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玩易齋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經典中的經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業的指南,是趨吉避凶的寶典。孔子在《繫辭下傳》中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經歷來在中國經學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國古代對天地宇宙的理解和彙總,即使在現代,也對人類對宇宙起源本質的進一步探究有著重要意義。易經中揭示了萬物之間的內在聯絡,其哲學思想可謂精妙。

    易經的系統性是透過一個相對固定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簡而言之,如果想以系統這個概念來探索宇宙起源和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需要將整個宇宙加上一個邊際清晰的框架和合理的內部結構,並以此為基礎將強調了整個世界內部組成之間的邏輯關係,易經系統具有的特點是兼併整體與相關兩大特性。但儘管易經中也強調了世界各物質間的相關性,宇宙和自然本身的變化卻還是無規律的,其變幻的多樣遠遠超出已經中所表現的範圍,所以,與“網路”相比,用“系統”二字更能表現易經中哲學思想的特點。

    我們所生活的宇宙就是透過由各事物之間的聯絡影響組成關係,再由關係組合變化形成的一個大的整體。中國哲學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是對自然的理解,透過在此基礎上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中國特殊的哲學。

    易經中對萬物間的複雜關係進行整理辯論,使得許多關係由原本的因果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形成了宇宙中一個個交替連線的網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宇宙也因此代代延續、生生不息。如果按照易經中的思想看待人與自然,二者是緊密聯絡的。更詳細一點來說,人的行為動作與認知變化與自然的變幻是有內在聯絡的,二者相輔相成;不但自然影響著人類的行為認知,人的動作也會改變自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內在的運轉。

    同時,人類由於好奇的天性使人類不斷探索自然萬物,從而促使人類的發展與進化,而人在進步和代代繁衍的同時,也記錄下了自然的發展轉變狀況,人類用了多種方式使這個世界的發展資訊得以記錄與傳承,從而為人類探索宇宙自然的過程提供了更多的資料。也可以說,由於人類與自然相生,自然界已經發生或是將會發生的事情同樣也會在人腦中出現,人類的這種特性大大擴大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可生存範圍,是人類成為自然界霸主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哲學觀點源於《易經》。

  • 2 # 看風捲殘雲

    《易經》是一部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書。

    《易經》囊括了:1、天人合一論。2、太極陰陽論。3、五行關係論。4、時空統一論。5、宇宙全息論。6、窮通分合論。要想理解《易經》中的哲學,得先理解這6條。

    《易經》中的哲學是很深奧的,但從古至今一直都有人在研究。瑞土哲學家榮格在《易經英文再版序言》中寫道:“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易經》”。

    近代學者由於易理之啟示榮獲諾貝爾獎金者有四人,德國的漢森堡,其論文為《測不準原理》,丹麥的玻爾教授,其論文為《相生相剋原理》,中國的楊振寧、李政道,其論文為《不對等定律》也是得《易經》之啟示。

    《易經》的價值在於“學”和“術”,“學”指哲學理論,“術”指的數術。

  • 3 # 恆山秦老師

    《易經》包含著“道非常道,有無相生”的宇宙觀

    “道非常道,有無相生”是中國道德哲學對自然界本質的深刻揭示,是對自然規律的高度總結。不僅包含著西方現代哲學唯物觀、發展觀、聯絡觀更重要的是創立了西方哲學一直未重視的終始觀。

    《易經》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把自然界這些發展變化規律滲透到自己的預測理論體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論體系置於正確的、科學的宇宙觀指導之下,為其預測的科學性,準確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4 # 悟空47612830

    易為群經之首,初為占筮之用,後給文王孔子不斷完善,成為現在的樣子。

    易者,日月之意,日月遷移,生生不息。同時兼有簡易,變易,不易之意。

    易蘊含了偉大的辯證統一思想,在此基礎上產生陰陽五行思想,深入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乾坤二卦是周易的基礎。

    周易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指南,它明確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

    古人云閒坐小窗讀周易,不覺春去己多時。周易是值得每個華人認真學習和研究借鑑的寶典!

  • 5 # 韓海軍易學課堂

    《乾象》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法天,應該效法天的剛健有為,讓自己強大起來,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一切事情;同樣,大地周載萬物,君子法地,也要學習大地的厚重與相容幷蓄的包容。

    《周易·繫辭傳》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可以指學問、能力,就是所謂的“藏器於身”。深藏不露,但是卻可以時刻警惕,等待時機來臨,一下抓住。這就很厲害了。

    《震象》中說“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雷的聲音非常響亮,帶給人的感覺就是畏懼。其實,人在世上,需要懷有恐懼感,這樣才能知敬畏,不知敬畏就會悖逆作亂。反之,如果一個人總懷恐懼之心,也不是長法。因此,君子聽到雷聲的時候要有所恐懼,並因此而修行自己。

    《周易》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陂是坡地的意思。艱是說外在環境的艱苦、窮困;貞是君子內在對貞正的堅守。君子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就能將其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 6 # 山鷹176

    易的3種含義是簡易、變易、不易!易字的組成時上日和下月,易經是用日月的運動規律來研究世界上一切運動規律的一門學問。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經典中的經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業的指南,是趨吉避凶的寶典。孔子在《繫辭下傳》中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二、解析(個人淺見,拋磚引玉) 伏羲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其實,反映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外,觀察天地萬物,在內,觀察自身奧妙,明白了外在“大宇宙”與自身“小宇宙”的奧秘,然後才“發明”了“八卦”。 這一點(“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經》中被反覆論證——《易經》每一卦都有“卦德”,這就是以”自然之道(天道)”解釋“人道”,《易經》也因此成為一切古代典籍、諸子百家思想(也是華夏民族思想)的源頭。 只要看一看“乾”、“坤”兩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知道,觀察天地(“遠取諸物”),得天地之德,天地何德?乃人之德(“近取諸身”)。故學習《易經》,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道德的自省!別的不說,想想“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者一陽一陰,相輔相成)兩句,如真能理解並踐行,受用終生!《易經》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和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和其序,與鬼神和其吉凶。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明瞭事物發展的規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向天學,向地學,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學,向古人學,向今人學,把內求與外求相結合,進行自身修煉,透過‘悟’而達神明。適生存,趨吉利,圖發展,追求知‘道’的境界,達到最終與自然界的和諧。人是之然的產物,要因天之序,中國就是心國,一切從心開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靈魂心靈 一旦覺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後來佛傳入中 國的梵我一如!為了使您的事業家庭執行在恰當的地位;恰當的限度;恰當的時間 (即最佳、最好、最合適)。使您的事業臻至完美,並保住完善狀態。一定好好研究體悟易經。一人之身有天地之象,一人之身有宇宙之象,一人之心有宇宙真理,我心即是真理,真理即是我心。身家國同構,天地人合一。李時珍《七經八脈考》說:“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用一人之身體天地之象,宇宙之象,用一人之心追求宇宙真理,自覺了再去覺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一個好好修身的人才能夠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個珍愛生命,好好修身的人,您不會把破壞江山,破壞宇宙和諧當事業幹!你們往那裡一坐,你要學過《皇帝內經》,就是一個小周天,坐在那如果腿盤上的話就是一個標準的小周天,這個地方從會陰學穴開始到這裡,這個地方叫做督脈,下面的叫任脈又到會陰穴,舌頭一抵上顎,天池穴一開啟整個身上的任督二脈一通,那就是一個周天。地下的24快骨頭督脈上對應著24個節氣,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腎為水。人身體上就是個小宇宙,小天地。我講到這裡你就知道為什麼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就知道為什麼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老子告訴你:修之以身,其德乃真。莊子告訴你:先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一個不向內關照的人,你離真理越來越遠,你離宇宙的本相越來越遠這是我們文化裡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們往那裡一坐,學過易經的人知道,兩個眼睛是斷開的,斷開的為陰爻,兩個耳朵是斷開的,陰爻,鼻子中間是斷開的,陰爻,三個陰爻加在一起是坤卦。嘴斷不開的,大小便斷不開,乾卦。乾坤兩掛中間的這個位置,人中穴。裡面就是任督二脈的銜接點。所以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乾坤兩掛的內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乾卦坤卦放在一起就是個泰卦,你坐在那兒就是個泰卦,地天為泰,我們都知道國泰才能民安。人一站起來又是一個大周天,腦袋是圓的,腳是方的,會打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拇指走的經絡是腎經,腎為水,水生木,這是肝經,木生火,這是心經,火生土,這是脾經,土生金,肺經,所以打拳的時候,五行都是攢蹙的,再回來以後,陰陽又是深刻的,所以經絡一通開,內外一抽合,這是太極拳,否則你打的那最多的是太極操,或者是太極舞,那根本都不是。太極拳是個修身的拳,是一個文化拳。最早的太極拳的拳譜,現在都沒人打了,太極拳根本就是一個文化,幾個動作一通,從無極打到太極,太極一出來兩儀、兩儀打完了,從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象打完了,然後打八掛,從前掛打到空掛;從自強不息打到厚德載物,然後打六十四卦。所以孔子說:一個人一但把易經整明白了,人就沒有什麼疑惑了。所以雖然孔子史書記載他:過目成誦,記憶力強,但學易, 韋編三絕。把竹簡用牛皮繩穿起來,三次,磨斷多次。人是之然的產物,要因天之序,中國就是心國,一切從心開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靈魂心靈一旦覺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後來佛傳入中國的梵我一如!朱熹提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於天也;即生此人,則天又在人類"的"天人合一"思想。鬼谷子在《陽符經》中更是深刻地闡明"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必定人也"。善易者不佔,道德一旦讀懂了,閻王見了拱手,牛首馬面結束皈依,十八層地獄獄逍遙,三十六宮,宮宮均在,所以說《道德經》章章解難,行行消災,字字滅罪,悟一字得一字之果,悟一句得一句之功。《道德經》是在所有的宗教之前,一部讓人覺悟的經典!心懷大夢,道可達人;心存大美,道不遠人;心兼大愛,道必助人;心生大智,道定成人。《黃庭經》∶尺宅寸田可治生!:尺宅是大腦寸田是心,先修心,再拜佛!天人合一,人心靜,四海靜,人心安,眾生安,人心平,天下平!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例如日本江本勝博士的《生命的奧秘水知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天論》人養屋,屋養人,精滿神旺氣足,當一個人活得精彩,激情,很有鬥志,活得很美的時候,他的身與心,身心與周圍的人和事,環境都產生了愛的共振,也就是佛家講的梵我一如,也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與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相應相合的統一整體。天是一個超巨系統,人是一個子巨系統;人具足天的全部資訊,天的資訊亦可在人身上體現出來。研究人的生命現象不能從自然界剝離出去,只能在天人一體的整體關係中去把握。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宇宙亦是一個大人身。這是觀察人體生命的根本立場和方法論。天人合一理論是上乘修煉的理論基礎。它既是天人整體觀的哲學凝鍊,也是修煉到高層次的境界。

    《易經》作為一部古老的經典著作,從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預測之書,但是,從卦序、卦名、卦象、卦辭、爻序、爻辭、爻象、斷辭以及其推演過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著中國傳統道德哲學所有思想和原理。 一、《易經》包含著“道非常道,有無相生”的宇宙觀 “道非常道,有無相生”是中國道德哲學對自然界本質的深刻揭示,是對自然規律的高度總結。不僅包含著西方現代哲學唯物觀、發展觀、聯絡觀更重要的是創立了西方哲學一直未重視的終始觀。 《易經》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把自然界這些發展變化規律滲透到自己的預測理論體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論體系置於正確的、科學的宇宙觀指導之下,為其預測的科學性,準確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追溯《易經》中包含的哲學原理,有助於我們對《易經》的理解,準確的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也有助於我們駁開《易經》的神秘面紗,糾正唯心主義的不全面、不客觀認識。 《易經》透過卦名、爻名立論,透過卦辭、爻辭論述事物的發展變化,透過斷辭指導人們吉凶趨僻。哲學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變、爻變之中。 (一)《易經》中包含終始觀終始觀是中國道德哲學對哲學原理的巨大貢獻,其深刻程度、影響廣度和對立統一樣可以稱之為規律。 自然界的萬物從那裡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產生以後,無一不是無條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學偏重於論述從生到死的過程,沒有注意從死到生的過程。 因此沒有產生有無相生的終始觀。《易經》的終始觀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利用卦序編排集中體現終始觀 二是利用卦的組合體現終始觀。六十四卦,兩兩相偶,非復既錯,組成三十二個完整的終始迴圈。 三是利用爻變體現終始觀 終始觀和發展觀相比較終始觀居於其上,終始是發展的終始,發展是在終始的總原則下的發展。 (二)《易經》中包含唯物觀。 世界是物質的,這是西方哲學唯物論的最基本觀點。中國道德哲學認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組成的,二者同質而異名。《易經》中體現這一觀點的方法獨特而且實用,全面而且深刻。 《易經》六十四掛是由八個單卦兩兩組合而成的,這八個單卦全部以自然界八種物質或物質現象命名。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離代表太陽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兌代表澤,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義雖然不完全顯示具體物質,但其所代表的內容離不開物質現象。 另外,中國的文字屬象形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質的筆劃或部首組成,所以每一卦都帶有物質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於唯物論。 唯物論的觀點不僅在卦名中得以體現,在爻辭中也有體現。六十四卦隨便拉出一卦,分析其六個爻辭,也有物質在其中。 如否卦,初六:拔茅茹以其匯。有手有草。六二:包承,有用於包裹的布之類的物質。六三:包羞,同上。 九四,有命無咎,有生物在其中。九五:休否,有人,有木在其中。上九:傾否、有人、有傢俱(貝)在其中。 有人懷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質及其現象的代名詞,這樣分析還有什麼價值,其實這正說明《易經》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是立足於唯物論的。 (三)《易經》包含發展觀。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發展變化的,發展變化遵循“道非常道”的發展觀。《易經》對物質的發展變化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

    《易經》中的“體”“用”怎麼解釋

    一、孔子對易學最大的貢獻是孔子發現了《易經》的價值,並把它列入“六經”,使《易經》昇華為經典著作,從此登上大雅之堂。 二、孔子整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包括《易經》在內,對《易經》的儲存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孔子作《易傳》,從此把《易經》由一部占筮之書變為一部哲學、社會科學鉅著。 四、孔子把《易經》作為六經教材之一,為易學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孔子倡舉義理,對易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使《易經》成為儒學經典。 六、總之,因其對易學的貢獻及其在易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孔子堪稱中國古代十大易學家之一。

    《易經》中的易怎麼解釋?

    “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是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古人向神靈卜問吉凶的方法,有龜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數目,求得某種卦象,依據卦辭、爻辭推測所問事情的後果。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上古時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易、歸藏易皆佚,僅《周易》存世。“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象,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繫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如大過卦九五爻辭說:“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二是講人事的得失,如漸卦九三爻辭說:“夫徵不復,婦孕不育,兇”;三是判斷吉凶的辭句,如坤卦卦辭說:“元亨,利牝馬之貞。”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兇、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莊子·天下篇》將其概括為“易以道陰陽”。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如泰卦卦辭說:“小往大來”;否卦卦辭說:“大往小來”;泰卦九三爻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乾卦九五爻辭說:“飛龍在天”;上九爻辭則說:“亢龍有悔”,這些都表現了物極則反的觀點。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後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匯成《易傳》。秦代(前221~前206)焚書,不焚易書。至漢代(前206~公元220),經學興起,其中關於《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易學源遠流長,歷時2000餘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義》,為宋代以後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多達數百家,在儒家經書中為數最多。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的註解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 7 # DAvid

    個人認為,易經是先古留下的寶貴財富。

    在易經的世界,一切都是有規律和章法。

    鑑於此,我們如何看待自然 個體和群體的關係?捫心自問,真是一個很玄妙的問題了啊,不敢妄論咦~

  • 8 # 真王山

    理解《易經》的哲學是:天、地萬物互轉化生,生克平衡平行規律。

    陰陽分合化生地萬物,地萬物昇華陰陽化生形。平衡平行。陽為父,為天,為形。陰為母,為地,為實。地萬物為陰,為實。地萬物昇華為陽,為形。亦是陰陽平衡,亦是形實平衡。亦是陰陽化生形實,亦是形實化生陰陽。成天、地萬物互轉化生,生克平衡平行。

    故:理解《易經》中的哲學是:天、地萬物互轉化生,生克平衡平行規律。

  • 9 # 魏老師易學

    《易經》是五經之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古時期伏羲畫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兌七、坤八。乾為天,地為坤,離為太陽,坎為月亮,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這樣可以看出伏羲是根據天時,來記錄天的執行軌跡。文王透過總結畫了後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兌七、艮八宮。坎水在北方,坤在西南,西南黃土高原,震在東,東面木比較旺盛,巽在東南,東南比較低,容易有颱風,乾在西邊,西北比較高,兌在西面為江河湖泊的發源地,所以兌為澤,艮為山,東北長白山比較高。這樣可以看出後天八卦講地理,地形。乾主父、坤主母、震主長男、巽主長女、坎主中男、離主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這個是八卦代表人。春秋時期孔子給《易經》寫十易,易專,把儒家思想,社會文化,容入了《易經》之中。這樣來看《易經》是講天的執行軌跡,地的方位,人的思想變化,生活軌跡。天地人之間的關係,相生相剋,陰陽平衡,陰陽轉換的關係。簡單說,就是把人放到天地之間,探究人的執行軌跡。西方占星術,是以人為本,覺得性格改變命運,中國《易經》是把人放到天地之間,外表環境對人的影響。當自己的想法和自然規律不平衡,不協調的時候,就會產生波動,嚴重可以對自身帶來傷害。所以瞭解自然規律,瞭解天地人力量的轉化,來順應自然規律,天地變化規律,來趨吉避凶。遵守力量更大的自然規律,根據自然規律來疏導人們的七情六慾。《易經》為什麼幾千年來,久盛不衰,發展越來越繁榮,那是因為每個人放到天地之間,放到社會中,平衡點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遵循的平衡點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一花一世界,一物一太極。《易經》的智慧,妙用,只有你深入學習,才能真正體會易經的奧妙。

  • 10 # 三豐燎原

    易經是百經之首,用哲學思想把天地人完美融合。

    把世界上所有複雜事物用簡單符號高度概括。

    簡易:世界上事物再複雜再深奧,一旦人類智慧達到,就可以把他們轉化成人們容易理解和處理的問題。

    變易:世界上萬事萬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發展著,沒有一樣東西是一成不變的,變化是絕對的,不變只是相對的。

    不易:在宇宙萬物都變的前提下,還有不變道之所存在,就是變化規律是不變的。

    用易經哲學思想能夠給人智慧和啟迪,不管在生活上,工作中,還是思想上做到天人合一乃最高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開局就有結局,日本會動用武力給日俄島嶼爭端畫上句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