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所謂陽謀,就是根據現有條件,在不影響別人也不依賴別人的前提下,因勢利導、光明正大地透過改變自己的資源配置,來達成自己的目標。通俗點說就是:立足自身,固本培元。今天我講一個小國試圖試圖耍陰謀來扳倒大國。

    富二代韓非,學成畢業以後,回國潛心鑽研學問去了。普通人需要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在他那裡是根本不用考慮的。幾年以後,他發表了學術著作《韓非子》,一時間成了著名的國際學者,在法家學術界的地位,甚至可以和李悝、商鞅、慎道這些人比肩。而秦王嬴政也是他的鐵桿粉絲。

    一、秦愛惜人才,挖他國“牆角”。

    嬴政親政以後,秦吞滅六國的戰略也已經進行到了最後階段。韓非所在的南韓,是六國裡國力最弱的一個,這個國家恰恰又地處戰略要衝。很自然,它成了秦的第一個目標。在備戰的同時,秦廷給韓王下了通牒,要求把韓非送給他,這就和拿著槍出去搶劫一樣,韓自然不敢怠慢。他一到秦,就被奉為上賓,成了高階顧問。

    之所以在開戰之前把一個敵國的王族子弟拉過來,可能有兩層考慮。從理想層面說,確實是惜才愛才,把他強行要過來就可以避免在後面的滅國大戰中波及他,而且還不會給他製造道德壓力,因為他是被韓王迫於壓力送過來的,和他本人沒關係。從現實考慮是,當時嬴政身邊確實缺人。蒙恬、蒙毅兄弟雖然和他關係很近,但畢竟都是軍人,不能幹政。廷尉李斯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佔了一個先到先得的便宜,當時不用他也沒有更合適的人了。朝堂上一眼望去,基本就是呂不韋留下的老班底,這些人的訴求和呂不韋沒什麼不同,比如像丞相王綰,動不動就想著逼迫改制。

    秦孝公有商鞅輔佐,秦惠文王有張儀輔佐,秦昭襄王有范雎,嬴政何嘗不想身邊有一個相才可用。而韓非是商鞅之後的又一個法家大才,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不好說,做高階顧問出謀劃策是足夠了。而且他和此前的商鞅、張儀、范雎一樣,都是外華人,和秦內部的各派勢力沒什麼利益瓜葛,可以讓朝堂格局變得對秦王有利,滅南韓,他也無須再揹負道德壓力,所以從理論上說,他確實可以為秦所用。戰國時的文化氛圍,還不存在無條件忠誠於誰的問題,人們普遍崇尚實力,看重實際利益。一個人從一國到另一國,其實和公司人員跳槽的性質差不多。他是韓王室成員,你讓他和他的祖國為敵確實不太可能。 應該說這個考慮是很合理的。假如得以實現,以韓非為相,或許就可以避免統一后王綰幾次三番帶著群臣逼宮,讓秦廷矛盾激化。之後的焚書坑儒、國家投資過熱等一系列悲劇,也可能會改寫。然而歷史終歸是不能假設的。

    二、“人才”餿主意不斷,差點毀了秦廷。

    韓非到了秦後,很快就履行起高階顧問的職責,開始主動獻策。他力勸先別打南韓,這個倒是還可以理解,畢竟那是他的祖國。可是他力主南下滅楚,這就完全是不懷好意了。後來的情況說明這真的是不懷好意,秦在先後消滅掉韓、趙、燕、魏四國,後方及側翼基本無憂的情況下,以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楚都以失敗告終,最後由資歷最高的王翦率軍六十萬軍隊,歷時一年才擺平了楚國。

    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真要是一開始就打它,到時候誰滅誰恐怕都兩說。更要命的是,當時不少秦的大臣真信了他的話,朝堂之上形成了兩派完全相反的意見,導致秦滅六國的準備工作,因此停滯了有兩三年。一個人說了不正確的話也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嗎?答案是:真的有,直到現在也是這樣。一些完全反常識的話,如果是透過某些專家學者的嘴說出來,即便再不合理,很多人也會相信,久而久之,“專家”“學者”在一些場合就乾脆成了貶義詞了。

    事情不止如此。他還以私德不檢為理由,力主殺掉負責情報工作的大臣姚賈,這位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美國的中情局局長的角色。他的這個提議還真有人跟著應和。秦王慢慢感覺到苗頭不對。其實他入秦,就是一名戰略間諜。這是他的自作主張,還是南韓官方的謀劃,無從得知。如果他僅僅像徐庶入曹營那樣,不獻一策,那多半會一直養著他,可是他所力主的優先攻楚,假如真的做起來,很可能會遭到重創,屆時即便秦能挺得住,在嬴政這一輩上,也基本沒可能再有作為了。

    三、再高明的“小聰明”,小國也是扳不倒大國的。

    這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秦的安全,嬴政再愛才,到了這一步,也只能處死他。傳說中李斯因為嫉妒而殺了他,這在現實中是很難做到的。即便你是廷尉,要繞開整個司法體系,去做掉這麼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人物,這難度和風險都實在太大。當然,促使秦王下決心殺他,在一旁推波助瀾這種事情,依照李斯追求絕對安全感的個性,倒是真做得出來。

    這件事做得對不對,我們還真沒法評價,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以上帝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能把“忠誠”看做是一種罪惡,只能說這是他的選擇。回顧戰國曆史我們會發現,這種企圖靠陰謀來扭轉乾坤的事,都是因為國力弱小,沒辦法正面和對手硬槓,歷來都非常看重類似的陰謀,總是想著靠這種奇謀妙算,來一巧破千斤。

    韓缺乏硬實力,所以迷信這種近乎“小聰明”的路子,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事實證明,這種思維模式並不能從根本上對秦廷的硬實力有所消耗。公元前230年,秦最終發動了滅韓之戰,因為實力對比懸殊,這一仗打得實在沒有懸念,以至於《史記》關於韓的滅亡,一共就寫了十七個字。

    結語

    一切陰謀,其中總會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從機率上說,這些問題終歸存在爆發的可能。隨著計劃的複雜化,不可控的要素必然會不斷增加,那麼計劃失敗的機率自然也會越來越大,這也是陰謀論並不現實的原因所在。我們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企圖靠隱瞞事實來達成某種目的,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如今這樣一個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這麼做更加不現實。

  • 2 # 筱原123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

  • 3 # 日月燈明2018

    一、思想深刻,法家集大成者。

    二、作文高手。

    三、理論成果為秦所用,亦為後世所用,所謂“外儒內法”,“王霸雜之”!

  • 4 # 愛學習愛閱讀愛分享

    簡單說,韓非子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他的一生就是以悲劇為結局的。他本人是南韓的公子,本應該在南韓建功立業,但是他的那一套如何治國,如何治軍,韓王不太欣賞,只是後來他的東西,他寫的書,他寫的文章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到以後讚賞不已,後來他竟然發兵打南韓,打南韓的目的不是要奪城奪地,就是要你把韓非給我。韓王一看給一個人可以免去一場戰爭的災難,那就給人吧,這樣韓非就到了秦國。到了秦國以後,按照我們理解應該受到重用啊,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人應該受到重視啊。但是秦王政只用了韓非的思想,韓非的學說,而把他的人掛起來,他的同學李斯就趁機添油加醋說韓非的壞話,結果韓非就被投入了監獄,投入監獄以後,秦王政不太過問了,李斯見機可乘,就給韓非送去了毒酒,韓非是想申訴,想和秦王政談談也不可能了,最後是自己含冤自己吞下了毒酒。所以我們想韓非的一生就是思想很深邃,文章寫得很漂亮,但是他的人卻是在一個很不幸的經歷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第二個原因呢,韓非一生鬱郁不得志,寫得文章都非常的深刻,但是他是不是整天眉頭緊鎖,悶悶不樂,唉聲嘆氣呢?不是,韓非是一個歷史進化論者,他認為今勝於昔,他認為今後的前途一定要比現在還要好,在他的文章裡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論述,那麼他的精彩之處是善用寓言來表述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所以他的這些寓言,他的講的那些故事好多現在都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名言警句,而且他的思想雖然是兩千多年以前的,但是至今我覺得還有閃光的地方。韓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書中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他一生主張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結果卻以悲劇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 5 # 浩哥愛讀書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齊放、百家爭鳴,好一派熱鬧無比的場景。正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甚至都急匆匆的等不及下來,就跑上臺去,一言不合直接懟,開心最重要,當然,稍微有點名氣的都被尊稱為X子。 據說,韓非子是最後的一位,去世之後,也標誌著某種落寞,“諸神黃昏”表達的更多的是惋惜之情。 在《史記》一書中,太史公將韓非子列在老莊序列,多言其思想根源和脈絡出處,有跡可循。然而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私學階段,緊緊追尋儒家大師——荀子。 荀卿何許人也? 大名鼎鼎,鼎鼎大名,正是那位和孟子,在人性本初的思考方面,截然相反的立場,深信人性本惡。 估計韓非子,正從人性本惡角度出發,不斷的演練法、術、勢三者的融合,終有大得。 韓非子,戰國時期南韓人(非今日棒子華人,不過也難說棒子會不會研究之後,說是他們的祖先),是公室後代,貴族子弟,好學努力,尤其是對法術刑名感興趣,時不時的模仿、推演一把。說話略有口吃,不過滿肚子法律典籍和規章制度,思維上、邏輯上,嚴謹無比。 看到南韓逐步衰落,焦急萬分。多次給國君上書,寫建議,出謀劃策,自以為神勇無比,可惜,寫的再好,不採用也沒轍。 實在沒有辦法,內心苦悶,也只能將平生所學,寫成書,在市面流傳。有名的幾本,譬如說:《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 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少見。實在可惜。 同時期的秦國,虎狼之師,恨不得聚天下之士用之。有一天,韓非子的著作,西向入秦,當時的秦國國君、後來的始皇帝嬴政,看到這些書之後,不由得拍手叫好、拍案叫絕,尤其是對《孤憤》(總結之前的朝代興衰,分析整理可能的原因,以便更好的維持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和《五蠹》(韓非子將社會的人群進行分類,特別點明對國傢俱有潛在危害的五類群體,稱其為五蠹。分別是:學者(指戰國末期的儒家);言談者(指縱橫家);帶劍者(指遊俠);患御者(指依附貴族私門的人);工商之民。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蟲也)。 嬴政本身即為法家實踐者,對韓非子的觀點,高度認可。使用權術,攻擊南韓,最終迫使朝思慕想的韓非子以南韓使者身份到訪秦國。扣留著。 簡直是羊入虎口呀,為啥不用如魚得水一詞。恨只恨,韓非子先天口吃,在對話過程中,很多話不能流暢的倒出來,加之嬴政性格多疑,不被重用也就很容易理解。 不得不對在向荀子求學階段的韓非子,所認識的師弟李斯說上兩句。 李斯文采斐然,不然秦國大規模驅逐“外國”人的時候,短短一篇《諫逐客令》,令一直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嬴政心悅誠服的收回成命,並遵照執行,如此也就有了燦爛輝煌的後世。 不過,李斯自認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與韓非相去較遠、望塵不及。私底下是不願意讓韓非太過招搖的,更無法容忍國君與韓非之間走的近、玩的HIGH。 法家,哪個權術不牛皮?稍微走點心,計上心頭呀。 時不時的在秦王面前,說上兩句:“大王呀,哪個韓非子,可是徹徹底底的南韓貴族子孫呀。現在大王的志向是吞併各國,統一天下,你想想看,韓非子總是會有點私心的吧,背地裡,應該還是對南韓有所幫助,當然呢,這些都很好理解,人之常情嘛!不過,具體到行動中去,那可就是完完全全的對偉大秦國的掣肘呀。如今,大王心知肚明的,沒有太重用他,不過任由著他在國內,留的時間越長,對秦國的風土人情、軍事部署越來越熟悉,萬一那天,放他回去,無形之中,那就是給我們自己挖的大坑呀,絕對是禍根啊。不過給他羅織個罪名,找條法規處死他吧,你看可好?” 秦始皇,何許人也,聰明絕頂,性格分裂,站在秦國的角度來說,認為他說的非常對,一聲令下,立馬有人將罪名奉上來,打入大牢。 怎麼說也是師兄弟,李斯生怕秦王醒過神來,趕緊派心腹之人,將準備好的“大力丸”送給獄中韓非子,也假惺惺的說上兩句冠冕堂皇的話,無非是逼其自殺而已。韓非子,口不能言,心不瞎呀,寫上摺子,想和秦國當面聊上幾句,李斯怎麼可能再給機會呢? 罷了、罷了,韓非子在內心對李斯下了詛咒後,喝下那杯,服毒自盡。 不信抬頭看,老天饒過誰? 說(shui)難之難,都寫出來了,遇到誘惑的時候,還是不免向前?何其難哉? 果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shui nan zhen nan)

  • 6 # 江暮雲

    韓非子,生卒年不詳。據史書記載,韓非是戰國時代南韓的貴族,本人口吃,不擅長說,但十分擅長著書。和秦國的李斯是同門,老師是荀子,寫的文章連李斯都自愧不如。

    韓非是個愛國的人,在諸侯爭霸、群雄涿鹿、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他目睹了南韓屢次敗於秦國,便屢次上書韓王,希望他變法圖強,但韓王始終沒有采納。韓非在南韓不受重視,但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信念,繼續宣傳自己的法治主張。並結合現實寫下了十萬多字的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嬴政見到後十分欣賞,讚歎不已。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馬上進攻南韓索要韓非,韓非到了秦國,得到了李斯的信任,卻遭到了李斯的嫉妒。韓非上書秦王:先進攻趙國和齊國,後進攻南韓。李斯便以此為藉口,說韓非是南韓派來的奸細。秦王受矇蔽,便把韓非治罪。韓非想向秦王解釋,但無法得見,李斯則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逼迫他自殺。後來秦王后悔,想要赦免,韓非卻已經死了。

    韓非一生雖然短暫,但卻留下了不朽的著作與法家的思想精華。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系統的闡述了法家的治國理論,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具體主張。同時博採眾長,將道家的樸素辯證法和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

    《韓非子》是後人收集整理韓非所著的文章而編纂成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這本書深入的剖析了人性、利益等政治因素,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讓人深為所動。其中的哲學思想也值得我們細細探究和學習,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吹毛求疵、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等典故都出自該書。這本書真的值得我們仔細閱讀。

  • 7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根據史料記載,韓非死於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是戰國後期南韓的宗族公子,但卻未記其生年。現代學者根振各種資料推測其生年,一種說法是錢穆認為:因為韓非和李斯是同師於荀卿同學,所以他們應該年齡相當,推定其生年為公元前280年,也有好多書箱釆用此說,其實在古代,同學未必就年齡相同。如同時就學於孔子的曾參與仲由之間年齡相差37歲,因此這種假定並不太正確可靠。另一種說法是陳千釣認為:韓非約生於韓釐王元年(公元前295年),這種說法比較合理可信度高一些。關於韓非的生平史料記載很少,最為詳盡的記載是《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可參考的資料還有《戰國策.秦策五》、《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韓世家》、《六國表》,以及《韓非子》中的《存韓》、《問田》等。韓非身為南韓宗族,雖天生口吃,卻善於寫作。他首先是一個始終“為韓"的愛國者,而同時又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政治理論家。他親自目睹了南韓的削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勸諫進言,但都未被聽用。於是他又寫了《難言》、《和氏》等進奏韓王,以和氏獻璞自比,再次勸韓王聽納諫言,運用法術來治國圖強。韓非認為:“立法朮,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使眾庶之道也。”所以他堅決表示:為了民眾的“資利",決不怕“亂主暗上之患禍”。對於韓王不修明法制,不求賢任能、獎勵耕戰、走富國強兵的道路,卻反而聽信不實之浮談,尊重儒俠,放任工商牟利買官,他十分憤慨不滿。於是他又針對時弊,總結了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寫成了《孤憤》、《五蠹》等十多萬字文章,將自己的滿腔熱血和憤懣化成了千古不朽的光輝篇章。同時,他為了謀求強國方咯,曾在荀況入楚後就學於荀子。他的同學李斯看見他的文章後,自嘆不如。後來李斯學成帝王之術後,不願"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而離開故土入秦求高官厚祿去了。而韓非仍在報效自己宗國。不過,他直到韓王安即位之後才被重視。韓王安二年(公元前237年),曾與韓非研究削弱秦國的策略。韓王安五年(公元前234年),秦王政看見了《孤憤》、《五蠹》等文章,深有感慨地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矣!"李斯說:"此韓非之所著書也。"於是秦國猛攻南韓,韓王只得派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國後,上書秦王,主張儲存南韓,當即遭到李斯的反對,所以秦國沒有信任使用他。更由於韓非在秦王面前說了姚賈的壞話,所以李斯與姚賈合謀陷害韓非,在秦國面前說他“終為韓,不為秦”,勸秦王“以過法誅之"。秦王聽信了二人之言,便把韓非交給獄吏去懲治。於是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王申訴,但終未如願。等到後來秦王覺悟反悔,派人去赦免韓非時,他早已死在雲陽(位於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的獄中了。韓非死後,他的學說受到了秦王政的高度讚賞,這也直接促成了秦王的反儒意識與君主專制主義的策略,為秦統一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專割主義君主集權制國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韓非儘管被殺害了,但他的政治理論卻並未因人亡而被滅。相反,他的學說成為了治秦的方略。也可以這樣認為:韓非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在中國延續達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把中國的歷央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並主宰了這一漫長曆史階段的意識形態。 韓非是一個忠於謀國而拙於謀身的千古封建聖人!

  • 8 # 指動濟南

    東方六國中,第一個被秦始皇消滅的是南韓。為何首選目標是南韓?

    除了南韓的國力贏弱,數次被綁上秦國的戰車,成了秦王政的掌中玩物之外,還有一個推動因素,就是秦王政想得到心儀已久的一個人:韓非子。

    於是,韓非子成為秦王政的坐上賓。不幸的是,隨後就被李斯毒殺。

    根據史書記載,韓非子是以使者的身份,去秦國遊說的。那麼,遊說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投敵還是為了殉國?

    1、韓非子為何在南韓不受重用

    韓王安上臺後,面臨著一個爛攤子。自前264年秦克韓9城、斬首5萬後,南韓一直採取守勢,尤其是經歷長平之戰,作為抗秦夥伴的趙國也已有心無力。派水工鄭國想消耗秦國的國力,未曾想卻貢獻了一個水利大工程,也奉獻了一個大糧倉。

    韓非子是韓王安的兒子,特殊的身份使他有面陳上書、要求變法圖強的機會,但韓王安不肯採納。為何不採納?來看一個事實:前244年蒙驁攻韓克12城;3年後楚趙魏韓衛聯合攻秦大敗。在韓王安的眼裡秦國太過強大,斷不肯相信結巴兒子有啥起死回生的好辦法。

    說到底,韓非子的刑名法術之學不被父王重用,是他的學說與南韓主流不合拍。前推100餘年,韓昭侯重用申不害為相,變法圖強。申不害的變法強調“術”治,雖然加強了君主集權,但也讓南韓君主醉心於權謀之術、馭人之術。有術無法的南韓變法,興盛局面註定只是曇花一現。

    2、韓非子為何被秦王政賞識

    在自己國家不受重用,韓非子只好把滿腹才華用來著書。恰好讓秦王政看到了:唉呀,這是舉世罕見人才,此人能讓我見一面,我死而無憾!為何如此受秦王政賞識?因為太對口味了!秦王政心懷天下,當東方六國君王還渾渾噩噩混吃等死時,雄心壯志的他已規劃了秦王朝的未來藍圖。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這一創始作法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規劃。只是同樣師承荀卿的李斯,對此沒有系統性闡述,而韓非子的著書橫空出世,解決了秦王政的心結,醍醐灌頂,指出了方向。從統一全國後,秦始皇推行的國策來看,基本採用了韓非子的思想。

    3、韓非子去出使秦國目的是什麼

    據史料載,前233年,曾寄希望於名將李牧創造奇蹟的韓王安,發現趙國只能自保而無暇他顧時,在秦國使臣李斯重壓下,被迫作出緩兵之計:納地於秦,獻上國璽,要求成為秦國藩屬。指望李牧來續命,不如靠自己。為達成這一目標,“遣非使秦”,讓兒子韓非子出使秦國。

    韓非子見到秦王政,繼續表達他的思想。但因為天生結巴,口才欠佳,不善表達。史載,秦王政“悅之,未信用”,終於見到心儀已久的人,但形象上多少讓秦王政有些失望,沒有勝任並重用他。這個記載讓人生疑:韓非子是充當遊說使者的,怎麼跟“信”、“用”扯上關係。

    解答這個問題不難。只要看過李斯的《諫逐客書》就明白,秦王政因為此書早已確立“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思想,因此不難想象,韓非子在秦國受重用是大機率的事。

    4、韓非子究竟為何被李斯毒殺

    韓非子之歷來被認為是李斯妒賢嫉能的結果。先是因為韓非子建議不伐韓而伐趙,與姚賈聯手讒害、詆譭,又在秦王政猶豫之時送上毒藥,韓非子最終只好自殺。對於韓非子之死,司馬光的評價很較中肯:今非為秦畫謀,而首欲覆其宗國,以售其言,罪固不容於死矣,烏足愍哉。

    韓非子在南韓危難之際,隨李斯赴秦,為秦王政得天下出謀劃策,卻要先透過鏟滅南韓來實現自己的主張,這本是無法逃避的罪過,哪裡值得可憐。多麼痛的領悟!你是來充當使者還是來投敵?也許,喝下毒藥那一刻,韓非子的心結才徹底解開,李斯的毒殺其實是對他的成全。

    韓非子所處的戰國時代,人們並無祖國的概念,伍子胥在吳國掛印封侯,回過頭來打楚國,沒有人覺得不妥;東方六國計程車子爭相赴秦,幫秦國謀劃全天下,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國家。因此,韓非子之死沒有一點殉國的意思,反而更像是求取榮華富貴不成,在李斯同學開導下的自行了斷。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韓非子》、《諫逐客書》,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

  • 9 # 張翼遠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代南韓的貴族,本人口吃,不擅長說,但十分擅長著書。和秦國的李斯是同門,老師是荀子,後被李斯所害。

    韓非一生雖然短暫,但卻留下了不朽的著作與法家的思想精華。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系統的闡述了法家的治國理論,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具體主張。同時博採眾長,將道家的樸素辯證法和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

    韓非是個愛國的人,在諸侯爭霸、群雄涿鹿、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他目睹了南韓屢次敗於秦國,便屢次上書韓王,希望他變法圖強,但韓王始終沒有采納。韓非在南韓不受重視,但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信念,繼續宣傳自己的法治主張。並結合現實寫下了十萬多字的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嬴政見到後十分欣賞,讚歎不已。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馬上進攻南韓索要韓非,韓非到了秦國,得到了秦王的信任,卻遭到了李斯的嫉妒。韓非上書秦王:先進攻趙國和齊國,後進攻南韓。李斯便以此為藉口,說韓非是南韓派來的奸細。秦王受矇蔽,便把韓非治罪。韓非想向秦王解釋,但無法得見,李斯則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逼迫他自殺。後來秦王后悔,想要赦免,韓非卻已經死了。

    一個胸懷大志的帝王卻不惜為了得到韓非的才華發動戰爭,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嬴政。但是可以有善始無善終,韓非因彈劾姚賈入獄,最後被嫉妒自己才學的李斯毒殺於獄中。

    韓非雖然死了,但是他所留下來的《韓非子》卻因為其中的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當做治國秘籍,總助秦國富強一統天下。

    韓非子的寓言生動形象,在生活中是比較現實的,他巧妙的運用著這些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與看法,具有鮮明的特點。

    他的著名寓言就有《守株待兔》、《螳螂捕蟬》、《塞翁失馬》等等,比如說“買株還珠”;在這個寓言故事中也告訴了我們後人不能光只看到了光鮮華麗的外表,注重本質的內容珍貴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只看到了你自以為的好東西,說不定相比而下,另一樣你沒注意到的東西價值以及利用的更高。

    以及他的寓言故事現如今也列入了教科書之中,他的寓言故事也非常的有教導作用,語言詼諧幽默,道理一讀就懂,也非常的客觀,可一針見血的表明它的含義。

    韓非子雖然在言語上不善於表達但是卻是著述的一個大手筆,也正因為如此,他也成為戰國末時期秦國初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散文家,以及他也是一個非常能遊說的人,法家的代表人,在上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韓非子的名言都非常的客觀道出了真諦,給予了我們後人很多的啟發,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藏這的哲理與他的藝術性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給了我們無限的啟迪,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具有相當大的文學價值。

    韓非子孤憤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韓非子出生於戰國時期,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處處都是國與國之間的較量以及人權鬥爭之中,浩大的土地被瓜分為幾大部分,而每個國家的興衰都在於他們的君王是否賢明,國家從興衰到興盛在由興盛到興衰,起伏不定,而這一切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韓非子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的著名文集《韓非子》中就有一篇表達了他內心中對自己並未受到重用以及對現世狀態的憤怒之情,其中的見解頗為深妙。

    《韓非子孤憤》出自於《韓非子》,其中的孤代表了好幾種意思,孤其可理解為真正看的出事情的真相,世態的狀況的人十分的少,也可理解為韓非子當時不得志;而憤可解為韓非子對朝政以及民情的一種憤怒的心情。

    《韓非子孤憤》其中主要是寫韓非子舉例之前的君王統治國家,而國家到最後卻還是滅亡的根本原因,他將這一切都做了一個總結,其原因是在於君王,大多數的朝政對於法律都不甚嚴謹,國家的最高權位在於君王,而有很多人為了得到權位就在君主的面前說著好話,俗話說拍馬屁,而那些真正看的明白事務的人往往說話直白,衷心的人說話不討的君王的歡心,良藥苦口但是利於病,就是這個道理,親近君主的人都是小人,君主被矇蔽了雙眼,體會不到民情,久而久之,國家滅亡了,孤憤的憤怒就是在這一點之上。

    雖然將六國都統治在自己的揮靡之下,但是因為他還是國家的最高權力人,所以國家還是滅亡了,法與權力很多時候都是相沖的,韓非子為何孤憤就在於此。

    韓非子有度裡寫了什麼

    歷史中有一重大的歷史轉折就是在秦朝時期,嬴政一統六國,雖然嬴政焚書坑儒被世人稱之為暴君,但是不得不說嬴政能夠一統六國其實力可贊,而這最大的因素就是在於嬴政所遵循的思想道路,那就是韓非子的“依法治國”的思想。

    韓非子出生於戰國末,創立了法家學派,並且他傳揚主張法家思想,在他的思想雖然集合了儒家學派以及道家學派,但是還是有很多一部分是和儒家學派成對立意見的。韓非子是一名著名而又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作品《韓非子·有度》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十分的大。

    《韓非子·有度》這個意思其實是有法度,韓非子主張法治國家,有度之中又分別講訴了幾點,透過舉列等手法來描述瞭如何治理好一個國家,告知作為一代君主應該嚴格實行法治,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君子大臣都應該受到法律的約束,做錯事,犯下罪過就應該受到相應的懲罰,而不應該視若無睹,這樣子,一個國家才會被治理的條條有序。君王應當賢明應當慧眼識人,重用有才能的人,那些貪官汙吏往往在君王面前是一套而在百姓的面前又是一套。

    《韓非子·有度》中的思想有一點提出是與儒學完全相反的,那就是韓非子認為就算是臣做錯也受罰,君主不能為之避過,而法家恰恰相反,當然這種法治對於治理一個國家來說更加的實用,這也是最後嬴政能夠一統六國的根本原因。

     韓非子的五蠹寫了些什麼

    “成敗在於韓非”秦國的從統一六國到走向衰亡韓非都成了一個關鍵性的原因。《五蠹》是韓非子所著作的文章,其中的文章也體現了韓非子的才華,以及著述能力。

    韓非子出生於戰國時期的七雄爭霸戰亂時代,他所在的南韓是當時勢力最弱的國家,韓非子親眼目睹自己的國家一步一步走向衰亡,於是他覲見給韓王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了韓王,但卻遭到了拒絕,韓非子十分的失望,但是卻沒有因此而放棄,最後他終於探索出了由弱變強的方法,並且主張反對“儒學”的仁義之說,他著作了《五蠹》等書籍,其內容思維嚴密,推論嚴謹。

    五蠹其實指的是當時社會上的五種人:一是戰國時期末的儒學家,二是工商民三是當時的遊俠,四是依附貴族的人,五是縱橫家。

    韓非子在五蠹中的論證方法十分的精彩,恰當,具有豐富的論證特色以及耐人尋味,舉出了大量的證據來證明他思維,並且還做了仔細的描述,他的沒一句中都像是一把鋒利的刀刃,刀刀直入命害,《五蠹》也是體現了韓非子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獻,也具有相當強而有力的說證明。

    也是在《五蠹》中,韓非子明確的表明每個人都品德兼有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人與人之間都是追求利益的,治國講仁義道德是不現實的,只會讓國家更加的衰敗,他推廣“輕罪重罰”的理念,以法律的手段來鞏固統一國家以及實行君主權制。

     韓非的政治主張是什麼

    韓非(韓非子),是戰國末期南韓君主韓王的兒子,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論家、思想家、哲學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韓非子》一書。在國家統治方面,韓非主張法治,深得秦王嬴政的賞識,他的主張反映的是新興封建地主的利益和要求,為秦始皇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那麼他的政治主張具體又有哪些呢?

    首先,說一下他最主要的政治主張,即法治。他提出了“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項政策,雖然嚴苛,但同時,他也主張“法不阿貴”,即君子於庶民同罪。

    韓非還喜歡研究歷史,他對於歷史的態度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也就是說在制定一些政策時應該因時制宜,不能循規蹈矩。

    對於君主,他主張君主必須握有絕對的權利才能統治好國家,並主張清除封建奴隸主的勢力,取而代之的是選拔一些封建官吏。

    對於臣下,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五蠹分別指的是學者、縱橫家、遊俠、依附貴族並逃脫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治,威脅到治國安邦。八奸指的則是君主妻妾、君主親信隨從、君主的叔侄兄弟、意圖討好君主的人、散發錢財取悅民眾的人、收買人心,製造輿論的人、養劍客,炫耀自己威風的人、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人。他認為這些人或借自身良好的條件給國家安全帶來威脅,也要防。

    對於民眾,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好逸惡勞,因此提倡用刑罰來制約他們,但同時他也主張輕徭薄賦。

  • 10 # 創客IP老梁

    韓非,戰國時期唯物主義哲學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集大者。他和李斯都是子的弟子,出身於南韓貴族世家,後世又稱其韓非子。

    當時的南韓是一個小國,在秦國強大勢力殘下,近乎亡國。韓非多次上書,要求變法圖存,但均未被韓王採納。於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退而開始專心著書。

    韓非雖然口吃不善言語,但是文采卻很出眾,寫出了《孤憤》、《五蠹》、《說難》等一系列文章,字裡行間,閱盡天下。這些作品流傳到秦國,得到了秦王贏政的讚賞。

    秦國派兵攻打南韓,迫使韓王派韓非做使臣來到秦國。韓非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得到秦王的再次賞識。兩人相談甚歡,秦王想要重用他,但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起設計陷害韓非。秦王聽信言,將韓非關入監獄,等到秦王想要放他出來時,韓非已被迫服毒自殺,秦王后悔不已。

    一生懷才不遇的韓非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和李斯的推行下得以實踐。

    韓非贊同“人性本惡”的觀點,繼承了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並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他以法治思想為中心,對戰國後期複雜多變的現實作了哲學概括,從而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成為法家之集大成者,為秦國統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

    韓非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害關係,因勢利導,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即“畏誅而利慶賞”,僅靠道德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維持社會穩定的。即“法之為道,前苦而長利;仁之為道,前樂而後窮;聖人權其輕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棄仁人之相憐也”。只有憑藉強大的法律去約束人們的行為,才能將“惡”限制住,而君主的職責就在於利用“刑”和“德”,讓人們避惡從善,立公棄私。

    他還認為“法、術、勢”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他說:“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則不非,鬼則不困。勢行教嚴逆而不違。”君主沒必要像儒家要求的那樣,必須具備特殊的學識和高尚的情操並憑藉個人的影響力來統治百姓。君主只要將賞罰大權緊握在手中,找適當的人幫助他管理百姓,懂得辨別忠奸就可以了。只有牢牢掌握權力,執法嚴明,君主才能將法治推行下去,且知人識人,才會贏得群臣的忠心,收服眾人,讓百姓遵紀守法。

    韓非還是先秦哲學倡導“矛盾之說”的第一人,對辯證法思想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以楚人出售矛和盾的故事為例,說明:“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這便是“矛盾”一詞的由來。

    隨著戰爭的持續和“禮義”的衰微,大的諸侯國透過侵略和征服等手段,試圖組建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強有力的政府,用以維持統治和擴充地盤。為了適應中央集權封建專制政權的需要,韓非提出必須統一國民的思想。此外,韓非還主張獨尊法家,禁止其他各家學說;反對藏書,主張焚書。他說:“知者不以言談教,而慧者不以藏書。”這直接導致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事件。

    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的愚民政策,嚴重阻礙了科學與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但法家學說的出現,“富國強兵”、“法不阿貴”等觀點的提出,還是給當時的統治者提出了很多治理國家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定位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