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岷山之客玉

    分封諸侯以屏蕃周的制度,到幽王時期已經走到了盡頭,如果沒有幽王或者能多延續幾年,但周為天下共主的情況必被打破!

  • 2 # Y9霜月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西周是分封制的國家,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共主。西周立國之後,分封了大量同姓諸侯,異姓諸侯只是少數。初期的目的是想利用同姓血緣關係來統治龐大的國家。開始這種目的確實也達到了。但分封的諸侯國有很大的獨立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代之後,血緣關係就會變淡。凝聚力會慢慢消失。沒有周幽王,西周一樣沒落。就像普通百姓,一家幾個兒子,過了十代之後,還會對第一代先輩有感情嗎?如果涉及到利益分配問題,不打起來才怪呢。分封制的弊端擺在那裡,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性的覺悟,西周的衰落是必然的。

  • 3 # 一代大儒777

    周的衰亡和什麼王的沒有關係,周政權不是中央集權,周王只是個名義國家領導人,下面分封的個個小國有自主權。烽火戲諸侯只不過是個導火索,沒這個事還會有其他的事導致周進入列國狀態

  • 4 # 歷史兵說

    即使沒有周幽王出現,西周的衰亡也只是個時間問題。只不過,周幽王一時心血來潮、稀裡糊塗地廢掉了王后及太子,改立褒姒為後這一愚蠢舉動,加速了西周滅亡而已!西周的衰亡,在周幽王繼位之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其一、周厲王為拓展財政進項,開始玩“國有”,結果引發了“華人暴動”。其二、周宣王的好戰,消耗了大量國力,加劇了西周的社會危機。等到周幽王上任之初,西周的“公田”已經荒蕪一片了,導致收入銳減,財政危機出現。西周農民整天忙著自己家的自留地;哪兒還有閒心幫周朝這個大生產隊出義務工!更可怕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忽悠的時間夠長,導致階層已經固化,中層集團的上升通道被徹底截斷,社會階層矛盾急劇惡化,絕望情緒嗖嗖增加。這個時期,哪怕是燃起一根火柴,都能燒出一個朝代的毀滅!而這個倒黴且離不開女人的周幽王,不過是趕上了這趟末班車罷了!

  • 5 # 味哎兒

    所謂王朝興興滅滅的本質僅是:

    艱辛艱苦的排萬難的:自創業建業立業.持業.守業.保業.享業.復業.用業.耗業.衰業.敗業.亡業。這是王朝幾代傳承繼承的順次順序,不能亂次序亂排列排序的,也就是子孫後代永保享用萬代萬世的代際接繼的歷程的程序。其數量共十一代或十一代人。也就是十一輩人。若二十年為一輩,那麼可傳延220年左右。若每個王執政30年一交接的話則330年左右。還可如此算下去。

    這一興亡規律是:自能力掙扎創業的,而後幾代人都是享業者,因此胎兒嬰兒也可成王。

    享業者無自能力,只須“來人啊”一切都做成作好了。這就是祖先庇護庇佑現象。因此供祖比供神重要。也有言為祖宗積陰德積出來的子孫福氣,因厚葬祖輩先人可保佑子孫無災難僅有富福的。近現代文人理解解釋為視死如視生的厚葬解說詞,是風馬牛不相關的,錯的。

    當十代人享用後,會出現“來人啊”不再靈驗靈用現象發生,當完全無人聽從時亡業出現,還身份為老百姓了,從此也自勞做自食其力了。

    因此周幽王換成誰都沒用,亡是規律的自然而必然,但僅是文人敘詞的亡國滅國,同真實不一樣。現實的事實僅是政府內執事人主持人換了變更被替換了,國還是原本的國,國土國民山川江海天地林田等仍是原本的樣子,沒有絲毫變化變動變易,僅王及王隨從換人了而已。

    文人敘詞追求語不嚇人,死不休的,只不過雅化後呈:語不驚人,死不休罷了。

    歷史上沒亡國滅國這回事,僅政府內工作人員換了,但文人敘事敘成殺王為滅國後,才有亡國滅國現象出現了。

  • 6 # 三體看歷史

    生老病死,日出月落,是客觀的自然規律,世襲罔替,江山萬年,只是統治者的一相情願。沒有周幽王,還會出周桀王,周紂王,周朝還是會衰亡。

    至周晚期,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奴隸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利益集團為保證其利益,是不可能改變政治制度的,這也是周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周厲王時期發生的“華人暴動”,就是社會矛盾激化的具體表現。當時的社會已處於動盪之中。

    周晚期,周邊敵對勢力日漸強大,周人與其他國族的戰爭不斷,先後被迫發動對南方蠻族、東方夷族的大規模戰爭,國力日漸衰弱。

    至周幽王時,由於其內部政治制度更加腐敗,統治集團逐漸分崩離析,奴隸的反抗也更加激烈。更由於西北方的犬戎已經崛起,在周朝內奸申侯的勾結下,發動對周朝的戰爭,周朝無力抵抗,周幽王被殺死在驪山,至此,西周滅亡。

  • 7 # 羽書遲

    周朝分為西周、東周。分界點是周平王東遷,而追根溯源於周幽王。史書記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入侵時,諸侯無人來救,周幽王被殺,鎬京被毀,周平王東遷洛邑,周朝從此衰落。

    如果沒有周幽王,周朝會不會衰亡?我認為仍然會,只不過時間會推後。之所以下這樣的結論,是基於三個原因:

    一、周朝的建立之初就在實力上沒有佔絕對優勢。它透過分封擴大了影響力,但分封的諸侯並不是周朝真正意義上的領土。周朝只是他們公認的盟主而已。

    二、周朝的分封體制決定的。周朝不斷分封諸侯國,這些國家距離有遠近,實力有強弱,一些發展較好的諸侯國,如秦晉齊楚實力甚至在周朝之上。而周朝實際控制的面積也因內部不斷分封變得越來越小。

    三、周朝被舊體制所限制,很難進行革新。不革新,周朝就無法真正強大起來。就算周幽王不烽火戲諸侯,周朝自身不強大,總指望別人救,終究是不靠譜的。

    所以周幽王因其正好點燃了周朝衰亡的導火索,掩蓋了周朝已經衰落的真象,為周朝衰亡背鍋。

  • 8 # 山中茅店

    每個朝代都必然會經歷起始-發展-頂峰-衰落-滅亡,這是歷史規矩。西周發展到幽王的時候,社會矛盾已經嚴重了,這都是由於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和井田制有關。第一,分封制,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推行了分封制,將土地分封給王室子弟和有功的大臣,將軍,目的就是透過分封來維繫周朝的統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維繫的關係會越來越淡,因為作為分封國而言是他們先輩獲得的封國,感恩戴德的感情就會越來越淡,因此會出現對周王室不尊重的事情發生。這到幽王時期已經很普遍了。第二,井田制。井田制就是像一個井字中央是公田,四周都是私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西周後期,井田制已經不能適合社會需要,百姓對井田也不再那麼熱心,因為越來越多的荒地被開墾出來,百姓不願意為公家來種田。後期魯國就推行初稅畝,承認開墾的私田。第三就是前任幾位周王的政策不當。周厲王由於實行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就是出自他的統治時期,後來華人暴亂將周厲王趕出了國都,出現周公輔政才得以度過難關。之後的周宣王後期執政窮兵黷武,不但打了敗仗還讓諸侯起了輕視周王室的心態,因為丟了王室臉面,也寒了百姓的心,士兵都死了讓那些家屬們承擔失去親人的痛苦。再到周幽王各種矛盾已經激化了,寵信褒姒,烽火戲諸侯,廢去太子都是導致西周滅亡的直接原因,但並非根本原因。換作其他人來當王,只要不解決上述的矛盾,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

  • 9 # 馮敏飛

    會的!

    這曾試解類似的問題。我認為,即使沒有周幽王,周朝照樣會衰亡。因為它衰亡的根源在於西周的制度不可持續,而不在於哪個帝王。事實上,孔子學生子貢也不認為周幽王真有那麼壞,現代著名學者錢穆直斥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委巷小人之談”。還是冷靜檢討一下西周那所謂完美的制度吧!

    西周的社會制度是“封邦建國”,如意算盤是:將王城四周的地方分封出去,有危險時從各諸侯國調兵保衛,平時從各地抽稅,節日裡前來朝拜一下即可。“封邦建國”並不是周人的發明,商人就這麼做。商王朝是一種“複合制國家”,在它的中心周圍有許多不同部族的諸侯邦國。所謂複合制國家是指由幾個國家或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透過一定的協議聯合組成的統一國家或國家聯盟,它的特點:邦國與王朝之間是一種相對鬆散的政治關係,而不是絕對的統屬關係。周就不同了,他們創造性將血緣關係引入政治,分封制與宗法制有機結合在一起,締造出一種“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在這樣一種政治結構當中,封國與王朝的關係就不再鬆散了,而是兒子與父親、孫子與爺爺之類的緊密關係,絕對統屬的關係。

    不僅如此,更重要是還有禮制。如果將分封制與宗法制比喻為電腦硬體的話,那麼周人還發明有“禮”這樣一種“軟體”與之相匹配,確保硬體能夠發揮其作用。所以,人們說中國古代幾千年當中,政治制度只有兩次大變革,首先是從商到周,再就是從周到秦,秦之後至清都是因襲秦制。

    美國作家諾曼·梅勒的小說《裸者與死者》中,少將師長說:“軍隊要治理得好,像梯子那樣一級畏懼一級必不可少;一定要把軍隊裡的每一個人都納入這樣一把梯子。”西周封建制就是這樣一把梯子,天子處於梯子最高階,諸侯大臣們二三四五等等級,奴隸最下級,全社會“每一個人都納入這樣一把梯子”了,等級森嚴,不容錯位。但因為越上一級好處越多,每一個下級都受著往上躥的誘惑,需要防範於未然。

    少將師長所謂“一級畏懼一級”是一種心理,需要一種精神之籠。沒有精神之籠,再好的梯子也可能混亂,也不可能安全。而有了精神之籠,好比在村頭架上高音喇叭,無時無刻地廣播著:安心做你的諸侯,不要想做天子;安心在你所處等級,不要身處四五級想躥二三級;安心你庶子、幼子的輩份,不要想嫡子、長子的繼承權……為此,還對不同等級的稱呼、著裝等等方面都規定死。如此,社會顯然穩定,王權更穩定。“梯子”是他們根本利益所在,是目的,“籠子”只是手段。不用禮的方式,還可以用別的方式維護“梯子”的秩序,但“籠子”是德是文明的手段。

    如果說“梯子”是硬體,那麼“籠子”是軟體。周公對於古代中國的意義,解除安裝你的電腦軟體試一下便知。一代又一代帝王之所以願意屈尊拜伏在周公、孔子等所謂聖人泥塑像下,最根本的奧秘應該就在於此吧!

    然而,這一套制度看似設計得非常完美,用孔子的話說是簡直可以“述而不作”照搬照套用上千萬年,其實用不上一兩代,就已經開始“禮崩樂壞”。還在周公時代,武王的三個兄弟即成王的叔叔們就不願受那套禮制的約束,本來他們受封的任務是監督受周朝分封的商紂王兒子武庚,現在武王這三兄弟竟然到勾結武庚一起武裝叛亂的地步。所謂“成康之治”盛世,被儒家千古推崇。可是成王也不想受約束,康王晚年也不願受約束。《詩經》第一首也是知名度最高的《關雎》,大家覺得美侖美奐,殊不知這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批的正是康王。康王后期像紂王一樣沉緬女色,疏於朝政,盛世不再。這不是個案,明君難終幾乎是所有王朝的痼疾。再說康王絕不是最糟,此後的周王無不更糟。幽王如果稍加自我約束,何至於遭武力反擊,反而國破身亡?

    天子都不願受“籠子”的約束,諸侯會願意嗎?儒家經典只有魯國儲存比較完整,但魯國並非“理想國”。世人所謂“周禮盡在魯矣”,如果僅指周禮之典籍是不錯,如果想象魯華人行周禮盡是君子,那就大謬了。魯武公曾帶兩個兒子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歡其幼子(魯懿公),要立為魯國太子。大臣反對,說廢長立幼不合禮。宣王堅持立幼子。後來魯懿公哥哥的兒子不滿,起兵弒君篡位,宣王又將其殺了,改立懿公之弟。從此,諸侯國弒君的事時有發生。魯國後來也侵略成性,陸續吞併周邊多個小國。

    天子不願自律,諸侯闖出天子的“籠子”,家臣也不願蹲諸侯的“籠子”。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說的也是魯國,慶父還姓姬,正宗的“國姓爺”,官至上卿,卻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並密謀立小姨之子為魯公繼承人,引發一系列內亂。慶父終究會死,不追殺也終有死的一天,魯難卻遲遲未已,天下之亂沒完沒了……

    不過,將“禮崩樂壞”的大勢歸咎於任何個人都是冤枉的。應當看到,那禮制的基礎“封建制”就有比中看不中用的沙灘,註定築不起高樓大廈。我老家有句俚語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意指第一代很親密,到第二代就是表親了,第三代之親情基本了無剩幾。試想一下,你100畝田產,留20畝自用,80畝分給4個兒子,兒子自然非常感恩。第二代,孫子從其父親那裡分得田地,他們可能像其父那樣感恩你嗎?第三代又從你孫子輩那裡分封,他們對你能不恩淡義寡嗎?何況兒孫們來幫你修屋漏、驅趕盜賊之類,為表示感激,你時不時還得賞賜一些,你留那20畝地也經不起賞幾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峰研究發現:早期周王賜於臣下的是一片片完整的土地,往往有單獨的地名,可是到西周中晚期,只能看到授予零碎的土地了。這樣,逐漸出現貧弱現象,王朝實力和地位都受到了影響。諸侯不再肯出力,有的甚至蓄謀叛亂,貴族感到不妙,紛紛用腳投票……衰到了這種地步,風燭殘年,只看風什麼時候到而已。

  • 10 # 嚴維權

    時間無倒流,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因此歷史上也就沒有如果,周的滅亡,符合宇宙中的生老病死,推陳入新,新舊替代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漿對人體有什麼好處?貧血的人能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