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突厥與匈奴的情況有很大不同。

    漢初匈奴國內政治穩定,名君輩出,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都比較英明。與此同時,大漢帝國推行休生養息的黃老政治,也無意與匈奴開戰。

    唐初的突厥情形不同。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意志堅強的大唐新皇帝革新政治,發展經濟,這位強有力的統帥兼君王雄心勃勃,欲將大唐帝國打造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突頡利可汗的進取心卻不斷地衰減,突厥面臨著一系列的國內問題,重重危機。

    1、政令混亂。

    頡利可汗似乎頗為仰慕中華文明,當時有一投奔到突厥的華人,名叫趙德言,肚子裡有點墨水,能說會道,頡利可汗很欣賞他。趙德言就把中國那套繁文縟節的東西傳授給頡利可汗,可惜趙德言對中國文明不解精髓,只懂得些皮毛,結果這些繁文縟節的把戲,不過是令頡利可汗在臣民面前更加威風凜凜罷了,此前突厥人的政法原本是簡單明瞭,經過趙德言的改革之後變得煩瑣苛刻,愈發的混亂不堪,反對者是暗潮湧動。

    2、經濟蕭條。

    突厥汗國並不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自始畢可汗始,突厥在中原群雄混戰中撈了不少好處,後來又多次侵入唐帝國,每次都以議和為條件,得到不少金帛,同時對其治下的其他部落,也是大肆掠奪。李世民上臺前後,突厥卻連年發生雪災,致使馬牛羊等牲畜大量死亡,經濟遭遇極大破壞。頡利可汗在這種情況下,以政府收入減少、支出不夠為藉口,向各部落加派稅賦,激起各部落的反抗。

    3、部落的反叛

    政治上的混亂與經濟上的掠奪,使歸附突厥的遊牧部落鋌而走險,起兵對抗頡利可汗。最先起兵的是鐵勒族的薛延陀部落,共有七萬餘帳落,首領名叫夷男,宣佈脫離突厥汗國,起兵造反。頡利可汗派出四員大將率軍隊鎮壓薛延陀的的反叛,不料大敗而回。

    繼薛延陀的叛變之後,回紇、拔野古等十餘個部落也揭竿而起。頡利可汗派大將欲谷統領十萬雄兵,企圖一舉踏平回紇部落。回紇部落共有十萬人,其中可用於作戰的人數約五萬人。回紇的首領名叫菩薩,率領五千精兵,迎戰突厥的十萬騎兵,竟以寡勝眾,大破突厥師。

    貞觀二年(628年),突厥人統治下的諸遊牧部落的叛亂範圍還在不斷地擴大,其東部的奚、霫、契丹等部落也紛起反叛,響應薛延陀與回紇。

    4、雪災引發大饑荒

    正當薛延陀與回紇的反叛烈火熊熊燃燒之際,一場天災突如其來。突厥國內遭遇大雪災,積雪達數尺之厚,致使牛馬羊等牲畜大量死亡,繼而引發了全國性的饑荒。貌似強大的突厥汗國,其經濟基礎實為薄弱。

    5、頡利可汗與突利小可汗的矛盾

    突利小可汗率兵鎮壓東部部落的叛變,為了自保,奚、霫等部落索性脫離突厥汗國,歸附大唐帝國。突利小可汗統御無方,頡利可汗大為惱怒,召回突利小可汗,讓他率兵去討伐薛延陀、回紇。在北線戰場上,突利的軍隊遭薛延陀、回紇的重創,幾乎全軍覆沒,突利單身逃回。頡利可汗本來與突利小可汗之間便存在矛盾,一怒之下,將突利小可汗軟禁起來,甚至用鞭子打他。

    突利小可汗是始畢可汗的兒子,在突厥國內是二號人物。如果不是始畢可汗去世得太早,他的年齡還太小的話,現在的突厥可汗的寶座便是他的了,怎麼輪得到頡利呢?受到汙辱後的突利小可汗一腔怨氣,從此走上與頡利可汗決裂之路。

    頡利可汗三番五次向突利要求呼叫其部隊,突利二話沒說,一口回絕。更加令頡利可汗吃驚的是,突利竟然上書給唐朝皇帝李世民,請求前往帝國首都長安城朝見天子。突利小可汗還沒來得及上朝,頡利可汗便發兵討伐。突厥兩位可汗大打出手,內戰愈演愈烈。突利小可汗的實力不如頡利可汗,緊急向大唐王朝求援。

    由上可見,突厥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內政混亂、經濟蕭條、部落反叛、天災饑荒、兩可汗內戰等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實力一落千丈。唐太宗李世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果斷出兵,一戰便消滅突厥。

  • 2 # 胡馬說歷史

    漢和唐在開國之初是很相似的。一、漢之前有秦,唐之前有隋。秦北逐匈奴,南收百越。匈奴是受到重創的。隋攻打突厥,使突厥分裂。二、秦與隋都是二世而亡,亡國的原因都是不恤民力。秦修長城,隋鑿運河。三、秦與隋在建立之前都是長期的戰亂,秦之前是春秋戰國,隋之前是五胡亂華、南北朝。秦與隋在建立之後不久又是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所以,漢與唐在建立之初,都不會很強盛。

    既然漢與唐如此相似,那麼為什麼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的結局卻截然不同?因為,漢高祖劉邦智謀無雙,卻不善將兵,白登之圍,只因劉邦輕敵冒進;善於將將,卻無大將可將。白登之圍時,數十萬漢軍主力距白登並不遠,但漢軍將領卻無計可施。而唐太宗深諳用兵之道,將能而君不御。

    劉邦手下有兵仙韓信,有李左車、英布、彭越,還有以灌嬰為將的原秦國的騎兵部隊。與唐太宗手下的李靖、李勣、秦瓊、侯君集,以及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藍玉等將領相比較毫不遜色。

    劉邦手下確實有人造反,但是唐太宗手下的侯君集和明太祖手下的藍玉也都造反了。不同的是,侯君集和藍玉在造反之前是受重用的。可是,韓信、英布和彭越在劉邦滅掉項羽之後,就再也沒有被重用。如果劉邦用韓信、李左車、英布、彭越去打擊匈奴,匈奴又怎麼會那樣囂張,又何必等到70年之後,才擊敗匈奴?

    總的來說,只是一句話:為政在人。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表面上看漢朝和唐朝在開國之初有很多相似之處:兩朝所承接的都是一個短命的大一統王朝,而兩朝所承接的秦與隋都是從長期大分裂大動盪的廢墟之上建立的,與此同時兩朝在開國之初都面臨來自北部邊疆嚴重的外患。然而所不同的是:漢朝在歷經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連續四代君主七十餘年持續休養生息的積累後才在漢武帝年間打響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相比之下唐朝在立國十二年後就在其第二代君主唐太宗李世民手中俘獲了東突厥的頡利可汗。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差異的出現呢?

    首先我們比較一下漢初和唐初的國力:儘管秦末漢初和隋末唐初都經歷了戰亂,然而秦始皇嬴政所終結的是春秋戰國549年的分裂動盪局面,而在春秋戰國之前的夏、商、週三代也並不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可以說秦始皇嬴政所進行的是一場前無古人的開天闢地的革命;相比之下隋文帝楊堅終結的是漢末魏晉南北朝397年的分裂動盪局面,而在此期間還經歷過三國和南北朝的區域性統一以及西晉短暫的全國統一,真正可以稱之為天下大亂的時期還是得算漢末黃巾起義後的群雄並起時期和五胡十六國時期。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之前無論是南朝或是北朝都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穩定民生的措施,儘管北周、北齊、南陳三國之間戰亂頻仍,但在各自國內還算相對太平;而秦始皇嬴政混一華夏時面對的卻是各路諸侯紛紛擾擾五百餘年的局面,偌大的中華大地可不是分成兩三個國家而已,秦始皇嬴政要在如此錯綜複雜的局面下締造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可以說難度其實是大於隋文帝楊堅的。然而秦始皇統一後又是修築萬里長城又是修築阿房宮,可以說根本沒在統一之後有過任何休養生息之舉,本就在春秋戰國長期的戰亂中飽受摧殘的民生經濟在秦王朝繁重的賦稅徭役之下幾乎陷於絕境;相比之下隋文帝楊堅在統一南北後經歷了十四年的修養生息,由於他的起點本來就比秦始皇嬴政面臨的局面要高出不少,在經歷這番休養生息後國家的人口和生產力都有所發展。儘管隋煬帝楊廣的暴政激起了隋末農民起義,但可以肯定的是經歷隋末戰亂之後建立的唐朝比經歷秦末戰亂的漢朝的局面要好得多——直到隋朝滅亡20年後唐朝還在使用隋朝倉庫留存的糧食布帛,而大運河的存在大大便利了南北經濟交流,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速度。

    我們再接著比較一下作為漢、唐兩朝對手的匈奴和突厥:漢初面對的匈奴正處於巔峰時期“——利用秦末漢初的混亂局面佔領了河套以南的地域,又征服了Murano、烏孫、呼揭等西域地區的20餘國,向北征服了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一時間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盡歸匈奴,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一度高達三十餘萬。唐初所面對的突厥儘管看似也是聲威赫赫的一大勁敵,其實早已是外強中乾——早在隋朝時突厥就在隋王朝的打擊下分化為東、西兩部,在東突厥內部頡利可汗和突利小可汗之間也存在尖銳的矛盾。匈奴和突厥都是典型的遊牧國家,和中原王朝不同的是:遊牧國家其實並不是高度集權的政治實體,而是由眾多歸附於本部的遊牧部族共同組成的聯盟體系。漢初的匈奴內部各部族之間還算聯合較為緊密,相比之下唐初所面對的突厥內部則是矛盾重重:歸附於突厥本部的薛延陀部在其首領夷男率領下脫離突厥汗國,突厥頡利可汗派軍鎮壓,卻被夷男擊敗。繼薛延陀反叛之後回紇、拔野古等十餘個部落紛紛揭竿而起,回紇的首領菩薩率五千精兵以寡勝眾大破突厥軍隊。到貞觀二年(628年)突厥人統治下的諸遊牧部落的叛亂範圍還在不斷地擴大:其東部的奚、霫、契丹等部落也紛起反叛,響應薛延陀與回紇。正當原本歸附突厥的諸部族紛紛揭竿而起之時突厥國內又遭遇了嚴重的雪災,一時間積雪達數尺之厚,致使牛馬羊等牲畜大量死亡,這對像突厥這種經濟基礎薄弱的遊牧國家的打擊是致命的。在唐太宗李世民準備對突厥採取軍事行動之前就已暗中展開針對東突厥的外交戰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東突厥的世仇西突厥自不必說,原本臣服於東突厥的薛延陀等部族以及東突厥內部因為和頡利可汗爭奪大汗之位而結怨的突利可汗都被唐太宗拉攏過來。所以唐太宗滅東突厥其實只是消滅了東突厥頡利可汗的嫡系部隊,至於原本歸順臣服於東突厥的各部族要麼不參與這場戰爭,要麼暗中相助唐朝。所以漢武帝終其一生只是重創匈奴而不能滅之;而唐太宗卻順利滅掉了東突厥——事實上東突厥滅亡後草原各部族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嫡系勢力,唐太宗透過對這些部族的冊封,以承認其部分自主權換取他們臣服於唐朝。

  • 4 # 歷史麻辣鍋

    這個問題在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裡也有提起過。總的來說就是唐朝初年的整體國力要遠遠大於漢朝建國初年的整體國力。

    漢朝接收的是秦朝的衣缽,他繼承了秦朝的疆域,但是,漢朝建立的初年,國家是比較貧窮的,秦朝末年的大亂讓整個國家的元氣大傷,甚至在漢朝初年,劉邦建立的漢朝,也僅僅是秦朝疆域的一半而已,所以說漢朝初年要經過大量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漢朝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才逐漸的富裕起來。只有這樣,富裕起來的漢朝,才有力量對匈奴進行報復,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把匈奴趕到了塞北。

    即使是這樣,漢武帝也把整個漢朝近百年積累的財富,幾乎揮霍一空。所以在漢武帝的晚年,他也下了罪己詔,來反省自己這一生的所作所為。

    那麼我們反過頭來看唐朝,唐朝繼承的是隋朝的衣缽。隋朝是一個很富裕的朝代,它的富裕讓人不可思議。至今為止,人們也沒有能夠搞清楚,為什麼隋朝會這麼的富裕,他的富裕甚至是一個難解的謎團。

    因此,隋朝的繼承者唐朝,他也十分的富裕和有錢。他有足夠的能力,和突厥進行戰爭。

    雖然唐朝建立之初是藉助了突厥的兵力,但是一旦唐朝掌握了整個國土,統一的中國,他便有能力和突厥進行叫板了。

    舉個例子,當時唐朝,在全國養的戰馬,是以谷來計量的,每一個山谷,都是有幾萬匹的戰馬,而且漢朝,戰馬是用匹來計量的。

    當然,這也和南北朝時期北朝歷年的積累有關。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漢朝初年,其實是延續了戰國時期的分封制,這種分封制,對國家國力的凝聚是十分不利的。也就是說,整個國家的財力,軍事力量,散落在各個諸侯手裡,中央政府的財力和權力是比較少的。漢朝一直到文景時期開始削藩,到了漢武帝時期才有和匈奴叫板的家底。

    翻過來看南北朝時期,雖然整個中國大地是分裂的。但是當時的北朝基本上是有1到2個主要的政權控制者,推行的是郡縣制,這對國力的凝聚是十分有幫助的。到了北周時期,北方基本上都已經被統一了,而且推行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可以說,唐朝初年的國力,其實是從北周時期就已經開始積累了。

    這也是分封制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兩種不同制度的明顯的對比。

    這也是為什麼漢朝初年和匈奴打仗這麼艱難,但是唐朝初年和突厥打仗,這麼容易的原因之一。

  • 5 #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我覺得這兩個的對比就要從本省唐漢初年自生國力的對比,其次要對比匈奴和突厥實力對比

    漢朝和唐朝初年各自的情況

    漢朝建立之初,可謂十分的貧困,整個國家由於秦始皇時期的過度剝削,以及楚漢爭霸時期的長期戰亂,使得國內一片荒涼,人口不足,導致良田荒廢,沒有過多的人口,一個國家是無法發展的,因此這樣一來漢朝的根基還是很薄弱的。其次我們看看當時的漢朝朝廷,由於劉邦死後,呂雉掌握了漢朝的大權,劉邦的各個兒子均開始在自我發展,諸侯割據,全心全意的為自己奪得權利,更沒有時間去理會匈奴了,因此就使得匈奴在這段時間得已發展,呂雉死後,各個王爺們紛紛奪權,因此漢朝建立之初,政治不穩,當然在農業和經濟上也就發展滯後。

    而我們反觀唐朝,雖然唐朝建立之初,也是南征北戰,人口銳減,不過此時唐朝的疆域和人口都要大於漢朝,於此同時,唐朝的生產力也遠遠領先漢朝初年的,所以其發展力是要高於漢朝的,其次我們來看一下唐朝的政治,早期唐朝也就是秦王李世明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爭奪權利,而且整個過程也是沒有經歷太大的腥風血雨,最後李世明成功的奪得了權利,而且唐朝是一個相當包容的朝代,對於各民族也是相當寬容,所以也有很多少數名族也是為唐朝出力。

    匈奴和突厥

    匈奴和突厥都是北方遊牧民族的,而從漢朝到唐朝,整個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模式基本沒變,就是靠遊牧而生,所以其軍隊的主要作戰模式依然沒有變化。然後匈奴那個時候,控制了北方大片地區,而且漢朝初年,匈奴各部族是很統一的,沒有分裂,這就保證其軍事實力的強大,然後唐朝的時候,突厥已經分裂為東西兩個突厥,唐朝初年也就是主要面對的是東突厥,而西突厥一直沒有投入戰鬥,反而是臣服於唐朝,這使得唐朝的對手也就沒有那麼強大了。

    總的來說就是從漢朝到唐朝,整個國家的實力處於不斷上升的階段,發展能力變得更快,反而對手從匈奴到突厥,依然沒太大變化,反而是整體實力要有所下降,所以唐朝能更快的平定突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葫蘆都有哪些寓意和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