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詩人
-
2 # jj小雪
張廷玉出生在官宦世家,父親張英是清代康熙年間官員,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關於張英有一個段子,直至本日還在傳佈。
康熙年間的一天,張英收到一封家書,信中說家裡由於建房的地究詰題和鄰人孕育發生糾纏,信中隱隱提出要求讓張英以官位來壓抑鄰人的意思。
張英尋思再三提筆寫下:“千里鄉信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以前秦始皇”。家人接到張英的手札後,頓時自動將要建造的院牆退後三尺,而鄰人曉得這個環境後,也自動的退後了三尺,形成了傳為韻事的安徽桐城的“六尺巷”。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張廷玉登科進士,授為翰林院庶良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張廷玉授翰林院檢修。起頭肩負仔細《親征悠閒朔北略》的纂修官。以後,張廷玉起頭了官宦生活生存。
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格是深受康熙、雍正兩朝信賴,恆久肩負仔細領侍衛內大臣、太子太保、軍機處大臣,雍正在位時曾允其身後享太廟。
雍正為何這麼做呢?主若是由於雍正的皇位源頭不正,以是就要一個託底的人,改削《康熙實錄》。在皇宮中,每一個天子說什麼,都要有史官舉辦紀實。雍正曉得本身的皇位源頭不正,以是就選中了張廷玉改削《康熙實錄》,改動汗青。
張廷玉為人兢兢業業,謹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由於這種性格使然,張廷玉改削的《康熙實錄》,很是切合雍正的心意,於是臨作古前讓張廷玉配享太廟。這在整個大清王朝,獨一的一個漢人可以獲此殊榮。
什麼叫做配享太廟呢?太廟是中國古代天子的宗廟,帝先祖及歷代天子的處所。其後,皇后、宗室、元勳的神位在天子的允諾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明清兩代天子膜拜先人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間),是按照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法制作的。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性元勳神位。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其它尚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構築。
因為太廟是天子一家嫡系的專門祭奠場合,以是一樣尋常惟獨天子的前輩可享此殊榮。一樣尋常的皇親還弗成,必需是明日親或有功于山河社稷的皇親,尚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天子許可也可在身後享用太廟的報酬,這些臣子身後將因此郡王之禮厚葬。
張廷玉臨終前,這項殊榮差點被乾隆拿下。雍正身後,張廷玉是四名顧命大臣之一,其後成長成了張黨,應付結黨營私,乾隆很是負氣。為此,乾隆還召開了專門的廷臣聚會會議,商酌褫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可是,思考到這項使命是雍正定下來的,於是乾隆帝飭令削去他的伯爵,而讓他配享太廟
-
3 # 腦洞趣味歷史
雖然同是漢臣,在現代看來,曾國藩的評價也明顯高於張廷玉。但配享太廟這件事吧,看的功勞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而是統治者要認可你做了什麼。
張廷玉和曾國藩相比,論能力上,綜合起來,曾國藩更強一些。但涉及到背景層面,只要曾國藩沒有起兵造反,曾國藩是怎樣都抵不過張廷玉的。
為何這樣說?原因有三。
(核心原因)
一、關係張廷玉在雍正團隊中的作用無可替代,一方面是他張英之子的身份,讓雍正有種親切感,另一方面便是張廷玉確實是為政的好手,能力卓越。正因為他和雍正之間親密的關係,這個太廟還有私人情誼在裡面,所以後面乾隆和他關係並不怎麼密切,差點就取消了他的資格。
曾國藩這邊更悲催,離京十七年,在這個過程中,慈禧專政,他倆之間有記錄的見面次數很少,關係很難親密起來。至於和皇帝套近乎,曾國藩去世時,同治帝才十六歲,慈禧三十七歲。
下圖是同治七年(1868年)十二月十四日,曾國藩第一次面見太后時的場景,而他逝世的時間在1872年3月12日:
(曾國藩日記節選)
二、權力張廷玉和曾國藩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文臣起家,另一個是帶兵打仗起家。兩者在統治者眼裡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滿人對漢臣有一種天然鄙視的氛圍下,有兵權的大臣更是需要扼制和打壓的物件了。
所以,在慈禧的心目中,曾國藩是可以用的人才,卻也是需要提防的物件。對於這種無法掌控的力量,正確的做法,一般是明升暗降,架空套路。
三、天津教案事件的影響曾國藩進京的道路挺坎坷,本來是功成名就,說一聲吃著火鍋唱著歌都沒啥大不了的。可他偏偏被慈禧踢了一個皮球過來,弄得裡外不是人,一世汙點從這兒起。這個汙點,便是天津教案。
當時慈禧讓曾國藩和崇厚一起處理的問題很蛋疼:當時天津發生了多起嬰兒失蹤案,對法國和清政府不滿的民眾便認定是法國教會暗中綁架了孩子,聚集一起去搗毀了教堂,其中雙方互有死傷。
這件事,法國大使館用武力威脅清政府,而慈禧也意圖妥協。曾國藩夾在中間,奉旨“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他將涉事的天津人嚴懲,而對法華人放縱,還賠款了46萬兩白銀進去。
所以,有了這段經歷,曾國藩和領導又不怎麼熟悉,進太廟顯然比張廷玉多了幾個梯級的難度。但曾國藩若是生在張廷玉時代,進太廟是大有可能的。
-
4 # 考拉修行
這要從配享太廟這種待遇,和張廷玉、曾國藩在當時的地位,和統治者的關係三個方面說;首先要理解配享太廟就要理解禮在古代的重要性,古代有六部其中就有禮部,專門就禮法做出詳細的規定,和法律有著同樣的規定,所謂刑不上大夫,那麼大夫如何管理,約束,皇權如何約束,如何凸顯威嚴,不準確的講其實都是禮來進行約束,漢族來自漢朝,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和他的沛縣創業團隊,整天嘻嘻哈哈,直到建立了一套禮教制度,劉邦才說終於體會到當皇帝的威嚴了,所以都要靠禮,所以在古代的上層,或者說士大夫階層,失禮是很嚴重的事件,其中禮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墓葬祭祀制度,明朝所謂大禮議事件,就是掌握朝政的楊廷和和入繼大統的嘉靖皇帝之間圍繞是不是把嘉靖皇帝親生父母納入皇帝資格展開,殊死相搏,因為這些制度在現代人看來不那麼重要,但是古代確實天大的事情,繞了一大圈,只是想說明配享太廟的待遇,意味著你要和前世的所有皇帝一起享受以後皇帝的供奉和祭拜,這是無上的榮譽,皇帝給了你免死金牌,收回去的手續要比把你從祖先的供奉中挪出來要簡單多了,人死為大,尤其你是和皇室的列祖列尊放一起,更加麻煩,張居正能挖出來鞭屍,但是如果你配享太廟,就不好驚動皇帝老兒自己的祖先了,所以才有張挺和按捺了一輩子,老了老了不惜豁出老臉也要張口提醒早就不待見自己的乾隆,提醒他,你爸答應我死了以後,我們老哥倆得再一起(聽起來怪怪得),張廷和這是再給自己 給自己的家族要一道免死金牌,否則已經不受新皇帝待見的糟老頭,三朝元老有多少門生故吏,就有多少想至他於死地的政敵。所以整個清朝也就只有20多個人配享太廟,和大人鞍前馬後伺候乾隆爺一輩子,最後抄家滅族,沒撈著配享太廟。所以整個清朝也就只有二十多人享受這個待遇,而張廷玉是唯一的漢大臣。
瞭解了這個待遇的背景,那麼就要講講為什麼張廷玉可以獲得而曾國藩無法配享太廟,這要從兩個人在當時所處的位置說起,張廷玉曆經三朝,久居中樞,是康熙皇帝信任的重臣,而雍正皇帝對他的信任和倚重更超過了康熙,用現代言情小說的話來說,超過了普通的君臣之情,兩個人在雍正還是王爺的時候,在工作中就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雍正成為雍正之後,因為九子奪嫡,造成皇族乃至滿蒙親貴們的隔閡,這種情況下,漢大臣出身又是康熙朝的重臣,又是自己年輕時候的好戰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雍正朝實際上開創了康乾盛世,無論是火耗歸公還是各種改革制度,創立軍機處都是不見血的戰爭,偉人說過,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所以套用現在的話,張廷玉和雍正是一起同過窗(相識於微時)一起扛過槍,一起玩耍過的好兄弟,而且張還被老爹康熙加持過,有點像教父的養子,和邁克長大的愛德華,所以遠超過普通的君臣關係,是朋友 兄弟 同事 戰友,親密的夥伴。這種情況下,就像後世同樣東北大哥說的,咱倆這輩子沒處夠,下輩子接著處,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早早撂下話,配享太廟。
相比起來曾國藩官位不高,丁憂前只做到侍郎,賞識他的道光皇帝,也更多是透過他的老師穆彰阿來了解曾國藩,而張廷玉無論是康熙朝的南書房還是雍正朝的軍機處,都是大學士宰相級別,一個月見到皇帝的次數估計超過曾國藩一輩子面聖的時間;後來長期在外,無論是咸豐、同治還是慈禧,其實接觸都不多,純粹是公事公辦,只有同事關係,沒有其他,更何況,曾國藩一介書生,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率千軍萬馬,匡扶社稷,撥亂反正,要不是朝廷需要,這就叫立不賞之功,張廷玉一介文臣,而曾國藩不一樣,文武雙全,無論是幕僚還是軍隊,都叫慈禧統治者寢食難安,才有後來的刺馬大案,相愛相殺,雙方都能保持善終,就已經體現最大的政治技巧和善意,如果配享太廟,就是對湘軍集團的低頭和認可,後患無窮,慈禧這種政治高手怎麼會出這種昏招。
總之不同於張廷玉和雍正的有公功有私交,曾國藩在統治者眼中有功無私交,更立下不賞之功,還有點過,就不會配享太廟了,實際上,張廷玉配享太廟具有很強的時代特殊性,無法複製,他之後再無漢大臣享受這一殊榮了。
-
5 # 青梅煮酒人
你的問題我來回答。
1、太廟是什麼地方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
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間),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
由於太廟是皇帝一家直系的專門祭祀場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輩可享此殊榮。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將是以郡王之禮厚葬。
2、清朝哪些人配享太廟
清朝太廟分配享殿分東西兩殿,東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此外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 、通達郡王雅爾噶齊是因為死後無子,絕嗣。故順治將他們供入太廟。再除怡賢親王胤祥 、 恭忠親王奕欣是特例外,其餘大部分人都是因軍功而被賜予此項殊榮。這之中只有張廷玉是漢人。
3、張廷玉為為什麼配享太廟?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 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Quattroporte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Quattroporte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在任期間的主要工作在於擔任皇帝的秘書,對清廷政治制度的貢獻是完善了奏摺制度與軍機處的運作規則。張廷玉的辦事能力強,清史說:“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西北用兵時,“遵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傍晚回家,仍然“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並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親自改正,於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
雍正皇帝十分器重張廷玉,甚至說出自己一天沒有他都不行,張廷玉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是他的得力助手,讓張廷玉進入太廟的決定是雍正皇帝下的。
雍正帝曾稱讚:“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雍正亦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皇帝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雍正皇帝臨終,命其與鄂爾泰併為顧命大臣。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為朝廷所重,乾隆說他:“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
4、曾國藩為什麼未能配享太廟?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長沙府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更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不僅是文臣,也是武將,他一手創立了龐大的湘軍集團,並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為大清王朝續命50年。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曾國藩雖為漢臣,卻憑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對於滿清政權來說,曾國藩實在是功高至偉。
曾國藩功高蓋世卻未能配享太廟,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漢人身份。晚清名將僧格林沁之所以能配享太廟,並非他的戰功勝過曾國藩,而是因為他是蒙古貴族,血統比曾國藩“純正”。
不過,曾國藩死後雖然沒有獲得張廷玉一樣配享太廟的資格,但他的諡號是“文正”,乃是文人的頂級榮譽,等級比張廷玉的“文和”要高得多。那是因為,張廷玉受雍正寵幸,卻死在了乾隆朝,諡號是不待見他的乾隆皇帝賜予的。如果張廷玉死在雍正朝,想必也會得一個至高無上的“文正”諡號。
所以總的來說,因為清朝貴族是滿族,滿族的地位是要比漢族的地位高的,哪怕你能力再強,立下了再多的功勞,但是你是漢臣,所以進入太廟的難度就大大提升了。所以很多比曾國藩功勞下、地位低的滿臣能進入太廟,而曾國藩不行。
-
6 # 有熊白式
張廷玉作為清朝中期的重臣,有著三朝元老的身份。而張廷玉的真正發跡是在雍正在位時期,雍正將張廷玉視為自身左膀右臂,對於張廷玉不嗇賞賜與關懷。而張廷玉作為秘書,也以極好的工作態度和為人處世方式來回報雍正。
一方面張廷玉工作嚴謹,能夠一絲不苟的完成雍正的文書工作,雍正的大部分文書都是由張廷玉完成的。
第二,張廷玉立身很正。他從不結黨營私,也沒有貪汙腐敗的行為,更不發展自身的勢力。這樣的行為贏得雍正的肯定,使雍正更加信任他。
第三,能力強。張廷玉Quattroporte乾隆的《吏部則例》。這部文書基本確立了清朝的政治體制制度,所以說張廷玉也是清朝的重要基石。
張廷玉能配享太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雍正大帝的遺詔。雖然張廷玉晚年因為固執的性格導致了乾隆的嫌棄,曾經剝奪過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殊榮。但是張廷玉去世後,乾隆考慮到平衡滿漢大臣的行為,加上念及張廷玉確實勞苦功高,最終還是遵照雍正遺詔,允許其配享太廟。
說完張廷玉,再說下曾國藩為什麼不能配享太廟。第一,乾隆在位時期,由於為了平衡的帝王權術,開啟了滿漢大臣鬥爭的先河。這種鬥爭從此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第二,清末漢族大臣的崛起。眾所周知,清朝末年出了很多著名的漢族大臣。例如李鴻章,左宗棠,林則徐等等。當時慈禧太后為了平衡滿漢大臣的實力,故意抬出一批滿族大臣,以壓制漢族大臣。但是由於朽木不可雕,這種壓制毫無作用。所以慈禧太后就從獎賞上進行削弱,以達到弱化漢臣的作用。在這種大環境下,更不可能允許曾國藩配享太廟。
-
7 # 杯酒話歷史
太廟是封建時期皇帝的宗廟,不同時期叫法不一樣,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朝叫明堂,秦漢時才開始叫太廟。
最初太廟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發展到後來皇室宗親、對國家有功之人逝世後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只需經過皇帝的批准就好了,神位供奉在太廟也被稱為配享太廟。這在中國古代是莫大的殊榮,不僅光宗耀祖而且澤蔭後世。
清朝時期皇帝是滿人,雖然後來滿清接受漢化思想,但是漢人低位還是遠遠比不上滿族權貴,太廟裡供奉的當然是滿人最多了,大清200多年曆史,除了列位帝王進了太廟,配享太廟的臣子僅有26人,其中滿族23人,蒙古族2人,漢族1人。配享太廟的除了極個別的皇親宗親,剩下的大多是對國家有卓越戰功的人,漢人基本沒有機會配享太廟,縱使挽救了大清江山的曾國藩、左宗棠之湘軍名將也沒有機會配享太廟,可見配享太廟之艱難。
張廷玉: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張廷玉,清代名臣,雍正皇帝的老師張英之子。張廷玉在雍正一朝受盡了恩寵,雍正皇帝一坐上龍椅,就開始考察大臣,組建新班子,對張廷玉有極好印象,才四個月不到就提拔為禮部尚書,張廷玉最高官至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地位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權最核心人物,只對皇帝負責。張廷玉謹小慎微,不事張揚,可以說張廷玉是雍正最稱心如意的秘書了。
雍正和張廷玉感情深厚,好到什麼程度,張廷玉回家探親,雍正便會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有一次張廷玉生病,雍正則稱呼:我連日臂痛,你們知道嗎?大臣驚問其故。 雍正解釋說,張廷玉就是我的左膀右臂,他患病了,不就是我臂痛嗎?雍正有次曾賜給張廷玉大量錢財,並對張廷玉說: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領賜勿謙。
雍正是大清勤政第一人,人總會有疲乏的時候,只要精力不濟忙不過來時候,凡有密旨,都交給張廷玉處理,雍正坦言:彼時在朝臣中只此一人。皇恩浩蕩,張廷玉忠心耿耿輔助雍正,兩人情感已遠超君臣關係了,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了。所以雍正在臨終前,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雖然後來新帝乾隆繼位後,張廷玉遭到了打壓和排擠,有次乾隆皇帝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但是在張廷玉逝世後,乾隆還是謹遵先帝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這也讓張廷玉成為滿清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
-
8 # 看不見的角落
這主要是疆臣和樞臣的區別。清王朝配享太廟的一共二十六人,其中,東側的是13位有功的王爺,西側是13位有功的大臣,秩序井然。
配享太廟是古人在“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傳統下,發展出來的最高等級的皇家祭祀。太廟當中供奉的是皇朝的列祖列宗,每年有專人負責祭祀的一應事物,四時不缺,而且祭品和禮儀都是最高規格的。皇帝每年要率領眾文武大臣前往太廟親自祭拜,如果有關乎國運的大事(如廢立太子等),一年中皇帝要往來多次。那麼,太廟中的全部英靈都有資格分享這些祭禮,能夠享受到皇帝的祭拜,對於臣子來說,這是莫大的光榮。所以,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配享。
張廷玉是清王朝中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他自康熙年間就跟隨在皇帝身邊,得以入值南書房,進入核心決策層。到了雍正即位之後,張廷玉曆任禮部、禮部、戶部尚書,後來任保和殿大學士,軍機處成立之後,他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可以說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雍正皇帝於是在遺詔中寫明令張廷玉百年之後,配享太廟。由此可見,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完全是由於雍正皇帝的恩寵和信任。張廷玉晚年因為與乾隆皇帝不合,被斥退回鄉,一度免去了官爵和配享資格。但是他死後,乾隆帝為了避免背上不孝的罵名還是讓他配享太廟,諡號文和。
曾國藩則是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他建立湘軍成功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一時之間長江上下6個省份歸他節制,相當於兩個總督的權力。他還因功被封為侯爵,這也是清朝漢人的最高殊榮。不過,他是一直在外領兵作戰的封疆大吏,而不是高居廟堂的宰輔重臣。無論是咸豐皇帝和兩宮皇太后,對於曾國藩都只是倚重,談不上信任,更談不上恩寵。更像是一種“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的關係,兩者之間並沒有感情。雖然他死後諡號為“文正”,是清代僅有的八位文正公之一。但是,在統治者心中他仍然不足以配享太廟。和他同時期的僧格林沁是蒙軍旗貴族,率部解了林鳳祥李開芳的北伐之危,最終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由此可見,清代配享太廟,出身與皇帝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文:經典守望者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9 # 方圓讀書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的重臣,但準確來說的話,張廷玉的職業巔峰應該是在雍正時期。當時的雍正手下能臣雖然也不少,但實際他所倚靠的還是隻有這兩個,一個是滿人代表“鄂爾泰”,一個便是漢人代表“張廷玉”。而雍正在臨終之前也給了他們最後的殊榮,就是讓他們能“配享太廟”。當然了,兩人都是雍正的重臣,還是鐵哥們,好基友,配享太廟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但是相比之下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按理來說,曾國藩也算是國家的大功臣,他不僅組建了湘軍,還消滅了太平軍,很大程度上維護了清帝國的統一,但為何他就不能配享太廟呢?要知道,曾國藩的名聲比起張廷玉和鄂爾泰來,還是比較大的!
雍正帝——劇照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弄清楚什麼叫做“太廟”。
所謂“太廟”,其實就指的是封建帝王的“家廟”,也叫“宗廟”。最早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一般的皇親貴族是不能享受這個待遇的。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之下,也是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的。所以,在古代,能夠在死後配享太廟是無限光榮的事情。
而我們上文所說的張廷玉和鄂爾泰成功地實現了這一願望。但是曾國藩卻沒有得到這一殊榮。
那麼問題來了張廷玉為何會得到配享太廟的資格呢?
張廷玉——劇照張廷玉,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二十八歲就考中了進士。他的父親張英是清朝有名的大學士。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張廷玉的背景還是相當不錯的,從上小學開始,就有家學淵源;當了官以後,老爸還天天指點他,教他點朝廷政治的玩法;再加上自己天賦異稟,一看就有大臣之相。在他的這些優勢,幾乎就給了大清王朝量身定製了這麼一個宰相的種子。所以在他三十五歲這一年,便被康熙看上了,康熙說:來我身邊當秘書吧!便給他封了個官,叫“直南書房”。
當然了,雖然張廷玉在康熙時期深得康熙重用,但是其官職並不大,巔峰時候不過只是一個侍郎,相當於今天的一個副部級官員。
我們在上文也說了,張廷玉真正飛黃騰達的時候,是在雍正當政的時候。雍正一繼位便給了他個禮部尚書,一下子就升到了正部級。但是雍正並不讓他去禮部上班,而是將他留在身邊,“暫襄政務”。
張廷玉像
所以在雍正執政的這十三年當中,張廷玉就一直充當了雍正的大秘書。既然是雍正的近臣,官職自然沒的說,比如說首席軍機大臣,又是保和殿大學士,又掛了太保銜,然後還分管吏部和戶部。要知道,禮部和戶部是當時六部之中最重要的兩個部門,一個管人事,一個管錢財。所以,自然張廷玉的地位也就高了。
此外,張廷玉和雍正的“私交”還非常好。當然了,這是清朝皇帝的傳統,喜歡作秀,所以雍正經常就會製造出一些非常帶有戲劇化的情境,讓史官和近臣們傳揚出去,讓別人知道這樣的“君臣關係”處得是如此的和諧。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張廷玉之所以能夠配享太廟,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和雍正的關係。因為即便是再鐵的關係,如果他本人沒有一點真才實學的話,那同樣也得被淘汰出局。那張廷玉有什麼本事能夠得到這樣的寵信呢?
張廷玉——劇照什麼清廉,不貪汙不受賄,不養小三這些基本的我們就不說了;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張廷玉這個人非常的勤奮而且還很能幹。我們知道,雍正是清朝為數不多的鐵腕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十分勤奮,每日批奏摺要到凌晨兩三點鐘才睡覺。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巨大的工作是不太現實的,更別說只有雍正一人來做了,所以他就需要一個十分能幹的人在身邊幫襯他一下。
於是,張廷玉的作用便顯現出來了。比如雍正想給某位大臣發個摺子,但是又不知道怎麼組織語言,便“胡亂”地說了一些,可張廷玉就是能讀懂雍正的意思,很快便將奏摺給寫了出來。每次雍正一看,就會高興地說到:這就是我的意思,立刻發出去。如此的才思敏捷,文筆超凡不得不讓人折服!
曾國藩像此外,張廷玉還十分勤奮。他一共當了五十多年官,單是執掌軍機處就有二十四年之久,每天堅持天還沒亮就去上班,很晚才回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記憶力非常之強,不管你是封疆大吏還是底下比較小的官僚,每一個人的籍貫、出身、履歷、幹得怎麼樣,他都瞭然於胸。真的可以稱得上是雍正帝的“度娘”。
當然了,這些都是一些表面上的實力,雖然它很重要,但卻不是皇帝喜歡你的最堅實的理由。那麼最堅實的理由是什麼呢?
曾國藩像那就是他不從來不和皇帝爭奪“後世之名”。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很多名臣之所以沒有好下場,其主要一個原因就是太喜歡錶現自己,總是在跟皇帝爭奪“後世之名”。
面對這樣一個如此優秀的人,雍正帝怎能不青眼有加,怎能不給自己的這個好基友配享太廟的榮譽呢?
反觀曾國藩,他雖然是晚清時候的重臣,慈禧母子的“守護神”,但是他所擁有的權力還是比較大的,特別是軍權。雖說清朝是一箇中央集權特別嚴重的王朝,當時就當時歷史背景來看,慈禧仍舊不會太過偏執於曾國藩,有戒心倒是很可能的。雖說曾國藩是文臣,但準確的來說,他應該是一位儒將。而張廷玉是個徹徹底底的文臣,所以我想,恐怕也是出於這一層的考慮。
最後便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後世之名”了。這一點,我不多說你也很清楚了。所以綜上便是張廷玉為何能配享太廟,而曾國藩不能配享太廟的原因!
參考文獻:
《清史稿》
白壽彝-《中國通史》
-
10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何為太廟?
太廟就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
太廟主要是為了供奉歷代皇帝
後來對社稷有功之臣的牌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裡面。
功臣死後經過皇帝同意,以郡王之禮厚葬,抬入太廟。
清朝太廟分配享殿分東西兩殿,東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他就必須符合三個基本條件。
第一、皇帝的親信。
第二、有功於社稷。
第三、需要皇帝的同意。
那曾國藩為什麼不能配享太廟呢?
第一、和皇帝關係還不夠好。張廷玉配合雍正帝做了一系列改革,是雍正帝的最親密的幾位大臣之一。
曾國藩按規矩是道光皇帝的親信,十年連升四級,道光帝對他是恩深似海。
但是雍正帝對張廷玉的恩寵遠遠超於道光帝對曾國藩的恩寵。
第二、曾國藩靠的是軍功,雖有功於社稷,但是也是在挖社稷的根基。這個不用說,論對清朝的貢獻,剪滅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對於清朝那是再造大恩,至少延續了清朝半個世紀的壽命。
但是清朝軍權旁落,心裡難免心塞。
第三、道光皇帝的根本不會同意。張廷玉是雍正帝親自下詔要求配享太廟的。
而曾國藩卻沒有這個條件。
道光帝根本不可能要求曾國藩配享太廟,別說曾國藩,就是道光帝最親密的幾位大臣也沒資格配享太廟。
為什麼呢?
因為康熙帝當年曾留下祖訓: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靈位!
清朝皇帝在道光以前都是開疆拓土。
而在道光時代,不僅內亂不斷,而且還在與英軍對戰的過程中打了敗仗。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即使道光帝再節儉,也無法彌補丟失國土的罪過。
因此道光帝在臨終前留下遺詔,不準咸豐帝把他放入太廟,他愧對清朝的列祖列宗。連道光帝自己都不想進太廟,何況道光帝時代的大臣。
除了上面那幾個配享太廟的基本條件之外,還有幾個原因。
第一、清朝配享太廟的漢人大臣數量極其稀少,少到只有張廷玉一位。在清朝,所有的漢人大臣都沒資格配享太廟。
在清朝,漢人大臣配享太廟者有且只有一位——張廷玉。
張廷玉之所以能配享太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張廷玉是雍正皇帝親自下詔要求的。乾隆不好違反父皇的詔書。
第二、清朝一直都防著漢人大臣,也防著軍權做大,而曾國藩兩者都有。曾國藩和張廷玉最大的不同就是曾國藩有兵權,還是私人武裝。
清朝雖然對曾國藩表示信任態度,但是清朝也一直防著曾國藩,因為曾國藩觸碰了清朝的底線,擁有屬於自己的真正武裝力量。
這是清朝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仗憑藉的不是自己的軍隊,而是地方民間武裝力量。
歷朝歷代立過大功勳的帶兵的大臣和將領都沒有好下場,曾國藩之所以沒有被清朝對付,自己低調也有關係,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曾國藩建立的湘軍集團太過強大,強大到清朝不得不遷就曾國藩。
所以曾國藩文至文正公,武至一等侯,是為了拉攏湘軍集團,而不是真正的對曾國藩親密,所以清朝根本不可能讓曾國藩配享太廟。
不僅曾國藩,就是任勞任怨的李鴻章,立下平定新疆的無雙軍功的左宗棠都沒有機會配享太廟。
綜上所述
無論曾國藩立下何等功勞,只要不是受清朝控制的力量,那曾國藩就無緣進入太廟。
-
11 # 張糖果愛吃糖果
張廷玉是清朝傑出的政治家,是大學士張英的次子,1700年考中進士,改庶吉士,後來入值南書房正式開始踏入清朝權力中心。張廷玉的仕途之路還算順遂,康熙時期就做到了刑部左侍郎的位置,雍正時期更是節節攀升。
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張廷玉的地位一路上升,做過禮部、戶部和吏部的尚書,後來還做到了內閣首輔以及首席軍紀大臣的職位,手握大權。可惜乾隆皇帝時期遭到皇帝猜忌,他選擇辭官回鄉,後來在家鄉逝世,諡號“文和”,配享太廟。
但是就這麼看來,張廷玉也沒什麼特殊之處,雖然他地位很高,但是清朝三百年來比他地位高的還有很多人。而且像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可以說是在清王朝搖搖欲墜的時期支撐起了整個清王朝,能文能武,比張廷玉更加優秀。
那為何配享太廟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呢?這主要是因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十分器重張廷玉,甚至說出自己一天沒有他都不行,張廷玉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是他的得力助手,讓張廷玉進入太廟的決定是雍正皇帝下的。
乾隆皇帝和張廷玉關係一般,後期君臣之間甚至有了矛盾,張廷玉還辭官回鄉了,要不是因為雍正皇帝的遺命,乾隆才不會打破祖制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能進太廟而曾國藩不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曾國藩沒有像他一樣獲得一位實權皇帝的喜愛。
因為清朝貴族是滿族,滿族的地位是要比漢族的地位高的,哪怕你能力再強,立下了再多的功勞,但是你是漢臣,所以進入太廟的難度就大大提升了。所以很多比曾國藩功勞下、地位低的滿臣能進入太廟,而曾國藩不行。
-
12 # 遊記美食
太廟指的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與明清時期的家廟不同,明清以前的太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太廟不僅京城有,各個郡國也設立了太廟,其總數多達176所。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所。
而明清時期皇帝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祭奠祖先的家廟也叫太廟,始建於1420年。雖然太廟是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但是太廟當中不僅供奉著歷代有功的皇室貴族,還供奉著異姓功臣神位。
太廟地位特殊,是皇帝直系的專門的一個祭祀場所,所以配享太廟的人數很少,一般的皇親國戚都無法享受這個榮耀,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才可以。而能夠進入太廟的大臣也必須是有大功於社稷的,死後以郡王之禮厚葬。
由此可見,進入太廟的標準是非常之高的,不可能什麼人都配享太廟,那麼問題來了,同為漢臣的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為何曾國藩沒資格?是因為功勞沒他大嗎?清朝近三百年,只有張廷玉配享太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讓人心酸!
張廷玉是清朝傑出的政治家,是大學士張英的次子,1700年考中進士,改改庶吉士,後來入值南書房證實開始踏入清朝權力中心。張廷玉的仕途之路還算順遂,康熙時期就做到了刑部左侍郎的位置,雍正時期更是節節攀升。
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張廷玉的地位一路上升,做過禮部、戶部和吏部的尚書,後來還做到了內閣首輔以及首席軍紀大臣的職位,手握大權。可惜乾隆皇帝時期遭到皇帝猜忌,他選擇辭官回鄉,後來在家鄉逝世,諡號“文和”,配享太廟。
但是就這麼看來,張廷玉也沒什麼特殊之處,雖然他地位很高,但是清朝三百年來比他地位高的還有很多人。而且像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可以說是在清王朝搖搖欲墜的時期支撐起了整個清王朝,能文能武,比張廷玉更加優秀。
那為何配享太廟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呢?這主要是因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十分器重張廷玉,甚至說出自己一天沒有他都不行,張廷玉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是他的得力助手,讓張廷玉進入太廟的決定是雍正皇帝下的。
乾隆皇帝和張廷玉關係一般,後期君臣之間甚至有了矛盾,張廷玉還辭官回鄉了,要不是因為雍正皇帝的遺命,乾隆才不會打破祖制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能進太廟而曾國藩不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曾國藩沒有像他一樣獲得一位實權皇帝的喜愛。
因為清朝貴族是滿族,滿族的地位是要比漢族的地位高的,哪怕你能力再強,立下了再多的功勞,但是你是漢臣,所以進入太廟的難度就大大提升了。所以很多比曾國藩功勞下、地位低的滿臣能進入太廟,而曾國藩不行。
-
13 # 檸檬東西走
中國古代的太廟,是皇家的專門祭祀場所。最早的太廟,裡面供奉的只有歷代皇帝及其先祖,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縱觀歷朝歷代,死後配享太廟一直是人臣的最高追求,而能夠獲此殊榮的官員,無一例外都對王朝立下過不世功勳,比如唐朝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明朝的徐達、常遇春等。
而到了清朝,配享太廟的資格稽核更加嚴苛,終清一朝,歷經12帝,配享太廟的宗親和功臣加在一起共計才26人,其中25人都是滿蒙貴族,只有張廷玉是漢人。
由此可見,進入太廟的標準是非常之高的,不可能什麼人都配享太廟,那麼問題來了,同為漢臣的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為何曾國藩沒資格?是因為功勞沒他大嗎?清朝近三百年,只有張廷玉配享太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讓人心酸!
張廷玉是清朝傑出的政治家,是大學士張英的次子,1700年考中進士,改改庶吉士,後來入值南書房證實開始踏入清朝權力中心。張廷玉的仕途之路還算順遂,康熙時期就做到了刑部左侍郎的位置,雍正時期更是節節攀升。
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張廷玉的地位一路上升,做過禮部、戶部和吏部的尚書,後來還做到了內閣首輔以及首席軍紀大臣的職位,手握大權。可惜乾隆皇帝時期遭到皇帝猜忌,他選擇辭官回鄉,後來在家鄉逝世,諡號“文和”,配享太廟。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長沙府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更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不僅是文臣,也是武將,他一手創立了龐大的湘軍集團,並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為大清王朝續命50年。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曾國藩雖為漢臣,卻憑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對於滿清政權來說,曾國藩實在是功高至偉,無異於救世恩主。
對比張廷玉,曾國藩的功績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到底為什麼張廷玉可以配享太廟,而曾國藩卻沒資格呢?
-
14 # 虎頭山看客
統治者的政治路線需要,清初需要收買漢族士大夫人心。張廷玉功在文治,深得雍正信任,雍正遺言張廷玉配享太廟是安撫漢族讀書人士大夫的國策,穩定清朝初期滿人統治局面。曾國藩在清末文治武功已盛到頂,慈禧離不開漢人文官集團又日夜防備漢人文官集團,所以不會讓曾國藩配享太廟。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雍正的第一大秘。深得康熙雍正兩帝信任,為官清廉特別深得雍正信任重用,在雍正繼位初期穩定朝局起到關鍵作用,當然個人素質理政能力也是能讓百官信服的。
曾國藩中興名臣,與太平天國周旋十來年,挽清王朝大廈之將傾,擊敗了太平天國同時也培植了個人勢力,漢人文官集團勢力也達到頂峰。直至清朝滅亡,再也改變不了依靠漢人來維持統治收拾殘局。刺馬案較量一番後,清王朝一刻也不敢放鬆對漢人文官集團領袖的警惕,所以不可能安排曾國藩配享太廟。
-
15 # 悅主持人王歡
張廷玉配享太廟是雍正決定的,雍正認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所以讓他配享太廟了。而曾國藩雖然能力、功勞不比張小但是受皇帝寵信程度不及張廷玉,而且還是個漢臣,所以沒有資格配享太廟。
-
16 # 武水入渭
張廷玉是靠自已常伴左右,共同榮辱的忠臣作風與皇上相伴,而曾只不過在皇權危難時建功入朝。雖然同存忠君愛國之風,但心腹與重臣仍然是介差別的!
-
17 # 美璃趣談國學
曾國藩和張廷玉相比,曾會做人,張晚年就淒涼了,不會做人。乾隆討厭他討厭的要死,一度取消官爵,取消配享太廟的莫大榮耀,最後還是給他了。
曾被慈禧稱為“大清不二之忠臣也”,但是一開始也是滿心猜忌,十分不放心。咸豐和曾國藩也不和。所以,皇帝不說話,沒人會提這個事情。
-
18 # 譯路若揚
皇帝不可能把所有最高的榮譽都給一個人呀。大boss面對的是成百上千的各級管理人員呀。
比如張廷玉配享太廟,確實是無上榮耀,但其諡號僅為“文和”,封爵為有承襲次數限制的三等伯。
曾國藩雖然沒有配享太廟,但死後追贈太傅大學士(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諡號是文臣等級最高的“文正”,封爵為世襲罔替的一等侯(鐵帽子侯),皇帝為之輟朝素服三日,這是何等風光。
-
19 # 輕輕咳嗽
張庭玉配享太廟靠的是雍正皇帝,他跟乾隆關係一般,張廷玉自己也意識到這點所以想跟乾隆皇帝把這事確定下來,但事實缺適得其反,惹毛了新君,不過即便如此最後還是得償所願,他跟雍正的關係之鐵可想而知。
張庭玉在雍正朝曾任首席軍機大臣,甚至會為他處理密旨,心腹的心腹,超過君臣的友誼也不為過。
曾國藩功勞是大,但和清庭存在著博弈關係,彼此始終沒能徹底信任。
我的一點淺見
-
20 # 星其裡
一,享太廟是死後才享受的,張廷玉死後還是康乾盛世有這個大環境;曾國藩死後,清廷更加動盪不安,太平天國、義和團、列強各種麻煩不斷,慈溪太后逃了江山快完了,哪有什麼環境給功臣享太廟。
二,對清廷來說曾國藩功勞是大,但是好像曾國藩更多的時候是作為一個封疆大吏,並沒有達到張廷玉那種權利中樞的位置。
回覆列表
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為何曾國藩不行?只因他是雍正的“筆桿子”
曾國藩是大清朝的治世能臣,沒有他,清朝不會迎來“同治中興”,甚至,國運也會減少五六十年。然而,對於大清朝的統治者而言,他功勞再大,也不過是一個漢人而已。清朝同元朝一樣,都是野蠻社會戰勝了文明社會。所以,注重血統的清朝統治者,是不會賦予曾國藩享用太廟的權利的。那為什麼同樣是漢人,張廷玉能配享太廟,曾國藩卻不行呢?只因他是雍正的“筆桿子”,而曾國藩不是。
太廟,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廟。其中可供奉皇族,也可供奉功臣的牌位。當然,由於太廟的特殊性,裡面供奉的清朝功臣,大多都是滿人。整個大清國,能夠配享太廟的漢人,也就張廷玉一人。曾國藩對此也是羨慕不已,但又毫無辦法。按理說,以他的功勞,即便是孔有德、尚可喜等人,都不是其對手,也就吳三桂能與之一比。
但這幾位的下場,已經明確告訴曾國藩,“爵位止於侯爵,太廟更是別妄想!”即便他能鎮得住朝廷的賞賜,他的後代也未必能壓得住。他能夠擁有一等侯爵,在漢臣中已經可以橫著走路了。那張廷玉何德何能可以享用太廟之殊榮呢?其實,張廷玉配享太廟,也是經過一番風雨的,甚至,多次被乾隆剝奪資格。
雖然雍正皇帝給了承諾,但乾隆好像對這件事愛理不理,有次還在群臣面前斥責了張廷玉。乾隆十五年,更是取消了張廷玉的這一資格。當時的張廷玉已經79歲高齡,距離他的去世時間還有五年。聽此訊息的張廷玉可謂是萬念俱灰,甚至因此少活了好幾年。後來,好在乾隆還是尊從先帝的意願,將張廷玉供奉於太廟之中。
張廷玉是十八世紀初考中的進士,父親是大學士張英,所以,他的上升之路較為平坦。康熙時期,擔任刑部左侍郎一職;雍正時期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度做到內閣首輔,以及首席軍紀大臣的要職。可謂是一位手握生殺大權的重臣了。遺憾的是,等到乾隆時期,這位經歷三朝風雨的老臣則受到猜忌了,只得告老還鄉。與乾隆而言,他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
這樣的一位人物,為什麼能配享太廟呢?論地位,清朝三百多年的歷史,地位比他高的人比比皆是。論功勞,他又沒有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挽救大清王朝於危難之際的壯舉。其實,這一切主要和雍正皇帝有關。俗話說,一代天子一代臣。張廷玉就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更是有其“筆桿子”之稱。
作為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二人的關係,也早已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了。俗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大明的奸臣嚴嵩,即便再作惡多端,嘉靖皇帝對其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這就是玩出了感情。張廷玉和雍正也是如此。所以,曾國藩不是不配享用太廟,而是沒有遇到一位心疼自己的主人。要怪只能怪自己不是滿族,以及運氣不好吧。當然,曾國藩雖然沒有入大清國的太廟,但他儼然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名垂千古的歷史偉人了。其戒色的手段,更是值得青少年學習和深思!
參考文獻:《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