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深一度

    唐代宦官一步步做大是有原因的,和其統治者與當時狀況而定,具體表現在比較著名的幾個宦官:

    李輔國

    李輔國在唐玄宗年間入宮做了太監。後因盡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為太子的心腹。“安史之亂”直逼京都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太子李亨奉命在後安撫百姓,百姓們希望太子留下抗擊叛軍。李輔國以國家大義勸說太子留下抗敵,太子遂與玄宗兵分兩路,北上靈武。李輔國又勸太子迅速稱帝,以安民心。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肅宗為人性格懦弱,此刻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

    肅宗取玄宗而代之是戰時的需要。唐玄宗回到了長安。肅宗與李輔國都怕玄宗復位,因此在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對玄宗步步緊逼。初則把玄宗喜歡的三百匹馬收回大半,僅留下十匹;繼則強令玄宗遷到皇宮內宮,留下幾個老弱病殘之人伺候玄宗;然後又把對玄宗忠心耿耿的心腹太監高力士流放,強令玄宗的親信官員陳玄禮致仕。這樣,徹底成了孤家寡人的太上皇唐玄宗在寂寞、淒涼中走完自己的一生。肅宗曾數次想看望重病中的玄宗也因李輔國的阻撓而未成行。李輔國權勢之大由此可以想見。

    李輔國大權在握,天下大事幾乎全決定於李輔國,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經他手然後才告知肅宗。為了更準確地瞭解朝中大臣的動向,李輔國還專門派幾十人負責監督官員的一舉一動。對於不順從的官員加以嚴厲打擊。李輔國根據自己的好惡處治全國的訟案,並以皇意相標榜。地方上的節度使也是李輔國一手委派。李輔國權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見皇帝都須經過李輔國的安排,皇帝的詔書也需要李輔國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見。李輔國出行時,氣勢之大無與倫比。出於對李輔國囂張權勢的敬畏,宗室貴人也以“五郎”尊之,當時的宰相李揆更稱李輔國為“五父”。也有一些正直之士不恥李輔國的行為,宗室李峴多次對肅宗陳說李輔國的違例行徑。肅宗雖有所警覺,但在李輔國的操縱下,還是把李峴貶官出京。一手遮天的李輔國企圖做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此舉遭到了宰相蕭華的激烈反對。李輔國懷恨在心,多次在皇帝面前誣陷蕭華,並威逼皇帝用自己的親信元載取代了蕭華的相位,最終將蕭華逐出京城。

    李輔國之所以為所欲為,還得益於與肅宗皇后張氏的勾結。張皇后與李輔國內外相應,控制政權。他們對不利於自己的人,無論是高官還是顯貴都是除之而後快。肅宗的次子建寧王李炎聰明過人,盡心輔佐太子廣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歡心。心胸狹窄的張皇后與李輔國多次在皇帝面前中傷建寧王,誣衊建寧王心懷不滿,準備謀害太子。昏庸的皇帝竟然下詔賜死建寧王。

    李輔國與張皇后的狼狽為奸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但兩個都想大權獨攬的人是不可能永遠和平相處的。在肅宗病重期間,李輔國與張皇后終於在決定由誰繼承大寶的問題上發生了尖銳的衝突。李輔國支援太子李豫登基,而張皇后素與太子有隙,因而暗中策劃越王繼位,以便於自己將來繼續插手政局。張皇后密謀殺掉太子,其陰謀被李輔國的同黨發現,李輔國等首先把太子保護起來,然後衝進皇宮,抓獲了越王及其支持者百餘人。張皇后逃入重病中的肅宗寢宮,被李輔國抓住。肅宗因受到驚嚇而當天死亡。李輔國趁此混亂時機,將張皇后、越王及參與者一併斬首。太子李豫在李輔國的擁戴下即位,是為唐代宗。

    代宗上臺後,因念其擁立之功,冊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終於實現了他的宰相夢。李輔國氣焰更加囂張,他曾對代宗皇帝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實際上讓代宗把軍國大事都託付於他。這一舉動自然引起了代宗的不滿,但由於李輔國掌握軍權,代宗只得忍氣吞聲。

    程元振

    宦官程元振對唐代宗也有擁立之功,但處處受到李輔國的壓制,因而產生了除掉李輔國的念頭。此刻他見代宗已有除掉李輔國之心,便不斷地暗中向代宗控告其罪狀。代宗得程元振之助,陸續解除了李輔國的一些職務,最終把他逐出了朝廷。此後不久,有個身份不明的刺客夜闖李宅殺死了李輔國,並將他的頭顱扔到了糞坑裡。這個欺壓皇帝、無惡不作的“老奴”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李輔國死後,宦官程元振專權,其驕橫情狀較李輔國竟有過之而無不及。唐德宗貞元年間,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分別就任左、右神策軍中尉,從而把持了中央禁軍的統帥權。以典掌禁軍為基礎,唐代後期宦官權焰日熾,並上演了一幕幕逼宮弒帝的醜劇。

    俱文珍

    俱文珍是唐德宗後期重用的宦官。公元805年德宗去世後,因中風而半身不遂的唐順宗繼位。順宗不甘心受制於宦官,他內靠嬪妃,外靠翰林學士王叔文及著名計程車大夫韓泰、柳宗元、劉禹錫等人,試圖透過改革克服德宗朝因宦官專權而造成的弊政。改革觸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當朝權閹俱文珍聯合其他宦官堅決反對。俱文珍先是想法讓順宗取消了王叔文進宮議事的權利,然後密謀把支援王叔文的唐順宗逼下臺。當時太子李純有意早登帝位,俱文珍等宦官與李純合謀,日夜聚集在順宗周圍,氣勢洶洶地逼其讓位。身體本來很差的順宗懼於俱文珍等人的逼迫,只得把軍國大政交給太子。俱文珍還不滿足,他把翰林學士召到金鑾殿,逼迫他們起草詔書,由太子即位,尊唐順宗為太上皇。只做了七個月皇帝的唐順宗就這樣被俱文珍逼宮退位了。

    太子李純即位後,稱唐憲宗,俱文珍因有擁戴大功而備受重用。忘乎所以的俱文珍不僅對百官為所欲為,對手下的宦官也毫不留情。不少宦官因為與其稍有摩擦即被處死。宦官們對俱文珍又恨又怕,憲宗也不滿俱文珍的居功擅權。此時正值擔任監軍的俱文珍因不請示朝廷而擅殺東川節度使李康而引起眾怒。朝野上下競相指責俱文珍專橫獨斷、目無君主,宮中的宦官也群起攻擊。俱文珍漸漸失寵於憲宗,不久死去,大宦官吐突承璀、王守澄繼之而起。

    王守澄

    唐憲宗統治後期開始追求生活上的奢侈腐化,拒納忠諫,還詔求方士,奢求長生不老。不斷服食丹藥的憲宗變得暴怒無常,動輒痛責身邊的宦官。宦官們朝不保夕,人心惶惶。以王守澄為首的部分宦官既為了自保,更為了謀求更大的政治資本,密謀殺死憲宗,策立太子李恆繼位。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王守澄指使宦官陳弘志將憲宗悶死在中和殿,對外則宣稱憲宗因服金丹毒發身亡。然後王守澄擁立太子李恆即位,是為唐穆宗。自王守澄之後,宦官挾制君主乃至弒君立君,一憑於己,故而史曰:“自元和之末,宦官益橫,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權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

    唐穆宗是一個昏庸無能、耽於享樂的皇帝,軍政大權悉交於王守澄及其親信。穆宗時的宰相多是投靠王守澄之徒,也無所建樹。公元824年,穆宗因病而死,其子李湛即位,是為唐敬宗,王守澄又有擁立之功。敬宗只有十五歲,把政務交給權臣處理,每天與宦官們玩樂。當時朋黨之爭甚多,但每一派要取得勝利都必須先爭得王守澄的支援。

    唐敬宗玩心甚重,除了擊球遊樂之外,還喜歡在宮中“打夜狐”,即半夜捉狐狸。穆宗年紀輕,精力旺盛,經常連續幾晝夜玩耍而無倦意,伺候在旁邊的宦官們稍不遂他心意便會受到嚴懲,弄得這些宦官叫苦不迭。此時,以劉克明為首的一派宦官也嫉妒王守澄的權勢,希望用換新君的方式得到皇帝的寵愛,進而取代王守澄的地位。公元826年,敬宗半夜獵狐歸來與宦官們喝酒。酒酣之後,敬宗起身上廁所,突然燈燭全滅,劉克明等人趁黑暗之機把年僅十八歲敬宗殺死,矯詔讓絳王即位。

    劉克明以為大功告成,開始做專擅朝政的美夢了。可王守澄豈是等閒之輩?他聯合親信宦官,調集神策軍把劉克明一夥全部殺死,迎立江王李涵即位,是為唐文宗。王守澄身具三朝擁立之功,官居驃騎大將軍、右神策中尉,權力之高無以復加。唐文宗上臺雖然得力於王守澄的擁立,但他對王守澄及其親信的跋扈行為深惡痛絕。文宗使用以毒攻毒之策,利用王守澄與仇士良兩個宦官集團之間的矛盾,成功地奪取了王守澄的兵權,賜其自盡。

    宦官仇士良編輯

    唐文宗在誅除王守澄後,也曾想乘機一舉誅滅仇士良為首的宦官。文宗的寵臣李訓與鄭注經過密謀,決定在皇帝率文武百官欣賞甘露之時把仇士良集團一網打盡。但因事情敗露,仇士良等宦官趁亂劫持了文宗,並立即展開了血腥的報復,皇宮內血流成河,官吏被殺者千餘人,李訓家被劫掠一空,李訓、鄭注都被殺死。京城的無賴們也趁火打劫,整個長安雞犬不寧。沒有參預事變的丞相王涯等人也被處死,其親屬皆被殺死。這一事件,史稱“甘露之變”。此後,仇士良視唐文宗如同傀儡。史稱“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開成五年,文宗病重,詔命太子監國。仇士良知道訊息後,竟闖入宮中,聲稱:“太子年尚幼,且有疾,請更議所立。”隨後不顧朝臣的反對,假傳聖旨把太子降封陳王,立文宗之弟李炎為皇太弟。文宗死後,仇士良扶持李炎上臺,是為唐武宗。

    唐武宗是在仇士良的一手操縱下繼位上臺的。他倒也曉得感恩圖報,上臺後即加封仇士良為楚國公,但他身為皇帝,自然不滿於仇士良的專權。見慣了宮中勾心鬥角的仇士良看出了武宗的心思,於公元843年主動提出告老還鄉,武宗樂得順水推舟,立即應允。不久,仇士良病死了,有人趁火打劫,告發他有不法行為,結果從他的家裡搜出了數千件兵器。武宗一怒之下剝奪了他的爵位,沒收其財產。據說,他家的財產用三十輛車子,運了一個多月還沒有運完。

    仇士良歷經六朝,專權達二十餘年,史稱其“挾帝有術”。

    田令孜

    唐朝歷史上還有一位連皇帝也以“父”相稱的權閹,他就是唐末僖宗時的宦官田令孜。

    唐僖宗即位時年僅12歲,為人又有些愚傻,被田令孜玩於股掌之間。田令孜讓皇帝身邊的宦官們變著法子讓皇帝玩樂,然後大權獨攬。僖宗喜歡鬥鵝、嬉戲、打馬球,玩得高興時就對陪他玩耍的小宦官大加賞賜,以至於弄得國庫空虛。田令孜便勸皇帝到長安的東市、西市上徵高額稅,宦官們則趁機四處搶劫。一時間怨聲載道,唐僖宗卻因有了錢而笑逐顏開,對田令孜也愈加信任。田令孜見僖宗如此昏聵,更加肆無忌憚,不僅日常政務完全自己說了算,甚至連四品以上高官的任命也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喜好,根本不上報皇帝。田令孜每逢見僖宗,都準備幾樣果品,兩人相對而坐,全無君臣之禮,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僖宗開口閉口間竟稱田令孜為“阿父”。

    此時唐朝的統治已進入末期,田令孜的腐敗統治更導致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公元874年,黃巢領導的唐末黃巢大起義爆發。起義軍勢如破竹,順利地攻到長安附近。田令孜見大勢不妙,沒有與皇帝及朝臣做任何商議,便率五百神策軍保著唐僖宗逃離長安,急急如喪家之犬,一路奔逃四川,投奔任四川節度使的乃兄。

    在流亡了四年之後,黃巢起義失敗,唐僖宗與田令孜回到了長安。但昔日繁華的長安城已成為一座空城。藩鎮割據的局面已在全國形成。田令孜不思悔過,反而把鎮壓農民起義的功勞歸於自己,更加驕橫傲慢。對於可能造成威脅的人,田令孜必設法剷除。田令孜還重建禁軍,以便於專權統治。此時,昔日的頑童已經長大並且不甘心做一個被奴才操縱的傀儡皇帝,但面對完全把持著朝政的田令孜,唐僖宗既缺乏奪回權利的能力,也缺乏足夠的信心,只能以淚洗面。

    田令孜的專權跋扈行為激化了各種矛盾。在鎮壓黃巢起義中有大功的節度使李克用與朱玫、朱全忠因爭權奪利而發生了火併事件,長安再度告急。田令孜見勢不好,再次劫持僖宗逃離長安,準備二次入蜀。李克用主動退兵,上表要僖宗殺死田令孜,然後請僖宗回長安。僖宗不願再次逃亡,但田令孜帶兵於夜間闖入僖宗的寢室,不通知群臣,強令僖宗連夜出逃。朱玫也上表請殺田令孜,讓僖宗回京。宰相與大臣們也上表請示誅殺田令孜。田令孜此刻已經完全明白,藩鎮興兵要的是他的腦袋,因而必須把僖宗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以增加一點安全感,於是他扣下了眾人的奏摺,並不顧僖宗的反對,脅迫其抵達興元。

    不久,氣急中風的唐僖宗設法回到長安,並下令削田令孜的官爵,將其流放到嶺南。公元888年,歷盡劫難的僖宗病死,其弟壽王李曄即位,是為唐昭宗。昭宗十分痛恨田令孜,因為當年挾持僖宗入蜀時田令孜曾鞭打過他,所以即位後下詔賜田令孜死。田令孜臨刑前,撕裂絲綢,擰成繩索,甚至還向行刑之人仔細演示了一遍勒死人的方法,然後受刑而死。田令孜一生追求權力地位,至死不悟。正是這種可怕的慾望,使其禍亂唐朝達十五年之久,而伴隨著權閹的受刑而死,唐朝的統治也名存實亡了。

  • 2 # 扶著往事衝

    玄武門事變以後,唐朝的帝王害怕大權旁落,對朝堂的大臣,時時刻刻都在警惕,這時候皇帝身邊的宦官便有機可乘,於是膽子大的宦官便開始假借君主的聲名,依仗皇帝的權威,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手中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在朝堂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 3 # 二狗子浪啊浪

    臺灣有個教授說過!!老皇帝駕崩。。小皇帝年幼皇權旁落,,太后掌權,太后相信誰??肯定不是太監啊!!因為太監又不能給她帶來快樂!!!肯定要相信她的老爹和兄弟姐妹們。。。這就是後戚掌權。。。然後小皇帝長大了。。要奪回權利找誰呢?沒人可用只好找相信一點的陪伴在身邊的太監!!!然後賦予太監權利和後戚鬥法。小皇帝贏了。。。太監牛逼了權傾朝野。。。給小皇帝找美女玩。。。自己玩朝政。。然後皇帝身體玩壞了駕崩了。。。一個又一個的輪迴。。。皇帝離不開太監啊。。因為沒人可用!!!

  • 4 # 督師天下

    唐朝宦官被重用開始於肅宗朝,唐肅宗為了消除父親舊臣的影響,開始重用李輔國、魚朝恩等人。後來又為了平衡藩鎮武將的實力,開始逐漸讓宦官掌握兵權。

    中唐的精銳中央軍神策軍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建立起來的。當然讓宦官掌握兵權壓制武將無疑是飲鴆止渴。這一點在晚唐歷史上尤其明顯。宦官甚至掌握了皇帝的廢立。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宦官集團,開始在政治上有訴求,他們對內打壓文官集團,對外與藩鎮爭權。成為晚唐歷史上的一顆尾大不掉的政治毒瘤。

  • 5 # 歷史大學堂

    宦官專權幾乎歷代都有,最嚴重的莫過於東漢、唐、明三個朝代。東漢有著名的十常侍之亂,明代有王振、劉瑾、九千歲魏忠賢等禍國殃民,然而,與唐代一比,卻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無論是十常侍還是九千歲,他們看似權勢滔天,王公大臣都對其俯首帖耳、畢恭畢敬,但在皇帝面前,仍然是一條可被隨時丟棄的狗。一旦皇帝覺得他們有礙市容,轉瞬之間就可透過一紙詔書將其打回原形。

    圖1 漢朝宦官亂政

    但唐代後期的情形卻大不相同。不但文武百官匍匐在他們腳下,便是皇帝也要乖乖地喊爸爸。

    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路往下慫,但唐憲宗不服氣,想要讓大唐梅開二度,重振雄風。他一度的確做到了,“元和中興”講的就是這段時期,可他後來開始不斷嗑藥,並最終死在了宦官的手裡。

    憲宗之後,除了被朱全忠策立的末帝唐哀帝外,唐朝歷經最後八位皇帝的統治,而其中七位,都是宦官所擁立的。唯一按正常程式走,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上位的唐敬宗,卻又被宦官劉克明等人所終結了。

    期間,唐文宗曾奮起反抗,試圖消滅擅權的宦官,但雖有心卻無謀,最終被反殺,釀成了甘露之變。最後,失敗的文宗只得自我哀嘆:“周赧王、漢獻帝因受制於權臣而無能為力,我卻更不堪,竟然被家奴所控制!”

    對於這種情形,清代著名的史學家趙翼總結的很是到位,“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

    圖2 李亨(711年—762年),即唐肅宗

    那麼,為何唐代的宦官能這麼牛呢?吃激素了嗎?

    究其根源,唐代後期的宦官能夠廢立乃至弒君,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們手裡有兵。而這一局面的產生,除了安史之亂的大背景外,有兩位關鍵人物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一個是唐肅宗,另一個則是唐德宗。

    唐代前期的兵權由武將所掌控,宦官根本無從染指。宦官最早接觸兵權,應當是在唐中宗的皇后韋氏主政時期。在不知是不是因為抽風發作才弒殺中宗後,韋氏派遣宦官薛思簡帶領著五百人,前往筠州防範中宗的庶長子譙王李重福發飆;而後在唐玄宗時期,李隆基也曾派宦官楊思勖出兵征討蠻夷。

    不過,這些都是臨時性的差事,宦官都是缺乏編制的臨時工,並沒有長期手握兵權。改變源自安史之亂的爆發。

    因為安祿山與史思明的叛變,唐玄宗不免開始對手握重兵的大將心生猜忌,進而導致名將封常清、高仙芝被殺,哥舒翰被俘以及潼關失守,帝都長安也由此陷落。

    圖3 安史之亂

    而相較於玄宗,肅宗的猜忌之心更為嚴重。

    一方面,他是安史之亂與禁軍主導的馬嵬驛之變的親歷者,肯定留下了大面積的心理陰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環境中,時刻擔心被廢黜太子之位,對於權臣異常憎惡;再加上得位不正的緣故(肅宗是在玄宗避難四川之際,直接越過他老爹而登基),皇位的合法性有所欠缺,這進一步加劇了他的不安全感。

    這種種原因使得肅宗不僅對外朝武將毫無信任感,連對親身兒子也多有猜忌,最終因為讒言而賜死了一度統領禁軍的三子李倓。將帥不可信,家人也可能會背叛自己,在肅宗看來,唯一可靠的只有“家奴”太監了,於是他便任命自己的心腹太監李輔國為判元帥行軍司馬,從而拉來了宦官統領禁軍的序幕。

    肅宗死後,唐代宗當了皇帝,魚朝恩因為救駕有功而備受寵信,被任命為新的禁軍老大。但伴隨著權勢的顯赫,魚朝恩不可避免地膨脹了,而且脹的還有點大。史書記載,魚朝恩每次奏事,但凡遭到反對,便很生氣地喝道,“天下事有不由我者邪!”交橫跋扈的勁頭也沒誰了。

    這當然為皇帝所不容,魚朝恩於是只能領便當了。經過這番鬧心的經歷後,代宗引以為戒,加上宰相也一再以理服人,他便決定就此取消宦官的領兵之權,將禁軍指揮權交由南衙將領。

    圖4 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805年)

    如果就此發展下去,唐代後期的宦官擅權之禍或許便不會出現,但這時德宗出場了。

    代宗死後,德宗即位。他胸懷大志,一心想恢復祖上的榮光,而這自然就需要解決範鎮割據的絆腳石。

    公元前781年,河北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他的兒子李惟嶽依照慣例上書,請求德宗任命其為新任成德節度使,但正想除去絆腳石的德宗那裡會答應。李惟嶽見此,心想皇帝這是要搞事情啊,既然如此,我就先搞一步吧。於是,他連同河北地區的其他三個節度使掀起了“四鎮之亂”。

    德宗立刻派盧龍節度使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前去平亂。沒想到,朱滔等人卻被叛軍給忽悠瘸了,當場宣佈要脫離唐朝黨中央的懷抱。其中深受德宗信任的李希烈更是直接稱了帝。

    原本是去幹架的,一瞬間卻變成了送裝備,這種突變不僅讓德宗削平河北藩鎮的美夢成了泡影,而且讓國家再次陷入巨大危機之中。

    圖5 唐朝版圖

    為了解決問題,德宗只得調遣五千涇源兵來救場,誰料涇源兵竟然在長安譁變了。危機時刻,德宗趕緊召禁軍前來護駕,然而卻無人響應。

    正當無助的德宗腦海中想起了孫子兵法,隨後便離開長安出逃到奉天。文武大臣如朱泚、源休、李忠臣等人紛紛站在叛軍的一方,只有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率領著宦官們及親王保衛著德宗做戰略轉進。

    事情沒完。抵達奉天后,德宗又遭到以朱泚為首的叛軍長達一個月的圍攻,大唐帝國再一次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幸好有李晟、李懷光等的及時勤王,才再次躲過這生死大劫。

    悍將不斷叛亂、文臣缺乏忠心、危及關頭只有宦官守護在旁,這些發生在四鎮之亂、涇原兵變、朱泚之亂、奉天之難等事件中的場景,讓德宗深刻認識到了誰是致命威脅,而誰才是最可信的人。

    自此以後,德宗一改即位之初“疏斥宦官,親任朝士”的態度,變得只相信太監,凡是手握重兵的宿將,通通被他罷免,即便是在奉天之難中有功的武將也不例外,禁軍的指揮權於是重新落在了宦官手中。

    圖6 唐朝的軍隊

    不止如此,德宗還從制度上做了創新,設立了管理禁軍的左右神策軍中尉,專以宦官充任。從此,宦官典兵成為一項正式的國家制度,而不再是臨時編制,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唐朝的滅亡。

    當局勢動盪之際,武將不可信任,但宦官就能嗎?德宗認為沒毛病,因為宦官只是家奴,離開皇權啥都不是,縱然會對皇權有一定侵犯,但並不會擁兵自立,進而危機皇權根基。很大程度上,他是對的。

    然而,他沒有料到的是,當兵權被宦官牢牢掌控後,宦官便不再只是皇權的衍生品了,他的獨立性有了質的變化。縱然不能改天換日,但藉助兵權,宦官卻可以左右政局,以至廢立君主,成為凌駕於皇帝之上的太上皇。這種情形下,縱然還姓李,但這樣的皇帝又有啥好當的呢?

    文:江河散人

  • 6 # 趣觀歷史

    ▲大明宮數字復原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至衰的分水嶺,這個曾盛極一時超級帝國,經歷此次沉重打擊後,一蹶不振。“安史之亂”對唐朝最大的影響,還在於它導致唐朝皇帝出現嚴重的心理危機。事實上,這種心理危機對唐朝後期政治格局影響非常深遠——帝王們不再信任文臣武將,而只信任內廷宦官。在皇帝看來,宦官就是宮中奴婢,他們依靠皇家而活,所以絕不會做起兵叛亂之事,再加上皇帝自幼便由宦官侍奉飲食起居,兩者之間彼此感情融洽,皇帝相信他們值得信賴。

    ▲唐玄宗李隆基劇照

    因一場“安史之亂”,曾締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喪失了以前那種高度自信。“馬嵬之變”後,唐玄宗時刻擔心武將謀反,所以當他命大將高仙芝、封常清領兵平叛時,特地派宦官邊令誠為監軍。然而,心胸狹窄的邊令誠由於與高仙芝、封常清意見不合,便誣告兩人貪汙軍糧、動搖軍心,視武將為猛虎的唐玄宗竟然聽信其讒言,毫不遲疑地下令處死這兩位戰功卓著的大將。由此觀之,唐玄宗的心理危機是何等嚴重,這種心理危機隨後又“遺傳”到接下來的幾位皇帝身上。

    ▲郭子儀繪畫形象

    比如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肅宗李亨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60萬大軍圍攻相州,討伐安史叛軍。為監視這些將領,肅宗以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都是有功大將難以相互統屬為由,不設元帥,反而任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肅宗新創官職),使後者成為事實上的元帥。毫無疑問,當對兵法一竅不通的魚朝恩成為唐軍最高軍事長官後,這場戰爭註定失敗。

    唐軍大敗後,魚朝恩卻將戰敗罪責全部推到郭子儀身上,肅宗於是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宦官擔任監軍造成的惡果遠不止此。從唐朝中期開始,多位愛國將領被其逼至造反。大將僕固懷恩在平定“安史之亂”時,立下赫赫戰功,一門之中有46人為國戰死,其女為國家邊境安定,甚至遠嫁回紇汗國。可惜的是,由於他得罪了宦官駱奉仙,後者誣告其意圖謀反,僕固懷恩為自保只好叛變。昭義節度使劉悟、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同樣因不堪忍受宦官凌辱欺壓而被迫造反。然而他們被宦官逼反的事實,卻進一步加劇了唐朝皇帝的心理危機,惡性迴圈就此產生。

    ▲唐肅宗李亨劇照

    由於宦官生理殘缺,大多心理扭曲,一旦得勢往往比其他人更加貪得無厭、橫行霸道,之前子淵說過的李輔國就是如此,他不僅在肅宗朝權傾朝野,太子李豫(即唐代宗)即位後,因李輔國把持中央禁軍兵權,代宗不得不對其言聽計從。雖然唐德宗李適即位後曾對宦官干政加以整治,起到了一定效果,好景不長的是因“間架法”而興起的“涇師之變”又讓得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涇原叛軍在長安百姓的幫助下進入皇城時,德宗信賴的禁軍將領竟不能召集兵卒前來護駕,德宗能夠依靠的只有伺候他的一批宦官。重返長安後,德宗隨即任命心腹宦官統領中央禁軍神策軍,後來還進一步完善了宦官擔任各地藩鎮監軍制度。從這一方面來看,唐德宗不僅未能擺脫“武將作亂”的心理危機,反而受“涇師之變”影響,對武將的忌憚越來越深。

    ▲權宦李輔國劇照

    接連幾代唐帝重用宦官,最終釀成苦果。德宗李適駕崩後,宦官勢力完全掌握了神策軍兵權,以至於敢行廢立皇帝之事。順宗李誦即位數月,就因支援改革派奪取宦官兵權而被宦官安排“內禪”;憲宗李純繼位時曾說宦官“不過家奴耳”,然而最後卻會因宦官而死。穆宗李恆即位時,迫於宦官壓力,還竟不敢對父皇死因過於追究,只好諱莫如深;文宗李昂時,為剪除勢力膨脹的宦官,宰相李訓編造天降甘露謊言,準備在宦官們參觀甘露時將他們一網打盡,但因宦官仇士良看破計策,“甘露事變”爆發,上千名正直官員被殺,文宗也遭宦官挾持,唐朝宦官干政由此達到頂峰。

    ▲現代人扮演的唐朝皇帝

    從憲宗開始直至唐亡,連著九位皇帝,除唐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餘竟然都是由宦官廢立產生。不過這並不怪宦官,所有一切都是唐朝皇帝自釀苦果所致——“安史之亂”並不代表所有武將都有不臣之心,至少參與平亂的郭子儀等人就是真心報國。如果自唐玄宗開始的歷代皇帝心中對武將的忌憚能夠及時化解,或許唐朝也就不會出現如此亂象。

    參考文獻:

    《舊唐書》《資治通鑑·唐紀》

  • 7 # 藤樹先生

    封建王權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在這個歷史久遠的政治舞臺上,一直盤踞著一個對歷史頗有影響力的特殊群體,他們就是宦官。但是每次提到官宦,人們只會想到宦官干政所犯下的諸多罪惡,雖說歷朝歷代中國的封建王朝都少不了宦官之禍,但是在東漢、唐朝和明朝這三個王朝,才是真正的毀於宦官手中。其中最令人感到驚訝的莫過於唐朝的宦官之禍,歷史學家曾言:“東漢及前明官宦專權烈矣,然猶切主權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官宦之權反在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宦官專權肆虐千年,為何偏偏在唐朝就產生了如此大的危害與影響?

    宦官專政之始

    回看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歷史,並非只有唐朝存在著宦官專權問題,東漢、明朝的宦官之禍也非常嚴重。但是宦官干政持續時間最長,對於王朝的影響程度最深的,非唐朝宦官莫屬。但是在唐朝前期,能夠很明顯的看到宦官干政的作用微乎其微,然而隨著唐王朝由盛轉衰,中後期宦官勢力迅速崛起,如日中天,最終釀成了宦官之禍。所以唐朝宦官專權的形成,其實要從唐玄宗與安史之亂講起。

    唐玄宗登基初期,也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選賢任能,繼續推進著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繼續繁榮發展,開闢了唐朝的開元盛世。然而隨著唐王朝繁榮穩定,唐玄宗就開始荒怠政事、貪圖享樂,甚至聽信讒言,任用奸臣,寵信宦官,不知不覺中就導致了皇權旁落。其實在唐朝前期,對於宦官勢力把控的非常嚴格,根據《舊唐書》記載,這一時期宦官的職責喂“在閣門守禦,黃衣廩食而已”,甚至為了防止黃瓜有著干預政治的權利,太宗親自下令規定了,宦官的最高品級不得超過階四品,所以唐朝前期根本不存在官宦幹權害政的問題;即便是在武則天、唐睿宗時期,宦官的人數突飛猛進,品階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一直未成氣候。

    可是到了開元盛世,宦官的人數和官職發生了巨大變化,徹底打破了唐朝前期對於宦官嚴格的控制。最典型的官宦代表莫過於唐玄宗最為寵幸的高力士,唐玄宗不僅將朝堂上的一些繁瑣政務交給高力士處理,他甚至將高力士提拔為官居一品的驃騎大將軍;就連高力士的父親都被追贈封號。那一些巴結高力士之人,都能夠憑藉著高力士的地位得更高的職位,一時間這位宦官權傾天下。這種宦官專政、握有兵權現象,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雖說這一時宦官干預朝政的範圍程度還受到皇權限制,高力士的所作所為也要按照唐玄宗的喜好來決定,但是由於唐玄宗對於此人的過度寵幸,這才為唐中後期的宦官專權埋下了禍根。

    宦官專政定形

    綜上所述,由於唐玄宗對於宦官的一味寵幸,大大助長了宦官的權勢地位。不過宦官勢力真正形成,其實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它才真正的登上了唐朝的政治舞臺。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的爆發,造成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命運。唐王朝歷經八年叛亂,雖然最終平定了叛軍,但是中央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權威,早日繁榮的李唐王朝也已經不復存在,這次叛亂,更導致了君王與文武百官之間嫌隙漸生。

    唐朝將士不守國,百官大臣選擇投降,武士不力戰、謀臣不奏言、官兵不聽令,在這種情況下,君主百官之間相互猜忌,帝王只覺得與自己相伴多年的宦官不會背叛自己,所以君王將進軍全部交給宦官管轄,對他們委以重任,任用宦官為監其軍,就是害怕又發生再一次的軍將叛變。君主在短時間裡確實透過這種方式控制住軍權,平衡了臣下關係,可是當他們將軍權交到宦官將軍手中之時,更滋長了宦官勢力的發展,這一切註定了封建皇權會受到威脅。

    皇帝孤立無援,宦官大權在握,他們在平叛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甚至擔任起領導者和決策者的身份,他們憑藉著手中權力冤殺平叛將領,苛扣軍士衣糧,藉手中權力解決個人恩怨,導致諸多將士百官心生不滿。唐王朝呢宦官干政,只能夠加劇君臣之間的隔閡,導致君與臣的關係進一步惡化,造成君主孤立,百官離心,最終皇權受到威脅,臣子還要受制於家奴,這種可嘆可悲的歷史現象,因唐玄宗寵幸宦官而起,經歷安史之亂最終定形。

    宦官專政對於唐朝的危害

    此後自唐朝初期一直控制宦官的政策被完全破壞掉後,宦官干政在唐王朝存在了將近150年。在這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只有個別的皇帝能夠暫時的控制住宦官勢力,中晚唐的大多數君主都被宦官專權嚴重控制。這種影響在歷史上頗為少見,其惡劣程度最終將唐王朝送上了末路。想要了解唐朝宦官專權的主要表現形式,可以這幾個方面入手,淺析宦官專權對於唐朝封建王權破壞的嚴重性。

    唐朝在中國封建歷史中共存在了289年,一共誕生了20位皇帝,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其中竟然有9位皇帝是被宦官所選立之人,更有憲宗、敬宗二人,直接死於宦官之手,從這一驚人的數字可以看出,這些皇帝其實都是宦官用來操控朝政的傀儡;透過這一數字更反映了一個殘酷事實,唐王朝有一半的時間都是由宦官所統治操控的,其官宦專政的嚴重性由此可見一斑。試問哪個王朝,會出現由官宦這種廢皇帝的現象呢?

    除了對皇帝的控制以外,宦官專權擅政,奪取政權軍權,他們才是唐中後期真正的“皇帝”。唐代的禁軍本是直接聽令於皇帝調遣的軍隊,尤其是禁軍中的神策軍,更是唐朝朝廷非常重要的一支軍事支柱。官宦奪取軍政權,就是從控制神策軍開始的。唐德宗建中四年發生了涇原兵變,奉命征討叛軍的涇原兵突然發生叛變,導致唐德宗突然陷入危難之中,當時文臣白志貞本想率領進兵救駕,然而卻無一人聽他命令。最後由上百名宦官挺身而出,在霍仙鳴的帶領下才幫助皇帝成功脫逃。

    正是因為這件事情,唐德宗回到長安以後對握有兵權之人十分忌憚,他便將神策軍交給了宦官霍仙鳴和竇文場兩人掌管。不僅如此,唐玄宗為了加強中央武裝力量,極力擴充神策軍,自此以後,宦官成了神策軍的統帥,禁軍的統領權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宦官手中。擁有了軍權,導致宦官的地位和實力大幅度提升。憑藉著禁軍的實權,宦官開始肆無忌憚地在朝廷橫行,明目張膽地殺死朝廷命官,出言不遜挑戰皇帝威嚴。

    後來在每一次的宮廷鬥爭中,宦官手中的禁軍在皇位更替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讓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廢君、弒君、立君。其實無論是宦官專權,又或者是朝廷之中有其他勢力威脅的皇權,都是因為這些人手中握有大權,而且這種大權還是皇帝給予他們,並且可以合法使用的權利。這種統領禁軍、宦官專權的局面形成以後,他們的勢力已成,可以輕而易舉地威脅到皇權,最終形成了宦官之禍。

    這另一項給百姓帶來危害的制度為“五坊使”,這個機構原是為宮廷飼養狗、鷹、雕、鶻、鷂這五種用來逗樂的動物為主的一個宦官機構。專門負責餵養這些動物的宦官被稱之為“五坊小兒”,他們每次去民間捕捉這5種動物,會故意將捕捉網罩在普通百姓的取水的井口,只有主人家苦苦哀求,多付些銀兩他們才會將網撤去,否則還要凌辱這些人家。這些五坊小二時候去飯館用餐,仗著自己在宮中有宦官勢力庇護,對於前來收取餐費的店主多加毆打、辱罵,而且拒不付錢,這樣的事情在民間屢見不鮮。

    唐朝時期的宦官專政,不僅給唐朝的政治造成了負面影響,甚至直接對普通百姓都產生了危害。官宦專權看似控制了地方藩鎮,幫助君主維護了中央集權者,由於他們在政治上呼風喚雨,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黑暗,對於唐王朝的消亡推波助瀾,其危害要遠大於作用。這個在唐朝政治舞臺上飛揚跋扈的政治團體,最終帶領著唐朝走向了滅亡。

    參考資料:

    《唐代宦官專權若干問題試探》

    《論唐朝後期的宦官專權》

    《安史之亂前後唐朝宦官權勢的演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更換電腦筆記本桌面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