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穀公社

    書聖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很多條件,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

    首先,王羲之的家庭條件相當好,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書法世家,他的叔父王廙,從叔父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在古代,你要想成為讀書人和一個書法家,沒有家庭的經濟條件做支援幾乎是不可能,苦寒家庭出身的例子佔的比例還是很少的。

    其次,王羲之有一個好的啟蒙老師,就是衛夫人,衛夫人是誰?當時的書法大家。王羲之的楷書就是從這裡開始練習成就的。

    第三,聰慧。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書法技藝已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此外,王羲之巧改春聯足見其智慧超人。為防止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春聯被偷,王羲之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讚歎不已,拍手叫絕。

    第四,他的從政經歷,為人們傳播他的書法提供了便利,如果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那麼他的字可能就被歷史的滾滾洪流所淹沒了,即便流傳下來,或者也沒有這麼高的地位了。

    第五,用功勤奮。據說,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練字,經常練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還效仿草聖,練書法練出來一個墨池。

    王羲之成為書聖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很多條件,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如果您覺得說得對,那就給個讚唄!

  • 2 # 文物鑑定專家邢捷

    唐代張懷瓘在《書斷》說王羲之“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飛名蓋世,獨映將來,其後風靡雲從,世所不易,可謂冥通全聖者也。”此時已將王羲之稱為“書聖”。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書聖”的有好幾位,最後只有王羲之將“書聖”桂冠穩穩地戴在頭上。這除了有主觀原因,還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是王羲之書法“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客觀原因就是有唐太宗這個重量級的推手。

    王羲之《蘭亭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王羲之冠以“書聖”之前的南朝梁陶弘景曾說:“比世皆高尚子敬(王獻之),子敬、元常(鍾繇)繼以齊名,貴斯式略,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王羲之)亦然。”可見在那時,人們不僅不知道鍾繇,也不知道王羲之,人們只知道王獻之。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他得天下後,廣為收集王羲之書法,於是有了“肖翼賺蘭亭”的典故。唐太宗召見群臣說:“朕夢寐以求右軍蘭亭帖,誰能用計從辨才手中取得,朕一定重賞。”唐玄齡說肖翼能擔此任。肖翼對唐太宗說:“請陛下給我幾件王羲之父子的雜帖,讓我自行處理。”肖翼來到辨才的寺院,以賣完蠶種順便遊歷為由結識了辨才。熟悉後肖翼將所帶王羲之書法請辨才欣賞,辨才說:“此雖為真跡,但非佳作,貧僧有王羲之佳作。”肖翼看後故意說這是贗品,二人爭論不休。一天肖翼趁辨才外出來到寺院,小和尚見是肖翼,便將其請進書房。肖翼見屋內無人,把《蘭亭序》放入衣袋內,蹓出了寺院。唐太宗見到王羲之《蘭亭序》後,給肖翼加官五品,晉升為員外郎,並賜大批珍寶,唐太宗也對辨才給予了賞賜。相傳唐太宗死後將《蘭亭序》作為陪葬,帶入昭陵,成為千古之謎。

    鍾繇《宣示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多方搜求,得王羲之書法作品一百多卷。據載,內府藏王羲之真、行、草二九0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四0紙,裝為八十卷。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導下,王羲之“書聖”的地位得到鞏固,千年不衰!

  • 3 # 存希齋書法

    王羲之,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人物,成就最高,造詣最深的書家。被成為“書聖”,這應該是書法上的最高稱謂了。

    那麼王羲之究竟有何神似之處?中國書法史上代不乏人,為何獨他一人成為了“書聖”?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先拋開其他因素。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他的字了,因為拋開他的字不談,其他的原因都顯得蒼白,他師承衛夫人學習書法,學鍾繇,張芝,刻苦學習,墨水染盡了池水,筆力浸入了木頭。且真草篆隸樣樣精通,成了漢魏以後開宗立派的書法代表人物。他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為什麼他的書法好,因為他的書法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

    第二,再來說說其他原因,我們知道“琅琊王氏”是歷史上的大家族,所謂“王與馬,共天下”就可見一斑了。王羲之出生於這樣的大家族,生活條件優越,精神暢快,自然對他學習書法有促進。

    第三,家學淵源。王羲之的祖輩,父輩既是朝中大臣,又是書法家,家藏鉅富,可想而知了,這就給王羲之提供了絕好的學書氛圍。

    第四,唐太宗李世民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極愛王羲之書法,曾廣泛收集王羲之書法,朝夕揣摩,愛不釋手,甚至是“揚羲抑獻”,以至於傳說《蘭亭序》就在唐太宗陵墓裡,唐太宗喜愛王羲之書法,自然成為官方倡導的書法,可以說,是唐太宗奠定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

  • 4 # 中州耕牛堂主

    王羲之究竟是如何成為“書聖”的?那就是和尚的頭上爬只蒼蠅,明擺著的!

    其一,得到名師真傳。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王羲之自幼習書,後拜大書法家衛夫人為師,在衛夫人那裡得到了真東西。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擅長隸書和楷書,她的隸書尤為規正,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鍾繇也曾稱頌衛夫人的書法,說:“碎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婉然若樹,穆若清風。” 充分肯定了衛夫人書法高逸清婉、飄揚灑落、流暢瘦潔的特色。試想,王羲之遇到了衛夫人這樣的“書法高人”,並親授親傳,能學不好書法嗎?可以說,正是有衛夫人這樣的名師指導,才為王羲之成為“書聖”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其二,學書刻苦有靈性。

    從客觀因素來說,王羲之家庭富足,有良好的學書條件和環境。從主觀上來說,他勤奮好學,勇於堅持,並特有靈性和悟性。在學書中,王羲之敢於破古立新,把字的橫、豎、點、撇 、捺等筆畫和字的點劃佈局,給於重新勾畫和精心設計,使之達到了完美的境地,特別是他的行書和草書,堪稱“出神入化”

    其三,唐太宗李世民的竭力推崇。

    任何一個成功者,都離不開高人指點,天才加勤奮,“伯樂”舉薦。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倍受鍾愛,竭力推崇,這是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的關鍵。如果不是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的鐘愛和推崇,那麼,王羲之頂多就是個著名書法家而不會被稱為“書聖”。

    可以說,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主要是佔盡了“天時、地理、人和”。

    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這麼微妙!

    下面,發幾個王羲之書法圖片,請各位網友欣賞。

  • 5 # 六甲番人

    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東晉琅琊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後人尊稱為“王右軍”、“王會稽”。

    王羲之書法“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健秀,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歷代有很多帝王喜歡王羲之的字,康熙經常親筆臨摹王羲之的書法,而唐太宗據說更是帶《蘭亭集序》陪葬的,是以《蘭亭集序》真跡早已不存於世,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和馮承素的摹本,其中馮摹本是透過雙鉤填墨製作而成,摹臨結合,自然生動,最具真跡神韻。

    《蘭亭集序》創作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三日,當時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飲酒賦詩,匯詩成《蘭亭集》,羲之即興現場作序,記述流觴曲水一事,《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助,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米芾甚至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除了《蘭亭集序》,王羲之的書法佳作還有行草體《喪亂三帖》、行書《平安帖》、行書《快雪時晴帖》、草書《十七帖》、行草體《頻有哀禍帖》、草書《乾嘔帖》、草書《大觀帖》、楷書《樂毅論》、楷書《黃庭經》等。

    歷代書法家都對王羲之心悅誠服,並學習其書法特點,其中包括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等,這些書法家幾乎都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絕頂高手,他們推崇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更是順理成章。

  • 6 # 臨池管窺

    “書以晉人為最工,亦以晉人為最盛。晉之書,亦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尚也”。

    魏晉時的書法家,順應書法潮流之發展,互為影響,相互競爭,形成了東晉書壇空前繁榮。王羲之也因成就最高而獨佔鰲頭。

    王羲之書法的成功,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縱觀他一生的書法活動,我們即可發現,王羲之成為“書聖”並非偶然。這從幾方面可以表露。

    一、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

    首先,他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氏家族不僅在政治上地位顯赫,而且因書法人材濟濟而蜚聲書壇。

    其父王曠善書法,史稱:其善行、隸書。又說:曠與衛氏,世為中表,故得筆法於衛夫人,以授羲之……。《書林記事》還記載:王羲之十二歲時見前代筆論於其父曠枕中,竊而讀之……曠語以大綱,羲之學功日進。

    王羲之從伯王敦“工書,得家傳之學,筆勢雄健。

    羲之從父王導,工行、草書“師學鍾繇、衛瓘,愛好無厭……。”書風高雅清秀。

    羲之從父王廙,書法成就更高,“能章楷,謹傳鍾法”。

    王羲之喪父後,受到他的照顧與培養。王僧虔稱:“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明帝師,書為右軍法。”庾肩吾說:王廙為右軍之師;李綽也寫到:(王廙)常謂右軍:吾諸事不可法,惟書畫可法。

    《歷代名畫記》還記有王廙原話:“餘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將隆餘堂構。今始年十六,學藝之外,書畫過目便能,就餘請書畫法。……吾餘雖不足法,而書畫固可法”。

    王羲之從小受到良好的藝術薰陶,且家教甚嚴。他七歲開始習字,不久就師從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衛夫人。衛氏一門也是名門望族,世代善書,著名的有衛覬、衛瓘、衛恆、衛宣、衛階等,成就最大的數衛鑠、衛恆(著有《四體書勢》)。

    關於王羲之之師從衛夫人的記載很多。傳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稱:予少學衛夫人;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稱:晉中書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和南帖》中說:衛氏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真書,咄咄逼人,筆勢洞精,字型遒媚。等等!

    王廙與衛夫人同源鍾繇,同名天下,而鍾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能跟隨這樣兩位大書法家學習書法,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這就是王羲之能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書法家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見識閱歷廣泛

    傳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王羲之自述:“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只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歲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這段文字,當今有兩個問題存在很大爭議,是其真偽的焦點:(1)蔡邕不可能書《石經》三體書。(2)當時南北對峙,王羲之不可能渡江北上。

    第一個問題,如在蔡邕《石經》後加三體書,確實有誤,可能是流傳中,後人所妄加。因蔡邕所書《石經》是八分書。所以三體《石經》應該是曹魏時的《正始石經》。

    第二個問題,至於王羲之能否渡江北遊,臺灣學者張光賓認為完全可能。他在所著的《中華書法史》中寫到:“以為晉室東渡後無由北遊,飭為妄言,亦不盡然。蓋永和中,殷浩曾入許昌,桓溫亦曾規復洛陽,遠使修王陵,時王羲之辭官,幽遊林下,史雖無具體記錄,北遊非不可能。”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段文字雖不能肯定是王羲之親筆所寫,但它流傳已久,不能說它毫無根據。其至少可以說明王羲之書法經歷過一個變法時期。

    從史料看,王羲之草書追“草聖”張芝,正書則得力於鍾繇。張芝與鍾繇是王羲之之前最傑出的書法家,而且都對中國書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芝,善隸,尤擅章草。後減章草的波磔,創為“今草”,被後人尊為“草聖”。王羲之、王獻之皆受其影響。

    鍾繇,能書隸、楷、行、草諸體,尤善於楷書。是書法史上由漢隸轉入楷書這關鍵時期的代表人物,有繼往開來之功。上與張芝並列“鍾張”;下與王羲之齊名“鐘王”;又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四賢”。

    王羲之對鍾、張二人是很推崇的,他說“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從時間上看,羲之與他們相距不過百餘年,是能見到他們的墨跡的。在王氏家族中,正書基本上都是取法鍾繇,而草書、隸書、飛白書多祖述張芝與衛瓘。這也為王羲之學習鍾、張奠定了基礎。

    王羲之自己說:“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歌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實際上他相當自信地認為自己已超過了鍾繇,尚不及張芝而已。

    孫過庭說他:“彼之二美(鍾、張),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天乖互。”意思是王羲之專精一體的功夫,比鍾、張稍遜,但能涉獵博採眾長,總的看各有長短。

    而南朝梁庾肩吾、宋羊欣則從另一角度進行了比較:“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而工夫過之”;“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眾法,備成一家。若孔門以書,三子入室矣”。

    應當說王羲之自己是非常自信而自知的。孫、庾、羊三人的評價立足點雖有所不同,也比較容觀。

    第三、獨特的精神氣質

    《晉書.王羲之傳》稱:“羲之幼納於言,人未奇之。……及長,辨贍,以骨鯁稱。”

    大凡少時沉默寡言者,多是深沉而善思想者,這一類性格發展成為“骨鯁”似乎也合情於理。而王羲之的行為有時也確有獨特之處。

    太尉郗鑑叫門生去向王導求女婿,王導叫他自己到東廂選其子弟。回來答:王家諸位少爺很合格,聽說我來選婿,都很害羞矜持,惟獨有一人在東邊床上睡著,不穿服還吃東西,對我不理不採。鑑聽後曰:這不正是我的佳婿嗎!跑去一看原來是王羲之,於是把女兒嫁了他。“坦腹東床”,這是何等的不拘禮法,同時也顯示了羲之“骨鯁”的性格。

    “王羲之”傳中還有: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候己,輒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王羲之對自己輕視的人不屑一顧,完全不考慮政治前途,一代名士的傲骨顯露無遺。

    三、精神世界的探求

    王羲之的成功,還得益於啟迪靈性的老莊思想與佛教思想。王羲之的道家思想很重,進而又對佛教產生興趣。

    他與當時的名僧支遁交往甚密,又同許、謝、支共集家中,共研莊、老之學。當時的書家多是崇尚自然的學者,於玄學與老莊思想、佛學之間相互影響,沉醉其間。

    王羲之“出世”逃避現實與老莊思想中“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情趣,與佛教中“內心澄靜”境界十分相近。他要擺脫內心的苦悶,追求那種“放浪形骸之外”的逍遙人生哲學體現在書法上,就是重情感、重個性、重精神風度、重才情稟賦。

    王羲之退隱之後,定居會稽。與朋友一起以遊歷、垂釣、作書、屬文、飲酒、煉丹為樂,寄情莊園式的山水自然之美,無處世意。這種融化在大自然之中的生活,也直接或間接給王羲之書法以啟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得“山水之助”。

    縱觀王羲之一生,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沒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沒有他獨特的精神氣質:沒有啟迪靈魂的老莊、佛教思想;沒有給人以藝術靈感的江南山水陶冶,就不可能有王羲之書法的成功,而不能稱“書聖”千古而不墜。。。!

  • 7 # 子衿書法

    《晉書》王羲之傳,唐太宗李世民作傳論。他在傳論中稱讚王羲之書法是從漢魏以來“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中這樣評價王羲之書法“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王羲之書法,之所以稱聖,並不是如現代某些人認為是李世民的推崇,才得以超越群雄,獨佔鰲頭的。勤奮苦學,在每個開宗立派的人物中,必不可少。就不去細說王羲之學書的詳細經過了。七歲的時候,他便顯露出書法的天賦。有一本《衍極》的書,大家可以去讀一讀。書中詳細的描述了從倉頡造字以來的文字發展及其沿革演變。在扛精抬槓第一個人臨什麼時,就不會被他懟死。

    孫過庭《書譜》一開始,便以鍾張羲獻進行了辨證。把各人的優劣做出了對比。鍾繇楷書與王羲之相當,張芝草書略微領先。此為王羲之自評。孫過庭則指出鍾張是專精於一體。王羲之則是博涉諸體。單獨比一種稍微不及鍾繇,張芝,全面的進行比較,王羲之諸體皆善,張芝、鍾繇遠不及王羲之。

    王羲之書法,能夠得到帝王們的推崇,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書風不激不厲,志氣平和。這是統治者們最希望的。如魏碑那樣雄渾尚武的書風,寫個字就能激發起人的鬥志來,人人心裡槓槓的有得天下的大志,這皇帝的位子都被天下人盯著,坐著會安心嗎?所以魏碑從來沒有成為主流字型,其中的原因,大家知道了吧!

    王羲之書聖的地位,皇帝們的推崇有一點點的作用,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從全面的來看,即便是後來的書法家中,也無人能夠象王羲之這樣全面。絕大部分人都只是在一個領域中稱善。不要以為王羲之就只會寫《蘭亭序》樣的行書,他的楷書一樣牛,《樂毅論》,《黃庭經》,為楷法的典範。行草書尺牘,為書學者萬世之寶。帝王們的推崇,把他的書跡收藏於宮廷之中,得到了很好的儲存。宮廷摹師們能夠摹拓他的真跡原樣。使大家還能一睹書聖的風彩。若不是帝王粉絲團的收藏,《蘭亭序》是什麼樣,就只能去猜想了。

  • 8 # 不二齋

    王羲之的成名之路既有他自己的努力,也有別人的幫助和推波助瀾,一個書法家的成名,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啊。

    王羲之成為“書聖”,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出生在了東晉時期的貴族家庭,琅琊王氏一族,王氏一族世代官宦,當時有一句話說“王與馬公天下”,這個“王”說的就是王羲之家族,“馬”指的是司馬家族,也就是當時的皇族,可見當時王家的實力可以和當時的皇室相比,甚至還要超過皇室。

    另外,王羲之的家族本來也都擅長書法,王羲之的父親就是一位書法家,當時的貧民百姓是沒有能力學習書法的,當時的書法也分家族,全國也就有幾個書法家族,你只要在這些家族裡出名,就可以在這個時代出名了。

    比如王氏家族的書法寫的好,只要在王氏家族裡成為佼佼者,就是全國第一了。當時民間沒有人學書法,即使有也沒有人知道,大家都不知道你,文人史官不認可你,有也會被歷史淹沒。

    王羲之有得天獨厚的家庭條件,名師衛夫人的精心教導,加上他自己的天賦和勤奮,終於成為時代的佼佼者,被後代的書法家學習。

    此時要是沒有李世民的“炒作”,把他的行書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也依然會成為流傳千古的大書法家。李世民的推崇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 9 # 寶善書法

    王羲之被歷史上稱為書聖,兩個人功不可沒,其一是梁武帝蕭衍,其二是唐太宗李世民。

    梁武帝為了給自己兒子編識字書《千字文》就是用王羲之的書法集字而成的,後來為了便於記憶又命周興嗣次韻,我們今天的《千字文》就是那個時期留下來的。

    再有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喜歡王羲之書法到了痴迷的狀態了,滿天下收集王羲之書法,最著名的故事就是蕭翼計賺蘭亭的故事了。

    還有他命大臣們都臨摹了蘭亭序,就有了後來的蘭亭八柱。

    兩朝皇帝都推寵他,當然就他推到了書聖的位置上去了。

    就是後來也有了黃庭堅的哀嘆了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王羲之也就成了中國書法一面旗幟,無人能撼動了。

  • 10 # 鄧明曉

    王羲之能戴上“書聖”的桂冠,大抵因為“行”書吧,歸納以下幾點:

    時代造英雄,早出生還不行

    從書體的發展脈絡看,篆、隸、草、楷、行五體是由秦至晉朝順次演化完成的,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隨後出現了隸書,在隸書繁榮的東漢出現了草書,以張芝為代表人物,三國曹魏時期出現了楷書,以鍾繇為代表人物,至晉朝時大盛草書、楷書相融合“不真不草”的行書。在五體齊備前,有一體之長的張芝被三國曹魏時代的韋誕推崇為“草聖”,鍾繇只稱為“正書之祖”,王羲之五體皆精才稱“書聖”,就如同體操的“全能冠軍”。王羲之開始練習的也是草書,楷書,他將張芝的草書發展到極致,如寫了《袁生帖》、《遠宦帖》,他也將楷書推向了又一個頂峰,如寫了《樂毅論》、《黃庭經》,更是開一代書風,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行書名篇傳世。

    同時代群英薈萃,沒真本事定不行

    晉代書法世家不止王氏,還有謝氏、郗氏、庾氏、衛氏、索氏、陸氏世家,屬王氏世家王羲之書法藝術成就最高,當時書名已獨佔鰲頭,是當之無愧的實力派領軍人物。大書家庾翼在家兄庾亮處見到王羲之用章草寫的一封信,驚為“伯英再生”,也就是說庾翼承認王羲之乃張芝第二。

    “評委”都說行

    王羲之的書法經歷代很多書法大家和書法鑑賞大家的品評,無不頂足膜拜。東晉羊欣說: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南朝梁庾肩吾《書品》列王羲之書法為“上之上”;在《晉書》撰成之前,歐陽詢在《用筆論》中評王羲之曰:“冠絕古今,唯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唐代李嗣真《書品後》雲:“右軍正體……可謂書之聖也。若草行雜體……可謂草之聖。”明確地稱王羲之為“書聖”。

    武功文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廣搜前賢墨寶,特別鍾愛王羲之的書法,據傳集有王羲之真跡三千六百紙,臨終更是以《蘭亭序》陪葬。唐修《晉書》卷八一王羲之等人傳之後,有唐太宗親自撰寫的一段“御評”:“所以詳察古今,精研篆隸,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用了“盡善盡美”四字,對王羲之書法的頌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有皇帝的影響力加持,“書聖”的地位確立。

    “群眾”都說行,那就是真的行

    王羲之不但書品為世人所尊崇,而且人品為世人所敬仰,所謂德才兼備。以王羲之行書為代表的“晉字”所體現的瀟灑飄逸、中和恬淡風度也是後世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自然,他們也樂於尊王羲之為“書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蹤而來是成語嗎?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