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與我同行9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和概括的認識過程,並且透過這種認識,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屬性和本質屬性。思維是智力結構的核心。

    嬰幼兒思維的發展特點

    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嬰兒的思維處於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一階段的兒童僅靠感覺和動作的手段來適應外部環境,即嬰兒只能透過看、聽、觸、摸、嘗、嗅等方式來探索周圍世界。嬰兒的思維只能反映動作所觸及到的事物。不能離開動作在動作之外思考。動作是嬰兒思維的起點,也是嬰兒解決問題的手段。

    處於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在認知上獲得兩大成就:(1)主體與客體的分化。在嬰兒的世界中,只有看得見的東西才存在,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直到2週歲左右,兒童才表現出會將眼前消失的物體仍然視為存在,例如,這時兒童能夠找到滾到沙發下面的一隻球。這標誌著兒童已經把主客體分化開來,此時的兒童已能將自己看成是無數客體中的一個。

    (2)因果關係的初步形成。早期嬰兒把一切事物的運動都看成是自己動作或慾望的延伸。後來,在嬰兒的動作與物體的不斷相互作用過程中,嬰兒逐漸對動作與動作的物件進行了區分。當兒童能運用一系列協調的動作實現某一個目的,例如,兒童用手拉動面前的毯子,拿到放在毯子上的玩具的時候,就意味著因果性認識已產生了。

    同樣,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2-7歲的兒童處於前運算階段。此時兒童的思維有一個質的飛躍:處於前一階段的兒童只能對當前知覺到的事物施以實際的動作而進行思維;而處於本階段的兒童,由於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兒童逐漸用表象和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於事物的形象)。在這一階段,兒童能夠從事許多象徵性遊戲,如,一根竹竿就是一匹“駿馬”。本階段,又可分為兩個子階段:前概念或象徵性思維階段(2歲一4歲)和直覺思維階段(4歲一7歲)。

    在前概念或象徵性思維階段,兒童已能運用概念進行思維,但兒童運用的概念與成人運用的概念有很大的差異。在這一階段,兒童的概念是具體的、動作的,而非抽象的,所以,該階段的兒童不能做出合乎邏輯的推理,只能是從個別現象推論到另一個別現象。例如,兒童看見別人戴的帽子與自己的相同,就認為是自己的帽子,這是因為,在兒童看來,“帽子”這個概念僅表示是他的那頂帽子(樣例),不具有普遍性。

    在直覺思維階段,兒童思維的主要特徵是,他們的思維直接受到知覺到的事物表面顯著特徵的影響。因此,兒童的判斷基於直覺活動,還不能真正認識事物本質特徵。如,桌子上放兩個形狀一樣的矮而寬的杯子,當著4歲或5歲兒童的面,將兩個矮而寬的杯子倒滿水,兒童知道這兩個杯子裡的水一樣多,然後將其中一杯水倒人高而窄的杯子,將另一杯倒人低而寬的杯子,再問他們:兩杯水是否一樣多?部分兒童會說低而寬的杯子中水多,另一部分兒童會說高而窄的杯子中水多。這種現象表明此時兒童的思維極易受到事物表面特徵的影響。

    總之幼兒的思維特徵是: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具體形象思維,就是指兒童在思考問題時必須藉助事物具體的形象或影象來進行)。思維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發展。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比如聽到別人談話時提到貓,他們馬上就想到自己家裡的那隻小貓。他們之所以喜歡聽故事、看圖畫書、看動畫片、木偶戲等,就因為這些都具有鮮明生動的具體的形象。其次,思維的抽象邏輯性開始萌芽。在整個幼兒期,兒童的思維是不斷提高的,幼兒初期更多運用直覺行動思維,幼兒中期更多運用具體的形象思維,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具體的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地位。這三種思維形式不是彼此孤立和相互對立的,他們在幼兒思維中所佔的地位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參考書目《教育心理學》,吳慶麟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2 # 距距

    一、具體性

    幼兒思維的內容是具體的。幼兒在思考問題時,總是藉助於具體事物或具體事物的表象。幼兒容易掌握那些代表實際東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比較抽象的概念。如“水果”這個概念比較抽象,而“蘋果”這個概念較為具體,所以幼兒掌握“蘋果”這個概念比掌握“水果”要容易。典型的幼兒思維過程是,具體事物可以在眼前,也可以不在眼前,但頭腦中必須有事物的表象。例如,聽故事的時候,幼兒頭腦中必須有故事人物的形象,才能理解故事。

    二、形象性

    幼兒思維的形象性,表現在幼兒依靠事物的形象來思維。幼兒的頭腦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形狀等事物的生動形象。比如,爺爺總是長著白鬍子,奶奶總是頭髮花白的等。需要注意的是,具體性和形象性是具體形象思維的兩個最為突出的特點。

    三、經驗性

    幼兒的思維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給埋在土裡的小雞澆水的行動。幼兒會拒絕“假設情景”下的推理。又比如,老師向幼兒佈置“解迷津”任務時,說:“假裝這裡有一座山,你必須走過這座山才能回家。現在老師和小朋友們都走過去了,就剩下你一個了,再不走過去,天就要黑了,野獸會來的。”幼兒回答說:“我不會去那種地方的,再說媽媽總是和我在一起的。”幼兒是從他自己的具體生活經驗去思維的,而不是按老師的邏輯推理進行思維。

    四、擬人性

    幼兒往往把動物或一些物體當人來對待,他們賦予小動物或玩具以自己的行動經驗和思想感情,和它們說話,把它們當作好朋友。如:幼兒常常問“冬天來了,春天去哪裡了?”“月亮飛的高,還是星星飛的高?”也正是為此,幼兒特別喜歡童話故事。

    五、表面性

    幼兒思維只是根據接觸到的表面現象進行。因此,幼兒的思維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聯絡,而不是反映事物的本質聯絡。比如,幼兒聽媽媽說:“看那個女孩子長得多甜!”他問:“媽媽你舔過她嗎?”。還有幼兒難以理解“反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馬創造歷史獲得歐冠三連冠,此時此刻你有什麼話想送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