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宗國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以少年生活的回憶,反映了世態人情中人性的本真和親和的一面。事實上,世間人性的善和惡不是絕對的,而是複雜的,交織的;也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生相剋,在一定條件下有所轉化的。魯迅就是以人生童年時代夲真問善和互相親和的回憶,展現了炎涼世態人心險惡中的真情暖意。特別作為大家族的“迅哥”和寒門少年閏土的親善友情,表現了超越貧富乃至階級對立的善念和親和,讀來讓人感受人性的嚮往和溫暖,如同聽長媽媽講故事和在百草園的捉蟋蟀挖何首烏一樣純真。

  • 2 # 閒聊新發現

    魯迅的《朝花夕拾》其實也是為了表達這世上的善和惡。

    古人言: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餘。

    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的《朝花夕拾》中的善和惡有哪些?

    1. 善

    魯迅小時候也是居住在農村,浙江紹興,在那裡有他快樂的童年,有祖母給他講民間故事,講貓是老虎的先生,貓是老虎的師傅;有長媽媽(魯迅小時候保姆),教給他很多煩瑣之至的道理,比如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撿起來,最好是吃下去等。但知道我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時,長媽媽知道後不知從哪買來了《山海經》,長媽媽對他的好,乃至長媽媽去世了都三十年他還清晰的記得。

    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的樂園,這裡只有一些野草,但卻能給他帶來無盡的歡樂,還有長媽媽的故事,有閏土父親教我捕獲麻雀的有趣。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的一位良師,他正直熱忱,關注魯迅的學習。

    在求學過程中,遇到青年愛國和革命主義者範愛農。

    2. 惡

    小時候,魯迅對自己讀的書感到不滿,鮮明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而他讀的“人之出性本善”枯燥,看那“文星高照”也像惡鬼,在書塾禁令寬,間接抨擊當時的封建教育;《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透過這兩件事來說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騙人的把戲而已,批判封建愚孝;兒時有罕逢的盛事去東關看五猖會,可父親逼迫7歲的他讀書《鑑略》,當他背出來後,再去看已是索然無味,沒了興致,作者也是間接控訴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摧殘;離開百草園,來到三味書屋,這是全城中最為嚴厲的書塾,如果違犯了規矩,還要領教罰跪和戒尺的滋味,這實際上是對於封建教育的一種自發的抵制和反抗,是社會的惡;父親生病,被庸醫耽誤了!作者內心極力諷刺。

    魯迅先生的善惡情感在《朝花夕拾》表達是很明顯的。

  • 3 # 優兔精選

    “朝花夕拾"創作於1926年,這個時候的魯迅應林語堂之邀自北平至廈門大學擔任教授。

    在三五年的《故事新編》的序言中,先生坦言:“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裡,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裡空空洞洞。···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裡出土了,寫了十篇《朝花夕拾》。”

    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固然有關,因為這樣的環境以至於使先生不願意再去看再去聽了,應該是國民政府討伐各路軍閥的北伐戰爭鬧的比較轟轟烈烈吧,但是先生骨子裡對這種戰爭抱有懷疑。選擇對當前的無視自然也是一種間接的諷刺吧。

    另一方面獨自一人處在這樣一個寂寞的環境中,也是會影響到心情的,已經44歲的魯迅開始擷取童年的回憶和素材,留下一些美好。

  • 4 # 社工陳懷遠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幅幅世態圖和風俗畫。雖然是回憶性散文,但是有現實的鬥爭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蘊含著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著態度。

  • 5 # 阿文姐

    這是魯迅回憶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來撿,就是成年時回憶往事。

  • 6 # 市場守望者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醜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文集以記事為主,在寫作方法上,有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幼時的感激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時,如送給魯迅心心念唸的《山海經》,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五猖會》對"作者"幼時天性的摧殘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定。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或者應試教育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藤野先生》來自異國他鄉的關愛

    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範愛農》現實的困感無奈

    範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幅幅世態圖和風俗畫。雖然是回憶性散文,但是有現實生活的影射和深邃的思想性,蘊含著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著態度。它的思想內容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二十四孝圖》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醜惡和殘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鞭撻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兒童活潑可愛的天性的束縛、壓制和摧殘;《無常》一文中採用《聊齋志異》的諷刺筆法,揭露了人間沒有公正的裁判,嘲諷了那些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父親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庸醫;《瑣記》中刻畫了洋務學業內的“烏煙瘴氣”;《藤野先生》則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無恥、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的醜態。

    二,表現對親友和師長的崇敬、懷念之情。作者透過對青少年時期生活片斷的回憶,記敘他所接觸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蹟,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長媽媽、藤野先生、範愛農等,讚頌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優秀品質,表現出對他們的深切懷念之情。《阿長與山海經》裡的長媽媽,是個熱情、純樸、善良、給幼年的魯迅以極大關愛的勞動婦女。作者真實地描述了長媽媽由於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嚴九郎是個生活隨便、不拘小節的人,但是治學嚴謹,對留學日本的作者沒有民族偏見,給予真誠的幫助和指導,使作者終身難以忘懷。作品介紹了藤野先生為作者修改講義的詳細過程。正是這位人格高尚的日本老師鼓勵著魯迅與資產階級文人進行著頑強的戰鬥,使他成為思想文化戰線上一位偉大的旗手。《範愛農》中的範愛農是個性格倔強、落落寡歡、富有正義感的愛國知識分子。魯迅與範愛農是在日本留學期間相識的,並且有過激烈爭吵。原因是革命黨人徐錫麟、秋瑾被反動政府殺害,浙江籍留日學生召開同鄉會,就是否給北京政府發電,痛斥滿清政府的無人道發生了分歧。魯迅主張發電聲討,範愛農則主張不必發電,理由是“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正是這爭吵,說明範愛農生性倔強,對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完全喪失了信任。辛亥革命使範愛農變的興奮和勤快,說明他是個具有強烈反清思想的愛國知識分子,最後這樣倔強的知識分子被逼上絕路,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所造成的這一悲劇。文章最後以“現在不知他惟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表現作者對亡友的深深懷念。

    三,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對青少年的毒害思想。這些散文以“我”為線索,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看到封建社會、封建教育制度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殘,使他們受到極大的傷害,表現作者強烈的反封建的戰鬥精神。作者無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殘忍,揭露其虛偽性和欺騙性。在《二十四孝圖》中,作者說:“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透過這兩件事來說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騙人的把戲而已,紳士、將軍者們不去實行,人們又何必要認真地去實行呢。在這裡,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體無完膚。作者對束縛青少年成長的封建教育制度極度厭惡,控訴這種教育對兒童心靈的摧殘。《五猖會》首先介紹了五猖會的盛況,接著描寫作者要去看會時的興奮和喜悅,正在作者興高采烈地將要啟程去看會時,父親突然出現了,並嚴肅地讓魯迅“去拿你的書來”。接著寫作者如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最後父親命令道:“給我讀熟。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會。”接著寫作者背書時的痛苦和無奈,寫母親、阿長等人無法營救及等待他背熟時的焦慮。最後作者終於背將出來,大家臉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這時已是索然無味,沒了興致。這實際是對摧殘少年兒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強烈控訴。全文以反問作結,實際上是作者對父親這種行為的否定,也就是對束縛兒童成長的封建教育的否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對百草園的歡樂和三味書屋的乏味進行了強烈的對比。在百草園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顯露,享受了生活的無限樂趣。作者把百草園看成是自己的樂園,回味無窮。接下來介紹三味書屋,“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在這裡只能是習字和對課,讀那些枯燥無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違犯了規矩,還要領教罰跪和戒尺的滋味。學生不能向老師提問課堂以外的問題。由於課堂的無聊,學生們毫無學習興趣,所以乘老師讀書興致正濃之時,便開始各自的遊戲。這實際上是對於封建教育的一種自發的抵制和反抗。透過這些描寫,說明童年的魯迅對這種束縛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厭煩的。《瑣記》對自己南京求學一段生活作了總結,在這裡批判了當時的教育是學非所用,爬上二十丈的桅杆不可以當個好水兵,鑽進二十丈的地道也不能做個好礦工。這說明當時的教育和實踐相脫節,作者對這樣的教育非常不滿,所以決定出國學習,繼續深造。揭露思想文化戰線上資產階級文人的本質。魯迅一生都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和資產階級文人進行毫不妥協的戰鬥,揭露他們的醜惡形象,也反映了他的韌性的戰鬥精神。《狗·貓·鼠》開篇便揭開鬥爭的序幕,資產階級文人以“正人君子”的姿態攻擊魯迅的仇貓。魯迅立即給予有力地回擊,不但不否認自己的仇貓,而且說明了仇貓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首先是貓的一副媚態就令人可憎,又以和獅虎同族而自居。其次是它的亂嚷嚷,這說明作者攻擊貓,實在是因為要自衛。第三條理由就更加充分了,作者在這裡無情地揭露了貓在弱者面前陰毒兇殘的本性。特別是當作者聽說是貓吃了他的可愛的小隱鼠,於是開始對貓進行報仇。作者將貓當作思想文化戰線上的資產階級文人,作者與貓的戰鬥,也就是與資產階級文人的論爭。但作者後來又改變鬥爭的策略,“我已經改變態度…就長保著禦侮保家的資格。”這不是作者的妥協,是找到對付這些資產階級文人的好辦法,不使他們的作惡得到善良人們的憐憫與同情。最後譏諷這些所謂的以“指導青年”而自居的“前輩”,如果不從革命青年身上找出些毛病,他們又有什麼存在的價值。這對那些口口聲聲標榜自己是“前輩”的資產階級文人是極大的嘲諷。《瑣記》中的衍太太是位專愛撥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惡,然後散佈流言蜚語的兩面派人物。衍太太經常這樣教唆孩子們做壞事,並且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作者對衍太太這樣的小人是十分憎惡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對於衍太太之流的流言家,作者已經找到鬥爭的辦法,那就是揭穿流言,抓住流言家的證據,給予無情的反擊。《無常》中的“活無常”是作者在鄉間迎神賽會和戲劇舞臺上所看到的鬼而人的形象。他雖是勾人魂魄的鬼,但他因活潑、詼諧、辦事公允而且富有人情昧,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作者在這是將受到“下等人”喜愛的“活無常”與所謂高人一等的“正人君子”,即現代評論派的資產階級文人進行了對比,認為“活的‘正人君子’們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作者警告這些“正人君子”仇“自己做了一世人,又能怎樣。作者愛憎分明,對與“下等人”關係密切的活無常,說了他的種種好處,雖說他勾人魂魄,“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最後乾脆告誡大家“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五,作者以熾烈的感情和濃重的筆墨,揭示了一個時代的各個側面。作者揭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景。《父親的病》描寫當時醫學的落後,庸醫橫行鄉里,不學無術,誤人性命。這就把當時社會的迷信呈現的非常清楚。《狗·貓·鼠》介紹舊的婚俗,要問名、納采、磕頭作揖,繁瑣至極。《範愛農》描寫辛亥革命以後的一些情形,把辛亥革命換湯不換藥的本質揭示了出來。《五猖會》《無常》描寫了江南的迎神賽會和演舊戲的一些情形。既描寫了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又描寫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民風民俗,生活氣息很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瑣記》《藤野先生》描寫作者從兒童時期接受啟蒙教育,到南京求學,去日本留學三個階段的學習生活,使對舊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了感性的認識。

    藝術特色

    一,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常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作者魯迅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二,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昧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三,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四,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透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透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五,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蘊涵豐厚。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六,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運用白描的手法,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採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舊學老先生壽鏡吾;《阿長與山海經》中農村樸素婦女阿長;《藤野先生》中教學嚴謹的藤野。

    七,文集中始終貫穿著一個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狗·貓·鼠》中有一個神往於“老鼠成親”的充滿童趣的“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捉蟋蟀、捕鳥的頑皮好動的“我”,敢於提出“怪哉”為何物的充滿好奇的“我”;《五猖會》中有對“背不出,不準去看會”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教育不滿和反抗的“我”;而在《藤野先生》、《範愛農》、《瑣記》中,則有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愛國青年的“我”。文集雖然記敘了作者若干生活片斷,但各篇聯絡起來看,表達了“我”從充滿童心的孩提時代,到身受封建教育對心靈的傷害而萌發叛逆思想,也志在引導改變人的思想。

    八,《朝花夕拾》作為魯迅中年時期的一部回憶性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自傳性質,在這其中塑造的人物當中可以較好的找到魯迅所具有的獨特人格之美。文集題材的選取雖然是來自魯迅的生活經歷,但是卻並沒有像一般的傳記那樣直接的平鋪直敘自己的人生,而是換了另外一種方式進行故事的講述。自由、灑脫、隨性但是卻又將自己所欲表達的內容成功的蘊含在了文章中的每一個角落。

    《朝花夕拾》寫的雖然是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但是作品又把個人遭遇與關注民族命運的緊密關聯,不僅展現了作者個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個歷史時代的行跡。

    《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散文集。這使它與同時期許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顯地區別開來。它具有一種適性任隋、灑脫不羈的風格,想說就說,想罵就罵,心中的種種愛憎悲歡,任其在筆下自然流瀉。大家身同感受。

  • 7 # 風土揚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回憶幼時和青年時代的一些文章。

    在軍閥混戰、列強欺壓的時代大背景下,民眾麻木。先生個人的呼聲難免太弱,想喚醒人們的鬥志,不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可以做到的。

    當四面是牆的黑屋子碰扁了鼻子時,當一人的身心感到疲憊時,難免不會想到自己的童年。

    為什麼人在逆境時常會想到童年呢?因為童年有父母在上面罩著,有父母遮擋著風吹日曬。父母是孩子的天然避風港。

    在父母的保護之下,孩子可以免受外來的侵襲。既使是窮人家的孩子閨土,他的童年也有值得回憶的快樂。

    正當讀者沉浸在童年時的純真善良裡時,先生的筆鋒一轉,閨土已老,老了的閨土變得和他的父輩一樣,因認命而麻木。早失去了少年時的靈氣。

    閨土這個人物前後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卻讓人更加痛恨那個黑暗的社會,吃人不吐骨頭。

    魯迅先生一貫把手中的筆比作是匕首或者是投槍。在鬥爭中,他也一貫強調要講究策略,拿雞蛋去硬碰石頭是莽夫所為。

    當手中的武器直刺向敵人的效果不佳時,先生便改用了迂迴的辦法。緩緩勁不是躲避,射出去的箭卻更有力,更猛烈。

    回憶童年是先生換了種鬥爭方式。用童年的美好去抨擊黑暗,小處著手,卻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由此也讓人佩服,名家只所以是名家,常有出乎常人意料外的辦法。

    所以在後人的作品中,面對著正面難以戳破的惡時,我們常能見到這種迂迴的揚善方法。

  • 8 # 影視一號自助餐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們一點點來說。

    暫且不論善和惡的定義,單純看魯迅的《朝花夕拾》。這是他帶有自傳性的回憶散文集子,一般認為散文偏重寫實,小說側重虛構,但在這裡兩種筆法都有體現,這樣說,是因為回憶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帶有強烈情感指射的。

    先看時間,成書於1926年前後。

    在此之前,魯迅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發表了《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小說和雜文隨筆,社會地位和影響已經很高,從這些作品,能看出他對封建禮教的抨擊、對弱小者的同情、對民族性的構建,對在壓抑環境中人性微光的讚美,流露出彷徨無敵、上下求索的精神苦痛。

    再看社會背景,北洋軍閥混戰。

    中學課本上有一篇《記念劉和珍君》,大概陪伴了絕大多數人的高中生涯。寫作背景老師早就說了,可視為魯迅眼中的社會情勢的一個縮影。當時外國勢力入侵、外部勢力割據、多種思潮湧動、人心湧動思變,不要說什麼詩與遠方,生存問題佔據了腦子的大部分。中國向何處走,更是逼問著愛國者和思想家以及文學家們。

    再看運動意義,立新先要破舊。

    如果說“新文化運動”是我們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那麼我們要追問復興的是什麼?啟蒙的資源在哪裡?一個人總是在某種社會階段、歷史際遇和個人生活的種種環境中成長起來,同時他自身的敏感與感受以及領悟構成了他思想的深度、強度與廣度。新文化運動時期是個文化轉折期、社會變革期,破舊立新,鳴鼓吶喊。這個時間段的魯迅作為旗手形象而存在的,批評君主專制,渴望資本主義政體。

    最後看具體文字,包羅永珍。

    百度百科上對這些作品的介紹在這裡就不引用了。現在一些文論批評派別比如新批評、形式主義等有脫離文字背景談作品的傾向,我們就不去玩那一套了。魯迅可以是世界的,但也是中國的。特有的文化背景、歷史階段和社會現狀以及個人稟賦然,讓魯迅看到太多非人性、不自由的壓抑氛圍,如看戲之前要被父親攔住背書,“二十四孝”的愚昧孝道,人性的貪婪無恥,如為父親治病的“名醫”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當然也有善良的阿長、異國他鄉給與支援和信賴的藤野先生,以及無所適從正直倔強的知識分子愛國者範愛農。

    雖是童年小事,可是在當時的背景下,因為魯迅的思想穿透力,“貓”的性格儼如一些令人討厭的人,“郭巨埋兒”不亞於荼毒生靈而賦予冠冕堂皇的理由,百草園的花木繁茂神秘莫測飽含著一個孩童的天真爛漫,這和私塾教育的束縛隱喻著人的成長蛻變,而對於中醫的仇恨常在《父親的病》中體現出來,“藥”是一個隱喻,在《藥》這篇小說中就能看得出來對於病入膏肓的華夏社會,魯迅憂心忡忡百感交集,當漂泊異鄉的弱小民族被一個外籍老師藤野先生給予幾絲溫暖,是對當時孤弱心態的魯迅的巨大鼓舞。

    善與惡,豈能黑白截然。

    善惡,一般是放在道德倫理的範疇討論。其實是個難題,比如父親教育兒子,按照長期的宋明理學教育,何嘗不是善,是一種政治正確、文化正確,又比如女性穿著暴露被批評為有傷風化,視為惡,但在古希臘或者春秋時期,都有合規的被允許的自由結合展現身體之美的機會,這個就暫且不做延伸了。善惡是有階段性的,也是被多種力量話語權力塑造的。在我看來,用善惡來概括魯迅的《朝花夕拾》,首先要界定一下善惡的概念。在直觀上,魯迅被蓋上“民族魂”的大旗,榮升為文化標杆之後,很難再用長時段的眼光來看善惡了,單從目前來看,他憧憬自由天然的生活,拒絕壓抑束縛的生活;他讚美慈愛溫暖的人物,批評虛偽僵化的人物;他歌頌理性科學的社會,抨擊愚昧闇弱的社會,如此,他是在表達善惡觀念,但同在一個人身上,它們的界限從未涇渭分明,人們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緣,成就著它們啼笑皆非的人生。

    這才是大多數的真相。

  • 9 # 重慶衛生考試人

    但是,書本中的內容,以“回憶的記事”,記錄魯迅生活道路和經歷的表現,刻畫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的表現,大刀闊斧的對舊勢力、舊文化亮出了自己的利齒,快意的嘲諷和抨擊。

    盡然,《朝花夕拾》的作品索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皆是“借題發揮”、影射、當時的社會現實。我們在感受民眾疾苦和舊文化卑劣的同時,也在感受極致的醜惡和溫暖的善良,在這中間,夾雜著一種模稜兩可的、飄忽不定的情感。

    一些人、一些事,我們沒法準確的給其下一個板上釘釘的善惡標準。有些人罪惡滔天、殺人放火,但是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對旁人、對於家人,這種善惡的分界十分明顯,我們認為他是惡人,但是他的家人卻可能認為,正是這個罪惡滔天的人支撐起了這個家庭;再比如,有個人排隊時 推推搡搡,惡言頻出,但是一轉眼,他就扶了路邊的老婆婆過馬路,這種人或者事,我們更加難以定義。

    藤野先生作為老師,博學、教書育人,實為貢獻;但是他固執、傳統、恪守頑規,這是一種時代人物的縮影,也暗示了我們一種令人或難以接受的觀點:沒有絕對的善惡,每一個人都是善良與醜惡的集合體。

    關注更多重慶地區招聘資訊、備考資料、考試資訊詳戳重慶衛生人才網(http://cq.yixue99.com/)或關注重慶衛生招聘考試(cqwszpks)

  • 10 # 青霞人文

    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就是作者的一些舊事回憶。為什麼回憶,用先生的話說,“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紛擾是指魯迅先生與那些論敵的論戰,如三一八慘案種和陳西瀅等的論戰。

    回憶兒童時代的生活,就是從心底尋找生命中的閒靜時光,他回憶自己的父親,保姆,老師,友人等,這些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的深沉的愛,同情,理解等等,如對父親,對保姆長媽媽,對老師藤野先生,包括三味書屋的老師,對友人範愛農的同情。

    長媽媽,是他的保姆,善良,樸實,真實,仁愛,幾十年後,魯迅先生回憶起長媽媽,祈願“仁厚黑暗的地母,願在你懷裡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長媽媽就是這紛擾世界上的善,三味書屋的先生,方正,質樸,博學,這樣的書生氣的老先生,沒有用死板的方式教育學生,他給兒童魯迅的是寬鬆的學習環境,循序漸進的國學學習,讓他的兒童時代的天性得以發展,學習的興趣沒有被扼殺,人格品行在善的環境裡向善而立。拿三味書屋的先生與今天現實裡那些險惡的君子紳士一比,三味書屋的溫情是多麼使人難忘了。

    魯迅的父親其實是一個失敗的舊讀書人,他沒有出人頭地,獲得科舉功名。魯迅的祖父是進士出身,做過京官,後來因為科場舞弊進了大牢,對這樣一個封建的書香門第、大家族的打擊是致命的,他的父親鬱郁不得志,年紀輕輕,大病纏身,各種中醫的治療無效,這些曲曲折折世態炎涼都給了少年魯迅巨大的影響,父親的病,讓魯迅對傳統的文化產生了深刻的懷疑,這影響了他的一生。他立志學習西醫,東渡日本,又棄醫從文,魯迅先生從一個醫學生轉變為一個為中國文化診病的另一種醫生。

    藤野先生是他留學日本仙台學醫的先生,這樣一位日本老師,給青年魯迅的是人格和科學精神的影響,藤野先生的嚴謹細緻,探究的真誠,對作者的期望,使魯迅不敢偷懶,這些善的美的回憶,正是魯迅在時代紛擾惡劣的氛圍裡,心中柔軟的東西。

    在《朝花夕拾》裡,無常一篇,寫的卻是鬼,在他的記憶裡,紹興民間的民俗活動裡的那個鬼,活無常,反而非常又意思,人們一見他,而且高興起來,這活無常,“理而情,可怖而可愛的無常”,為什麼人們喜歡活無常,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所以,在《朝花夕拾》裡,那些民間的鬼,其實比現實社會里的文士學者名流更真實,質樸而有人情了。這裡魯迅先生其實表達了對惡的厭惡而已。

    在魯迅的回憶中,惡的、損害兒童心靈精神的舊禮教如同洪水猛獸,《二十四孝圖》裡封建禮教的惡,《瑣記》里人性的瑣屑的壞,先生也在淡淡的回憶中,表達了他的批判抨擊的情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XP的電腦怎麼把F盤合併到C盤啊?急?