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軒春秋

    宋仁宗和漢文帝的水平差不多,都不瞎折騰,挺節儉的。

    宋仁宗脾氣好個人性格溫和,任由臣子唾沫星子噴到臉上,始終能夠面不改色。能夠忍常人所不能忍,被噴成落湯雞也要坐下聽完。

    宋仁宗自己能夠設身處地的為下人考慮:自己出去逛口渴了,竟然沒有一個明事理的給他倒茶,一句話也沒說,回到宮裡口渴得要命。就是因為不想讓那個負責沏茶倒水的人受到懲罰。

    宋仁宗的人緣相當比較好,在他去世的時候滿世界都哭,上到王公下到乞丐。

    從士大夫階級的觀點立場看宋仁宗:他是一個儒家理論中的模範皇帝,生活不奢侈,表率做得好,為人寬容,經常厚賞官員和人民。政治上沒有什麼個人主張,完全依賴士大夫去治理國家。也經常能夠聽得見大臣們的意見和建議。

    宋仁宗所處的時代沒有設定東廠西廠等特務機關,也沒有文字獄,更沒有株連九族的殘酷鬥爭。知識分子對於宋仁宗這種優待計程車大夫和知識分子的統治者沒有抵抗力。因為這個時代士大夫所處的環境相當寬鬆。

  • 2 # 高大牙

    以”仁宗“為廟號的不過六位皇帝

    從廟號上看,就能看出趙禎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中國曆朝歷代,享“仁宗”廟號的不過六人,以正統的”大漢沙文主義“角度看,僅趙禎和朱高熾耳!

    第一位”仁宗“居然是阿斗劉禪,他這廟號是匈奴人劉淵給的,說實話,一個亡國之君不配享此廟號。

    其他三位“仁宗”是西夏党項人李仁孝,元朝蒙古人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以及清朝建奴愛新覺羅顒琰,這三位非漢人,也沒啥好政績也沒啥好名聲傳世,群眾基礎薄弱,所以沒啥人氣也是再正常不過。

    朱高熾不錯,寬仁,敦厚,為他爺爺和他爹擦了不少屁股。可惜僅在位10個月,不然,大明多延祚百年未必不可能。

    今天要講的主人公趙禎接力北宋第四棒,是正史和野史都公認的仁宗皇帝,也是在位最久的趙家人——42年,其實也不算久……

    文治大成,當一大群牛人的老大當然人氣大盛!

    終北宋一朝,都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一群才華橫溢的讀書人再碰上一個脾氣溫吞心腸軟綿的皇帝(嗯嗯,把當面指著仁宗鼻子開罵並吐仁宗一臉口水的那誰拉出去凌遲!),“仁宗盛世”被認為是封建社會經濟巔峰時代。雖然軍事差強人意,但文風大盛,名臣輩出,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歐陽修、呂夷簡、龐籍、包拯、王安石、呂公著、呂公弼、司馬光、韓維、韓絳……嘉佑二年歐陽修當主考官的那屆科舉,更出了蘇軾、蘇轍、曾鞏、曾布、章惇、王韶、呂惠卿、張載和程顥等人。

    嘉佑年間,這些文人代表著北宋文學、政治甚至軍事的最高成就,和仁宗配合還是比較默契的,甚少黨爭,多實幹,日子好過了就風花雪月,這得拜宋仁宗識人用人之能!

    另外,中國四大發明中的三個都在仁宗朝!

    武功亦可圈可點,全無弱宋之軍事頹勢

    宋仁宗一朝的外戰主要是西夏。當時李元昊率領党項人鬧獨立,最終稱帝,但仁宗一朝始終不承認其國際地位,而稱“西賊”。

    儘管軍事上不順利,但宋軍也打得李元昊入主關中夢碎,府庫空虛,財賦幾近破產,只能“去皇帝位”重新接受宋廷冊封。但宋仁宗實在實在實在是太仁厚了,居然還賜歲幣給“西賊”……范仲淹不能忍,狄青也不能忍啊!

    其他的小範圍叛亂,比如廣西儂智高、兩淮王倫、貝州王則等都只是疥癬之疾,偉大的仁宗皇帝談笑間,叛賊灰飛煙滅。

    神奇的是,宋仁宗去世之後,契丹人還為他建了一個衣冠冢以示紀念。當然,仁宗一朝,跟北遼的關係還是相對和諧的,花點歲幣買平安,少掉軍事開支和百姓傷亡,我認為很值。

    宋仁宗是個有自知之明並且很自信的皇帝

    《宋史》對仁宗一朝的評價是:“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

    能做到以上這些,說明宋仁宗很聰明,我個人認為,他是個很有自知之明並且很自信的皇帝,能駕馭好方方面面。

    至於宋仁宗的孝順、節儉、寬容、開明等各種私德,就不一一闡述了。

    仁者,“為人君,止於仁。”宋仁宗一朝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評價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仁宗,最好的皇帝,沒有之一。

  • 3 # 傲世萬年雪

    諡號為“仁”的皇帝歷史上就有兩個,一個是明仁宗朱高熾,另一個就是宋仁宗,而朱高熾只是在位十個月,而宋仁宗在位十一年,據說宋仁宗駕崩後,舉國悲痛,人民焚燒紙錢、痛苦流涕,甚至在偏遠的山區有人發現一婦女頭戴孝帽為宋仁宗哀痛。為何宋仁宗在古代有這麼高的人氣?

    先看看宋仁宗統治下的著名官員和文人。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蘇軾、蘇轍、曾鞏、梅堯臣......數不勝數,這些人可是佔據我們初高中語文、歷史課本的重要人物,每一個人都能做成好幾張試卷,太恐怖了,在這裡可以看出宋仁宗文治的功效,培養了一大批學問高、有思想、有主見的進步青年,人氣之高,前無古人,差點忘了,還有一個包拯。

    再看看宋仁宗的武功。宋朝的軍事力量一直被世人所詬病,但是在宋仁宗時期,戰事是最少的,只有在和西夏的戰爭稍微大些,但是最後宋朝頑強的抵禦了西夏的進攻,最後和談告終,和遼國也是和談,宋朝支付兩國歲幣,太掉價了,堂堂一國之邦,豈有為外族納貢之禮?但是宋仁宗的眼光還是比較長遠的,當時西夏和遼國的軍事力量都十分強大,和談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而且宋仁宗養精蓄銳,當時的軍事力量也是達到了頂峰,如果宋仁宗再多活幾年,估計會完成華麗的逆轉。

    再看看宋仁宗的頭腦。從歷次的變法來看,宋仁宗的慶曆新政是值得稱道的,其中的很多條款實際上是十分惠民的,但是由於內部反對派的持續壓力,最後無疾而終。同時他對於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強的操控,在他執政時期,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可見當時經濟的繁榮程度,但是後期也造成了貧富差距,為各路民變埋藏了禍根。

    綜合來講,宋仁宗對得起“仁”的稱號,在位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康,難怪宋仁宗死後,遼國的皇帝都痛哭流涕,願為其執鞭耳。

  • 4 # 坐看雨收雲散

    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北宋和南宋的所有皇帝沒有殘暴的天子,宋仁宗就是南北兩宋皇帝中最仁厚的君子。如果泛泛而論難以服人,那我們就再現兩個場景與大家。宋仁宗五十四歲駕崩,訊息傳到遼國,遼道宗耶律洪基如喪考姚,舉國掛孝。痛悼仁宗亡魂!建衣冠冢,讓後世敬若祖宗。曾經的敵對國家如此的痛惜,歷史上也是唯一。

    再看宋朝百姓,不論老幼俱戴紙孝痛哭流涕,整個東京城因燒紙錢的煙,遮住了日月。全城自發罷市悼念皇帝的去逝。再看全國,四川,洛陽等地無論目不識丁的婦幼,還是田間勞作的農民俱是穿孝哭悼自已的好皇帝。他們全是發自內心,無人強迫!這真是史所罕見。

    一再看仁宗時期所任用的大臣吧!范仲淹,包拯,富弼,歐陽修,蘇軾,蘇轍,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臣,名家。若非仁宗的賢德何來人才濟濟啊!京劇《狸貓換太子》就講的仁宗的故事。是仁宗的仁厚,賢德成就了包拯萬世清官大名!若是包拯這樣的直臣換作別的皇帝,不是丟命就是丟官,應該不會錯吧!

    看看仁宗的政績,雖然沒有開疆拓土的功績,但是仁宗時期,國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政治清明,文化事業特別繁榮,科學技術有了大發展。最早的紙幣也是仁宗時期的產物,當時叫,交子。

    清康熙帝和乾隆帝,一直把宋仁宗當做楷模學習。歷史上除了光武帝劉秀就是宋仁宗是歷史上寬厚,仁慈,正直,愛民的君子皇帝。當然明朝朱祐棠也算一個吧!是嗎?

  • 5 # 山人觀風

    古代皇帝的廟號不是隨便定的。

    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幾百個皇帝,被上廟號仁的只有四位,蜀漢仁宗劉禪,宋朝宋仁宗趙楨,明仁宗朱高熾和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就是嘉慶帝。劉禪不說了,亡國了;朱高熾本來很有明君氣度,結果只幹了十個皇帝就拜拜了;清仁宗雖然道德好,也施行了一些仁政,但其統治期間卻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又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當時歐洲的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使中國錯過了再次興盛的大好歷史機會。

    而宋仁宗在位四十年,不用說其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後世的稱讚。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趙禎在位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試舉幾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宋仁宗為何能得人氣,一是善於納諫。包青天大家耳熟能詳吧,作為諫臣時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能做到皇帝很少吧;二是畫像傳遼。遼朝派使者前來求取趙禎的畫像。宋仁宗遣使將自己的畫像贈送給遼朝,遼道宗耶律洪基舉行隆重儀式,親迎趙禎畫像。耶律洪基見到畫像後,“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三是遼國奉拜。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宋仁宗沒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偉業,但也以其仁而足以成為歷史上最具人氣的皇帝之一。

  • 6 # 愛暢想歷史

    宋仁宗之所以能成為古代最具人氣的皇帝之一,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宋仁宗得到了宋朝官吏的愛戴。宋仁宗之所以被宋朝的官吏們尊稱為"仁",是因為他作為皇帝,卻十分地能夠包容他人。尤其宋仁宗面對像包拯這樣正直、有才幹,但脾氣性格非常耿直的大臣,對他們特別包容。甚至有一次,包拯在與宋仁宗爭辯時,唾沫心子都飛到宋仁宗的臉上了,但宋仁宗只是自行將臉上的唾沫心子擦去,繼續聽從包拯之諫言。——這使群臣都敢於掏心掏肺地為宋仁宗糾偏。而且宋仁宗特別懂得"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的道理。宋仁宗往往將各種治國理政之事讓群臣討論,等討論出"最優解"後才付諸實施,而不是剛愎自用一拍腦袋就決定怎麼去做、亦或是隻聽一家之言來處理各種問題。——這使大臣們都感覺自己被重視、能發揮自身作用。……

    其二,宋仁宗得到了宋朝百姓的愛戴。宋仁宗特別重視民生,積極給百姓減負。並且宋仁宗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在其慶曆年間還認命范仲淹、富弼等能臣搞了場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宋仁宗不僅體恤百姓,而且還能融入百姓。由於宋朝時期非常流行相撲運動(日本的相撲運動就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甚至連女子間的相撲都風靡一時。宋仁宗特別喜歡觀看市井百姓間的女子相撲,所以有一次還帶著他的嬪妃們來欣賞女子相撲大賽,並且對這些女子相撲手大加賞賜(也正是因為宋仁宗的這個舉動,還被司馬光上奏批評了一番其低俗。)——這從一個側面反應出君、民間的其樂融融!

    其三,宋仁宗得到了遼國君、民的愛戴。在宋仁宗之前,宋朝與遼國爆發過好多次大戰,致使宋、遼間隔閡相當深。但宋仁宗掌權後,雖面對兩國間複雜的形勢,他還是採取以和為貴的態度。由於宋仁宗積極展開雙邊合作、促進相互間的交流,所以宋、遼間的芥蒂漸漸減輕,並且維持了相對的和平。因為合作促進發展,所以宋、遼兩國在宋仁宗時期,都能透過交流各取所需。甚至當宋仁宗的死訊傳到遼國後,遼道宗耶律洪基都為之痛哭流涕,還給宋仁宗建立了衣冠冢用以祭拜。

    其四,宋仁宗在位時間足夠長。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由於宋仁宗在位時間特別長,而且宋朝在其治下呈現出一派繁花似錦的氣象,所以各種宋朝的文學小說都喜歡以此時期為背景。而且宋仁宗很重視文化工作,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這致使宋仁宗無形之中成為了文藝界的明星皇帝。

  • 7 # 四十五度說

    封建幾千年來儒家講究的仁德,一直是一個皇帝最高的評價,特別是在和平時期能做到仁政,就算一個成功的皇帝,宋仁宗中顯然是其中的極品。

    宋朝邊防實力羸弱,金遼虎視眈眈。而宋仁宗去世之後,訃告送到遼國後,本來是敵對之國,敵人的君主死了之後應該是令人歡呼雀躍的一件事情,而現實狀況確是“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當時在位的遼道宗耶律洪基,悲痛的表示“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他甚至還想要在自己國家給宋仁宗設“衣冠冢”,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讓自己喜歡讓敵人也喜歡,他的人品真的是令人敬佩,身上散發著一股普世的光輝,這足以見得宋仁宗的人格魅力有多麼的強大。

    中國曆朝歷代一共產生了三百多位皇帝,除了向漢武帝,康熙等開拓疆土的千古一帝之外,很少有人在和平年代名垂青史。更多的皇帝,是因為臭名昭著,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宋仁宗此人在開拓疆土方面完全沒有天賦,它的上一代君主給他多少土地他就傳給下一代君主多少土地,沒有開拓疆土。

    嚴於律己

    那他何德何能名垂青史成為最受歡迎的皇帝,拿實際案例來說有一年宋仁宗想要把宋朝的皇宮擴建,並沒有直接破土動工而是派出官員和皇宮附近的居民商量,而這些居民拒絕了這些官員的協商。就是現在的釘子戶無論給多少錢就不搬走,事情就這樣僵持不下,按照現在文明和諧民主的範圍來看,也是強制拆遷,而當時退讓的是宋仁宗。他雖然掌握著最高權力,但從來不拿這些權利壓迫百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他將自己的權利運用的像水一般柔和,不傷人不傷己,足以對得起仁字。

  • 8 # 老農民嘮三農

    史上脾氣最溫順皇帝,不是宋仁宗,僅做一件事讓海外成中國提款機!

    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出的皇帝可真是不少,僅僅以統一王朝的皇帝來數,就多達四百多位。這皇帝多了,那也是形形色色、門類齊全。比如說起那殘暴的,大家就會想起那商朝的紂王還有那秦朝的胡亥,說起那好色的,大家就會想那隋朝的楊廣還有明朝的朱厚照;說起那賢明的,自然肯定離不了唐朝的太宗皇帝以及文景二帝。但如果說到這脾氣溫順的,大概都會說起那宋朝的仁宗皇帝了。

    據史料記載,包龍圖當年有一個喜好爭辯的習慣,有一次在朝堂上就和皇帝爭辯起來了,這事情的熟是熟非在此不說,但他說到激動的地方,竟然把滿嘴的唾沫星子都給噴到了這位好脾氣的仁宗皇帝臉上,但這皇帝居然只是淡定地用手把這帶著包氏口味的唾沫給擦掉了。不過他還算不上史上脾氣最溫順的皇帝,因為明朝出了一個朱載垕,這位可是封建王朝史上空前絕後的好脾氣皇帝。

    說起他就不得不說起他的父皇嘉靖皇帝,因為受到二龍不相見的詛咒,使得嘉靖皇帝終其一生都很少見自己這個兒子。甚至在他的母親去世的時候,也不允許他去為母親守靈。這樣的童年經歷,使得他懂得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難得地沒有想起皇族子弟的暴躁脾氣。他打小時候開始就很喜歡吃驢腸子,但有一次在偶爾聽到御廚在宰驢時,驢發出的悲鳴聲,他就從此打消了吃這道菜的念頭。

    在他當皇帝的時候,因為脾氣溫順很好講話,所以朝堂上的氣氛也一直比較活躍,雖然有位叫做鄭履淳的大臣,還嫌在朝堂怒噴皇帝不過癮,居然回家寫了一份洋洋灑灑的大報告,給這位皇帝遞了上去。通篇內容就是在對穆宗皇帝進行靈魂的深深拷問:你乾的這三年皇帝,究竟都幹了些什麼事兒?你主動找過大臣嗎?你的奏摺到底是你批的還是找人代勞的?比我們現在開民主生活會要火辣勁爆多了。

    沒想到這皇帝就是好脾氣,微微一笑也沒有多言語。如果是其它皇帝,不死也要扒層皮了,還想當官做夢去吧。就是這位脾氣特別溫順的皇帝,卻做了一個對整個民族功德無量的好事,他把祖上定的海禁給解除了,這下就讓當時的海運貿易得到了蓬勃發展,來自中國的好東西開始源源不斷地透過海運來到西方,當然也是源源不斷地把白花花的銀子帶回到大明王朝。

    西方的史學家甚至哀嘆,整個世界都成了大明的提款機器,因為全世界三成的銀子都被他這個海運貿易帶回了大明。

  • 9 # 鏡鑑青年

    在中國曆代帝王裡,宋仁宗著實是位“人氣”極高的一位。類似《包公案》、《三俠五義》、《小五義》之類的野史裡,這位帝王露臉極多,每次都是仁厚的好形象。正史上的評價也極高,“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的美名,流傳至今。連自詡“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都對他讚譽有加。北宋歷代皇帝裡,堪稱人氣極高的一位。

    但如果看看這位宋仁宗的工作業績,那就更一聲感慨:跟這“高人氣”,看上去很不搭。

    宋仁宗執政的四十二年,恰恰是北宋衰敗的關鍵年代。吏治的腐敗消沉日益嚴重,冗官隊伍扎堆,全國在職官員兩萬多人,一個職位竟要養三五個主事官員,軍隊更膨脹到一百二十萬,國家每年大筆公款花出去,官員們卻各個尸位素餐,軍隊戰力衰退,在與西夏的戰爭裡屢戰屢敗,只能花錢買太平,十足灰頭土臉。

    但最為嚴峻的,卻還是經濟局面,北宋號稱富宋,宋仁宗年間更以“富庶”著稱,但宋王朝財政卻捉襟見肘。當時宋朝《會記錄》記載,全國官僚掌握了七成土地,宋王朝只能從其他三成土地收取賦稅,於是甩鍋給農民的賦稅越發沉重。宋仁宗年間,農民起義到達了頻發的地步,內亂摁下葫蘆起來瓢。北宋“積貧積弱”的境地,在宋仁宗年間到達極致。

    也正因如此,當這位“高人氣”的皇帝溘然長逝後,北宋要求變法的呼聲就越來越高漲,終於在宋神宗年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為舉步維艱的宋王朝,強行續了命。

    那為什麼這位看似“百事不會”的宋仁宗,能有這麼高人氣呢?直接一條原因,就是命好,趕上了北宋王朝一個文化最繁榮,“精英”扎堆湧現的時代。

    只要看看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大宋文壇政壇的各色人物,就知道宋仁宗趕上了一個怎樣的年代:包拯歐陽修范仲淹,韓琦富弼蘇軾,甚至曾鞏梅堯臣蘇舜欽,北宋王朝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幾乎全在這個年代薈萃。或婉約或豪放的宋詞,在這個年代到達巔峰,“唐宋八大家”裡宋代的那幾位,也在這個時代大展拳腳。包拯的“清官傳奇”,更從此流傳出去。這麼一個“大事件”頻發的火熱年代,身為皇帝,輕鬆就能蹭夠熱度,人氣自然高。

    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風雅年代執政的宋仁宗,全身舉手投足,都是文人們最喜歡的好品質。

    比如宋仁宗的好脾氣,別管遇到多麼彪悍的大臣,都能咬牙忍住,跟“包青天”包拯討論朝政,被急眼的包拯當場噴一臉唾沫,卻還是咬牙忍住了。一次偷偷打賞了幾個僧人,卻還要僧人們偷偷摸摸出宮,就怕文臣們有人瞧見後發火。又比如他善解人意的厚道,有次半夜裡突然餓了,想吃羊肉卻又忍住,怕的是勞苦廚子。還有一次外出散步,渴了也忍著不說,因為怕忘帶水的宮人受責罰。如此善解人意,自然很對文人胃口,自然好評如潮。

    於是,日久天長,宋仁宗的歷史形象,自然也就高大上,時至今日,依然人氣滿滿。當然,關於他的人氣與業績,看歷史時,還是需要區別看待。

    參考資料:《宋史》、《鐵圍山叢談》、《歷代名臣奏議》

  • 10 # 葉之秋

    宋仁宗富有天下,他的寵妃自然也啥都不缺。大臣王拱辰(李清照的曾外公)因為反對慶曆新政,刻意打壓蘇舜欽和范仲淹,被宋仁宗貶到地方擔任知州去了。他想調回京城,便千方百計蒐羅了一個定州紅瓷器獻給張貴妃。定州瓷本就是宋瓷中的珍品,紅瓷更是定州瓷中罕見的變種,據說顏色猶如硃砂,晶瑩剔透又如美玉。

      張貴妃見到後愛不釋手,但知道宋仁宗不喜歡后妃和大臣來往、干預朝政,只是偷偷賞玩。有一天宋仁宗突然到來,張貴妃來不及藏好定州紅瓷,被宋仁宗發現了。宋仁宗一看大怒,生氣地問:“安得此物?”張貴妃看到仁宗大怒,也不敢隱瞞,供出了王拱辰。宋仁宗更怒:叫你不要收人家的禮物,你怎麼就是不聽!他不但是嘴上說說,還抄起柱斧(宋朝皇帝經常拿在手上的一種裝飾品,類似玉如意),一下子把珍貴的瓷器砸碎了。張貴妃一臉愧色,連忙下跪請罪。王拱辰自然也沒有被調回。

      可是,就算張貴妃宣揚自己絕不收禮,還是有許多人想破腦袋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心意”。出身名門、位高權重的名臣文彥博也不能免俗。張貴妃的父親和文彥博的父親早年相識,文彥博想借張貴妃之力拜相,就費盡心思找了一匹珍稀的用金線編織的蜀地燈籠錦獻給張貴妃。張貴妃大喜,做成一件華麗的禮服,並在上元佳節宮廷大宴時穿上,一時豔驚四座,連宋仁宗都頻頻注目。可是,當宋仁宗聽說這匹燈籠錦是文彥博所獻後,就算宴會上人多嘴雜,易惹是非,宋仁宗還是頓時沉下臉來,給了張貴妃一個大大的難堪。

      不過,宋仁宗還是很注意分寸的,要讓自己心愛的女人斬斷和所有人的人情往來,不大現實,也沒有必要。王拱辰獻上定州紅瓷,宋仁宗一斧砸掉;文彥博獻上燈籠錦,宋仁宗只是給點兒臉色。關鍵在於,王拱辰是因為反對朝廷新法、且惡意陷害朝臣而被貶的,這種人絕對不能輕易赦免,所以宋仁宗態度強硬,而文彥博和張貴妃畢竟算是世交,互相有點人情往來,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一個是后妃,一個是朝廷重臣,並且是呼聲很高、即將拜相的朝廷重臣,兩人一旦勾結,很有可能操縱朝政,所以宋仁宗必須防患於未然。於是,按照正常程式,宋仁宗仍然任命文彥博為宰相,但當御史提出,文宰相曾經獻給張貴妃燈籠錦時,宋仁宗趁機發難,將文彥博罷相,以警醒自己的女人們。為了安撫貴妃,那個提出彈劾的御史隨後也被罷官,算是平衡。

      當然,如果宋仁宗只是一味強硬,總是使用家庭暴力,動手腳、甩臉子,那也算不得藝術。他在處理江山和美人的關係時,還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當時的大宋宮廷,常常是國家流行時尚的發源地,宮中發生的大小事務不但關係到大宋的政治、軍事,還關係到大宋的經濟、生活。像金橘,本是江西的特產,因為出產地太偏遠,開封府的許多人都不認識,可是有一次江西的官員獻上金橘,張貴妃一吃就愛上了這口,於是京城都流行吃金橘了,金橘價格一下暴漲幾十倍。

      好在金橘不是什麼貴重物品,價格比較低廉,對百姓的生活影響比較小,可是珍珠就不同了。宋代的珍珠,價格多是黃金的十倍。有一年,廣州有一個外國商人非法攜帶一批珍珠進入,被官府抓捕充公。珍珠運到京城,宋仁宗帶著後官嬪妃集體觀賞。張貴妃一看到碩大且無瑕的珍珠,就走不動了。看到心愛的女人如此喜歡,宋仁宗自然大方地將珍珠賞賜給她。可是其他嬪妃不幹了。平時皇帝就經常賞賜一些好東西給她,現在又給她珍珠,實在太偏心了!宋仁宗也怕煩,就答應讓人去集市上購買類似的珍珠,結果搞得京城的珍珠價格暴漲。

      宋仁宗聽說後很是擔憂,當時國家多難,西北不寧,又長年給遼國和西夏支付歲幣,國庫並不充裕。若是因為購買珍珠這樣的奢侈品,耗費大量錢財,實在不划算。可是,也不能無視其他嬪妃,後官不寧,朝廷也難安啊。怎麼辦呢——眾位嬪妃之所以要珍珠,其實不是為了珍珠本身,只不過是不忿唯獨張貴妃得到珍珠罷了。如果張貴妃能夠主動放棄,其他人自然就不會糾纏了吧?

      幾天之後,皇帝召集眾位嬪妃觀賞牡丹,皇后和嬪妃都到了,唯獨張貴妃最後到,頭上戴滿了前兩天宋仁宗單獨賞賜的名貴珍珠。眾位嬪妃一看張貴妃那神氣活現的樣子,都很忌妒,曹皇后更是臉如寒冰。這次,宋仁宗沒有像以往一樣迎上前去,而是站立不動,等張貴妃自己走過來。不但如此,他還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臉,說:“滿頭白紛紛,豈無忌諱?”一頭的白色珍珠,彷彿死了人服喪一樣,多難堪!聽到宋仁宗這麼說,所有嬪妃都哈哈大笑。張貴妃羞愧難當,急忙回去換了尋常的裝扮。宋仁宗看了很高興,親自上前給張貴妃頭上簪了一朵豔麗的牡丹花。於是,所有嬪妃都不戴珍珠頭飾,改插牡丹花了。自然,京城的珍珠價格也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宋仁宗用一朵牡丹花就平抑了京城的珍珠價格,更平息了眾位嬪妃的紛爭。如此處理家庭和事業、愛情和工作的關係,江山和美人兩不誤,可謂高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不是說外援只上兩個嗎?怎麼現在經常都是三個,甚至都是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