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安平農業

    收麥,對農民來說是一件喜事,辛苦一季了,盼的就是有個好收成。可農民又怕過麥天,都說過個麥天會讓人脫一層皮,這是說麥天人們太辛勞。

    五六十年代怎麼收麥?聽說過,沒經歷過,七八十年代怎麼收麥?那時我還是農民的兒子,親歷過,知道收麥的苦和累,也數得清全過程,現在我羅列出來,讓老農或是曾經的小農民們看看對不對。

    備工具

    麥子黃稍的時候,布穀鳥就來了,在布穀鳥聲聲“布穀、布穀”的叫聲中,人們就開始了收麥的準備。先是趕小麥會,買回自己需要的物件。會上賣的都是麥天要用的東西,比如桑杈、木掀、掃帚、略筢、鐮刀等等。

    造場

    “五月不造場,麥子土裡揚”。準備做碾麥用場地的地方,種的是油菜籽,比麥子先成熟,收菜籽的時候,是相對空閒的時間,人們可以用這個時間來造場。套上一頭牛,拉著石磙,石磙後邊再拉著一個耮子,不慌不忙,慢慢悠悠地轉圈碾壓,碾一會兒,潑點兒水,再碾壓,直到把場地碾得瓷明為止。

    莊稼人收拾完孩子們打坷垃仗留下的碎磚頭瓦片和土坷垃,然後用耙將場院橫一遍豎一遍地劃開,曬乾,碾碎,再灑上水,讓場地滋潤得黏而不溼,撒上一層麥糠後,才開始套牛拉著石磙碾場。

  • 2 # 豫見一鵬

    八九十年代,我印象裡都是一家人拿著鐮刀、繩索上地裡割麥子去,然後一捆一捆地捆好,用肩挑或者架子車託運方式送到麥場。

  • 3 # 偉哥撩大劇

    見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麥收?帶你重溫一下整個流程

    每年的高考期間正是麥收的時節,鄉間的道路上到處充斥著麥收的味道。如今的麥收都已經現代化機械化,整個麥收流程一般只需要1-2天就可以全部完成。可以說比之前傳統的麥收流程真是方便了太多。今天我們來回憶一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是筆者小的時候的麥收流程。

    麥收是一件幸福同時又痛苦的事情:幸福是因為豐收,痛苦是因為所有的收割操作都是在6月的大太陽底下完成的,說曬掉一層皮,一點都不為過。

    早年的麥收,持續時間很長,一般需要15-20天左右。基本是靠牛和人力來完成所有工作。後來拖拉機多了起來,也就輕鬆一點點了。

    麥收前的準備工作是需要準備一個叫“場院”的地方,操作方法是找一個平整的地面,先用一種叫“耙”的農具,把地表深大約10釐米的地皮劃開至鬆軟,然後灑水,覆蓋麥稈。然後用一種圓柱形的石頭,俗稱“石混”一圈圈的壓,直到地表堅硬。然後掃走麥稈,再稍微壓幾遍,曬乾。地表就會變的非常堅硬。後續就可以用來收麥粒了。

    “場院”準備好之後,就要去收割麥子,最原始的方式是一個人,一把鐮刀,一下下的割回去。收割的時候不能太晚,不然麥粒會掉,需要在麥稈還有點綠色的時候操作。後來有了簡易的收割機,就不用人力和鐮刀了。然後把割下的麥稈都拉倒場院裡,攤開,曬乾。大約要曬兩三天。這是最累的一個流程,因為為了保證曬乾,方便脫粒,需要一遍遍的翻。而且要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翻。這是個非常辛苦的工作。

    麥稈曬的乾透之後,就需要壓場,最早的時候是用牛拉著石混一圈圈的轉,後來就變成了用拖拉機之類的農機拉著石混轉。現在估計已經很難找到石混這種東西了。壓幾遍再翻一次,再壓幾遍,再翻一次,直到大部分的麥粒掉下來了,才算可以。然後把麥稈用“叉”挑走,分離出麥粒。然後再揚場,用風的作用把麥粒和雜物分離開。

    一般還會壓二場,就是把壓過場的麥稈攤開,再壓一遍,因為會有不少麥粒殘留。二場過後,把壓過的麥稈堆成一垛垛的。麥粒都揚過場,收起來,入倉,麥收就算過完了。

  • 4 # 玉英愛生活

    謝謝邀靖,八九十年代收麥子,那個年收割機很少一般都是人工收割,人工收割麥子是個很辛苦的活,一到麥收季節,收麥前,先把打麥場,碾壓整好。再把割麥的鐮刀,木鍬,揚叉,曬鈀。籌收麥工具準備好,然後就割麥子,麥子割了,有用人和牛用板車拉到整好的打穀場上,把割好的麥子鋪在打穀場上!! /l!。鋪好後。用牛拉著一個大石滾。在打穀場~圈一圈的壓,壓個百分之五六了。再翻一遍,然在繼續。直麥到完全把麥粒壓乾淨為止。然後把麥秸起乾淨,起完麥秸,揚麥籽。麥籽揚好,曬好就歸倉了。還有的地方是用脫穀機脫麥子。反正我那個時侯基本上就是用就用這兩種方法。不知道你們家鄉八九十年代用的什麼方法。.

  • 5 # 心碎小子

    80後的我們生為農村歡子,那時候堅苦是可想而知!我們兒時的情景說起來也許大家都不信!父親是村裡有名的木匠,八幾年就去東北遼寧打工,那時候工資還不到五塊錢,(這是父親在我們十多歲時跟我們說的)。母親種兩三畝地,一畝多田,我記得我們小學放學的時候經常還去背麥子,我們這裡是收小麥時連桿一起收回來的!麥子杆多粒少,麥穗扎勁子又熱,背一背麥子肩上還搭塊毛巾現在說洗臉帕!手還拿把莆扇,邊走邊扇!那時候真的很苦,現在基本上都不種了,產量低又累又辛苦,大家都選擇種別的嘍!

  • 6 # 廖俊贊

    要說收麥子還是挺有體會的,我們四川有句諺語《麥到立夏死》,也就是在5月初開始大量收割小麥。

    曾記得70年代麥收季節的熱鬧場景,那時都是大兵團作戰,以生產隊為單位,一個隊的全勞力也就3一40人,一到收麥時,隊長一聲號令::大家注意了,明天開始割麥子,以畝計公分。號令一出,社員們第二天早早便開始收割,收割完便就地晾曬,待幹後便挑進打麥場,進行打麥子(脫粒),當時都用的原始工具連蓋,說到連蓋也不知道有多少地方在用,不得而知。

    打麥的場上連蓋飛揚,一上一下噼啪作響,一排排二人一組,或四人一組,都幹得熱火朝天,汗流滿面,有的甚至幹到夜深人靜,為了搶時間,搶天氣,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以免影響大春播種。

    從80年代開始,農村也進行了土地改革,土地到戶,實行以戶為單位,不再吃大鍋飯,每年麥收季節,都是各自安排收割時間,收割完了有的用小型脫粒機進行脫粒,有的還是傳統方法進行脫粒。在改革的春風驅使下,各行各業都在向前奮進,農村也不例外,農業機械也在農村生根開花,己告別了原來的原始勞作,現在的麥收季節只看見收割機在田間奔忙,一袋袋,一車車金黃的麥粒兒散發出新麥的芳香,再也看不見記憶中的打麥場上的熱鬧景象。

  • 7 # 老樁

    謝謝悟空邀請,不要說八九十年代,就是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農村裡割麥就是用鐮刀割。解放後為了培養青少年德智體全面發展,每到農村裡夏收夏種時期都要到農村撿麥穗(小學)、割麥(中學)。很多人從來沒有拿過鐮刀,一天下來,握鐮刀的右手滿手血泡,割手的也不少,還有割腿的。六十年代末參加工作後每年的麥收時節工廠也要組織職工下鄉參加麥收。割麥、挑麥、打麥、揚麥都是力氣活。在烈日的灸烤下,揮汗如雨非常辛苦。

  • 8 # 君悅夏心

    我這個70後樂意滿足你這個對80、90年代農事兒的好奇!(老家周口)

    主要流程如下:

    一、造場 選址或村頭或地頭,平整完畢後灑水,然後撒下一層表糠,用石磙(人力或畜力拉動,後發展到手扶或四輪拖拉機)壓實後晾曬,造場基本完成

    二、割麥 人力加鐮刀,後發展到拖拉機帶動(現代化的聯合收割機除外)

    三、攤場、曬場 用架子車或拖拉機把割倒的麥子,從田間拉到造好的麥場裡,用叉子攤勻晾曬(厚度要適中,否則曬不透,影響脫粒)

    四、碾場 用牛或拖拉機拉動石磙,後拖個磱石(便於理平麥杆),翻場後反覆碾壓直至麥粒基本脫落完畢為止。

    五、揚粒 利用自然風力量,用木掀揚去麥糠及短表秸,反覆揚淨為止。

    六、曬場 接下來就晾曬麥粒,以除去麥粒中的水分,便於存放起來慢慢享受收穫的喜悅。

    七、歸倉 老式穴子不知還有多少人有印象,就是用葦杆編的,一圈一圈圍起來的,看到穴中顆粒飽滿的麥粒是不是十分欣慰呢,畢竟“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八、繳公糧 排隊的場景,每年都在各鄉糧管所演繹

    九、麥罷親戚還是要走的,尤其是孩子的姥姥家,必須要去的,這個習俗至今在不少農村還存在!

    這裡面還有很多童年趣事哦,比如撿麥穗換老冰棒(那時叫冰糕)吃,觀賞麥場晴朗夜景,聽長輩們講故事,……

    最後請各位條粉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哦,真是粒粒皆辛苦得來的!

  • 9 # 農科學子馬小夏

    麥收是一件幸福同時又痛苦的事情:幸福是因為豐收,痛苦是因為所有的收割操作都是在6月的大太陽底下完成的,說曬掉一層皮,一點都不為過。

    早年的麥收,持續時間很長,一般需要15-20天左右。基本是靠牛和人力來完成所有工作。後來拖拉機多了起來,也就輕鬆一點點了。

    麥收前的準備工作是需要準備一個叫“場院”的地方,操作方法是找一個平整的地面,先用一種叫“耙”的農具,把地表深大約10釐米的地皮劃開至鬆軟,然後灑水,覆蓋麥稈。然後用一種圓柱形的石頭,俗稱“石混”一圈圈的壓,直到地表堅硬。然後掃走麥稈,再稍微壓幾遍,曬乾。地表就會變的非常堅硬。後續就可以用來收麥粒了。

    “場院”準備好之後,就要去收割麥子,最原始的方式是一個人,一把鐮刀,一下下的割回去。收割的時候不能太晚,不然麥粒會掉,需要在麥稈還有點綠色的時候操作。後來有了簡易的收割機,就不用人力和鐮刀了。然後把割下的麥稈都拉倒場院裡,攤開,曬乾。大約要曬兩三天。這是最累的一個流程,因為為了保證曬乾,方便脫粒,需要一遍遍的翻。而且要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翻。這是個非常辛苦的工作。

    麥稈曬的乾透之後,就需要壓場,最早的時候是用牛拉著石混一圈圈的轉,後來就變成了用拖拉機之類的農機拉著石混轉。現在估計已經很難找到石混這種東西了。壓幾遍再翻一次,再壓幾遍,再翻一次,直到大部分的麥粒掉下來了,才算可以。然後把麥稈用“叉”挑走,分離出麥粒。然後再揚場,用風的作用把麥粒和雜物分離開。

    一般還會壓二場,就是把壓過場的麥稈攤開,再壓一遍,因為會有不少麥粒殘留。二場過後,把壓過的麥稈堆成一垛垛的。麥粒都揚過場,收起來,入倉,麥收就算過完了。

  • 10 # 遠哥說

    每當到了這個季節,都會想起小時候和父輩們一起收麥子的場景。

    每個人拿著自己得心應手的鐮刀,揮舞在一行行金色麥稈之中,穿梭在阡陌縱橫的田野裡。一顆顆汗珠從額頭上滾下雖然非常的辛苦,但是看著那一捆捆的麥子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如今,機器代替了人工,再也看不到以前鄉親們那麼有熱情的割麥場景了,也聽不到媽媽喊你回家割麥的聲音了,滿滿的回憶只能留在記憶深處。

    割麥子

    割麥子是非常累人的事,拿著鐮刀腰要彎下去,一天下來渾身都疼,記得那時我們不會正確使用鐮刀不僅把腳割傷了還累得實在撐不住,這割完了還得用架子車拉到場。

    拉麥子

    現在很少用架子車拉了,不僅效率低還拉的少,架子車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了。那時去地裡幹活總會讓老爸把自己拉著,現在想想心裡真不是滋味。

    麥場脫粒

    翻麥場:

    原始的驢拉碾子:

    後來的拖拉機拉碾子:

    堆麥秸(堆麥稈)

    用到的工具:鐵叉和竹耙。

    把麥稈堆在一起

    這也是個技術活,一般人可堆不了,不然就直接倒了。

    揚麥子(家鄉叫揚場)

    精細的在風力的作用下將麥子和麥皮進行巧妙的分離。

    最後將是晾曬入倉了

    如今的收麥子場景已不同與往日了,被新型的機械化代替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動擋什麼情況下車會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