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月31DAY

    我們課本上學的古漢語詩詞其實是文言文,而古人之間平時交流不是使用文言,還是使用白話的。

    例如

    一。2500年前孔夫子的《論語》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三人行,必有我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而且,“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用的還是雅言,即文言。

    2500年前,就有浮雲,有詩和遠方。

    二。1400年前的唐朝

    王梵志

    《吾富有錢時》:

    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

    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

    吾出經求去,送吾即上道。

    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

    《城外土饅頭》:

    城外土饅頭,

    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

    莫嫌沒滋味。

    寒山《詩三百三首》:

    豬吃死人肉,

    人吃死豬腸。

    豬不嫌人臭,

    人反道豬香。

    這1400年前唐朝的白話詩和今天的白話沒多大區別,而且白話詩畢竟也是詩,還不是完全的口語。

    三。1000年前的宋朝

    大書法家米芾的詩《大哉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以前,既無孔子;

    孔子以後,更無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四。700年前的元朝

    關漢卿《南呂》: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

    五。600年前的元末明初

    《樸通事》,是元末明初北韓李朝時期流行的兩種漢語教科書,專供北韓人學漢語所用的,今天的小學生都能看懂。

    大哥,你如今那裡去?

    我也往北京去。

    你既往北京去時,我是高麗人,漢兒地面裡不慣行,你好歹拖帶我,做火伴去。

    這們時,咱們一同去來。

    哥哥你貴姓?

    我姓王。

    你家在那裡住?

    我在遼陽城裡住。

    我有一個火伴落後了來,我沿路上慢慢的行著等候來,因此上來的遲了。

    你買下飯去時,這間壁肉案上買豬肉去,是今日殺的好豬肉。

    多少一斤?

    二十個錢一斤。

    你主人家就與我買去,買一斤豬肉著。休要十分肥的,帶肋條的肉買著。大片兒切著,炒將來著。主人家迭不得時,咱們火伴裡頭教一個自炒肉。我是高麗人,都不會炒肉。

    有甚麼難處?刷了鍋著,燒的鍋熱時,著上半盞香油。將油熟了時,下上肉,著些鹽,著箸子攪動。炒的半熟時,調上些醬水、生蔥、料物拌了,鍋子上蓋覆了,休著出氣,燒動火,一霎兒熟了。

    這肉熟了,你嘗看鹹淡如何?

    我嘗得微微的有些淡,再著上些鹽著。

    顯而易見,無論語法還是詞彙,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差距是不大的。

    古人口語也基本不用“之乎者也”,因為古代書面語中沒有標點符號,這些語助詞主要是為了表達肯定、疑問、感嘆等語氣用的。

  • 2 # 有位好友

    以下是我猜的,因為我也不知道英華人到底學不學古英語。我猜如果他們不大規模學古英語,只能是因為用古英語寫的文獻資料儲存至今的太少,或者沒有什麼價值。他們那黑暗的中世紀,神權高於人權,有機會受教育的都是僧侶和權貴,大部分人是文盲。而且,這些少數受教育的人學的、寫的也多是拉丁語。用那個時代的英語寫作的東西估計不多,或者都是些經文之類的,缺乏文藝作品、歷史著作、名人傳記、戲劇等。以上是我猜的。中國學生都要學古漢語,是因為古漢語文獻非常豐富,經史子集,記錄了老祖宗的思想、哲學、激情、文化。不學就割裂了歷史。

  • 3 # 吉月文

    這個提問是有問題的。

    首先看講英語的國家是不是不學古英語。講英語的國家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英國這樣的國家,英語是本民族的傳統語言。另一種是其他把英語作為主要交流語言的國家。比如美國,愛爾蘭,印度等。他們之所以講英語,是因為歷史上曾經受過英國的殖民。美國本身是由殖民者建立的國家,所以並沒有將原住民的語言視為國家語言。愛爾蘭印度都有自己的本土語言,在法律上也享有很高地位,因此,它們的情況和美國還不太一樣。

    英國的中小學,尤其是精英式的中小學裡面一定會學習古代英語。不光要學習古英語,還要學習拉丁語,這是瞭解英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工具,就和我們華人不學文言文,就不能直接閱讀古代文獻是一樣的道理。說英華人不學古英語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美華人的情況有一點不同。美國畢竟是一個移民構成的國家,沒有像英國那麼強的傳統文化繼承訴求。所以是否學習古英語主要取決於所接受的教育,但如果接受精英教育,一般還是會接觸一部分古英語的內容。就算不是特別精通,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莎士比亞戲劇,米爾頓的詩歌等早期英國經典文學的內容。拉丁文是精英教育的必須組成部分不可或缺,美國也是如此。我們可以說美華人並沒有非常廣泛的做到對古英語的教學,但不能否認這種情況的存在。

    對於有著較為深厚傳統文化根基的前英國殖民地國家,在國民教育當中確實很少包括古英語的內容。在本國的教育體系當中,也不會強制性的進行這方面的要求。但問題在於這些國家的精英階層和英國的關係很密切,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小在英國接受的教育,他們往往因為這個經歷會有比較好的古英語基礎。

    接下來談一談古漢語的教學問題。

    嚴格的來說應該叫做文言文教學。文言文在早期實際上是古代人的口語。到了唐宋以後,這種文字和現實中的口語差異越來越大,因此就轉化成了一個獨立的書面語言。從概念上看,文言文的內涵要比古漢語的內涵小一些,古漢語實際上包括了更為廣泛的內容。比如,古白話文,古代語音的相關內容。

    那麼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除少部分以外,幾乎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會閱讀文言文基本上也就意味著不能閱讀中國古代文獻,也就失去了瞭解和繼承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機會。也就使得一個人在精神層面上說,很難成為一個完整的華人。所以歸根到底其實就是一個文化傳承問題。

    現代白話文雖然和文言文有很大差異,但畢竟是從文言文發展,依然受到文言文的深厚影響。從這個角度上講,如果能夠學好文言文,實際上也有助於學好白話文。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文言文普遍用字簡練,學好文言文並學會這種風格,有助於在使用白話文的時候避免囉嗦和重複的口語化毛病。

    最後,文言文其實並不難學。但目前的教學體系確實有問題。因為現在採用的方式是從先秦到明清按時代順序進行課程編排這種方法實際上是錯誤的。從閱讀難度來看,越往前難度越大,這就使得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文言文的時候,就接觸到了最難的內容,容易在學習當中產生畏難情緒,不利於後續學習。其實古人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借鑑,那就是先學習一些開蒙性的讀物。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後再看一些明清時期的小品文和古白話小說。接著再看唐宋古文。然後看漢賦和前四史。最後再看先秦古文。逆流而上有助於降低難度,學習效果會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鏞為何被稱為“醜書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