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臥龍村116
-
2 # 無道有說
我個人做解釋,僅代表個人意見。
我認為結合易經來解釋更好。
《道德經》裡有說“道生一”,我們先搞清楚這個道和這個一。
道,在我們人類的範圍內,可以把道比作宇宙起源之初,是為無極的一個狀態,混沌的一個狀態,萬事萬物都還有形成內在的宇宙客觀規律,恆星還未形成。行星也未有,更沒有生命。
而道所生的這個一,我們視為無極生的太極,太極是陰陽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陰陽已有隻是仍未分開,這也是萬事萬物的起始狀態,陰陽規則已經形成。所以我認為一個一就是宇宙萬物的一個自然規律,隨著宇宙誕生而誕生。那下面的就好解釋了!
天得一以清,那就是天空有了陰陽規則也就有了規律,塵歸塵土歸土,風雨雷電各司其職,這樣天空才不會是混沌一片,也就有了清新的天空。
紫禁城裡有這乾清宮,就是取這寓意!
地得一以寧,大地有了陰陽規則,星球不再像太空的隕石隨處在宇宙漂流,而是有了回軌道繞日而行,有了自轉也就有了白天黑夜之輪迴!這個時候大地不會再像原始星球一樣隨意山崩地裂、不再隨意地震海嘯,不再到處岩漿迸發,所以才會有一個安寧之地!紫禁城裡有這坤寧宮也是取這寓意!
神得一以靈,這裡可做兩種解釋,神一說可為神明,一說可為萬物靈魂神智。神明掌握了這宇宙的規則,才能顯其靈!萬物靈魂得到陰陽規則,靈魂不再混亂,從而有條有理,可以思維,可以思考這時才是有了靈性,才能成為生命!
後面太長了,題主自行類比吧
-
3 # 楊吉德
《道德經》39章如何體現《周易》恆卦的主題思想
學習《道德經》39章最大的問題是怎樣解釋“得一”,如陳鼓應:“得一:即得道。”就像對其它章節的解釋一樣,自古以來的學者對無法解釋清楚的字義統統定義為“道”,似乎“道”就是老子筆下通天徹地、無所不能、包容宇宙永珍的宇宙之神。老子寫文章是為了發表自己對時政的見解和主張,他的經天緯地、指點江山的思想才是最寶貴的,幹嘛要把他捧到九霄雲外的天上去呢?
話說《道德經》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浴)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尹喜問:“老師開篇寫‘得一’,也沒寫明內涵,難免讓人產生各種聯想,有人可能會把它解釋為道。‘一’到底針對什麼而言的呢?”
老子:“你這個擔憂有道理,因為‘一’作為起始數,涵蓋的範圍太廣泛了,讀者如何理解,我們不能去限制。但記住一點,凡是開篇第一句話,必定是從《周易》所對應之卦而來,此為言之宗。本章對應《周易》恆卦,恆為恆久,堅持信念始終如一。‘一’是言‘恆’的恆久如一的不變法則。‘得一者’是悟得恆久之理並始終堅守者。”
尹喜:“為什麼講‘昔之得一者’,難道現在沒有‘得一者’嗎?”
老子:“任何一種理論都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才能得以確立。時空對我們來說太過遙遠,他們的規則就是我們的法則。周朝數百年保持社會穩定,就是得益於不變的體制,是經受了時間的檢驗。如果昨天的制度今天就失敗了;或是今天的制度看上去挺美好,但明天很快就體現出眾多的弊端,這能算是‘得一’嗎?”
尹喜繼續請教道:“‘天得一以清’,如何理解天之‘一’呢?”
老子:“天道有常,日月星辰各有值守,春夏秋冬循時而至,恆古不變,夏商周得以建曆法以應天時,此之為‘清’。”
尹喜:“‘地得一以寧’又何解?”
老子:“山高水低,農林獸魚各有依存,各有所養,各得其宜,從來如此。”
尹喜:“‘神得一以靈’,神不可見、不可聞,又何來‘得一’呢?”
老子:“神顯靈我們才知道神的存在。龜卜從商代就盛行,蓍草占筮也是從夏商周沿襲到現在,這都是我們獲得神靈的工具。鬼神是透過龜卜和筮法的歷代傳授,才得以作用於現世,所以龜卜和筮法是鬼神所得之‘一’。沒有神靈,聖人如何寫得《周易》?沒有《周易》,我又依據什麼來確定每一章節的主題呢?”
尹喜:“‘谷得一以盈’(帛書之谷字寫為浴),指山川得‘一’江水才能盈滿。此‘一’又如何理解?”
老子:“川穀始終處於低勢,才能吸納山間溪水,使江水得以盈滿。凡統治天下者,必得天地神靈護佑方可長久,而天地神靈之長久非人類所能探知。天地神靈的護佑不代表統治者的主觀能動性,川穀勢低方得溪流來朝,只有按照大自然的規則處世,方可確保江山永固。”
尹喜問:“老師提到谷得一以盈,思想非常深刻。這是老師自己想到的呢,還是有所感悟?”
老子哈哈笑了起來:“我只是思考問題比常人深刻,其實很多靈感都是來自於《周易》卦象。你看恆卦卦符:
三個陽爻居於下互卦,說明是地位低下。地位低下而眾人又來擁護,只能解釋為彎下自己的腰,而把別人捧得高一些,別人覺得自己被高看了,就願意來幫助你。就像川穀,地勢比溪水低,溪水就自動地流向川穀的懷抱。這就是我的思路。”
(注:關於“萬物得一以生”句,帛書甲本、乙本均無。從字義看,萬物涵蓋廣泛,天、地、神、谷各有其“一”,而萬物中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恆律,“萬物得一”有違自然法則,應為後加之句。)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注:諸本皆寫為“天下正”,惟王弼本為“天下貞”。侯王為諸侯之君,沒有職責治理天下,故依王本解。)
尹喜:“為什麼寫‘侯王’而不是王侯呢?”
老子:“王侯是周王和諸侯;侯王是稱王的諸侯,兩者不能混淆。像齊威王,只能稱作侯王。而楚王越王之類,屬於化外之邦,即便早就稱王也不便於認可。”(根據“侯王”可推斷《道德經》成書於齊威王稱王之後。)
尹喜:“如果侯王能夠得到恆久的治國理論,便可以為‘天下貞’。我有疑問,雖然周室衰微,但天下依然是周王的天下,為什麼把‘天下’和侯王寫在一起呢?周朝體制周全,數百年社會穩定,是‘得一’之王,為什麼還要寫‘侯王得一’?”
老子:“天、地、神是永恆的,而人類社會是發展變化的。商湯在夏朝衰微時‘得一’建立了大商;文王武王在商朝衰微時‘得一’建立了大周,周朝體制是在商的基礎上發展建立的。現在周的氣數將盡,其實是體制的衰微,這種衰微是國家體制與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結果,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當前列國紛爭,必有一國取周而代之,這就看誰能在新形勢下建立新的恆久的治國方略了。‘貞’是貞問,而不是治理,侯王怎能治理天下呢!‘天下貞’就是‘得一’者可以貞問天下之事了;如果沒有‘得一’,又有什麼能耐去問鼎天下呢!”
尹喜:“‘其致之’是說他能達到‘之’的前提下才可‘為天下貞’,這個‘之’如何理解呢?”
老子:“‘之’的含義就是前面講的‘谷得一以盈’,谷水之盈是眾多溪水自願歸流;諸侯自願歸屬方可有恆久江山。現下秦國暴虐征伐,如以強勢掃平天下,而不是天下歸附,天下不會有恆久統治的,沒有恆久統治的方略就不是‘得一’。”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尹喜:“天象如果沒有明確的規則,恐怕就會失去序列;大地如果不能安寧,恐怕就沒有了萬物興榮;神無法通靈,恐怕就會消失;川穀沒有了充盈之水,水源恐怕就會枯竭。這是談自然界一旦失去恆久保持的功能,世界將會陷入混亂。”
老子:“這四句話看上去講不可更改的自然現象,實際上意在說明建立亙古不變的理論的的重要性。對於人類來說,大自然的執行規則是亙古不變的,要是改變了,人類就失去了生存環境。而人類社會的體制是隨著社會程序而改變的,但也有永遠不改變的內在規則,不改變的才是社會體制的總綱,符合總綱的體制才會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繁榮;違背了總綱,建立的體制再完善和美麗,也經不住風吹草動,表面上風平浪靜,摧殘的力量卻暗流湧動。”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尹喜:“侯王要是失去了尊貴和權力,恐怕國家要傾覆了。這是針對哪方面而言呢?”
老子:“侯王抱殘守缺,不能應時而變,對敵人的攻伐束手無策,只能屈從於強者,他的國家也就面臨著傾覆了。保家衛國不是喊喊口號就能實現的,是由一系列正確的國家政策作保障的。”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尹喜:“這句話與前文有什麼照應嗎?如果理解不透,就變成了只是說的好聽,而沒有人真正從心裡去想去做。”
老子:“‘貴以賤為本’是照應‘谷得一以盈’,你形態上低於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真心支援,藉助別人的力量,而成就自己的事業。‘高以下為基’是‘侯王得一’的內涵,侯王的政策應該順應民眾的共同心聲,從民眾的利益出發,民眾的福祉即是自己的福祉,民安則國安,民富則國強;民眾的基礎鬆動了,侯王的江山還能穩固嗎?國家政策最難做到的,是如何使國家體制融合進民眾的利益,使兩者在千頭萬緒的社會行為中完美的體現出來。”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尹喜:“周王都是自稱‘朕’、‘予小子’;諸侯自稱‘孤’、‘寡’、‘不穀’。如此稱呼的共同特點是自謙,謙虛才能獲得擁護。”
此其賤之本與?非也!尹喜:“他們這樣做就踐行了以賤為立業之本嗎?不是這樣的!難道侯王這樣還不足以表明自己的態度嗎?”
老子:“這只是無關切身利益的表面文章,真正的內容是體現在體制和政策上,讓民眾的利益和國家利益相一致,讓民眾的思想和國家意志相向而行,才是真正的以賤為本,才能獲得百姓的真心擁護。”
(注:傳世本皆為:“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本文按帛書本解之。)
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硌硌如石。尹喜:“致是出行到達。到達哪裡呢?”
老子:“本句是講高貴者與民眾的關係,自然是到民眾中去了。侯王自稱孤、寡,到民眾中卻前呼後擁,無數豪車和達官貴人跟隨,這樣怎能讓民眾和自己同心吶,不如沒有大車跟隨更有說服力。”
尹喜:“琭琭如玉是華貴的像玉一樣;硌硌如石是堅實的像石頭一樣。這兩句話也是針對侯王而言的嗎?”
老子:“對,侯王的言行儀仗越是華貴,衙門越是豪華,離民眾的距離就越遠,民眾不會買賬的。不如實打實的讓民眾得到利益,他們才會真心的擁護侯王,侯王的江山才會堅如磐石。”
今譯在遙遠的時空,能得到恆久不變之律者:天體得到恆久不變之律並始終保持著,才做到永久的清明;大地得到恆久不變之律並始終保持著,才做到了永久的安寧;神得到了龜卜和筮卦的體現並保持恆久不變,便實現了始終與人世間的通靈;川穀得到了恆久不變之律並保持低姿態,才得以長久的充盈。
侯王得到恆久不變的建國之道便可以去問鼎天下,如果他能夠達到強大而又謙下的境界。
天象如果沒有明確的規則,恐怕就會失去序列;大地如果不能安寧,恐怕就沒有了萬物興榮;神無法通靈,恐怕就會消失;川穀沒有了充盈之水,水源恐怕就會枯竭。
侯王要是失去了尊貴和權力,恐怕國家要傾覆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
根據這個道理,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他這樣做就實現了以賤為本嗎?不是的!
如果前呼後擁的乘車前往民間,不如沒有車。因此不要總像華貴的碧玉一樣把自己裝扮,不如像石頭那樣堅硬而實用。
-
4 # 洛書圖解周易
不通易理,皆是妄解。一就是天一生坎水,是財富的增殖。
本章是老子對節卦的解讀,說的是國家投資理財與財富分配的問題。
上圖自行領悟吧。
-
5 # 歸槽山人
渾融得道即安寧
天地得道即清寧,
神仙證道而妙靈。
王侯悟道方高貴,
穀物承道則充盈。
題記:本章旨在說明:“一”的重要性,一是道之所生,所以,一可以代表:“道”。道是絕對的,也是唯一的。天地萬物都是由於有了道,才能成就其偉大,神仙因為證悟了道,才能具有神通的靈妙,侯王也是因為領悟道,才能成就其高貴。所以得到道的事物,又都來之於世間,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佛家妙語云:“佛法不離世間法”。發現道,感悟道,其實很簡單,道就存在於世間的一切規律之中。
道德經·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譽,無譽。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過去曾經達到渾融一體的:天因為渾融一體而清明,地因為渾融一體而寧定,精神因為渾融一體(即"營魄抱一")而活靈,虛空因為渾融一體而到處充盈,萬物因為渾融一體而生長,侯王因為與百姓渾融一體而保持了統治地位──這些(清、寧、靈等德能表觀)都是因為它們達到了渾融一體而自然達成的。天如果沒有渾融一體而清明,恐怕終將崩裂;地如果沒有渾融一體而寧定,恐怕終將發生大動盪;精神如果沒有渾融一體而活靈活現,恐怕終將萎頓枯滅;虛空如果沒有渾融一體而到處充盈,恐怕終將無以為繼;萬物如果沒有渾融一體而生長,恐怕終將滅亡,侯王如果沒有與天下百姓渾融一體而高高在上,恐怕終將被顛覆。所以,在一個諧和統一體中,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常常說自己孤弱、無助、不謙虛,這不正是因為他們充分體認到必須以賤為根本嗎?所以,多求德能表觀,則沒有德能表觀。既不要一味地像寶玉那樣華麗高貴,也不要一直像的石頭那樣頑劣。
-
6 # 網聞博報
現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三十九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靈,人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靈將恐發,人無以寧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古時候人們所說的道法自然永珍歸一,就是天法道則顯清明,地法道則顯靈氣,人法道則顯寧靜,河谷法道則顯充盈,萬物法道則顯生機,當政者法道則顯以正治國天下太平。換而言之,天得不到清明就會有雷電爆裂的危險,地得不到靈氣就會有震顫搖動的危險,人得不到安寧就會有死亡的危險,江河枯竭就會有山谷乾燥荒漠化的危險,萬物得不到均衡迴圈就會有整個生態環境系統毀滅的危險,當政者不遵循道法自然以正治國就會有天下傾覆的危險。因此,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當政者往往自稱“孤”、“寡人”和“不穀”,這難道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所以,世上至高的榮譽是無須讚美的稱譽,就是不要像明亮璀璨的寶玉一樣引人注目,而要像粗糙黯淡的山石一樣樸實無華。
對此,我們還是先要複習一下《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這段話的大意是,從宇宙自然世界有無相生系統運動大視野來看,星體沿著彎曲的軌道週轉才能夠執行圓滿,光波從狹小的縫隙中流出才能夠透射成直線,低窪地帶才能夠被充盈,鼎盛凋敝後才能夠有新的生機,能量缺失的地方必然會得到補充。然而,人們卻往往會被急功近利貪多求快的慾望迷惑了心智。因此,得道者總是用“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魂體合一,來給天下人示範修身處事的行為規則。只有摒棄一己之私的偏見,看問題才能夠明白通達。因為不刻意炫耀自我,所以才能夠彰顯出自己的光彩。因為不追求自身私利最大化,所以才能夠建立蓋世功業。因為不妄自尊大獨斷專行,所以才能夠實現“容乃公”和“公乃全”的“沒身不殆”。正因為不與天下爭利,所以普天下就沒有人能夠戰勝他。“委屈自己便可保全”,這個上古“三皇”時代傳說,怎麼能是憑空而來的一句話呢?毫無疑問,這確實是迴歸道法自然“公乃全”的結果!
接著複習一下《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段話的大意是,精以載氣形神合一,可以有片刻的分離嗎?從朝氣蓬勃到沉靜溫和,人還能像嬰兒那樣純真無邪嗎?照照鏡子洗滌靈魂深處的私心雜念,誰能沒有瑕疵呢?關愛百姓治國理政,誰能夠遵循道法自然法則的無為而無不為呢?縱橫捭闔為私利爭雌雄,誰能夠像女人那樣善良溫順呢?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順天應人,誰能不動用心智呢?讓萬物自由繁衍生息,養育它們而不佔為己有,也不居功自傲,更不會因大權在握就隨意擺佈它們的命運。這樣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才真正是自然無為的天德。
再聯絡上下文來看,小到看不見的微生物因子,大到人體生命,直到時空無限的自然宇宙世界,都是“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象”互相轉化有無相生能量守恆的迴圈運動系統。人們“眼見為實”的現象是客觀存在,人們“耳聽為虛”的事物並非都不存在。人們已經發現和認識到的自然法則是客觀規律,人們還沒有發現和認識到的自然法則同樣是客觀規律。“井底之蛙”當然會認為天就是井口那麼大,“廬山中人”肯定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廬山真面目”。自從“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五千年以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中人”,堅持認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就是“神話傳說”。然而,自然存在絕不會因為人們不承認就不存在,歷史存在絕不會因為現代人不承認就不存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有限認知,都只是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產物。人性修煉和人格成長的成熟度,就取決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自我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的吻合度。能夠自覺認識到這一點,就是“自知者明”。否則,就肯定是以“自我邏輯”代替“自然天道”的“不知常妄作兇”!
事實上,正因為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心善淵”的“公私之變”,才形成了人類社會“公私之變”物極必反的歷史迴圈。如前所述,就像華人“知道不知道”的口頭禪一樣,在經“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後形成的《尚書》版本中,也倖存著這樣的記載:“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由此可見,老子講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在傳承“三皇”時代以前的“大道”,而不是“五帝”時代以後的“常道”。所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的“三皇”時代,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而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再從“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到“漢承秦制”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這種“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常道”文化傳承,也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名可名非常名”。於是,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不均衡發展的惡性迴圈。
縱觀天下,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公私之變”以來,特別是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再經“君權神授”的古羅馬帝國軍事擴張和中世紀基督教“神權專制”的“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又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此所謂“西方文明中心論”的古希臘式大國崛起“修昔底德陷阱”天下興亡週期律,就是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神權專制”的“紙牌屋遊戲”惡性迴圈。這種“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衍生的“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國際慣例體系,也依舊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的“術萬變而道不變”。
回頭來看,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道法自然的均衡發展方式,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道為術之本”。而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以來,則一直是“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道為術之本”。至於青銅器時代直到網路資訊時代的科技進步,只不過是“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術為道之用”和“術萬變而道不變”。於是,就有了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也就有了西方列強“先富起來”的“強盜邏輯”。這種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神權專制”的“紙牌屋遊戲”,就是西方式“盜亦有道”的“自我邏輯”。這種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不均衡發展的“自我邏輯”,就肯定會執意違背“自然天道”,更會本能地否認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均衡發展方式的歷史存在。
試問今日之天下,五千年長夢誰先覺?應該說,只有當華人不再跟著西方世界講科學理性思維的“自我邏輯”之時,才是人類集體從常道迴歸大道之日。
-
7 # 使用者4524057260720
從前有得道無德一者;蒼天得(德)道一而清明,大地得(德)道一而寧靜。神明得(德)道一而妙靈,深谷得(德)道一而滿盈,萬物得(德)道一而生長,侯王得(德)道一天下和諧太平而中正。它們清明、安寧、妙靈、盈滿、生長、中正則是道光德能的生化養育而致。如果沒有道光德能的生化養育:蒼天不再清明,將會崩裂;大地不再安寧,將會傾陷;神明不再妙靈,將會失靈;深谷不再滿盈,將會枯竭;萬物不再生長,將會滅絕;侯王不再中正,將會垮臺。所以尊貴要以卑賤為根本,高尚必以低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孤獨寡人,這不是以卑賤低下為根本基礎嗎?其實他們並非真正以卑賤低下為根本基礎!所以擁有再多的車子,不過是輻、輪、軸等部件的組成,並無車子的真實存在。(聖人無慾不求眾多複雜)卻像稀有的寶石那樣貴重顯耀,(常人有欲即使擁有再多)則如眾多的頑石那樣沒有多大用途。
具備了道光德能,就具備了化生天地萬物生命的本能,就自然具有統御宇宙萬有的大神通大力量!道光德能如此神奇神妙神聖,哪個不尊不貴不想得到?古代帝王連做夢都想得!可惜慾望不除,入不了真空道境,終究是一場空!
天地混元一體時,猶如雞蛋中的蛋黃與蛋青。天地開闢,即陰陽分家,清明者上升為天,渾濁者下降為地。天地陰陽交合為一體時,即老子所講的二生三。乃陰陽合和之氣、中和平衡之能、陰陽太極之光,自然具有千變萬化的神奇靈通效應。老子將這種千變萬化的神奇靈通效應稱之為神。
-
8 # 喻廷洋
本章主要說明萬事萬物都要尊道而貴德,一就是道,天地谷萬物候王都要遵循道才會安寧,如果不遵循道將天地不安,萬物不生。“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靈,人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靈將恐發,人無以寧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到這裡結束主要說明要尊道。“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這後面半段就是講要貴德,有德之人從來就不高貴,真正有德之人是很卑下的,讓人看不出他很高貴,就像普通人一樣沒啥特別的。
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外表要像石頭一樣樸素,內在要像美玉一樣高貴無暇,位置越高越要懂得卑下謙恭,不要處處表現得自己很有德,很高貴,要時刻隱藏自己的高貴和德性,融入普通人中,這才是真正的大聖賢。
-
9 # 山澗一清泉
一、原文解讀
1.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一也。
“一”在這裡指什麼呢?並不是生萬物的道,而是養萬物的德,也就是大道在萬物上的體現,指自然執行之規律法則。天遵循大道法則清揚之氣上升自然清明;大地遵循自然法則混濁之氣下沉自然寧靜;創造天地萬物的具體之物遵循自然法則自然可將萬物創造出來(神,說文解字說為引出萬物者);山谷遵循大道法則水往低處流自然充盈;萬物遵循自然法則自然生生不息;侯王遵循自然法則自然身正可取天下,故而可進階成公成天子(周朝等級為天子、公、侯、伯、子、男);天所以清、地所以寧、神所以靈、谷所以盈、萬物所以生、侯王所以貞原因都是因為遵循大道大德的緣故啊。如果不遵循會怎麼樣呢?下面接著說:
2.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
如果不遵循大道自然,天就不只是清揚之氣上升還參雜著混濁之氣恐怕就要裂開了;地也一樣恐怕要崩潰;神也會不靈驗造不出萬物;山谷無水將枯竭;萬物將滅亡;侯王將失敗。
3.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所以說貴是以賤為根本,高是以下為基礎的。俗話說要做爺爺先做孫子,人前顯貴必人後受罪。沒有低那有高,沒有上那有下。這句話不難理解,老子說這句話個人沒有理解與上句有何關係(請高人指點),主要是引出下句。
4.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gǔ)。
因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說侯王們總是自稱:孤家寡人,都是自謙之辭。這句承襲“水善處眾人之所惡而成王”,只有受的起千般苦方為人上人,道理如是!
5.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輿無輿。
這是以賤為根本啊,不是這樣嗎(賤也好下也罷,不過都是採用的方法心態而已,根本目的我們還是要貴要高)。故有車萬輛不如沒有,怎麼理解呢?如果統治者整天騎著高頭大馬,萬眾簇擁著出行,那麼會產生什麼結果呢?下情不達,百姓遠之,小人近之,久而久之,王者不王,必不可長久,所以不如無車(輿)。
6.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說文解字:琭,有光澤。珞,小石。這句是總結語:我們不要像金光閃閃的玉石一樣高調,而要像小小的石頭一樣低調。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上一章第三十八章引出了“德”,有上德也有下德。天下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失仁而後有義,失義而後有禮。社會就是這樣迴圈往復,那該怎麼辦呢?這一章給出方法說:得一而後天清、地寧、神靈、谷盈、萬物生而侯王貞。再具體點方法就是:以“賤”以“下”為本為手段,不去顯擺而要低調,如此則有“德”,萬物自生、天下自化、萬事必成,且恆久不殆!
-
10 # 樹德漢碩
《道德經》三十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巳寧,將恐發
;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用已盈,將忍竭;涓萬物毋已生,將恐滅;謂侯王毋已貴以高,恐將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大為基。夫是從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這一章是講“道”的普遍意義的。前半段論述“道”的作用,天地萬物都來源於“道”,或者說“道”是構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萬物就不在存在下去。後半段由此推及人間,告誡人們,特別是領導者,要從“道”的原則出發,並常要能“處下”,“居後“,“謙卑”,即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沒有老百姓為根本和基礎,就沒有高貴的侯王。道是自然規律,萬物有道有規律,要認道識道懂道明道依道而行,人背道逆道而為。這都很有辨證法,給人啟迪不少。
老子的《道德經》,年青時就讀,在為人處世修道煉品方面,讀讀是大有益處的。會深懂其“道”大明其“德”,這對做好人作用不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回覆列表
這是個在古人看來相當高深的命題。天地清和,生民安寧,統治者不憂懼。如何進入這種狀態?不是平常的祭祀、齋戒所能奏效的。現代科學證明,太陽系在宇宙中的方位是不斷變化的,某一時段,氣候宜人,再一時段則相反。在同一時段,比方一年間,從寒冷到清和到酷熱,再到涼爽直到嚴寒,略無停息。生命不斷演化。從人本位出發,勢必是值得恐懼的。這裡就有了天人之際,天人合一。有沒有一種辦法來回避矛盾呢?答曰沒有。只有防矛以盾,破盾以矛。簡單到一身一日,熱則減衣,冷則添衣。渴而飲,憋而洩。說到底,這是個哲學,並且是真哲學。如果想用朮數來預測,用祭獻來應對,無疑是荒唐的。最明顯的徵候是二十四節氣以及農業活動,在消長中平衡,此一思想肇造了易經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