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魅力平常心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闖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覆亡。就在城破國亡前夕,剛愎自用,死愛面子的崇禎皇帝屈尊向在京的王公大臣和皇親國戚募捐“助餉”,給防守京城計程車兵發餉。崇禎沒想到,王公大臣們敷衍不捐,皇親國戚們一毛不拔,個個哭窮訴苦,即使加官進爵鼓勵,也堅決不捐。後世論者多將這一怪相看作大臣親貴的道德品質與責任心問題,其實不盡然。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大明王朝及其皇帝失去號召力,可謂多因一果,由來已久。

    大臣和皇親國戚們真窮嗎?否!城破後,李自成大將劉宗敏組織人馬,嚴刑拷打明朝大臣,逼迫捐納。在闖軍嚴刑拷打下,“鐵公雞”們“貢獻”出白銀7000多萬兩。

    明代臣子們大概不會忘了洪武朝發生的“江萬三事件”。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大富豪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還以龍角貢獻,並獻有白金二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馬十匹,建南京廊廡、酒樓等為朝廷服務。朱元璋一高興,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明軍費用吃緊,沈萬三請求出資犒勞軍隊,卻犯了朱元璋的忌諱,被充軍雲南,二女婿餘十舍被羅織罪名,流放潮州。洪武19年春,沈萬三之子沈旺的兩個兒子沈至、沈莊又為田賦坐了牢,沈莊當年就死在牢中。洪武31年,“胡藍黨禍”爆發,沈家再次“被犯罪”,沈萬三直系子孫及女婿顧學文一家80餘人被抄斬,並處沒收田地。“沈萬三事件”造成的恐懼及其負面影響不但持續有明一代,而且波及後代。後人形成一個共識,富有天下的皇家也是羨慕嫉妒恨的,他們不會尊重和保護臣民及其合法財產。說你有罪,你就有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想犯罪,也得“被犯罪”。

    大廈將傾,崇禎皇帝哭窮募捐,作為王公大臣和皇親國戚,誰敢露富捐款?難道你比皇家富?你想幹什麼?你又幹了什麼?你錢從哪來的?法定俸祿那麼低,你居然那麼富?!鉅額資產來源不明!難道不是貪腐所得?說清楚治罪,說不清照樣治罪,輕則抄家流放,重則剝皮抽筋、凌遲處死、滅九族。趨利避害,規避刑罰,自我保護,這是永遠不變的人性,大臣親貴們不傻,他們裝瘋賣傻,哭窮不捐,首先是要裝清貧,秀清廉,避免被皇帝抓住“鉅額資產來源不明”的把柄。

    大臣們心知肚明,崇禎哭窮是假,捨不得花錢是真。明末農民戰爭,朝廷不停地逐級攤派軍餉,直至挖空民間,導致全面的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第一次捐三萬兩銀子,下次下下次捐不捐,捐多少?崇禎為人刻薄多疑、淺薄嫉妒、貪鄙摳門,一旦開出先例,他一定會沒完沒了地要求臣民捐款,誰願意為皇家填補無底洞?

  • 2 # 禽叫獸地獨角獸

    這主要要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性質。很明顯,中國古代是地地道道的封建專制統治,有這強烈的個體注意色彩,而沒有集體主義觀念。也就是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代表或者維護少數地主階級的利益,而非人民的利益,這就導致了不救國還要私藏。

    2、就是地主階級本身的劣根性導致其過於自私。我們知道地主階級是靠壓榨農民階級來獲取利益的,他們輕易是不願意拿出自己的錢財來幫助國家的。國家在他們眼裡只不過是斂財的工具罷了。

  • 3 # 愚人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所謂屁股決定腦袋,你所處的位置決定你對事件的看法和態度,把它套用在當今社會一樣行得通。

    如果把明朝當成一家大型企業,皇帝就是這家企業的董事長兼總經理,而士大夫相當於企業的員工、供應商或其他關聯公司員工。

    那麼問題來了,企業老闆和員工所考慮的問題會一樣嗎?

    當然不會。

    因為兩者的價值觀和心態不一樣。

    企業老闆想的是繼續維持公司運作,繼續做大做強,把家族事業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但企業員工只是一個打工者,按勞分配的原則自古就有,我幹多少活拿多少工錢,從來沒有員工拿出自己積蓄補貼公家的道理。

    至於企業破不破產,那不是員工該考慮或能考慮的事情,大不了換家公司換個老闆繼續做。

  • 4 # 準提神咒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明朝末年朝堂之上真正為國家為百姓做事的官實在太少,士大夫階級只顧一己私利而全然不顧朝廷和百姓死活。當官的只為發財,結黨營私,相互攻伐,不管是非黑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百姓橫徵暴斂,鬧得民不聊生。崇禎皇帝召集大臣為前線將士捐款,居然只得區區幾千兩白銀,自私自利至此。等到李自成進北京城,從士大夫手中扣出幾千萬兩白銀,蔚為壯觀。

    不得不說明末的所謂士大夫階級只有小家不顧大家,只有小我而無大我,喪失掉了文人的骨氣和節操。所以才會在國家危難之時冷血旁觀

  • 5 # 澹泊25

    明朝末年,因戰事吃緊,無上皇權的崇禎競哀求皇室和大臣們捐款一百萬兩白銀,做軍資攻打李自成。

    然大臣們卻一毛不拔,為什麼會這樣?明末的皇權體制,對士大夫官員們來說,國家不是他們的國家,只要能撈錢,撈好處,享富貴才是他們關心的。至於百姓訴求,造反,亡國,換皇帝對於他們說,都沒有眼前榮華富貴可靠。

    表面效忠,實則對上瞞騙,對下貪腐,朝廷的人心已麻木不仁。崇禎敢殺九千歲魏公公一黨,為什麼不殺大臣們和抄他們的家?崇禎明白天意,人心,朝綱混亂,朝廷已病入膏肓了,捐一百萬,捐一千萬也難救大明於水火。他只能盡力挽救和延長大明命脈。當他走到煤山的那棵樹下,從容的往樹上掛起布條殉國,他對大明確實盡力了。

    朝廷這些皇室大臣們沒錢嗎?不,不,不,李自成進京,抓了和軟禁了這些大臣們,要求他們捐獻…最終經李闖王部嚴刑拷打,捐出白銀四億餘兩,黃金五千萬兩之多。可見明朝末貪汙腐敗之風有多厲害。

    慘痛的歷史告訴我們,道是順天意,應民心,別讓腐敗挖出埋葬之坑。

  • 6 # 朗照千江月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下為什麼大臣在國家危難之際不出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直接反映了當時官員不出錢的惡劣程度。

    崇禎皇帝的岳父,也就是皇后的親爹叫周奎,此人可以說是皇親國戚了吧,當時崇禎建議皇親國戚做表率,為國家出錢,崇禎說讓周奎拿兩萬兩,周奎說沒有那麼多錢,只能拿一萬兩。

    但是,崇禎皇帝不願意,這時候周奎的閨女,也就是皇后出來支援他老爹了,周皇后給了父親五千兩,於是周奎最後又湊出五千,一共出了兩萬兩。

    不過,這筆錢實際上週奎僅僅出了一萬三千兩,因為除了五千兩是閨女周皇后的外,周奎上交後,還貪汙了兩千兩。

    你說這個氣人不氣人,更氣人的是,李自成拿下北京後,在周奎家裡面弄出來五十三萬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氣人的場景呢。

    這也就說到了提問者所說的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有兩點原因。

    其一: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大臣會無情的拋棄國家。封建社會也就是家天下的社會,姓劉的走了,姓司馬的來了,姓李的走了,姓趙的來了,在周奎這些皇親國戚的眼中,現在的國家只不過是姓朱的。

    我們沒必要為姓朱的人家效力,更不會為這樣的國家出錢。所以,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各奔東西才是最主要的。

    當時一個叫魏藻德的人被劉宗敏逮捕後,劉宗敏就問他,為什麼家裡有那麼多錢,不為國家出一點,魏藻德直接說,我是要為新的王朝做貢獻,可見在姓魏的眼中,根本沒有國家的概念。這和南京大學潘知常教授說的塔西佗陷阱很相似。

    其二:和貪汙有關係,貪汙是古代官場的通病,官員是有很多錢,這時候將這些贓款拿出來,勢必會遭到人的猜忌,所以,在國家危難之際,這些國家的蛀蟲,是不會犧牲個人的名義和利益來為概念中的國家辦事的,更不會自掏腰包。

    所以,這不僅僅是崇禎皇帝的悲哀,也是封建社會的悲哀。

  • 7 # 起風了ii

    因為明朝之亡,亡與黨爭與宦官專權!!在一個就是越到後面的明朝皇帝是沒有很差那就是隻有更差!皇帝無能!給了一些人機會比如說宦官魏忠賢這些人以及那些東林黨人士!尤以朋黨爭!不管近在咫尺換是遠在萬里朋比膠固。牢不可破禍端叢生是其黨者不管好與不好就百般庇護,不是一黨者!不管好與不好就會百般攻擊!視黨榮枯為性命,置國家大局於不顧!!在這樣一個混亂腐朽的朝代更多國家官員手裡有錢哪裡還管你國弱民窮!!一個個都想著在這個最後時刻能多撈就多撈!!有錢然後找個新靠山!!!

  • 8 # 紫煙雲閣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很準確,因為並不是所有計程車大夫階層都不肯捐獻錢財救國。

    比如明朝末年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明朝末年的將領率領人民對清兵進行了極其激烈的抵抗。

    而士大夫階層不願意捐錢救國,主要是在京城。

    導致這一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崇禎皇帝的性格缺陷,導致士大夫階層對他心灰意冷,眾叛親離,君臣之間早已矛盾重重。所以,必須分析崇禎的這種性格,為何會讓士大夫寒心呢?

    1、崇禎皇帝沒有擔當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應該對整個局勢富有直接責任。

    但是崇禎皇帝卻是一個極其沒有擔當的人。

    當朝中出現危局,需要進行決策的時候,崇禎往往讓大臣出主意。但是,如果主意出錯了,造成了損失。崇禎不是自己承擔這一後果,反而會拿出主意的大臣開刀。久而久之,就導致朝中大臣沒有人願意給皇帝出主意。

    舉個例子,當清軍直逼關外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可以遷都南京,說不定還可以東山再起。但是皇帝自己不能主動說要遷都,需要臣下進諫,給皇帝一個臺階下,請皇帝遷都。但是下面大臣就是不買賬,就是沒有人給皇帝臺階。

    因為什麼呢,就在於崇禎沒有擔當。如果主意出對了還好,如果主意出錯了,那怎麼辦?崇禎自己是不能犯錯的,那犯錯的只有大臣了。

    崇禎皇帝自己不承擔責任,自己溜肩膀,那底下的大臣更不會真心實意為崇禎出謀劃策了。

    2、崇禎皇帝用人猜疑

    崇禎皇帝用人,比起其他古代明君來說,差的不是一個檔次,而是差太多了。

    比如崇禎和袁崇煥之間的關係。

    當年崇禎對袁崇煥百般信任,委以重任,賜尚方寶劍,抵抗清軍。

    然而,最後結局是怎樣的呢?

    崇禎皇帝聽信讒言,召回袁崇煥,罷兵奪官,凌遲處死。

    如此曾經被崇禎皇帝倚重的大將,最後落得一個這樣的下場,崇禎皇帝是自毀長城,那以後誰還願意為崇禎賣命呢?

    3、崇禎皇帝刻薄寡恩

    崇禎皇帝身為皇帝,天下臣子對他來說,想殺就殺,想罰就罰,說翻臉就翻臉,不講情面,毫無情誼。

    舉個例子,崇禎皇帝比較節儉,因此對手下大臣也嚴格要求。其中一個名叫薛國觀的,當時是崇禎的內閣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本身薛國觀並無必死之罪,在崇禎得知薛國觀出走時的金銀裝載了滿滿一車隊時,起了殺心,下旨令薛國觀自殺,抄沒家財。

    整個崇禎十七年,前後竟然換了十九位內閣首輔。如此頻繁換人,大家怎麼能對崇禎忠心?

    因此,士大夫階層連身外之物錢財也不肯捐獻救國主要發生在京城。而造成這些的直接原因,在於崇禎皇帝早已離心離德,失道寡助。已經沒有辦法凝聚人心,大臣更不願意為這個毫無情義的皇帝再付出一點點了。

    以上為我的分析,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 9 # 歷史深度揭秘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國家,其氣節一直被現在的人們敬仰,不割地,不和親是明朝最基本的對外態度,但正是這樣一個國家,在國破人亡的時候,作為明朝的中流砥柱士大夫階層卻不肯捐獻財務!雖說錢財是你的,可是有國才有家,國家都要滅亡了,你存那麼多錢有什麼用?留著等敵人攻破,資敵?而且也不是讓你全部捐,好歹意思意思,但明亡之際,明士大夫階層冷臉相看,沒有任何的舉措,惹得崇禎大喊“朝臣誤我”。

    明朝國祚300多年,建國一直到中期不乏能人忠臣,各種名臣輩出,而且有“硬骨頭”的官員,不管會受到什麼懲罰,都毅然向朝堂進諫,把自己的生死放到一邊。每當國家遇難,各級官員也能放棄朝爭,一起對外。但到了崇禎年間,一直以自身品質為主的明朝官員逐漸被世俗汙染。在李自成快要打到京城時,竟歡迎“義師”,可謂不要臉到了極致。明朝的錢謙,陳名夏這些所謂的忠臣,在王朝覆滅的時候,支撐自己站起來的腿卻突然軟了!

    當我們回望歷史,總結下士大夫為什麼會墮落如此呢?國家滅亡都不肯捐獻一點財產?其實在明朝前期的時候,據當時史書記載,明朝官員注重氣節,如果自己家仗著自己做官而去發財,必然會遭到周邊人的不齒,當然他們也不會這麼做。自己的信仰容不得半點侮辱,但是到了嘉靖時期,一切都變了,隨著當時長期穩定的國內局勢,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這極大的衝擊了當時計程車大夫階層。是人都會享受,士大夫階級也不列外,當官不賺錢不如回家賣紅薯,於是,各級官員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開始為自己謀福利。當時的民風也開始改變,不再崇尚清廉,如果你回家孜然一身,那你估計都不好意回家了!

    這個時候的明朝官員雖然開始重視錢財,但是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賺錢的同時,自己的工作也並沒有落下。更是在張居正時期出現了“隆萬中興”,朝廷上的商人氣息,更是被一掃而空,官員嚴於律己,朝廷又開始了正常的發展。可是,好景不長,張居正去世後,國家的行政轟然倒塌,追逐名利成了朝堂上新的風氣,已經收了手的官員,繼續自己的發家致富的道路。

    要說為什麼國家存亡之際,士大夫不捐錢,這已經能看出來端倪了。報國成了一句廢話,對錢財的信仰才是自己做官的原因,那個時候的明朝,因為萬曆的不上朝,朝廷上的各種事情也被士大夫包攬。凡是出去吃喝,必能扯上國事,以此向朝廷報銷,沒事還在朝廷上進行黨爭,拉幫結派,一時間,我大明朝被弄得烏煙瘴氣。而到了明朝滅亡時,李自成從士大夫手裡抄了7000萬多兩的白銀啊,而在京城被攻破的前夕,崇禎向百官借錢時,各級官員皆以自己清節為國,從不為自己謀私,家中沒有多餘錢財為由,拒絕了崇禎。所以,天在看吧!

    最後一種原因那就是朝廷上計程車大夫早就已經成了一個整體,真正的以報國為己任的官員統統遠離了朝堂。在明朝滅亡後為例,依然堅持抵抗的都是早已被貶到朝廷之外的忠臣,以自己明朝官員的身份,履行者自己的義務。最典型的當如江南復社的那些人,利用自己的人脈,結黨營私,不斷將自己的成員輸向朝堂,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那個時代,明朝國土雖大,但容不下一個正直的人物,明朝的官員已經爛了,明朝的朝廷已經成了私人的朝廷,歸根到底,要怪還是應怪明朝的皇帝吧,他們自己爛了,臭了!

  • 10 # 音樂澎湃君

    1.明朝末年,連年征戰 ,明朝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中,無奈之下,皇帝只得以向大臣們借款的方式來籌集軍餉,進行抵抗。 1600年明朝的財政收入為白銀3000萬兩,勉強可以維持收支平衡。但是崇禎當政後,支援收繳礦業稅和工商稅的魏忠賢被除掉,東林黨人上臺,東林黨代表著是進行抵抗。

    1600年明朝的財政收入為白銀3000萬兩,勉強可以維持收支平衡。但是崇禎當政後,支援收繳礦業稅和工商稅的魏忠賢被除掉,東林黨人上臺,東林黨代表著是江南地主和商業士紳的利益,因而由停收了礦業稅和工商稅,由此使得明朝的財政繼續惡化,政府歲入已經不足2500萬兩。

    與銳減的收入相比,軍費卻因兩面作戰而節節攀升,1620年,軍費已經漲到了2300萬兩,而到了崇禎的最後幾年,面對與滿清軍隊與農民起義軍的兩線作戰,明朝的軍費更是隻會多不會少,財政狀況日趨捉襟見肘。而為了應對滿清光遼餉就加徵了五次,每次的金額都多達上百萬兩,民眾的負擔已經是苦不堪言。

    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並且率領大軍向北京開來。一路上的明軍是望風而降,使得李自成一路上沒有遇到太多的抵抗,進軍神速,直逼北京,而明軍軍心渙散、戰鬥力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糧少餉,士兵和將領們不願意再為崇禎賣命,所以李自成才能如此快速的逼近北京。

    而另一方面,明朝朝廷是真的沒錢,崇禎是明朝難得的勤政皇帝,不僅事必親躬,並且也是絕對的生活簡樸,沒有鋪張浪費,即便是這樣,由於鉅額的軍事開支,使得明朝的財政狀況依舊非常的緊張。

    崇禎向大臣們借款,大臣們的表現卻讓人啼笑皆非。

    黔驢技窮的崇禎皇帝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了滿朝大臣們的身上,崇禎希望大臣明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慷慨解囊,借錢給自己,讓自己和整個大明王朝能夠度過這個難關,但是崇禎失望了。

    起初,崇禎希望每位官員能出3萬兩銀子。結果,出錢最多的竟然是太監王之心,拿出了1萬兩,而內閣首輔魏德藻,竟然只拿出了500兩。有的大臣為了躲避捐款,有的把家裡的鍋碗瓢盆拿到大街上賣,以示自己真的山窮水盡;有的則是在家外面貼上廉價出售的紅紙,表示要舉家搬遷。

    最讓崇禎失望的莫過於自己的岳父,京城中的大富豪周奎了。崇禎希望自己的岳父能拿出來10萬兩白銀,但是周奎除了哭窮還是哭窮。在崇禎的一再要求下,周奎僅僅拿出了1萬兩,還跑到宮裡找到自己的女兒周皇后訴苦,皇后拿出自己體己的5000兩給到周奎,希望周奎以自己的名義捐出來,作為大臣的表率,幫助國家度過難關。即便是這樣,周奎那要從這5000兩中扣下2000兩,最後將1萬3千兩捐了出來。

    而大臣們有這樣的表現,除了大臣們毫無責任感和忠孝之心外,大臣們不肯捐款以及借錢給崇禎,也有著自己的想法。

    其一,大明王朝已經是搖搖欲墜、岌岌可危了,大臣們覺得這樣的王朝已經無藥可救,也不願為了這個王朝而玉石俱焚,所以留著錢,即便改朝換代還是自己的,而這個王朝已經不值得他們去付出。

    其二,就是崇禎本人,崇禎疑心極重,剛愎自用,但卻又不願意承擔責任,因為崇禎個人的原因,枉殺的、害死的忠臣不在少數,袁崇煥、陳新甲、孫傳庭等等,面對這些忠臣良將的悲慘結局,崇禎得不到大臣們的支援,也就成為了必然。

    不肯拿錢給崇禎,卻被李自成拷掠出了7000萬兩。

    1644年3月,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崇禎自縊,明朝滅亡。佔領北京後,李自成封劉宗敏為汝侯,節制文官,並且主持對明朝官吏拷掠索餉。整個拷掠過程可以說是非常的殘忍,劉宗敏命人特別趕製了五千副夾棍,夾棍上有稜,有鐵釘相連,凡不從者,則夾碎手足,同時,命人在門口樹立了兩根柱子,作為凌遲專用,不少明朝的官員都死在了拷掠過程中。

    在這樣的高壓之下,明朝的大臣們不得以將自己的家底都拿了出來,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劉宗敏就拷掠出7000萬兩白銀,隨即鑄成銀餅,約數萬塊,後來用騾車運至西安。

    這7000萬兩相當於當時明朝三年的財政收入,如果早點用作軍餉,明朝最後的結局可能真的就能被改寫了。而崇禎的岳父周奎也被拷掠出了足足57萬兩,即便如此,也還是丟掉了性命,為大明王朝做了陪葬,不得不讓人感慨嘆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科特行為無禮,孫楊回擊,國際泳聯卻向孫楊和斯科特都發出警告信,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