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塗山玄喬
-
2 # 容以風水開運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在一定程度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我們做事做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怎麼區別君子和小人
一,看胸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二,看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三,看標準,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
四,看是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相反。
五,看言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
六,氣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七,看志向。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這句話有多種解釋。一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一說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慾,日益汙下。一說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一說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
八,看追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是田宅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卻是如何獲得利益。
九,看人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十,看抉擇。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
3 # 寂語堂齋
中國文化真是博大,現在又出來個君子文化和小人文化。君子和小人是孔子劃分出來的,故統稱為孔子文化,在大一點則稱為中國傳統文化。只要一稱為文化,就是物質轉化為精神後,所有精神領域的總和。每一種文化都應該形成體系,並且經過發展和傳承過來的,還能繼續傳承下去,比如酒文化,茶文化,餐飲文化等。
孔子把人劃分為君子和小人,並且有具體的劃分標準,可是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要找出這樣的君子幾乎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君子文化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們再看小人文化,如果小人都能成為文化,我們引而伸之,那麼就存在土匪文化,盜賊文化,搶劫犯文化,強姦犯文化,殺人犯文化,黑社會文化,同性戀文化,人妖文化,自殺文化等。這是對文化的褻瀆。
所以中國歷史上就不存在君子文化和小人文化。
-
4 # 七水三山
君子文化與小人文化的區別,這個問題我還真沒有認真的想過,也從來沒去想過;只知道認識的不同,是角度的不同,世界觀的不同;在文化層面上說,誰是小人誰是君子,不能簡單的定性。像秦朝的商鞅與趙高,宋朝的岳飛與秦檜,清朝的紀曉嵐與和紳,這些有當朝和歷史學家的定性,好分析。對有些事和人還是不好分析的,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春秋時的蘇秦,張儀;能分析透嗎?漢朝的肖何,韓信;能分析清嗎?宋朝的王安石,司馬光;能分析明白嗎?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是古人定格式的看法。那麼王安石和司馬光誰是小人誰是君子?公元1068年,在王安石當宰相時有這樣一個案子;有個叫阿雲的姑娘,母親剛去世,母親給訂的親事,夫家就來娶親,阿雲不從,將夫刺傷,當時審理形成兩派,本來是件小案子,卻引出改革派和保守派之爭;王安石一派,司馬光一派,雙方爭執不下,最後是宋神宗下詔以“謀殺減二等論,”算暫時劃上句號。公元1085年三月,宋神宗駕崩,10歲的宋哲宗登基,此時王安石隱退,宋哲宗啟用司馬光為宰相,按理說宰相的事很多,可他獨獨在這個案子上念念不忘,時隔17年又翻出此案,而阿雲已嫁為人婦,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司馬光為首的又議判阿雲死刑。司馬光為什麼對這件事念念不忘?是不是他的心胸狹隘?是“小人常慼慼”的那種?然而王安石因背上的瘡毒,使他倏然而逝。司馬光得知後,深為悲憾,他上書道:“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不辜介甫謝世,反覆之徒必詆譭百端。光意以謂朝廷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根據司馬光的建議,王安石被追贈正一品~~太傅,從這裡又看到司馬光磊落的一面。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能簡單的判斷;君子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胸襟光明磊落;小人像牆頭草一面倒,虛情假意,偽君子,這些都是書寫式;真正的看清一個人還得從實踐中得來。
從文化程面上看,能坦然的實事求是,用自己的勞動,智慧,硏究出一定的成果,推動社會進步,為社會文化發展貢獻力量;透過自己的勞動,形成的理論,引導人教育人,這樣的人,就是文化上的君子了。反之,不知學習,妄想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付出,不惜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別人硏究出的理論,別人的創造,為自己服務,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文化小人吧。
所以,身心力行,付出代價,付出勞動,才是文化君子;剽竊別人的成果,為自己服務,利用各種方法手段為自己撈取資本,才是文化小人。
-
5 # 春華秋實151010414
先莫論文化,首先所謂“小人”在行為處事還上升不到文化的範疇,只能論生活積習,或者自我意識。
所以說:君子與小人是精神文化上的兩個極端的對立人物,同時也是具有傳統中國特有政治認知的產物。這樣的認知既同等級制度相關聯,有時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具體的身份限定,上升為一種極富特色的人格理論。演變至今也是鑑別區分社會人的精神世界、道德品質、慣常行為好壞與否的標準模式。
孔子論君子與小人,有七大不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論述的中心和重點。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與“小人”比較而論,從道德修養、人格理想、義利觀和行為觀等方面區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兩者根本的區別。
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按“義以為質”,做什麼不做什麼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講究私利,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做事只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稱讚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自己也是這樣,“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對於品德高尚的君子來說,快樂不在於物質享受,而在於精神境界的追求,在於融於道的心靈深處的快樂。君子能夠安貧樂道,孔子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認為君子的修為以“道”為準,符合“道”,可以貴亦可以富,而若違背了“道”,那是堅決不行的。君子要“見利思義”,他把不義而來的富貴比作浮雲,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一生追求真理、率學生周遊列國而弘道。有一次,在陳國斷糧,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是說君子即使陷於困厄的境地,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的追求。而小人遇到困境,就會肆意胡為。他的學生子路說:“像我們這樣在亂世中弘道,真是很難!”孔子說:“既然要弘道,就要在心中永遠堅持道義,任何情況都不能動搖,就象那些松柏,無論天氣多麼寒冷,霜雪多麼凌厲,都是常青不謝。”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裡孔子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的,是對多樣性的堅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間的並存與交融,相成相濟,互動互補,使萬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則不然,它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這種單一性傾向,最終必然導致事物的發展停滯直至滅亡。比如五音諧和乃為律,如果全是一個音符,就無法令人聽下去。
“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與堅持己見的操守,互相取長補短,不趨炎附勢,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小人相交,必為共同謀利,依附強權,各懷損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強求一致,轉過背來就互相攻擊,故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不追求同,不會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各自保持自己的特點。對待朋友,是傾聽和尊重的態度,是一種純淨的不夾雜任何功利色彩的交往,所以看起來平淡如水,實則是一種心靈的相通。
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是說君子內心非常莊重,與人和睦相處,不拉幫結派、牟取私利。而小人卻總與君子相反。孔子將事事苟同、不講道德原則的人稱之為“鄉愿”,他批評說“鄉愿,德之賊也”,指出小人、偽君子定然是眾人所唾棄的。他講判斷一個人的德行“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應以善惡道德標準為依據”。君子對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妥協的。
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象春風吹拂,清爽和暢;象秋月揮灑,皎潔光華。內心保持這樣的境界,與人為善,所以“坦蕩蕩”。至於小人呢?總是患得患失,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或者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忙於算計,受各種利慾所驅使,經常陷入憂懼之中,所以總是“長慼慼”。
孔子提出君子要講誠信。誠實無妄,乃天之道,聖人與天地同心,要做到無人慾之私、坦然無欺、恆久不怠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即君子應恪守忠信,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在此表現了君子人格的真誠,而且說明虛假的偽君子是儒家所不齒的。
君子敢於堅持正道原則,糾正別人不符合道義的做法,而不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君子與小人的心胸和視野則不辨自明。孔子稱“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他稱讚顏回的安貧樂道、子貢的聰明真誠、子路的憨厚勇敢、曾參的忠實坦蕩等。
四、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遇到矛盾時君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孔子強調君子有君子之德,“仁”、“義”是君子所必須具有的品德,在仁德的追求中鍥而不捨,才能達到“仁”的境界。顏回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如果你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那麼天下人都會稱讚你是個仁人。”仁與義作為君子之德,小人是無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進向上於進德修業,小人日日向下沉淪於私慾。
孔子說君子能“內省不疚”、“過則勿憚改”,認為君子能夠不斷反省自己,透過修身完善自我修養,砥礪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錯總要推諸他人或文過飾非,無法面對自己的缺失。孔子及其弟子在論及學道修行之時往往從自身與周圍人的關係為出發點來進行思考,他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是說顏回不遷怒於別人,不重犯同樣的錯誤。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說每天都須反省數次,從而能在追求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永不懈怠。
一次,宋國遇到了水災,魯國派使者前往慰問,宋國國君迴應說:“寡人不仁,因為齋戒不夠誠實,徭役擾亂了百姓的生活,所以上天降下此災,又給貴國國君增加了憂慮,以致勞煩先生前來。”孔子知道後說:“看來,宋國大概會很有希望。”學生們問為什麼,孔子說:“當初桀、紂有過錯卻不承認,很快就滅亡了。商湯、周文王知道承認自己的過錯,很快就興盛起來了。過而能改,君子之道,善莫大焉。”宋國後來果然成為國富民強的國家。
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而小人則正好相反。作為君子,會設身處地的去為別人著想,推心置腹、身臨其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說,待人要從做人講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達到提高境界,歸於天理。君子嚴己寬人,只有能真正節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懷面對世事,才能夠達到關愛他人、關愛生命、關愛天地萬物,而成就“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仁愛,成為“內聖外王”理想的踐行者。君子的意志不僅是無所畏懼的勇敢,而且有承擔重任的堅毅,“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除邪扶正,濟世安民,一切行為以能彰顯倫理道德及作為人民表率為目標,是道義的實踐者和克己的典範。而小人則只顧眼前利益,喜歡勾結謀私,為滿足個人私慾而不擇手段。
六、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風在草上刮過,草必定向一邊倒去。孔子認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會職責,是肩負社會重任的中堅力量,以經世濟民的功業為抱負。這種擔當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說的“以天下為己任”。曾參也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次要到九夷這個地方居住,有人說:“這個地方風俗鄙陋,怎麼住呢?”孔子說:“君子住在那裡,還有什麼鄙陋的呢?”
單父縣宰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經過單父時,聽到從城中傳來陣陣彈奏琴瑟、演唱詩歌的聲音,孔子笑著問宓子賤:“治理縣城也用禮樂教化嗎?”宓子賤回答:“您對我們講過‘君子學道則愛人’,我既然跟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把它應用在實踐中。我以對待父親之禮對待老人,以對待子女的心腸看待孩子們,扶危濟困,招賢任能。百姓們都能和睦相處。”孔子高興地讚歎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遵守天命,以仁德服人,以禮樂治世,百姓歸向於你,而神明也會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雖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卻很正大,可以治理天下,又何況一個縣城呢?”宓子賤後來成為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使德入民心,民風淳厚,史稱“鳴琴而治”。
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則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輕侮聖人的話。”孔子及其學生們一生的天命在於承繼道統,傳續千古之文脈,堅定“道濟天下”,他認為這是上天所賦予他們的責任,所以必須去做。在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中,雖然顛沛流離,屢遭艱難,然而卻矢志不渝。
一次,孔子帶著學生來到了宋國,在大樹下教學生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威脅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這棵大樹。他的學生們很擔心老師的安全,就要孔子趕快離開宋國,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認為他所具備的德是上天賦予的,桓魋又能怎樣呢?這裡充份體現出他對於天道的堅信和仁者無畏的精神。
一次,衛國大夫王孫賈曾問孔子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孔子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對於王孫賈關於奉承奧神、灶神的提問,告訴他如果人獲罪於天,違背了天理,怎麼祈禱都是沒有用的。孔子強調敬天知命極其重要,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古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子標出君子作為理想人格的化身,傳統文化將人們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賦予了君子,教人們做君子莫做小人,使人思考人性與良知的尊嚴價值,謙卑地永遠追求真理。君子成為歷代人們特別崇尚的楷模,歷史上有無數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堅守著道義和節操。而當今卻逆天叛道,破壞傳統文化和人們的正信。
比較才會有進步,君子懈怠就是小人思想,小人勤奮就是君子所為。人就是要在學習和比較中獲得發現缺點取得進步。摒棄雜念、虛榮、利益、算計,做一個充滿真能能量的新時代的君子。多一些擔待和寬容,多一份愛和感動,這不就是現在所要的社會真能量嗎?來子現實來自平凡,來自你,來自我。
-
6 # 風雨楓啟明
君子坦蕩蕩,小人 長慼慼。我理解為,君子做什麼都坦坦蕩蕩,小人做什麼都憂憂慮慮
君子做事往往唯心,小人做事往往唯利。唯心就是問心無愧,做事首先考慮的是,有沒有違背道德,有沒有違背良心,有沒有違背文化傳承。唯利就是唯利是圖,做事首先考慮的是,是不是利益最大化,是不是要不擇手段,是不是能機關算盡。這是君子文化和小人文化最本質的區別。
因為君子坦蕩蕩,所以君子往往出現在文人墨客中,這些人,天天研究古文化,文學,詩詞歌賦。潛移默化中就成為了君子,有了坦蕩的行事風格。往往出現在教師教授等傳統教育人群中,教是教人知識文化,育是人品得修養。本身就是君子該從事的行業。往往出現在大企業家和老醫生人群中。沒有高尚品的人是做不了大企業家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而老醫生就是無慾無求,只為救死扶傷的狀態。其本生也是君子行為。
因為小人長慼慼,所以小人出現的方式和群體也比較廣泛。利益最大化的思維,並不是小人表現,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了違背道德,違背天地良心的事,才是小人的表現。不擇手段,機關算盡也不是小人表現。為了已自己的利益,傷天害理,損人利己。這樣的不擇手段,機關算盡。才是小人表現。
沒有多少真正的君子,也沒有多少真正的小人。一般都是,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是君子,也是小人。
-
7 # 山澗一清泉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文化和小人文化根本上區別在於價值取向上的不同!
君子為人做事首先是判斷是非曲折,追求的是超越金錢物質以上的東西,也可稱之為形而上的理念!而小人為人做事首先判斷的是金錢、物質等利益,也稱之為形而下的理念。古語說:形而上者謂之道,而形而下者謂之器!那這兩者所追求的理念會有什麼結果呢?
過於追求金錢、物質利益,那麼通常心會蔽於物,為物所喜、為物所悲。因無法正確對待心中的慾望,對物的追求無有止境,故而眼光會越來越短淺,路也越來越窄。反之,君子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以義作為自己行為之準則,心中有道義而少私利,那麼眼界會越來越寬,路也會越走越長。
其實君子與小人,總結起來就是君子貴公義多利他人,而小人拜私利只為自己。從社會層面上講:君子貴公利而不害,小人崇私害而不利!華夏文化裡,歷來主張仁愛的君子之道,而恥做小人之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
8 # 半壁詩歌
君子文化是大局,小人文化是唯心,也就是對當代文人剖析。
有些人是內心寬闊,有些人只能容納一個蘋果。
有些人為了私慾,有吃有喝有快樂,從不和正人搉和,招來粉絲騙財、騙色不過一場秋風掃落葉。
文化一旦商品化,亂七八糟的精華全沒了。編的一條又一條唯心知識吸引顧客,最後不怪乎還是一曲流行歌,逞一時之能,魂飛湮滅。
只有堅持正義之歌,才會有更好的人生為你祝賀。
-
9 # R林寶B
君子文化是高尚,有獨立超前思維。所後人學習的榜樣。小人文化是傳統文化裡最糟粕,最底下的文化。欺上滿下,一付奴才象,對百姓百般刁難。
-
10 # 國漫崛起嗎
我對所謂的先人之言,一直都是持批判接受的態度。
一方面,在中國文化中,這種道理太多太多,很多還互相矛盾,要是一味按照這種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為,估計你會瘋掉。
另一方面,這種名言通常都非常精煉,缺乏前提條件,而一切沒有前提條件的的道理,都是耍流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看過去很有道理,但是在執行方面你就會發現很多問題。
“心理上對待別人是和睦友善,但是在對待問題的觀點上不會一味的附和別人,有自己的主見”:咋一看,多麼有道理啊,甚至多麼高尚啊。可是,你交流的物件如何感受到你心理上是和睦友善的呢?尤其是當你的意見與交流物件相左的時候,估計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反對吧,而人,對反對意見都是先天厭惡的,這個時候他才不會覺得你是君子呢。
小人也通理。
如果一味的去遵照執行這種道理,你生活中將會遇到很多麻煩。
而且,君子與小人這種將複雜人性簡單分類的做法,本身就很不君子。
我建議,不要太注重所謂的君子與小人,儘量從人性的方面去考慮問題,學會溝通與妥協,這才是處世之道。
回覆列表
何謂君子文化?何謂小人文化?
君子是炎黃子孫共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中華兒女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獨特的集體創造。君子形象所代表的仁愛、正義、禮儀、誠信、寬恕、恭敬、廉恥等傳統美德,薪火相傳,滋養著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
君子文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倫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幾千年來推動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找人文化的本質小人人格,表現為進讒言,造謠言,詆譭他人,中傷他人。
明顯兩者的區別在為人處事之道上,君子利他人,小人謀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