魂的源頭。所以,魯迅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古文運動以其唐宋八大家產生深刻影響。

  • 6 # 安小念說情感

    對於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想都不用想,當然是《史記》最厲害也最有影響力,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所以,這兩者之間的意義相差甚遠,沒有可對比性。

    眾所周知,《史記》的文學性對後世的小說、散文等都產生了無比深刻的影響,甚至《史記》成為了後世很多小說的範本,文人墨客們以此為素材進行挖掘,畢竟在《史記》裡面,不僅能夠讓人學到大量的寫作技巧與構詞構句手法,還能學到獨樹一幟的文章風格。

    我認為司馬遷的筆法很奇妙,用簡練的筆墨勾勒出一幅幅能夠讓人“看得見”的生動畫面,以更加傳神的手法展現人物形象。

    所以,《史記》的文學價值更為主要的一點是因為裡面的文字描寫很動態化,彷如躍然紙上,生動活潑,文筆簡潔但不失力度,不僅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情渲染,而且故事情節也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給後世的文人墨客們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 7 # 聖誕考拉

    有,文明的傳承必須有載體,而史官的作用就是記錄歷史。雖然作為個體,受思維和個人情緒等因素的限制,容易有時候不公正

  • 8 # 一枝花開

    至少,我覺得是的。史記毫無疑問在整個中華文明中不僅僅算是奇葩,更應該是參天大樹。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被經久傳唱,前一句是指史記在史學界的地位,後一句則說明史記的文學地位。

    文明的傳播需要密碼,這個密碼不僅僅是文字,還應該是制度,文化,習俗等等一切的生活狀態。

    可能有人說,沒有史記,可能還有別的史書,確實。在史記之前就已經有歷史類的書籍,但是史記為我們展開了農業文明的瑰麗畫卷,使得我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這段時期有了一種文化的認同,一種文化的歸屬。

  • 9 # 粹墨木一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前半句肯定它的史學之地位,後半句讚美它的文學之成就。魯迅這評價《史記》的話幾乎已經成了公記。我覺得文學上的成就是《史記》之所以為大多數人喜歡的主要原因。大家都覺得讀史雖能明智,然大多數的史書就讀來讓人興趣索然!這就是因為這些史書太像史書了,缺乏文學性。《史記》以傳紀為主,每個人物大多鮮活,有細節有場景有鮮明的人物性格,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 10 # 陳廣逵

    《史記》雖是一部史書,但它的文學地位不可撼動,魯迅稱它為“無韻之離騷”並非妄言。能把史寫成文學作品一樣耐讀足見司馬遷的功力。但是史畢竟是史。文學作品可以虛構,史不能攙假。《史記》出現二千一百多年,眾多人挑出了它在史實上相當多的毛病,考古的一些發現也否定了《史記》的一些誤記。筆者在研究先秦諸子、《左傳》時,從涉及到的人物及事件中已經找出《史記》的不少疑點。至少可以說,《史記》對先秦歷史的記載錯誤太多。從這個角度說,“史家之絕唱”名不副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舞獅子鼓點,要沒有雜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