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狐筆
-
2 # 方言講史
關於項羽失利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項羽性情使然,所謂“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喜愛屠戮以致損失全國民意。另一種觀念則以為是“前史必定”,以為秦王朝現已完成大一統了,是前史潮流地點,項羽卻逆潮而行,分封全國,必定為潮流所拋棄,現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這兩種 觀念都太過偏面,沒有切中問題的要害。吳越落後的文明是項羽失利的底子地點。
1.項羽失利的原因並不徹底由於性情
關於兇橫好狠,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項羽確實體現出了大開屠戮兇惡殘暴的一面,但這並不能說是項羽性情使然。一方面古代戰役自身就比較殘暴, 團體坑殺戰俘的工作在先秦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只需有人勸慰,並且道理中肯,項羽一般也不會大開殺戒。
據《漢書》“陳勝項籍傳”記載,項羽攻打外黃十分艱 苦,制勝之後,將十五歲以上的男人趕往城東,想團體殘殺,以洩其憤。其時外黃有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勸說項羽不要屠城,否則今後其他城市的人必定抵擋到底, 絕不屈服。
項羽以為有理,郝免了現已刀架脖子的一眾男人。試想項羽身為主帥,在忙亂的戰役空隙竟然能接見一個黃口小兒,並且接收他的定見,是多麼可貴的一 種行為。
就是劉邦,也難以做到,即便是今後兩千年來的整個中國前史中,恐怕也難以找到幾個相似的比如。
關於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不過是韓信的一面之詞。韓信乃一介窮戶,窮困潦倒,又自恃才幹超群,所以一向期望高人一等。項梁造反兵過淮陰時,韓信 投靠項梁,項梁錄用他做了一個小官。項梁身後,項羽繼任,欣賞韓信的才幹,當即予以選拔。但是韓信確實才高,以為選拔得太慢,缺乏以發揮自己的才幹,所以 臨陣叛逃,投靠劉邦。沒想到劉邦也並沒有給他什麼官做,絕望之餘,韓信又棄劉而去,這才發生了聞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追回來之後,劉邦因蕭何引薦, 立馬招見,在這次會晤時,韓信為了展示自己的才幹,故意將劉邦吹捧一下,將項羽降低一下,當然是情有可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就講出了流傳千古的“匹夫 之勇,婦人之仁”。
關於項羽的性情,我以為陳平的點評較為中肯,《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對劉邦說:“項王為人,恭順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 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可見,就性情而言,項羽劉邦,各有長 短,相對而言,項羽的性情乃至好過劉邦,由於不掃除陳平與韓信變相地向劉邦討要爵邑的可能
2.項羽失利的原因並非徹底由於前史潮流:
這一說法,其實由來不久,大略應當是前史唯物主義傳入中國今後,一部分人提出的新觀點。他們以為在秦曾經,夏商周實施的是五級分封制,公侯伯子 男各據一國,自成一體,雖然夏商周三代分別是“全國共主”,但是全國共主對封建各國的控制力並不強,一旦某一諸侯國實力增強,往往尾大不弔,不買“共主” 的帳,而“共主”往往對此也毫無約束方法。因而,各諸侯國力氣此消彼長之後,常常發生衝突,區域性戰役此伏彼起。老大眾對這種局勢早已厭惡,期望能形成中心 集權的一致王國。秦滅六國之後,廢棄封建制,實施郡縣制,正是代表了這一前史潮流。而項羽在滅掉秦國今後,廢掉郡縣制,又實施封建制,違反了前史潮流,所 以為潮流所篩選。
初看起來,這一說法彼有“新意”,但實際上,不過是後人的憑空妄斷。
封建制度下的各國常常彼此廝殺,形成區域性戰役,並且有時戰役規劃還相當大, 這是現實,但是,從國家政權呈現之日起,一向到秦滅六國之前,中國人一向習氣於裂土分侯的封建制。秦朝樹立中心集權之後,全國大眾並沒有發現中心集權的好 處,反而更見其害。因而,那些深受其害的原六國大眾,天經地義地就以為磨難的本源就在於大一統。所以,一旦陳勝吳廣揭杆而起,“全國影從”,除了故秦地之 外,正本六國地點地的好漢大眾,紛繁殺死郡長縣令,以圖康復六國故地,回到曾經的七雄並存的前史狀態。
關於這一點,唐朝有一位聞名的雜家唐蕤在《長短要術》中有過比較清晰的評論。《長短要術》歷來點評甚高,有人稱之為“小資治”。而唐蕤本人在當 時也聲名遠播,就連大詩人李白在十八九歲時,也師從於唐蕤。可見唐蕤其時的學術位置。就連唐蕤這麼一位大學者,也以為較好的政治體制是分封制稍帶郡縣制。 他乃至以為秦朝之所以很快就消亡,底子的原因在於沒有分封諸王而一味實施郡縣制。可見,在近現代一些人的“新意”之前,並沒有什麼人證明秦時全國大眾有希 望大一統的願望。(唐蕤原文附後)
3.落後的吳越文明是項羽失利的底子地點
其實楚漢之爭,並不是項羽與劉邦兩個人之間的決戰,而是以項羽八千子弟為代表的吳越集團與以劉邦蕭何韓信等人為代表的蘇北集團的決戰。淺顯一點講,不過是蘇南與蘇北兩大實力間的決戰。說到底是吳越文明與華夏文明的比賽。
項羽的心腹,是會稽起義時的八千江東子弟,次心腹是原楚國故地的造反軍團如英布等,最外圍的則是各地屈服將士。項羽的各項軍政大計,都由這一部 分心腹擬定。
因而,這一部分人的判別、策劃,直接影響了項羽的各項決議。而在項羽的這一部分心腹中,謀斷才幹最強的是范增,安徽巢湖人。項羽一向敬稱范增 為亞父,並且范增現已七十高齡,不行能在最終關頭叛項羽而去,而項羽卻垂手可得地中了陳平的離間計。
原因就在於范增不過是項羽的次心腹。項羽真實披肝瀝 膽、堅信不疑的,只有江東的八千子弟。這八千子弟中,現在有名字可考並且能夠承認籍貫的是故吳令鄭昌、壯士桓武。另外名見史記的還有鍾離味、龍且、季布 等。這些人,勇武有餘,謀略缺乏,在要害時分不只沒有協助項羽,反而拖了項羽的後腿。
首要,江東子弟才智才幹水平欠佳。《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梁殺人,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 主辦”。不惟謀略如此,勇武亦是如此。“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所以在楚漢相爭程序之中,凡項羽親自指揮作戰的,無不 制勝。而一旦需求分兵拒敵,吳中子弟卻沒有一個可堪大任。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龍且部被韓信殺的全軍覆沒。能夠說,龍且的全軍覆沒,是楚漢相爭的轉折點。從 此項羽劉邦攻守變換,局勢大變。史載項羽“聞龍且軍破,則恐”。
其次,江東子弟歷來尚武少文。吳越正本僻處江東,可貴承受華夏先進文明的薰陶,偶然呈現的伍員、孫武、范蠡、文仲等人,也不能得以持久,更兼吳 越比年討伐,不久又被楚國滅掉,所以吳越一帶,子弟們只知鬥勇,不知有文。以致於在行軍打仗的程序中,只知道打打殺殺,不知道收買人心,播灑善良。乃至有 項羽分封諸王之後,將一部分江東子弟裂土分王,成果這些人無德無能,將自己的王國搞得雞犬不寧,一個接一個地亂了起來,沒有給項羽供給一個安穩的後方保 障。
關於項羽取得成功之後政治制度的挑選上,凡是知曉一點前史的,就應當勸說項羽揚長避短,將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起。成果由於心腹中無人有此學識, 天然也不會有人進諫,而那些非心腹將領,則恨不得當即裂土封王,自成一國。所以英布被封到九江國後,愛惜自己的力氣,不只沒有出動軍隊幫助項羽,被項羽逼急了 反而投靠了劉邦。反觀劉邦,西漢樹立後,當即學習秦朝和項羽的經驗教訓,分封王侯,郡縣並重,才總算安穩了政治局勢。
所以,項羽的失利,不是其個人的原因,是以項羽為代表的江東集團的失利。江東的文明底蘊缺乏以支撐整個國家的管理,所以也就難免項羽烏江自刎啦。
4.關於項羽失利還有一種說法:不作不死
項羽,中國軍事史上“實力派”和“勇戰派”的代表人物,有著萬夫不當之勇。和漢高祖劉邦比較,更多人以為項羽是當之無愧的英豪。確實,項羽身世 名門,罕見大志,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但是,正是這樣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豪好漢,在年僅30歲的時分,就被迫自 刎烏江。終究是什麼,致使壯志難酬、英豪末路?
答案就是現在很時尚的兩個字:做秀。項羽太愛做秀了,別人稱他是英豪,他就處處想逞英豪,不惜一切代價地“秀”自己,失利是必定的成果。
項羽之前的成功與後來的失利,都和他喜愛做秀的習氣密不行分。
真實讓項羽名望大振的,當屬鉅鹿之戰。鉅鹿之戰,楚軍與秦軍人數相差懸殊,並且楚軍又缺衣少糧,士氣失落,副將項羽抓住時機,斬殺主將宋義,命 令軍士鑿沉渡江用的船舶,打破吃飯用的鐵鍋,身上只帶三天干糧,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士氣大振,六萬楚軍打敗了秦國二十萬大軍,項羽也因而一戰成名。項羽 超卓的軍事才幹無疑是有必要必定的,但是非讓將士們背水一戰,又何曾不是在做秀?但這一場秀,是秀給自己將士看的,是通知將士們這一戰只許勝不許敗,要麼贏 要麼死。這場秀成果了項羽,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振作了軍心,所以,接下來的成功趁熱打鐵,也成果了項羽英豪的美名,也因而形成了做秀的“途徑依靠”。
入關咸陽和鴻門宴這兩場史上有名的秀,則直接導致了楚漢相爭項羽失利的結局。
劉邦項羽約好,先入咸陽者為王。劉邦首先入關,不但沒有騷擾大眾,乃至連關中的美女和財寶都未動分毫,處於弱勢位置的劉邦也用這種方法在做秀, 向項羽秀他的忠實,向全華人秀他的善良。而處於強勢位置的項羽呢,則是要顯現他操縱一切的霸王氣,入關之後聽說先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再殺秦王子嬰,最終竟 然喪盡天良地殘殺平民大眾,這個“項王”真實讓人喪魂落魄。失民意者失全國,項羽這“入關三部曲”讓他一下子盡失關中人心,楚漢之爭的輸贏或許從那時就已 經註定。為什麼非要這樣做呢?項羽無非是在秀,想通知全華人,大英豪項羽現已入關啦,所有人有必要無條件屈服。你子嬰之前不是不服,跟我刁難麼?關中人不是 不期望我入關麼?我殺了你們,燒了你們的宮廷,看誰還敢反對我?這場血腥的“秀”,意圖僅僅通知全華人,項王有多麼強壯,對他們有著肯定的控制位置,抵擋 者,就得死。相形之下,實際上劉邦才是個足智多謀的“實力派”,項羽過多注重外表作用,頂多算個“偶像派”。
鴻門宴正本就是一場“大秀”,導演兼主演范增、張良,主演項羽、劉邦、樊噲、項莊。其實項羽需求做的僅僅坐在那喝酒吃肉,下個指令就完了,導演 范增早就佈下了天羅地網,等著劉邦送上門來呢。但是項羽竟然連這場最簡略的戲都沒能演好,反倒是劉邦表演得對項羽恭順有加,一點點看不出謀反之心,可謂肯定 的“演技派”。宴會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范增屢次給項羽使眼色,只需他一聲令下就能要了劉邦的小命,但他卻遲遲不願命令。為什麼?他看劉邦如此謙恭,沒 有謀反的痕跡,他不能相信曹無傷和范增的一面之詞殺了功臣,毀了他的英名。項羽在這個時分想到的不是除掉對手,而是想怎麼把自己的英豪秀進行到底,不能被 全國嘲笑我不行英豪。頗有心計的劉邦早就看透了項羽作英豪秀的弱點,你要面子我圖實惠,悄然從上廁所的小道溜走了。項羽的英豪秀,滿足了劉邦,氣得范增吹 鬍子瞪眼,不久便一命嗚呼了。
最可悲的是,項羽到死都在做秀,還在想自己要做一個完美的偶像。
被圍垓下,山窮水盡,項羽動身喝酒作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晦氣兮騅不逝。”敵人現已大軍壓境,這大英豪還有心情玩傷感呢!被漢軍重重圍困, 自知再無時機逃脫,他仍然不忘做秀,他對身邊的馬隊說:“我要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果然衝向敵群,斬殺了漢軍一大將。
可這除了能證明他的匹夫之勇外,還 有什麼含義?最終被逼退到烏江,烏江亭長來接應他,仍情願支援他重整旗鼓。但是項羽想的是,我這樣落魄有何面子再會江東父老啊,還不如堂堂正正地死了讓人 敬重。為了大英豪莊嚴和“霸王”的榮譽,他當機立斷地挑選了戰死沙場,並且為了自己的榮譽怕老婆落入敵手,把虞姬先殺掉了,讓她也“被英豪”了一次。
這時 候他大為感嘆:“天亡我,非戰之罪,我何渡為?”以為是老天要讓他消亡,可見他死都沒能死明白,不知道自己之所以失利,正是由於太愛體現自己,太喜愛逞 能,太注重體現出豪氣霸氣和全國第一牛氣,太在乎所謂“大英豪”的莊嚴與榮譽。一句話,太喜愛作英豪秀了。
回首項羽短短的三十年的生命,真實是留下了太多惋惜。假如他不那麼愛作英豪秀、不那麼我行我素,就不會視如草芥,不會在要害時刻體現出“婦人之 仁”,不會寧可拔劍自刎而不圖謀重整旗鼓,那麼楚漢相爭必定又是另一番局勢。“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願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終究 是欣賞他全國第一牛的英豪氣,仍是感嘆他作到死的英豪秀呢?終究是感嘆他可敬,仍是感嘆他可悲呢?
-
3 # 心向青山
1,劉邦大度能識人,項羽則自負而寡恩。
韓信、英布、陳平這些人原本都是項羽屬下,但最終投靠劉邦。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四年的時間項羽的人越來越少,劉邦的人越來越多,項羽怎麼贏?
總是有人說劉邦以多打少,勝之不武,可項羽為什麼就不能讓自己的人變多呢?
沒有人一打仗就想以少勝多,所以那些以少勝多的戰役流傳了下來,因為不常見。政治也好,打仗也罷,首先不就是讓自己的人越來越多,對手的人越來越少嗎?
2,楚漢之爭,劉邦有明確的戰略,而項羽疲於應付。
劉邦從漢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進入關中開始與項羽對峙於滎陽,而與此同時韓信北上平定北方,彭越遊擊騷擾項羽後方。
最後,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在垓下對項羽形成十面埋伏,項羽除了敗還能怎樣?
3,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項羽入關中,燒咸陽宮。
劉邦得了關中的人心,從一開始就有了穩固的後方。
觀劉邦一統天下,其實重走了秦始皇的老路,即使漢軍大半也是老秦人。
漢是秦與楚的結合,秦崩、楚亡、漢興,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
4,項羽的分封從一開始就引起了諸王的不滿,第一個發難的不是劉邦,是齊國田榮。
項羽本身沒有能力開創一個新時代,我始終覺得司馬遷誇大了對項羽的描寫,歷史曾經給了他機會,是項羽自己沒有能力把握。
項羽的被追捧,是傳統文人喜歡借失勢的英雄抒發自己不得志得境遇,比如李廣也是如此。
-
4 # xiayuan-wang
項羽的自大和短視是致命傷, 做事沒有長遠打算單憑自己的感覺和任性, 如果說不遵守"先入咸陽者為王" 的約定還情有可原話, 不尊重他人就是任何人忍受不了的, 蕭何韓信原本都是項羽的部下, 因受不了項羽的輕慢而轉投了劉邦; 鴻門宴不聽范增的勸阻放走了劉邦使得項羽失去了最重要的謀士; 項羽手下的強將大多數是戰敗投降的, 原本跟著項羽南征北戰, 而一旦封王后就各奔東西, 項羽難免鞭長莫及, 要再調動難免不像以前隨心所欲, 所以將領們的離開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 再加上項羽作戰行動極快, 擅長單打獨鬥長途奔襲, 總將都被甩得遠遠的, 久而久之就成了孤家寡人。
-
5 # 9紫氣東來
謝謝邀請,提到西霸王項羽,自身那麼強的武藝,那麼大的生力,強將如雲最後還落得個無顏見江東父老,吻別烏江,悲劇也…。像這樣的事例歷史上數不勝數,近代歷史就有例子,一來是驕傲,二來不會用人,對項羽的評價人都說是夫人之仁,說到楚霸王有兩個人不能不提,一是丞相蕭何,二是韓信。韓信本在項羽麾下,一直不被錄用,韓信也曾獻計獻策,項羽可就是不用他,連帶兵打仗的機會都沒有,一氣之下韓信投了劉邦,韓到劉邦之處一樣不被看好,韓信憤懣之下再次出走,後來藝術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搬上舞臺,由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主演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紅遍整過演藝界,由蕭何的力薦,韓信把劉邦出身入死,戰功顯赫,官拜大將軍統領漢軍,掌握了漢軍的最高指揮權,話反過來回答主題,如楚霸王重用韓信,剿滅劉邦,那歷史要倒過來寫,有眼不識金鑲玉,豈有不敗之理。非帝王之才,應該給別人讓位。像項羽這樣的人即使得了天下時間也不會長,治天下要文韜在前武在後,厚德才能載物。
-
6 # I八零印記I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每每讀到此詩,不禁令人扼腕長嘆,一代英雄豪傑項羽蓋世無雙,豪情萬丈,最終卻落得烏江自刎收場,時也命也?明明坐擁好局,為何最後卻成敗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政治層面講:項羽是真正的英雄,但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項羽戎馬一生,勇猛無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稱得上叱吒風雲、撼山動地的蓋世英雄。自起兵八年來,大小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大破秦軍,摧毀了秦軍主力,實是推翻秦暴政的第一勇士和功臣。
彭城之戰,以3萬精兵破漢五國聯軍56萬,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蹟。如此英雄了得,實在舉世無雙。
但英雄大多光明磊落,不夠腹黑,所以英雄的下場大多悽慘,君不見古往今來者多少英雄豪傑無雙名將都落得慘淡收場。
因為沒有政治家的格局和頭腦,這是十分致命的,也可是說是失敗的主因。項羽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這與對手劉邦比起來差得太遠了。
其一,沒有長遠規劃和佈局,推翻暴秦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推翻之後如何建設沒有清晰的規劃和長遠的佈局,需知創業難,守業更難。
其二,沒有明確的施政綱領,率性而為。破秦後沒有提出實質有效的施政綱領,政治訴求不明確,只知率性而為大封子弟兵和功臣,廢秦郡縣制而行分封制,實質上是歷史的倒退。
其三、不夠厚黑,戰略佈局失誤。先是太過光明磊落鴻門宴不忍殺劉邦,而埋下失敗的種子。而後沒有定都咸陽,以對劉邦形成鉗制之勢,控關西以制天下,反而衣錦還鄉,既無地利優勢也無戰略優勢可言。
其四、不懂招攬人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也是英雄人物的一個通病,眼高於頂,對看不上的人棄之如必履,完全憑一已的喜好。如韓信只讓他當一個扛旗的,百般羞辱,需知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團隊的威力。
二、從個人層面講:項羽有光明磊落、重情重義的完美個性和品格,但不適合政治遊戲項羽在秦亡漢興之際,天下紛擾之亂世之秋,權謀機變百出,人心偽詐的時代,卻總是率性的可愛,如君子般坦蕩,無論是戰場上兩軍的對壘衝殺,還是政治上的角力鬥心,都不失其真性情,讓人又愛又惜。
從個人層面講,他敢做敢為,敢愛敢恨,重情重義,重諾守信,如同一個俠客一樣充滿了俠義精神,可以稱得上完美的人格和品德。
但,這反而成為他失敗的原因。政治從來都是陰謀家和厚黑者的舞臺,並不適合完美品格的真英雄。
他的光明磊落讓他放過了劉邦一次又一次,他的光明磊落讓他在和劉邦劃分楚河漢界簽訂和平停戰協議時毫不防備,卻被劉邦背信棄義,殺個回馬槍,最終導致垓下之敗。
相反,劉邦就奸詐無比,通達人情世故,從小小的街道辦幹事辦起,各種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打過交道,懂得人心需求,善於籠絡人心,善於以權術御人,而且經常用各種陰謀手段去離間項羽與部下的關係,而且屢試不爽。
歷史往往是殘酷的,真英雄從來就鬥不過真小人。政治的舞臺從來不是留給項羽這樣的人物就揮展的,其失敗也是必然的。
雖然如此,但西楚霸王仍在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留下了那悽美絕倫的霸王別姬。他是一個時代的真英雄,同時也是個失敗的政客。
-
7 # 人生和命運
這是個千古以來的熱點話題。千百年來,人們認為這是個迷,是個千古解不開的題。
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不論你站在任何歷史的角度,都能說出一點皮毛。
但如果公正合理合情合乎當時歷史特定條件下,把歷史人物說的全面,這需要一個正確的歷史觀。
作為一個酷愛歷史的非專業歷史愛好者,只能拋磚引玉,說說自己的淺淺心得。
古人評價項羽/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但就是這樣一個英雄,卻敗在被稱為地痞流氓的劉邦手上。
有人同情他,惜他年紀輕輕烏江自刎。
有人厭棄他,認為他是暴夫,心胸狹窄,屠城滅民。
他的敗,不是偶然的,我認為與他年輕社會閱歷淺顯,頭腦不成熟有關。
說他是個成功的武將可以,但絕對稱不上政治家。
他和老於世故,見風就變的劉備較量,根本不在同一個線上,焉能不敗?
在鳥江自刎的夜裡,他的愛姬虞姬,一語道出項羽敗之根本/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個慣於意氣做事的人,是永遠不會成就大業的。
因此,項羽之敗,是輸在自己學識,性格,智慧上,與他人無關。
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精彩解答
-
8 # 奕天讀歷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看怎麼樣悟這個“道”了。項羽的戰績輝煌,卻沒有頓悟“得道”,而是不斷“失道”,那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項羽志大,很早就說出代替秦王的豪言;學習東西也特別快;身體素質也好,高八尺有餘,力能扛鼎;個人武力強悍,作戰英勇,戰術能力很強,很早就讓“吳中子弟皆已憚籍(項羽)矣”。
項羽有了這些很突出的優點,就讓他驕傲自滿了,凡是做事都是“略知其意”、“不肯竟學”。學習劍術,說只能打一個人,不學,要學萬人敵。學習韜略兵法,結果知道個大概,就又不深入研究了。
項羽由此養成了,誰都看不上的秉性,不善於用人合作,剛愎自負,缺乏戰略眼光,終致“失道”,導致了項羽最終的失敗。
韓信的漢中對,對項羽的評價很中肯,我們根據韓信對項羽的評價和我們自己的分析來看看項羽能不失敗麼。
1、匹夫之勇,不會用人。
項羽的用人,錯用了項伯,英布,一個被對手收買,幫對手,一個關鍵時候造反不幫他。
項羽錯失了韓信、彭越,結果兩個人都跑去幫劉邦了。
項羽自己還氣死了自己最得力的謀士范增,又助劉邦一臂之力。
項羽分封的那些用來限制劉邦的諸侯王,都沒有起到什麼正向作用。
2、婦人之仁,賞罰不公。
這是項羽最核心的缺點了,該賞的不賞,該殺的不殺,不該殺的倒是殺了,失去人心。
鴻門宴沒有殺劉邦,犯錯一次,但可以在封諸侯時殺,可是還沒殺,放虎入漢中,埋下禍患。
滅秦大業成功,項羽跑去殺了楚王,失信於天下。這還給分封的諸侯王樹立了一個榜樣,諸侯也開始殺自己的國君自立。這樣子的一幫人,當項羽有難時,怎麼會幫項羽。
項羽分封不公。項羽反正都已經封了十八路諸侯王了,那就再多封點。有句話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很有道理的。只要有功的,或者兵力還可以的,就封賞,多封點。這樣子的話,既可以讓更多的人忠於他項羽,也可以削弱諸侯王的實力,一舉兩得的事情,項羽卻不肯做。
結果就是,田榮、陳餘造反,彭越等人也跟著造反,成為劉邦的神助攻。還有其他遭受不公的諸侯王,最後都跟著劉邦一起打他項羽了。
彭城之戰看似項羽勝了,但也可以看出,項羽已經失去了天下不少諸侯的心,時間點到了項羽必亡。
3、目光短淺,自絕前程。
關中本來是富庶的地方,佔據地利優勢,易守難攻。項羽和劉邦爭的也是關中,結果得到了關中,既不給劉邦,自己也不駐紮,這完全是昏招。
把三秦王封在其他地方,這些人就可以成為自己的後方,他們很難在新封地快速得到民心,就沒有很快造反的可能,而打仗時卻可以要求他們提供糧草供給。
項羽自己駐紮在關中,可以直接封死劉邦出漢中的機會。縱觀整個歷史,想從蜀川和漢中殺出來定天下的,只有劉邦。
項羽自住關中還有很多好處,可以對秦民實行仁政,既可以監督秦民,也可以感化秦民。而楚地可以分封給忠於自己的人,打仗時,還可以支援自己。
反觀劉邦,意圖很清晰,要統一天下,用人的時候毫不遲疑,該封賞的時候,也很大方,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典型。雖然,到最後還是不免“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但那已經是天下歸心,政局穩定的時候了。
項羽自己勇猛善戰,卻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如何“得道”,再遇到劉邦這樣的對手,他的失敗也成了必然。
-
9 # 老玉米看世界
政治上的短視是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劉邦搶先入關中,與民約法三章,得了民心。而項羽入了關中則是殺人放火,搶奪金銀珠寶,且殺了子嬰,失了人心,被民眾認為殘暴無比。當初攻入咸陽,有人勸他在此立都,他拒絕了,竟然說出錦衣夜行的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乎。
主要是項羽有幾個機會沒把握住,鴻門宴上本可以殺了劉邦的,被痞子劉邦給糊弄過去偷偷逃走了。
鴻溝議和的時候,其實也是可以追擊劉邦的,但是項羽這個人太短視了,以為能夠和劉邦中分天下的,於是引兵東歸,但是被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給騙了。
失敗的一個最大的原因在於韓信,韓信是一個變數,本來是項羽陣營的人,卻不被重要,被劉邦拜將封侯,在點將臺上留下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美名。
韓信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正是在韓信的一步步幫助下,劉邦的人越打越多,項羽的人越打越少,最後被韓信設下十面埋伏的計策圍困垓下,逼得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敗在不會用人,將己方的人才逼到地方,比如韓信、陳平、英布等等,只有一個范增,還不好好用,逼得范增告老還鄉,途中病死。
反之看看無賴劉邦,個人能力比項羽差一大截,卻偏偏能贏得天下,靠的是手底下那幫人,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手上的猛將有樊噲,謀臣有陳平。用人得當的劉邦,政治上比項羽強太多,懂得收買人心,贏得天下是理所當然的。
-
10 # 阿慶還是阿慶
項羽的失敗,從他的性格缺陷上已經顯現的很清楚了。
第一,盲目自大,目光短淺。項羽在帶領各路起義軍完成了滅亡秦國的戰鬥之後分封諸王,違背歷史發展規律。而且把劉邦放在了漢中這樣可攻可守的地方。
第二,性格軟弱,賞罰不明。項羽在想好了要殺掉劉邦之後,又受親信的說辭,改變初意,在將士立功之後,竟然捨不得封賞。在與劉邦交戰失利後,心灰意冷,竟然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自殺。
第三,智力低下,不能分辨忠奸。范增拼盡全力輔助項羽,想要幫助其成就霸業,但是項羽經常不能聽從他的建議。反而不是謀士的手下,提的建議經常被接受。
第四,項羽在接收了二十萬秦軍投降後,又反悔不已,後來更坑殺了這二十萬降卒,讓人心寒,讓投降的秦國家人更生反抗之心。
第五,不善用人。項羽手下能人很多,猛將也不少,但是項羽從來不能很好的將他們調動利用起來。而劉邦不同,劉邦不但自己能統兵打仗,更善於統御將領。這也讓項羽後來疲於奔命,處處失利。
回覆列表
戰術的勝利,與戰略的勝利,是兩碼事。諸葛亮六出祁山,戰術上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實現戰略意圖,徒廢大量金錢人丁,從戰略角度看,就是失敗了。司馬懿敗多勝少,但阻止了諸葛亮出漢中,取得了戰略勝利。項羽的幾次大戰,除鉅鹿之戰實現了戰術和戰略雙勝利外,其他的比如打齊國,打彭越,滎陽之戰,都是戰術勝利但戰略失敗。戰略意圖實現不了,戰術越勝利越糟糕,打的十八路諸侯離心離德,打的江東子弟兵越來越少,打的戰將死一個少一個,打的後勤保障越來越難以為繼。反觀劉邦,滎陽大敗卻策反英布彭越,重用韓信,合縱齊趙,經略關中,後勤補給充足,兵力源源不斷,盟友越敗越多,只垓下一勝,就將常勝將軍項羽打的再也翻不了身,這就是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